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耶稣与门徒 13章至17章
 10·耶稣与门徒 13章至17章

  十三1-38 耶稣洗脚的象征行动和随后之事 本段的开始不一定指到那事件发生于逾越节前夕,纵使一般是如此假设。关于本福音书和符类福音所记述最后晚餐的日子,一直以来引起不少的讨论。与符类福音比较,约翰所记载的逾越节筵席似乎是提早一天举行。这不同之处也许是因为他们使用了不同的历法,但这解释也有其难解之处。最佳的处理方法便是假定逾越节就在尼散月第十五日,并且坚信约翰的记述可如此诠释。

  这开首的部分帮助读者了解洗脚的真正意义。我们也应当留意以下几件事:就是耶稣深刻理解到那时刻的来临(1节);祂对属祂之人深切的爱;魔鬼藉着犹大所做的事(2节);以及耶稣确信祂是从神而来,并祂的事工是神所命定的。这扼要概括了耶稣的使命所具有的力量。在耶稣整个事奉中,魔鬼和耶稣无时无刻不互相敌对,而很快就要进入对抗的高潮了。父对子的爱和魔鬼的诡计于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约翰的记述显示耶稣清楚知道那痛苦的时刻是在父神的掌握之中,这和耶稣一再重复说祂顺服天父的旨意是一致的。祂洗门徒的脚就是对此的实现(4-5节)。洗脚是象征性的行动,象征着洁净和谦卑的服侍。第12-17节带出了这谦卑服侍之意义。脱去外衣,又束着手巾,是卑微服侍的装束,是犹太人及希腊人所轻看的。

  我们无需假设耶稣第一个洗脚的对象是西门彼得(6节)。彼得的反应就如我们从新约其他记载得知他的个性一样。他的疑问、他的拒绝,以及他那激烈、夸张的改变,都显示出彼得的典型个性。门徒在整个记述中所显出的迷惑,到了后来才消除(7节)。这和较早时候门徒的误解是一样的。除非这洗脚的行动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否则耶稣在第8节的回答就显得毫无意义了。除非耶稣洁净人,否则人是无法得到洁净的。关于这点,彼得至少已掌握了(9节)。

   13:1-38

  第10节 第10节的话显示洗脚并非只是榜样而已。它是门徒可以参与耶稣谦卑服侍的途径。洗脚所象征属灵洁净的第一个应用,是与谦卑服侍的榜样连系起来。赎罪的行动不需要重复。 001 13:10

  第11节 第11节显示虽然耶稣将犹大列入洗脚的行列中,但是他后来出卖耶稣的行动,使他仍是不洁净的。

  在下一段(12-17节),耶稣按祂自己所行的,向门徒发出挑战。祂深知他们的理解有限,所以在回答自己发出的问题时,祂先提到自己与他们的关系(‘夫子’、‘主’),然后是祂的榜样(‘你们也当彼此洗脚’)。祂带有权柄的教导,是清楚易明的,只是当我们理解到谦卑在当时是被轻视为软弱的记号,祂的命令就显得更加突出了。从人际关系来看,耶稣的命令是革命性的。有些基督徒将洗脚当作一种礼仪,耶稣的行动其实是配合当时的背景。我们不需要重复洗脚的作法,但当中包含的谦卑却是不可废弃的。耶稣认为对别人的服侍,即使低下,也是可敬的行为。

   13:11

  第16节 第16节的‘仆人’在希腊文是奴隶,就是在主人家中没有甚么权利的人。由于‘差人’在希腊文也可译‘使徒’,这是耶稣对祂拣选来传祂信息之使徒的提醒。从这强调谦卑的上下文来看,这些字词在往后的日子里必然提醒使徒们,使徒不是高人一等的。

  在耶稣的教导中,是不准许知而不行(17节)的。

  耶稣回到出卖的主题上(比较11节)。犹大似乎被引为知而不行的典型例子。虽然还没有提到卖主的事情,约翰已经显示耶稣全然知道即将发生的事,就如诗篇四十一篇9节所预言与祂同桌吃饭的要用脚踢祂。如果门徒当时能够把握这教导,他们就早已信了耶稣。

   13:16

  第19节 第19节的‘我是’可能是引述出埃及记三章14节神大而可畏的名字。这段落结束时所记述的话,也出现于马太福音十章40节,那时正是耶稣差遣十二使徒出去的时候。可见,读者不可因一人卖主而联想到太多意思。应该留意的是其他门徒对耶稣正面的态度。 004 13:19

  十三21-30 此段重提卖主的事情。耶稣于此心里忧愁(21节),就如十一章33节和十二章27节所述一般,耶稣心里非常作难。这反映了即将临到的十架苦难具有何等的张力。 13:21-30

  第21节 第21节所提及的卖主一事,比以前更加具体明朗了(‘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门徒的反应在此更加戏剧化了。符类福音更加细腻地记述此事(比较太二十六22;可十四19;路二十二23)。有许多细节──如门徒彼此对望、耶稣所爱的门徒侧身挨近耶稣怀里、彼得点头的动作、细声的交头接耳,以及耶稣刻意及具有象征性的回应──于此都记述得很细腻,显示这是出自目击者的手笔。

  谁是‘耶稣所爱的’那位门徒呢(23节)?基于如此细腻生动的记述,很可能是指作者自己。他深深体会到耶稣对门徒的爱。我们无需以为他是暗示耶稣爱他比其他门徒更多。不少人认为本书不是约翰写的,或者基于十一章3、5节而以为这里所描绘的是拉撒路。这些推测都似乎不可信。

  蘸了饼又递给犹大(26节),这个表示尊敬的行动,应该看为对此背叛者的呼吁。约翰记述犹大吃了饼之后,‘撒但就入了他的心’(27节),必定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的结论。任何人若有犹大的行为,必定是受了撒但的诱惑。再一次,约翰记述了门徒无法领悟的一件事情。只因为犹大是管钱的,他们便以为耶稣是吩咐他去买东西或是去赒济穷人(29节)。约翰提及犹大于‘夜间’出去,显示重要的象征意义──在此人心中是一片属灵的黑暗。

   1 13:21

  十三31-38 是离别讲论(十四至十六章)的前奏。它共有两个主题──耶稣与门徒的关系,以及祂为彼得所说的预言。耶稣于此又提及祂即将临到的荣耀(31-32节)。似乎犹大离去时的黑暗,与这荣耀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些经文显示耶稣如何以得胜的姿态面对将临的十架苦难。祂深信神掌管着整件事情。 13:31-38

  第33节 第33节有回顾的意思,它重提耶稣曾向犹太人说的话(七33)。为了帮助门徒,耶稣特别澄清了祂曾说的话。得荣耀包含分离。 1 13:33

  第34节 第34节的新命令将于十五章12节的教导里重复提起。爱的命令已经从委身于神的意义来理解,但耶稣命令门徒要彼此相爱,却带来了新的领域和新的动力,就是源于耶稣对门徒的爱。 2 13:34

  十四1-31 给门徒的保证和命令 门徒知道耶稣将被卖之后,祂便向他们说了十四章的话。在此情此景,耶稣所说的安慰话具有深远的意义,在以后的日子,这些话也同样安慰了许多人。究竟应当如何理解第1节的下半部呢?‘你们信神,也当信我’(两者皆是命令式语句):‘你们信神’(陈述式语句),‘也当信我’(命令式语句)。第一种解释最符合上下文。耶稣提到父的家‘有许多住处’(2节),显然是为了激励门徒。这生动地描绘天上有足够的供应赐给耶稣的门徒。

  这些地方是藉着耶稣的受难和复活而预备的。虽然有人将‘必再来接你们’(3节)解释为五旬节,或甚至在信徒死时,耶稣的降临,但这显然是指向耶稣的再来。虽然门徒接着的问题并没有显出他们的属灵洞见,但耶稣在第4节所说的话,却显示他们应该知道通往天父的道路。多马的问题留于字面上的理解(5节)。他并没有想到那道路其实就是耶稣。耶稣之所以是‘道路’,因为祂也是‘真理’和‘生命’。这也就是说真理和生命阐明了道路的意义。耶稣身为道路,乃是一条受苦和藉着降卑而得胜之道。

  ‘你们若认识我’(7节)似乎显示门徒并不认识耶稣。或许我们应该把它理解为‘你们若认识我,也就认识我的父’。这是深奥的真理──认识耶稣,从而认识天父。腓力无法领会这真理,是可以想象的。他表示把神直接显给他看,已使他心满意足(8节),却换来耶稣的责备。门徒当中没有人能够明白神已在耶稣身上启示自己。耶稣基于两方面向腓力发出呼吁:一是祂所说的话,另外是祂所行的事。门徒至少应当理解耶稣所行的神迹,乃是神的工作(10-11节)。

  耶稣在第12节说了一些令人诧异的话。那就是信徒要做比这些更大的事。耶稣已经明显指出信徒将继续祂已经开始的工作。但是,惟有透过耶稣复活之后,福音被广传,我们才能明白何谓更大的事。信徒能够做那更大的事,是因为耶稣往父那里去。使徒行传就是这预言应验的明证,而今天福音的广传,也是这些‘更大的事’记号之一。这应许的实现和祷告态度的紧密关系,在13至14节里可以看到。

  本段经文一连两次强调爱与顺服的关系(15、21节)。这种顺服不是奴隶性的顺从,而是甘心乐意地遵从。对于遵守摩西律法的犹太人来说,这简直是一种革命性的跃进。耶稣知道他们需要帮助,以完成他们受托的使命,所以必须由这背景来理解所应许的‘保惠师’。希腊文paraklete其实就是从旁协助的人,常用以指法律顾问。这名字含有鼓励的意思。事实上,父应许赐下‘另外……一位保惠师’,就表明圣灵会继续耶稣的工作,就是提醒门徒有关耶稣的教训(比较26节)

  保惠师就是‘真理的灵’,其实是认同耶稣所宣告祂就是真理(6节)。

   14:1-31

  第17节 第17节概括了世界和门徒之间的对比,而接着的一段经文也继续阐明它。耶稣向门徒保证,即使世人不再看见祂,祂仍然与他们同在(18-19节)。‘孤儿’乃是指那些没有关怀和支持的人。就如第3节,耶稣的再来有难明之处(‘我必到你们这里来’)。虽然这话可以理解为是指到五旬节(提到圣灵),但更顺理成章的理解应该是指复活主的再来。既然在耶稣得荣耀的时候赐下圣灵,那么两者之间的解释必有密切的关系。 14:17

  第19节 第19节提及生命(‘活着’),也支持这样的理解。 14:19

  第20节 第20节所论的互相内住,就是透过圣灵的工作所带来的结果。有关爱的和顺服的关系,可参考第15节。父的启示藉着基督对我们的爱临到我们(21节)。

  犹大(不是加略人犹大)于此发出一个问题。为甚么耶稣的爱不延展到世上所有的人呢?耶稣在回答里指出爱的动机(23-24节),似乎不愿让犹大的问题岔开了祂的教导。但那实在是真正的答案,因为无论信徒身在何处,圣父与圣子都会住在他里面,而这绝对不会发生在那些拒绝遵行祂教训的世人身上(24节)。

   14:20

  第26节 第26节论到圣灵的教导,这解释了门徒将来怎样回想起祂的教导。耶稣与他们同在的时候,他们都已经领受了耶稣的教导;耶稣离开之后,圣灵会提醒他们有关祂的教导。这对于保存耶稣的教导传统是非常重要的。任何有关福音书起源的学说,若不接纳这应许的圣灵会保存和提醒福音书作者,祂要记载的是甚么,必定站不住脚。平安的应许和十四章的开首是一致的,但在这里却是临别之言,并且于复活之后赋予的新意义(参二十19、21、26)。这上下文具有强烈的属灵层面──耶稣说‘我的平安’(27节)。这是经过考验的平安。它基本上与世界上的平安不同。当保罗论到‘神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腓四七),正是回应此观念。

  结语(28-31节)含有轻微的责备。如果门徒真的爱耶稣,他们就会因耶稣快要完成使命而感到欢欣。关键在于‘因我到父那里去’这几个字。如果他们掌握了这要点,就不会感到忧愁了,因为回到父那里去,就表示已经完成了使命。为何耶稣在此说‘父是比我大的’?我们不能将这话断章取义,必须从耶稣回到父那里来理解它。耶稣在世的地位确是低于父在天上的荣耀地位。接受如此低微的地位,也是耶稣的使命之一。同时,我们也当从耶稣不断遵行父的旨意来理解这话。这经文应当与十章30节比较。

   14:26

  第29节 第29节和十三章19节是平行经文,提到将来的结局,有助坚固门徒的信心。

  ‘这世界的王’(30节)促成那即将到来的十架苦难(比较十二31预言他的失败)。耶稣清楚知道那些对抗祂的邪恶力量已经严阵以待。然而,祂也知道那恶者乃是‘毫无所有’的;祂无法改变父的计划。耶稣使命的一部分,乃是教导世人知道祂对父的爱(31节)。至于这爱必须藉着十字架来彰显,就不是门徒所能领会了。结语(31节)是难解的,因为它似乎是楼房讲论的结语。接着下来的记述,很可能是在户外的讲论,十八章1节说耶稣‘同门徒出去’,所以十五至十七章的记述应该是往汲沦溪途中的谈话。有人认为十四章应该接于十七章之后,但此说法没有证据支持。剩下一个可能的解释,便是指十四章31节所说的,在稍后才实现。总的来说,第一种解释引起的难题是最少的。

   14:29

  十五1-17 真葡萄树的比喻 从这记述看来,我们无法肯定耶稣当时究竟身在何处。如果十四章31节真的是指他们离开了楼房,他们很可能经过一棵葡萄树,而耶稣因此就地取材教导门徒。‘我是真葡萄树’(1节)是约翰福音里最后一个‘我是’讲论。若从旧约中的以色列为葡萄树或葡萄园的观念看(诗八十8-16;赛五1-7;结十五1-6,十九10-14),我们不难看出它的重要性。耶稣是‘真葡萄树’的意义,在于与以色列的对比:由于后者的表现与蒙召的身分不相称,因此显出耶稣的真实。耶稣是实体,而以色列只是预表。‘栽培的人’就是父,负责修理葡萄树。显示耶稣与父的关系是何等亲密。葡萄树的目的在于生产葡萄,因此焦点便理所当然地落在枝子上,以及确保好收成所需要做的事情(2节)。为了确保葡萄树‘结果子更多’,修剪是最重要的。完全不结果子的枝子是无用的,必须剪去,至于较弱的枝子,可以藉着修剪而使它健壮起来。门徒当中的犹大要被剪去,其他则需要修剪,以致能够于五旬节之后结果子。既然耶稣的教导就是修剪的途径,因此门徒可以说是已经修剪过了(3节),纵然修剪的过程显然还未结束。

  葡萄树枝子离开了,是不可能结果子的,因此门徒必须常在耶稣里面(4节)。葡萄树的比喻所强调的,是门徒必须时刻倚靠耶稣。

   15:1-17

  第5节 第5节强调门徒离开了耶稣就不能做甚么的无助光景。 301 15:5

  第6节 第6节的‘丢在外面’是补充第2节的修剪行动。所说的‘火’,只是比喻的一种细节描绘,而非具有甚么特殊意义。那些被剪下来的枝子,结局就是扔在火里烧了。 302 15:6

  第7节 第7节告诉我们这比喻的应用,那就是祷告与连于枝子的紧密关系。那些常在主里面的人,不会发出任何不合乎主心意的祷告。本段经文在结束时,再次强调结果子的重要性(8节);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荣耀父的一个途径。

  第二段继续发展上一段所提到的一些主题,尤其是耶稣与门徒之间的亲密关系。第一,子对门徒的爱,就是效法父对子的爱(9节)。第二,子对父的顺服,成了门徒顺服子的榜样(10节)。第三,强调‘常在我的爱里’的重要性,这在9至10节里一连3次提及。第四,门徒的喜乐建基于子的喜乐(11节)。从那即将临到的苦难看,耶稣如此教导,的确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悲苦(参来十二2)。

  耶稣接着把焦点转到爱的力量上。这必须是双向的(12节)──仍是效法耶稣对门徒的爱。

   15:7

  第13-14节 第13-14节所论更大的爱,让我们看见耶稣正想着那即将临到的苦难,祂快要为祂的朋友舍命,而这样的牺牲是他们尚未能领会的。从仆人到朋友这关系上的转变是意义重大的。它们的差别不是在态度的改变──因为二者都必须顺服遵从(14节)──而是沟通上的改变。仆人只是盲目服从,而朋友则是心腹之交(15节)。虽然‘因我从我父所听见的,已经都告诉你们了’,似乎是一件已经完成的事情,其实这要等到耶稣从死里复活之后,门徒才全然明白这启示(比较十六12)。圣灵要为他们阐明。为了不让门徒以为他们有何优点以致蒙神眷爱,耶稣特别提醒他们,乃是祂拣选他们,而非他们拣选了神。拣选的目的是要他们结果子,从上下文看应是指带领人跟从基督。 304 15:13-14

  第16节 第16节的‘使’可能有误导成分。父应允祷告,是因为他们蒙耶稣拣选,而不是因为他们结果子。 15:16

  第17节 第17节支持了第12节的说法。或许我们很难想象爱是一种命令,然而这就是此段的明显概念。 15:17

  十五18至十六33 对门徒进深的教导 15:18-16:33

  十五18至十六3 世界的敌对 耶稣在上一章谈论到爱的力量。然后转到恨的力量上,警告门徒有关从世界而来的敌对力量。这里的‘世界’是约翰福音一贯所指,与神不一样的道德秩序。这世界爱那些属于它的人,而恨恶耶稣所拣选的人(18-19节)。在此我们看见物以类聚的原则。因此耶稣指出被世界恨恶的属灵因素。那是因为祂拣选了门徒,他们受到世界的怀疑。耶稣在第20节提醒门徒有关祂说过的话(参十三16)。仆人不能期望得到比主人更好的待遇。在这之前所谈论的是必需谦卑,如今所谈论的是世界将会如何对待他们。第二个‘若’分句(‘若遵守了我的话’)带入了一个未实现的情况;因此门徒无法期望世界会听从他们的教导。不过,如果意思是指还有一些人愿意遵守耶稣的话,那么他们也会遵守门徒的话,因此在这世界里,不是没有可能找到愿意回应耶稣教导的人。

  逼迫源于无知(21节),就是不知耶稣所作的乃是父的工作。但这无知的罪是无可推诿的(22节)。耶稣的到来,已经将这道德责任放在凡听过祂教导的人身上了。当然,在耶稣未来之前,罪已经存在世上,但无法分辨父在子的使命中显明之旨意,使他们罪加一等。世人拒绝接受神完全的启示。

   15:18-16:3

  第24节 第24节回到恨‘恶’的主题上,然后指出漠视耶稣的神迹的罪。事实上,耶稣用很强烈的字眼:‘恨恶’(24节),来形容他们的顽抗。耶稣引用经文(比较诗二十五19,六十九4)来支持这样的解释。

  这里所提到圣灵的工作,与上一段有很密切的关系。耶稣在此向门徒保证,圣灵会为祂作见证,正如他们为祂作见证一样(26-27节)。这句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灵是‘从父出来’的。这要点必须从耶稣的使命来理解,而不是从希腊教父所认为的外在‘发射’(procession)理念来理解。

   1 15:24

  第27节 第27节帮助我们清楚明白所应许之圣灵的功能,是特别为门徒而设的。他们一直与耶稣同在,有责任成为此历史事件的见证人。不过,无论基督徒的见证传到任何地方,这应许有更广的应用。

  即将临到的逼迫(十六1-4),在此更加具体显明了。耶稣警告门徒,是要预备他们迎接即将发生的事情。‘跌倒’(1节)这动词直译是‘面对障碍’,就是犹太人的敌对。‘赶出会堂’就是被革除的意思,是每个虔诚的犹太人所害怕的,因为这表示他们从此与所珍惜的传统隔绝。这是初期犹太基督徒必须面对的威胁。认为迫害基督徒就是事奉神这信念,在保罗身上有鲜明的描绘(徒九1-2,二十六9-11)。如此反覆无常的态度,基本上就是未曾认识父与子(3节)。这样的想法其实是大有问题的;他们如此行是自己欺骗自己。

   2 15:27

  第4节 第4节耶稣在之前和后来对祂的受难有不同的谈论,是与圣灵的来临有关的。那就是这里所言的‘时候’了。 3 15:4

  十六5-15 圣灵的工作 16:5-15

  第5节 第5节表面看来似乎和十三章36节及十四章5节互相冲突,因为彼得和多马在那两处经文曾问耶稣究竟往哪里去。不过我们必须留意当中的不同处境。耶稣在此所关心的是祂整个使命的完成。只是门徒没有足够的领悟力来明白此事。其实,彼得和多马并非真正了解他们发出的问题。如今,耶稣给予门徒更多的启示,只令他们更加困惑。耶稣说他们‘满心忧愁’(6节)。为了消除他们的忧愁,耶稣向他们保证祂的离开其实是对他们有益的。耶稣的保证再一次提到所应许的圣灵:这是第四次提到保惠师。耶稣和圣灵的关系是亲密的(7节)。这里所说的主要是指耶稣受难及复活之后,五旬节时圣灵的降临。圣灵的工作是‘责备(convict)世人’(和合本:‘叫世人……自己责备自己’)。在希腊文中,此字词之后有一个介词跟着,意指世人将会按接着提到的3样事情受责备(8节)。第一项是‘罪’,比其余两项更易明白。它是指圣灵责备人的罪、义、以及审判。世人无法理解罪的本质,但圣灵会使他们清楚看见,由于他们不信基督,他们就是罪人(9节)。圣灵也会责备他们的义(10节),使人知道他们的义与神的义有天渊之别。只有当世人看见他们的义一无所有,他们才能够体会基督的义,就是祂被高举得荣耀后所显明的义。圣灵的第三项工作就是责备人的审判(11节)。世人的审判是错误的,是根据‘这世界的王’的原则,但后者既然已经受了审判,就显出那原则是错误的。

  第五次提到保惠师,是紧接着第四次,它集中于圣灵启示的工作上。

   1 16:5

  第13节 第13节所说‘一切的真理’,是指耶稣基督所给予的全部启示。圣灵按着祂的本质来引导,那就是真理。阳性代名词在此指向圣灵作为引导的位格。并且,祂不是凭自己说的,而是按着祂所听见的说的,清楚指出圣灵与差祂来者之间的亲密关系。究竟‘将来的事’是甚么呢?这里所指的不是很久之后要发生的事情。比较适当的解释应该是指圣灵降临之后更完全的启示。圣灵的工作是要荣耀基督(14节),不是要荣耀自己,这是对于祂的工作重要的理解。 2 16:13

  第15节 第15节特别强调了这点,而本福音书许多地方也清楚强调这点。 3 16:15

  十六16-24 忧愁转为喜乐 16:16-24

  第16节 第16节进一步发展十三章33节所给予的暗示,就是‘等不多时’,将有极之难以置信的事情发生。由于这里连续提到两次‘等不多时’,最好的解释应该是指耶稣的死和复活。 1 16:16

  第17-18节 第17-18节提到门徒的困惑是可以理解的,虽然我们可能不明白门徒为何没有直接向耶稣发问。当耶稣回答了他们压抑心中的困惑时(19节),祂又重提‘等不多时’。约翰对门徒缺乏理解的评述,显出他清楚知道他们这个时候的想法。耶稣在解答他们的困惑时,再次提醒他们有关那即将来临的‘忧愁’(20节),但这也是为了保证他们那随之而来的喜乐。世人喜乐和门徒的喜乐,有鲜明的对比。耶稣用妇人生子的隐喻来形容忧愁转为喜乐。新生命带来的喜乐将淹没生产之苦,可说是普世定律(21节)。这忧愁转为喜乐的原则,应用在门徒身上(22节)。这喜乐的特质在于它的稳固。没有任何力量可以破坏这永恒的喜乐。‘到那日’(23节)指的是门徒将完全明白复活之意义的那个时候,因为门徒再也不需要问耶稣有关祂即将离开等问题了。并且,他们询问的对象也由子转为父了(23节)。耶稣所说的‘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显示了这样的祷告是何等重要。在耶稣离开之后,祷告更加重要了。这显然是确保喜乐的途径(24节)。这里的意思乃是指到目前为止,门徒尚未学习奉耶稣的名向父祷告,当然在耶稣复活之后,他们就晓得了。 2 16:17-18

  十六25-33 疑惑转为信心 0 16:25-33

  第25节 第25节的‘比喻’一词在十章6节曾用来阐述羊圈的比喻。耶稣给予加利利群众的比喻和给予门徒的直接教导,是平行而非互相矛盾(可四33-34);祂在受难和复活之前,使用晦涩难明的话,而复活后的清楚启示,也是一样平行不悖的。所使用的语言因听众的领悟力而有所改变。‘时候将到’指的是五旬节,之后圣灵就很清楚的向门徒说话。 1 16:25

  第26-27节 第26-27节显示耶稣要门徒明白一件事,就是父聆听奉耶稣之名所作的祷告,因为父爱他们。因着这样的爱,他们可以直接来到父前求。值得我们留意的是,父是基于门徒对耶稣的爱来爱他们。实际上,他们对基督的爱和信心,就是父爱他们的明证。这里的陈述补充了十五章9至16节的记述。耶稣的使命和使命的完成,在第28节中记述。

  本章结束的段落再次显露门徒缺乏足够的理解力。他们自以为明白了(29节),但耶稣却提醒他们,他们将要分散,不再支持祂。他们的信心是基于他们认为耶稣所说的是简单易明的事,因此不需要再问明耶稣。虽然他们信心的基础是不足的,但他们的结论却是正确的,那就是耶稣是从神而来(30节)。‘现在你们信么’应该理解为‘你们现在相信了,但……’。对门徒来说,第32节的话令他们感到震惊,因为正当他们表达了对耶稣的信心之后,接着而来的竟然是离弃耶稣。不过,天父却不会离弃他们。耶稣很温柔的藉此挑战他们表白信心。耶稣看见他们离弃祂之后信心能得以重建,也看见他们因着耶稣胜过了世界。在敌对的世界中有平安(33节)。

十七1-26 耶稣的祷告 17:1-26

  十七1-5 耶稣为自己祷告 17:1-5

  第1节 第1节的开首就清楚显示耶稣的祷告和之前的讲论有密切的关联。‘荣耀’是这祷告的主题。‘时候’指的是受难和复活,就是得荣耀必经的途径。这里只是暗示,而没有清楚论述得荣耀的过程。本福音书许多处将十字架和荣耀并列。这里强调的是父与子互相荣耀对方。较早时曾提及父将权柄给予子,这时候又再重提(2节)。目的是使子能够将永生赐给父所赐给祂的人。这里意味着子的使命是不会失败的,因为它掌管在父的手中。这永生暗示父与基督能被世人所认识(3节)。在约翰福音,‘独一的真神’此称号只在此处出现过,目的是要对比当时的许多假神。耶稣自称为‘耶稣基督’,也只是在此出现一次。 1 17:1

  第4-5节 第4-5节继续谈论荣耀这主题。当耶稣说‘我在地上已经荣耀你’,它产生了一个问题:祂所想的是否包括十字架的苦难,即使这尚未发生。既然那受难的时刻已经占据祂的思想,这段说话必定包括一切将要发生的事情。只有在受难之后,耶稣的工作才完成。‘未有世界以先,我同你所有的荣耀’指的必定是子的先存性,并道成肉身的事实。耶稣其实是回到祂所属的地方,就是父那里。 2 17:4-5

  十七6-19 耶稣为门徒祷告 这祷告的第一个主题是耶稣给门徒的启示。‘我已将你的名显明’这句话总括了耶稣的事奉。这名指的是父的名。 17:6-19

  第6节 第6节暗示门徒于耶稣未拣选他们以前,已经属于父了。必须留意的是,这里所强调的顺服是蒙被拣选者的特质。 1 17:6

  第7节 第7节的语句有些奇怪(‘凡你所赐给我的,都是从你那里来的’),但是它强调了父的主权和旨意。 2 17:7

  第8节 第8节又进了一步,就是知识产生了信心。当然,这信心还在萌芽阶段,然而耶稣却看见它往后的成长。当耶稣说‘不为世人祈求’(9节),那是因为父没有将世人赐给祂。属祂的人和世人之对比,是贯穿本福音书的主题。 3 17:8

  第10节 第10节强调恩赐和拥有的观念,荣耀之主题也由这一章的开始延续至此。必须承认的是,耶稣直至目前从门徒得到的荣耀极少,不过祂所思想的似乎是将来的事。

  接着是特别为保守门徒而发出的祷告(11-12节)。耶稣在此称父为‘圣父’,是很独特的。这祷告是‘因你所赐给我的名’而发出的,在希腊文是‘在(en)你的名里’,更表达出那个意思,意指门徒在父里面,拥有神的性情。

  祈求合一的祷告订下崇高的标准,就是要如神与耶稣般合一。应当留意的是,只有在神的名里,才能有真正的合一,就是顺着神在基督里的旨意而行。祈求神保守门徒后,耶稣宣称祂已‘护卫’了门徒(12节)。祂似乎是将保守门徒的工作交给神。唯一例外的就是犹大,他在此被称为‘那灭亡之子’。这样的称号也在帖撒罗尼迦后书二章3节出现,那里称他为‘大罪人’。第一个‘灭亡’()和第二个‘灭亡’()带出犹大和其他门徒的对比。

   4 17:10

  第12节 第12节所援引的经文应该出自诗篇四十一篇9节。

  在‘心里充满我的喜乐’中,‘我’字是特别加强的。我们无法想象比这更好的前景了。

   5 17:12

  第13-18节 第13-18节里又出现了门徒和世人强烈的对比。并进一步对比‘他们不属世界’(14、16节)和‘离开世界’(15节)。祷告的重点在于祈求保守脱离那恶者。耶稣一连两次提及‘你的道’(14、17节)作为有力的动源。首先,此道引起世界的仇恨;第二,它是成圣的途径。这道概括了耶稣所教导关乎神的一切信息,也是门徒即将向整个世界宣讲的内容。 6 17:13-18

  第19节 第19节论到耶稣将自己献上,完成使命(分别为圣),以致门徒也能成圣。门徒从耶稣的榜样得到力量。 7 17:19

  十七20-26 耶稣为教会祷告 耶稣一直为祂的门徒祈求,现在祂转而为那些将因门徒的见证而信祂的人祈求(20节)。对于祂亲自教导,以及间接受祂教导的那些人,耶稣乃是一视同仁。祂为两者祈求合一。合一的模式依然是父与子的关系(21节),而合一的基础是常在父与子里面,目的是传道(21、23节)。这里的循环是信心导致合一,而合一的见证则吸引人来相信耶稣。与合一有关的主题是荣耀,它也是这祷告开始时提及的。那里暗示基督的荣耀产生合一。合一不单要完全,也要在世人面前展示。如果我们回顾教会过去的分裂,不难发现我们其实已经远离了耶稣的要求。

  耶稣继续发展‘荣耀’的主题(24节),将之与父在‘创立世界以前’对祂的爱连在一起,如此再次回应‘先存性’的主题(第5节已经提过了)。

   17:20-26

  第24-26节 第24-26节总结这段祷告。‘公义的父’强调了神很公平的对待世界。我们再次看见世人和门徒之间的强烈对比。‘你所爱我的爱’是指门徒因为爱耶稣和别人而显出他们对父的爱。祷告是以祈求基督住在门徒里面而结束。


中华圣网整理制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