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50

上一篇   下一篇

使徒行传二十一1-16

 

 

    使徒行传剩余的部分可以称为「捆绑之页」。从现在开始,保罗就是以「为主被囚的」身分出现。他对聚集在米利都的以弗所教会长老所传达的临别信息中说到:

「现在我往耶路撒冷去,心甚迫切,不知近在那里要遇见什么事。但知道圣灵在各城里,向我指证说,有捆锁与患难等待我。我却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从主耶稣所领受的职事,证明神恩惠的福音。」

 他那时已知道,他正在往捆锁和限制走去。他宣称在各城里,圣灵已向他指证将要临到他的事。我们会发现,不久他就真的成了被囚之人,并且到使徒行传结束时,他仍是被囚禁的。

或许本书最后一部分的价值,用保罗自己的话来表达最恰当不过。我相信他后来又被释放出来一阵子;就在他第二次下监时,他写下了教牧书信一一提多书和提摩太前后书。极可能保罗为我们留下的最后一封书信是提摩大后书,在那里表达了他对教会的关心,以及他为真理所作的见证。他在提摩太后书中说,「我为这福音受苦难,甚至被捆绑。」然后又加上一句,「然而神的道却不被捆绑。」虽然他在狱中描述所遭受的患难,痛苦,远比使徒行传所记载的更剧烈,但他在那样环境下所说出的得胜字句——「神的道却不被捆绑」——提供了我们使徒行传最后几章的要旨。

    默想本段经文,我们会注意到所记录的事件包含着的永恒价值;但更重要的是,要观察这个故事最中心的要点,换句话说,就是关于圣灵领导的明显冲突。

    首先来看他们在推罗的停留。第四节说,「找着了门徒,就在那里住了七天。」这种译法暗示,他们不只是利用船靠岸卸货的七天空档里,顺便去寻找当地的门徒;而是指他们特意去找门徒;我们不妨用更醒目的字句来传达希腊原文中这句话的意思:「他们努力寻找,终于找到了门徒。」当他们抵达推罗时,必须在那里等候七天,他们就出去寻找门徒。毕齐尔(Henry Ward Beecher)有一次说,保罗缺乏艺术细胞,因为保罗曾遍游亚洲许多城市,亲眼目睹许多美丽的事物,和珍贵的艺术品,然而他的书信中却对这些一字未提。我同意这个事实,但无法苟同他对保罗所下的结论。我认为派克博士(DrParker)的话较为中肯。他提到保罗在推罗的停留时说,「对保罗而言,良辰美景、名胜古迹都算不得什么,他眼中看到的只有失丧的灵魂,和基督十字架的救赎。」这些事才是保罗心中最关切的。

      他们一行抵达推罗,就出去寻找门徒。今日的基督徒,旅行到了推罗,是否也出去寻找门徒?是否很多时候,旅行途中我们故意不与当地的门徒联络,而去看其他的事,拜访其他的人?他们出去寻找门徒,是因为他们知道推罗的一小群门徒正是传扬神话语,完成神旨意的有利据点。

     这是使徒行传要第一次提到推罗。这里的门徒是从那儿来的?我们无法武断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只能作一些推测。马可福音记载主耶稣早期的事工中,曾有从推罗来的人到他那里。不久之后,耶稣亲自到了推罗、西顿一带,并遇见一位叙利非尼基族的妇人;虽然主用看来似乎过于严厉的方式试验她,但主仍以无尽的慈爱和能力赏赐了她的信心。

      当主对他曾行过异能的城市,说出最严厉的谴责时,她的话语中隐含着对推罗的忍耐和宽容:

     「哥拉汛哪,你有祸了;伯赛大阿,你有祸了;因为在你们中间所行的异能,若行在推罗、西顿,他们早已披麻蒙灰坐在地上悔改了。」

    我们无从得知,推罗的门徒从那里来的。我有时候会想,第一代教会的使徒和传福音的人,实际上是在收割主当年在世时所种下的庄稼。

他们到了该撒利亚,遇见腓利。二十二年前,腓利曾被扫罗驱赶离开耶路撒冷。当时扫罗大大迫害教会,「口吐威吓凶杀的话。」司提反殉道之后,迫害越演越烈,直到信徒被迫分散各地,在其他地域传神的话。腓利就是被扫罗逼离耶路撒冷的信徒之一。他下到撒马利亚,在那里传道。如今二十二年过去了,保罗却成为腓利的座上客。腓利算得上是向外邦人传福音的先锋,他在这方面成绩斐然。他是第一个向撒玛利亚人传福音的人,他也是第一个替非洲人(埃提阿伯大臣)施洗的人。腓利最早明白这些事更广大的意义。甚至早在彼得接纳哥尼流之前,早在扫罗被主基督得着之前,早在居比路人和古利奈人到安提阿传道之前;腓利已经回应了那更大的呼召,在撒玛利亚传道,并替埃提阿伯太监施洗,接纳他进入圣徒的交通团契里。

 如今这个一直追随那一线曙光的人,已来到一天中最光明的时刻一一一那位向外邦人作使徒的保罗,来到腓利家中作客。这两个人回顾以往,将如何赞叹神管理的奇妙!他们一同坐下,回味这二十二年的岁月,那是多么伟大而满有恩慈的回顾啊!我们现今也当如此。我们每过一段时间,也应该坐下来回顾一番。是否有一些是我们二十年前认识的人,现在我们不愿意再见到他们?扫罗当年对腓利的憎恶岂不是出于自然的感情?他如今亲密的良友,岂不正是当年他极力迫害的对象?在基督里的交通具有何等改变的力量!他能将二十年前互相畏惧、争斗、迫害的两个人聚在一起,使他们彼此能谈论往事,在大炼和迫害中看出神动工的手。当我们与主基督有真正的交通时,回顾往日是一件蒙福的事!

 现在我们特别来看这段经文的中心要旨。第四节说:

 「找着了门徒,就在那里住了七天;他们被圣灵感动,对保罗说,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第十二节,我们读到:

     「我们和那本地的人,听见这话,都苦劝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请注意,这事路加和在该撒利亚的腓利,亚迦布,以及同团旅行的人,是站在同一立场。这些人受圣灵感动,对保罗说,他不该往耶路撒冷去;稍后这些人又苦苦劝了一次。前一章里,我们已读到保罗对以弗所的长老表示,他确定将临到他的事:

    「现在我往耶路撒冷去,心甚迫切,不知道在那里要遇见什么事;但知道圣灵在各城里向我指证,说,有捆锁与患难等待我。」

      他对以弗所的长老宣告,他必须经历这些,才能行完他的路程,证明神恩惠的福音。在推罗,那些人劝他毋去耶路撒冷时,他未予回答;当亚迦布拿他的腰带,捆上自己的手脚时,他也未说一语;但是当路加和其余的人同声附和亚迦布,力图劝阻他时,他说话了:「你们为何这样痛哭,使我心碎呢?」「碎」这个字其实不含太多痛苦的意思,而是指削弱,屈服。你们为什么哭泣,以致使我的心软弱,屈服呢?「我为主耶稣的名,不但被人捆绑,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愿意的。」这个对比昭然可见。两方面的歧异是无法避免的。两者的动机都是单纯的。我们毫不怀疑使徒的动机之单纯性。至于在推罗的门徒,以及腓利,亚迦布,路加,他们的动机也是单纯的。他们都蒙受圣灵的启示,都忠于他们主的旨意。但是,双方同有正确的动机和同一个启示来源,得出的结论却恰恰相反。

      对于这一点,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有些人认为,保罗错了,所以他接下去所受的苦,都是随之而起的。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那些人的劝告是错的,保罗才是忠于神的旨意。

    我相信保罗是对的。他的决定是出于圣灵引导的结果。细读这一段经文,从他往耶路撒冷的整个过程,他的理由和最深刻的动机这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他是要将从外邦人教会收集来的捐献带到耶路撒冷,去帮助那里的贫穷圣徒。他满怀爱心,要去服事耶路撒冷的弟兄。但再读一遍罗马书,我们会惊奇地发现,那里揭露了他个人的经历,以及他宣教的热忱。

      「我在基督里说真话,并不谎言,有我良心被圣灵感动,给我作见证。我是大有忧愁,心里时常伤痛。为我弟兄,我骨肉之亲,就是自己被咒诅,与基督分离,我也愿意。」

    这就是他决心去耶路撒冷,面对一切苦难的最初动力,也是主宰他生命最强烈的驱策力;他渴望将外邦人与犹太人带到基督里,使他们合而为一。

    那么,路加和那些人「被圣灵感动,对保罗说,不要上耶路撒冷去,」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必须用其他几处宣告来解释这节经文。在前一章里(二十23),保罗说,「圣灵在各城里向我指证,说,有捆锁与患难等待我。」本章第十一节,亚迦布在圣灵感动下说豫言,他没有告诉保罗不要去,只是宣告说,如果他去了,就会被捆绑,所以他们才苦苦劝他匆去。至于在推罗的人劝阻保罗,那是因为圣灵豫告了如果保罗前去,必遭难无疑。整体来看这个故事,我们不能由此断言,圣灵曾宣告说他不可去;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圣灵已告诉他,他将受苦难,并被下在监里。推罗的门徒听见了,从圣灵得知他去耶路撒冷将遇见的难处,就劝他匆去。圣灵说,有捆锁在前面等候保罗,因此他们的劝告实际上是在反抗圣灵的教导。我想他们并非存心如此,他们并未想到这一点。圣灵绝不会指示一个人去劝诫另一个人,使后者逃脱掉圣灵所指明等在他前面的道路。我相信在这件事上保罗是对的,他忠于最深刻的事实。

      本章也带给我们很大的安慰。我们知道这一类的事确实可能发生,我们个人也可能有相同的经历;我们是否面临一些试验,好叫我们决定到底那一个想法是出于圣灵的心意?是的,这是一种动机测验。路加和那些门徒的动机是高尚的,那是出于对保罗的爱。但保罗的动机层次更高,是出于对主的爱,出于成就他旨意的热心。对于那些肯顺服圣灵,寻求他引领,相信他启示的人,最后的试验总是在测验他们的动机。有的时候,某些动机本身是高尚的,但由于应该有更无限高的动机存在,以致原先的动机就成为错的了。

    这里启示的中心是什么?保罗毫不动摇。他感觉到他们的爱所产生的压力和催迫。「你们为什么这样痛哭,使我心碎呢?」「心碎」一词表明了他们的眼泪和恳求是如何压在他心头,使他不胜负荷,快要屈服了。他看重他,但也抵抗他。他知道他们对他的爱,但为了忠于他的主,他不惜将这一切放在脚下,而完全顺服他的主。

      请留意这个故事的结尾。路加说,「保罗既不听劝,我们便住了口,只说,愿主的旨意成就便了。」他们最后终于明白保罗是对的。从保罗的忠诚,决心,和不被泪水动摇的意志,他们看见了主所启示的心意。于是路加说,「我们便住了口」,并且「收拾行李」,与保罗一起出发。这是一个美丽的结尾。他最后证明他们之间真正的团契。他们的劝阻是出于真诚,他的拒绝也极有尊严,他们终于在明白主的旨意之后,又互相联结,合而为一了。

    不久我们就看到,这为主被囚的使徒,踏上通往捆绑之路;根据他自己书信中所说的,这条道路最终导致了神福音的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