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
五餅二魚與耶穌履海
約6:1-21
1. “五餅二魚”的神蹟,也是耶穌行在海面上的神蹟。這兩個神蹟連接在一起是有獨特含意的,要突顯出耶穌的身份。另一方面,這個新場景是發生在加利利海,對象是門徒與群眾,時間是逾越節,這場景和節期背景也有特別意義。
2. 6:2 有很多人看見耶穌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蹟就跟隨他。有一些伏筆在這裡讓讀者聯想到第2:23,那一些看見神蹟而相信的人,這種信心的層次是很低的一些人,6:3-4“耶穌上了山,和門徒一同坐在那裏,那時猶太人的逾越節近了。”我們知道逾越節的背景是《出埃及記》,第6 章的氣氛就好像浸泡在《出埃及記》中。第5-6“耶穌舉目看見許多人來,就對腓力說︰“我們從哪裏買餅叫這些人吃呢?他說這話是要試驗腓力,他自己原知道要怎樣行。”耶穌用心良苦,要幫助門徒的信心成長,門徒的信心也是透過耶穌而逐漸被建立的。約翰福音6:6 耶穌試驗腓力的信心,其實也在挑戰你我的信心,我們的生命、信心、信仰是否停留在6:2、2:23 這種看見神蹟才相信的,這種多馬式的信心觀當中?當耶穌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耶穌在他們旁邊,腓力要怎樣回應呢?當神在我們生命中,我們接受了耶穌后,我們如何來回應我們生命的困境?
3. 第8 節有一個門徒叫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得烈,他對耶穌說,9 節“在這裏有一個孩童,帶着五個大麥餅,兩條魚,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什么呢?”安得烈每次出現都跟領人歸主有關,比方這一次他也帶同一個孩童來到耶穌面前,把他所能做的,需要這麼大,可是他還是盡力擺上我可以擺上的,其他的我就交給神了。他盡心地去找看看有沒有食物,找到一個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還有二條魚,他就把它交給耶穌,這地方就對比腓力的信心觀與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得烈的信心觀,雖然安得烈的信心觀也不是很成熟,可是在與腓力做一個對照的時候,起碼也給你我一些提醒,一個信心的生活不是什么事情都不用做的,我們要有信心、信靠神,神會供應,可是我不是不用工作,因此一個成熟的信心是︰我盡力擺上我所能做的,可是我願意把這個結果交托給神,這是一種成熟的信心觀。
4. 第10 節 “原來那地方草多”有神學家說6:10是在暗示、側寫耶穌的身份,透過《詩篇》23:2“祂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到可安歇的水邊”舊約耶和華,突出耶穌是神。
5. 約6:11-14 眾人看到五餅兩魚的神蹟就將耶穌定位在那位要來的先知,而這先知可說是跟約翰福音4:19 撒馬利亞婦人說的︰“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那個先知是有相同的背景,就是申命記18:15-18,那個先知是猶太人既有的、固有的觀念。他們認為當彌賽亞時代來臨的時候,有一位像摩西一樣,大能的先知要來到他們當中,而這先知的出現也是彌賽亞來臨的一個記號,我們來看申命記18:15-18“耶和華。你的神要從你們弟兄中間給你興起一位先知像我,你們要聽從他。正如你在何烈山大會的日子求耶和華你神一切的話,說︰“求你不再叫我聽見耶和華我神的聲音,也不再叫我看見這大火,免得我死亡。”耶和華就對我說︰“你們所說的是。我必在他們弟兄中間,給他們興起一位先知像你。我要將當說的話傳給他;他要將我一切所吩咐的都傳給他們。”換句話說猶太人覺得耶穌就像申命記所說的先知,可是耶穌很清楚知道這些百姓他們看不清楚五餅二魚這個神蹟背后的意義,所以15 節耶穌知道他們想幹嘛!耶穌既知道怎樣,要來強迫他做王,就獨自又退到山上去了。耶穌來不是要解決社會問題;不是要解決表面的政治問題;耶穌來是要解決人罪的問題,而罪的問題也是一切問題的根本問題。
6. 緊接着記述耶穌的履海,耶穌的履海必須與五餅二魚放在一起來看。五餅二魚令人聯想到“嗎哪”,比方6:31“我們的祖宗在曠野吃過嗎哪,如經上寫着說︰‘他從天上賜下糧來給他們吃。’”履海,讓人自然聯想到神當時帶領以色列民如何出埃及;如何過紅海,耶穌在6:20的“是我/我是”讓人想起神對摩西說︰“我是自有永有的。”“我是”。18-19︰“忽然狂風大作,海就翻騰起來。”而耶穌在19 節告訴我們,耶穌來到他們當中,其實耶穌的視線一直沒有離開過門徒,雖然門徒沒有看見他,其實這個信息對我們有很大的安慰,有時狂風大作;生命低潮甚至搖晃得厲害,我們以為神不看我們;但我們要知道的視線沒有離開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