第二十章 |
【约二十1】从这件事件我们看到爱的力量很不寻常。马利亚深爱耶稣,她第一个来到坟墓。而约翰,这位耶稣所爱,而他也爱耶稣的门徒,第一个信了耶稣复活的事实。这诚然是约翰最大的荣耀。他是第一个了解并相信主复活的人。爱的力量使他看见就了解圣经的启示。
人生之中有一个大原则,无论任何工作,除非我们与别人有着相同的感觉,否则便无法真正去推测别人的想法。我们打个此方,就很清楚了,如果有个交响乐团的指挥,他在指挥乐团演奏的时候,必须和乐曲的作者有着共通的感情,才能把乐曲的精神表现出来。爱心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诠释者。在恩考力未能确定,还在摸索中时,爱心却能掌握真理。一个人在从事某件事的研究而懵然不解时,爱心却能了解这件事的意义。有一回,一个青年画家带着一幅耶稣的画像来找杜雷(Dore{),请他品评。杜雷慢条斯理地,最后才道出一句真心话:「你不够爱他,不然你会画得更好。」除非我们把自己的心思,意念都呈献给耶稣,否则我们无法了解他,也不能帮助别人去了解。――《每日研经丛书》
【彼得与约翰到坟前(约二十3~4)】
三卷符类福音没有记载这段事迹,但对约翰福音来说,此事有重大意义,故此约翰详加记录。彼得与约翰走近属?约瑟的坟墓,愈来愈紧张,急欲看清楚里面的情况(约二十3、4)。约翰先到目的地,当然是由于他比较年青力壮,跑得比彼得快。然而,约翰的洞察力没有彼得那么敏锐;约翰来到墓穴门口,就弯身向内探望,他看见包裹耶稣的细麻布摊在地上(5节)。彼得胆量较大,亦比较好奇,他走进墓穴,发现里面空空如也。但彼得立刻注意到细麻布和裹头巾。他看见细麻布毫不凌乱,亦没有被解成长条,「细麻布还放在那里」(entetyligmenon eis hena topon):还有裹头巾(soudrion)完整无缺地卷着,放在细麻布前端的地面(6、7节)。
从上述经文看来,当时的情况是极不寻常的。没有人解开细麻布和裹头巾;这些布条原封未动,似乎是尸身自己脱离裹尸巾,让它留在原位。彼得看见如此奇特的情况,就叫约翰进来,指给他看。这情景展现在约翰面前——没有人把尸身移走,是尸身自己穿过裹尸布,离开坟墓,而没有使裹尸布弄得凌乱。约翰完全信服了。耶稣的尸身没有被人挪走,他自己从死里复活了。耶稣自己复活过来!彼得约翰决定立刻离开,赶返门徒聚会之处,将自己所见的一切告诉他们——耶稣已经胜过死亡,他复活了! ── 艾基斯《新约圣经难题汇编》
【约二十6耶稣的裹尸布】经文:“西门彼得随后也到,进坟墓里去,就看见细麻布还放在那里。”(约 20:6)
意大利的都灵大教堂,因为珍藏有一件绝世圣物而名传遐迩。该圣物,相传是公元第一世纪耶稣遇难后,包裹尸体的布幅。
这块裹尸布用亚麻织成的,长约四米三;供放在一只精致的盒子里,终年摆在教堂的圣坛上。
早在一三五七年,这块裹尸布在法国的一个教堂中展出,轰动了整个宗教界。此后六百多年来,它一直受到虔诚信徒们的顶礼膜拜。后来,才辗转传至都灵大教堂。虽然有不少,包括某些有名的大主教在内,对这块裹尸布先后产生过种种怀疑和提出过许多异议,认为它只不过是一件中世纪时由好事者精心伪造出来的膺品,根本就不可信。但是这块布上印有明显的伤痕,连钉在手腕上的钉子和长矛刺进胁部的地方都留下斑斑的血迹,同《福音》书中所描述的耶稣受难时的情景非常吻合,加上王公贵族一直对它奉为至高无上的圣物,致使许多不有强烈宗教信仰的忠实信徒深信不疑,把它奉若神明,不许有一丝一毫的亵渎和不敬。
读者也许要问多少世纪以来,为什么对耶稣这块普普通通亚麻布织成的裹尸布会这么尊为圣物而名传遇迹呢?
但从这块留在人间的裹尸布,说明我主耶稣基督,甘为罪人舍己流血,受死,埋葬,但三日复活了,祂不在坟墓里,坟墓是空的。世人都是到坟墓前去纪念他们的领袖,他们的教主。但基督徒却纪念坐在天上复活的基督。
亲爱的信徒们,我们若能对主的复活深信不疑,那么一切的疑惑,惧怕,悲哀,全都要立刻消灭在基督复活大能中。
"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末了必站立在地上”(伯 19:25) ──《为甚么要用比喻》
【121.为何主耶稣复活后,他的裹头巾和细麻布(包尸体用的)没有放在同一地方?(约二十章7节)】
约翰亲眼所见这种情形,表示主那稣是由捆绑他尸体的裹头中与细麻布中“脱”出来的,意即,他复活时并未使捆身的细麻布与裹头巾受扰而乱成一团,他也不需要别人替他解开,像拉撒路复活时那样(约十一章44节)。
当时祭司长和法利赛人去谒见彼拉多,请他派兵把守主那稣的坟墓,因为恐怕他的门徒来把他的尸首偷去(太二十七章64节)。主复活后,祭司长和长老们也教唆那些看守坟墓的兵丁说:门徒在夜间把他偷了去(太二十八章11一13节)。
为着要证明主那稣不是被他的门徒“偷”去,所以主那稣复活的时候用这种“脱身”的方法。如果门徒在夜间来偷,一定是手快脚快地把尸体搬走,怎能慢慢解开捆身的细麻布和裹头巾,而且细心放回原位,似乎那稣的尸体仍在墓中呢?
同时兵丁在坟墓外把守着,他的门徒也无可能入坟偷尸;即使兵丁真的都打吨睡了,他的门徒也必须争取时间迅速将整个尸体搬走,为什么要留下这两个“捆尸布”?
主复活后,不受时间、空间与物质的限制。他不需要挣开捆身布可以离开坟墓。门徒聚在一处,门都关了,他也可以进来和出去,不需要开门。他忽然在这里,忽然在那里,也不需要动用任何交通工具。他不需要饮食,但即使吃了东西,也不需要消化。这种难以理解的复活后的生活,也是将来我们可以享受到的。――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主单独显现予妇人及彼得看(约二十11~18)】
可能是因为某些原因,彼得约翰离开墓穴时,没有将他们在墓穴中目睹的一切告诉抹大拉的马利亚;或许他俩不察觉,原来马利亚缓步跟在后面。事实上,彼得约翰离开后,马利亚才重返墓前。她没有立刻进入坟墓里,却独自站在墓前,哀哭了一会。接着,马利亚弯下腰来,满面泪痕,向坟墓内探望(约二十11)。目睹墓穴内光芒一片,使马利亚惊惧不已;有两位天使,衣服雪白得发光,分别在前后两端,坐在耶稣的尸身曾安放的地方上(12节)。这两位天使,不久之前曾向三位妇女说话,现在问马利亚:「你为什么哭」。马利亚当天早上来到墓前的时候,天使已向她与另外两个妇人解释,耶稣已复活了;她还不明白吗?马利亚边哭边说:「因为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那里。」天使毋须回答,因为他们看见耶稣站在马利亚后面;天使知道,耶稣的出现,比他们说什么话都来得妥当。
马利亚感到有人站在她后面,就转过身来,泪眼朦糊地,看看是谁。这人并不是同伴,应该是亚利马太约瑟墓穴的看守人罢。就在这时候,耶稣柔声地对她说:「妇人,为什么哭,你找谁呢。」但马利亚还没认出是耶稣,反而说:「先生,若是你把他移了去,请告诉我,你把他放在那里,我便去取他。」(15节)她似乎以为自己有气力将耶稣的尸身移回原位。
就在这时候,那个温柔的陌生人说了一句话:「马利亚」;这声音、语气是何等熟悉的呢!马利亚立时醒觉,站在前面的,就是她正在找寻的耶稣;但不是一具尸体,却是活生生的、有气息的活人——不仅如此,他就是道成肉身的神。马利亚惊喜交集地说,「拉波尼」(意即「夫子」),就倒在耶稣脚前。马利亚触摸耶稣只有极短暂的一刻,因为耶稣立时退后,说:「不要摸我(me mou haptou,暗示在前一刻开始的动作终止了),因为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当日下午,耶稣在往以马忤斯的路上与两个门徒谈话,傍晚又在耶路撒冷与众门徒相聚;在显现与马利亚之后,以马忤斯路上的事件之前,耶稣做了些什么,我就不得而知了。然而,马利亚在早上不准摸耶稣,但晚上耶稣使门徒摸他。我们由此可以推测,在这段期间,耶稣返回天上父亲之处,作出简短的汇报;然后,耶稣再在地上展开他复活后的工作,历时四十日。
耶稣与马利亚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因为他差马利亚从速返回耶路撒冷,到门徒聚集之处,宣告复活的主会到他们那里;「你往我弟兄那里去,告诉他们说,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神,也是你们的神。」(约二十17)这段经文正好成为上文推论的证据:在星期日中午,耶稣曾有短暂时间升上天上;之后才往以马忤斯的路上在革流巴和他的同伴面前显现。
然而,显现予抹大拉马利亚之后,耶稣没有立时升上天上;他还留在地上,等待那两个在清晨时与抹大拉马利亚在一起的妇女。雅各的母亲(或妻子)马利亚和撒罗米,显然是决定重返空墓,再看过究竟。她俩可能留意到,抹大拉的马利亚在遇到彼得约翰后就离群了,不知走到那里。抹大拉马利亚见到耶稣,接获命令赶回耶路撒冷,她离开坟墓后,另一位马利亚和撒罗米,就回到耶稣的坟前(在离开与到达之间,相距了一段时间,故此她们没有在路途遇上了)。较早之前,她们首次来到坟墓的时候,看见两位天使(路二十四4)。
圣经没有指出,那两位妇人是否进入墓穴中,抑或只是在墓前看见主耶稣。然而,耶稣显然是在妇女到达之后,就显现给她们看,招呼她们(太二十八9;希腊文chairete[愿你们平安]可能是代表希伯来文salom或亚兰文的selama'。照字面来看,希腊文chairete是「高兴」,希伯来文salom是「平安」。)叫看见复活的主,两位妇女的反应和抹大拉的马利亚一样;她们倒在耶稣脚前,吻他,抱着他不放。得睹复活的主,妇女自然会震惊,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于是耶稣安慰她们说:「不要害怕」。接着,耶稣再给她们一个命令(与抹大拉马利亚所接获的相似):「你们去告诉(apangeilate)我的弟兄,叫他们往加利利去,在那里必见我。」
从上述几段经文看来,当时的情况便显而易见。耶稣以复活的身体,首先显现给三位妇女;在耶稣生前,她们是跟随者当中的一群。耶稣并没有立刻显现给他的十一个门徒看;这个先后次序可以显出,耶稣认为三位妇女在属灵的领悟方面更有准备,远超过十一位使徒,虽然他们有三年时间和耶稣生活在一起,参与他的传道事工。复活后的耶稣,首先显现给妇女,显然是要使她们获得这份荣幸;妇女得睹复活的主,比任何门徒都早,甚至早于彼得。
现在,我们要推测彼得是否第一个看见复活主的门徒。抹大拉的马利亚第二次来到坟墓,看见耶稣又离开后,西门彼得必曾单独看见复活主。上述推测,有路加二十四34作为根据。这节经文记载,门徒在耶路撒冷约翰马可的家里聚集,他们知道彼得已看见复活后的耶稣,亦与他交谈;之后,那两个本来计划往以马忤斯的门徒才折回耶路撒冷,向门徒报告他俩看见复活主,还在坐席之时与主一起擘饼。两个门徒怀着兴奋的心情返回耶路撒冷,准备将主已复活并与他们谈话擘饼的消息告知门徒;他们猜想,众门徒必定大为惊讶。然而,门徒的反应出乎他们的意料,因为众门徒满心欢喜,从彼得处已知道耶稣复活了:「主果然复活,已经显给西门看了。」(路二十四34)我们据此可以推断,众门徒已从抹大拉的马利亚处得知主复活;(参路二十四22,马利亚说:「我已经看见了主」,接着便告诉门徒,耶稣要暂时往天上父神之处;参约二十18。)门徒亦从另一位马利亚及撒罗米得知,主耶稣命令他们往加利利,在那里与他们重聚。
我们仅知道,耶稣确曾单独显现与彼得,但不清楚这事发生于主升往天上之前,抑或他在当日中午随即返回地面之后。我们只可以确定(但这点或许也是值得讨论的),耶稣显现与彼得,是在以马忤斯的路上与革流巴二人谈话之前。在此值得一提,在哥林多前书十五5,保罗也肯定耶稣是首先显现与彼得,然后是其余的使徒。── 艾基斯《新约圣经难题汇编》
【122.主耶稣复活后,对抹大拉马利亚说:“不要摸我,因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但后来对多马说,可以摸他及探入他的肋旁,到底如何解释?(约二十章16一17、27节)】
这是许多人喜欢发问的问题,有些人这样回答:主那稣不让抹大拉的马利亚摸他,是因为他还没有升天去见天父,后来就马上到天上去,再下来,然后准许多马去摸他。
可是这种解释并不合神学上的原则。兹解释如下:
一、原文,“不要摸我”的“摸”字是HAPT刀(anrU),有“摸”、“缠绕”、“点灯、“伤害”等不同含意,而“伤害”一意则最重。主那稣在这里所说的是“缠绕之意,即“不要缠住我”,“因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即“不要缠住我,我还没有到升天的时候,还有四十天和你们在一起,所以你要放心”。
这种根据原文去解释,比较合理。
至于主那稣以后准许多马去摸他,并非因为他已经升过天再下来,乃是为着要增加多马的信心,而多马并非“缠绕”他。
主那稣复活后,有四十天之久与门徒在一起,向他们显现(徒一章3节)。在那四十天之内,他并未升上天去,因为他升天是公开的,是在橄榄山上众目共睹的,不是暗中升天。既然在四十天之后公开升天,因此他对抹大拉所说的话,与他升天毫无关系。
我们在以弗所书的难题中将会题及主那稣公开升天时,在空中曾与魔鬼有一场恶斗,因此他带着复活之体只有一次升天(参阅以弗所书难题研究)。
至于复活的主在四十天之内,不向人显现时,他在何处,将属使徒行传难题研究,请参阅。――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约二十19~20祈祷之手】经文:“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门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犹太人,门都关了,耶稣来站在当中,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说了这话,就把手和肋旁,指给他们看。门徒看见主,就喜乐了”(约20:19-20)
"你看我的手,我的脚,就知道实在是我了,摸我看看,魂无骨无肉,你们看我是有的”(路24:39-40)
在德国纽伦堡陈列室中,有一幅画在威尼斯纸上的世界名画,称为“祈祷之手”。作者是十六世纪艺术大师,阿伯特,丢勒(一四七一年五月廿一日生于纽伦堡)他是路德马丁好友,支持改革宗教运动。这位杰出艺术大师有许多作品,但没有一幅画能像“祈祷之手”那样感动人。丢勒从小就喜爱画画,很有艺术天才,但因父母负担极重(十八个子女)无力投师。丢勒十五岁时,他父亲终于设法跟纽伦堡附近的画家迈克尔,瓦原盖杰特签订一次契约,跟他学习。但由于经济困难,生活成了问题,不得不以半工半读来解决困难,由于不能专心,进步很慢。一天那位与他共同学习的朋友对他说:“兄弟,我们一面读书一面工作来维持生活,这样下去我们两人都学不成功,依我看来,不如由一个人先去工作,一个人专心学艺,什么时候画品可以卖钱时,再让第二个人来学习,你看好吗?”
"好极了!”丢勒说:“你年纪大,你先学习,我去作工。”
"不。”他说:“我当先去作工,一来我的力气好,二来我的才能不及你,你当趁机好好学习,况且我已经在个餐馆中找到一个工作。”
虽然丢勒很过意不去,但朋友主意已定,也无法改变。那朋友当天就去餐馆当服务员。为了两个人的前途,他抹桌,洗碗,砍柴挖阴沟等任何粗重的事他都乐意去干。一天到晚忙碌不息,所得的工资,正好可以维持两人的生活费用。
三年过去了。丢勒学习获得成功。第一件作品出售得了一笔款,那时何等高兴啊!丢勒将款放在房间中唯一的桌子上,对朋友说:“你明天就可以去学习了。”我现在画画可以维持你我两人的生活了。
他的朋友离开餐馆的工作,重新握笔划画,谁知多年劳苦,双手已经僵硬,指节变粗,指甲干裂,肌肉紧张,画图运用不灵,虽经长久努力,仍然没有进步!他必须永远牺牲那作为艺术家的崇高愿望。可是这个痛苦的事实并没有使这位朋友发出一句怨言。
丢勒虽然很愿意替他分忧,但却无能为力挽回他所失的艺术技巧,心中为他常怀内疚。一天丢勒从外面回来,近门口时听见房内有祷告的声音,他静静站在半掩的门外,只见他的朋友合举着自己的双手,满脸泪珠,颤抖着咀唇祷告说:“亲爱的主,求祢赐福给丢勒,使他成功,将我终日所盼望的那种艺术,加倍赐给青年丢勒,阿们。”
这幅感人至深伟大情景,怎么能不使丢勒感激涕零。这么大的爱心激发了丢勒的艺术构思,他呆呆地看着看着不由泪水有如断线的珍珠,口中自言自语的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应该怎么办?我要以神所赐的天才,画出这双伟大的手,使一切爱看我画画的人,知道世界上竟有这种无私的爱,使他们晓得他为了我付上了牺牲的代价。
这幅画成功了,命名为“祈祷之手”你看那粗糙的双手,澎大的关节,破裂的指甲,昭示着一个平凡的人发出不平凡的爱。
从这幅画也使我联想到主耶稣那双带钉痕的圣手;祂的手伸向哪里,哪里就有奇异的改变。
是主的手,使瞎眼得看见,使哑吧得开口,使瘸子得行走,使麻疯得洁净,使死人得复生。
正是这双圣手,使“众人分外希奇说:‘祂所作的事都好,祂连聋子也叫他们听见,哑吧也叫他们说话’”(可 7:37)。也正因为这双救苦救难的圣手,而被人钉在十字架上。直到如今祂一直是伸开带钉痕的双手,召唤罪人悔改离罪,归向真神。──《为甚么要用比喻》
【137 吹一口气受圣灵何意?信徒有赦罪的权柄吗?(约廿22,23)】
答:这是耶稣复活以后,七日的第一日,于晚上在门徒们住的房子内,向他们显现说话时所提到的两样事(约廿19-23)可作以下的解释:
①「说了这话,就向他们吹一口气,说,你们受圣灵。」(约廿22)——这里的「气」字在圣经中是圣灵的一个标记(约三8,伯卅三4,诗卅三6,参十三题),主向门徒吹一口气,原是一种表记的动作(参创二7)。下一句的「受」字是一个动词,是今恒时体,暗指门徒要自动而继续的领受圣灵,我们作了信徒,对于领受圣灵是有两方面的性质,一方面是圣灵住在人心里,是当人得救的时候所受的,是受了圣灵的印记(弗一13),是已经受了圣灵感动(约三3,5,参林前十二3,罗八9),如主在这里所说:「你们受圣灵」,乃是指着圣灵住在人心里而言,是本书十四至十六章中所应许的圣灵,门徒们当时所领受的圣灵,乃是一种证据,或说是一种信而领受的质(弗一14),使他们预尝到五旬节圣灵降临的恩赐,故此才能有在五旬节以前同心合意的祷告(徒一14)。另一方面是指圣灵降临在人身上,是人得救以后追求而得的,如等主升天以后,必将父神所应许的圣灵降在人的身上,得着能力(约七39,十五26,十六7,路廿四49,徒一8)。到了五旬节时,圣灵「好像一阵大风吹过,又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他们各人头上,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了」,大有能力,在各处各方为主作见证(徒二2-4,33)。
②「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得赦免了,你们留下谁的罪,谁的罪就留下了。」(约廿23)——从上一节的意思看来,本节已很显然的是主对那些接受圣灵,被圣灵感动的众门徒所说的,因他们受了圣灵,就有分辨的能力,能够看出谁是真悔改,罪得赦免,蒙受主的赎罪福气,谁假悔改,罪得不着赦免,并且靠着圣灵的能力和引导,向一切的人传悔改赦罪的道,相信的人,宣告他们的罪得了赦免了(徒二38,路廿四47,约壹二12),不信的人,宣告他们的罪是留下了,如彼得和保罗被圣灵充满,曾经分别在撒玛利亚的西门身上(徒八20-23),和行法术的以吕马身上行过这样的事(徒十三4-12)。但这些不是门徒有直接赦免人罪或留下定人罪的权柄,只是出于神的全能所作的(约三36,可二7,约壹9,二1,2,林前五4,5)。——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约二十23】『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赦免了。』这确是一个难处,人怎么有权柄赦罪呢?从前罗马教以这节圣经为根据,就有了所谓的『赦罪券。』其实这节圣经明明和上文连起来,上文说『你们受圣灵,』换句话说,主将祂的圣灵赐给祂的教会,叫教会在地上代表祂,作祂的器皿来赦免人的罪。这一种赦免,我们可以称牠为『假借的赦免。』比方:我们传福音的时候,有时遇见一个罪人,他承认自己是一个罪人,他求神赦免,他痛哭、流泪、懊悔、诚心接受主耶稣,可是他对于赦罪的事还是不知道。那时候如果教会有人起来说,『神赦免了你的罪,』这个宣告就对那个罪人有极大的帮肋。教会所以能定规谁可以受浸,谁可以擘饼,就因为教会接受了圣灵,在圣灵的权柄底下,纔能作一个假借的手,赦免或留下谁的罪。当教会住在圣灵里,呼吸着圣灵的时候,纔能赦免,并不是甚么人可以凭着肉体的地位来赦免。我们若看见这一种的赦免是『假借的赦免,』就没有难处了。── 倪柝声《读经之路》
【约二十24~28】有一本叫作多马行传(Acts of Thomas)的次经谈到他的一些经历。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但有些则相当接近多马的性格。以下是该书中所提到的片段。
耶稣死后,门徒把世界分为好几个地区,以便分头前往某些国家传扬福音。多马抽签抽中印度(印度南部的多马教会就是根据他的名字而命名的。)起初多马拒绝前往印度,理由是认为自己健康情况不佳,不宜长途跋涉。他说:「我是个希伯来人,如何能在印度人中间传扬真理呢?」当晚,耶稣向他显现,说:「多马,不要害怕,你就去印度传道吧,因为我的恩典与你同在。」不过多马仍然执意拒绝,说:「除开印度,任何其他地方你都可以差我前往。」
碰巧在那时候,有一个印度商人阿巴尼斯(Abbanes)来到耶路撒冷,他是奉宫达弗拉斯(Gundaphorus)王之命前来寻觅一位手艺高超的木匠,带回印度去。多马正好是个木匠。耶稣到市集里找到了阿巴尼斯,问他:「你要买一个木匠吗?」阿巴尼斯说;「是的。」耶稣说:「我有个奴仆是个木匠,我打算把他卖了。」他指着在远处的多马,于是议定价格,把多马卖了。契约上写着:「我,耶稣,木匠约瑟之子,承认把我的奴仆多马卖给你──阿巴尼斯──印度国王宫达弗拉斯的商人。」契约立好之后,耶稣便把多马找来交给阿巴尼斯。阿巴尼斯问:「他是你的主吗?」多马说:「是的。」阿巴尼斯说:「我从他那里买下你。」多马没说甚么。但第二天清晨,多马很早起身祷告,祷告后他对耶稣说:「我愿意到任何你要我去的地方。主耶稣,愿你的旨意成全。」多马还是原来的老样子,肯定得慢,顺服得慢,然而一旦他顺服了,就非常彻底。
故事又说到宫达弗拉斯命令多马建造宫殿,多马自承可以胜任愉快。于是王给他大批金钱作为购买材料和雇请工人之用。但多马把钱全部拿去济贫了,他一直告诉国王宫殿的工程正在进行时,国王甚是怀疑。最后王把多马找来,问他:「你正在为我盖宫殿吗?」多马答:「是的!」国王问:「甚么时候我们去看看那工程呢?」多马说:「你现在是无法看到它的,但等你离世的时候,就会看见。」起先国王十分震怒,多马的性命真是危在旦夕,但后来国王也信了基督,因此多马终能把基督教带进了印度。――《每日研经丛书》
【约二十29】「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
眼见的事物是多么靠不住,所以神必须保守我们在看不见的事物里,这是多么要紧的一回事。如果一只鸟要飞,牠必须离开墙垣和树枝,单独信赖牠的翅膀。如果牠要接近地面,牠就飞不好了。
亚伯拉罕必须先看见自己的力量完了,自己不能再作甚么了,自己已经死了,然后纔肯完全让神来作。当他不看自己,单靠神的时候,他纔能完全相信神所应许的必能作成。神必须拿去一切我们所倚靠的东西,直到我们能够不凭东西来信靠祂,那时祂就要叫祂的话成为事实。─ 信宣
【约二十31】「但记这些事,是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
有一次我在华南一间学院领会,遇见一位当了心理学教授的老同学,因此,在聚会未开始之前,我先去看看他,并向他说到基督。他很有礼貌的听我讲了一会,便含笑的说:「对我讲还是毫无用处的,因为我不相信有神。」翌日,当我第一堂聚会完毕后,令我十分惊奇的是,那站起来见证他已经得救的,竟然就是这位教授!事后,我趋前问他:「这是怎么发生的一回事?」他说:「昨天你离去后,我拿起你留给我的那本圣经,触目见到约翰福音第二章所记载的:次日(29节),再次日(35节),又次日(43节)。于是我自己在想,这位作者确实是知道他所说的是什么。他清楚看见了这一切,就如写日记一样。我便想,如果真有一位神,那我将怎么办呢?我如果不信祂,我就是一个愚顽人。你曾告诉我,虽然我对神的存在有怀疑,但也可以向祂祈祷。于是我就跪下祈祷,我不知道我所盼望的是什么,但当我祷告时,我就知道是有一位神。至于我如何知道,我自己也不能解释,我只是知道就是了!以后,那位亲眼见过主的见证人——约翰的话语,便重新进入我的心里。我想既然有一位神,那么救主耶稣就必是祂的儿子——于是我便得救了!」――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约翰福音的宗旨】(约二十30~31;约壹五9~13)
一、叫我们信耶稣是基督――神的儿子(一1~3,14;五17~18;八56~59;十27~33;十九5~7;二十28~29)
二、叫我们因耶稣得生命――就是永生(一10~13;三15~16;五24;彼前一8~9;约壹五9~13)
―― 丁良才《经题模范》
【复活和显现】
个人安静时刻;团体交通
一、耶稣从死里复活
1.七日的第一日清早
2.石头从坟墓挪开了
3.看见就信了
二、抹大拉的马利亚
1.站在坟墓外面哭
2.转过身来
3.见证复活
三、耶稣说愿你们平安
1.生命的平安
2.内住的平安
3.生活的平安
── Chih-Hsin Chang《An Outline of The New Testa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