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33

约翰十八1-27

 

 

    这一段是我们研读约翰福音最后七讲中的头一讲。这七讲包括约翰按他自己的观点和计划所写的福音书最后的一部分。现在每一件事都进入最高潮。第十八、十九、二十和二十一章所提供给我们的,是最高的兆头。当我们顺着主公开工作的记载来看时,所看到的共有十六个兆头,其中八样是在工作的范围内,八样是在话语的范围内。

      如今我们就要来看我所称之为最高的兆头。为了要说明这样的称呼,我们要回头看第二章,那里记载了我们的主上耶路撒冷洁净圣殿。为此犹太人向他挑战说,「你既作这些事,还显什么兆头给我们看呢?」为着他所作的事,他们要求他行一个兆头,以显示他有权柄那样作。为此他以那段对他们而言是相当奥秘的话回答他们。约翰在记载了他的回答之后,立刻告诉我们,当时门徒们不明白他的话,但后来明白了他的意思。他说,「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在另一场合中(约翰没有记载),耶稣说,「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看兆头,除了先知约拿的兆头以外,再没有兆头给他们看,约拿三日三夜在大鱼肚腹中,人子也要这样三日三夜在地里头。」在这两种场合中,我们的主都声明说,惟一完全并终久能显明他和他权柄之奥秘的兆头,可能就是他开头所说他们拆毁这殿,他要再建立起来所指的兆头。以及在另一场合中以约拿的故事作比喻,告诉他们他三日三夜要在地里头所指的兆头。换句话说,我们的主,在开头时,以及另一场合里声明说,他权柄的最高兆头乃是他的死和复活。他提及两件事,且把他们合并而组成一个兆头,就是那最高的兆头:他身体的殿在他仇敌手中被拆毁,但他把他再建立起来。这就是指他的死与复活。

      因此这最后四章,即第十八至二十一章,和这两件事有关系。我们最好先看一下整体的内容。第十八章的头十一节是引言,说到客西马尼园中与被卖的故事。从第十八章第十二节开始直到第十九章第十六节,记载两次的审问,是宗教性和政治性的,一次是在祭司们面前,一次是在彼拉多面前。在第十九章里只用几节经文,即第十七至三十七节,记载钉十字架的故事。剩下的部分,从第三十八节至四十二节,是很简短的一段,说到耶稣身体的安葬。然后在第二十和二十一章里我们看到的是复活的耶稣。

      第十八章头二十七节,可以分成两小段,先是在园中的被卖,后是在祭司面前的受审。

      在园中的故事里,我们所看到的主是如何的一位呢?有两种光景是极为明显的:第一种光景是他的庄严,其次是他的谦卑。

      我们先来看看显明他庄严的一些事。约翰很细心的告诉我们这件事发生在何处,而且以引人注意且优美的笔调述说,「耶稣说了这话,就同门徒出去,过了汲沦溪,在那里有一个园子他和门徒进去了。」请注意「进去」的字眼。无疑的,那是一个私人园子,而他有权利进去。那并非公共场所。

     「卖耶稣的犹大也知道那地方。」人们可能对「至圣的所在」十分熟悉,而仍然行出最卑劣的勾当。他知道那地方,「因为耶稣和门徒屡次上那里去聚集。」那就是说,耶稣经常带门徒到那里聚集。因此他所去的地方,是犹大所熟悉的。

      另外,很明显的,当我们的主结束他的祷告时,他并没有隐藏。他走到一个地方,他知道是犹大能找到他的地方。他很威严的向前走动。不久之前他曾命令犹大要作这事就快一点,他在楼上的时候曾对他说,「你所作的快作罢!」然后当耶稣处理完他与门徒们之间的事情之后,就来到这园子,他知道犹大晓得他会到这地方去。

      「犹大领了一队兵。」那是罗马兵的一个团(译注:约有三百至六百人),他的敌人已经下决心,一次就把事情解决了。他们派了一个团的人,无疑的说出他们预期在捉拿耶稣时,会遭遇困难。他们也带着「祭司长并法利赛人的差役」,他们是圣殿警卫。约翰点出「祭司长并法利赛人」,祭司长并非法利赛人,他们是撒都该人。也就是说两个在神学与政治上厉害敌对的党派,在治死耶稣的事上一致的联合。尽管当时逾越节有月亮高悬天空,他们来时还是「拿着灯笼、火把、兵器」。他们想他说不定在某些地方隐藏躲避着,而且可能会反抗。

    现在请注意下面四节的话,「耶稣知道将要临到自己的一切事,就出来。」这一句话非常有意义,证明并强调一个事实:耶稣上十字架的道路,不是牺牲的道路,一路上他知道一切要临到他身上的事,一方面他对这一切知道得清清楚楚,另一方而他「就出来」,他很威严的走出来。当他的眼睛专注在他的十字架上时,他所显出来的是再威严不过了。

    「他出来」这一句话的意思乃指他离开那园子。他从那园子里走出来。他出到外面。

    就在那时候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这是显明他威严的最好证据。他面对他们,说,「你们找谁?」他们说,「找拿撒勒人耶稣」。然后他说,「我就是!」当他这样说时,整团罗马军队,圣殿警卫以及祭司长们和领他们来的犹大,全部退后倒在地上。从他身上猛然发出的威严拦住了他们。可能从他身上发出我们难以说明的某种力量,如烈焰般的荣耀。我想可能当

他站着面对仇敌时所显出的样子,使他们畏缩而站立不住。他们无法下手捉他。就在这节骨眼上,他显明一个他所一再提及的事实,(这是我们前此在这本福音书里所看过的),除非他

的时候来到,没有人能下手捉他。如今他的时候已经来到,但即使是这个时候,所有的兵丁,圣殿警卫和长老们根本没有力量来捉拿他。当他一说,「我就是!」他们就退后倒在地上。

耶稣的威严在此显出。

      然后他第二次对他们说,「你们找谁?」他们重复的说,「找拿撒勒人耶稣!」他又对他们说,「我已经告诉你们,我就是,你们若找我,就让这些人去吧!」这是他慈爱与威严的美丽揉和。他十分清楚,如果门徒真被捉拿的话,他们就崩溃得更快,更可怕。因此他说,让他们去吧,捉我就行了。

      于是西门拔出刀来,砍了一刀,要保护耶稣。我很喜欢西门,他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我知道他这件事作错了。这是一个出于真诚的热心,但那是一个缺乏见识的热心。别的福音书作者记载,由于一个门徒的冒失热心而使耶稣必须在这最后关头行超然和属天的外科工作。我有时候想,我们的主今天仍然医治那些因我们缺乏见识而给别人带来的伤害。我们的主如何说呢?「收刀入鞘吧,我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这才是有见识的热心。西门不明究竟的,就砍了一刀。这一刀砍得很糟。当一个人的刀出鞘对准着人的头砍去而只砍到他的耳朵时,他的刀法一定很差。这是热心的举动,但他砍出那一刀时,可能心里很紧张。

    耶稣说,这不是解决事情的办法。「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约翰虽然没有详细记载客西马尼的事,但至少这里他提到园中发生的一些事。从其他的福音书我们知道,他在此向父祷告时说到这杯,「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他对这杯感到害怕,但与他的父的旨意有完全的交通。约翰所说的就是这交通的结果。「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西门的热心没有见识,而耶稣的热心具有见识。「我为你的殿,心里焦急,如同火烧。」这是很早以前先知的预言,先知早已说出一切要临到他身上的事。现在放在我唇上的这杯的味道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痛苦,甚至没有一个人会了解,我可以不喝他吗?这是一句极庄严的话,也启示出他的极度谦卑。

      于是他们把他捆绑了。我每一次读到这里总不免要发笑。不错,他们捆绑了他,为此他们动员了多少的人!一个团,公会的人,还特别提到千夫长,以及许多警卫。他们冲向他,把他捆绑。他们捆绑他?他们以为他们把他捆住了。他们真是这样吗?捆住他的乃是他对我的爱!神对你的爱!并不是那些蠢笨人的麻绳,而是神的慈绳爱索。

      他们仍是把他捆住,并把他带到亚那面前。约翰只记载耶稣在亚那面前受的审问,而这是最初步的审问。他在第二十四节告诉我们,亚那再次把他捆绑,送到该亚法那里。约翰完全省略了他在该亚法和公会前的受审,马太与马可却记载了这些事。第二十八节有这样的话,「众人将耶稣从该亚法那里往衙门内解去。」因此约翰省略了耶稣在该亚法和公会前出现的经过,只说到耶稣初次受审问的情形。

      在许多方面亚那是当时犹太教中最出风头的人物之一。他五个儿子都是大祭司。按世袭的系列来说,亚那应该是大祭司,但由于某种政治原因,罗马政府反对他,却答应他的女婿被任命为大祭司。也许亚那并不热衷于大祭司的职位,他很快发了财,他籍着勒索而成了当时最富有者之一。有些人相信,他保留了公会主席的地位。不管怎样,他是极具权势的人,所以他们一捉到耶稣,就先把他送到亚那的家里去。

      耶稣的两个门徒跟着到了那房子。其中一个人且进到了院子,就是亚那家里前面的空处。没有提到名字的那个人无疑的是这福音书的作者。另一个人是彼得。此时其馀的门徒好像都已经离开了。约翰直接走进去。彼得等在门口,站在门外。这种情形至少意味着约翰可以通行无阻。当彼得待在外面时,开始遇到阻碍了,约翰好像觉察出那位同作使徒的人可能有危险,因为当他进去时,想起彼得还在门外,就来到门口,对看门的女子说了一声,他就让他进来。

      我不懂为什么约翰说那天晚上天气很冷。在一年的那个季节里夜晚很少是寒冷的。但约翰说那一天天气冷。我想那大概不是因为对于将要发生的事害怕、恐惧或惊慌而有的寒冷吧!彼得觉得冷,就停留在耶稣敌人所生的火旁边取暖。这是很危险的事,若有人想要从耶稣的敌人所起的火那里取得温暖,他总归是危险的。

      耶稣在亚那面前受的审问很简短。亚那以耶稣的门徒和他的教训来盘问他。很显然的,他是要我们的主说出他自己,他的理想,他的目的,他的教训,列出他门徒的名字,并说出他们受他教训的感染或影响有多深。他所要寻找的,乃是某些他能据以控告耶稣的把柄,以便把他置于罗马政权之下,使他被杀死。他并不是一个调查员,想要知道事情的原委。他是一个敌人,希望天一亮就把耶稣置于罗马政府的手掌之下。可能他很客气的问他问题。实际上他可能说,「告诉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呢?你教训的是什么呢?你和你的门徒想要作什么呢?」

      我们的主生气却又庄严的回答他。他的回答中含着怒气,是无可否认的。这一点可以从一个差役打他的行动看出来。是他话语中的口气引发了他的举。他话语中所强调的乃是在于其中的个人代名词,「我」。「我从来是明明的对世人说话。我常在会堂和殿里,就是犹太人聚公的地方,教训人;我在暗地里并没有说什么。」这话说出了他的方法与他敌人的方法之间的对比。他知道暗中有一个反对他的阴谋正在策划着。他说,你们还用问吗?你们早就知道了。或者说,若是你们想知道,就问我周围的这些人吧!我说的话都是公开的,我是明明的对世人说话。我从未秘密的聚会:我从未阴谋策反任何属地的政权。我所作的一切都是公开的。因着他回话中的怒气,一个差役就回答说,「你这样回答大祭司么?」请注意这句话里面的「这样」。他在责备亚那,因而差役就打了他。他回答差役时,并没有提到他说话的方式,而是一再提到他一切的教训,他所说的一切都是公开说的。他说:「我若说的不是,你可以指证那不是;我若说的是,你为什么打我呢?」

      事情到此结束,亚那再没有什么可说的。底下他们就再把他捆绑,送到该亚法那里。

      西门彼得仍然站在那里取暖,他们再来和他说话。在那个无礼的使女笑他时,他已经第一次否认了主。如今他们再来问他,「你不也是他的门徒么?」他不承认。但是「有大祭司的一个仆人,是彼得削掉耳朵那人的亲属说,我不是看见你同他在园子里么?」彼得又不承认。约翰并没有告诉我们他发咒起誓的事,那是别的福音书所记载的,特别是马可福音,因彼得可能是提供此书内容的人。约翰告诉我们这悲剧的内容,他「又不承认」,立时鸡就叫了。他也没有记载耶稣回头看彼得。他只说到此为止。那是个令人难过的故事。缺乏知识的热心只逞能一时,接着就变弱,摇晃,甚至在晨光尚未显露之际,竟然说他不认识他,不属于他。我读这故事时感到惧怕。「自己以为站得稳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林前十:12


中华圣网整理制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