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44

上一篇   下一篇

使徒行传十七22-34

 

 

      前一讲里,我们讨论了雅典给保罗的初步印象,以及保罗留给雅典的最初印象。本段经文记载雅典人对保罗的好奇所产生的结果。

      这是新约最后一次记载有关雅典的事。从此以后,新约就未再提过雅典。保罗写给帖撒罗尼迦人的信上提醒他们,他已从雅典打发提摩太到他们那里去;我们可以从那句话引发出许多联想。保罗原先在雅典等候提摩太,后来提摩太到了。然而他并未留下提摩太,反而打发他往帖撒罗尼迦去。保罗独自离开了雅典。

    如今我们看见他站在亚略巴古当中,那是指他们的正式聚会之处,他原是指最高法庭。有人解释这段经文,认为保罗是以囚犯的身分站在那里;这种说法毫无根据。我相信斯多亚的学士们将他带离市中,到一个较安静幽僻之处,好听他作更详细的解释。他可能就是站在当年苏格拉底作囚犯时所站的那一块石头上。雅典到了保罗的时代,已不复当年苏格拉底时代的光采。他已逐渐没落。城中到处可见往昔伟大风光的遗迹。他的哲学家们彼此唇枪舌剑来往,但所谈的哲学却无法运用在实际生活上。他的艺术亦逐渐死亡。距离苏格拉底上一次站在这里已有四个世纪之久了;如今保罗来到同样的地方,但雅典已失去了他的热诚,他们没有诘问他。他并未受审判。「他们就把他带到」这句话不含任何暴力成分,而是带着几分礼貌。他们领他到那里去。这些雅典哲学家的心中末存任何热烈的反对。保罗从未弃绝一个逼迫他的地方,但他弃绝这种情况。这些人只是在玩弄哲学和宗教,他们想要听听这个说故事的人说些什么,因为他们「都不顾别的事,只将新闻说说听听」。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一个重要的场合。他的四周尽是庙宇、祭坛;和以大理石、金、银、铜、木雕塑出最美丽的艺术品。

      另外必须记住一点,我们前面已说过,保罗这一席话不是在传福音,他是在特殊的情况下,为自己讲过的道作辩护。当他在雅典等候时,举目望去,合城偶像充斥,他不禁忧心如焚。于是他在繁忙的市集中向个人和团体传福音。以彼古罗和斯多亚门派的人听见了,「有的说,这胡言乱语的要说什么?有的说,他似乎是传说外邦鬼神的;这话是因保罗传讲耶丝,与复活的道。」保罗在亚略巴古的谈话,就是针对这问题而作的回答。

    从这一篇谈话里,我们可以看出雅典与保罗之间最后留下的相互印象,并学到一些具有永恒价值的功课。我们首先注意到,保罗透过以彼古罗和斯多亚门派的人,所留给雅典的印象,这些人向他提出挑战,他就回应他们的挑战;其次要看雅典留给保罗的印象。

    为了明白保罗留给雅典的印象,我们必须先探讨他所用的方法,其次是他实际的教训,最后是结果。

    研究保罗在亚略巴古的谈话,必然会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他采取的是和解的方式。他没有一句话带着尖酸的指责。英文修正译本将第二十二节译成「保罗站在亚略巴古当中,说,众位雅典人哪,我看你们是迷信的。」旁注中指出,「迷信」可用「虔诚」一词取代。希利尼人确实有的时候用「迷信」一词时,指的是宗教上的虔诚。保罗确是一开始就采取和解的姿态,他选用温和的字,从头至尾没有存心抵挡这些人,也没有企图将这群他渴望得着的人拒于千里之外。他承认他们的宗教本能。每一个偶像都证明人渴望寻见神。每一个庙宇都表明人对敬拜的需要。偶像不能证明人会找到神。庙宇无法证明透过他,人可以发现敬拜的中心之处。但这些东西确实揭露了人的可能性,使徒也承认人这方面的潜能。

    他从其中的一个祭坛,看见有一扇门向他们的心灵打开了。他在城中看到一座坛,上面写着「未识之神」。他认为这座坛是他通向这群人的一扇门。

      他另外也引用他们的诗。他引用了亚拉突(Aratus)和克里安提(Cleanthes)的诗。亚拉突也是基利家人。保罗从小在大数长大,很可能对他的诗耳熟能详。保罗整篇谈话充满了和好、有礼、友善的语气。他在开始谴责他们的举止,指出他们的愚昧,最后向他们宣告福音之前,他的态度已经吸引他们。

      他所用的方法也是使徒式的。在回答他们的批评时,他引用了他们自己的话。请比较第十八节和第二十三节:

     「还有以彼古严和斯多亚两门的学士与他争论;有的说,这胡言乱语的要说什么;有的说,他似乎是传说外邦鬼神的。」

      「我游行的时候,观看你们所敬拜的,遇见一座坛,上面写着未识之神;你们所不认识而敬拜的,我现在告诉你们。」

    他们说,他似乎是传说外邦鬼神的,但使徒说,不!我不是传讲外邦鬼神的;我在这里,是要将你们所设坛敬拜的那神告诉你们。他的话是针对他们的话所作的回答,他所用的字句

本身是极有力的论证。

      他的谈话另一方面也是在维护他们的真理。他们的诗里说,我们是神所生的。保罗用他们自己的真理来抵挡他们对真理的滥用。我们既是神生的,就不应该用金、银、石来雕刻他,贬损他的尊严。雅典诗人已经宣告,人是神所生的;然而雅典人却用比他们还低的东西来雕神像。这个举动是因贬低了他们的真理而产生的。如果这些人用比他们价值还低的物质来雕偶像,然后拜这些偶像,他们就是在诋毁他们自己诗中所宣告的真理。他们应该拜那生他们的神,而不是拜他们手中所雕刻的偶像。所以保罗试图将他们从对真理的误解和误用中指正过来。

    最后,他所用的使徒式方法是暴露他们的问题。「未识之神」的牌子揭露了不单是雅典人,也是一切异教徒最终的问题。「未识之神」是界限所在,没有任何哲学家,任何庙宇能回答他。人的技巧、手艺也不能解决这难题。雅典人知道有未识之神的问题存在。使徒实际上如此说:你们一切的需要、不安,都包含在「未识之神」这个牌子上了;让我将这神告诉你们。于是,为了回答他们的批评,护卫他们的真理,解释他们的问题,他说出了他的信息。

      但他的方法不单单是和解,也是积极的、带有权柄的、决断的陈述。总结这位使徒在亚略巴古的宣告,他首先证实神;其次是矫正人的错误;最后引向最中心的事实,就是基督徒的福音。他印证神,目的在纠正人对神、对自己生命的错误观念。然后他逐渐循着这主要方法,向人传讲福音。

      他首先介绍说,「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神并不临察。」为狄密特,雅典女神,宙斯所建的庙宇,祭坛,都是雅典人引以为傲的。但有一个为「未识之神」所设的坛,正是他们无知的象徵。使徒只用一个词——「无知」——就否定了异教的整个事实。然而这词本身并没有不友善的意味,使徒清楚宣告「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神并不临察」之后,立刻接着说,有一个新的日子,新的时代已经来临了,这新纪元乃是从他所宣讲的福音而产生的。

      仔细察看使徒的教导,我们会从其中发现神学,哲学,和宗教。

      他在亚略巴古向那些学士所宣讲的是什么样的神学?他宣告神是造物主,是统辖万有的,是管理天地之主。如果我们已因现今的基督教气氛和思潮而将这些事实当作稀松平常的教义,那么要记住这些事对当时那些人所含的意义;使徒是如何用一种礼貌但肯定的语气,推翻了那些听众的整个神学。斯多亚派是泛神论的,而以彼古罗基本的观念是无神论的。保罗宣称,他要将他们设坛敬拜,又称之为「未识之神」的那位神告诉他们。他宣告他就是造物主,是使万物存留的神;他不是万物的总和或实体,乃是万物的根源。他又说,神无法藉着人所能意识到的一切事物表达出来。他远超过人所认识的最辽阔的宇宙界限之外。他是创造万物的主。

    保罗又进一步宣告,他是统辖万有的主。他不是一个客观的抽象概念,不单单只是想将万物浏览一遍而已,他乃是万物的主宰;不是被囚在创造之中,被受造物所奴役,而是创造万物,又用他的能力托住万有的那一位。

    因此,他最后宣告,他是宇宙最高的管理者。「他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住在全地上,并且豫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如此,他宣告岁月和年代就像物质一样,都是受神的管理。正如希伯来书作者所言,神建造世代。保罗也同样提醒这些人,他们生活在雅典并非出于偶然,而是神早已定下了人所住的疆界。他说,神是至高的主,因此他远远超越世上其余的人。

    他据此辩称:人的庙对神一无用处,因为他「不住人手所造的殿」;在某种意义下,所有祭坛也不值一文,因为祭坛是人将礼物带来给神的地方。人无法用礼物来服事地。她并未要求人献祭。如果人是神所生的,那么难道人以为能用一些没有气息、没有感情、没有智力的东西,来代表神的神性吗?当保罗对以彼古罗和斯多亚门派的学士们讲话时,他们必然看到了一些更伟大、更高贵的事物。

    至于哲学部分,见于他所坚持的一个事实:神是至高的,超乎万有之上,而同时又在万有之中。「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他里面(中文圣经译作:「都在乎他」。」这对那些希利尼人真是一个惊人的挑战。你可以从自己里面发现神。你是他所生的。那么,为什么要用这些偶像来表达他呢?他们充其量不过是表达你那贫乏、脆弱、愚昧的一面罢了。保罗已经看见他们的艺术之美,都表现在用金、银雕刻的偶像上面;但他攻击雅典人用这些金像来代表神,这些金子在他眼中不过如渣滓。这正是基督徒一向的观点。我们记得彼得那带着讽刺的

话:你们得救,「不是凭着能坏的金银等物。」保罗站在亚略巴古当中,对这些人说,你们若真想寻见神,不要用金、银作的像来败坏你自己。聆听你自己存在的最深刻之事实,在你这奥秘的生命面前噤声,然后仰望看我告诉你的这位未识之神。

    保罗这番教训最后一部分涉及宗教。「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神并不临察;如今却……」一个新的时刻已敲响了永恒的钟,这时刻的人要留心,因为新的日子已露出曙光。那个新日子是什么?「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为什么?「因为他已经定了日子,要藉着他所设立的人,按公义容判天下,并且叫他从死里复活,给万人作可信的凭据。」这一句话将整个基督教的事实浓缩进去了。第一个重要的词是「悔改」。使徒在亚略巴古宣告的中心事实是,神已经定了一个日子,那日她要用公义审判这世界。人如何知道这是真的呢?因神已「叫他从死里复活,给万人作可信的凭据。」那就是证据。

     保罗宣告人的责任在于「悔改」。神不计较人蒙昧无知的时刻。神看见了雅典四处林立的庙宇,但他以怜悯慈爱对待他们,并不斥责。然而如今新的时刻到了。神已经指定一个人来按公义审判天下。这不是指末日的审判。使徒宣告,神不仅是要这世界最终受公义的原则所管理,他采取进一步行动一一命定一个人来作王。这世界不是透过一个偶像,祭坛,抽象的事,哲学,而服于公义的管理之下;乃是透过一个「人」。为了这个目的,神给人一个凭据,就是使这「人」从死里复活。拒绝复活,就是拒绝福音,拒绝基督徒的信仰。如果这「人」从死里复活的事实被推翻,那么这世界按着公义受审判的事也纯属空言了。

      雅典人当如何行?悔改,改变心意,再三深思,重新考虑他的立场,远离错误的观念和虚假的行为。这是福音的关键所在。在神将派他所指定的人按公义审判这世界的亮光中,重新反省自己。

      结果如何?他们听见复活的事,有的人讥诮,有的人拖延。各世代的人性都一样。我们所探讨的这些事都不是古老已死亡的事。他们何时开始讥诮或拖延的?当使徒提到复活的时候吗?不!那只是藉口。那么何时呢?是当他将教训运用在道德上的时候。保罗谈到他们那未识之神的坛,发表他那异于他们的哲学时,他们安静倾听。一旦他说,「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因为他已经定了日子,要藉着他所设立的人,按公义审判天下,并且叫他从死里复活,给万人作可靠的证据,」他们就开始讥笑他。当神命令人要合乎道德时,人常常会为自己的拒绝道德找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除非保罗说,「如今……都要悔改,」否则他前面有关祭坛的讨论和关于神的理论都一无价值。那正是人们开始谈笑、拖延的关键处。

    但另外还有一些结果。丢尼修、大马哩,还有其他人相信了。从教会史我们得知,雅典产生了惊人的结果。下一世纪中,雅典出了帕彼路斯(Publius),夸达徒(Quadratus),雅里斯底德(Aristides),雅典那哥拉(Athenagoras)等伟大的圣徒,许多教父和殉道者。第三世纪的雅典教会以爱好和平,信仰纯正着称。第四世纪时,雅典学派为基督教会贡献了

巴西流(Basil)和贵格利(Gregory)。人们不能用讥诮抹杀整个基督教的事实。人也无法全然拖延。使徒可以离开,但他的事工完成了,他永远留下了狄尼修(Dionvsius)和大马列士(Damaris)。基督总是赢得最有利的据点。

    雅典留给保罗的最终印象是什么?有两句话可以涵括一切。一句在本段经文里,一段在下一章开头。「保罗从他们常中出去了……离了雅典。」当人们恼怒他,他就与他们辩论,胜过他们。当人逼迫他,他仍回到原先受逼迫之地。但对于那些知识上自高自大,道德上不诚实的人,他就无话可说。那是最真的态度,也是当日主在世上时的态度。今日每一个传道人

亦当存此态度。

     每一个虚假的宗教都对真理敞开着一扇门。人们往往不愿意通过这门迈向真理。错在于人。我们的福音是论及那复活的一位,只有当我们领人到他那里去时,他们才能开始发现他们错误制度里那些真实事物的价值。我们要当心,千万不要以为那些置身在错误制度里的人,有一天会因他们制度里的真理因素而找到真理。我们也必须铭记于心:我们应该从那敞开的门开始,但不能停在那里。除非我们对这些人宣告复活的主,以及他们必须悔改,否则我们的信息就不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