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十七1-15
上一讲我们讨论过基督教透过保罗在欧洲获得的第一次胜利。本段经文里,这个运动继续向前推进。由于试炼和迫害,使保罗不得不离开腓立比。很可能他将路加留在这里,自己旅行一百多哩到帖撒罗尼迦,途中经过两个城市,显然他未在这两个城中讲道或作见证。他首先路过暗妃波里,那是一个军事基地,距腓立比三十三哩;然后又往前行三十哩,经过亚波罗尼亚,最后再行七十三哩,到达帖撒罗尼迦。
也许有人觉得奇怪,为什么保罗只是路过暗妃波里和亚波罗尼亚。或许从人这方面看,最适当的答案是,在这些城里没有会堂;虽然保罗目前的使命很明显是服事外邦人,但不论他到那里,都仍旧遵守先向犹太人讲道的原则。当然,这种说法只是出于猜测。在他经过的那些城市中,我们认出是神的灵一直在引领。我们越读使徒行传,越会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我们无法替圣灵的引导方式骤下定论。每一页,每一个行动,都启示出重要的原则。许多教会和宣教事工上最重要的价值,往往是藉着一些次要、最微不足道的事情启示出来。我们读这一页时,最强调的事,可能最不具价值。
本段经文记载保罗在欧洲的两个城市一一帖撒罗尼迦和庇哩亚作工的经过。两处地方都有胜利,也有苦难,正如我们在腓立比所见的一样,这也是使徒整个事工的特色。
我们先来研读这个故事,然后试着从其中找出永恒的价值,和现今能应用的功课。
这两个城市有不同之处,不是里面住的犹太人不同,而是城市本身有所区别。帖撒罗尼迦位于交通要衢上,庇哩亚则是在僻路上。帖撒罗尼迦是行旅必经之处。暗妃波里和亚波罗尼亚也和帖撒罗尼迦一样,位于这条远近驰名的罗马大道上。
因此,本段经文启示了在交通要道上的得胜和艰辛;也记载了在偏僻小路上的得胜和艰辛。保罗并不是为了特定的宣教目的而到庇哩亚,他是为了逃避犹太人的迫害而到那里。
他首先在帖撒罗尼迦停留。他直接去犹太人的会堂。这个事实显示了多美妙的原则!回想我们已讨论过的,他第一次在亚洲各城的宣教旅行。他每到一城,一定先向犹太人讲道;每次他必须转去向外邦人讲道,都是因为犹太人对他露出敌意。他在亚洲各城受到的逼迫,都是犹太人引起的。此刻展开了新的一页。他顺服马其顿的异象,由特罗亚跨海到腓立比。那里没有会堂,他就到河边祷告的地方。这是何等的机会,使他突破他一直珍惜的一个遗传。他在亚洲时,始终谨守先向犹太人讲道的方法;如今他到了欧洲,想起过去所遭受的逼迫,他大可直接去向外邦人传福音,而躲开犹太人的骚扰。但他不久之后写给罗马教会的书信里,求神见证他是如何为他的骨肉之亲忧愁,心里时常伤痛。即使到了帖撒罗尼迦,他也不顾过去的遭遇,而先到犹太人那里。
于是我们看见他,一连三个安息日出现在会堂。他的信息都是「本着圣经」。那当然是指旧约。使徒当时出外旅行,手中并没有新约。当时是否有任河我们现存的福音书,我们不得而知。保罗在犹太人会堂中使用的经文,必定是旧约的经文。「讲解陈明」显示了他的方法。「讲解」一词是路加专门的用语,在新约其他地方只出现过一次,就是路加福音第二十四章,记载耶稣向那两位往以马忏斯去的门徒,讲解经上的话。保罗在帖撒罗尼迦的会堂里所作的完全一样。「讲解」是指说明,弄清楚,解释。「陈明」一词很容易被误解,我们必须留意。这词不是指武断的叙述,而是指有次序地整理,然后展示出来。保罗拿起圣经,向他们讲解,陈明;他这样作,是照着一定的秩序,向他们说明律法书,先知书,诗篇,及其他部分彼此之间的关系。
他在会堂宣告两个事实。他首先宣告,根据他们的圣经,弥赛亚必须受害,从死要复活。这是他的教训中第一个重点。从这里记载的先后次序可以看出,他在讲述基督的事迹之前,先让他们看清,他们自己的经卷对于弥赛亚说了些什么;这正是犹太人没有把握住的地方,他们完全忘记了这一点。我们手中只要有古代的豫言,譬如以赛亚书,若研读之后,人很难不看出,神的仆人在通向得胜的过程中必须经历苦难;然而犹太人却看不到这一点。当时有一些豫言解释家,文士,教师,拉比,对这问题感到困扰,他们就教导说,有两个弥赛亚要来,应验古代的豫言;一个是受苦的弥赛亚,一个是争战得胜,建立宝座的弥赛亚。很可能这种观念促使施洗约翰差人去问耶稣:「那将要来的是你么,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这并非显明约翰轻忽先知的作品,他熟读先知书,但是心中感到不明白。他在狱中时,不禁想到,那些拉比的话是否有理?必须有两个弥赛亚吗?有没有第二个弥赛亚要来呢?我想,这就是他提出的问题之含义。
保罗如今的工作是向这些犹太人宣告,根据圣经教导,弥赛亚必须受害,并且要从死里复活。有人想,他究竟引用那一段经文,是以赛亚的豫言呢,或何西阿书里一些更奥秘而深刻的字句?他是否省略了诗篇第十六篇,就是彼得在五旬节讲到耶稣复活时所引用的那一段话?
「你必不将我的灵魂撇在阴间,
也不叫你的圣者见朽坏。」
那也是保罗在另一处地方所引用的。或者他效法主的榜样;主复活之后,曾从摩西和众先知说起,凡经上所指着她自己的话,都对她的门徒讲解明白。不论如何、我们知道,保罗的事工首要之务,在向这些犹太人指明,他们自己的圣经确实教导过,他们长久以来所渴望,所等待的弥赛亚,必须受害,并且复活。
然后他宣告,那位应验古代豫言的人,就是耶稣。他向他们传讲国度的事,因为稍后他们指控他传讲另一个王耶稣。他写给帖撒罗尼迦的书信中曾安慰那里的人,因为他们曾为了忠于国度的原则而受苦。保罗传讲基督是王,是犹太人等候的弥赛亚。保罗在帖撒罗尼迦所使用的方法显示:一个人若明白旧约,必然会产生一个结论:耶稣是弥赛亚。因此,他将基督介绍给他们。
他在帖撒罗尼迦得到了胜利。有些犹太人摒除成见而相信了;许多虔诚的希利尼人,和尊贵的妇女,都被福音的亮光所吸引;他们从前活在黑暗中,毫无盼望,如今他们都信服了。 「附从」一词表示被教师的论证所折服。他们附从使徒,加入他们的团体;在那一刻,我们看见帖撒罗尼迦的教会诞生了。不久之后,保罗曾写两封书信给他们。
但是,他在帖撒罗尼迦的事工并非只有胜利。犹太人因心生嫉妒,而引起骚乱。「嫉妒」一词译得并未完全达意。他应该译成「热心」;因为保罗会在罗马书里使用同一个词:「我可以证明他们向神有热心,但不是按着真知识。」
那些犹太人「耸动合城的人」;如果我们将这句子口语化,可以这么说:他们纠集了在市场开荡的无赖,引发起一场骚动。
他们控诉使徒的罪名,第一项是企图革命。然而从他们指控的话里已显明使徒赢得的胜利:「那扰乱天下的,也到这里来了。」他们最中心的指控是,这些人违背该撒的命令,「说
另有一个王耶稣。」
我们对结果甚为熟悉。使徒离开了帖撒罗尼迦;然而他们在那城所获得的胜利,只有藉着帖撒罗尼迦书来予以衡量。即使使徒离开了那城,但他成了一个中心,福音从那里出发,传向整个地区。保罗描述他们,「你们是怎样离弃偶像归向神,要服事那又真又活的神,等候他儿子从天降临。」保罗和西拉被打发走了。那位收留他们,并因此被捕,后来交保出来的耶孙,协助他们逃离这城。耶孙是一个帖撒罗尼迦人,我们对他所知不多,以后也不再见他出现,除了有一次保罗在罗马书第十六章里提到他的亲属「耶孙」,可能系指他而言。
于是他们到达庇哩亚,他们再度进入犹太人的会堂。毫无疑问的,保罗讲道的过程仍然不变,但请留意效果的差别。这里的人比帖撒罗尼迦人聪明,他们领受这道,天天查考圣经,要证明这道。他们高尚之处在那里?我们读了这段记载也许会说,因为他们准备好接受福音。确是如此,但什么促使他们豫备好呢?答案是,他们决心考察寻索。他们所以聪明,并不是
因他们听了很快就相信;其实他们是存着疑心的,但他们的疑心伴随着一探究竟的决心。聪明的听众并不是一听传道人开口,就点头称是的人。聪明的听众乃是听了之后,反覆查考圣经,要查明这些话是否合于真理。我有时想,庇哩亚的人得了地利之便,他们是住在偏远小路上,而不是交通要衢上。我们住在大都市的人常常会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一切知识精华都交汇于大城市中。其实不然。有人以为在伦敦站讲台传道,是最难的事。不一定如此。在高山低谷、穷乡僻壤的男女,常常会放下圣经,对传道人说,这样讲对吗?那就是聪明之处。那不是豫备好一听就相信的聪明,而是决心探究人的解释是否合乎圣经真理的聪明。
保罗在庇哩亚人面前解释圣经,他们用一种怀疑而又诚恳的态度凝神细听;他们决心要考察明白,并用圣经来测验人的解释。很有趣的是,路加用不同的词来描述帖撒罗尼迦人和庇哩亚人的相信;虽然两者的基本意义相同,但仍然隐含着一些区别。路加说帖撒罗尼迦人「附从」保罗和西拉,指他们被使徒的论证所说服。他又说庇哩亚人多有「相信」的,那不单单指被辩词说服,而是指灵里的完全相信。那些次等的人需要别人说服他,他们的信心是建立在「被说服」的基础上。至于聪明的人,他们抱着察考明白的决心,就得到了更大的信心。
也许我们因此认为,庇哩亚人以后变得更聪明,这个安静僻远的地方将成为福音重镇,不断有消息传出来。但不是这样,我们没有再听到关于这城的消息。我们也可能以为,帖撒罗尼迦人的信心如此,加上他们曾逼迫使徒,恐怕从此他就从教会史上消声匿迹了。但不是如此。保罗有两封书信是写给帖撒罗尼迦人的,他并且宣称主的道从他们那里传扬出来,直到邻近各地。那么,这是否意谓帖撒罗尼迦教会比庇哩亚教会好?不然!往往越少被提及的人或教会,是越有能力的。
本段经文的故事,只是在整本使徒行传中担任「接续」的功用。每一页都显明了基督徒事工上苦难与得胜的关系。保罗如今深深投入的这个伟大运动,其发端始自耶路撒冷教会受逼迫,见证人四散到犹太和撒玛利亚的时候。由苦难中,生出胜利;但胜利也会导致苦难。每一次新的得胜,都是重新受一次血的洗礼。每一个新的胜利,都启开苦难的另一个领域。然而,苦难带来胜利,胜利导致苦难,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但愿我们将这原则应用在生活上。我们为主受多少苦,我们在神的事工上就得胜多少。不付上代价,就不能指望有收获;而每一次十字架的得胜,必然带来新的逆境,新的忧愁。因此,我们都要受苦难,因为他最终要促使神的国降临。
我们也注意到这段经文在基督徒事工上的价值。使徒们在帖撒罗尼迦讲道的方法,也是任河时代讲道的方法。讲道的工作就是讲解,陈明;或者陈述圣经上有关基督的教导;介绍基督是应验豫言的那一位。在庇哩亚,我们看见听道者的两种态度。这里提到两件事:他们倾听,那是一种敞开的心;他们考查,那是一种谨慎的心。今日,我们两者都需要。第一,是敞开的心。如果我们紧闭心门,不让任河新的亮光照入,求神怜悯我们。但如果我们门户大开,任何自称亮光的事物都一概接纳,那么,我们也需要神的怜悯。我们要有谨慎的心。「你们所听的要留心。」
本段经文最后引人注意的,是他启示了这个基督徒运动得胜的关键。传道人面对最大的难处是什么?就是宗教的偏见和骄傲。这要显示了最有盼望的光景是什么?就是一颗敞开的心,例如那一群希利尼妇女。这件事启示了福音的荣耀和美丽。希利尼的文化和哲学中究竟对女人抱着什么态度?我看到这些高贵的希利尼妇女转向福音,并不觉得惊讶。今日,我们除了福音,还有什么更好的能够给妇女?千万不要低估了这里所含的价值。这些地位尊贵的妇女心中厌恶希利尼文化所产生的腐败妇女角色,转向那更广阔、更光明的福音。这是伟大的得胜。
另一方面,希利尼的男子也带着渴慕的心聆听;因为他们的宗教业已死亡。在保罗那时代,有成千上百的希利尼人改信犹太教。他们厌倦了虚假的宗教,和无法使人心得到满足的哲学。他们归依犹太教,因为他传讲的是一神的教义;但他们没有犹太人的偏见和骄傲,一旦独一真神的道临到他们,向他们显现,他们一切的神秘思想就在明光照耀下消逝无踪。今日福音最大的胜利,不是在一群充满宗教偏见和骄傲的人中间得到的。福音最难得胜的地方,就是那些对信息存刚硬的心,而对外在宗教仪式自满自足的人聚集之处。我们读到保罗有好几次离开心存偏见骄傲的人,转向那些内心饥渴、豫备接受福音的人,必然会完全了解他这样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