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
约翰十一28-53
这一段经文完成了此章第一节所开始叙述的故事,这是约翰所选择之最后一个兆头,说到拉撒路的复活。
本章第三十节说明了,耶稣与马大相遇,以及彼此的谈话,是发生在伯大尼村庄之外,「那时耶稣还没有进村子,仍在马大迎接他的地方。」在这一段时间中,马利亚坐在家里。马大因为太恳切了,就违背了当时的习俗。他们的习俗要求那地为所爱者忧伤的人,必须隐居在家中最少七天。
马大来到马利亚那里,无疑的是耶稣差他去的,他对马利亚说,「夫子来了,叫你。」这句话就够了。我们很清楚,如果不是真的话,马大不会那样说。所有马大和我们的主之间的谈话显然没有全部被记载下来。当主对他说出那句伟大的话「我就是复活,我就是生命」之后,他要他去叫他妹子。马大到了他那里,暗暗的对他说话,显然是希望他能悄悄去见耶稣,而不让别人注意到。可是按东方风俗,当时有朋友们在家里,与他一同悲哀,为要安慰他。当他们看见他安静的站起来,离开房子时,就跟着他;因此当他遇见耶稣时,他们也在场。
在实际的兆头尚未开始进行之前,我们看见了一幅耶稣和马利亚在一起的最美丽图画。他说了和马大相同的话,「主阿,你若早在这里,我兄弟必不死。」但是很显然的,马利亚的语气和马大不同。我不是在批评马大,我绝不会批评他,他是极为诚恳的。可是我想马大的意思乃是:当我们请你来的时候,你为什么不快一点?而马利亚的意思是:但愿你能早在这里。话是一样的,但是所强调的点,和心中的意念却是不同。
马利亚到达,就俯伏在他脚前,马大没有。他站得直直的。马利亚以敬拜和学习的态度俯伏在他脚前。若是我们回头看一下路加所记载的故事,我们就能明白马利亚这样作具有何意义。路加所记载的是前此惟一可供我们了解这两个女人的机会。那时耶稣来到这家中,受到马大一家人的侍候。马大的妹妹马利亚「在耶稣脚前坐着」。他必定也尽了在这家中的工作。那时这个家庭凡事顺利,有如日光照耀。在这家中耶稣是最受欢迎的客人。马大极力的要以服事表明他的爱,但后来却崩溃了。若是在事奉的压力下没有时间安静默想,我们一定会崩溃的。马大后来烦躁起来,就抱怨他妹妹,批评他的主。那时马利亚花时间坐在他脚前。而现在有云遮掩阳光,有忧愁来袭,他回到同样的地方,回到他脚前。后来我们还要看到,他又来到相同的地方。
他在他脚前表达了他心中的懊丧,全人被忧愁所笼罩。我们稍往前看第三十三节的话,「耶稣看见他哭,并看见与他同来的犹太人也哭。」注意,马利亚在哭,犹太人也在哭,第三十五节说,「耶稣哭了。」两个地方的哭用的字不一样。用来形容耶稣哭的字和用来形容马利亚与犹太人哭的字眼不同。我们应当把用在马利亚和犹太人身上的字翻为哀泣(wailing),那是悲哀所发出的呻吟与饮泣。但对耶稣用的字不是这样。被翻作他哭的那个字的意思应该是说泪水从他脸上流下来。马利亚在他脚前哀泣,他是来到他的脚前。
耶稣看见他哀泣,并看见与他同来的犹太人也哭,「就心里悲欢,又甚忧愁」。这是翻得最不恰当的地方,使意思都走了样。被翻作「悲及」的字有特别的意思,若是那样翻,就完全失去原意了。另外「忧愁」这字是一个反身动词。容我另外这样翻,「当他看见他哀泣,并看见与他同来的犹太人也哀泣,就感到悲愤,又自己忧愁。」在新约圣经中,这一句话算是最具有启示性的了。他感到悲愤,他生气了。他既生气,就自己忧愁。
这时他才说,「你们把他安放在那里?」这是有关耶稣的记载中惟一说到他向人探问消息的地方。没有人会认为他需要这方面的消息。这问题似乎在暗示,他要开始行动了。下面才跟着这一句话「耶稣哭了」。对于这个简单的句子已经有过不少的论着,我们当如何领会他呢?当时的情况乃是他面对着死亡。死是罪的结果。他面对着人类因犯罪而带来的结果--死亡和痛苦时,神一切的忿怒在他里面起伏着,使他为之伤痛。他感到激愤,然后他「自己忧愁」。他把所有的痛苦都放在心中,这是他何以感到激愤的原因。他在自己身上承当一切从罪而来的悲哀,我们可以从这个死人和耶稣周围伤心的人身上看见这种悲哀。这是他自动与忧愁联合,而这忧愁乃是因罪而产生的。这也是他对引致忧愁的罪之义怒。这是耶稣心肠之最奇妙的揭露。
于是他哭了。他的眼泪代表着什么呢?我一点也不犹豫的说,这是同情马利亚、马大和一切由罪和死亡所导致之忧愁的眼泪。但另一方面也许我们会认为,这不是同情的眼泪,因为他知道在大约半小时或更短的时间内,他就要除掉让他们流泪的原因,以喜乐代替悲哀。若是我们真的这样想的话,我们就不了解神的心肠对人类痛苦的敏感性。我的意思乃是:假如(请原谅我这比喻不当之处)我到你家里,你所爱的人躺在那里死了,如果我知道我能把死人复活过来,交还给你的话,我想我不能为你流出同情之泪。这是因为和神敏感的心相比之下,我是迟钝麻木的人。「耶稣哭了」,他的哭显明了神的同情心是那样的迅速,那样的敏锐。当然,将来他要擦乾人的一切眼泪;但现在泪斑还在,虽然不久他也要擦乾他们,并结束他们的悲哀,但他仍然和他们一同感受到忧伤。今天也是这样。这不过是一个微小的例子,但我们可以把他加以广泛的应用。神和我们同担忧愁。他至终的旨意是要擦乾人一切的眼泪。他也知道,在一切痛苦成为过去,永恒的喜乐开始时,我们回首往事,就会发现忧愁是如此短暂。这并不是说,在今生的愁苦中他不与我们同在。我或许可以这样说,正当他被激愤的忧愁所深深耕犁时,他所流的同情之泪,可以使他稍得宽释。他激愤,他自己忧愁,他也因同情那些愁苦的人而哭泣。
这件事引我们到兆头本身的记载。我们若是跟着那些犹太人,听听他们的谈话,这是有趣的一件事,他们看见他流泪,就说,「你看他爱这人是何等恳切!」他们以为耶稣流泪是因为失去了拉撒路。他们是十分瞎眼的。他们说,看看他流的眼泪,这证明他爱拉撒路。不错,他是爱他,但这并不是他流泪的原因。然后他们有人说,「他既然开了瞎子的眼睛,岂不能叫这人不死么?」他们话中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他们这样说?没有人知道。这也许是一种嘲笑,或许表示他们并不信前一个兆头,也可能是一句很诚恳的话。我们看过他开了一个生来瞎眼的人的眼睛,难道一个成就过这种事的人,没办法叫这人不死么?不管他们说话的动机是什么,问题还是一样,他难道不能叫这人不死吗?当然他能!可是他竟然不能!那是一个能力的问题吗?不错,而他的能力是无穷尽的。但这不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目的的问题。在有些事情上神是受限制的,是受他目的的限制。请再听听他说过的话,「我没有在那里就欢喜,这是为你们的缘故。好叫你们相信。」所有一切看来与神完满旨意与完满行动不协调的事情,都可以用「目的」予以完满的解答。
底下我们读到,「耶稣又心里悲欢。」同样的,可以翻成,「耶稣里面又感到激愤。」他正面临的是人类的失败。死亡是最终的事,忧愁来自死亡,而他周围的人的态度都是出于眼睛。他生气,他感到激愤,因此他走向坟墓。请注意其过程。尽管人不相信,或者,为要反对人的不信,他叫拉撒路起来。我现在想到的不是他敌人的不信,乃是马大的不信。他会对他说,「你信这话么?」他说,「主阿,是的。我信你是基督,是神的儿子。」老实说,他无法按着他所问的,给予十分肯定的答覆,但是他向他作了很伟大的承认。现在我们来到了这个紧要关头。基督站在坟墓前,尸体在里面,人已经死了四天。他说:你们把石头挪开。马大立刻反对。他并不完全明白他先前对他说的事,证明他缺乏对他完全的认识。因此马大是在信心上失败了。但是他仍勇往直前。接着,「耶稣举目望天说,父阿,我感谢你,因为你已经听我。」很显然的,从这句话我们知道,他一直保持与父的交通。但是什么原因使他这样说呢?要找到答案只须再往下读。他仍是在对父说话,在他的话中,他说出了原因,「我也知道你常听我,但我说这话是为周围站着的众人,叫他们信是你差了我来。」我可以恭敬的这样说,我们的主好像是这样对父神说,「父阿,我对这样的事并不感到希奇,但我感谢你,因你常听我;不过因着我周围站着的人,我这样说是要叫他们能信,是你差了我来。」他即将行一个兆头,但是他仍然保持与父的交通,且藉此叫众人面对这个事实。一路上我们看见这就是他所要声明的:没有一件事是他凭自己作的,乃是他与父一同行的。他与父原为一,这是完全的合作。
「说了这话,就大声呼叫说,拉撒路出来!」有人说,为什么耶稣必须大声喊呢?这是一个小孩子天真的问题,因此他也是被属天与真理之国度所接受的问题。表面上好像是说他必须大声呼喊,才能使拉撒路听见。但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往往在简单的事情里面有深奥的道理。他扬声是为叫众人都听见。他曾向父祷告,为要叫众人可以信;现在为了叫众人可以听见他所作的,他就扬起声音说话。他大声说话。此外,无论在当时或今天的习惯,凡是交鬼或行巫术的,在与死人交谈或在念咒之时,除了自己以外,别人是无法了解的。我不敢确定这是他大声说话的原因。他「大声呼叫说,拉撒路出来!」
还有一点远比这个重要的,乃是他说话时是把对方当作能听见的人。马大不会想到要呼唤拉撒路,马利亚在他的哀泣中也许会喊着他兄弟说,哦,拉撒路阿,拉撒路!但是他也绝不会梦想到他能听见他的呼唤。但耶稣好像是在对着一个能听见的人说话。他知道拉撒路并不是死了。这是他对马大说的,他是睡了,不是死了。当他进人睚鲁家里时,他说,「大利大古米!」这是极优美的话,可惜被翻作,「闺女,我吩咐你起来。」其实应该是,「小羔羊,起来吧!」他这样说是盼望他能听见。而他也真是听见了!这也是他现在的态度,他不必放大声音就能叫死人听到,但是他大声说,除了叫死人听见之外,也要叫一切远近的人都能听见。
接着立刻有了反应。拉撒路「就出来了,手脚裹着布」。有人也许会问,如果他手脚都绑着死人的布,他怎么能出来呢?那就看他们安葬拉撒路的方法了。如果他们用的是埃及人的方法,把四肢分别包扎起来,而不是全身都捆在一起,他还是能动的,只是没有办法解开自己的布。他可能自己挣扎着起来,是一个活人,他「出来」了,但是发现难以再向前走动。耶稣立刻就说,「解开,叫他走。」
这就是那伟大的兆头。耶稣作了什么呢?这是复活么?不,就着我们主的复活而言,这不能算是。那不过是把灵魂唤回到身体里。充其量不能说是复活,只能说是复苏。耶稣复活时,他不需要人为他解开裹尸布。当约翰与彼得来到坟墓那里,他们看见裹尸布还卷着,好像还是包着他身体的样子,裹头巾还在那里,但他已不在那里了。那才是复活。我们说到拉撒路的复活,那是对的,不过他不是我们的主从死里复活的那种复活。他只不过是把灵魂带回到同一个身体里面。「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弥赛亚,是神的儿子。」那是神藉着他行出来的一个兆头。
我们研读的这本福音书,没有提到其他类似的故事。但是我还是要说一下,他周游四方行善事,他医治病人,赶逐污鬼,把各种的祝福带给人的身体,但按记载他总共只叫三个人从死里复活,这是有属灵意义的。他在这方面所施行的能力,似乎很少被提到。他似乎不大愿意把那些已经脱离这属地生活的人再带回来。他知道他这样作就等于把他们带回到受限制的情形中,把他们再带回到愁苦中。
这个最后的兆头是在死亡看似无法挽回的情况时行出来的。他使那个人从死人中又活过来,把灵从灵的世界中叫出来,再居住于那已经离开的殿中,身体也就复苏了。
末了约翰记载,这兆头所带来的结果是产生分裂,「多有信他的。」这是由于他们看到了耶稣所作的事。另外有些人却向官长们报告消息。这报告最后使得他被捉拿(按人的眼光看
来)。他们向官长报信的结果,使他们召开公会,那是权要们一次特别的聚集。我们读到「祭司长和法利赛人」,那些人是祭司长?就是撒都该人,撒都该人在哲学和宗教上都与法利赛人针锋相对。他们彼此没有什么沟通。但是前此显明的事,如今进入最后的行动。那就是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联结。这段经文对于当时发生的事交待的很简要,但也说得很完全。先是开会,再是商讨,最后是决策。
公会聚集商讨,议定了一个决策。他们商讨的题目是,他们当如何处置耶稣这个人?他们当如何阻止事情之发展?我们不知道会中之言论详情,我想他们必定是议论纷歧。最后该亚法就说话了。在所有的记载中,没有一样比他说的话更诡诈可恶!这是政客最糟的言论,他不愿直接明白表达他的意思,却以漂亮的词句掩饰他那卑鄙的意念。该亚法开头说得很巧妙。若是你在从事辩论或参与委员会的讨论,这样的话不失为很好的开场白,他开头说,「你们不知道什么。」这是停止别人说话的方法。(该亚法,你又知道什么?)请注意他用词的漂亮,「一个人替百姓死,免得通国灭亡,就是你们的益处。」就是这么一句话。是极短的演讲。他的意思乃是:只有一个办法,不计任何代价的除灭他。他不好如此明讲,因此他说的话是以政治的权宜和国民的利益为理由。这是最卑鄙的演讲,也赢得了人们的赞同。彼拉多最后允准了这个办法。当彼拉多看见动乱即将暴发时,就把耶稣交给了他们。这真是「益处」阿!人为着益处,什么不法的勾当都作得出来。
什么是他们采取的计谋呢?他们决定要杀他。这是这会议最后的结果。「从那日起他们就商议要杀耶稣。」
可是请注意约翰加进来的伟大注解。这句话按该亚法的观点而论,是如何的罪深恶极;但按另一个角度而言,却是光芒与美丽四射。他说该亚法所说的是他所不懂的,也超过他所盼望的。「他这话不是出于自己,是因他本年作大祭司,所以预言耶稣将要替这一国死。也不但替这一国死,并要将神四散的子民都聚集归一。」该亚法是一个政治家,他的话总带着政治上的计谋,暗示人当如何行。约翰在报导这件事时,事实上在说:不错,但是该亚法所说的,是超过他所知道的。他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了一句伟大的话。他若是死了,是个益处,不但使本国得益,也使全世界得益,使他能把四散的子民都聚集归一。因此在此所记录的,乃是一句最可叹,最卑鄙,最凶恶的话;而另一面,这一句最可恶的话,却同时被神掌握,把他扭转成为一个给与这将亡世界的福音与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