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24

约翰十一54-十二19

 

 

    拉撒路的复活更加强了官长们对耶稣的敌意。那件事本身就是一个令人惊异的事实,也具有可怕的揭发性。我们曾经看过两个类似的例子。其一乃是发生在他传道的头一年,他经过毕士大廊子时,医治了那个三十八年之久一直较弱无力的人。官长们很生气,因为按照他们传统的规矩,他使这个人带着自己的褥子,破坏了安息日。他们对行在这人身上的奇事似乎漠不关心;后来在那生来瞎眼的人身上,完全相同的事再次发生,他们赶出了那个人,他们之所以反对,就只是因为耶稣行这件事是在安息日。一个被遗弃了三十八年的人得回生命、健康与能力,以及道德上的洁净。一个生来瞎眼的人,得回他的视力。一个死人得以起死回生。对于这一切他们都漠不关心。这些叫我们看见一个传统的宗教所作的到底是什么事。他扼杀了同情心,他们所耿耿于怀的,是他们的传统被冒犯了。当他们看见耶稣所行的这些兆头--尤其是最后这个,就各方面来看,也是最高的一个--正在吸引人归向他。众人都到他那里去了,而他们无法制止。因着这些事,公会聚集开会,并决意要杀死他。

      因此耶稣离开了,直到神所安排的时候来到。在这一段经文里面,有耶稣离开的故事,也有他回来的故事,以及他在伯大尼的晚餐;最后是为着他的「时候」,他来到耶路撒冷,所成就的最后几件事。

      这段经文很自然的分成三小段,我们可以按地名来区分这些小段,第十一章第五十四至五十七节,我们与他同在以法莲;第十二章第一至十一节,我们与他同在伯大尼;同一章的第十二至十九节我们和他同在耶路撒冷。

      以法莲。「所以耶稣不再显然行在犹太人中间,就离开那里往靠近旷野的地方去。到了一座城名叫以法莲,就在那里和门徒同住。」我们无从知道他在此停留多久,可能有四十天。那段期间他在乡村安静的与门徒相处。在暴风雨尚未临到他身上,在巨浪尚未冲击到他身上时,这是他与门徒同在的安静时刻。

      底下约翰把我们带入耶路撒冷,告诉我们在此发生了什么事,直到耶稣停留在以法莲期间的末了。「犹太人的逾越节近了,有许多人从乡下上耶路撒冷去,耍在节前洁净自己。」他们从各处乡下,从约但河附近,从加利利来--他们在逾越节常是这样,此时耶路撒冷挤满了朝圣客--他们在寻找耶稣。他们在耶路撒冷找不到耶稣。人们这样找耶稣表示此时他在公众的心目中占的地位如何。他们都熟悉他的名字,而且多半都见过他。现在他们在耶路撒冷找他,这是民族以及宗教生活的中心地。一般人都对他感到兴趣,他们都在找他。他们站在圣殿里,彼此在谈论着。所有这些聚集来庆祝逾越节的人,想要洁净自己,裨能遵守这节日。他们都在谈论着当时的局面。他们彼此在说,「你们的意思如何?」他们较可能的想法,可以从下面问题的否定形态看出来。他们不说「他会来过节么?」而是说「他不来过节么?」约翰立刻说出为什么人们在讨论他,并以那种方式发问。「那时祭司长和法利赛人早已吩咐说,若有人知道耶稣在那里,就要报明,好去拿他。」很显然的,这必是公会所发布的一个官方公告,说若有人知道耶稣在那里,他必须去告诉他们,他们好去拿他。这些人知道这消息,都在猜疑着,讨论着他会怎么作。这样一个公告会使他不来么?

在旷野地方,耶稣很安静的与门徒同渡这一段时间。而城里面正在涌入要来过节的人潮,他是他们谈论的主题。

 我们接着来看第十二章,此时他正在路上。约翰从耶稣末了在公众面前的事工中挑选了三样事情。头一件是在伯大尼的晚餐;第二件是他进入耶路撒冷城,为着他的时候而来;第三件事是希利尼的来访。在这一段中所记的就是前两件事。

      「逾越节前六日」耶稣来到伯大尼。这是个纯粹友谊的聚集。「有人在那里给耶稣预备筵席。」马太和马可都告诉我们,筵席不是在马大家里,而是在一个叫西门的人家里。这是一个愉快的场面。有一件引人注意又是很好的事,乃是在耶稣传道期间,他常被邀请去赴席;更叫人希奇的是,他去了。他知道这些人邀请他的动机是什么。除了他到马大和马利亚家里的日子之外,这次的邀请似乎是惟一纯属招待性质的。

      请看看这个聚集的光景,马大在作什么?他在服事!他要服事到底。这就是前此在路加的记载中他所作的事,这就是这一段经文所告诉我们他的情形。这不是他的家,但是他去西门家里却当起女主人来了。关于他只有这么一点可说的么?不,当我们在路加福音中看到他时,按着我们所能知道的,他当时正在为耶稣、马利亚、拉撒路和他自己预备饭食,总共才四个人。而此时他要招待多少人呢?有耶稣,十二个门徒,已经十三个人了,加上马利亚,十四个;还有拉撒路,十五个;可能还有主人西门,十六个,以及马大自己,共有十七个人。以前只有四个人,而现在有十七个人,可是在此他并没有因烦扰而发出怨言。以前,在那愁苦黑暗的日子,他曾经一度出自爱心,来到耶稣那里,提出对他妹妹的愤怒和抗议。那时耶稣曾经对他说了一些奇异而有力的事。显然他学到了一些功课。从此他就退到幕后去。现在他又出现,我们看见他还在服事,不过再没有一句烦躁的话。他的服事并没有停止,但他已经学会了某些秘诀,因此他心中不再烦躁了。

      在这个友谊的聚集中,有两件事发生,是两件最具有启示性的事,这两件事彼此形成极强烈的对比:马利亚的举动和犹大的态度同时并列记载。

      马利亚作了什么事呢?马利亚为什么作那样的事呢?请先注意马利亚是在他的脚前。他回到了他从前和他交通的地方。在有阳光的日子里,当马大因着服事而烦躁时,马利亚学会了一个功课:我们必须花时间在他面前,接受教导,并瞻望他的荣脸。不但太阳照耀时,他坐在他脚前,后来当黑暗四围笼罩他,拉撒路死了,他的心破碎时,他也是俯伏在他脚前。而这个时候已经很靠近他受难的日子,他又直接来到他脚前,我们明白他所作的事么?如果没有我们这位可称颂主的解释,我们能明白他的意思么?在犹大抗议之后他说,「由他吧,他是为我安葬之日存留的。」这的确是马利亚心声的表达。那一天当他注意看他的眼睛时,他看出他眼中的愁苦。因为过不久他自己说,「我现在心里忧愁。」这种光景马利亚看出来了。他想起他自己忧愁的日子,那时他看见他的双眼在死人面前闪射着激愤;随即又溶化成最柔细之爱与同情的眼泪;而在这一天他所看到的,是他从未看过他面对死亡的忧愁;因此他对自己说,我不知道我要怎么作才能向他表示我所看见的。爱使他没有任何的吝惜;而按犹太低贱的看法,却认为他是太浪费了,「何用这样的枉费呢?」

      底下引起一个问题,他是否作了他想要作的事呢?他有否使他感觉到,至少在苦难即将来临的时候,有人觉察到他的忧愁,知道他所要面临那时刻的黑暗,而与他有交通?是的,他知道。这就是他所说的意思。「由他吧,他是为我安葬之日存留的。」容我大胆的把话略为更动而不改变原意,好像他在说,「她看见而明白了。」曾经有一个妇人摸他,并从他得着能力。而此处这个妇人的举动,却使他得着安慰。我宁肯作一个伯人尼的马利亚,而不愿作整群的使徒。

      犹太恰恰相反。马利亚看见了而表同情,并表达了他的心意;耶稣接受了这奉献,他知道他的用意,也看见在他的不吝惜而荣耀之举动中的光彩。而犹大呢?他说,「这香膏为什么不卖三十两银子周济穷人呢?」下面约翰就在讽刺他了,「他说这话,并不是挂念穷人,乃因他是个贼。」犹大既不了解事情的原由,被自私弄瞎了心眼,就说话批评。马利亚看见了事情的中心意义,以不吝惜的举动表达了他的同情。这是友谊的时刻,耶稣是主客。有十二个门徒围着他。马利亚可爱又美丽的举动像神的彩虹般照耀在笼罩耶稣四围的黑云之上。而犹大的话却如同从地狱射出的又深又阴的仇恨。

此时敌对的祭司长们除了要杀耶稣之外,还要杀拉撒路。这是意义深长的。该亚法在公会中曾说,「一个人替百姓死……就是你们的益处。」他们又发现一个人不够,「连拉撒路也要杀了」。「连拉撒路也要杀了」这是很大的一句话。他们要杀的是两个人,而不是一个人。这不过是开端而已。他们对基督的态度,正显明出他们对神的敌意。世人对神的态度就是如此,他们一直想除掉他。他们努力要除灭的有多少人呢?后来彼拉多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时,可能以为已经完成了他的任务呢。他把耶稣交给他们时,有如释重负的感觉,他认为事情已经过去了。事情过去了吗?在以后的一两代中,他所代表的权势,单单在罗马一地,就使耶稣殉道的事重演了千万次。「连拉撒路也要杀了。」我们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杀死拉撒路,也许没有。但至少他有生命的危险。这可能是他不再被提及的原因。我们在耶稣钉十字架时或复活后,都没有再读到关于他的故事。

  这是耶稣所面临的敌对光景,但是他是何等的无用呢!本来是说耶稣一人为这国死是有益的,是足够的,但现在连拉撒路也要杀了。而在拉撒路之后,耶稣的殉道者前仆后继;但「殉道者的血,是教会的种子」。

    下面是什么事呢?约翰说,「第二天」,跟着的就是耶稣上耶路撒冷的故事。他主动为着他的时候上耶路撒冷,他的敌人想要捉拿他,陷害他,已经发出公布说,若有人知道他在那里,就要报明,他们好去拿他。现在他主动的为着他的时候来到这里。我们说他是得胜的进入这城;从属天的眼光和神的定旨先见来看,的确是这样。

耶稣这一回共有三次进入这城,第一天他骑着驴进入,来到圣殿,周围看看,一句话不说的离开了。次日他进入圣殿,并把他洁净。第三天官长们围着他。约翰在这三次的进城中只记了第一次,而且写得很浓缩。无疑的,他的目的只是要说明他的来到所产生的影响,而不是要详述其内容。他说到当耶稣来到时群众给他的欢迎。他们砍下棕树枝,摇曳着,在大马路上挥舞着。当他靠近时,他们唱着赞美诗。「和散那,奉主名来的以色列王,是应当称颂的。」

 「和散那」的意思只是「现在救我」。下面他们说,「奉主名来的以色列王是应当称颂的。」耶稣来到时,群众能这样歌唱是很奇妙的事。官长们是敌对的,群众本身是肤浅的,却在突然间暴发了向着主的热诚。别的福音书作者告诉我们,官长反对这些,说,叫你的门徒们安静吧!耶稣回答说,「若是他们的闭口不说。这些石头必要呼叫起来。」在他们引用希伯来的伟大诗歌高声歌唱,宣告他是以色列的王。有的人说,那个呼喊「和散那」的声音,不久就喊着「钉他十字架」。我不敢确定这些声音是同一班人喊出来的。我倒是认为那一班围绕在他周围与他一同迈向耶路撒冷并喊着「和散那」的人,是来自加利利的群众;而那些喊着要钉他十字架的人多半是犹太地的,当然这样的看法没有什么证据,但较有可能。不过即使说那些人是加利利来的,过不久他们也全弃绝了他们所承认之以色列的王。可是请注意,他接受了这个呼喊,并如君王般的骑着驴进来。他选择以君王的方式骑驴进耶路撒冷。驴子是君王使用的牲口。

      约翰说明,这一切是预言的应验,他引用的是撒加利亚的话,然后他立刻附加一句话:当时门徒不明白这件事,一直到耶稣被钉十字架,复活升天,并得荣耀之后,他们才看出这兆头和这首诗的关系,也才明白他所作的事。约翰最终也看出,虽然按人看,这样的进入显得贫穷卑微,但从天上看,那是王的进入。他已来到。他的「时候」就在眼前。

 


中华圣网整理制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