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课

第三十九课

上一篇   下一篇

保罗的第三次传道旅程(四) - 与以弗所长老辞别

经文:徒二十:17 - 38

主旨:保罗在米利都和以弗所教会的长老辞别。

1。古人离别之际,常以诗词抒发对朋友的深挚情怀。在唐代,有不少诗人写下过脍炙人口的送别佳作,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如果以弗所教会的长老能作诗的话,当他们知道以后不能再见保罗牧师的面,他们会留下什么送别诗呢?保罗又会以什么辞别诗来回应?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邑”有三点水的偏旁)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王维的诗不错是把别离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一切嘱咐尽在不言中,情调豪迈又悲凉。但这些绝美的佳句都不能表达保罗的离情别绪。其实,就算保罗会作诗,他也不会有诗兴,因为他当时的复杂心情,大概没有文字可以达意的。

    一般人对保罗的认识都是透过他的书信,知道他是一个思想缜密,思路分明,逻辑清楚的神学家;由于他的书信结构严谨,所以查考时可以像抽丝剥皮般,一丝丝,一层层地分析,因此给人一种印象,保罗是一个道貌岸然,像大学里的教授学者。但如果我们能够仔细研读《哥林多后书》,肯定你又会对他有另一面的认识。保罗有一个牧者的心肠,为众教会挂心的事,天天压在他身上;他是新约的耶利米,是一个忠于所托,甘于寂寞的牧者,像母亲乳养自己的孩子,在祷告中不住地流泪记念上帝的教会。他不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大圣人,乃是有血有泪,“七情上面”的牧者。在他的书信里,时常看到他一提起主耶稣的时候,就会突然把思路打断,从心中涌出颂赞基督和天父上帝的歌来。我们要特别感谢路加医生,把保罗与以弗所教会的长老的辞别记载下来,让我们从《使徒行传》的记载,不但看到保罗忙忙碌碌的事奉,也得以一窥牧者内心的深处,如何为教会牵肠挂肚。

2。徒二十:17 “保罗从米利都打发人往以弗所去,请教会的长老来。”

 时间是主后 57年四月尾。四月二十五日星期一,他们来到米推利尼(Mitylene)(徒二十:14);二十六日星期二下午,他们来到基阿的对面(Chios)(徒二十:15);二十七日星期三早上,他们来到撒摩(Samos)西部(徒二十:15);二十八日星期四早上,他们来到米利都(Miletus),由于回耶路撒冷过五旬节还有一段时间,加上这里离开以弗所只有 28 英里,保罗决定打发人往以弗所去,请教会的长老来相见。虽说只有 28 英里,一去一回也要时间,大概在米利都停留的第三天,保罗才得以看见长老们。船离开米利都至少也要在五月一日主日的早上。

“请教会的长老来”-- 长老的原文是 presbuterous,在徒二十:28 则称为监督,原文是 episkopous;在多一:5 和 7,长老和监督两词也是用来指同一职位。长老一词最先用于徒十一:30,乃指耶路撒冷教会的长老,有别于使徒。腓一:1 把监督和执事列为初期教会的两个职位。究竟长老和监督是两个不同的职位,还是相同,请看《提摩太前书》第九课。

3。徒二十:18 - 35  “18他们来了,保罗就说:‘你们知道,自从我到亚西亚的日子以来,在你们中间始终为人如何,19服事主凡事谦卑,眼中流泪,又因犹太人的谋害,经历试炼。20你们也知道,凡与你们有益的,我没有一样避讳不说的。或在众人面前,或在各人家里,我都教导你们。21又对犹太人和希利尼人证明当向上帝悔改,信靠我主耶稣基督。22现在我往耶路撒冷去,心甚迫切(注:原文作"心被捆绑"),不知道在那里要遇见什么事。23但知道圣灵在各城里向我指证,说有捆锁与患难等待我。24我却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从主耶稣所领受的职事,证明上帝恩惠的福音。25我素常在你们中间来往,传讲上帝国的道。如今我晓得,你们以后都不得再见我的面了。26所以我今日向你们证明,你们中间无论何人死亡,罪不在我身上(注:原文作"我于众人的血是洁净的")。27因为上帝的旨意,我并没有一样避讳不传给你们的。28圣灵立你们作全群的监督,你们就当为自己谨慎,也为全群谨慎,牧养上帝的教会,就是他用自己血所买来的(注:或作"救赎的")。29我知道我去之后,必有凶暴的豺狼进入你们中间,不爱惜羊群。30就是你们中间,也必有人起来,说悖谬的话,要引诱门徒跟从他们。31所以你们应当警醒,记念我三年之久昼夜不住地流泪,劝戒你们各人。32如今我把你们交托上帝和他恩惠的道;这道能建立你们,叫你们和一切成圣的人同得基业。33我未曾贪图一个人的金、银、衣服。34我这两只手常供给我和同人的需用,这是你们自己知道的。35我凡事给你们作榜样,叫你们知道应当这样劳苦,扶助软弱的人,又当记念主耶稣的话,说:<施比受更为有福。>’”

保罗在这十八节的临别赠言里,把自己的心完全的赤露敞开。让我们作个简单的分析:

一、18 - 21节 -- 回顾以弗所教会的事工:

A。“在你们中间始终为人如何,服事主凡事谦卑,眼中流泪,又因犹太人的谋害,经历试炼。”-- 从 30 节谈到在以弗所教会里有人说悖谬的话,我们可以推测,当保罗一年多前离开教会后,必然有人乘他不在,散播谣言说他的坏话,这些人也许是犹太主义者。保罗怎样为自己辩护呢?不是说教,只是指出自己如何“为人”,如何“服事”,以及所受的试炼,这些都是大家亲眼可以看到的。在教会里,你能说同样的话表示自己的清白吗?

B。“凡与你们有益的,我没有一样避讳不说的。或在众人面前,或在各人家里,我都教导你们。”-- 上一节是身教,这一节是言教,他毫不吝啬地,在公众场合,在私人场所,教导众人。

C。“又对犹太人和希利尼人证明当向上帝悔改,信靠我主耶稣基督。”-- 这是传福音,作见证。不单牧养羊群,他也身先士卒,领人归主。

以上三样都是教会的牧师传道应该做的。

二、22 - 24节 --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现在我往耶路撒冷去,心甚迫切(注:原文作"心被捆绑"),不知道在那里要遇见什么事。但知道圣灵在各城里向我指证,说有捆锁与患难等待我。我却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从主耶稣所领受的职事,证明上帝恩惠的福音。”-- 保罗这时已经知道,他正在往捆锁与限制走去。他宣称在各城里,圣灵已向他指证将要临到他的事。问题是:既然知道山有虎,何以还傻傻地向虎山行?从徒二十三:11 主给保罗的保证,说:“放心吧!你怎样在耶路撒冷为我作见证,也必怎样在罗马为我作见证。”保罗既然定意要到罗马,上帝就保证他一定到罗马,但不是照保罗的方式去那里,乃是照上帝的方式 -- 捆锁与患难。这样的方式更能给保罗机会,在人面前,在君王面前,证明上帝恩惠的福音。

三、25 - 27节 -- 跟以弗所的长老辞别

“。。你们以后都不得再见我的面了。所以我今日向你们证明,你们中间无论何人死亡,罪不在我身上(注:原文作"我于众人的血是洁净的")。因为上帝的旨意,我并没有一样避讳不传给你们的。”-- 上次的离别是被迫的,因为保罗原本是要留在以弗所直到 56年的五旬节(林前十六:8),然后才经过马其顿,到哥林多。但由于以弗所的暴动,他不得不提前在 56年一月离开。虽然如此,保罗心里无愧,因为他已经把“上帝的旨意”(the whole council of God),就是关于保罗在以弗所的事工和在基督里的救赎,完完全全地遵行,现在他可以良心无愧地离开他们。在保罗心中,这是最后的一次见面,不过我们知道,他后来从罗马监狱获释,曾到以弗所一趟。(提前一:3,三:14,四:13)

四、28 - 32节 -- 嘱咐以弗所的长老

“圣灵立你们作全群的监督,你们就当为自己谨慎,也为全群谨慎,牧养上帝的教会,就是他用自己血所买来的(注:或作"救赎的")。我知道我去之后,必有凶暴的豺狼进入你们中间,不爱惜羊群。就是你们中间,也必有人起来,说悖谬的话,要引诱门徒跟从他们。所以你们应当警醒,记念我三年之久昼夜不住地流泪,劝戒你们各人。如今我把你们交托上帝和他恩惠的道;这道能建立你们,叫你们和一切成圣的人同得基业。”-- 这是临别赠言里最重要的一段话。

A。保罗郑重地宣告,什么是上帝的教会?教会是一群被呼召出来的子民,他们是用基督的血买来的,基督的血就是上帝的血。

B。上帝把他的教会交给谁来管理?圣灵拣选了一批人,担任监督的职分。监督是负责观察、督责的人,也是喂养上帝的羊的人。

C。教会的资源是什么?不是金钱,不是人才,不是管理学问。。是上帝自己。所以保罗说:“交托上帝和他恩惠的道”。

D。教会有什么危机?外有凶暴的豺狼,就是异端邪说,要渗透教会,腐蚀教会;内有人起来,说悖谬的话,要引诱门徒跟从他们,这是纷争结党,破坏教会。

E。“你们应当警醒”-- 预防危险,保护群羊的责任是落在监督,也就是长老的身上,这里的监督或长老包括了牧师传道人。

五、33 - 35节 -- 最后的劝勉

“我未曾贪图一个人的金、银、衣服。我这两只手常供给我和同人的需用,这是你们自己知道的。我凡事给你们作榜样,叫你们知道应当这样劳苦,扶助软弱的人,又当记念主耶稣的话,说:‘施比受更为有福。’”

A。“应当这样劳苦,扶助软弱的人”-- 长老不是倚仗钱财欺压群羊,乃是要有受苦的心志,作基督的仆人,服事羊群。

B。“施比受更为有福”-- 这是主耶稣传讲登山宝训的“八福”之外的另一福。耶稣的一生不就是这一福的最好写照吗?他说:“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可十:45)

4。徒二十:36 - 38  “36保罗说完了这话,就跪下同众人祷告。37众人痛哭,抱着保罗的颈项和他亲咀。38叫他们最伤心的,就是他说‘以后不能再见我的面’那句话,于是送他上船去了。”

长老和保罗依依惜别,知道以后不能再见面,言尽而情不尽,真是难分难舍。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默想:

芬妮克罗斯比(Fanny Jane Crosby,1820 - 1915) 是教会历史上非常杰出的、富有内涵的圣诗作家之一。在她九十五岁的生涯中,创作了数千首的诗歌。在她的墓碑上雕刻的经文是:“她所作的,是尽她所能的。”(可十四:8)

保罗的一生也是一样,“他所作的,是尽他所能的。”

我和你的一生,也能这样说吗?“我所作的,是尽我所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