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被杀、彼得被囚、希律的死
1。查考这一课之后,耶路撒冷教会将在《使徒行传》余下的篇幅里只再出现两次。一次是在第十五章,第一次教会大公会议在耶路撒冷举行,决定了外邦人不必履行犹太教的行割礼等律法的规条;另一次是在第二十一章,保罗上耶路撒冷过逾越节,被捕受审。这一课之后,使徒彼得最后一次登场是在第十五章,我们也要在加二:11 看到他出现在安提阿,与保罗为一些事起了争执。这一章让我们看到正邪两方的交战,更重要的是,看到上帝的主权超越一切之上。
2。徒十二:1 - 3 “1那时,希律王下手苦害教会中几个人,2用刀杀了约翰的哥哥雅各。3他见犹太人喜欢这事,又去捉拿彼得。那时正是除酵的日子。”
“那时,希律王下手苦害教会中几个人。。”-- 这是哪一个希律王?在福音书里,我们看过两个希律王:一是太二章的大希律(Herod the Great),就是那个耶稣降生时,滥杀无辜婴儿的犹太王;另一个是希律安提帕(Herod Antipas),是大希律的儿子,就是那位杀死施洗约翰(太十四章)和耶稣被带到他面前受审的分封王希律(路二十三:6 - 12)。这里的希律王是大希律的孙子,安提帕的侄儿,名叫希律亚基帕一世(Herod Agrippa I)。他是在罗马长大,很得罗马皇帝加利古勒(Caligula)的欢心,所以当大希律王三子中最善良的腓力(Philip)逝世时,他便继承了腓力的分封王位,并在希律安提帕遭放逐后,加利利和比利亚也归他统治。到主后 41年,亚基帕由罗马皇帝革老丢领受了祖父大希律先前的全境。希律亚基帕不但是个罗马通的政客,他对犹太人似乎特别有兴趣,所做的一切都很得犹太人的欢心。史学家约瑟夫就曾记载,因他的干涉调停,防止了该犹士(Caius)在圣殿中设立自己的雕像;他也谨慎遵守犹太人的律法,每天按时献祭。
“那时,希律王下手苦害教会中几个人,用刀杀了约翰的哥哥雅各。他见犹太人喜欢这事,又去捉拿彼得。那时正是除酵的日子。”-- “那时”指的是什么时候?因为下文说到希律的死,所以应该是主后 44年的前半部(除酵的日子)。为什么希律开始苦害基督教会呢?我已经说过,希律是一个政客,他一方面是讨好在罗马的主人,所以在该撒利亚建造剧院和广场,娱乐他们;另一方面是遵守犹太人的礼仪,讨好宗教领袖,安抚他们的心。当他知道犹太领袖和基督教会之间的纷争时,他开始下手苦害教会中的人,甚至用刀杀了约翰的哥哥雅各。路加没有给我们雅各殉道的资料,总之,这是基督教会受到政治迫害的开始,连使徒也不能避免。彼得也被捉拿,收在监里。
还记得过去主耶稣怎样说到约翰和雅各两兄弟末后的事吗?在可三:17 他们被人称为“雷子”,意思是怒火中烧的人,这可以从他们要吩咐火从天上降下烧灭撒马利亚村庄那些不接待耶稣的人看出来(可九:54)。当他们问耶稣说:“赐我们在你的荣耀里,一个坐在你的右边,一个坐在你左边。”耶稣回答说:“你们不知道所求的是什么。我所喝的杯,你们能喝吗?我所受的洗,你们能受吗?。。我所喝的杯,你们也要喝;我所受的洗,你们也要受。。”(可十:37 - 39)正如耶稣所预言的,雅各现在喝了那杯,也受了那洗。至于约翰,主耶稣免了他这杯和这洗,为要用他给我们留下一本福音书、三封书信和一本启示录,一切都有上帝的美意。
3。徒十二:4 - 5 “4希律拿了彼得,收在监里,交付四班兵丁看守,每班四个人,意思要在逾越节后,把他提出来,当着百姓办他。5于是彼得被囚在监里;教会却为他切切地祷告上帝。”
这是彼得第三次被关在监牢,以前两次是在徒四章和五章,不过是被恐吓或被打一番就释放了。这次可不同了,希律大概不会轻易放过他,要在逾越节后审判他,可能把他置于死地。
“教会却为他切切地祷告上帝。”-- 这也不是教会第一次的祷告会(徒四:23 - 31),但在耶路撒冷教会面临使徒领袖一一被逼迫受害的紧要关头,门徒的祷告被形容为“切切地”(英文 earnestly),原文是 ektenes,就是当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时,用来描写他祷告恳切的用字(路二十二:44)。
4。徒十二:6 - 11 “6希律将要提他出来的前一夜,彼得被两条铁链锁着,睡在两个兵丁当中。看守的人也在门外看守。7忽然有主的一个使者站在旁边,屋里有光照耀。天使拍彼得的肋旁,拍醒了他,说:‘快快起来!’那铁链就从他手上脱落下来。8天使对他说:‘束上带子,穿上鞋!’他就那样做。天使又说:‘披上外衣,跟着我来。’9彼得就出来跟着他,不知道天使所做是真的,只当见了异象。10过了第一层、第二层监牢,就来到临街的铁门,那门自己开了。他们出来,走过一条街,天使便离开他去了。11彼得醒悟过来,说:‘我现在真知道主差遣他的使者,救我脱离希律的手和犹太百姓一切所盼望的。’”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上帝允许希律杀害使徒雅各,却差派使者拯救彼得,留他在世多寄居约二十年,然后才被钉在十字架上?这是上帝的主权,不是被造的人可以过问的。
彼得的被救是一个神迹,也不用我解释了。对于那些整天说要学效初期使徒教会的人,他们是选择性的要方言、医病等神迹,却从来不曾听说他们提及从监牢被救的神迹,你说奇怪不奇怪?
5。徒十二:12 - 19 “12想了一想,就往那称呼马可的约翰他母亲马利亚家去,在那里有好些人聚集祷告。13彼得敲外门,有一个使女名叫罗大,出来探听,14听得是彼得的声音,就欢喜的顾不得开门,跑进去告诉众人说:‘彼得站在门外!’15他们说:‘你是疯了!’使女极力地说:‘真是他!’他们说:‘必是他的天使。’16彼得不住地敲门。他们开了门,看见他,就甚惊奇。17彼得摆手,不要他们做声,就告诉他们主怎样领他出监,又说:‘你们把这事告诉雅各和众弟兄。’于是出去往别处去了。18到了天亮,兵丁扰乱得很,不知道彼得往哪里去了。19希律找他,找不着,就审问看守的人,吩咐把他们拉去杀了。后来希律离开犹太,下该撒利亚去,住在那里。”
“。。就往那称呼马可的约翰他母亲马利亚家去,在那里有好些人聚集祷告。”-- 这大概就是徒一:13 门徒聚集和祷告的大楼。马可(John Mark)是谁?他是马可福音书的作者。按西四:10 的记载,他是巴拿巴的表弟,传统上说那位在客西马尼园逃走的少年人就是马可(可十四:51)。保罗的第一次传道旅程上,马可也在当中,但由于他半路离队,保罗在第二次的旅程把他舍弃,于是巴拿巴带马可往居比路(塞浦路斯)。以后我们在西四:19和提后四:11,看到保罗和马可之间的嫌隙已经消除。在彼前五:13,彼得称马可为“我儿子’,表示马可后来跟随了彼得。马可在撰写福音书时,很可能是从彼得身上得到许多耶稣的资料。
“彼得敲外门,有一个使女名叫罗大,出来探听。。就欢喜的顾不得开门。。必是他的天使。。。彼得不住地敲门。。。”-- 教会的弟兄姐妹为彼得切切地祷告,可是当彼得被救回来后,他们却不信,以为使女看到的只是彼得的天使。(犹太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守护的天使看顾。)也许我们真的要反省一下,我们是否相信在祷告会上的祷告,上帝的确垂听应允,而不是一种自我安慰?我们是否有把应允的祷告记录在案,时常感恩赞美上帝?彼得神迹般地从监牢出来,却在自己的地方不断敲门,不得其门而入,你说这是不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你们把这事告诉雅各和众弟兄。于是出去往别处去了。。”-- 看来雅各,就是耶稣的弟弟,现在已经是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保罗在加一:19 还称呼他为使徒。在徒十五:13 的第一次大公会议,他是会议的主席。“于是出去往别处去了”-- 使徒彼得要在第十五章作最后一次的出现,以后他就销声匿迹,我们要在加二:11 才看到他了。耶稣曾经这样为彼得祷告:“。。我已经为你(彼得)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路二十二:32)他为我们留下了两封书信 - 《彼得前书》和《彼得后书》- 加上他在《使徒行传》所行的一切,主耶稣为他的祷告一点都没有落空。
“后来希律离开犹太,下该撒利亚去,住在那里。”-- 希律是住在耶路撒冷,这次去该撒利亚,为要出席在当地举行的一项向革老丢皇帝(Claudius)表示敬意的公开庆典。
6。徒十二:20 - 23 “20希律恼怒推罗、西顿的人。他们那一带地方是从王的地土得粮,因此就托了王的内侍臣伯拉斯都的情,一心来求和。21希律在所定的日子,穿上朝服,坐在位上,对他们讲论一番。22百姓喊着说:‘这是神的声音,不是人的声音。’23希律不归荣耀给上帝,所以主的使者立刻罚他,他被虫所咬,气就绝了。”
“希律恼怒推罗、西顿的人。。。因此就托了王的内侍臣伯拉斯都的情,一心来求和。”-- 推罗(Tyre)和西顿(Sidon)是腓尼基(Phoenicia)的商业贸易港口,归属于叙利亚,不在希律王的管辖范围。我们不知道他们之间的争执是什么,很可能是有关商业利益的事。推罗和西顿的粮食平日都靠巴勒斯坦供应,现在希律可能切断了供应,所以就托了王的内侍臣伯拉斯都(Blastus)来求情。
“希律在所定的日子,穿上朝服,坐在位上,对他们讲论一番。”-- 按史学家约瑟夫的记载,这一天是五年一次纪念该撒利亚开埠的日子,不过也有人说这一天是庆祝革老丢皇帝的生日。
“这是神的声音,不是人的声音。。。希律不归荣耀给上帝,所以主的使者立刻罚他,他被虫所咬,气就绝了。”-- 按约瑟夫的记载,当天希律所穿的银色朝服,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民众把他当作是太阳神看待。希律也洋洋得意,自视为神,过后患了怪病,腹部极其疼痛,几天后就死了。路加在这里的记载,干净利落,说他是被上帝击杀,为要凸显希律的亵渎和上帝审判之间的直接关连。这时是主后44年,以后犹大(Judaea)就归还给罗马巡抚(procurator)来管理。
7。徒十二:24 - 25 “24上帝的道日见兴旺,越发广传。25巴拿巴和扫罗办完了他们供给的事,就从耶路撒冷回来,带着称呼马可的约翰同去。”
基督教会与敌人之间冲突的结果是什么?尽管领袖如雅各殉道或被监禁,门徒被逼迫四散,但上帝的道是不能被捆绑,反而“日见兴旺,越发广传。”
“巴拿巴和扫罗办完了他们供给的事,就从耶路撒冷回来,带着称呼马可的约翰同去。”-- 巴拿巴和保罗应该是在希律王死后才到耶路撒冷(主后44年后半期或45年初)。现在他们回去安提阿,开始《使徒行传》的新篇章。
“年轻人,坐下来吧!上帝如果愿意,他随时可以叫异教徒悔改,无需跟你或我商量。”时为十八世纪八十年代,赖里德博士 (Dr John C Ryland) - 英国浸信会的一位资深牧者 -- 狠狠地盯着面前的一位年轻人克里威廉(William Carey),说出了以上的一句话。克里威廉这位读书不多的人,为什么会气得赖里德暴跳如雷?原来他对赖里德说,耶稣基督托付给门徒的大使命“要门徒到地极去,让万民都有机会得闻福音”不仅适用于使徒行传的时代,也适用于历世历代,包括他们的时代。可是这种说法却为当时许多传道人所不屑,赖里德博士就是其中一位。这些传道人坚决持守当时更正教的信念,认为大使命只是委于初期使徒,与十八世纪的教会无关。(节录自The Antioch Factor, by Ross Paterson)
请问你赞同不赞同赖里德博士的说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