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讲
 第十八讲

建立福音之基礎

 
經文:羅馬書十五:1—33


我們知道基督教信仰團契最重要的功課,就是分享與分擔;這也是我們時常聽到的一句話:「分享喜悅,分擔苦難。」教會之所以跟一般民間社團不同的地方就在這裡;因為一般民間社團常常會有爭權奪利的現象發生,但是在基督教會的信仰團契裡,這種情況是不應該發生的,如果有,那是很違背信仰的態度的。我們不太清楚在使徒保羅時代的羅馬城的社會情況,但是至少,他在這裡提到了一個信仰團契應該有的彼此互助之責任,尤其是對那些信仰根基比較軟弱的人,強者有無法推卸的責任。
另一方面,我們也在這章經文中看到使徒保羅在宣教工作上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在還沒有聽見基督的地方傳福音,免得將工作建立在別人的基礎上。這種宣教的氣魄,確實是影響基督教對外擴展最重要的一個理念。而這也同時說出他對外邦人傳福音工作上的見證。他不願意在猶太人的基督徒中打滾,這樣有好處,除了可以免除許多不必要的傳統規律,使宣教工作礙手礙腳外,又可使福音的事工因為這種努力而完成基督耶穌所交代的使命(馬太福音廿八:19)。
我們在使徒行傳中也看到使徒保羅在宣教工作上附帶的另一個使命,就是讓基督教會之間能夠彼此互相關懷、互助,以達成早期教會最為可愛的見證—分享上帝在基督耶穌裡的愛。這種愛,不是只用嘴巴講的,乃是用實際行動表現出來,那就是在財力上彼此互相奧援。使徒行傳有這樣的記載說:

「有幾個先知從耶路撒冷下安提阿去。其中有一個人叫亞迦布;他得到聖靈的指示,站起來預言天下將有嚴重的饑荒。(這事到克勞第在位年間果然發生。)於是門徒決定每人按照自己的能力,捐錢救濟住在猶太的信徒們。他們就這樣做了,託巴拿巴和掃羅把捐款帶給教會的長老們。」(使徒行傳十一:27—30)。

「我離開耶路撒冷已經有好幾年。我這回上去是帶著賙濟同胞的款項,同時要獻祭物。(使徒行傳廿四:17)

從這兩段經文我們可以看出使徒保羅是如何在教導信徒們關心那些在苦難中,或是窮困中信徒,他們彼此之間都互不認識,但是使徒保羅卻是這樣教導信徒們要去實踐這樣的信仰—施比受更為有福。
這一章也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經文,尤其是在今天的教會裡,使徒保羅的這種見證,更應該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章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六節:
1 我們信心堅強的人應該幫助信心軟弱的人,分擔他們的重擔,而不求滿足自己。2 我們每人要為其他信徒的益處著想,來建立共同的信心生活。3 因為基督並不求滿足自己,倒是像聖經所說:「辱罵你的人的辱罵都落在我身上。」4 聖經裏面的話都是為教導我們而寫的,目的是要我們能夠藉著忍耐和聖經所給與的鼓勵獲得希望。5 願那位賜忍耐和鼓勵的上帝幫助你們有同樣的見解,學習基督耶穌的榜樣,6 好使大家在一起,同聲頌讚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

這六節經文可以說是對前面第十四章所說的教訓做一個總結—信心堅定的人,應該幫助軟弱者。使徒保羅寫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中有說過這樣的話:

「不要自私自利,不要貪圖虛名,要彼此謙讓,看別人比自己高明。不要只顧自己,也要關心別人的利益。」(腓立比書二:3—4)

這就是他一向對基督徒的勸勉。我們應該要注意的,乃是使徒保羅並不是在道德上論「是非」的問題,而是在「意見」上談容忍不同的觀點。猶太人一直保有一個很特別的論事態度,就是不尋求「全場一致」的結果,相反的,往往在有反對聲中,他們會欣喜這樣的結果,因為他們認為人就是這樣的不完美,有缺點。這跟我們的社會文化很不相同;我們總是不太喜歡不同觀點、意見的人,尤其是對那些固執己見的人,我們有時是非常的不喜歡。但是,使徒保羅要我們學習接納這樣的人。這並不是說,我們必須遷就那些對事務的看法持堅決反對意見者,而是要我們有開闊的心胸去接納、容忍他們的存在,這是因為信仰的緣故。
第四節這裡所說的「聖經」,是指舊約聖經而說的。因為在使徒保羅的時代,新約聖經尚且還未出現,只有零星的一些書信提及有關基督耶穌的事蹟而已,或是使徒保羅所寫給教會的書信。他將詩人所寫的詩運用在基督耶穌身上,這句詩詞是取在詩篇第六十九篇九節。我們知道在使徒保羅的觀點裡,基督耶穌遭到最大的羞辱,就是被釘十字架。但是,基督耶穌接受下來了。他要我們學習如同基督耶穌這樣的款式。如同使徒保羅寫給腓立比教會的信中所說的:

「他(基督)自願放棄一切,取了奴僕的本質。他成為人,以人的形體出現。他自甘卑微,順服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書二:7—8)

一個真正信心堅強的人才能有這樣的態度,只有信心軟弱的人才會跟人斤斤計較。比起基督耶穌,我們實在太軟弱了啊。

第七至十三節:
7 所以,為了榮耀上帝,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8 我告訴你們,基督為著要顯明上帝的信實,作了猶太人的僕人,為要使上帝對族長們的許諾得以實現,9 同時使外邦人也能夠頌讚上帝的慈愛。正像聖經所說:
因此,我要在外邦人中頌揚你;
我要歌頌你的名。
10 聖經又說:
外邦人哪!要跟上帝的子民一同歡樂。
11 再說:
所有的外邦人哪!要頌讚主;
萬民哪!你們要頌讚他。
12 以賽亞也說:
有耶西的後代要出來,
他要起來統治外邦;
外邦人都要仰望他!
13 願上帝,就是那希望的泉源,因著你們對他的信心,讓你們充滿各樣喜樂、平安,使你們的希望,藉著聖靈的能力,不斷增加。

看,使徒保羅把問題又向前一步地提出來;先前是談到對於飲食的問題,或是安息日、節日的問題,但是現在,他把問題導引到猶太人最為敏感的問題上,那就是種族的問題上。我們知道猶太人對外邦人的態度是很不友善的,因為在他們的看法裡,外邦人是不潔淨的,是上帝所不喜歡的。因此,最容易使猶太人團體發生紛爭的就是種族問題。耶路撒冷的聖殿大門口外甚至設有門檻,很清楚地寫著說「外國人不准越過」的字樣。如果我們看使徒行傳的記載就會知道,使徒保羅之所以在聖殿被猶太人逮捕,主要原因就是認為他帶外國人進入聖殿,認為那是一種褻瀆的行為(使徒行傳廿一:27—29)。
現在使徒保羅告訴羅馬教會的猶太人基督徒,要「彼此接納」。他這樣說是根據基督耶穌的死乃是為了眾人的緣故,不單是為了猶太人而已。我們知道基督耶穌也說過,上帝不會單單愛某一個族群,乃是愛所有的人。約翰福音的作者這樣說:

「上帝那麼愛世人,甚至賜下他的獨子,要使所有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恆的生命。因為上帝差遣他的兒子到世上來,不是要定世人的罪,而是要藉著他來拯救世人。」(約翰福音三:16—17)

作為一個基督徒,就是一個新造的人,就應該將種族的歧視打破,這樣才能使所有的人都真正成為「屬主的人」(羅馬書十四:8)。
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引用了許多舊約聖經的經文,為的是要讓猶太人認識到,早在舊約時代,聖經的作者已經提出了這種觀點;第九節的句子是採自詩篇第十八篇四十九節;第十節採自申命記第三十二章四十三節;第十一節是取自詩篇第一一七篇一節;第十二節則是採自先知以賽亞的書信第十一章十節。上述這些經文都很清楚地指出,上帝的拯救工作是超越國家、種族的範圍的。而基督耶穌就是上帝拯救的記號,因此,所有信靠耶穌為基督的人,都應該有這樣的態度—排除種族的隔閡,回到上帝拯救的愛裡共同分享救恩。
我們注意第八節說「基督為著要顯明上帝的信實,作了猶太人的僕人」這句話。這也同時提醒我們基督耶穌到世上來,就是一個僕人的角色,不是「領袖」。他是自甘卑微地成為人的僕人。在福音書中,我們常常看到基督耶穌在教訓他的學生時,就是提醒他們不要扮演領袖的角色,要成為眾人的僕人。不要去搶坐高位,寧願卑微地坐在低階。基督耶穌甚至拿水為學生洗腳,等等這些都是在說明他扮演僕人角色的特性。如果說今天的基督徒要學習甚麼,恐怕沒有比這個功課更重要的了。
我們看到使徒保羅寫書信的特色,總是在一段結束之時,說出他祝福的話語;在第五至六節,他祝福羅馬教會的信徒,現在他又再次祝福的話。這段話中有幾個很有意義的字眼—喜樂、平安、希望、聖靈的能力。如果我們要說基督教的福音中,最使我們感到有生命力的就是這些。

第十四至廿二節:
14 弟兄姊妹們,我自己確實知道你們滿有良善的品德,也具備著豐富的知識,能夠彼此勸導。15 但是,在這封信裏,對於某些問題,我仍然大膽地提醒你們。我這樣直言無諱,是因為上帝給我特權,16 使我成為基督耶穌的僕人,在外邦人當中工作。我像祭司一樣宣講上帝的福音,為要使外邦人成為聖靈所獻上的祭物,是上帝所悅納的。17 這樣,因為我在基督耶穌裏,我可以因著事奉上帝而覺得光榮。18-19要大膽講的只是這一句話:基督藉著我的言語行為,又用神蹟奇事和上帝之靈的能力使外邦人順服上帝。因此,從耶路撒冷一直到以利哩古一帶地方,我到處傳揚關於基督的福音。20 我一向的抱負是在還沒有聽見基督的地方傳福音,免得我的工作建立在別人的基礎上。21 聖經說過:
不曾認識他的人要看見;
沒有聽見過他的人要領悟。
22 可是,我多次遇到阻撓,不能夠到你們那裏去。

在這段經文中,我們看到使徒保羅寫出他寫這封信的主要目的,為的就是要讓羅馬教會的基督徒知道,他有責任在信仰的工作上勸勉他們,雖然羅馬教會的基督徒已經是很有「水準」的,他還是期待他們在對外邦人的事務上有更寬闊的態度展現出來。
我們注意第十六節,這裡使徒保羅很清楚地表明一個態度:他受召,乃是為了外邦人的緣故。他說他「像祭司」;這裡的「祭司」跟猶太人的祭司有不同的了解。猶太人的祭司是在聖殿裡工作,主要是幫助人敬拜上帝,或是幫助人如何遵守有關敬拜的各種禮儀。但是,使徒保羅在這裡所說的「祭司」,並不是固定在哪一個地方,而是周遊四處去傳福音。這跟基督耶穌傳道的情形是完全一樣的,反而是基督耶穌的門徒們,固守著耶路撒冷的教會,逐漸形成宗教權威而導致信仰品質衰敗了下來。這也就是馬可福音作者寫該書卷的一個背景,因為作者看到使徒們在耶路撒冷逐漸坐大起來,那是違背基督耶穌宣教的精神,因此,作者一再提起加利利的事蹟,用以提醒門徒們要回到加利利去看看基督耶穌所做過、行過、說過的各種事蹟。
第十七節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信仰告白,使徒保羅認為沒有甚麼可以誇耀的,若有,就是誇耀基督耶穌,因為在基督耶穌裡,他覺得光榮。我們在他寫給加拉太教會的書信中看到他這樣說:

「至於我,我不誇耀別的,我只誇耀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因為,藉著這十字架,世界於我已經釘死了;我於世界也已經釘死了。」(加拉太書六:14)

他一生的努力,就是為了要宣揚基督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功勞,這一點是非常清楚的。因此,我們可以說使徒保羅的整個生命中心,就是以上帝在基督耶穌的拯救之愛作出發點,也是他生命追求的終點。
第二十節也給我們今天的教會在宣教事工上有個很好的榜樣;他說開拓福音事工,是要在別人尚未得到福音的地方,而不是在已經有人傳過福音的地方。這或許就是他沒有去羅馬開拓教會的重要因素吧,因為早在他之前,羅馬教會已經存在,這也是他寫這本羅馬書比較特別的地方。我們知道使徒保羅寫的書信都是與他所開拓的教會內部發生問題有密切的關係。但是,羅馬書卻不是這樣,因為他從來沒有去過羅馬訪問過,但是,這並不表示他對這間教會陌生,我們看到他寫的內容,就可以知道他還是很關心羅馬教會的情勢。他很想去羅馬走一趟,主要並不是為了要去傳福音,因為既然已經有人傳給他們了,他就不要再去做重複的工作,他主要去要去羅馬拜訪他們(23節),想在他們當中「休息一些時候」(32節)而已。

第廿三至廿九節:
23 但現在,既然我已經完成了在這一帶的工作,而且多年來一直想去訪問你們,24 我希望現在就去,在我往西班牙去的途中,順便去看你們,在你們那裏歡聚一些時候,然後讓你們幫我成行。25 可是,為了接濟信徒的事,我現在必須上耶路撒冷去。26 因為馬其頓和亞該亞的教會樂意捐出一筆錢,來幫助耶路撒冷信徒中窮苦的人。27 這固然是他們樂意做的,事實上也是他們的義務。既然猶太的基督徒讓外邦人分享屬靈的恩賜,外邦人也應該在物質上幫助他們。28 等我辦完了這件事,把他們所募捐的錢都交付清楚以後,我就要取道你們那裏,到西班牙去。29 我知道,我去探望你們的時候也要把基督豐富的恩典帶給你們。

我們知道使徒保羅寫羅馬書時,很可能是在哥林多城寫的,當時使徒保羅剛在那裡待了三個月的時間,在這之前,他曾到過以弗所城兩年的時間。因此,我們可以了解他延遲到羅馬去,很可能是因為在哥林多城工作受到阻撓的緣故。使徒保羅說他很想在前往西班牙的途中,能順道去訪問羅馬教會看他們。他為甚麼要去西班牙?我們不太清楚,後來是否真的有成行?我們也不太清楚。不過,他想到西班牙去,有一個可能是因為當時西班牙乃是歐洲的西邊最邊緣地帶,在使徒保羅看來,可以借用羅馬作為去西班牙傳福音的補給站,這也就是他在第廿四節所說的希望能透過羅馬教會的信徒「幫我成行」的意思。就像他在哥林多傳福音時,是馬其頓的教會支助一樣(哥林多後書十一:9)。
在第廿五、廿六節,他說到必須先到耶路撒冷去,是因為要賙濟耶路撒冷的信徒。我們在使徒行傳中看到有消息傳出說將會有嚴重的饑荒,因此,大家決定「捐錢救濟住在猶太的信徒們,他們託巴拿巴和掃羅把捐款帶給教會的長老們。」(使徒行傳十一:27—30)使徒保羅不只是受託者,他還在所開拓的教會—馬其頓和亞該亞,這兩間教會募捐,鼓勵信徒們為年資最久的耶路撒冷教會中的窮苦信徒奉獻,他把這種做法解釋成為,耶路撒冷教會分享給其他教會屬靈的恩賜,其他教會應該為耶路撒冷的教會分享他們的財力。他也鼓勵哥林多的教會要為猶太的信徒慷慨捐獻,因為關心貧困的人乃是一種順服基督的見證(哥林多後書九:1—14)。但是我們知道使徒保羅在傳福音的事工上,他很堅持自己不從所開拓的教會得到任何報酬,他在哥林多教會工作,卻是從馬其頓教會得到資助(哥林多後書十一:9)。他甚至「從來沒有貪圖任何人的金銀或衣服」,他是用自己的「雙手工作,來供給我(指使徒保羅自己)和同工們的需要」(使徒行傳二十:33—34)。他告訴以弗所的長老們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希望留下好榜樣,讓他們知道怎樣學習幫助需要的人,並勸勉他們要記住主耶穌的教訓,說:「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二十:35)

第三十至三十三節:
30 弟兄姊妹們,憑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又憑著聖靈所賜的愛心,我請求你們,為著我的緣故跟我一起懇切地祈求上帝,31 使我不至於受到在猶太那些不信的人的危害,又使我在耶路撒冷辦理的救濟工作得到信徒的滿意。32 上帝若准許,我就可以高高興興地去看你們,在你們當中休息一些時候。
33 願賜平安的上帝與你們各位同在!阿們。


如果我們從使徒行傳的資料來看,使徒保羅是在耶路撒冷聖殿被捕,然後因為他具有羅馬公民的身分,而被送到羅馬去受審。因此,他是到了羅馬,可是卻是被關在監獄裡(雖然是租來的房子,但是卻有看守他的兵士跟他住在一起。使徒行傳廿八:16、30)。顯然跟他想藉著羅馬教會的支助得以到西班牙去開拓福音事工的計畫有了很大的差距。或許我們可以這樣斷定,他是沒有去成西班牙。
從這段經文中,我們看到使徒保羅明明知道前往耶路撒冷去會有危險,因為他曾得到聖靈的啟示,知道會有「監獄和災難等著」他,但是他還是堅持要去耶路撒冷(使徒行傳二十:22—23)。其實那些救濟的捐款是可以託其他人帶去的,他自己可以避開前往耶路撒冷去的危險。但是他沒有這樣做,他還是照樣去了。他這樣描述自己對這件事的信仰態度說:「我並不珍惜自己的性命,為的是要完成我的使命,成就主耶穌交給我的工作,就是見證上帝恩典的福音。」(使徒行傳二十:24)結果卻如他所得到的聖靈啟示,他被在耶路撒冷的猶太人逮捕入獄。

讓我們一起來想想這章經文所帶給我們的信息:

一、教會的存在是為了傳福音的緣故,因此,開拓福音的據點是必要的信仰見證。

我們看到使徒保羅對羅馬教會這樣說:「我一向的抱負是在還沒有聽見基督的地方傳福音,免得我的工作建立在別人的基礎上。」(羅馬書十五:20)這可不是一句簡單的話啊。因為使徒保羅說這句話時,也就是在表示他是要走上開拓的工作,而開拓福音的基地,是何等的艱困啊。當我們打開教會宣教的歷史來看時,很容易就會發現許多宣教師就是因為要開拓教會而喪失了生命。但是使徒保羅卻說他「並不珍惜生命」,為了要完成主耶穌交給他的使命。看,這是多麼清楚且重要的信仰告白啊!
今天的基督教會應該從這裡來思考和反省;教會存在的目的是甚麼?教會若是失去了開拓福音據點的異象和動力,這樣的基督教會就是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了。我們看看今天的基督教會有幾間是具有這樣的異象的?使徒保羅說不要在已經有人聽見福音的地方傳福音,這種壯志能在今天的基督教會中找到嗎?我看是少之又少。
這四年來我一再呼籲大家在興嘉地區開拓新的教會,但是,在這段時間裡,我們看了許多間房子、土地,可是我們的長執顯然對這樣的開拓事工有著許多的顧慮;找房子,我們會說有違建;找土地,我們希望能等房價再低落些。四年來,我真的是失望又失望。但是,我還是對我們的教會存著一絲盼望,希望這樣的工作能夠再重新出發。想想看,使徒保羅的話豈不是叫我們汗顏?當我們在誇耀上帝在基督耶穌裡的救恩時,我們卻不敢跨出去,勇敢地見證,只會享受信仰前輩們在福音事工上所努力的成果,這是多麼可惜和悲哀啊。
不過,有一件事是我們還可以安慰。那就是我們教會參與了差派宣教師到非洲的工作,至少這件事是我們值得安慰的地方。我們跟非洲的人民一點點關係都沒有,我們也不認識他們,但是,我們卻願意與總會一起分擔差派陳馥蘭教師去翻譯聖經的工作。這是一件我們教會五十二年來最值得安慰的宣教事件。我希望這樣的見證會持續下去,且能擴大範圍。

二、基督教信仰最好的見證,就是會知道分享,且是與貧困的人分享。

我們看到使徒保羅到各地的教會去,都會要他們奉獻財物捐助在耶路撒冷貧困的信徒們,他之所以這樣做,不但是在關心那些苦難中的兄弟姊妹,更重要的,他乃是在教導這些教會的信徒們,學習怎樣去關心、愛護貧困的人民,因為這是很重要的信仰見證。從最早期的基督教會,我們看到一個很美好的信仰見證,就是大家聚集過團契生活時,是「所有的東西大家公用」,且「按照個人的需要分給大家」。這雖然不一定很適合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但是,至少我們也可以學習分享我們的能力、財力,這是很重要的一門信仰課題。
今天,有許多基督教會確實是很糟糕的,因為他們在銀行儲存了上百、千萬的金錢,卻在宣教的工作上顯得很冷淡;有的教會只知道顧自己的禮拜堂裝潢美麗堂皇,但卻對那些貧困的教會不伸出援手;有更多的教會根本就不關心我們社會上那些發生苦難者的哀號聲音;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但都說出一個共同信仰問題:我們的信仰沒有落實於生活實踐中,反而是在墮落中而不知。
一間真正有信仰見證的教會,不會因為積存許多金錢在銀行裡而高興,相反的,會因為存錢太多感到難過與不安。因為信徒奉獻金錢不是為了要積存在銀行裡,乃是為了要傳福音之用,因此,知道反省的教會,知道信仰見證的教會是會因為積存錢財太多在銀行裡而不安與羞愧的。
我們應該學習使徒保羅所做的,不只是捐款給貧困的人,也要更積極為貧困者的需要勸募更多的財物奧援那些等待救助的人。這才是我們所應該努力的信仰見證!

(講於一九九七年十月廿六日) 


中华圣网整理制作:著作权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