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 |
耶穌是生命的糧
約6:22-71
1. 約6:22-71 這篇講章講完之后產生了一個極大的分裂,耶穌講完這篇章后,那些在加利利的猶太人就不信了。
2. 約6:22-71,耶穌用了四次的“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去強調一些東西。我們從約翰福音整個脈絡看下來,就知道耶穌他知道人心,包括在尼哥底母之前2:24-25 提到有些人見了神蹟信了耶穌的名,耶穌卻不將自己交托給他們,交托就是信任的意思,耶穌就不信任他們,因為耶穌知道人心,耶穌知道這些人整個信心是很膚淺的,他們早晚會出賣耶穌,同樣這地方耶穌也洞察人心,這地方突顯他神聖的一部分。耶穌洞察人心,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找我不是見了神蹟,乃是吃餅得飽,然而耶穌不是在看到他們的錯誤動機之后而謾罵他們,反而27-71節看到整個經文段落當中,耶穌都在做一個詮釋、表達,耶穌期待可以挽回這些住在加利利的猶太人,就像第3 章耶穌怎樣期待可以挽回尼哥底母一樣,雖然耶穌知道,尼哥底母是那種在2:24-25 那種錯誤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看到神蹟才信耶穌的名,他的信心停留在一種很膚淺、表面的信仰觀裏。同樣在五餅二魚之后這群人跟尼哥底母是一樣的。可是耶穌仍舊沒有放棄他們,因此這地方給我們一種很大的啓迪。在約翰的寫作裏面,神並沒有否定一個人看見了神蹟后才來相信耶穌,神沒有否定,只是這一群人他們停留在神蹟的層面,他們看見了五餅二魚的神蹟之后他們依然想要吃餅得飽,他們滿足在那種神蹟的豐富、飽足、富足之中,然而神所要求的並不是在這種因為看見神蹟才相信耶穌,神所要調整我乃是如果一個人因為神蹟、一些表相而信了耶穌,是沒有問題的,重點是我們信心是停留在那個地方;還是信心在整個天路歷程當中,我們去成長、去進深呢?耶穌在此段的談話是很福音性的,他期待這些加利利的猶太人,他們不要像2:24-25 那些人,耶穌知道這些人遲早會背棄他的,雖然耶穌遲早知道,耶穌的神性是無所不知的,可是這地方耶穌還是期待可以挽回他們。26-27 節是第一次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換句話說,不要為這些吃餅得飽去奔波、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
3. 這個時候,那些聽眾的心中就有一些疑問了,這裡猶太人有一種誤解,猶太人認為︰當末世彌賽亞來臨的時候,會帶來一種新的嗎哪,像舊約《出埃及記》的嗎哪一樣,當彌賽亞來臨時,會有一種新的嗎哪出現。而他們認為這新的嗎哪或許不一樣,可能這個嗎哪與耶穌所說的存到永生的食物是有很大的關連,要怎樣才可以得到這種永生的食物呢?眾人說︰“我們當怎樣做?才算做上帝的工呢?”他們不曉得怎樣做?第30節︰“你們又說,你行什么神蹟,叫我們看見就信你,你到底作什么事呢。”他們就在強烈要求,因為既然耶穌說︰“父上帝”,上帝是他的父,沒問題,如果我不知道,可是至少如果你是那位將要來的彌賽亞,你要作一些事情讓我們看見,可以相信你,因為祢不是僅做一些五餅二魚就算了,因為猶太的拉比認為當彌賽亞來臨的時候,他會再帶來嗎哪,而且這位彌賽亞是超越所有摩西的工作,摩西當時的工作,猶太拉比認為︰天降嗎哪是摩西在世工作的巔峰之一,他們認為彌賽亞必定要超越摩西的工作的巔峰,所以31 節才會提到這個嗎哪。
4. 約6:32 節耶穌第二次用“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因為在之前,那些猶太人挑戰耶穌︰“你拿出那末世性的嗎哪”,這種嗎哪不是一般性的食物,耶穌在32 節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那從天上來的糧,不是摩西賜給你們的。”耶穌的回應是那種雙關性的。第一個觀點是︰“這個食物並不是摩西給你們的,所以當你們這些人拿我的事奉跟摩西作比較,可是我要告訴你,那不是摩西作的,那是上帝作的,所以32-33 節耶穌說︰“那從天上來的糧不是摩西賜的,給你們的乃是我父將天上的真糧賜給你們,因為上帝的糧就是那從天上降下來賜生命給世界的。”他曾經是第一個,那不是摩西做的。 接下來耶穌的第二個觀點的回答是︰“我告訴你們,這個嗎那事實上它不是上帝的糧,它只是一種象徵而已,只是一種象徵的解釋來看這樣的一個詮釋。34 節說象徵什么呢?︰“他們說,主阿,常將這糧賜給我們。”既然不是摩西做的,這糧是真的了吧!那把這糧給我,所以約翰的表達一層一層地應對之間都有很強的關連的,35 節是以象徵來記錄的。35 節︰“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對於那個嗎哪只是一個象徵,那只是一個預表,它所預表的是新約的耶穌基督,說道耶穌是生命的糧。有一種猶太人的文學筆法叫做“平行遞進法”,就是后一句說明了前一句的意思。比方說,35節“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回到約
4:14︰“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對照第6 章就知道“永遠不渴”及“活水”的意思,就是相信耶穌,即是來到我這裡,就是信我的這個觀念在裡面。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你要怎樣得到這生命的糧呢?用“到我這裏來”或者“信我”,換句話說,相信耶穌就是得到這個糧的方式,也就是吃這個糧的方式,相信耶穌是關鍵,吃掉之后就必定不餓,永遠不渴,是上帝的一個應許,我們看完約翰福音在“我是”表達當中的第一個耶穌的詮釋“我是生命的糧”,接下來36 節提到一個現象,這些人他們雖然看見耶穌,可是他們選擇不信。
5. 約翰福音“相信”這個字,是有一種層次性的暗示,一種信耶穌,信神可以得到永生的,那個信不是一種膚淺的信,不是一種隨便的選擇;那種信是一種表裡一致的相信,是一種持之以恆的委身,那種相信是很深刻的,而不是見到神蹟就相信。36 節提到一些人就是停留在膚淺的信心裡面,這也被歸納成還是不信。
6. 37 節說︰“凡父所賜給我的人,必到我這裏來,到我這裏來的,我總不丟棄他。”到底救恩是上帝的揀選還是人的一種選擇呢?過去在教會歷史裏面那個爭論好多,各種說法都有,他們都有聖經根據,聖經也提到神揀選、神主權的這個層面,聖經也要求人必須做回應,所以在救恩裡提到這救恩是神百分之百的恩典,但人也有責任。
7. 約6:39-40 節“差我來者的意思,就是他所賜給我的,叫我一個也不失落,在末日卻叫他復活。因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見子而信的人得永生”換句話說,看見耶穌而信,好像當中已經表達人的一種選擇及責任,有一件事情是你我可以去把握的,就是“見子而信”,如果你我在一生當中,持守在這個“見子而信”的裏面,你我願意在一生當中,不是將我們信心停留在一種膚淺的信心觀當中,如果你我的信心願意不斷地成長,甚至面對各樣的患難;各樣的環境,活出聖經所要求的那種信心對等的那種內容的話,我相信這樣的人是神所賜給耶穌的;這樣的人是神所不會丟棄的;這樣的人是來到耶穌那裏的那種人,那種人是可以吃到生命的糧而且必定不餓、必定不渴的那樣人。
8. 約6:41“猶太人因為耶穌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就私下議論他。”這地方如果你放在《出埃及記》的背景,這些人跟31 節“我們的祖宗”、跟那些以色列人一樣!他們不斷在曠野中埋怨神,他們也私下議論,好像重蹈他們祖宗的覆轍。42 節說“這不是約瑟的兒子耶穌麼,他的父母我們豈不認得麼,他如今怎麼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呢。”。從人的角度來看好像很合理,可是信心需要超越。
43-44 節“耶穌回答說,你們不要大家議論。若不是差我來的父吸引人,就沒有能到我這裏來的,到我這裏來的,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此處又重覆出現“到我這裏來”及“末日要叫他復活”,而那背負“差我來的父吸引人”,“吸引”這個字表達了某種抗拒,這個字用在一些漁父捕魚裡,捕完魚后把那沉重的魚網拉到岸上,那個動詞、動作叫“吸引”,這個地方突顯上帝主動的愛,他用各樣的方法希望來挽回人到神那裏去,並且默認了叫這些人可以復活,其實從耶穌和人的相遇對話中就可以看到神主動的愛,耶穌怎樣與尼哥底母相遇?耶穌怎樣與撒瑪利亞婦人相遇?包括這個地方,即使這些人是為了吃餅得飽而來找耶穌,可是耶穌還是花了這麼多時間,在所謂的迦百農的會堂裏跟他們談了這麼多的事情。重點不是要作一個演說,而是希望可以挽回這群人。
9. 約6:52-59 提到耶穌的肉及血,也是要從象徵的角度來看,包括前面的部分怎樣解釋嗎哪,這地方的解釋必須要用象徵的角度,在逾越的氣氛當中來看整個救贖;看到代贖的整個教義在當中呈現出來。換句話說,這裡的聖餐觀是一個紀念耶穌基督的死與復活,而這樣的一個耶穌的使命觀,就跟之前在第
6:15 這些人希望耶穌做這種社會性、政治性的彌賽亞,有一個很大的張力與衝突,以至於第60 節這些人受不了,“就說,這話甚難”,這“甚難”加爾文說不是說這句話聽不懂因而“甚難”,而是這句話在他們內心很硬、很難跨過去。他們認為彌賽亞應該是社會性、政治性的。可是這地方卻只像逾越節似的,他們無法接受。
10. 約6:66、67 節耶穌就要求門徒回應選擇:要離開的呢;還是繼續跟隨。其中彼得的回應相當的經典,也希望彼得的回應也能夠成為你我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