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
约翰福音1:1,14,18
我们既已从第20:30,31的附记中,看过作者对本书的说明,现在就要来看此书有系统的记载,也就是由1:1-20:29。这个系统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摘要,总纲或综合,是在第1章的头十八节。我们通常称其为“开场白”。只要我们不把它当作是一般的序言,我就不愿对这个词多费唇舌。它绝不止是个序言,因为这十八节解释了其后(1:19-20:29)的每件事。此后的记载是用来证明头十八节所声明的每件事之准确性。说不定约翰在最后才写这十八节,当他选择了他要的兆头并写完它们之后,再作一个总结,是最后写成的。另一面,当然有可能他先写下他的总纲,然后再写下那些证明它的事情。不管这总纲是先写或后写,它仍是个总纲,书中的每件事,都源自于那十八节。按照约翰所看到的整体的真理,是关于“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都包含在这头十八节的经文中了。
因此我说,按此书的结构可把它分成二个段落;头一段落是每一件事的总纲、纲要或提要。这一段提示了约翰的主题。他用我们所谓的开场自来阐述他的主题。在说完他的主题之后,接着从1:19起,一直到20:29止,他选择性的写了一些兆头,用以证明在总纲中所陈述每件事的准确性。
这一段主要的叙述可再分成两部分。头一部分是一些重要的声明,包含第1,14节,以及第18节。其余的都是一些附带的叙述。在第14节里面,有些译本的翻译者都把某些字放在括号内,他们之如此作,乃是因为那些被放进去的话,对主要的思路来说,是补充性质的。这种情形适用于2-13节以及15-17节。因此,在这段落中,共有三个括号。
这是这段开场白的结构,先是一段陈述,就是第1节,然后有一段括号的话来说明它,就是2-13节。接下去是第二段叙述,就是第14节,而在此节里面就有括号的话,来说明它。然后又是一个附带的说明,乃是14-17节。末了是第三段叙述,就是第18节。
我们现在就来看这几个主要的经节所表达的思想,第1,14与第18节。在第1节中有三句话,在第14节中有三句话,在第18节中有两句话。
“太初有道”,
“道与神同在”,
“道就是神”。
第14节同样有三句话,但不容易清楚看出来,第一句话是很清楚的,第二句话虽有,但没有主词,却可以从上文看出来。第三句话只是一个词组,但是其主词与述语也可以看出来。因此我们就把主词加在第二句话里,把主词与述语加在第三句话里,就成了下面的三句话:
“道成了肉身”,
“(这道)住在我们中间”,
“(这道是)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
在第18节里有两句话,列举于下:
“从来没有人看见神”,
“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衪表明出来”。
现在我们要注意,在第1节里的三句话与第14节里的三句话是相关连的。若是我们把它们轮换着读,就可以看出来。并不是第1节读完紧接着读第14节,而是先读第1节的第一句话,接着读第14节的第一句话,余此类推。
“太初有道”,“道成了肉身”;
“道与神同在”,“这道住在我们中间”;
“道就是神”,“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
在第18节里有两个宣告,第一个宣告属于第1节,第二个则属于第14节。兹再将其列举于下: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从来没有人看见神”,
“道成了肉身,住(支搭帐幕)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有恩典有真理”。
“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衪表明出来”。
现在让我们来看第1节:
“太初有道”,
“道与神同在”,
“道就是神”。
关于这一节已经有许多的著述,因此几乎没有必要再对它详加说明。但是有一些普通的事实是值得注意的。
如果我们只有这三句话,而没有底下的经文,我们必会有两种后果:第一是关于其观念的真实性,第二是这些观念是令人费解的。这是一个似非而是的说明,但一点也不错。
我们现在就来看这三句话本身。首先我们会注意到的词是“道”,它关联到一个动词,这动词在英文翻译里一点也不显眼,但在希腊文里是十分突出的,但不在其动词本身,而在于它使用的时态。
我们先来看这个名词“道”。它是甚么意思?在希腊哲学中logos这字是常用的字。这是不错的,但我不相信约翰使用这个字时,只是受到希腊哲学的影响。他受的影响倒是来自希伯来哲学,这是很重要的区别,我建议每一个学生都看伯尼博士(Dr. Burney)的书《第四福音之亚兰原文》(The Aramaic Origin of the Fourth Gospel),在某些点上,我并不同意伯尼博士的见解。但无疑的,他证明了约翰福音的思想是属于亚兰文(当时希伯来人通用的语言)方式的,而不是希腊文方式的;并且他发现这本书必定是一个巴勒斯坦犹太人的著作;并且作者写此书时决不会迟于主后七十五年。因此他主张此书作者的想法是属于希伯来人的。当约翰使用希腊文里的logos时,他必定是得自希伯来文Memra这字的启发。这个字具有希腊哲学的意义,但更是合乎希伯来哲学。
那么,希腊文的这个字是甚么意思呢?它所指的乃是整个思想领域,是隐藏在每一具体东西背后之抽象观念。其观念或许可用“智慧”这个字来表达。希腊哲学家认为智慧是在一切工作之先,且是一切现象原先的本体。
希伯来哲学家说:事物是来自思想的。只要有事物,就证明有思想。希伯来哲学家进一步又说,“如果事物是来自思想,那么思想就来自思想者。”希腊哲学家并没有说得这么多。希腊哲学家说,“在一切事情背后,必定有思想,但思想是抽象的。”希伯来哲学家说,“除非有思想者,否则就不能有抽象的思想。”因此,希伯来哲学家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希伯来哲学家说,“在这宇宙中没有至终无法解决的问题。”它是在思想者的心思中得着解决的。“起初神创造天地。”神就是思想者,然后有思想。而一切事物,乃是这思想者思想和行动所造成的后果。关于第1节中的名词就说到此为止。
我们再来看其中的动词,“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正如前面说过的,这样的翻译,对我们来说并没有甚么奇特之处,因为英文并不像希腊文那样有变化。在希腊文里面这里每一句话的时态都是未完成时态(imperfect tense),而未完成时态并不能指出某件事情是过去的,现在的或将来的,而只指出是继续进行的。“有”(Was)说出是一种继续的状态。“太初有道”是一种继续存在的事实,“道与神同在”也是继续存在的事实。“道就是神”是恒存的事实。因此未完成时态乃指没有办法用我们所谓的时间来衡量的一个存在的状态,时间仅是从永远所划分出来的一小部分,为要帮助有限的东西达到永世的荣耀。此处所用的动词,把我们带进没有时间的境界里,“太初有道”这句话主张智慧的存在。“道与神同在”这句话说出智慧的位格化。我姑且使用这个字,而且当我们使用这个字时,我们不是想到我们自己,应该想到那位“无限的位格”。若是我们把“位格”想作是属于人的境界时,是相当受限制的。同样的,“道就是神”或可以希腊成语译成“神就是道”。这就是说智慧的性质,就是这一“位”的性质,“智慧”在祂里面藏着。
我们紧接着要说,虽然就着某些意义而言,这几句经文的真理可由经文本身揭露,但是它们究竟是难以明了的。因为其中有一点难以明了,结果它们全部都难以明了。这一点就是“神”。我们无法解释“神”,因此祂的思想就是一个奥秘;它超过我们的限度,它之与神同在是必然的,但也是难以解释的。
我们暂且先看看第18节,“从来没有人看见神。”这是希腊或希伯来的哲学所能理解的限度。他们只能认识到智慧及其“位格”、思想及思想者的存在,仅此而已。“从来没有人看见神。”这是第1节所能带领我们达到的境地。但达到了多远的境地呢?只是达到存在的事实──“太初有道”;存在的律──“道与神同在”;存在的性质──“神就是道”。这些都是抽象的。但在此希伯来哲学家胜过了希腊哲学家,因后者从未确定有神的位格。
我们再来看第14节。请再注意其中的名词与动词。这里有一个相同的名词“道”,但动词是不同的,不是“有”或“是”,乃是“成了”。这个字并非指某种新事物的起头,乃是指已经存在的东西,只不过出现时成了新的。“道成了”,这是一个动词,另外一个动词是“住”,按字义讲,乃是支搭一个帐幕的意思。
在第1节与14节里“道”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此地的动词是新的,不再是不分过去、现在、未来,只标明“继续”性的动词,而是宣告说,有事情发生了,是从未有过的,是新鲜的。“道成了”并且这道“住”在我们中间。
“道成了肉身”,其中“肉身”这字是用来包括整个人类的天性。既成了肉身,这道就支搭祂的帐幕,住在我们中间。底下是个词组,显示当这件事成为新鲜的事时,我们所看到的情景,将是“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
请再注意第1节与14节间的关系。“太初有道”是说到存在的事实;“道成了肉身”是说到一个新的存在型态,是一个新的型态,不是一个新的存在,是同一个存在的新型态。保罗写信给腓立比人说,“你们要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衪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祂虚了自己的甚么呢?是倒空祂的神性么?不是,乃是显现的形态。“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这是一个新的型态“成了人的样式。”“道成了肉身”是一个新的开始。“太初有道”指祂无时间性的存在。“道成了肉身”是存在的新型态。
再看“道与神同在”这句话。在这种存在的新型态中,祂“支搭衪的帐幕在我们中间”。是谁呢?是同一位道。因此,这一位以往我们看不到的,现在开始可以看见了;以往我们无法知道的,现在开始可以知道了;以往我们从未听得清楚的,现在听清楚了。
最后约翰把他从新的显现中看到的一切,作一个结论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这是基督教的一个简单说明,别的都不是基督教。若是有人想借着细细观察成为人的耶稣,以建立基督教的话,他们定规要失败。基督教乃是秉守希伯来的哲学,接受其准确性,却宣布了神计划中一个新的事实,这样把我们往前带到一个希伯来哲学所无法达到的地步。“道成了肉身,支搭帐幕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衪表明出来。”这是基督教内容的总纲;它启示了人无从发现的事实,为叫我们明白祂并顺从祂。
我们看最后几句话,“从来没有人看见神。”按字面意思说,乃是“没有人曾经看见过神。”但现在,“只有这位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衪表明出来。”许多权威古抄本把“独生子”写作“独生神”。没有人敢断定约翰到底怎么写,因为有的古抄本这样写,有的那样写。这是没有关系的,因为“生”说出儿子的名分以及彼此的关系;而无论约翰怎么写,其观念都是一样的。神的儿子乃指与祂具同一性情的那一位。祂将神表明出来。
但怎样表明呢?“道成了肉身。”这种道成肉身乃是表明神的方法。现在请看一件特别引人注意的事情,约翰写道,“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在父怀里的”这几个字标明一个限制。它说出这位子将祂父亲显露出来的事物,与这句话──“在父怀里”所表达的美丽、温柔有关,祂来所要启示的,乃是神的心。祂来并不是要启示神的智慧、能力和威严,这些事都在大自然里启示出来了,虽然我们从未全然认识它们。因为这些事我们现在不可能完全明白,我们将来在永世里还要用心观察它们。但耶稣来到,乃是将神的心表达出来,祂是从父的怀里来启示祂,就着这一点来说,这是一个有限的表达。本来这表达该是无限的,因为没有人能测量或揣摩神的心;但这里是指祂从父的怀里说话。
在此,约翰使用了一个具有启示性的动词,“将父表明出来。”“表明”是个美丽的词。就着某些意义来说,按照一般人的普通知识而言,这个字已经够好的了;但如果我按照希腊文翻译的话,这句话就成了“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衪批注了”。甚么是批注?乃是将原来晦暗的意思显明,使人看出原意。批注乃是把原先一直存在,若非被显明出来,人就看不见的内容,显明出来叫人看见。
耶稣就是神的批注。祂权威性的把人原先所看不见的内容显明出来。“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衪批注了。”
这就是约翰的纲要。根据记载,当我们可称颂的主在肉身的日子里,约翰曾将头靠在祂的怀中。当他这样作时,他不仅感觉到一颗人心的跳动,并且体认出那永恒怜悯的回响。
参考
约1:2-13,14,15-17{\LinkToBook:TopicID=13,Name=約1:2-13, 14, 15-17}
约翰福音1:2-13,14,15-17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头十八节总纲中的括号。头一个括号是第2-13节。第二个括号是在第14节里的某些话。第三个括号是第15-17节。
作者写了关于道的头几个事实,“太初有道,道其神同在,道就是神”,或“神就是道”,并且“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之后,他转而说明这道与两个创造之间的关系。
在第14节的中间有一个插进来的惊叹,“我们也见过衪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这个括号将约翰和其余的人所看见的作了一个总结。
在第三个括号(15-17节)中有两个证人的见证,头一个是先锋约翰的见证,第二个是作者使徒约翰的见证;先锋约翰是希伯来人的先知,代表旧制度最末了的呼声;而作基督使徒的约翰乃代表新约时代的头一个呼声。
更简要的总括来说,这三个括号乃是:第一是道与两个创造,第二是被看见的道,第三是道与两个见证人。
道与两个创造
第一个括号可分为两段:
1·第一段中说到道与第一个创造的关系(第2-5节);
2·第二段说到道与新创造的关系(第6-13节)。
说到第一个创造,作者在此综览了自创世记开始至他写作之时整个历史的过程,他写的是关于原先的创造,对此他写道,“这道太初与神同在。”“这道”是指他已经提到的那位,但前面写的只是在抽象的境界中,可能是没有位格的。现在“这一位”是“太初与神同在”,把我们的思想带进有位格的境界中。
在第1节与第2节中被翻作“与”之希腊文的介系词是很显眼的。它的原文是Pros而不是Meta,不是Sun也不是 Para,这些都可以很正确地翻作“与”。但是它们彼此之间有清楚的区别。Meta是指“在……中间”或“之后”,Sun是指“紧密的联系”,Para是指“在……之旁”。Pros不仅有亲密的意思,而且有连续性的亲密以及联合行动的意思。祂是与神同在,亦即面对着神;面对着神,就是说在一种特久性的亲近和互相合作的行动中;面对神,靠近神,与神一起行动。
这就是在原先创造中“道”与神的关系。因此“万物都是借着衪造的”。原文中Panta这个字翻作“万物”是十分正确的,但它不只笼统的指所有的东西,乃是指着一样一样分开的东西。“万物都是借着衪造的”,意思是:这道是神行动的代理者,每一样东西都是借着这道而创造的。此外,还有要说明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衪造的。”这句话指明,创造的过程也是借着祂。原先万物是因着祂而被造的,并且若没有祂,创造就不会有进展。
这也就是保罗在歌罗西书中说的,“万有都是靠衪造的,无论是天上的地上的……一概都是借着衪造的”(西1:16)。那位太初就存在,且与神同在,具有神的本性的,也就是神所藉以作事,并且还在作事的那一位;每一样东西原是借着祂而被造的;并且还要借着祂接续下去,若非借着祂,就再没有任何东西出现了。
底下作者作了一个概括性的宣布,同时也指出一个区别。这概括性的宣布乃是,“生命在衪里头。”甚么生命?一切被造之物的生命。我们对生命有甚么认识呢?天使长有天使长的生命,蝴蝶也有蝴蝶的生命。这里所说“生命在衪里头”就具有这种概括性的意义;祂是生命的源头;被造之物的生命都从祂而来。
接着他指出一个区别,“这生命就是人的光。”“生命”这是指那丰盛的、无限的、奥秘的生命。这生命在人里面,就成了人的光。神创造世界的时候,人是不同于其它被造之物的,惟独他能拥有这光。人类是被造之物中第一个,也是惟一能够明理的;惟有他能仰视神的脸并与祂交谈。这就是人性在整个被造之物中最独特之处。“这生命就是人的光。”
底下是一个简单而又引人注意的声明,“光照在黑暗里。”单单“黑暗”这一个字,就说出了一切人类失败的光景。当保罗说到作耶稣精兵的圣徒,所面临的争战时,他就指出有一位是“管辖这幽暗世界的”。这是保罗对这世界的看法。约翰也是如此。他看出在整个人类历史中,这黑暗始终存在。但他说,“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这里的“接受”,根据我们现在的用法,也有“暸解”的意思,但这不是作者的本意。还不如解作,“黑暗从来没有消灭光”。光到处都有,但人并没有行在其中;不仅从前的历史如此,今天的情形亦然。光充满各处,但人行在黑暗中,并不顺从这光。人普遍都有良心,来分辨是非,这就是光的照亮。在箴言中有这样的话,“人的灵是耶和华的灯。”不是神的灵,而是人的灵,是耶和华的灯。在人的灵之本质中,存有分辨是非的良心。这种光从未被黑暗消灭过。但是人是否顺从它是另外的问题。
当约翰说完了“道”与首先的创造之关系后,就转换话题,插进这样的话说“有一个人”。他仍然在看历史的潮流,在这潮流中“有一个人是从神那里差来的,名叫约翰。这人来,为要作见证,就是为光作见证,叫众人因他可以信。他不是那光,乃是要为光作见证”。
这里标明了一个新方法。它开始于先知的预告。“有一个人名叫约翰。”他来,不是要带来新的信息,乃是要和他们说到他们已经有的光。这人并不就是那光,乃是要为光作见证。“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这是第二个创造。那照亮所有生在世上之人的光,马上要来到这世上,将要出现,成为各方瞩目的焦点。
“生在世上的人”亦可翻作“来到这世上的”,可能是指“光”,也可能是指“人”。在文法上,它可以指这两样。它的意思可能是:那光要照亮每一个来到这世上的人;或者是说:照亮每一个人的光,将来到这世界上。整段话的思想无疑的是指明一个事实:这光现在正临到这世界。它指出有一个光,照亮每一个人。而此处所强调的事实乃是:这光正以新的方式进入人类历史中。一个新的起头已经开始,一个新的创造正在进行。
接着看作者回顾已往,环视四围,就说,“衪在世界。”就着某一意义来说,祂是在每一个人里面。(“世界”亦可译作“世人”,下同)“世界也是借着衪造的”,并且“世界却不认识衪”。底下又说,“道成了肉身”,因此“衪到自己的地方来”。此处的希腊文是中性的,并且有人告诉我们,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祂来到祂自己的国家,就是巴勒斯坦。但我想它有更广大的意思。祂来到祂自己的世界中,但是“自己的人倒不接待衪”。这里所指的是一般的世人,不仅是犹太人,而是祂自己所造的人。这是有关祂的降世与被拒绝的故事。
但是不仅这样,“凡接待衪的,衪就赐给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在此我们要稍停一下,来看一个专门用语,对此没有人可以过于武断。问题出在“乃是从……生……”这句话。问题乃是:这句话是指那些信祂之人“乃是从……生的”,或指“衪”不是从血气生的,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神生的?这是一个讨论不出结果的问题。伯尼博士在他的著作“第四福音之亚兰原文”中说,“这等人……是从……生的”应该是指着“道”说的,并且他又说,约翰在此是指着基督为童贞女所生而言。是祂赐权柄给那些信祂之人,作神的儿女。谁给这样的权柄?请细心注意这里的话,不是从肉体生,也不是从人意生的那一位,乃是从神生的那一位。
但是不论我们接受那一种说法,其主要的思想并不受影响。这是一个新的开始。那在每一个人里面的光、黑暗不能扑灭的光,来到了这世界。当祂来时,祂自己的人却不接待祂。原本属于祂的世界却不认识祂,那些本该接待祂的人却不接待祂。然而祂开始了一个新的创造,凡接待祂的人,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赐给权柄或权利,作神的儿女;而且这位给这权柄的,祂自己不是从人意生的,不是从血气生的,乃是从神来的;或者说那些得着这权柄的人,是从神生的。这是指“道”与第二次创造间的关系。
被看见的道
在第14节的括号里,约翰说,“我们也见过衪的荣光”(原文作“荣耀”)。这道支搭祂的帐幕在我们中间,而“我们看见”了。希腊原文的意思乃是,我们检查过,我们完完全全的看见过。而所看见的,是“荣耀,正是父独生子的荣耀”。此处希腊文的介系词是Para,也就是说祂是那位“与父同在的独生子”,其思想乃是指父与子之间完全的交通。
接着他用几个字描写那个荣光,“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后来约翰在主工作范围里所记载的那些兆头中,首先是在迦拿的变水为酒。这是神在创造里的荣耀。他所记载的最后一个兆头是,使拉撒路从死里复活,这是神在恢复里面的荣耀。当水变成葡萄酒时,祂的荣耀照射出来了。当一个死人的身体从坟墓出来,力气复元,照常活动时,神的荣耀被看见了。
道与两个见证人
我们再来看最后的括号,第15节-17节。“约翰”就是作先锋的那一位,“为衪作见证,喊着说:这就是我曾说,那在我以后来的,反成了在我以前的,因衪本来在我以前。”这是旧制度下最后的话。它宣告说,道成了肉身,在地位上是优越的,因为祂本有永远的优越性。后来耶稣自己也说,“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
底下是新制度下的第一句话,是新时代的见证。使徒约翰说,“从衪的丰满里我们都领受了,而且恩上加恩。律法本是借着摩西传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其字面的意思是:从祂的丰满里,我们都领受了,并且恩上加恩,在原来的恩典里加上恩典,一个恩典接着另一个恩典。
旧的时代固然是出于祂的恩典,但这恩典尚未完全。律法是藉摩西传的,是暂时的。现在,“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它的意思并非说,恩典与真理取代了律法,而是说律法是暂时将真理应用出来,并非是真理最终的说明。这一节常常被引用来划分律法与恩典基本上的界限。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不过它确在两者的方法上划出清楚的界限。律法是恩典的表达,是短暂的,过渡性的,适合当时的需要。其中的每一条例都是为着人的益处而作的要求,是出于爱心的,也就是出自神心中的恩典。它是借着摩西传的。
现在这个同样的恩典与真理联合起来,经由耶稣基督来到了。一切律法的要求,都由于道成肉身,达到更高的意义;二者都是关于道德的准则,并且要靠人的实行来加以诠释。但现在这产生律法的恩典已经以行动出现,它要借着洗净人的本性来使人变得尊贵,并且有新的生命。
因此我们有三个括号。“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与第一个创造有关,是起始的。在过程中继续发展时,这生命的源头在人里面,就是光。这道关联到一个新的开始。有一个人是从神那里差来的,名叫约翰,他来是为光作见证;有一个“光”,已经来到这世界。凡接受祂的,祂就建立一个新创造,凡接受祂的,都成了神的儿女。当祂在肉身上支搭帐幕时,“我们也见过衪的荣光。”
在这里有两个见证人说了话,一个是先锋约翰,是希伯来系统的最后一个人,另一个是使徒约翰,是新时代信息的传递者。旧的是从那位更古老的出来的,因为“太初”是在律法之前,“道与神同在”。现在这“道”──在每一方面都是最起初的──“成了肉身”;祂是那位“在我之前”的,因此新时代是与永恒相联结的。
这位最起初的既然已经以新的方式来到了,那么这位与律法时代有关,又是新时代先锋的约翰就此隐退,新时代的使徒开始为祂作见证。
参考约1:1,14,18{\LinkToBook:TopicID=12}
约翰福音1:19-34
我们看过了最前面纲要性的声明,以及作为说明性的括号,依次论到“道”与两个创造的关系,其中有按人所看到的事实,是父独生子的荣光;也提到两个见证人所作的见证,他们是作先锋的约翰,是旧时代最后一位先知,正要隐退;以及传福音的约翰,是新时代的代表,正要向前迈进。
我们现在来看此书的主要部分。
正如我们在研读作者的附记说明(20:30-31)时看过的,这本书所包含的,是从我们主的生平和服事中所挑选出来的一些兆头。我们现在就开始来思想这些兆头。当我们向前思考时,我们会看见,在工作方面有八项兆头,在话语方面也有八项兆头。跟前的这一段是介绍性的,其中未记载任何兆头。
在此我们必须先知道我们的主公开服事的途径与方法。它可以很清楚的被分开成三个阶段。一般的看法都是这样。这三个阶段通常是按地理区分的;它们是:在犹太的服事,在加利利的服事,和在比哩亚的服事。虽说这样分是可以的,但它却非十分准确,因为在头一阶段中,祂并不是一直都留在犹太地,有时祂是在加利利。在第二阶段中,祂并不是一直留在加利利,有时祂也在犹太地。在第三阶段中,祂并非完全在此哩亚,偶尔祂也在犹太和加利利。一个更好的分法乃是,祂在受浸时开始祂的服事,当圣灵降在祂身上时,就是祂献身于弥赛亚工作的时候。这头一段服事一直持续到约翰下监为止。约翰下了监以后,祂开始了第二阶段的服事。马太,马可和路加对于头一阶段并没有提及。他们都是从约翰被下在监里开始记载耶稣的故事。无庸置疑的,那是一个重要关键,从此我们的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乃是从约翰下监到在该撒利亚腓立比,
彼得作了一个重要告白时为止。第三阶段开始于这个告白,持续了六个月。一般人都说我们的主公开服事有三年,但我个人却相信有三年半之久,不过这一点不值得我们去辩论。头一阶段有一年之久,但相对的来说,那是比较安静的一年,此时耶稣来回走动于耶路撒冷与加利利之间。然后约翰被关在监中,于是耶稣立刻进入加利利,很显然的,祂主动地开始一个公开的服事,带着确定的目的,要吸引人注意祂自己和祂的话,这是祂前所未作过的。当那位先锋的声音被止息之后,主立刻就进攻那位把约翰关在监里之人(希律)的领土。祂接替约翰,继续传递那一个约翰所开始传讲的伟大信息,“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底下就是第二个阶段,是一个拥挤的阶段,在此我们看见祂的名声突飞猛进。
下面的分界线乃是在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当祂问祂的门徒说,“人说我是谁?”提出了祂给他们的“试题”。他们就说出他们所听见关于祂最好的说法。接着祂更个别的问,“你们说我是谁?”于是他们中间的一个人──我总是相信,他是其余门徒信念的发言人──就说出那一个伟大的信仰表白。底下马太就说,“从此耶稣才指示门徒,衪必须……受……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太16:21)。前此祂从未明白的告诉他们这件事。六个月的最后阶段仍然是十分拥挤的,但十字架的影子已经龙罩着他们。当我们一直往下看时,我们就看见,大体上祂的工作都是为着门徒的,为要预备他们接受祂的十字架。
因此我们可以有三个阶段:
1·第一年是一个安静年,祂走动在耶路撒冷与加利利之间;
2·此后是两个拥挤年,其间祂的名声被传开;
3·最后的六个月仍然拥挤,大体是花在约但河外的比哩亚;一路上笼罩着十字架的气氛。
知道这点之后,我们也该注意,约翰所选的兆头,主要是取自第一阶段和最后阶段。约翰的头5章都是关于祂安静的一年里的事情。除此之外,我们再没有关于从祂受浸至施浸约翰下监之间的详细记我。只有约翰提供了一些事,而这5章里的事都是在那一阶段里发生的。
对于那拥挤的两年,马太记载得十分详尽,而约翰记载不多,只有第6章提及那段时间的事。我并不是在说明为甚么约翰这样写,而是让大家明白,当时约翰已经读过了马太福音,他知道马太对那重要的阶段已经有了记载。所以从第7章到末了所记载的,只是在该撒利亚腓立比之后所发生的事。
我们现在来思想开头几件重要而颇具意义的事:就是关于先锋约翰的见证,对耶稣个人的介绍,以及先锋对祂的指认。
首先请注意福音书作者约翰在第19节所说的,“约翰所作的见证记在下面。”我们回头看这一章的第6节,“有一个人是从神那里差来的,名叫约翰。这人来为要作见证,就是为光作见证。”在第19节一开头就说,“约翰所作的见证记在下面。”因此他在这一段开始时就介绍约翰,使人认识约翰是“从神那里差来的”,他来是要“作见证”;并且他的“见证记在下面”。
他以十分奇妙的方式记录这见证,就是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记这见证,“犹太人从耶路撒冷差祭司和利未人到约翰那里问他……。”在新约里,这里是惟一的一处同时提到这两种人,“祭司和利未人”。这些人从耶路撤冷被差来问约翰说,“你是谁?”第24节告诉我们,他们是法利赛人差来的。约翰已经作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服事,这是一个震动“乡下”的服事。所有的犹太人都出去听他的讲论。甚至希律也寻找过他,并与他谈过话,而几乎因此进了神的国;因为经上记载着“希律乐意听他。”那是一个十分奇妙的服事,但是很明显的,耶路撒冷的权要们也非常关心这服事,他们很注意他,“这人到底是谁?他扮演的是甚么角色?他到底说他是谁呢?”他们派出一些相当有分量的代表,就是一些居重要职位的祭司,以及在圣殿服事中等候轮班的利未人。他们派一些人去问这人,他服事的意义何在?他们可能是出于诚意的,也可能不是,而约翰只是记载这事实。当他们来问他的时候,“他就明说,并不隐瞒;明说,我不是基督。”他们并没有用很多话问他是不是基督。他们说,“你是谁?”但约翰清楚知道他们所争论的是甚么,乃是:到底他是不是弥赛亚,或者怀疑他是否在说自己是弥赛亚。
他的回答先是否定的,然后是肯定的。他头一个否定的答案是,“我不是基督。”既然这样,他们就说,“这样,你是谁呢?是以利亚么?”他说,“我不是!”接着他们又说,“是那先知么?”他回答说“不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是,他的回答越来越短:“我不是基督”,“我不是”,“不是”。
这些人是很有学问的,他们是法利赛人差来的,在他们自己传统的宗教上受了训练。他们开始就暗示说,你是基督吗?约翰很清楚的回答,“我不是基督。”于是他们回到玛拉基书。他们说,玛拉基曾说过,基督来之先,以利亚要再来;你是以利亚么?他说,我不是。于是他们又再退回去,回到摩西的话,说,“是那先知么”?这问题的说明是在申命记18:15。摩西说过,神要兴起一位先知像他一样。这些人是在运用他们的圣经知识。你是弥赛亚吗?你是以利亚么?那么,你是那先知吗?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于是他们说,“你到底是谁,叫我们好回复差我们来的人?”我们不能带着否定的答案回去。告诉我们,“你自己说,你是谁?”
底下他的回答是富有启发性的。它所指明的乃是:他们有圣经知识;他们盼望着弥赛亚来到;他们熟悉玛拉基书;也知道摩西的预言。因此他引他们到先知以赛亚伟大的预言中心跟前,“我就是那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修直主的道路,正如先知以赛亚所说的”。
这些人在惊讶之时所作的,和常人没有甚么两样。他们提出了礼仪上的专门问题。他们说,“你既不是基督,不是以利亚,也不是那先知,为甚么施浸呢”?约翰的回答解释了他的使命。“我是用水施浸”,如此而已。他们知道他用水施浸的意义如何。他们从他的信息中知道受浸之前该怎么样,也知道经过他的手施浸所代表的意义是甚么。他曾呼召他们,悔改,受浸使罪得赦;悔改是表明承认罪过,受浸是表明需要赦免(徒2:38)。
于是他说了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有一位站在你们中间,是你们不认识的。”我想这句话必须按字面接受。约翰知道那天耶稣站在群众当中。我不知道他那天为甚么没有指出祂来。我确信必有某些原因。但他很肯定的宣告说,“有一位站在你们中间,是你们不认识的,就是那在我以后来的,我给衪解鞋带也不配。”
这是约翰的见证。我不是基督,我不是以利亚,我不是那先知,我是那声音,在旷野中喊着说:你们要预备主的道路。在你们中间有一位,我正以喊声为祂预备道路。他那时候还没说出耶稣的使命如何。那一天他没有指出祂来,只肯定的说,祂已经来了,祂就在那里,是人尚未发现的。
底下请仔细注意这两个字:“次日”。次日他“看见耶稣来到他那里,就说……”。我们要记得这些事发生在耶稣受浸之后六个礼拜。在耶稣受浸时,约翰曾看见圣灵降在祂身上,他就由此记号认识了祂是弥赛亚。他先前不认识祂。他说过,他原先不知道谁是弥赛亚,但是后来神给了他一个记号,很可能是在他与神交通时得到的,就是他看见圣灵降在谁身上,谁就是弥赛亚。他说,我现在看见了;我曾看见圣灵降在祂身上。在那时候他知道了他从前所不知道的:耶稣就是弥赛亚。在神所给的那个记号和这些事之间,耶稣曾经来到旷野受试探四十天之久。现在祂已经回来了。我们算一算,到旷野来回的旅程约需六个礼拜。现在耶稣站在群众当中。在约翰接见那些人的那一天,他见过祂,但没有指出祂来。
请注意“次日”的意义。他看见耶稣来到他那里。我们如何解释这件事呢?我想只有一个答案:耶稣到他那里去,是为要被众人认出来。因此当约翰看见祂走过来的时候,就说,“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
以约翰先前的服事来说,这个指认非常奇妙。我并非在轻看约翰早先的服事;我也没有一点意思说它是没有果效的;但是这却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在这之前约翰服事的记载中,我们看不出有件事是这样的。这是一个新的说法。他曾说祂要带着簸箕,带着火,带着斧子来到。他曾宣告说,祂要来烧尽一切的糠,把麦子收在仓里;祂要削平山岗,填平山谷。那些话都是说到祂的来到是何其庄严,何其有能力;这些都是对的。但有件事情发生;当他在指明耶稣的时候,他不说:看哪,拿簸箕的人,带着火,带着斧子的人。他说,“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按着我个人读经所明白的,我有把握说,那个观念和异象在六个礼拜之前就已经临到他身上,现在经过了六个礼拜的默想更加成熟了。六周之前,耶稣前来受浸,约翰不知道祂是谁,犹疑着不敢给祂施浸,因为他虽然不知道祂是弥赛亚,却是知道祂是没有罪的,在祂的一生中,本可以不需要有约翰的浸。于是耶稣说,“你暂且许我,因为我们理当这样……”──“这样”是指你所畏缩不敢作的事,是无罪者要取代罪人的地位,是我要被列在罪犯之中,所以“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
这事距今已有六个礼拜,当这伟大的先锋在指认祂的时候,就用这样的话,“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底下他就拿出证据来。“我曾看见圣灵……降下,住在衪的身上。”他这话是指着耶稣的受浸说的。
然后他宣告了祂的任务。前此他曾说,“我是用水施浸。”现在他说,祂“是用圣灵施浸的。”因此在指认耶稣的时候,约翰揭露了祂任务的性质。他介绍祂,指认祂,指出祂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是那位用圣灵施浸的。因此揭露了祂传道的价值。弥赛亚的双重使命乃是“除去世人罪孽”,是一个洁净的工作;以及用“圣灵施浸”,是一个赋予能力的工作。
我们再向前看一点。“再次日”,是另外一天,“约翰同两个门徒站在那里;他见耶稣行走。”在约翰指认耶稣那天,作者很清楚的说,是耶稣来到约翰那里,他就指出祂来。再次日,当约翰在同两个门徒谈话的时候,我想必定是在清早的时候,他不在众人面前,而是在私下的生活里。他和他的两个门徒相处,正在谈话的时候。话题总免不了昨天发生的事。安得烈是其中之一,另外一个我猜想是作者约翰。这两人是内圈的人,是听过他信息并顺服的人,并且自愿投身与他同在。昨天他们听过他论到耶稣说,“看哪,……神的羔羊。”他们已经知道祂,虽然他们和祂关系还不是很密切,虽然约翰按肉身也是和祂有关系的人。他们曾听到这位先锋宣告祂是神的羔羊。当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时,约翰看见耶稣行走,不是朝向他,而是经过他。于是约翰再一次喊出,不是很大声,而是指明给人看,“看哪,这是神的羔羊。”他的意思是说,“就是这一位。”就在这时刻,这两个人离开了约翰,跟从了耶稣,而耶稣公开召聚众人的工作从此开始。
在这些序曲性的事情中,所启示的中心事实乃是,约翰否认自己是弥赛亚、以利亚或那先知,他说明他的工作只是“那声音”;以及耶稣之弥赛亚使命的两方面;祂的担罪,和用圣灵施浸。
约翰福音1:35-2:12
我们前面所默想的,是一些序曲性的故事:当耶路撒冷派人来问先锋约翰,他是谁时,他作的见证,以及他公开指认耶稣是弥赛亚。我们前面约略的提到过这一段经文,因为它提到约翰公开指认耶稣的次日,当约翰同他的两个门徒站着的时候,耶稣经过。祂经过时,很显然的,是在行祂的路。约翰就对门徒说话了,是要叫他们能听见,“看哪,这是神的羔羊。”祂就是我昨天所详细形容为“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那一位。
因此现在我们要来看第三天所发生的这一系列事情。在头一天有一班人受差而来,约翰宣告说,“有一位站在你们中间,是你们不认识的。”但是并没有指出祂来。第二天他就指认了祂,我们前面已经提过。现在我们来到第三天,这时约翰说,“看哪,这是神的羔羊。”这句话把我们引到他在前一天所说的,关于祂的两件事:
1·我们引用两次的,“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
2·“就是用圣灵施浸的。”所以约翰说祂是担罪的,也是用圣灵施浸的。
这时他们看到耶稣正在行走,开始踏上祂公开服事的途径;在此记载了聚集到这位弥赛亚身边的头一批门徒的故事;接着是约翰所说的头一件兆头,就是在迦拿行的兆头。
关于头一批门徒的召聚,我们要思想两件事;头一件是当祂开始公开服事时所召到祂身边的人;其次是,祂如何对待他们。
关于这些人,我们先简要的看一看。他们乃是:
安得烈和另一个人
我认为他是约翰,就是这本福音书的作者──然后是西门,是安得烈的兄弟;虽然在此并没有记载雅各,我相信我们可以把他算在这一批人之列。
这里记载安得烈找到西门的故事之方式,至少表明,“他先找着他自己的哥哥西门。”他先找着他的兄弟,并非暗示说,他后来再找其它的人。而是他是第一个去找着他自己兄弟的人,暗示说其它的人也去找自己的兄弟。我个人深信后来约翰也找着了他的兄弟雅各。这事作得既自然又美丽。然后下面就提到西门和腓力。从属地地位的观点而言,这些人没有一个是出名的人。对于拿但业世上的职位是甚么我知道的不多。可是在这小小的一群人中却有各种不同的人。
安得烈
我们对他所知道的,就是他曾三次引人到耶稣面前。先是他的兄弟,过不久他带来一个小孩子,这孩子有些东西可以供应大家,而门徒们却没有。再后就是他和腓力商量之后,就带着希利尼人来见耶稣。这是我们所看到的安得烈。若是要我给他画像的话,我会把他画成一个粗壮的人,犹如苏格兰的守护圣徒,他不像是一个冷峻不爱讲话的人,而是粗犷强壮的人,是会照顾自己兄弟,把他带到耶稣面前的人。我们该记得,五旬节安得烈听见他的兄弟讲道,并领三千人进入神的国。历代有不少这种类似的兄弟们。安得烈是细心的人,这一点可以从这个故事看出,当耶稣说,“你们要甚么?”安得烈回答的意思可能是,“不是的,不过,你住在那里?”他是一个在路上不大轻易说话的人。他需要有安静的时间。
约翰
他和雅各都是半尼其,雷子。大家知道,后来约翰是个劝慰的使徒。约翰是作梦的人,是奥秘人物,是先见。他和安得烈是非常不同的两种人,而他们都是一同跟随施浸约翰,都投身作他的门徒,并顺服他的信息。
西门
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身上强烈的具有一切人性要素,却也和一般人同样的软弱,直到有一天他被耶稣基督得着,就开始被制作,从容易破裂的“页岩”的本质,被改变成坚固如石头的个性。
腓力
他实在是一个害羞的人,给人印象不深,以至马太、马可和路加除了说耶稣把他列为使徒之外,再没有记载任何关于他的事。也许我可以这样说(我并无意冒犯),我想他们有时候也许会怀疑主为甚么选他作使徒?但是这个有远见的使徒约翰,却告诉我们不少关于腓力的事。当阴影逐渐笼罩这一小群害怕的门徒时,最后是腓力脱口喊出人类心中的苦闷,“求主将父显给我们看,我们就知足了。”这些害羞的人往往是我们所遇见最伟大的人物。
拿但业
我不需要描述拿但业,我们的主已经描述了,“看哪,这是个真以色列人,在他里面是没有雅各的”。(直译)这正是“没有诡诈”的意思。当时主心中是想到雅各,因为过不久祂提到他,说到一个立在地上通天的梯子。
头一批人是一些先锋,他们跟随着耶稣向前。安得烈是慎重的人,约翰是诗人,西门是有冲劲的人,腓力是害羞的人,拿但业是没有诡诈的人。
这一群人在没有组织的情况下开始工作。当祂向前走时,他们就一个一个的来了。我们现在就来看祂如何对待他们。
根据记载,关于耶稣公开服事的路途中,祂头一个说话的对象乃是安得烈。祂知道这两个人在跟着祂,也知道他们已经离开了约翰。他们之间并没有决裂。只是离开了较低的,走向较高的。因为有了约翰的服事,他们已经预备好了要迎见耶稣。当时候一到,他们立刻跟从了耶稣。他们就这样跟随了祂。我们的主转过身来,对安得烈和另一个人说,“你们要甚么?”请小心注意,祂并不是说,“你们要找谁?”这问题的答案很清楚。他们要找的是祂。不错,不过祂似乎这样说,“你们为甚么要找我?你们为甚么离开约翰,而来跟从我呢?你们要甚么呢?”
这是耶稣开始公开服事时,从祂口中出来的第一句话。事实上按照记载,祂早先也说过话;头一次是当祂还是十二岁的男孩子时,另一次是在受浸时,再一次是在受试探的时候。不过这里所说的,是祂给人类的第一个问题,是祂开始服事时向人类所发的第一个问题。这是人类生命中一个最深入的问题。你们要甚么?你们寻求甚么?不论是今天,我们恭敬研读祂的话语时,或者是明天我们在店里,在办公室中,在家里时,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我们要甚么?我们寻求甚么?在我们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后,那最中心的渴求是甚么?
我前面说过,底下所回答的是十分有代表性的。“(你)在那里住?”这句话当然意谓着,安得烈知道耶稣问他的,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且可能他也觉得自己无法回答。也许他会说,“喔,我所寻求的是甚么?甚么是我一生所最渴望得着的?”我不知道他是否曾如此思想过?但我想是很可能的。因此他说,“我不能立刻回答这问题。给我点时间吧!你住在那里?我可不可以来看看你,和你谈谈这问题?”
底下就是耶稣的第二句话,“你们来看。”有人把意思译得更准确,“你们来就会看到。”所以耶稣公开服事的头两句话乃是,“你们寻求甚么?”“你们来我这里,眼睛就会开启,并且就会看见。”于是他们就到祂的住处,“那时约有申正了。”我们不想辩论这里的时间到底是希伯来或罗马时间,若是希伯来时间,就是下午四点。如果约翰使用的是罗马时间,就是上午十点。我不知道。两种看法都有学者同样有力的主张。我个人则以为约翰所使用的都是罗马的时间,因此可能就是上午十点。不管怎样,此后的好几小时的事情都没有记载。从这些没有记载的私人会面里,我们知道耶稣曾不止一次个别与人谈话。
下面我们看到安得烈出来了,匆匆的赶去找西门,告诉他,“我们遇见弥赛亚了。”然后我们看见,他把西门带回来,他是一个有冲劲的人;于是主又说话了,“我认识你,你是西门。你父亲的名字是约翰,你要称为‘石头’。”耶稣所说的是最令人惊讶的事了,除非我根本不了解人性,否则我相信再没有一个人比西门自己更惊讶了。石头?他知道自己不是这种人。他完全知道自己的力量如何,而且他也知道自己的软弱。我们不需花工夫来细说这点。人们会说,“哦,不错,我们都知道这位老西门,他是个好人,不过天哪,救救我们吧,我们可不能建造在他身上。”这是人们对于这种人的感受,祂知道人们不可能建造在他身上;但是在此祂定睛看着他,似乎有声音说,“你要成为石头;你将成为一个可让别人在你身上建造的人。”我们的主已经抓住了他。祂再也不失去他。有一次他好像要从祂手中完全滑出去了;可是他从没有真正溜走过。
腓力
根据记载,没有人去找腓力。我说的是甚么意思呢?有一位去寻找腓力,并且有一句话很有启发性,“(衪)遇见腓力”。也许他没有兄弟,也许没有亲密的朋友因着关心他而去找他。前两个人(安得烈与彼得)与他同城,可能腓力和他们都是约翰的门徒,但是他们就是没有想到腓力。不过还是有人想到他。“(衪)遇见腓力,”并第一次对他发出祂对深爱之人的呼召。当祂找着腓力时,就对他说,“来,与我同走路”;我认为这是更真实的翻译。祂只说了这句话,就已经得着了他。
拿但业
腓力找着拿但业,并且当拿但业来的时候──请注意这位主使用的方法。首先,祂的话不是直接对他说的,乃是对旁边的人说到他,“看哪,这是个真以色列人,他心里是没有诡诈的。”──是个没有欺骗,没有弯曲的人,是透明和敞开的人。这种评估立刻在不知不觉间被他自己所证明了。他说,“你从那里知道我呢?”我知道有些人,如果你对他们说类似上面的话,他们会回答说,“那里,我才没那么好呢!”诡诈!诡诈!这个人说,“你怎么知道在我里面没有诡诈呢?你从那里知道我呢?”
于是耶稣说了一句非常有意义的话:在“腓力还没有”──祂总是在腓力之先,“腓力还没有招呼你,你在无花果树底下,”那是他在安静默想的时候,可能正在读雅各和天梯的故事,“你在无花果树底下,我就看见你了。”在“腓力之先”这句话使那个没有诡诈的人,看见了那使他惊奇的荣耀,并立刻回答说,“你是神的儿子,你是以色列的王。”然后耶稣再说话,“因为我说在无花果树底下看见你,你就信么?你将要看见比这更大的事。”你将要看见你在无花果树底下所默想的事,就是一个立在地上直达天上之梯子的故事,成就在我身上,“你们将要看见天开了,神的使者上去下来在人子身上。”
以上就是这故事所表明头一批门徒们的事,祂对不同的人就用不同的方法。请小心注意这句话。若有人能用甚么方法救治人的心魂,请勿对一切情况都如法泡制。若是你看到一本书用机械的方法来处理人心魂的事情,回家去马上把它烧掉。为甚么呢?因为你下次所碰到的人就要考倒你的“教科书”,并讥讽你的条文。人性的变化是无穷尽的,而我们的主总是变换祂的方法。这是当我读约翰福音这一段早期门徒的故事,以及祂对待他们的方法时,而有的感想。──《摩根解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