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四章

上一篇   下一篇

【徒四1~3守殿官的官衔叫『撒干』(sagan),是大祭司的得力助手,他是专门监督圣殿的秩序的。群众既已聚拢,他的圣殿警员必然也要来到现场。与他同来的还有撒都该人,他们是富有的贵族阶级。他们虽然人数不多,却是财雄势大。这整个事件使他们厌烦,主要的有两个原因。第一,他们不信死人复活;而使徒所宣扬的却正是这个真理。其次,正因为他们是富有的贵族,撒都该党乃是『合伙派』。他们与罗马人保持友善关系,好叫他们能以保持他们的财富,逸乐,威望和权势。罗马政府虽然很宽大,对于骚动却毫不留情。撒都该人确然相信,如果容许使徒这样下去,不加阻止,群众骚动可能随之而来,以致终于对他们的地位有极大的损害。所以他们要设法杜渐防微,而彼得与约翰便因此迅速被捕了。──《每日研经丛书》

 

134.撒都该人是何人?他们的信仰如何?何以有权捉拿使徒?(徒四章13节)】

      在那稣的时代,犹太人有三种党派,即:

      一、法利赛党(PHARISEEs

      二、撒都该党(SADDUSEES

      三、以散尼党(ESSENES

    以散尼党未见于新约圣经,但传说施洗约翰就是这一党派的人,与世无争,避居旷野。法利赛人的事则记载在四福音甚详,主耳稣曾责备他们为假冒为善的人。

    撒都该党,当时皆为祭司份子,他们自称为利未的后裔。“撒都该”一名源出于祭司“撒督”(撒下八章17节,十五章27节)。但有人主张这名源出于纪元前200年、犹太议会的一位领袖称为“撒督”者,成立一个党派,以恢复犹太人古时虔诚礼拜的一切规例。

    “撒督”意即“公义”,所以“撒都该党”意即“义人党”。这些人多为祭司与犹太贵族及富人,因此穷人多数赞成法利赛党的主张。

    撒都该党徒在当时握有宗教大权,他们反对使徒传复活之道,所以来捉拿他们。请注意这里是说:祭司们和守殿宫并撒都该人,并非是罗马兵丁。这种捉拿与审判是纯粹宗教性的,与政治无关。

    撒都该党的信仰有主要几点:

    一、不信死人复活。

    二、人死“灵魂亦死”无来生及报应。

    三、不信天使或鬼魂存在。

    四、不信定命论,人有绝对的自由。

    因此他们曾以复活的难题要难倒那稣(太二十二章2333节),但被那稣驳得哑口无言。

    保罗在受审时,因为主控人有法利赛人与撒都该人在场,所以保罗很聪明地利用他们信仰矛盾之点,来引起他们争吵,使自己脱身(徒二十三章610节)。

    撒都该人只保守宗教的仪式,并不实行摩西其他的生活教训。他们也拥护罗马的统治,注重物质的享受。因此今天复国的以色列人,还多少保有法利赛人的生活形式,但撒都该精神则早已不存在。――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144 守殿官是何等人?官府属什么机构?(徒四15)】

答①守殿官——是指管辖守卫圣殿利未人的祭司,每一班的祭司都有他们的守殿官,换言之,就是圣殿的警长,负责维持圣殿内部和其周围的秩序事工,他们曾与祭司长并长老同谋诡计,先后捉拿过使徒,陷害主,与主为敌者(徒四1-3,路廿一452)。

②官府——是耶路撒冷公会的总称,就是指犹太人的最高法庭的公会,连祭司长在内,共有会员七十一位组成,祭司长是公会的主席,集于耶路撒冷中有大祭司,长老,文士,及户法利赛人,与撒都该人的领袖(太廿六357,可十四55,十五1,徒四5,五172134)。公会有权管理一切民政及宗教事宜,主与彼得,约翰,司提反及保罗,皆曾受审于公会,都记在新约中。此会约于主前二百年组成,当罗马统治时代,公会无判决死刑之权,而操于罗马方伯之手,及至主后七十年耶路撒冷被毁后,公会全然废弛矣。——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徒四7「叫使徒站在当中,就问他们说,你们用什么能力,奉谁的名,做这事呢?」

         我们的眼睛必须被开启,借此看见因主耶稣升天以后所做成的伟大改变。耶稣这名,确定建立了那位拿撒勒人木匠之子,和坐在宝座上那位基督的同一性,但这圣名还有更深的意义,因耶稣这名,代表着无限的能力和权柄——「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腓210)甚至当犹太人的领袖,向门徒们查问关于那瘸腿的如何得医治时,他们也认识在这一个圣名里,是具有上述意义的可能。

         今天,主耶稣这名告诉我们,神已将一切的权柄,都交托祂的儿子,所以在这圣名里是具有无穷大能的。再者,这圣名不只是属乎祂的,且是已经「赐下人间」(徒412)。祂已将祂圣名的权柄放在我们手里,给我们使用在祂最后与门徒的谈论中,祂曾在三处经文里重复:「奉我的名求」这句话(约1413-141516)。当祂说:「你们奉我的名,无论求什么,我必成就」一语时,祂对我们的信任是何等的深切呢!――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徒四13使徒行传四章13节说彼得和约翰是没有学问的,意思只是他们没有正式受教于拉比门下。──《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徒四13勇敢有两种。血气之勇很少知道他要面对的危险。另外一种却是高超得多的,冷静的勇气,知道要遭遇的危险却不肯畏缩。彼得所表示的乃是第二种勇敢。当人告诉希腊的大勇士亚溪理(Achilles译注:荷马所著叙事诗伊里亚特中的英雄Achilles),如果他上阵去,他一定会死,他却用了不朽的名句回答说:『可是我一定要去』。当时彼得知道他要遭受的危难,然而他一定要去。──《每日研经丛书》

 

【徒四19正如韦尔斯(译注:英国作家Herbert George Wells 1866-1946)说过的,『许多人的不幸乃是因为邻人的声音在他们的耳朵里,大于上帝的声音』。基督教的真正秘密在于一度有人给诺克斯(John Knox)的颂辞:『他极其敬畏上帝,从不怕人。』──《每日研经丛书》

 

【徒四24他们对上帝的大能有信心。与他们同在的乃是创造万物,覆育万物的主。有一次,教皇的使者恐吓马丁路德,如果他坚持目前的路线下去,后果将是如何,便警告他,他将会被他的一切拥护者所唾弃。那使者问他,『那时你的处境将如何呢?』路德说,『就像现在一样,在上帝的手中。』对基督徒来说,帮助我们的,常常比敌挡我们的多。──《每日研经丛书》

 

【徒四31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

   在五旬节他们已经被充满,但彼得与公会的人辩论时,又再次被充满(8)。现在他们在祷告与赞美的时候,又都被充满。可见圣灵充满是继续不断的事。我们看见那些跟随主的人,在被圣灵充满之后有了奇妙的改变。我们被圣灵充满的结果,也必大有能力,放胆讲论神的道。―― 迈尔《珍贵的片刻》

 

【徒四31~33祷告完了,聚会的地方震动。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放胆讲论神的道。...使徒大有能力,见证主耶稣复活。」

        伊文思在他的日记中告诉我们:一天下午,他行经一条很荒僻的道路去出席一个聚会,他自己觉得他那时候的心是冰冷的。他说:「我系住了我的马,步行到一处僻静的地方,在那里我很痛苦的走来走去,检查我自己的生活。我在神面前等候了三小时,我的心被悲哀压制着。最后,一个甘甜仁慈的爱的感觉温暖了我的心,在那里我重新受了一次圣灵的浇灌。日头平西的时候,我回到原路上,骑上了我的马,向前驰去。次日,我在山坡上对一大群众讲道,觉得自己充满了新的能力,以致全韦尔斯城的人民,在那天都得到一个极大的复兴。」

        当你遇见一个重生的人,第一个问题你应当问他的就是:「你...信的时候,受了圣灵没有?」(徒十九2)

 

【徒二43~45;四32~35有人问,在今天的教会,是否也要这样作?过去在中国大陆山东省的马庄,就有一个『耶稣家庭』,他们是完全仿照使徒行传初期耶路撒冷教会的作法,凡物公用,但是否每一教会都必须如此呢?不是。因为到了使徒行传的后半部,这种情形便没有了,保罗的书信上,也没有鼓励信徒们要这么作。这只不过是教会初初建立起来,一个过渡时期的情形。那时候有很多远地来的犹太人,本来是要来耶路撒冷过节的,过完节之后马上就要回去,所带的钱粮只够维持几天。后来他们听到彼得等人传了福音后,悔改信主,希望能和当地的信徒们一起来过教会生活,就都留下来了。这许多的人,都需要生活上的供应。所以耶路撒冷本地的信徒才卖了田产房屋,将银子交给使徒们。但这都是出于信徒的甘心情愿,使徒们并没有强迫他们这么作。── 何晓东《新约圣经难题探讨》

 

145 新兴使徒重要行事经过情形如何?(徒四3637)】

答:使徒原文字()是奉差遣的意思,凡是奉主差遣的人,从广义来说都是使徒,并未限十二使徒之名(参帖前一1,二6,罗十六7,加一19,林前四69,十五7)。在使徒行传中,自五旬节圣灵降临以后,有好些新兴的使徒,他们或者早已归主,多被圣灵充满,大有能力为主作工,成为主的仆人,关于他们的重要行事经过情形,有的记载甚为详细,有的则甚简略,或是无可考也。

①巴拿巴——意思是劝慰子,是使徒给他的称呼,大概是因他有口才的恩赐而得名(徒十一23),他是利未人,生于居比路,原名约瑟(意增添),是个好人,为保罗朋友之一,曾被圣灵充满,大有信心,领了许多人归主(徒九27,十一24)。他与保罗同工,常往来于耶路撒冷与安提阿教会之间,受差遣作工,接济贫苦信徒,旅行布道,参加耶路撒冷会议,决定外邦人信徒的地位,他是使徒教会中,在前面的基督徒领袖之一,关于他的行事经过情形,在使徒行传中有不少记载(徒四3637,九27,十一22-30,十二25,十三127434650,十四1-711-28,十五212222535-39,参一O六题5项)。在加拉太书二章中,保罗亦曾复述他与巴拿巴往耶路撒冷去陈说传福音的情形,并且只有在随裸装假的事上,提到他的一点软弱之事(加二1-14),其他别无可责之处,据说巴拿巴是于主后五十七年为主殉道了。

②司提反——系希腊名字,意思是冠冕(参二OO题),为十二使徒从众门徒中所拣选七位执事的第一位。他是有好名声,被圣灵充满,智慧充足,大有信心,满得恩惠能力,在民间行了大事和神迹,当时是以智慧和圣灵说话,叫那些和他辩论的众人抵挡不住,以致被捉拿到公会去,设下假见证想控告谋害他(徒六2-58-15),但他当众申诉,在使徒行传中作了一篇最长的演辞和最有力的指控(徒七1-53),因而最后引起众人的恼怒,咬牙切齿,大声喊叫,捂着耳朵,齐心拥上前去,把他推到城外,用石头打死了(徒七54-69)。他虽然遭到如此残酷的刑罚(参利廿四14-16,申十七5),却没有对杀害他的人们存着一点愤恨之心,而在断气之前,又是跪下大声呼喊,求主不要将这罪归于他们(徒七60),这是多么充满爱心感人肺腑的祷告,所以圣奥古斯丁曾经指出:「司提反的祷告,在保罗归主的这事得到了应验,若没有司提反的祷告,教会就不会得到保罗。」这确是一个实际的明证(廿二20)。司提反是第一位因见访基督坚定的信仰,而接受殉道者冠冕的人,他的殉道(主后三十六或三十七年)差不多是结束了耶路撒冷的工作,从此以后分散到各处去,将基督荣耀的福音传开了(徒八1-4)。

③腓利——希腊名字,意思是爱马者,按照原文字腓利与十二使徒中之腓力是同名的,不过是汉字的译名不同而已(徒里5-13,太十3)。腓利为拣选七位执事中的第二位(徒六5,廿一8)后来因传福音的工作而著名,他曾下撒玛利亚城去宣讲基督,行了神迹,赶鬼医病,使许多人连男带女与行邪术的西门一同受浸归主(徒八5-13),以后又被主的使者指示,去向一个正从耶路撒冷回去的埃提阿伯人(即古实,乃埃及以南一国名,赛十八1,诗六八31)太监传道,领他明白圣经,信而受浸归主(徒八26-40)。使徒保罗在第三次旅行布道时,曾经来过该撒腓利的家和他同住多日,他有四个女儿,都是说预言的(徒廿一89,诗八40),她们是先知亦是教师,这足以表明腓利的家,该是一个多马充满属灵气氛爱主的家庭。

④伯罗哥罗——意思是会长。尼迦挪——意思是得胜者。提门——意思是可敬的。巴米拿——意思是坚定的。传说他在腓立比殉道。尼哥拉——意思是百姓的得胜者,原是进犹太教的安提阿人,按古遗传,他以后离开真道,设立一种无律法的伪治派,成为尼哥拉一党,放纵情欲,引诱信徒走向异邦异端信仰者(启二56)。以上这五人名字都是希腊名字,他们是使徒祷告按手被拣选七位执事的后五位(徒六56),据说其中尼迦挪,提门,及巴米拿在罗马的殉道人名录中,被指为圣人及殉道者,至于这五人的以后事迹,圣经未有记述,我们不得而知。

⑤保罗——是希腊名字,意思是微小(按古史记其身材矮小),其原名保罗是希伯来名字,意思是求问的(徒十三19,九4,六14),据说这是他父亲私袭以色列头一王的名字取来以为荣耀的(撒上八5,九2)。他的世系是属便雅悯支派的希伯来人,于主前二年生于基利家省的省会大数城,在迦玛列门下接受祖宗严谨的律法教育(腓三5,罗十一1,林后十一22,徒九11,廿一29,廿二3),大数是罗马的驻防城,于是保罗生来就是罗马的民籍(徒廿二25-29),他的父亲本来是法利赛门的人,迦玛列为法利赛门的师傅,因此保罗深信死人复活的道理(徒廿三6,廿六58,腓三5),热心事奉神,且为祖宗的遗传更加热心(徒廿二3,加一14),而敌视攻击基督,定意残害教会,曾将许多圣徒下在监里,他们被杀,他也出名定案,屡次用刑,强迫他们说亵渎的话,又分外恼恨他们(徒八3,九121314,廿二45,廿六9-11),不料行至大马色的路上时(大马色距耶路撒冷东北一百六十哩,为叙利亚古都),忽然遇见主的显现指示,蒙主光照悔改而受浸归主,成为主所拣选的器皿,召他特作外邦人的使徒(徒九1-19,廿二6-1621,廿六12-18,罗十一13,加二8),被圣灵充满,即先在大马色的各会堂放胆传道,遭到犹太人的谋害(徒九20-31),以后在安提阿教会奉圣灵的差遣往外邦,作了四次旅行布道(徒十三1-十四28,十五36-十八22,十八22-廿一27,廿三11-廿八16),足迹走遍陆地和海洋,巾帼来往于小亚细亚,希腊等地各城乡传道,医病赶鬼,使死人复活,行了神迹奇事。在他第一次旅行不但之后,曾经参加耶路撒冷会议,与那些主张为外邦门徒守摩西律法规条受割礼的人,大大争辩,且述说他与巴拿巴在外邦人中所行的神迹奇事,之后奉差遣摧教会长老书信到安提阿教会去安慰众人(徒十五1-35),最后保罗到了罗马。这四次的旅行布道,其间经历许多患难(徒十四22),屡次被打下监,被捉拿受审判,遭遇了陆地和海洋各种危险,然而蒙主保全了性命,以致他能以囚犯之身,获准在罗马自己所租的房子里,足足住了两年(约主后六十一年至六十三年),放胆传讲上帝国的道,工作多有果效,有许多人信主(徒廿八16-183031)。他在那里又曾写了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腓利门书,或者希伯来书也是他写的(来十三2324),他早在三年前就曾写下罗马人书,告诉他们已经在路上预备往那里去了(参罗一10-13,十五28),在新约圣经中,保罗前后一共写了十三卷书信,(罗——门),几乎占了全书的一半,他原是以制帐棚为业,自食其力,并且助人传道(徒十八3,廿34,帖前二9),至于以后的行程,是否按着自己的计划去了西班牙(罗十五2328),我们却不得而知。据说当他回到希腊与小亚细亚周游教会的时候(约主后六五至六六年),罗马城内大失火燃烧大半房屋,这原是尼录王暗中遣人放火的,后为大家晓得,引起公愤,尼王又私造谣言,说是基督徒纵火的,因此罗马官将保罗捉去,告他是基督教的首领,再次将他当为囚犯下在监里,约在主后六七年,他就被杀为主殉道了,所以他曾写信给提摩太说:「我现在被浇奠,我离世的时候到了,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道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提后四6-8),这想必就是他传道人生路程最终结束工作的告白了。

⑥西面——意思是听者,被称呼尼结(意「黑色」的西面)。古利奈人路求——意思是发光的,这人与罗十六21节的路求是两个人(古利奈为吕彼亚之城,在非洲北部,埃及以西,距地中海三十哩)。希律王同养的马念——意安慰者,他幼年时与分封之王希律按提帕(即杀害施浸约翰者,参五题3条)同养的朋友,这里西面和路求是从非洲来的,马念是从巴勒斯坦来的,他们是安提阿教会的先知或教师,与巴拿巴保罗事奉主,禁食祷告,受圣灵启示,保罗和巴拿巴被差遣作首次往外传道去了(徒十三1-3)。至于西面,路求,马念这三人以后的事迹情形如何,圣经未有记述。

⑦称呼巴撒巴的犹大——巴撒巴意思是巴撒之子,犹大是赞美的意思,他和西拉是使徒时代教会中的两个领袖,关于犹大的事,圣经没有什么记载(徒十五2232,参一三一题6项)。

⑧西拉——意思是多树的,是犹太人(徒十六20),为耶路撒冷会议会所拣选他和巴撒巴的犹大作首领,差遣他们和保罗,巴拿巴前往安提阿报告会议的决议,送信至那里,答复关于这决议的一切问题,西拉也是先知(徒十五22-32),后来被保罗拣选作第二次旅行布道同工(徒十五40),又拣选了提摩太同行。他们在马其顿的腓立比传道时,保罗和西拉曾经被打下监,半夜祷告,监门全开,使禁卒全家听道而受洗归主得救,他们因是罗马公民,亦得山监释放了(徒十六1-41219-40),就是到帖撒罗尼迦讲道,此时西拉与提摩太一同留在庇哩亚,而保罗则独巡至雅典(徒十七1014),不久他们到雅典与哥林多(徒十七15,十八15)。保罗在给哥林多教会信中,亦曾说到西拉是他的同工(林后一19),在给帖撒罗尼迦人前后书信中,他的名字与保罗同列(帖前一1,帖后一19),彼得称西拉为「我所看为忠心的兄弟」(彼前五12),他是彼得所信托的一位带信使者。

⑨提摩太——意思是尊敬神,是路司得人,其母是犹太人,其父为希利尼人(徒十六1),母名友尼基(意美好的得胜),外祖母罗以(意欢心,提后一5)。提摩太为保罗所拣选,约在主后五十一年参加第二次旅行布道的同工(徒十六3),他在主内被称为保罗的真儿子(提前一2),他的被拣选是出于神,是经过长老们与保罗所按手区别出来的(提前一18,四14,提后一6),偕同保罗经过亚细亚,腓力比,帖撒罗尼迦,以至庇哩亚,他就和西拉留在那里,直等到保罗巡至雅典时,又叫他们速速来到雅典(徒十七1415),然后保罗打发提摩太回到帖撒罗尼迦去,坚固众教会(帖前三12),及至他回来的时候,保罗已经去了哥林多(徒十八5,帖前三6)。他与保罗联名写了帖撒罗尼迦书信(帖前一1,帖后一1),保罗在以弗所的时候,曾打发他在马其顿去(徒十九22),并联名写了哥林多后书(林后一1),以后保罗又打发他由以弗所去哥林多,提醒那里的弟兄们纪念保罗的行事(林前四17),保罗写罗马书信时,也有用提摩太的名字问安(罗十六12),末次上耶路撒冷时也和他同往(徒廿四),保罗在罗马,他也在那里,奉差遣往腓立比去,表示挂念那里的弟兄们(腓一1,二19-22,西一1,门1),保罗第二次在罗马的狱中,曾写书信嘱他把马可带来,也将皮卷各书带来(提后四9-13)。但不知提摩太在保罗死前何时到了罗马下在监狱中,惟有希伯来书中曾有提到他从狱中被释放的事(来十三23),他的身体并不很好(提前五23),路加与他都是保罗恒久的同伴,保罗对他非常痛爱而称赞不已(提后一2,四11,腓二22),按遗传说,在保罗死后,他的工作就是牧羊照顾以弗所的教会,作了主教,并且也在那里为主舍命殉道了。

⑩亚居拉——意思是鹰,生于本都的犹太人(本都位于黑海的南岸,为小亚细亚东北之一要省,徒十八2,二9,彼前一1),他与妻子百基拉(意较小者,或守旧者),可能是在罗马时就已信了主,他们从那里来到哥林多,适保罗第二次旅行布道时遇见他们,因和他们同是以制帐棚为业,就同主作工(徒十八1-3)。以后保罗往叙利亚去,又到以弗所他们皆与保罗同行,就留在以弗所(徒十八18-19),当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到以弗所时,他们还字啊那里,并且将上帝的道给亚波罗作更加详细的讲解,在他们的家中设有教会(徒十八24-26,林前十六19),后来他们往罗马去,保罗在写罗马书问安语中特别提到他们,是在基督里与他同工,为保罗的性命,将自己的颈项置之度外(罗十六34)。由上可知他们夫妇对于圣经深为熟习,二人同心事奉,热心爱主,爱人如己的见证,十分表现出来,尤其是百基拉的名字,常被列在丈夫名字之前,这很可能表明她比丈夫爱主主心更万恶热切超越,善于辞令讲道之故,以后他们又再次回到以弗所去了,保罗又向他们问了安(徒十八1826,罗十六3,提后四19)。

⑾亚波罗——希腊名字,意思是神所生的,生于非洲北岸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此城是希腊学术及文艺的中心,旧约圣经七十士希腊文译本就是在那里译成的,亚波罗可能是在亚历山大学校深受良好的教育,这人是有学问口才,最能讲解圣经,热心事主,只是单传约翰的洗礼,他在会堂里放胆讲到时,经百基拉,亚居拉的指导,越发详细明晰主道,当他从以弗所要往亚该亚,哥林多去的时候,亚居拉,百基拉并写信给那里的信徒接待他。他到了那里,蒙恩信主的人多得帮助,他在众人面前极有能力,驳倒犹太人,证明耶稣就是他们的弥赛亚(徒十八24-28)。保罗后来写着说:「我栽种了,亚波罗浇灌了。」(林前三6)可知亚波罗带领他们进入更深属灵的生命,以后亚波罗继续协助保罗,他和亚居拉,百基拉同为保罗在以弗所,哥林多工作的助手(林前十六12,多三13)。

⑿以拉都Erastus——意思是亲爱的,以弗所人当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时,曾差遣他和提摩太往马其顿去,这是要劝勉信徒,将捐项送去耶路撒冷帮助那里贫乏的圣徒们,亦即表示外邦人对犹太信徒们的爱心(徒十九22,参十一2930,林前十六34)。这人可能是提摩太后书四章二十节所说住下哥林多的那人,而不是罗马书十六章二十四节所记管银库的那人,读经者注意之。

⒀该犹——意思是主,马其顿人曾在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时一同被捕,关于这人行事不知其详,在新约中还有三个人是与他同名的人(徒十九29,廿4,林前一14,约三1,参二OO题)。

⒁亚里达古——意思是善于治民者,马其顿的帖撒罗尼迦人(徒廿4,廿七2),曾在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时一同被捕(徒十九29),以后伴随保罗往耶路撒冷去(徒廿4),后来保罗第四次旅行布道,他又与保罗从该撒利亚往罗马去(徒廿七2,廿五6),在罗马与保罗一同坐监,作伴,这人是保罗一同作工,一同受苦(西四10),和路加同为保罗的好同工(门24)。

⒂斯巴特——意是拯救父亲,庇哩亚人毕罗斯的儿子,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时,他随保罗往亚细亚去,以后圣经不再提到他的名字(徒廿4)。

⒃西公都——意思是第二,帖撒罗尼迦人,曾同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到亚细亚去,他可能是德丢——第三的意思,为保罗写罗马书的代笔人(罗十六22),括士Vatus——第四的意思,是往哥林多城的一位信徒(罗十六24),他们为一父亲所生的四兄弟。

⒄该犹——意思是主,为特庇太,非前面十三项所说的该犹(徒十九29),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时,他曾先到特罗亚去等候保罗(徒廿45)。

⒅推基谷——意思是时运,亚西亚人,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时,他曾先去特罗亚等保罗(徒廿45),这人常受重要托付,后来他将保罗在罗马所写的以弗所书,及歌罗西书,送往这两地方的教会,他被称为亲爱的弟兄,忠心的执事,及一同作主的仆人(西四78,弗六2122,提后四12,多三12,参二九一题)。

⒆特罗非摩——意思是抚养的,亚西亚以弗所人。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时,他曾想去特罗亚等保罗(徒廿5),与保罗同行同工,到耶路撒冷时,保罗曾被犹太人诬指为带特罗非摩进入圣殿,就污秽了圣殿,而成为骚动捉拿保罗的原因(徒廿一2930),后来特罗非摩病了,保罗就留下他住的米利都(希腊一城名,在以弗所以南之海岸线上,提后四20,徒廿15)。——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起初的教会(徒四23~35)

   一、同心合意(2432)

   二、切切祷告(24~31)

   三、圣灵充满(31)

   四、放胆讲论(31)

   五、大有能力(33)

   六、都蒙大恩(33)

   七、乐于捐输(32~35)

   八、忍受逼迫(40~42)

── 丁良才《经题模范》

 

【见证主的名】

放胆讲论神的道;伸出手来医治疾病

   一、最初逼迫教会

         1.传说死人复活

         2.使徒被捉拿

         3.听道之人约到五千

   二、彼得的第三篇信息

         1.除祂以外别无拯救

         2.认明他们是跟过耶稣的

         3.所看见所听见的,不能不说

   三、高声向神祷告

         1.同心合意

         2.圣经上的预言

         3.都被圣灵充满

── Chih-Hsin ChangAn Outline of The New Testa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