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生命水的源头

  “主知道法利赛人听见祂收门徒施浸比约翰还多,……祂就离了犹大,又住加利利去”(13)。人注意了外面的情形,而加深了对主的敌意,但是主却是注意人里面的需要,祂并没有亲自施浸。祂到地上来,为了救人脱离罪的捆绑和死的辖制,所以祂是不住的以祂的所是来供应人的需要。叫一切遇见祂的人,都在祂那里得到释放。

  尼哥底母是个灵里面苦闷,又在宗教中找不着出路的人。这里又有一个灵里干渴,但又给律法挡住不知道寻找神的妇人。主耶稣藉着向她要水喝,引导她知道她真正的缺欠。这妇人不单是在物质生活上有干渴,在心灵的生活上也一样的落在极深重的干渴里,她用尽了人所能作的方法,也不能解除她里面的干渴。

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

  主耶是因为走路困乏,才向那撒玛利亚的妇人要水喝。主在这时所作出来的,很叫那妇人惊讶。因为主打破犹太人的传统,也不因律法与遗传的禁制,竟主动的与撒玛利亚人讲话。其次是主对那妇人说到祂能赐给人活水,为甚么能给人活水人也会口渴的呢?究竟从甚么地方可以得活水呢?主不是故意要使这妇人困惑,而是在引导她去注意祂是谁。认识了祂是谁,人才能真正的解决人里面的干渴。“你若知道神的恩赐,和对你说给我水喝的是谁,你必早求祂”(10)。不认识主耶稣是谁,人就留在干渴里,认识了主耶稣,人的干渴就得着丰足的滋润。

人的所作不能解除人的干渴

  主耶稣和妇人的谈话的内容是关乎物质的水,但主的话所指的却是人里面的干渴。人里面与神隔绝,是人感到干渴的原因。造成人与神长久的隔绝是人的天然倾向并不注意神,而只注意人,包括注意自己,这是在伊甸园的堕落所带来的结果。从那时候起,人所注意的永远是人,和人的需要,并人所作的,连同人作工的方法,都一并放在人所注意的范围里。

  主耶稣对妇人说,她必须要知道祂是谁。她的反应首先就是“打水的器具”(11),这是方法。其次是“我们的祖宗雅各将这井留给我们。他自己和儿子,并牲畜,也都喝这井里的水。难道你比他还大么”(12)?要喝水是人的需要,雅各和“你”就是人的本身。所有的注意都是围绕着人,人若把注意力全在人的身上,他定规是看不见神,也想不起神。这样,人就永远站在神以外,长久忍受里面的干渴。

  人也知道干渴的滋味并不好受,也盼望干渴可以停止,所以用尽了各种各样办法去解除干渴。只是人所作的都是作在外面,作在物质基础上,并不能作到人的里面去,摸着那叫人干渴的原因,使干渴停止。“耶稣回答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13)。这话说对了,人一生年日的短暂,物质必要衰残与朽坏的现实,人只能得着一瞬间的麻醉,那一瞬过去了,人又再回到心灵空虚里,里面干渴依然存在,依旧是那样无情的折磨人。

“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

  要永远停止干渴,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接上活水的源头,让涌流的水把干渴停止。但是还要注意主耶稣怎么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人若喝我赐的水,就永远不渴”(1314)。物质东西绝不能使人满足,只能引起人不断产生新的欲望,旧的欲望还没有过去,新的欲望就已经出现了。一切从外面加进去的事物,都不能使人的欲望停止,只不过是增加人在追求物欲中受折磨。主在这里所说的是“永远不渴”,就是说人得满足到一个地步,再也不觉得有缺欠,再也不觉得在贫乏中活着,因为已经一无所缺,样样都是丰丰富富的。

  还有一件要特别加以注意的,就是这些满足不是从外面加进去的,而是从里面涌流出来的,在里面满到一个地步,可以溢流出来。因为这个活水是在人“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14)。从量来说是泉源,从质来说是生命,从时间来说是永远,这些都是从灵生的结果。这些结果发生在人身上,是因为人把自己接上了生命的源头。所以主说,使人的干渴永远停止的活水是祂所赐的,也只有祂才能赐下这样的活水,因为只有祂是生命的源头。

清除接上活水的阻碍

  那妇人听了主所说的话以后,她立刻请求主把那“活水”给她。当然她当时所留意的还是物质的水,还是以生活的需要为重,并不领会主的意思是要把她带进属天的丰富里。她可以不了解主的心意,但不影响主给她的引导,因为祂到地上来的目的就是赐给人生命。主对她说,“你去叫你丈夫也到这里来”(16)。主说这话并不是要为难她,而是要帮助她先认识干渴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把妨碍她接受活水的东西拿掉。

  这女人的生活是很不检点的,说得再清楚一点就是生活在罪中。她前后一共换了六个丈夫,并且现在称为丈夫的也不是正正规规的丈夫。这个女人一直在追求外面肉体的满足,所以就继续的过着犯罪的生活,天天在罪中混日子。罪是把人与神分隔的唯一原因,那里有罪,那里就没有人与神相通的条件,罪一天存留在人身上,人就一天不能见神的面。所以罪的问题不解决,人就接不上生命的源头,也就不能脱出灵里面的干渴。因着这个原故,主要引导她去认识罪,也要帮助她脱离罪。

  怎样才能脱离罪呢?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人的天性都不愿意触及罪的追讨,这妇人也不例外,她不承认她的罪。当主给她面指明的时候,她逃避不过了,她就很巧妙的把话题从人的道德生活引向宗教的生活去,主没有让她避开,主直接了当的对她说,“妇人,你当信我”(21)。意思是说,不要逃避躲闪了,在神面前,人的罪是掩藏不住的,还是面对实际的问题,信我,我就除去你的罪,叫你可以得着你所要的活水。

喝活水的实意

  因着那妇人闪躲主耶稣所提的问题,她把话题从道德生活引开到宗教歧异上面去。主没有让她躲开,反而因此把更重要的事向她解开,也是向我们解开,叫我们可以明白神藉着主耶所作的事的心意是甚么。主耶稣把活水赐给人,叫人得着生命,在人的需要上来说,人的难处解决了,但却还没有触及神的需要,也就是主赐下活水的真实意义,也可以说是喝活水的实意。主是要我们知道这实意的,因为这实意比人得生命更有恩典,更显明神对人的感情是何等的深厚。

神要作人的父

  那妇人的话是说,“我们的祖宗在这山上礼拜,你们倒说,应当礼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20)。宗教上的歧异是人所辩不清的,主也不循着她的心思去辩解,主把这问题带到核心的事上去。既然提到礼拜的问题上去,主就指明敬拜的对象是谁,祂与我们有甚么关系。若是不把敬拜的对象弄清楚,敬拜的地方和敬拜的方法便毫无意义。

  宗教很注意传统,所以很注意敬拜的地点和敬拜的方法,那妇人所说的“这山上”是指基利心山,是以色列人拜金牛犊所遗留下来的习惯,可以说是属人的宗教遗传。耶路撒冷是圣殿所在之处,是律法的权威中心,可以说是宗教仪文的规范。这些宗教的事物把神和神的心意给遮挡住,叫人只看见宗的外面活动,而看不见神。人注重这些人遗传的东西,主却叫人去注意神自己,主明显的给人指明“这山上”也好,“耶路撒冷”也好,这些地方再也不成为敬拜神的指定地方,因为人与神的关系已经要起新的变化,不再是藉着仪文来表明了。

  “你们拜父”(21)。主把人与神的正确关系点明了。主没有说“拜神”,祂是说“拜父”,既然要敬拜,就该知道敬拜的对象是“父”。这是何等有恩典的宣告,自从人堕落以后,神作人的父这事实已经给人遗忘了,事实上罪人也没有条件去享用神作父。如今主的话说出神要作人的父,这是神在人间作工的目的,祂要作人的父。宗教虽然可以给人有神的观念,但并不能人知道神和祂的心意。神成为人的父,是接受了儿子的生命的结果,人有了神的生命,神才成为人的父,神是人的父才是人与神正确的关系。

神要得着人的敬拜

  神作人的父是人享用神,但神也愿意在人中间得着享用,人知道作个真正敬拜父的人,这就是神的享用。人对神的背逆,把许多的事物来代替神,他们敬拜各样的人、事、物,却不敬拜神。一些宗教性强的人虽有敬拜神的动作,但是却用拜偶像的心情去作,结果神还是没有在人中间得着敬拜。

  敬拜是承认神的所是,也是承认神是配。神是创造的神,祂造出万有,也管理着万有,并且也是万有的归结。祂的权柄、能力、智慧、丰富、圣洁、尊贵、公义,与荣耀,充满在万有,祂的体恤与同情也处处显在被造之物中间,承认祂是配是理所当然的。祂又是赐生命的主,我们的生命气息存留都在乎祂,祂赐给活物受造的生命,祂也给人预备非受造的生命,就是祂自己的生命,使人可以永远活在祂的荣耀与丰富中,这样的神若是不配,还有谁有资格说“他是配”?

  神是该受敬拜的,但人不肯敬拜神,神就在人中间等候,在人中间作工,直到人的灵苏醒,承认祂是配。喝活水就是叫人得生命,有了神的生命,可以认识神和神的事,里面明亮了,顶自然的就有了敬拜的催促。主把生命赐给人,一面叫人得永生,一面叫人作个敬拜的人,神就在人间得着了供献。

“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祂”

  神要得着敬拜,但不是要得着外面的敬拜动作,而是要真正的敬拜。“这山上”的敬拜是出于人,神不能要。耶路撒冷的敬拜虽是源于神,但却有它历史性的功用,当这功用成全了,耶路撒冷的敬拜也就要停止了。在这个时候,人若是仍旧停留在耶路撒冷的敬拜,神还是没有得着敬拜。人若不是真正的认识父,他们是在敬拜他们所不知道的,也不知道神要得着的敬拜是甚么。

  “这山上”的敬拜神不能要,耶路撒冷的敬拜要停止。主明明的说,“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你们拜父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21)。“这山上”本来就不是,因着神的计划进入了新的阶段,连耶路撒冷的敬拜也停止,那么人要怎样拜父才算是对呢?“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祂,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祂,神是个灵,所以拜祂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祂”(2324)。关键就是在“神是灵”这一点上。一切的宗教都是作在肉身上,因为人的罪使人的灵失去了功用,因此人与神中间失去了沟通的管道。人所作的一切都不是在灵里,没有管道,也没有相同的性质,人没有可以达成真正敬拜神的条件。

  主赐下活水,人得了生命,人的灵苏醒过来,人的灵活了,人与神有了相同性质,人与神恢复交通了,真正的敬拜就有了条件。“心灵”就是“灵”,“诚实”固然是对的态度,在原意里更注重在“真理”。这样真正敬拜的内容就明确了。真正的敬拜是在生命里发出来的,是把灵里面的感动(觉)发表出来,而这些在里面的感觉又是与真理相配合的,就是和神的心意相连结的,没有人意的掺杂。这样的敬拜才是父所要的敬拜。没有生命的人是不会敬拜的,有生命的人也要按着真理去敬拜,这样神就得着祂所要的敬拜。

这真是救世主

  谈完关乎敬拜的话,主耶稣明明的告诉那妇人说,祂就是神所应许的弥赛亚,“这和你说的话就是祂”(26)。这话是否使她震惊,我们不知道,但我们可以有把握的知道,她对于主是谁已经不再有疑问了。她回到城里“对众人说,你们来看,有一个人,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莫非这就是基督么?”(2829)她愿意众人给她一个印证,肯定主耶稣是基督。圣灵也在几方面来显明主就是基督。

主耶稣的食物

  主耶稣到叙加的时候,是“因走路困乏”(6),就在雅各井旁向妇人要水喝,但是却没有喝上一滴水。门徒在城里把食物买来了,对祂说“拉比,请吃。耶稣说,我有食物吃,是你们不知道的。门徒彼此对问说,莫非有人拿甚么给祂吃么?耶稣说,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作成祂的工”(3034)细察主耶稣的行径,不由人不觉得希奇。该喝而没喝,结果是不渴了,该吃却不吃,结果是不饿了,这人究竟是甚么人?

  其实在本章所记的事一开始,主选择到加利利的路就是不寻常的。因着民族的偏见,犹太人从不肯走撒玛利亚的路,他们宁愿绕个大圈子到约但河外,再转入加利利。但主却这样走,为甚么祂要这样走呢?绝不是贪图路程近。我们把整章事串连起来,我们准能发现主的不寻常,祂走人不肯走的路,祂接近人不肯接近的人,祂的干渴不需要水而停止,祂的饥饿不需要食物也会变为饱足,这些不寻常的事只有主自己说的话才能解释得明白,也因此向众人显明祂是谁。

  主耶稣有人的生活的一面,所以祂困乏,祂饥渴。但祂又确实是神的儿子,所以祂以遵行父的旨意,作好父所要作的事,祂就满足了。祂满足在父的心意里,祂并不需要依靠物质来生活,祂的所作所行,印证了祂是神的儿子,祂是给神差到地上来的,祂到地上来,目的就是要成就差祂来者的旨意,祂作到了父所要作的,祂就满足了。

人可以亲自经历主

  叙加城的人邀请主在他们那里住,主就在那里住了两天。先是,“那城里有好些撒玛利亚人了信耶稣,因为那妇人作见证”(39)。主在他们中间住了两天以后,“因耶稣的话,信的人就更多了。便对妇人说,现在我们信,不是因为你的话,是我们亲自听见了,知道这真是救世主”(4142)。

  这里提及两种相信,头一种是因别人的见证而信的,这是间接的,属于知识性的,或者说是客观的。另一种是亲自遇见主自己而建立起信心来,这是主观的,是直接的,是从亲身的经历中得着的。在我们接触主的过程中,常常是从客观进入主观,从知识进入经历,但是不管怎样,这些事是清楚的摆明,主耶稣并不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而是神所立的基督,是神的儿子。祂是可以让人去经历的,祂绝不是一篇空洞的理论,从前是这样,现今仍然是一样。祂是“话”,但不是虚渺的东西;祂是“光”,但不是捉摸不到的概念;祂是“生命”,但不是玄妙的名词,祂实实在在可以给人遇见,给人经历,叫人在经历了祂以后,不能不承认说,“这真是救世主”。

超越时空限制的神的儿子

  神作工的次序先是犹太人,后是希利尼人。约翰三章是主对犹太人说话,四章是对外邦人说话。虽然加利利人带着以色列的血统,但是在犹太人眼中,他们和外邦人没有分别。不管犹太人的观念是甚么,神儿子的工作对象是包括了所有的人。犹太人可以拒绝祂,但祂却不拒绝任何来寻找祂的人。

  当犹太人拒绝主的时候,加利利人接待祂(参45)。主到了加利利,有一个大臣,他的儿子在迦百农患病”(46)。病得快要死了。他就来求耶稣下去给他儿子治病,主对他说,“回去吧!你的儿子活了。那人信耶稣所说的话,就回去了”(50)。那人的儿子果然在主说话的时间好了。我们先要注意,那孩子的病本该是必死的,所以主没有说他的病好了,而说他活了。其次,在人眼中看“求祢趁着我的孩子还没有死,就下去”(49)。那是最好又是最后的机会,但是对主来说,时间对祂没有发生限制的作用。还有,主并没有下到迦百农,祂是在迦拿说的话,就叫那生病的孩子好过来了,空间也一样没有给主加上难处。不受时空限制的事实,显明了这一位创造万有的神的儿子。

  自己的人(犹大)拒纪祂,加利利人只是以祂为先知来接待祂,人对祂的不尊敬,并不能改变祂作为神儿子的权柄。只要有人以信心来给祂作工的路,祂的权能便要显出来。“这是耶稣在加利利行的第二件神迹”(54)。是显明权柄的神迹。头一件是行在婚筵上的神迹,第二件是压制死亡的权势的神迹,这两件神迹都是在迦拿行的。头一件是显出荣耀,第二件是显出权柄。从荣耀到权柄,印证了主耶稣是神所立的基督,是神的儿子。信心就把神的儿子显明出来,叫人不能不承认祂真是救世主。── 王国显《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读经札记》

 


中华圣网整理制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