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段 书之跋言 15章14节至16章
 第七段 书之跋言 15章14节至16章

 

A.序言

罗马书接近尾声,全书主题─义人因信得生─得到圆满的阐释,如今作者回到序言的愿望里(参11012),在跋言里,他再度向读者申述这个愿望,而行文的架构与先前相若。新约学者C. Vaughan 分析,跋言的主旨与序言相同,分三段:

⑴ 赴罗马的心愿(151433185)。⑵向读者问安

16123167)。⑶因福音的奥秘向神发出颂赞(162427115)【注53】。

在末段跋言里,先后向教会表白、请求、问安。

B.向教会的表白(151429

1.写信目的(151416

于第三次旅行布道回程之夜,保罗感情澎湃地将他历年来在主面前的领受、灵命与事奉的结晶,借着笔墨向一个陌生教会表达出来【注54】。罗马书是他旅行布道时所写的最后书信,这本「宣道书信」正代表了保罗的宣道眼光与热忱,最后将福音带至世界的地极。

保罗在两方面透露:

a. 对读者的心愿(1514

他称呼读者为「我的弟兄们」(中漏译「我的」),这是一个亲密及真挚的呼唤,盼望对方是:

⑴满有良善。良善指对自己的性格与生命。

⑵知识充足。知识指对神及对事奉方面的领受。

⑶能彼此劝戒。劝戒指对人的辅导或警戒(参西316;帖前514)。

b. 对读者的提醒(151516

作者再呼唤读者「弟兄们」(1515,中漏译),表示他至诚的态度,说要提醒他们(「的记性」是补字)要认识他的身分,是神的恩典使他成为两种人:

⑴为外邦人作基督耶稣的「仆人」(leitourgon,意「事奉的人」,参136 同字译「差役」)(1516上)。

⑵作神福音的祭司,因着圣灵的大能及恩典,将外邦人呈献给神,成为圣洁、蒙悦纳的人(1516 下)。

2.表明立场(151721

保罗论到为神的工作,谓他一样也不敢提,除了两件事:

a. 基督借着他的言语、作为(人方面),并神迹、奇事的能力(神方面)及圣灵的能力(圣灵方面),使外邦人顺服(151718)。

b. 从耶路撒冷到以利哩古到处传主的福音(1519),这是一千四百哩的旅行布道路程,在新约时代除保罗外无人能出其右。以利哩古是东欧地区,即今日前南斯拉夫所在,使徒行传没记载此段旅程,可能是保罗在马其顿时曾到访。

保罗要提的还有一项,就是他立了志向,不在基督之名被传开的地方传福音,免得在别人的根基上建造(1520),这并非保罗的骄傲,而是使未听过福音的地方有机会听见,正如赛5212 所言(1521),旧约经文是预言外邦人转向弥赛亚,如今在保罗的工作上有初步的应验。

3.前面计划(152229

至于前面计划,保罗说明有三:

a. 要到罗马去(1522

这是他多年的夙愿。

b. 要到西班牙去(152324

保罗意欲由罗马更往西,直到西班牙,那时西班牙是个极文明开化的地方,不少享誉当时的骚人墨客(如Lucan,Martial, Quintilian)是西班牙人;尼罗该撒的老师辛尼加(Seneca)也是西班牙人【注55】,保罗有此心志,愿将福音带到那里去。究竟保罗有否成行不可得知,但罗马的革利免在致哥林多教会书信中,曾提及保罗曾到访「西部的边境」,J. B. Lightfoot 认为那是西班牙【注56】,穆拉多利碎典文献亦同意此见【注57】。

c. 要到耶路撒冷去(152529

这是保罗当前的任务,将马其顿、亚该亚各地的捐项送到耶路撒冷去(1525 上),这事起因在犹大的大饥荒,起初安提阿教会也有供给的表示(参徒112930),其它教会后来也纷纷响应,尤其是马其顿及亚该亚两地的教会(参林前1614;林后89)(1525 下~26上)。

保罗视他们的「捐项」(konionian,意「交往」、「团契」)是一种属灵的契通(「捐项」在1524 译「交往」)(1526 下);也是一种还债的行为,是将属灵好处归还给原有者的表示(1527),所谓「属灵恩典,物质回馈」,「所以」(oun,中漏译)他说办完这些善果,便造访罗马及西班牙去(1528),到那时必带着基督丰盛的恩典而去(1529)。

C.向教会的请求(1530162

保罗向教会表示两个意愿:

1.求为己代祷(153033

在同一大段经文里,作者第三次呼唤读者为「弟兄们」,本着这亲密关系,他有预感,此次归回耶路撒冷,前景并不乐观(参徒203212021),故此他借着主耶稣并圣灵的爱,恳求教会竭力与他一同祈求(1530),这代祷心愿有三:

a. 关乎个人安全

能脱离不顺从之人的手(从徒212136 可见,保罗的预感没有错)(1531 上)。

b. 关乎交付捐项事能顺利为耶路撒冷教会代收捐款并赈灾(1531 下)。

c .关乎罗马信徒能顺着神的旨意安然地到达罗马信徒那里(1532)。愿神祝福罗马信徒的代求(1533)。

2.求接纳非比(1612161 首字「但是」(de,中漏译)接续上文的请求,在此保罗向教会举荐一位坚革哩教会的女执事,名非比,她是传说中罗马书的携信人(161)。保罗的请求本着三个属灵的原则:

a. 为主接待她(162 上)

凡事都是为主而作(参西323)。

b. 合乎圣徒的体统(162 中)

「体统」(axios,意「配受」弗41 同字译「相称」)指信徒间的互相接待是信仰与生活的相称。

c. 助人的责任(162 下)

「互助」是信徒彼此相爱的见证,非比在此有美好的见证(曾帮助多人),盼望罗马教会也能参与她的见证。

D.向教会问安(16327

1.问安各人(16316

16316 是罗马教会的人物志,从表面看来似是一篇无关紧要的教会名册,然而背后却反映着一种属灵的关怀。在这超过二十七名的人物中,有八位女性,五位男士,十三位罗马贵族,五位是奴仆,六位是犹太名,这些人几乎全部是保罗过去的同工,他们不分地位高低、贫富贵贱,彼此有爱的接待、委身、服侍,隐藏着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他们在保罗的脑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a. 亚居拉、百基拉夫妇(1635 上)

接受问安之人物中以此对夫妇领首,他们是保罗最初的「帐棚布道会」之同工(徒1824),保罗在多方面称赞他们:

⑴当时虽各处一方,保罗仍称他们是同工(163)。

⑵为保罗置生死于度外(可能指亚底米神庙事件,参徒

192341)(164 上)。

⑶是保罗及外邦教会特别感谢的人(164 下)。

⑷他们的家是教会的活动中心(165)。

b. 以拜尼土(165 下)

名意「配赞」,是保罗亲爱的弟兄,是保罗在亚西亚时首位带领信主的人(参林前1615,另一人是亚该亚初熟果子),保罗甚关注他,得知他在罗马,特地问候。

c. 马利亚(166

此位姊妹曾为罗马教会多受劳苦,她可能是教会创始人之一。

d. 安多尼古和犹尼亚(167

可能是一对夫妇,因犹尼亚是女性名字,二字皆是皇室姓氏,关于他们,保罗说:

⑴同为「亲属」(suggeneis,指亲戚,名单内还有多人是保罗的亲属,参161121)。

⑵与保罗同坐监的(「行」传未记载,参林后1123)。

⑶使徒中有名望的(指罗马教会差派出外工作,成绩斐然的人)。

⑷比保罗先信主(在徒9 章前信主,表示他们先在耶路撒冷教会,后来移居罗马,若此属实,他们可能在耶路撒冷教会的使徒领袖中有美好的事奉)【注58】。

e. 暗伯利(168

罗马奴隶中多人叫暗伯利,William Barclay 谓罗马地下坟茔有一名暗伯利茔,是位基督徒,可能是此人【注59】,腓422 说「该撒家里的人」当中必有他在内。

f. 耳巴奴(169 上)

名意「高贵」,是罗马奴隶的通俗名字,此人曾与保罗同工,事迹无从查考。

g. 士大古(169 下)

名意「麦穗子」,是希腊皇室名字,其身世不详。

h. 亚比利(1610 上)

是犹太名字「埃布尔」的希腊文,此人曾经历某些试验,保罗得悉此事,语气似是夸奖他,表示亚比利的得胜深深地感动了保罗。

i. 亚利多布全家(1610 下)

一般学者认为亚利多布是大希律之孙,希律亚基帕一世之兄弟,革老丢的友,当他死后,其家产、妻儿、家仆统归该撒,成为该撒的产业【注60】,至于他们如何归主则不得而知,但腓422 所说「该撒家里的人」必有他们在其中。

j. 希罗天(1611 上)

犹太名字,与希律(同一字根)家族可能有关系,亦可能如亚利多布般属「该撒家里的人」,但保罗却说他是亲属,有血缘关系。

k. 拿其数家(1611 下)

不少学者皆认为拿其数为该撒革老丢的私人秘书,掌握一切传达给君王的文件,故他受多人贿赂,从中得利。革老丢被暗杀后,尼罗当政,拿其数被迫自杀,他的财物、妻儿、家仆全数充公,变为尼罗的产业。保罗在此非向拿其数本人致安,而是向他家中信主的人【注61】。

l. 土非拿及土富撒(1612 上)

两名意分别为「娇小」及「玲珑」,二人似乎是一对双生姊妹,她们体质虽弱小,为主工作起来却异常劳苦。

m. 彼息(1612 下)

女性名字,意「波斯妇人」,是个外邦姓名,虽然她的文化背景与罗马泾渭分明,在为主工作时她多受劳苦,「多受劳苦」一言在本段中共出现三次,每次皆用在姊妹身上,彼息多为主「劳苦」,此字是用过去式动词表达;而「土氏姊妹」(1612 上)为主「劳苦」,一字却用现在式,表示两姊妹的工作仍进行。彼息的工作可能因年纪关系而暂告一段落【注62】。

n. 鲁孚和他母亲(1613

提到鲁孚之母,保罗心中涌出甜蜜的感觉,谓「他的母亲就是我的母亲」。鲁孚(意「红色」)是罗马奴隶通用姓名,此人可能是那位背负耶稣十架之西门的儿子(参可1521,马可福音是写给罗马信徒的),当时是罗马教会中一分子,是一位相当特别的信徒(「在主里蒙拣选的」)。

o. 亚逊其土(1614 上)

名字是罗马奴隶惯用之名,背景不详,奥古士督家仆中有一人亦名亚逊其土。

p. 弗勒干(1614 中)身世无从查考,第二世纪有辩道学家亦是此名。

q. 黑米(1614 中)

罗马皇室奴隶中多有此名。黑米亦是希腊「说话之神」的名字,保罗在路司德城被称为「黑米神」下凡,因他说话甚精(参徒1412,中译「希耳米」)。

r. 八罗巴(1614 中)

身世不详,尼罗家中有奴仆名八罗巴,后来被下任该撒勒巴(Galba)处死。

s. 黑马(1614 下)

罗马奴隶名字,早期教会及近代一些解经家认为此人是教父文献《牧人书》的作者。

1614 五人名字之后有「与他们在一处的弟兄们」一言,表示此五人是多个地区性家庭教会的领袖。

t. 非罗罗古和犹利亚(1615 上)两人可能是夫妇,名字是罗马奴隶惯用之名。非罗罗古(意「爱道者」)可能是位有学问的人,与妻共同牧养一家庭教会。

u. 尼利亚和他姊妹(1615 中)尼利亚是罗马贵族奴隶之名字,相传是罗马议官

FlaviusClemens 及妻Domatilla 之臣仆;Domatilla 是该撒维斯帕先之孙女、该撒豆米仙之侄女。Clemens 夫妻皆由尼利亚带领信主,后来因不肯放弃信仰而遭杀害【注63】。尼利亚兄妹二人同在罗马教会服事主。

v. 阿林巴(1615 下)

希腊男姓名字,身世背景不详,只知他是教会中小组的领袖。

在结束问安的话语时,保罗劝告教会在亲嘴问安的表示上,务要圣洁(1616 上)。这种方式在古教会异常流行,是崇高礼仪的表达,因可导致各种流弊,故保罗劝告以圣洁之心为之。

2.代人问安(1616 下)

新约教会不分宗派,一体一家的观念特强,保罗在此将不同地区的教会放在一起,形成了主内一家亲的情况。

3.最后劝戒(161720保罗对罗马教会真是依依不舍,收笔前仍然叮咛:

a. 躲避离间人(161718初期教会多受一些假师傅的影响,他们可能是:

⑴反对律法的自由派犹太人(Antinomian libertines)。

⑵极端赞助犹太教的热心分子(Judaizing zealots)。从1618 推测他们似是以比古罗派(或译「伊比鸠鲁」派)的犹太人(Epicurean Jews)【注64】。

⑶在此,保罗用五句话形容他们,务要「避之则吉」:他们是离间信徒的。「离间」(原文在加520 译作「纷争」)表示他们在教会中进行破坏分裂的工作。他们是叫人跌倒的。信仰上跌倒即离开神的心意。他们是使人背乎所学之道的。叫人在道德及信仰上皆离开神。

⑷他们不服事主,只顾自己肚腹的享受。以肚腹之享受喻生活的放荡、行为的不检。

⑸他们用花言巧语诱惑人。花言巧语易使人着迷受骗,尤其是「老实人」(akakon,「恶人」的反语词,可译作「无伪之人」)。

b. 在善恶上分别(1619保罗欣赏罗马信徒对神的顺服(1619 上),但愿他们能在善事上聪明,在恶事上「愚拙」(akeraious,意「纯净」,此字多形容佳酿美酒绝无杂质或水分搀杂),指绝无沾染之意(中译「愚拙」)。

c. 得胜在前头(1620

赐平安的神快将撒但践踏脚下,他是播散离间、纷争、背道等种子的恶者(参撒种比喻),但他是失败的,故此信徒勿让他逞强得胜,主耶稣的恩惠必常在。

4.同工致意(162124

代同工问安是保罗的一贯作风,他常将身旁的同工介绍给教会认识,这是他重视并欣赏同工之处,虽然大家未曾见过面,但在主内是一家亲。保罗身旁同工有:

a. 提摩太(1621 上)

他自归主后便参与保罗的事工(徒1613),经常一同布道,与保罗肝胆相照(参腓2192022)。

b. 路求(1621 中)

他可能是前安提阿教会的同工(徒131),也可能是路加(「路加」的另一写法),后者可能性较大,因安提阿教会的路求不可能参与此次布道行程(参1621 下的讨论)。

c. 耶孙(1621 中)

他是保罗在帖撒罗尼迦时,接待他的一位家主,后来也因此为主吃了一些苦头(徒1759)。

d. 所西巴德(1621 下)

是庇哩亚人(徒204),是庇哩亚教会差派出去,将募捐款项「护送」至耶路撒冷的教会代表,他与耶孙都是喜欢阅读神话语的人(参徒1711)。

在所西巴德名字之后原文有「我的亲属」数字,亲属是众数字,指耶孙及所西巴德二人。因亲属乃血裔之亲,也可指犹太人。而路求可能是路加的别名,不包括在内(中译将「我的亲属」放在前面,将路求也放在内,产生误解)。

e. 德丢(1622

罗马书的代笔人,是保罗书信中众多代笔人被提名的一个,新约时代,写书人找代笔是颇流行的(参林前1621;西418;帖后317;加611)。

f. 该犹(1623

全名叫该犹提多犹士都(徒187),是位「敬畏神的人」(名字指他是个「门外进教者」Proelytes of theGate),也是保罗在哥林多时的接待主人(罗马书在哥林多城写成)。

g. 以拉都(1624 上)是哥林多的「财务大臣」,此人与徒1922 及提后420 的以拉都可能不是同一个人。主后1931 年考古学家在哥林多掘出一块拉丁文碑文,鉴定为主后50 70 年间,内记有一名管银库者以拉都的事迹,与罗1624 上所提吻合【注65】。

h. 括土(1624 下)

可能是以拉都的兄弟,因「兄弟」一字可解作同胞之亲。F. F. Bruce谓括土之拉丁文意「第四」,德丢之拉丁文意「第三」【注66】,该犹、以拉都、括土这三人放在一起,可能他们是三兄弟。

5.最后祝颂(162527

在结束时,保罗仍念念不忘全书的主旨,本段又是全书主题精髓的所在,分两方面:

a. 愿福音的奥秘坚固他们(162526

保罗深信,惟有神的福音才可以坚固人的信心(在原文里,此言是1625 的首句),并在三方面介绍此福音,他说福音是(借用三个kata 字):

⑴是(kata)他一直传讲的,有关耶稣基督的事(「讲」kerugma,是名词,中译作「动词」,全句可作「耶稣基督的事」或「耶稣基督的道」,如林前24)福音是有关耶稣的事或真理(1625)。

⑵是(kata)是照着神亘古隐藏的奥秘,如今已启示及显明出来。「启示」是关乎福音的奥秘,「显明」是福音实实在在地表明出来(暗指耶稣基督的生平),福音是有关耶稣的生平(1626 上,中译未将「启示」字译出,又1625 的「不言」应是补字)。

⑶是(kata)按着永生神的命令,借着先知的圣言早已向万民「宣告」(中译「指示」),使他们信服真道。福音就是应验旧约预言的真道(1626 下)。

b. 愿独一全能的神祝福他们(1627

全书最后一言显出作者对神深切的认识,荣耀借着(dia)耶稣基督归给独一全智的神,直到永远。此段结语(162527)总结全书主旨,可见:

⑴福音是拯救万民的能力。

⑵福音是亘古隐藏如今显明的大好消息。

⑶福音是有关耶稣基督的真道。

⑷福音的内涵在旧约里早已有预告。

⑸福音的源头来自独一全智的神。

 

书目注明

【注1A. J. McClain, Romans, Gospel of God's Grace, Moody, 1980,

p.16.

【注2J. Philips, Exploring Romans, Moody, 1972, p.9.

【注3J. Murray,Romans,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Eerdmans,

1959 , 1971, p.3.

【注4C. Vaughan,Romans,A Study Guide Commentary, Zo ndervan,

1976, p.20.

【注5E. F. Harrison, Romans,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Zondervan,

1976, p.19.

【注6S. L. Johnson,The Gospel that Paul Preaches,Bibliotheca Sacra,

Oct-Dec, 1971, 128: 512, p.334.

【注7W. Sanday & A. C. Headlam,Romans,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T & T Clark, p.35.

【注8J. F. MacArthur, Romans 1-8, I, Moody, 1991, p.139.

【注9】同上书248 页。

【注10】同上书279 页。

【注11G. E. Ladd, New Testament Theology, Eerdmans, 1974, p.450.

【注12C. Vaughan 上引书62 页。

【注13F. Godet, A Commentary on St. Paul Epistle To the Romans,

Zondervan, 1983 , p.199.

【注14E. Gifford, The Epistle of Paul to the Romans, The James Family,

1886 , 1977, p.115.

罗马书诠释 119

【注15R. H. GundryThe Moral Frustration of Paul Before His

Conversion, Pauline Studies, ed. D. A. Hagner & M. J. Harrison,

Eerdmans, 1990, p.228.

【注16Douglas Moo,Romans,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Eerdmans, 1996, pp.445, 450. 有关此段71415 的详研,

本书不可不读。

【注17Seyoon Kim, The Origin of Paul's Gospel, Eerdmans, 1982, pp. 53,

131。此书是Kim 博士于1977 年在英国Manchester 大学的毕

业论文。

【注18W. Sanday & A. C. Headlam 上引书183 页。

【注19Charles Eerdman, The Epistle of Paul to the Romans,

Westminster,1925, p.82.

【注20】引自William Barclay,Romans,Daily Bible Study Series,

Westminster, 1957 , 1975, p.111.

【注21J. Murray 上引书320 页。

【注22】引自H. A. Hoyt, The First Christian Theology, Baker, 1974,p.95.

【注23H. G. Moule,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CLC, 1928 , 1975, p.244.

【注24C. Vaughan 上引书109 页。

【注25】另有学者如J. A. Battle 力证本处仍是向以色列人说话,此意

见亦可接受,参“Paul's Use of the old Testament inRom. 925

26,Grace Journal, Vol.2, No.1. Spring, 1981,pp.115129

【注26H. A. Hoyt 上引书107 页。

【注27E. F. Harrison 上引书109 页。

【注28A. J. McClain, The Jewish Problem And Its Davine Solution,BMH

Books, 1972, p.20.

120 从称义到成圣——保罗书信诠释

【注29W. M. Ramsay, Pauline and Other Studies, Hodder &

Stoughton,1906, pp.223224.

【注30A. J. McClain 上引书2526 页。

【注31W. Sanday & A. C. Headlam 上引书330 页。

【注32Hendrick Berkhof, Christ, the Meaning of History, Knox,

1966,p.144; A. F. Johnson,Romans,Everyman's Bible

Commentary,, Moody, 1972, p.58.

【注33】如加尔文着,《罗马人书注释》,改革宗翻译社(赵中辉、

宋华惠译)1978 年版,330 页。

【注34A. F. Johnson 上引书67 页。

【注35W. Sanday & A. C. Headlam 上引书355 页。

【注36W. G. Scroggie, Salvation and Behavior, in C. Vaughan 上引书

138 页。

【注37J. Denney,Romans,Expositor's Greek Testament,Eerdmans,

1900, p.689.

【注38C. K. Barrett, A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Hendrickson, 1957 , 1987, p.238.

【注39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6702.

【注40W. Sanday & A. C. Headlam 上引书360 页。

【注41F. F. Bruce, Epistle of Paul to the Romans, Tyndale, 1967, p.230.

【注42G. C. Weiss,Insights Into Bible Times & Customs,Good News

Broadcaster, Nov. 1970, p.35.

【注43J. F. MacArthur 上引书203 页。

【注44William Barclay 上引书193 页。

【注45C. C. Ryrie,Apostolic Perspectives on Social Ethics,Bibliotheca

Sacra, Oct-Dec, 1977, 134: 536, p.316.

【注46C. C. Ryrie, You Mean the Bible Teaches That, Moody, 1976,p.29.

【注47W. Barclay,Romans,Daily Bible Study Series,Westminster,1957 , 1975, p.190.

【注48W. Sanday & A. C. Headlam 上引书368 页。

【注49W. Barclay 上引书同页。

【注50C. Hodge,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Eerdmans,1886 , 1976, p.409.

【注51J. Calvin,Romans,Calvin's Commentaries, Eerdmans,1947,p.485.

【注52C. Vaughan 上引书155 页。

【注53】同上书159 页。

【注54James Stewart, A Man in Christ, Baker, 1975, p.25.

【注55W. Barclay 上引书204 页。

【注56J. B. Lightfoot, Apostolic Fathers, Macmillan/Baker, 1899 ,1974, 2:

30.

【注57J. Murray 上引书2: 217 页。

【注58J. F. MacArthur, Romans 9-16, , Moody, 1994, p.365.

【注59W. Barclay 上引书232 页。

【注60W. Barclay 上引书233 页;Sanday & Headlam 上引书425页;J. B. Lightfoot, St. Paul's Epistle to the Philippians,Zondervan,1953 , 1970, pp.122125.

【注61W. Barclay 上引书233234 页;Sanday & Headlam 上引书页425426 页。

【注62J. F. MacArthur, 最上引书368 页。

【注63W. Barclay 上引书237 页。

【注64J. Murray 上引书2: 235 页。

【注65】“Erastus of Corinth,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1951, 50:4248 页。

【注66F. F. Bruce 上引书281 页。

 


中华圣网整理制作:著作权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