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第九章

上一篇   下一篇

  第九章可分为两大段,从第131节是扫罗的悔改信主,当中又有亚拿尼亚的故事;第3243节是彼得在海边传道医病的情形。使徒行传一共提了三次扫罗的悔改,这三次中没有任何两处是相同的。书中之所以要提三次,可能是因为初代教会所保留的扫罗悔改的故事来自三个传统。行传的作者为了不愿遗落三者其中任何的一种,因此安排了三次述说扫罗悔改的机会。

一 扫罗悔改归主 九131

{\Section:TopicID=288}A 大马色途中遇主 九19

  从资料的分析,第九章扫罗悔改的资料,是撒迦利亚到大马色一带的教会传统。因为这一段故事中不只记载了扫罗在往大马色的路上遭遇耶稣的故事,也记载了一个在大马色的信徒亚拿尼亚奉派接纳扫罗的故事。在这一章,保罗被差到外邦传道的使命是经由亚拿尼亚传达的。

{\Section:TopicID=289}12

  扫罗……向主的门徒,口吐威吓凶杀的话,去见大祭司,求文书给大马色的各会堂……找着信奉这道的人……都准他捆绑 使徒行传的作者大概以为在罗马帝国以内,犹太人的大祭司有权管理所有的犹太人。其实如果大祭司发给扫罗任何文件,在犹太境外,大马色的地方,犹太人的会堂只能在道义上或会堂的规则之内支持大祭司的立场,或者有些情绪激动的人会替大祭司向某些人采取有限度的行动。至于公开地捕捉人下在监狱,是在大祭司的行政范围之外的。只有罗马政府才有这样的权力。

  然而那时的大祭司,可以要求各地的犹太会堂,不要接受基督徒甚至排拒基督徒;这是意料中的事。基督徒在这里首次被称之为“信奉这道的人”。当时的基督徒已经有了一个由信福音而来的生活形态,使人认定他们是某些类型的人。

  当初犹太教逼迫基督教,并不是因为犹太教徒都是坏心眼的人,有意抵抗 神。大部份的人是因为站在犹太教的立场,而认为基督教是异端,是亵渎 神的。尤其是他们把一个凡人、有罪被钉死的人耶稣,称之为 神的儿子。忠于犹太教信条的人,认为这是不可容忍的罪恶。因此热心于犹太教,例如扫罗这样的人,就必然会起来压逼教会,除灭基督徒。

{\Section:TopicID=290}39

  扫罗……将到大马色,忽然从天上发光……他就仆倒在地,听见有声音对他说……你为甚么逼迫我。他说……你是谁。主说,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稣。起来,进城去 扫罗遇到天上的光而仆倒在地上,这道光不是扫罗寻找的结果。这是 神的恩典,在扫罗抗拒 神的路上,扫罗能够遇见它,用现代的语言来说,这是 神提供扫罗一个机会,使他在人生道路上有个从迷茫中跳跃豁然贯通的经验。这也是一个使人能够从世界的、现世的、不明真理的或罪恶的状况中跳跃到非现世的、豁然贯通的或自由,解脱的状况中去。扫罗的遭遇是 神的恩典不是刑罚。许多人在信与不信当中,时常有很大的犹豫。若有这样一个“跳跃的经验”,就会很容易地帮助他们信主。

  天上声音问扫罗“你为甚么逼迫我?”这和路加十16主耶稣的说法一样:拒绝接受福音的就是拒绝他,拒绝他的就是拒绝那差耶稣的 神。正面来说接纳基督门徒的就是接纳耶稣,也是接纳差派耶稣的 神。因此基督徒在守真道的事上,在传福音的事工上,都不是孤单的。因为 神与他们同工,也与他们同受苦,这些人将与耶稣同受荣耀。

  由于扫罗不能看见,所以需要人拉着他的手才能进城去。并且有三天不能看见,不吃不喝。这不是眼睛痛的关系,而是耶稣的事件、天上的声音对他说的话,这些事对他人生的冲击太大。而且这个冲击是这么强而有力,使他从凶悍变成软弱无助,使他从敌视耶稣变成臣服,使他无法抗拒,使他不得不承认这种事实。扫罗是因为这么大的冲击而无法下咽的。然而耶稣并不是以责备扫罗为结束。耶稣仍然保持在世时的性格,喜欢赦免人,接纳人。因此耶稣唤起扫罗,要他起来,去做他应当做的事。

  扫罗的同伴,对于扫罗遭遇异像的反映,使徒行传共有三次的记载,但每一次都不一样(九,廿二,廿六章)。本章说他们只听见声音但没看见人。

B 亚拿尼亚的受派 九1018

{\Section:TopicID=292}1012

  在大马色,有一个门徒,名叫亚拿尼亚,主在异象中对他说……往直街去……访问……扫罗……按手在他身上,叫他能看见 “亚拿尼亚”可读为“耶和华的怜悯”,也可读为“主的垂听”。行传第五章的亚拿尼亚没有表现出与他的名字相称的美德。本章的亚拿尼亚却有这两方面的美德。例如他看到异象时不觉得惊讶或害怕。可见他是一个时常祷告的人,时常与 神亲近的人,他能够听到 神的呼召。他明知扫罗是个逼害基督徒的人,但当他听到 神召他去见扫罗时,他立刻愿意遵从命令。当扫罗在异象中看到亚拿尼亚来到时,也可以说是他看到了“ 神的怜悯”来到。亚拿尼亚名到其实地去为扫罗按手,将 神的怜悯带给他。

{\Section:TopicID=293}1316

  亚拿尼亚回答说……我听见许多人说,这人……多多苦害你的圣徒……主……说,你只管去……他是我拣选的……我也要指示他,为我的名必须受许多的苦难 扫罗残酷地逼害基督徒,名闻内外。亚拿尼亚没有见过他,这是因为亚拿尼亚不是在耶路撒冷受逼迫时逃出来的信徒。到底是谁先在大马色设立教会,我们无从考查。扫罗来到大马色时,离司提反的受害一定有一段时期,这时有不少的基督徒逃离耶路撒冷来到这里,所以亚拿尼亚才知道扫罗的事。可见在司提反受害以前大马色已经有信徒了。

  扫罗原来是逼害“求告你名的人”:行传将基督徒认同为先知约珥所预言的那些求告主名的人;因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参珥二32)。这时主却要用他去宣扬主的名,使外邦人、君王,和以色列中的人都能听到主的名,并且能够求告主名。扫罗自己却要为宣扬主的名受苦;因为扫罗的受苦使许多人得听主名,得以求告主名。 神的能力和大爱,显明在扫罗身上的就是 神在人的错误中,把它转换成为正确的,有益的。这个道理也见诸于耶稣身上, 神使被人类残害和抛弃的耶稣复活;并藉着耶稣的死赦免信靠耶稣的人,把人类原来做错误的一件事转换为拯救人类的事;把人类一件罪恶的事,转换为 神的美意和恩典。这就是 神的爱、怜悯和权能奥妙之处。

{\Section:TopicID=294}1719

  亚拿尼亚就去了……把手按在扫罗身上说,兄弟扫罗……耶稣打发我来,叫你能看见,又被圣灵充满。扫罗……起来受了洗,吃过饭就健壮了 扫罗毫无反抗地接受亚拿尼亚的吩咐,他在本章中虽然没有回答一句话,但他已成为“求告主名的人”,因为亚拿尼亚以基督徒的称呼,叫他为“弟兄”,并且使他得圣灵的充满。

  扫罗在大马色受洗,受洗后才吃东西。这件事可能有两种原因;第一是扫罗在路上遇见主的异象时,对他生命的冲击太大,使他难以吃喝。等他受洗作基督徒,才有基督徒的信心。信心使他获得拯救和赦免之乐,于是他吃饭了;从此接受人生,勇敢地迈向前程。第二是这件事反映当时的基督徒生活,他们都在受洗之前有一段时间禁食祷告,预备心接受 神的救恩,受洗以后才吃饭。但扫罗的情形显然是属于前者。

C 扫罗在大马色传道 九1925

{\Section:TopicID=296}1922

  扫罗和大马色的门徒同住了些日子,就在各会堂里宣传耶稣,说他是 神的儿子。凡听见的人,都惊奇……但扫罗越发有力驳倒住大马色的犹太人,证明耶稣是基督 扫罗与大马色的门徒一同住了不久便开始证道,这可由加拉太书第一章参证。扫罗在这一带不久之后,便南下亚拉伯去住了三年再回到大马色。扫罗(就是后来的保罗)在自己的书信上这样写的目的,是要证明他的传道和对福音的了解,都是来自 神的启示,不是人的教导。

  扫罗和以前公会的人,因为司提反批评犹太传统和犹太祖先,又说他看见耶稣是人子,因此引起公会的人忿怒和一些人动手杀害司提反。现在扫罗也几乎做了和司提反同样的事:他也宣称耶稣是 神的儿子,是基督;与犹太人辩论。这又种下了犹太人想杀他的因由。

  “ 神的儿子”这句话在犹太文化里有时比较没有基督论的意味。例如在旧约里以色列是 神的选民, 神称大卫为“儿子”(诗二7)。这句话在旧约只表现他是 神所爱的而已。“人子”在后期的犹太教则有神秘弥赛亚的意味。司提反所说的“人子”;扫罗所说的“ 神的儿子”,在行传中各出现一次。一次在犹太地(徒七56),一次在外邦地区。这表示耶稣的弥赛亚或基督之尊称的来源各有不同,每个尊称在各地都代表了那个地方对耶稣的认识;或者说每个基督论的尊称都代表基督对他们的意义。然而在使徒行传的时代,外邦教会把耶稣为 神的儿子当作是一种特殊的意义,也就是说耶稣与 神有特殊的关系( 神爱的对象, 神因为爱他推之而爱世人),耶稣是 神所派的弥赛亚—基督。

  扫罗以一个逼害基督徒的人,变成了一个愿意为耶稣的名而受苦,传扬耶稣的名的人。这表示基督教的信仰的实在性,它可以经得起考验。

{\Section:TopicID=297}2325

  犹太人商议要杀扫罗。但他们的计谋,被扫罗知道了……门徒……把他从城墙上缒下去 扫罗已经第一次体验到当初耶稣受苦的事。但犹太教的人的做法是值得再三思考的:第一,一个拿撒勒人耶稣的事件──只要有事实存在,自司提反起,前仆后继,不断有人愿意为他的名受苦、舍命,逼害无法终止事实的存在和发展。第二,企图把对方杀掉而平静事态的,始终无人成功。只要那个问题存在,只要那个问题尚未有妥善的解决,即使杀了再多的人,仍然没有解决问题。扫罗原来想用杀的方法对付基督徒,但当他作了基督徒后,犹太人想用同样的方法来对付他。

D 扫罗到耶路撒冷 九2631

{\Section:TopicID=299}2627

  扫罗到了耶路撒冷,想与门徒结交。他们却都怕他……惟有巴拿巴接待他,领他去见使徒 扫罗到耶路撒冷之前,至少已在外面传道了三年(加一18)。但是他仍然无法取得耶路撒冷基督徒对他的信任。因为巴拿巴已知道一切有关扫罗在大马色勇敢传道的事,因此我们不能假设耶路撒冷的信徒和领导者都不知此事。在此我们只能说他们没有勇气,没有信心和接纳别人的雅量。他们没有接纳他的理由是因为怕他(26节),或者怕由此而引起别人的指责。害怕最容易使人自囿于一个小圈圈里;害怕也会使人裹足不前,也使人的心胸和人格萎缩;害怕又使人的一生一无所成。基督徒若怀有这种心态是非常可怕的。信心应该是使人自由的,使人充满着爱心,对前程充满着希望的,也是使人产生排除万虽的勇气的。信心所产生的这些能力不是由于幻想或自我陶醉的,而是由于 神与我们同在。

  扫罗以后的成就可说有赖于两位有信心的基督徒的协助:一位是亚拿尼亚,他接纳扫罗,使他成为基督徒。另一位是巴拿巴,他带领扫罗,使他成为基督的精兵。

{\Section:TopicID=300}2830

  于是扫罗在耶路撒冷,和门徒出入往来……与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讲论辩驳。他们却想法子要杀他 当时在耶路撒冷讲希腊话的犹太人分成两派;一派热心于福音,另一派忠心于犹太教。扫罗原是后者,他是从大数回来的犹太人,受派去逼迫基督徒;没想到三年后,他回来向他同派的人证明他们所压逼的道是真实的。这使他同派的人大失所望,于是他们又用前人的老方法;便是除灭反对的人。扫罗的传道方法也有需要检讨的地方;那就是他不依自己的经验,把信主的行为当作是 神的恩赐;是一个人的重生,是一个不可言喻的机缘引起的结果;而不是辩论成功的结果。但扫罗并没有用这方法,他还是老样子,用司提反的方式与人争辩。因为怕扫罗受害,弟兄们把他送回老家大数去。

{\Section:TopicID=301}31

  那时犹太、加利利、撒玛利亚,各处的教会都得平安,被建立 这时不只耶路撒冷有教会,连犹太、加利利、撒玛利亚等地方的教会都先后成立,而且他们也被承认是教会,是引人归主的机构。从此基督徒有自己的组织,自己的信仰机构,已经开始不依附犹太教的圣殿或会堂了。

  这时基督徒遇到的大概只有犹太人的逼害,因为教会尚未拓展到外邦,因此尚未引起罗马政府的逼害。但无论如何,使徒行传作者明知罗马政府逼害教会,但他不愿提到此事。他以犹太人对教会的遇害来影射罗马政府,并暗示他们的逼害是根据莫须有的罪名。

二 彼得在海岸村落的传道 九3243

  这一段是使徒彼得行神迹的故事,以及反映一些在海滨村落的初代信徒人物和信仰形态。

{\Section:TopicID=303}A 在吕大的以尼雅 九3235

  这个故事好像马可第二章,耶稣医治一个由四人抬来的瘫痪的病人一样。前者是由耶稣直接命令他起来行走,而治好了病人。但在那时并没有引起许多人信耶稣,只引起了法利赛人和文士跟耶稣的争辩而已。后者是彼得用耶稣的名医治了的瘫痪病人,没有人为这件事争论。在吕大和沙仑那些地方的人看见这人痊愈后都信了主。这故事表明耶稣升天以后,藉着圣灵的同在,使徒照样有权能,他们能够奉耶稣的名行各样的神迹。

{\Section:TopicID=304}B 约帕的女信徒大比大 九3643

  这一段很有路加写作的特色,他关心妇女和穷苦的人。他喜欢提及这些人和含有人情味的琐事。大比大的希腊语是多加。多加这位女信徒是否也是一位寡妇,文中没有详细提到。但她死的时候有许多寡妇来她家里为她哀哭。这些寡妇曾受过她的恩助,也许多加也是寡妇,这些人就是她的朋友。也许这些寡妇是贫穷的人,专为人作哀哭的妇女,她曾受多加的照顾,多加能帮助贫穷的人,家里又有楼房,大概是个家道不错的人。经文中共提到她的两点美德:广行善事大概也指她的敬虔、祷告、禁食和奉献此类的事。再来就是她的多施赒济,文中特别指出她的“广”与“多”。这样的态度可由许多受她帮助的人展示她为她们所做的衣服以及从众寡妇都来的情况中看出。因为大家都对她表示怀念和哀伤。

  彼得的医治过程有如以利沙医治书念妇人的儿子一样(王下四章);又如耶稣医治眶鲁的女儿(路八4956)。在这次医治中没有提到奉耶稣的名医病。这故事固然是在表明使徒也怀有超然的能力。有这样能力的人是真正的使徒。

  这个故事以后,又有一个硝皮匠西门的故事,将在第十章提及。硝皮匠所干的活在犹太社会不是一个荣誉的工作。因为他每天都摸死去的兽和兽皮,因此天天不得洁净(利十一24及下文)。这种工作都由“罪人”,就是从会堂中被赶出来的人做的。又因为硝皮的工作很臭,他们不得住在人烟稠密的地方,因此才会住在海边。由此可以综合起来,初期的基督教会大部份都是由贫穷的、生病的、被鬼附着的、孤寡的和罪人而组成的。但教会却训练他们,使他们成为圣徒和基督的精兵。──《中文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