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讲
 第二十七讲

『沒得比的信仰』

羅馬書329-30

 

前天有保育團體公佈一個花了將近一年半所完成的調查報告,這個報告是關於台灣某些宗教團體的「放生」狀況,經過計算,每一年這些宗教團體所放生的生物數量差不多有兩億,從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裡游的各式各樣的動物昆蟲都有。這些被放生的活物,有許多被放錯地方而死亡,還有許多為了放生而捕捉的活物,從被抓到放掉的過程也造成大量死亡。保育團體認為所謂的放生,實際上是放死,原本活得好好的生物,因為某些人為了做功德和無知而提早結束生命,有的時候這種死亡率是百分之百的,例如把淡水魚放到海裡、把低海拔的生物帶到高海拔去放。而一些放錯地方沒有死掉的生物,對原本的物種也帶來毀滅性的生態災難。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在從事「放生」這種活動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想活的更長壽,這是那些主張放生的宗教團體的教導「放生可以增幅添壽」。在這種信仰觀念下,「放生」成為一種商業活動,有人需要活物去放,於是產生了提供活物的人,放得越多,供應跟著增加,死亡的數量也跟著增加。如果「放生」真的可以達成添福增壽的效果,那麼用很多很多生命去延長一個人的生命,這是很矛盾的觀念。

 

在基督的信仰中也存在著一些矛盾的觀念,所謂的矛盾就是用自己的想法去理解真理。當保羅說不單單只有猶太人能夠得救,凡是任何相信耶穌的人,都可以得救的時候,猶太人很難接受這樣的道理,他們不認為非猶太人可以跟他們一樣,擁有在神面前有一樣的地位。猶太人每天有幾個固定禱告的時間,不同的禱告時間,要做不同內容的禱告,這些禱告都是按照固定的禱告文內容禱告。他們一天最開始的早禱中,有一句話說:感謝上帝,我不是外邦人、也不是奴隸或女人。他們從小就接受這樣的看法,以至於造成信仰上的偏差觀念。以為上帝在世界末日時,只拯救他們。我們在聖經中看見,雖然有許多猶太人接受了耶穌是基督,但仍有許多觀念影響著他們的生活。

 

在加拉太書第二章,保羅講了一件觀念影響行為的事,安提阿是羅馬帝國一個很重要的城市,這個城市建立了第一個以非猶太人為主要成員的教會,有一次彼得去安提阿的教會訪問,一開始他跟那些弟兄姊妹很自然的交通,坐在同一張桌子上吃飯,後來有一些非常保守傳統的猶太人也來了,當彼得和其他猶太人聽說那些人快要抵達的時候,就從和非猶太人一起吃飯的桌子離開,到純粹只有猶太人坐的桌子,這個事件也包括巴拿巴在內。保羅知道這樣的事,就指摘這種行為是不應該的。巴拿巴在聖經中是一個幾乎看不到缺點的人,他也是最早向非猶太人傳福音的人之一,連巴拿巴這種人都會有這種矛盾,更何況其他人。

 

保羅針對猶太人的自負說:『難道 神只作猶太人的 神麼.不也是作外邦人的 神麼.是的、也作外邦人的 神。 神既是一位、他就要因信稱那受割禮的為義、也要因信稱那未受割禮的為義。

 

從這一段話我們可以看見,在信仰中有三件事不應該拿來做比較。第一件是身家背景、其次是過去的表現、第三是現在的狀況。這三件事,在被神稱義上,沒得比較。

 

在羅馬書中時常出現「猶太人」、「外邦人」這兩種身分,保羅提出這兩種身分的時候,大多都是在告訴我們,這兩種身分在神面前是一樣的。為何保羅在羅馬書中要一再的提出這樣的教導,因為猶太人老是自認高外邦人一等。這種優越感是來自於身家背景的。

 

世界上的人常在比較身家背景,基督徒有些時候也會做這樣的比較。基督徒所比較的是屬靈的身家背景,你是第幾代的基督徒?你的教會有多少人聚會?你在教會中擔任過什麼職分?這一類的問題時常在不同教會的基督徒間拿出來談。如果是為了彼此鼓勵,這是很好的話題,但往往這類的話題被拿出來談時,多多少少都有互相比較的意味。

 

保羅為了說明什麼是「因信稱義」,在羅馬書第四章用亞伯拉罕作為例子。對猶太人來說,亞伯拉罕是他們肉身的祖先,同時也是屬靈的祖先,他們以亞伯拉罕被神揀選而感到驕傲,從亞伯拉罕所出的後代,都有選民的記號,這種身家背景讓猶太人被教導出一個屬靈的優越感來,他們以為自己天生就是屬於神的百姓,跟非猶太人之間有一道不能跨越的鴻溝。

 

如果按照血緣來說,猶太人的這種想法是沒有錯的,按照遺傳來說,人種與人種之間本來就有差異。最近有一個報導說,中國人有三大印記是外國人所沒有的,這三個印記是鏟形的門齒、小時候屁股附近的皮膚有青灰色的現象、眼睛內角有特別的皺摺,這種天生的身體印記是獨一無二的。猶太人把割禮當成一種天生的印記,並以此作為高人一等的象徵。

 

當我們有類似猶太人這種優越感時,會發生什麼事情呢?我們會產生一些成見,然後做出二分法的判斷,小時候我常常在教會中聽到一種說法,基督徒是「聽道理的」,非基督徒是「拜偶像的」,而「聽道理的」代表得救的,「拜偶像的」代表滅亡的。如果我們是上帝,而且審判的日子也已經到了,我們做這種判斷是正確的,但問題是,我們不是上帝,審判的日子也還沒到,我們沒有資格對人做這樣的論斷。我們哪裡能夠知道,今天拜偶像拜得很厲害的人,明天不會改變成為基督徒呢?一個人過去的背景,不能代表這個人將來就是一直是那個樣子。

 

這個世界習慣用負面的眼光看人,得到奧運跆拳道金牌的陳詩欣,最近有一些關於她過去的經歷被報導出來,她曾經有一段時間賣檳榔,媒體把她報導成穿得很清涼的檳榔西施,甚至在酒店陪酒。在訪問中她承認賣過檳榔、擺過地攤,但其他的部分都是虛構的。當我們看人的時候,是否能夠單單的看他的現在,不去管過去那個人曾經是什麼樣子。

 

保羅告訴我們,上帝不會因為人的過去,而改變祂的救贖計畫,不管是猶太人或外邦人,只要信耶穌的,就被祂稱為義。神把最大的得救機會給每一個人,我們沒有理由去斷定任何人是不可能得救的。我們不要拿人的的身家背景,和過去的表現做比較,免得我們失去把福音傳給任何人的熱誠。

 

除了不要比較人的背景和過去的表現之外,我們也不應該比較一個人現在的狀況,一個人現在狀況很好,不代表他將來也一直會很好,一個人現在的狀況不好,也不代表他以後不會改善。每一個人都有可能進步,也都有可能會退步的。每一個人跟神的關係也會這樣,現在的熱心,不代表將來不會冷淡下來,現在的屬靈低潮,也不是沒有復興的可能。如果我們用一個人當下的狀況,來決定對他的方式,往往會造成預期以外的結果。

 

上個禮拜聽到一位牧師的分享,他有一位新來的會友,一到教會就很熱心的參與服事,只要牧師邀請他幫助做什麼,這位弟兄就非常配合的服事,不到一年的時間,這位牧師就推薦這位弟兄被選為執事,而且成為執事會主席。沒想到這位原本很熱心的弟兄,當了執事以後,就成為牧師的頭痛人物,這個弟兄常常擅自決定教會的事務,而且那些決定都是傷害教會的。那位牧師說,他實在不應該太快用那位弟兄。

 

太快的讓一個人升遷不是好事,同樣的,太快把一個人封殺也不是正確的做法。在聖經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馬可。帶領保羅融入教會服事的巴拿巴,第一次跟保羅一起去宣教時,同時也帶著他的表弟馬可同行,在路途中馬可因為吃不了苦而半途離開,後來另一個宣教行程時,巴拿巴跟保羅說,還要讓馬可一起去,但保羅因為馬可上一次的半途離開很不高興,不願意再給他機會,但八拿巴堅持要帶馬可同行,保羅因此和巴拿巴分道揚鑣各走各的。保羅因為馬可的軟弱而不再相信他,還好有巴拿巴的堅持,不因為馬可上一次表現不良而不給馬可機會。如果沒有巴拿巴對馬可的原諒和接納,很可能我們的福音書只有約翰福音一本。因為四福音書中的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是在馬可福音之後寫成的,聖經學者認為這兩本福音書有許多內容是參考馬可福音寫的。後來保羅被關在監獄中時,他對馬可曾經軟弱的事也釋懷了,保羅寫信給提摩太說,當你來看我的時候,也要把馬可帶來,因為『他在傳道的事上於我有益處。』(提後4:11)保羅對馬可的看法,從認為他是一個成不了事的人,改變為他是一個在傳福音事工有幫助的人。

 

我們有一句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不同的人相處,免不了會做比較,如果我們帶著不健康的動機在那裡比來比去,常常會惹來一肚子氣,這是沒有必要受的氣,受這種氣是一種損失。同樣的,我們不和別人做比較,只拿一個人的過去和現在做比較時,往往也是缺乏客觀角度的,因為我們不知道將來這個人會如何。

 

求神幫助我們用正確的眼光看人,也許一個今天拜偶像拜得很厲害的人,不久之後會成為一個佈道家也說不定,一個過去表現不怎麼樣的人,也很有可能他會做出很偉大的事來,我們也不要只在眼下對人做出判斷,因為神掌管著每一個人的未來。


中华圣网整理制作:著作权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