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 言 1. 第13章在使徒行传中的地位 从第13章开始,使徒行传的主角与主题均有极大的转变。之前,主角是彼得,传福音对象大部分以犹太人为主,主要差传教会为耶路撒冷教会,主题是「先是犹太人」(罗 l:16上),救恩是从犹太人而出。之后,主角是保罗,传福音对象主要是外邦人,主要差传教会是安提阿教会,主题是「后是希利尼人」(罗1:16下),救恩转移到外邦人身上。 2.罗马书1章16节与使徒行传9章15节 从使徒行传13章起,故事的主角是保罗,他在蒙恩得救时同时蒙神选召作外邦人的使徒(9:15),为此他孜孜不倦地为神工作,他承担这份使命后没有一次违背(26:19),至死不休(提后4:7~8)。虽然他是外邦人的使徒,但每逢在任何外邦地方他总是先将福音传给自己的同胞,保持了罗马书l章16节的法则。这「先」「后」的次序也符合主给教会的大使命(参l:8)。救恩是从犹太人而出,故先传给他们是理所当然的事。 二、安提阿教会的异象(13:1~3) 安提阿,这是一座叙利亚城,罗马巡抚居此。此城位于利安得溪向西转弯的地方,是新约中传福音的据点,距地中海约四十五哩。 A.领袖简介(13:1) 安提阿教会人材鼎盛,在领袖方面,有先知和教师共五人(巴拿巴、西面、路求、马念、扫罗),这五人可能拥有多重恩赐,如作先知的(林前12:18)及教导的(林前14:6)。 工作方面: 1.作先知的 表示对圣灵的带领尤其敏锐(林前14:3),对圣灵 的感动更易体认,这是特殊事奉。 2.作教师的 这是较长期性的事奉,以旧约的圣言、生命的见证等作引导(如2:42;太28:20),是基础性事奉。领袖人名: 1.巴拿巴 名意「劝慰子」(4:36),原名为约瑟,是犹太人,来自居比路(4:36)。曾与保罗同工,也称为使徒(14:14)。巴拿巴排在名单的首位,可能他是最老资格的宣教士和信主最久的。 2.西面 名意「听者」、「听从」,西面(Simeon,希伯来文)即西门(Simon,希腊文)。他可能是福音书所说的「古利奈人西门」,即背负耶稣十字架的人(参太27:32;可15:21;路23:26)。 3.路求 名意「亮光」,也来自北非的古利奈,可能是11章20节其中一位,亦可能是安提阿教会创始人之一。 4.马念 名意「安慰者」,与「巴拿巴」同义。马念是贵族,幼年与分封王希律安提帕(这位希律是杀死施洗约翰的凶手)为同养的人。「同养」(syntrophos)亦可译作「领养的人」,马念与希律安提帕从小在一起,所以他知悉甚多有关希律的事迹,路加也用在福音书内(参路8:3,13:31~33,23:6~12)。后来马念撇弃宫廷,甘与基督徒为伍。 5.扫罗 名意「求问的」,是使徒保罗的原名(参7:58,9:4,13:9)。他的名字排列在这些人中的最后一个,可能因为他是最后一位信主的。这些先知和教师,彼此同心合意,建造一个对宣教极有负担的教会。 B.差遣教士(13:2~3) 教会禁食祷告,在完成大使命的事工上极力寻求神的旨意,圣灵便指示他们如何作成主的工。经按手后便差遣二位教会领袖,巴拿巴与保罗出去,有约翰马可同去(参12:25、13:13)。 三、三教士出发的行踪(13:4~14:21上) A.在居此路宣教(13:4~12) 1. 在撒拉米(13:4~5) 一行人从安提阿至西流基,西流基是安提阿海口,是西流基一世(Nicator)于主前三〇一年所建,用以记念自己,同名之城共有六座。从西流基经六十里的海程后便来到居比路。 居比路在旧约称为「基提」(创10:4;民24:24;赛23:1;耶2:10;结27:6;但11:30),在主前五八年归并罗马,过三年属基利家省,主前二二年时,奥古士督(Augustus)改为由方伯统治制。居比路(意「铜」)为地中海东北的小岛(今名塞浦路斯),离西流基一百三十哩,是巴拿巴的家乡(4:36),此岛称「快乐岛」,因气候怡人,景色优美,盛产铜故名【注1】。布道队拣选居比路为首站,因此地有三特点: (1)巴拿巴是本地人。 (2)11章19节记此地有工作建立。 (3)侨居之犹太人不少,会堂林立,福音对象众多。 他们在居比路的撒拉米登岸,此城是居比路东部的一座主要城市,也是大商埠,与敍利亚遥对,是敍利亚人往西必经的海路城镇。布道队在各会堂里传神的道,作者未提结果如何,但却提及有称呼约翰的作「帮手」(hupereten,意「服侍的人」,是宗教性词汇),可能负责行政方面。这位约翰全名叫约翰马可(l2:25,15:37),也是马可福音的作者,是巴拿巴的表弟(西4:10)。他现在参加保罗及巴拿马的布道工作,但很短暂(参13:13)。 2.在帕弗(13:6~12) 离开撒拉米,他们来到九十哩外的帕弗,此城名帕弗因岛民拜女神Paphian( 即希腊女爱神Aprodite),故岛民声誉极坏。 居比路岛直属罗马元老院管辖,不属罗马皇帝,因此当地最高行政官不叫「总督」(巡抚),而称「方伯」(即省长)。在此,他们遇见一假先知名巴耶稣(意「耶稣之子」)。巴耶稣是犹太人,为居比路岛方伯士求保罗的随从。此人懂法术,冒充先知,自名为「以吕马」,意为「大有才干的圣人」,亦有说「以吕马」为阿拉伯文「术士」的希腊字【注2】。 士求保罗是个「通达人」,是有求知欲的人,这位地方官很想听听两位旅行布道家讲道。然而,那是一个十分迷信的时代,大多数的人,就连士求保罗那样有地位知识的人,也保留了秘密的术士、行法术和发咒的星相家。这位巴耶稣(或名以吕马)认为,如果方伯信了基督教,他们便绝望了,所以起来抵挡使徒,要叫方伯不信真道。但保罗对他却采取了有效的办法,运用「使徒的权柄」,实施「使徒的记号」,使方伯不单没反对真道,反成为真道的信从者(参13 : 9~11) 。 使徒在此岛的传道是成功的,留下极美好的见证: (1)首次将真理传至罗马世界(辖地)。 (2)使异教徒变为基督徒。 (3)真假先知让人容易辨认。 (4)岛之主管者(方伯)信主将影响全岛。 B.在旁非利亚宣教(13:13) 1.在别加(13:13) 从帕弗起行,布道队又来到基利家之西的旁非利亚区,这是加拉太南部的地区,他们在港口别加登陆。从使徒行传2章10节可见,五旬节那日听彼得讲道者有旁非利亚人,他们也将福音带回本乡去。此时福音队有二件事发生: (1)领队本是巴拿巴(13:7),今以保罗领首(「保罗和他的同工」),可能由于他的热心与恩赐。 (2)约翰马可离开他们回家去,路加未说出原因,可能是为了保护日后马可的事奉。但传统解释有五: ①思家心切(如早期教父之见解)。 ②畏惧劳苦(加拉太区路途艰险,瘴疠丛生)。 ③生病难医(难找医师,不如回家)。 ④不满领导(不满保罗取代表兄巴拿巴之地位,由副团长变团长,「敌前易帅」)。 ⑤神学不同(不惯两位队长那么容易接纳外邦人,他的离开与士求保罗「容易」信主有关,因他在耶路撒冷教会长大,深受教会割礼派的思想影响,这不满与15:1的一些人相同)【注3】。他缩短行程早回耶路撒冷,可能也会引起教会传统派人士对保罗的不满【注4】。 C.在彼西底宣教(13:14~14:7) 1.安提阿(13:14~52) (1)第一安息日(13:14~43) 在别加之北约一百哩是彼西底的安提阿,此城位于海拔三千六百尺山上的平原,是加拉太省之大都市,主前二八一年,西流古一世将城建立,故名。加拉太于主前二五年归属罗马,在主前六年已成为罗马殖民地。在西流基统治时有甚多犹太人聚居此地。由于这是东西商贸的主要通衢,商业发达,人种混杂,也是文化之熔炉。 在会堂内,非人人可讲论神的话,但若能显示「教师证件」便据习俗被请为临时讲员。保罗可能介绍自己为迦玛列门人(参22:3),故被管会堂的邀请说劝勉之言(13:15)。传统程序是选读经文两段,一段在五经,一段在先知书,讲道则自由决定【注5】。保罗的讲道类似司提反而不像彼得,他由旧约历史讲起,以神的心意为中心,讲题为神恩待选民史,共分三段(13:17~41): ①从旧约到新约(13:17~23) (a)「我们祖宗」是神所拣选及抬举的(13:17)。 (b)神在旷野时容忍我们祖宗的罪行(13:18)。 (c)神歼灭迦南七族,又分赐应许地(13:19)。 (d)之后又设立士师治理他们(13:20)。 (e)又为他们选立大卫(13:21~22)。 (f)又从大卫后裔中选立救主耶稣基督解救他们的罪行(13:23)。 ②神应许给选民的救恩(13:24~37) (a)施洗约翰的见证(13:24~25)——耶稣就是应许的弥赛亚,施洗约翰的工作虽然重要,但他只是基督的开路先锋而已。 (b)主耶稣被钉乃应验预言(13:26~29)。 (c)主耶稣复活的见证(13:30~33上)——神叫耶稣复活,这是门徒可以作证的,也是圣经预先宣告的。 (d)旧约的见证(13:33下~35)——运用诗篇2篇7节(13:33下),以赛亚55章3节(13:34)及诗篇16章10节(13:35)引证救恩是神的应许。 ③救恩是因信称义(13:38~41),非行律法才能得救,38~4l节是呼吁会众要悔改信靠耶稣,并警告不信者会有可怕的结局。 41节引自七十士译本的哈巴谷书1章5节,哈巴谷先知的话原指迦勒底人入侵犹大一事,这里借用来警告会众不信耶稣的收场。 【13:42~43】 讲道后果产生甚多慕道者(13:42)及甚多信道者(13:43)。 (2)第二安息日(13:44~52)【13 :45】 ①几乎全城人都来听保罗的道。 ②保罗的道是因信称义的道(参13:39)。不信的犹太人,眼见许多外邦人受保罗宣讲的吸引,心有不甘,于是毁谤保罗。【13:46~47】 保罗则强调: ①神的道是先传给以色列(13:46上)。 ②但以色列弃绝神的道,是犹太人逼神将橄榄树之枝子砍下来(13:46中)。 ③故此神的道现今转给外邦人(13:46下~47),正应验了以赛亚书49章6节的预言。 【13:48~50】 讲道后果有四: ①外邦人的反应(13:48) 当他们听时,他们的反应是欢喜、赞美、相信。13章48节下可译作:「凡信的人,就是预定得永生的人。」本句指信的人都预定得永生,非预定信或不信。因为人得救恩享永生不是靠自己的功劳,乃是神的恩典。「预定」不是说有些人被预定得救,有的被预定灭亡;神愿意人人都得救,但认罪相信是人自己的抉择。凡愿意凭信心接受福音,遵行神旨的,都可蒙救赎。 ②主的道传遍那一带地方(13:49)。 ③福音同工被赶出城(13:50~51)。当地有些显赫人士的妻子是「犹太教的虔诚人」,她们受了不信主的犹太人影响,游说丈夫把保罗等人赶出城外,保罗与同工跺下脚上尘土(象征放弃)便往以哥念去。为何犹太人要从妇女入手?目的是要透过她们来影响有名望的人,假若要先挑唆有名望的男人,可能不易成功【注6】。 ④门徒满有救恩的喜乐,又被圣灵充满,不怕为主吃苦及作见证(13:52)。 2.以哥念(14:l~7) 离开安提阿,福音队带著喜乐的心前往以哥念,以哥念(意「石灰」)在安提阿之东约六十哩。此城的定名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谓一次大洪水淹没这城后,天神用这城的湿泥做成甚多小泥像,称icon,这些小泥像后来成为城中的居民,故城称Iconium,可意译为「Icon之地」【注7】。此时,以哥念名叫「革老丢哥念」(Claudiconium),是皇帝宠爱之城。【14:1】 在会堂里,犹太人与外邦人共聚,外邦人厌倦多神教,喜犹太人之独一神,但犹太人将神据为已有,外邦人加入非易事,必须先接受割礼,遵守摩西律法的规条及各种繁琐的饮食条例。而基督福音却简明单纯,故外邦人一听福音便较易相信。【14:2~3】 尽管有神迹奇事,但反对者仍旧反对,不信者依然不信。 【14:4~7】 因福音的缘故,保罗、巴拿巴二人再受逼迫,反对的力量使他们更加倚靠主,也依照主的教导原则,在不得已之情况下便往别处去(参太10:14)。在此路加不用「保罗和巴拿巴」一词而改用「使徒」,旨在强调神的差遣。「使徒」这词首次用在保罗与巴拿巴身上,虽然他们不属于耶稣十二门徒之列,但能见证耶稣的复活(参1:15;林前15:8),且是教会差遣出去的代表,故配称为使徒。 D.在吕高尼宣教(14:8~21上) 1.路司得(14:8~20上) 【14:8~12】 路司得在以哥念之西南十八哩外,是提摩太的家乡(16:1)。 保罗在此地治愈一瘸腿者,如彼得在美门医好另一瘸子般。众人大叫「神降临」,称巴拿巴为「丢斯」(Zeus,希腊群神之王),保罗为「希耳米」(Hermes,丢斯之子,善言,为群神的发言者)。原来此城有一个传说( 罗马诗人Ovid 在其「蜕变诗」〔Metamorphosis〕中亦提及),说丢斯和希耳米两神化身成人下凡路司得,竟没有人接待他们,后来有两个老农人,名腓利门(Philemon)和他的妻子葆西丝(Baucis),他们俩把两位神人」请回家中,热情款待一番。饭后二「神人」带农人夫妇登上一座山,在他们面前大施法术,大水淹灭整个村镇,大水过后,老农人的茅房变成一座美仑美奂的庙宇。他们死了以后,变作两棵大树,故当保罗治愈那瘸腿的人时,百姓不敢再犯历史的错误。巴拿巴必然是个风采高雅的人,因此他们才把他当作众神之王丢斯,希耳米是众神的传讯者,而保罗是个讲者,他们便称他为希耳米【注8】。【14:13~17】】 城外有丢斯古庙,祭司们用牲畜花圈向保罗二人拜祭,奉作神明(14:13),保罗坚拒不受,随藉机为神证道。保罗之证道纯粹是对外邦人,故未引用旧约之言(17:22~31),他的信息可分为三个重点: (1)传道人也是人,不是神,要敬拜的是真神(14:15上)。 (2)传福音给你们是转离偶像,离假归真,偶像是死的,真神是活的(14:15下)。 (3)神是赐恩给万族的神,如赐风调雨顺给万民(14:16~17) 。 【14:18】 二人说完,随即拦阻众人向他们献礼。 【14:19~20上】 反对者从百哩外的安提阿、以哥念而来,挑唆众人,可能硬指保罗及巴拿巴是假先知,该用石头打死。这是他们第三次受逼迫(第一次在13:50;第二次在14:5;林后4:9~11;第三次参林后11:25;加6:17及提后3:ll也提此事。也可能提摩太因此后来决心跟从保罗〔参16:1~2〕)。20节下的「门徒」可能包括那瘸子、罗以、友尼基、提摩太,其他弟兄正「围观」保罗时,他突然复苏,路加用「起来,走进城去」一言指出这是个神迹,也是勇敢的表现。 2.特庇(14:20下~2l上) 翌日,保罗等离开路司得前往邻近的特庇,特庇在路司得之东三十六哩,是加拉太省最东之地。在此处他们作二件事:「传福音」与「使人作门徒」(参太28:19),其中有一门徒叫该犹(20:4)。保罗似乎在此住了一段日子才回程。 四、二位教士的行踪——回程(14:21下~27) A 第一组城市:路司得、以哥念、安提阿(14:21下~23) 巴拿巴与保罗在这些城市有痛苦的经验(参13:50,14:5~6、19),但为扶持信徒,大有勇气和胆量,重回探望并栽培他们。作者选用四个动词形容其工作: 1 . 「坚固」(episterizontes) — — 由epi( 在上) 和strength(力量)、二字组成,即更多的力。 2.「劝告」 (parakalountes)——原意「呼唤至身旁」,是个亲昵之词,像「临别赠言」、语重心长般的劝导。如「神未曾应许」进神国的路途是一帆风顺(参提后3:1;约16:33)。 3.「选立」(cheirotonesantes)——原意「将手伸出」,喻权力的委任、委托。信徒不能常在会堂崇拜,当有自己地方,故此便要有自己的行政。所以保罗仿效犹太人会堂的方式,从生命较老练的信徒中,拣选合适的人赋予监督聚会、主理行政、教导纪律与劝诫的责任(参20:28;腓l:l;帖前5:12)。 4.「交托」(parethento)——原意「放置」、「存放」,如存款于银行里般【注9】,喻一种「委任」、「差派」、「分配」、「代祷」的行动。保罗在他们中间选立长者。而「长老」(elder)与「监督」(bishop)两字是互通的,前者指年龄方面言,后者指工作方面言,两者皆指牧养信徒的教会职任,可是「长老」一词是犹太人较通用,「监督」却多是希腊人采用【注10】。保罗在此未设立执事(「执事」是协助长老从事实际服务的信徒),可能教会太小,所以长老可兼任之。但长老不可少,因教会需要牧养和教导。 B.第二组城市:彼西底、旁非利亚、别加、亚大利(14:24~25) 在回程路上,他们经过位于弗吕家区内的彼西底,包括安提阿。以前在这一带地方的艰苦情况还深留脑海里,但为了事奉神,只有不介意了。接著来到旁非利亚,是小亚细亚南岸的省分,西为吕家,东为基利家,北为彼西底,为小亚细亚南部之一重要海口。在此他们先抵别加,这是马可「中途变节」之地,虽然心情黯然,但也没拦阻他们在此传神的道。从别加到亚大利只是数哩之遥,亚大利是旁非利亚省之一城,在小亚细亚南岸,为别迦摩王亚大罗二世(AttalusⅡPhiladelphus)所建,故名。他们由此坐船回安提阿去。 C.回抵安提阿(14:26~27) 不久他们返抵安提阿,教会也热烈等待他们回来,旋即召开有史以来第一次的教会大会,各人听见神在外邦人中开了信仰之门,大家感恩赞美不停。 五、在安提阿教会服事(14:28)回来后,保罗等继续在安提阿教会事奉,因路加急于报导徒15章的事迹,故用「住了多日」一言暂结。 书目注明 【注1】 William Barclay,“Acts”, DSBS, Westminster, 1976,p.99. 【注2】 S. J. Kistemaker, “Acts”, NTC, Baker, 1990,p.462. 【注3】 E. F. Harrison, Interpreting Acts, Zondervan, 1986, p.258; W. S. LaSor, “Acts”, .LBC., Regal,1972, p.205; R. B. Rackham,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Baker,1978,p.204. 【注4】 R. N. Longenecker, “Acts”, EBC, Zondervan, 1981,p.421. 【注5】 William M. Ramsay,.St.Paul, the Traveller and the Roman Citizen,Baker, 1966,p.100. 【注6】 E.F.Harrison上引书229页。 【注7】 R.N.Longenecker上引书432页。 【注8】 共参James L.Kelso,An Archaeologist Follows.the Apostle Paul, (马鸿述译) Word, 1970,p.48; 巴克莱著使徒行传注释,文艺,1986,119页。 【注9】 A. T. Robertson, “Acts”, WPNT, Broadman, 1930,p.218. 【注10】同上引书2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