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课 |
经文: 约12:20-50
主题: 基督来到世上做什么
焦点: 经过死亡到生命之路
大纲:
二.公开的事工(1:19-12:50)
(道显给世人并被世人弃绝)
C. 有关道的激烈冲突(5:1-12:50)
(信与不信的对抗)
7. 最后一次公开教训(20-50)
“你们应当趁着有光,信从这光”
观察与注释:
约12:20-50记的是约翰福音中耶稣的最后一次公开教训,它帮助我们从耶稣自己的角度看来理解基督的位格和工作。
耶稣为死而来(12:20-26)
1. 来过逾越节的“希利尼人”很可能是一些转信犹太教的敬畏神的外邦人。他们来“见”(面谈)耶稣,或许是想知道他是否只会在犹太人当中作工(见10:16;11:51-52)(12:20)。他们先与腓力接洽是否是因为他有一个“希利尼”名字,并不能肯定。也许只因为腓力被人认为是与耶稣有亲密的关系的人而已(12:21-22)。
2. 耶稣的回答从12:23节开始,既可能是对给他带信的门徒们(他们)说的,也可能是直接对那些希利尼人说的。总而言之,他的回答揭示出对他提的的问题是关于他来的目的和人若想跟随耶稣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3. 耶稣借用了麦粒的比喻,实际上是说他来是为了死,而他的死将要结出果实,带来众多的生命(12:24)。也请注意耶稣把他的死(和复活)称为他“得荣耀”。神的时间表将要照计划施行了──“时候到了”(12:23)。
4. 耶稣必须死,才能成就他的使命和结出果子(见11:50);这个佯谬(似非而是)的原理同样适用于那些想要跟随耶稣的人。一个门徒必须在死中跟随耶稣,也就是否定自我的意志,顺服神的旨意,这就是十字架的象征意义(见路9:23;罗6:1-6)。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的生命不是指情感,而是指意志上对优先性的抉择。耶稣接着讲到:服事他的必须跟从他,父也必尊重那些顺服他的人(12:24-26)。
耶稣为拯救而来(12:27-32)
5. 显然,面对大众,耶稣表现出了对自己即将到来的死亡的挂虑,但他的心安息以下信念上,即:这正是父神为他设计的目的(12:27)。约翰福音描述耶稣的神性多于他的人性,但是这几节经文和第11章明显强调了后者。从约翰的角度看,耶稣讲的是一种“客西马尼园”式的话,因他对摆在他面前的杯有一些挣扎。说耶稣心里“忧愁”,是说他处在一种被搅扰的、不安宁的状态(见11:33)(12:27)。
6. 与让拉撒路复活时一样,耶稣大声地祷告,是为众人的益处,而不是为自己的(12:28-30;见11:41-42)。约翰福音第17章将详述子如何荣耀父和父如何荣耀子。父神的声音是人可听见,但不能理解的。这是父神对耶稣已经成就的事和即将要作的事宣布他的肯定和赞许。
7. 耶稣接下来宣布了3件事,都是他被“从地上举起来〔也走出去〕”的必然结果:
1) “这世界受审判”。虽然耶稣不是来审判,而是来拯救的(参见3:17- 19;8:16),但他的救赎和牺牲将迫使人们选择接受他还是弃绝他。对那些弃绝他和他在十字架上的工作的人,耶稣的死确认了神对罪的审判,那些人将处于这个审判之下(见3:36;16:7-11)。
2) “这世界的王要被赶出去。”(见8:44;14:30;16:11;17:15;约壹5:19)。十字架宣告了撒旦的失败,也注定了他的下场;虽然神在他的智慧中把施行这个审判的时间推迟到千禧年之后(见约壹3:8;启20:10)。注意这个将来时被动语态:“要被赶出去。”与此同时,在神主权的荫蔽之下,属灵的争战还要继续进行(见弗6:12;彼前5:8-9)。
3) “我…要吸引万人来归我。”耶稣在这儿不是说所有的人都会得救,而是说所有的人都成为可救。凡信靠基督的人就能得救。另外,“万人”表示一切类型的人,就是说,犹太人和外邦人都能得救(见启5:9)。
耶稣是永远的救主,就是神(12:33-41)
8. 当耶稣指出他要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时,犹太人就无法相信他就是弥赛亚(基督)了,因为他们的确有理由相信旧约的教导:“基督是永存的”(12:33-34)。如果耶稣即将受死的话,他怎么能是基督呢?犹太人所不能明白的是:赛53章里的那个受苦的仆人弥赛亚和诗2篇里的那个掌权的王弥赛亚是同一个人。有人认为犹太宗教学者们实际上在期盼两个不同的弥赛亚。他们在灵里不能明白:要作掌权的王,弥赛亚必须先受苦,并作为神的献祭羔羊而受死。存心顺服“以致于死”之后,才能升为至高(见腓2:5-11)。
9. 在关于神、弥赛亚和人的事上,耶稣就是真理的光(启示),这些犹太人仍然行在黑暗之中,因为他们拒绝信他。他们仍是黑暗之子,而信他的人则成为“光明之子”(见弗5:7-10;腓2:15;林前1:13)(约12:35-37)。
10. 为什么犹太人不信基督呢?因为他们是属灵上瞎眼的,认不出他是谁!(见林后4:4)。先知以赛亚曾预言过这属灵上的瞎眼(赛53:1),原因是神从法律上宣告他们瞎眼,因为犹太人一再背叛神,而且心里刚硬(见赛6:10;罗1:21-32;罗9-11)。作为一个结果,救恩也将临到外邦人(罗10:7-11)。背逆与罪能使人(或民族)的心对神的事刚硬。到了一定程度,神就会使这些心变得更加刚硬。不信是从拒绝神的光而来。法老在屡次拒绝神之后,神也使他的心永远刚硬(见罗9:14-18;出7:13,14,22;8:15,19,32;9:7,34,35;13:15)(参见出9:7,12)。
11. 最后,耶稣为了回答关于他是否永存的评论,作了一个与8:58节一样令人震惊的宣告。当以赛亚看见主的荣耀的时候(赛6:1),他所看见的是基督的显现──耶稣在旧约中的彰显。这证明了他的永存性──耶稣在本质上就是耶和华(12:41)。
人的回应(12:42-50)
12. 信耶稣不仅要失去拥有自己生命的权利(见12:24-26),还可能失去“人的赞同”(12:42-43)。约翰再次清楚地指出一个选择──耶稣表明了:你不能同时得到神和人的赞同!从人的角度来说,公开承认信耶稣可能会使你“失去自己”。
13. 耶稣在12:44-50中总结了这次教训,也把约翰福音到此的中心思想作了概括。他强调了几点关键的教导:
1) 耶稣已经把父显给人看,所以信耶稣就是信父(12:45)。另见约壹2:23。如果你不认耶稣,你也就失去了天父。
2) 耶稣来作光,是为显明罪和为人开出一条走出黑暗(罪)的道路(12:46)。
3) 耶稣不是来审判世界,而是来拯救世界的。但是听见耶稣的话而不顺服(即信)的人将要被基督的道(话语)审判,就如他在8:24所说的(12:47-48)。
4) 耶稣不是凭着自己的意思讲话,而是遵照父的旨意讲话。他所说的话可以带来永生(6:40)(12:49-50)。
14. 这样,按照约翰福音,耶稣的公开事工已经到了尾声。约翰在下面将转而记述耶稣在阁楼上对门徒们所作的极具指导性的私下事工(13-17章)。约翰福音用了将近25%的篇幅来记述这次教训,说明了它的重要性。
指导研经题
约12:20-50
1. 为什么许多人不把耶稣的死当作他得荣耀的一部分?
2. 在什么意义上一个人必须先死,才能活在基督里?
3. 耶稣为了什么特别的目的来到世上?
4. 在什么意义上撒旦已经被打败了,在什么意义上这还不是一个完全的事实?
5. 你真认为自己是世上的“光明之子”吗?你在象耶稣那样行吗?
6. 根据这段经文,是什么导致了不信?
7. 你认为谁的赞许最有价值──神的还是人的?
8. 在什么意义上耶稣审判人,但又不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