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三章

提要1-2,犹太人的长处。3-8,这种长处他们并没有失去。9-19,律法仍定他们的罪。20-27,属血气的,没有一个人能靠律法称义。28-30,所有的人毫无例外地只能凭着信心。31,但律法并没有废去。

 

1  这样说来,犹太人有什么长处?割礼有什么益处呢? 

 

“有什么长处?”犹太人比外邦人有什么特权和好处呢?既然从里面作犹太人才是真犹太人,选民又有什么好处呢?既然未受割礼但能实行律法要求的外邦人被算为受过割礼(226),那么受割礼又有什么用处呢?                                        

 

2  凡事大有好处:第一是上帝的圣言交托他们。 

 

“首先”:保罗在这一段里只提一样好处,没有再提其他的。在罗945中他更加全面地回答这个问题。

 

“上帝的圣言”:原文Logia在新约中只出现四次(见徒738;来512;彼前411)。根据上下文,保罗这里显然是指旧约圣经,但也可能专门指上帝赐给祂百姓的应许和命令。犹太人的第一个好处就是有上帝对于人类旨意的直接启示交托他们。这是很大的荣誉和特权,同时他们也负有相应的责任,就是把上帝的这个启示分给世界上其他的人(见申46-8)。如果犹太人认识并且珍惜这项特权以及随之而承担的责任,上帝就会通过他们为拯救世人而工作(见本书卷四26页)。

 

3  即便有不信的,这有何妨呢?难道他们的不信就废掉上帝的信吗? 

 

“不信的”:这里无疑指对上帝的启示,尤其是所应许的救主耶稣缺乏信心。也可能指犹太人中一般的不信现象。他们没有遵行托给他们的知识和教诲。保罗没有说所有的犹太人都是不信的。“有几根枝子被折下来”(见罗1117注)。但“有几根”可以代表大多数(参来316)。

 

“不信”,即缺乏信心。

 

废掉”,即“使……无效”(katargeo)。保罗在书信中常用这词(罗331;林前1281311;弗215;加511等)。犹太人的失败不能说明上帝没有履行对于他们的诺言.救恩的应许仍然是有效的,但始终只是对那些有信心的人而言(罗116)。在我们的时代,一些人可能受到试探,认为基督再来的长期推迟是上帝没有履行对祂子民的诺言。但是上帝的应许是有条件的(见结1227注)。是我们的罪和缺乏信心使上帝不能实现祂快来的应许。这些同样的罪过去曾把以以色列人关在迦南地以外,现在也推迟了当代以色列人进入天上的迦南。“在这两件事上都不是上帝的应许失效,而是自命为上帝子民中间的不信、世俗化、缺乏献身、纷争、把我们留在这个痛苦和罪恶的世界中这么多年”(《布道论》696页)。见本书卷四30-34页。

 

“上帝的信”,即上帝对于祂诺言的信守。关于上帝的信实,见提后213;来10231111;约壹19

 

4  断乎不能!不如说,上帝是真实的,人都是虚谎的。如经上所记:你责备人的时候,显为公义;被人议论的时候,可以得胜。 

 

“断乎不能”me genoito)意为“绝不能让它发生”。这个词组保罗共用了十四次,都是表示一种强烈的反对。该词相应的希伯来语意为“亵渎的,可恶的,不可思议的事情”(见撒上202注)。

 

“上帝是真实的”,即“上帝还是真实的”。即使世人不讲信用,上帝还是应当被看为真实的。

 

“人都是虚谎的”。同七十士译本诗11611

 

“如经上所记”:引自七十士译本诗514。在这首诗中,大卫对于自己与拔示巴所犯的罪深表痛悔,承认上帝的判决和惩罚是公正的。保罗引用这段话来支持他在第3节中的论点,即世人的虚谎并不能取消上帝的信实,反而证实了上帝的公义。                   

 

“显为公义”:即“被承认为公义”。这是该词能用于公义上帝的唯一含义。

 

“被人议论”:即“打官司”(见林前616)。保罗在这里可能是指善恶大斗争的中心议题。上帝的品格和公义似乎在世人和全宇宙面前受到诘问(见罗32526)。

 

“得胜”,原文有时用于法庭审判,意为“胜诉”。

 

5  我且照着人的常话说,我们的不义若显出上帝的义来,我们可以怎么说呢?上帝降怒,是他不义吗? 

 

“显出”,该词及其相关形式在新约中有两个意思。(1)、“称赞”(林后1211);(2)、“确立”,“证明”(罗58;加218)。本节可能取后一种意思。保罗正准备应付反对的意见,即:如果人的罪能够证明上帝的公义,为什么罪要受到惩罚呢?

 

“上帝的义”(:见罗117注)这里保罗似乎主要强调的是上帝品格的完全。

 

“我们可以怎么说呢?”保罗的著作中常用这句话(4161等)。

 

上帝降怒”:即上帝对罪表示不悦(罗118注)。

 

“是祂不义吗?”原文提问的方式要求作否定回答。

 

“我且照着人的常话说”,请与罗619和加317对照。保罗对神的敬畏似乎令他觉得应为自己冒然把上帝的事和人的事进行类比表示歉意。

 

6  断乎不是!若是这样,上帝怎能审判世界呢? 

 

“断乎不是”:见4节注。

 

“上帝怎能审判世界呢?”上帝将要审判世界,这件事是不需要证据的。保罗肯定不必指教犹太人这个基本的真理(如传1214)。既然一般人都赞同上帝会审判世界,第五节中祂惩罚罪孽是不公正的说法就是错误的了。如果因为罪间接地证明了上帝的义,就说祂惩罚罪不公正,那么上帝怎么能实施审判呢?

 

7  若上帝的真实,因我的虚谎越发显出他的荣耀,为什么我还受审判,好象罪人呢? 

 

“上帝的真实”,即上帝的信实,祂对自己诺言的信守。

 

“我的虚谎”:即我不忠实于上帝的要求和自己的良心。我特别是藉着拒绝祂通过基督所提供的救恩,而在实际上否认了上帝应许的真实性。保罗重复了第四节的对比,但这次也许是为了辩论的缘故,以反对者的口吻说话(参林前46)。

 

“越发显出祂的荣耀”:上帝的信实是不能再增添了,但祂的荣耀却是能更加充分地显示出来。

 

“受审判”:即被定罪(见21注)。即然我的不信和虚谎用来证明上帝的信实,为什么还把我定为罪人呢?增进上帝荣耀的行为怎能看作罪呢?如果这种反对成立,我们为什么不能继续在罪中,以产生更多的善果呢?保罗并没有停下来解释这种推论的明显谬误,及其对道德规范的破坏性。很明显,罪人对于违背他自己本愿的,因他的罪而反证的义是没有什么功劳可言的。

 

8  为什么不说,我们可以作恶以成善呢?这是毁谤我们的人说我们有这话。这等人定罪是该当的。 

 

“毁谤我们”,或“辱骂我们”,这种毁谤就是严重歪曲了保罗的信仰和道理,却又说以上的话是使徒讲的。那些说保罗和一般基督徒传播上述错误的指控,显然是从以下的教训中误推出来的:人称义是因着信,不是靠行律法(32028),“罪在哪里显多,恩典就更显多了”(罗520)保罗在第六章中充分驳斥了这种指控。                       

 

定罪”不请楚着是指诽谤者,还是那些说“我们可以作恶以成善”的人,或是那些根据有害的原则说话行事的人。后一种解释看来比较适合本文,因为保罗只是在5-8节中顺便提到诽谤者为他的主要目的服务,以破除犹太人每一条要免受上帝审判的理由。

 

9  这却怎么样呢?我们比他们强吗?决不是的!因我们已经证明:犹太人和希利尼人都在罪恶之下。 

 

“这却怎么样呢?”这个问题表达了保罗议论的过渡。这里回顾了第一和第二节的内容。

 

“我们比他们强吗?”有人译为“我们比他们弱吗?”不过上下文似乎与后一种译法相悖。保罗已在第二节中宣称犹太人与外邦人相比有很大的好处。但较大的特权牵涉到较多的责任。从这个角度看来,蒙受光照的犹太人应该比未蒙光照的外邦人受更严厉的惩罚(路124748)。这一节的下面部分说明,不管有没有优惠的条件,犹太人和外邦人都在罪恶之下,需要被称义。

 

“决不是的”,即一点儿也不是的。

 

“已经证明”,118-32指出了外邦人的罪;21-29指出了犹太人的罪。

 

“希腊人”,这里指外邦人(见116注)

 

“在罪恶之下”,即在罪的权势和控制之下。所有未被上帝的恩典所更新,处于天然状态的人,其生活均受罪的权势所控制(见罗714;加322)。

 

10  就如经上所记: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 

 

就如经上所记”:保罗现在用圣经来证明他关于众人都犯了罪的指控。这种指控他已经有了其他的根据。这里圣经的证据特别强调即使是选民,也和别人一样需要公义。以下经文引自诗141-3531-3591403107;赛597;诗361。引文与七十士译本大体一致,但稍有差异。保罗没有注明这些引文的出处,他显然认为他的犹太读者十分熟悉旧约圣经,他在罗925-281126273435121920;林后616-18中也运用了类似的多重引文。

 

“没有义人”:引自诗141531。保罗不说“没有行义的人”而说“没有义人”,虽然意思一样,但其形式更适合于他因信称义的整个论点。这句话是以下各句的概括。

 

11  没有明白的;没有寻求上帝的; 

 

“没有明白的”,引自诗142。通过对原句的改写,保罗正确地表达了原句的否定含义。罪恶蒙蔽和败坏了人的智力,致使普遍缺乏知识(罗131)。不肯悔改的人竟把有关上帝的事看作愚拙(林前214;参弗418)。保罗所引用的诗篇上面一句是这样开始的:“愚昧人心里说,没有上帝”(诗141)。

 

“没有寻求上帝的”,指没有认识上帝的属灵愿望和努力(参128)。

 

12  都是偏离正路,一同变为无用。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 

 

“偏离正路”,引自诗143,与七十士译本一致。

 

“变为无用”该词组在诗篇中希伯来语的对应词意思“变为污秽”。希腊语意为“变为无用”(见诗143注)。

 

“行善的”希腊文chrestotes。在新约中只出现在保罗的著作中.在弗27中和西312中译为“恩慈”,在加522中也译为“恩慈”,列为圣灵的果子。该词的定义是对邻居仁慈的性情。当人没有认识上帝的愿望,思想变为蒙昧时,就没有这种仁慈的性情(见罗128-31)。

 

“连一个也没有:有人会争辩说,圣经和历史记录了许多行义,敬畏上帝的高贵男女的生活。诗人在讲了这句话也提到了“义人的族类”(诗145)。保罗自己的门徒和同工路加(见徒1610注)也曾毫不犹豫地说撒迦利亚和以利沙伯“二人在上帝面前都是义人,遵行主的一切诫命礼仪,没有可指摘的”(路16)。但是“义人的族类”很快会同意保罗所说“世人都犯了罪”.他们并没有被排除在保罗关于大家都有罪的论述之外。他们将第一个承认,他们受罪恶所辖制,他们现在所有的义是因信从上帝那里来的。           

 

13  他们的喉咙是敞开的坟墓;他们用舌头弄诡诈,嘴唇里有虺蛇的毒气, 

 

“敞开的坟墓”:正如敞开的坟墓不久就装满死尸败骨,恶人的喉咙一张开,就充满腐败致命的谎言。请对照耶516,把迦勒底人的箭袋比作敞开的坟墓。有些人解释说这个比喻的意思是恶人说话象新打开之坟墓发出的臭气(见约1139)。

 

“弄诡诈”,原文用进行时态,表示一种持久的行为。希伯来语诗59的原意是:“他们使自己的舌头变得油滑,”即他们用油滑、谄媚的话语。

 

“虺蛇的毒气:这句话与七十士译本诗1403一致。谎言的毒气象蛇毒一样是致命的。

 

14  满口是咒骂苦毒。 

 

“满口:见诗107。“喉咙”、“舌头”、“嘴唇”(罗313)可以看作是说活发声相应的部位,而“口”把上面三个器官都包括在内了。

 

15  杀人流血,他们的脚飞跑, 

 

“他们的脚”:15-17节是根据赛597-8改写的。先知原先描写的是他那个时代犹太民族的品格。

 

16  所经过的路便行残害暴虐的事。

 

17  平安的路,他们未曾知道;

 

18  他们眼中不怕上帝。 

 

“不怕上帝”:引自诗361。保罗在这一系列引文的开始总的讲述了众人都是有罪的,然后提到罪的一些具体表现,最后所引的话指出了罪的根源。罪是来源于不敬畏上帝,对于上帝的品格,权威和尊严既不敬重,就任意作恶了(又见罗132)。

 

保罗引用上述旧约经文支持自己的论点。众人都犯了罪,犹太人也绝不例外。根据他对于犹太人状况的上述描写,犹太人决不可能单单凭自己的国藉得救。那些拥有各种特权和好处的选民。尚且是这样的品格,少蒙光照的外邦人情形又是如何呢?所以我们不难相信,《罗马书》第一章关于异教世界的可怕描述了。全世界确实都卷入了罪恶之中,所有的居民都是腐化、败落,无法自助的。要不是慈悲的上帝同情我们的可怜景况,制订了一项计划让堕落失丧的人类可以享受“荣耀、尊贵和不能朽坏的福”(27),这种败落的情形早就令人绝望了。

 

19  我们晓得律法上的话都是对律法以下之人说的,好塞住各人的口,叫普世的人都伏在上帝审判之下。 

 

“我们晓得”:这是保罗在提到一些公认的事时常用的话(见22注;见714822等)。

 

“律法”:原文有冠词(见罗212注),一般认为是指旧约圣经。保罗上述引文就取自旧约圣经。旧约圣经分成三个部分:律法书、先知书和诗篇或圣文集(见本书卷一37页)。但很少象路2444那样采用其全部名称。“律法和先知”可以用来指所有这三部分圣经(罗321;参太5172240),或仅称之为“律法”(见约1034注)。为了让犹太人更加直接地明白圣经的证据,防止他们把目标从自己转到外邦人身上,保罗指出,他所引用的旧约圣经是特别针对它所赐之人的。犹太人承认旧约出于上帝的启示,而旧约圣经特地谴责了犹太民族的罪,所以他们无法规避保罗所下的结论:世人都犯了罪,他们和外邦人都一样。

 

“话”、“说”:“话”译自希腊语 lego,着重于所说的题材。“说”译自希腊语 laleo,指律法的颁布。前者侧重于律法的内容,后者侧重于律法的颁布,所以译为“律法上的话,都是对律法以下之人说的”。

 

律法之下:即服从律法的权威。

 

塞住各人的口”:鉴于所提供的证据,人是没有什么借口的。

 

“普世的人”:指犹太人和外邦人.保罗在12032中宣布了外邦人的罪责。

 

伏在上帝审判之下” (hupodikos):新约中仅出现这一次.七十士译本中无此词。在古希腊语中该词意为“容易起诉”,接下去可以提到受违犯的法律,或受到伤害的一方即合法的原告人。本句可译为“向上帝交帐”或“对上帝负责”。上帝和罪人被说成是诉讼中的原告和被告(见耶2531.保罗这里可能是说上帝不仅是受到伤害的一方,也是审判者(罗25616)。

 

20  所以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个因行律法能在上帝面前称义,因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 

 

“所以,可以译为“因为”,下面所说的是塞住各人的口,让普世人伏在审判之下的原因。

 

“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个”,即没有任何人。保罗无疑引用了诗1432

 

“因行律法”:即律法所规定的行为。在希腊文中,律法此处不加冠词(见212注)。保罗是在说明一个普遍的真理,既适用于外邦人,也适用于犹太人。靠行律法称义是一切虚假宗教制度的基础,也成了犹太教的原则(《历代愿望》3536页)。但是服从任何律法的行为,不管是来自理智良心的律法,还是来自启示的律法,都不能使罪人在上帝面前称义(加321)。保罗已经说明了外邦人违犯了显示在他们本性和良心中的律法(罗1)。他也证明犹太人违犯了旧约中,特别是十诫中所显示的律法(罗2)。犹太人和外邦人都需要称义。但是律法不具备称义的能力。它只能揭露罪的本来面目,只有一种称义的办法。

 

213所说“是行律法的称义”,和本节“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个因行律法……称义”并不矛盾。前者强调的是,只有那些完全把自己献给上帝,乐意顺从祂的任何命令,而不只是“听律法”的人才能称义。后者强调的是顺从的善行不能用来购买救恩,最多只是赖以称义之信心的凭据。

 

“称义”(dikaioo):该词在新约中出现39次,有27次是在保罗的著作中,把它译成“称义”有点费解。在希腊语中 dikaioo(称义,使……为义)。dikaios(公义的)和 dikaisume(公义)属同一词根,三者之间的关系显而易见。

 

“称义”一词在新约中用在人身上,是指使人与上帝有合宜关系的举动。通过这个举动,上帝宣判犯罪的人为义,或把不义的人当作义人看待。这就是说,在天国的法庭中,撤消了对于相信之人的指控。“如果你把自己交给祂,接受祂为你的救主,你的生活虽有罪孽,为了祂的缘故你就被算为义了(《喜乐的泉源》62页,见328注;42551)。

 

“律法”,原文无冠词(见212注)

 

“知”(epignosis):指清楚而准确地知道(见罗128102;弗413)。而不是一般的知道(gnosis)。律法是公义的标准,凡不符合律法的都是罪,因为罪就是不顺从律法(约壹34)。一个人越熟悉律法,他对罪就越敏感。所以没有人能靠行律法称义。就称义而言,律法的功用就是使罪人发出以下的呼声:“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见罗724注)。律法举起镜子照出过犯,但不能除去过犯。                     

 

本节和保罗所说律法是引我们归向基督的话(加324),清楚地说明了律法与福音的关系。福音绝不取消律法的必要功能。因信称义的道理“把律法和福音结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给传道人的证言》94页)。

 

21  但如今,上帝的义在律法以外已经显明出来,有律法和先知为证: 

 

“如今”:该词可以从时间上理解为“目前”,也可以从逻辑上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关于后一种意思,请比较罗717;林前1313。保罗已经说明所有的人都需要公义(罗118-320)。现在他不再从反面,而是从正面阐述117的主题。

 

“上帝的义”:见117注。保罗阐述了所有的人都犯了罪,靠行律法又得不到公义,接着他论述上帝的义与之对照。上帝准备把这种义送给一切信耶稣基督的人。

 

“在律法以外”,律法原文无冠词(见212注)。“在律法以外“与”因行律法“相对照(320),强调了上帝的义已经显示出来,与律法无关。即:上帝的义已经显示出来与整个律法的原则和把守律法作为获得公义之办法的整个观念无关,与犹太人作为公义基础的法律体系无关。

 

“显明出来”:该词暗示过去是隐藏的,现在才显明出来(见罗162526;西126)。虽然上帝的义在旧约时代已有一定程度的显示,祂的公义在基督身上才得到充分的显示(见《先祖与先知》373页)。

 

“律法和先知”,指旧经圣经(见19节注)。原文的“律法”有冠词(见212注)。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并不矛盾。虽然上帝公义的显示与律法无关,但与律法与先知并无冲突。相反,律法和先知都曾预言到上帝的义(见约539)。旧约圣经实际上已预言到上帝的公义将显示在基督身上,并且因信而被人接受,正如新约圣经所记载的(见徒1043;彼前11011)。保罗曾引用哈巴谷24“义人必因信得生”(罗117)。在整部《罗马书》中,保罗经常引用旧约圣经来支持自己因信称义的观点(见第四章;10611)。仪文律法的主旨是教训人说:人称义不是靠顺从道德律法,而是因信将来的救赎主(见《先祖与先知》367页)。

 

“为证”:作见证。

 

22  就是上帝的义,因信耶稣基督加给一切相信的人,并没有分别。 

 

“因信耶稣基督”:参可1122;徒316;罗316;启1412;《给传道人的证言》58页。

 

有人认为“信耶稣”的信指的是耶稣自己所运用的信心,祂的信实,祂所过圣洁的生活,以及祂所表现完全的品格,这一切祂要白白赐给一切信祂的人(见《历代愿望》762页)。请对比“上帝的信”(见罗33注)。此外,祂的“信”还包括祂信守诺言自愿代人受死(见罗32526;参腓28)。                                                  

 

在称义问题是,人的信和上帝的信都在起作用。“耶稣的信”使上帝显“为义,也称信耶稣的人为义”(罗326)。“信耶稣”则是人获得称义福气的通道(见罗43-5怀爱伦注释)。

 

但是公义的领受并不是我们相信基督的报酬。信心只是我们获取公义的方法。当信耶稣的人怀着爱心和感激,让自己毫无保留地服从祂的怜悯和旨意时,称义的义就输入他身上。当他每天继续这样信靠、降服、交往时,他的信心就增加了,他就能领受越来越多成圣之义。

 

信心好象是罪人伸出来的手,用以接受上帝怜悯白白的“恩赐”(515)。上帝一直等着要把这种恩赐赐给我们,不是作为我们任何行为的报酬,而只是因为祂自己无限的爱。这个恩赐是要我们“因信”去领受的。

 

“加给一切相信的人”:“相信”即“有信心”。

 

“并没有分别”:救恩的方法既适用于犹太人也适用于外邦人。没有分别的原因是他们在需要上没有分别(23节)。

 

23  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 

 

“世人都犯了罪”:亚当的罪污损了人身上上帝的形象(见512注,参《传道良助》80页)。自从人类堕落以后,所有亚当的子孙都亏负于上帝的形象和荣耀(见“荣耀”条释义)。保罗在恳劝犹太人和外邦人都认识到以下重要的事实,经验和历史的所有证据都证明堕落的人类靠着自己败坏的本性,根本无法满足上帝律法的要求,确立自己的义。获得公义的唯一办法就是藉着信靠耶稣基督。靠着这种信心,人类与上帝恢复了正常的关系(324)。有新的心在他们里面造出来。使他们因信重新过顺从上帝律法的生活(见51注)。

 

“亏缺”(hustereo):412译为“缺乏”,来1137为“穷乏”,路1514为“穷苦”。在迦拿婚宴的记载中,该词表示“没有”酒了(约23)。原文的含义是罪人仍继续亏欠。其动词的形式不仅表示亏欠的事实,而且表示亏欠的意识。如果这样,动词可以译为“有意识地继续亏欠。”这种亏欠感使各地的人没法用行律法来建立自己的义。

 

“荣耀”(doxa):该词在圣经中有两中不同的含义和用法。它们都是依据希腊文的原意“意见”“意义”“名声”。它常用来表示“尊荣”“名声”(约544718等)。这个含义的反义词是“羞辱”(林前1114151543:林后68)。根据这个含义,“荣耀”可以“追求”(约544718;帖前26),“接受”(约54144),“给予“(路1718;约924),”“归给”上帝(路214;启16)。

 

如果保罗在罗323中采用“荣耀”的这个含义的话,“上帝的荣耀”就是指上帝所赐而世人所亏欠的尊荣,赞美和嘉纳。既然保罗在本段中讲的是世人在上帝面前的地位,下一节讲的是称义,以及世人重得上帝悦纳的方法,本文的“荣耀”宜取上述含义。

 

“荣耀”在圣经中还可以表示“光明”,“引人注目的光明景象”(见太48;路1227;徒2211;)。该词有时与“形象”、“外貌”并列使用(见罗123;参七十士译本民128,该处用doxa表示“形象”)。向摩西显示的荣耀(邮331822)乃是上帝的品格——恩慈、怜悯和宽恕(见《传道良助》417页)。这种荣耀也可以从那些认识上帝、爱上帝并成长越来越象创造主的人身上反映出来。所以保罗讲到人“是上帝的形象和荣耀”(林前117)无疑人能够接受并反映上帝的荣耀,上帝荣耀和完全的充分显示乃是“上帝荣耀的光,显在耶稣基督的面上”(林后46)。                                                 

 

当显在基督身上的上帝荣光,通过福音照到信徒的心中时,就会把他变成“主里面”的“光明”(弗58)。于是“我们众人既然敞着脸,得以看见主的荣光,好象从镜子里返照,就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林后318)。基督徒的希望和抱负就是越来越充分地分享上帝的荣耀(见罗52;帖前;212;帖后214)。

 

如果本节“上帝的荣耀”侧重于后一种意思,那么“亏缺上帝的荣耀”就是亏欠上帝的完全,失去上帝的形象,有负于祂的形象。

 

也许这两种解释并不矛盾,都适用于本节。

 

24  如今却蒙上帝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的称义。  

 

“恩典”(charis):在新约中出现150.这个重要词汇,保罗用得比其他新约作者更多。他的书信中共用了100次左右。他的亲密同工路加在《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里用了25次,两人合起来所用的占总数六分之五。“恩典”不是使徒们所发明的新词,在七十士译本和古典及后期希腊文学中曾广泛使用,表示若干相关的词义。但新约圣经往往赋予“恩典”以特殊意义,是别处所不大有的。

 

“恩典”原来的意思是“给予欢乐”,表示给观看者带来欢乐的美,优雅和可爱之处。请与“在你嘴里满有恩惠”相比较(诗452七十士译本;参箴19322)在新约的一些地方,“恩惠”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耶稣在拿撒勒讲道时,听众都“希奇祂口中所出的恩言”(路422)。保罗劝勉歌罗西的信徒“言语要常常带着和气(恩惠)”(西46

 

“恩典”还表示让他人感受到的美好适宜的情感,如仁慈、善意、好感。约瑟曾在法老眼前“得恩典”(徒710;参46节)。门徒们传道时“得众民的喜爱(恩惠)(徒247)。耶稣在小时候,“有上帝的恩在祂身上”(路240)。“恩惠”一词有时所采用的定义“不配得的宠爱”对本节显然不适合。“恩惠”应按路252的意义来理解:“上帝和人喜爱祂的心”。

 

作为表达“善意”之情感的词汇,“恩惠”也用来表示感谢。故“主人还谢谢他吗?”(路179)在字面上是“主人恩待仆人吗?”在“感谢上帝”(恩惠归给上帝)这个词组中,“恩惠”常用于此意(林前1557;林后816;参罗617;林后214915)。肯定不能说人献给上帝“不配得的宠爱”。

 

作为一个表达“善意”之实际行动的词汇,“恩惠”也用来表示礼物,好事,好处。犹太人曾到非斯都那里求他的“情”(恩惠)要告保罗(徒253)。保罗所讲到各地教会为耶路撒冷的穷人所筹集的捐款,原文也是“恩惠”(林前163;参林后846719)。

 

上述用法与其他希腊文学上的词义没有什么不同。“恩惠”一词在新约中,尤其是在保罗著作中所表示的特殊含义是指上帝表现在耶稣基督身上的拯救之爱。显然,既然众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罗323),这样的恩宠和仁慈是罪人所完全不配得的。人类在生活上厌恶和叛逆上帝(1213032)。歪曲了祂的真理(1819节)。崇拜走兽和昆虫(23节),在自己的身体上玷污了上帝的形象(24-27节),亵渎了他的圣名(224),藐视了他的宽容和忍耐(4节)。最后,他们杀害了奉差遣拯救他们的上帝儿子(徒752)。尽管这样,上帝仍以爱心待人,显示祂恩慈引人悔改(罗24)。                      

 

这就是上帝的恩典在新约圣经中的特殊含义。它不仅指上帝喜爱那些可能配得祂悦纳的人,而且是祂对于罪人无限、广泛、改变人心的大爱。耶稣基督所表现的这个恩典的好消息就是“上帝”拯救“的大能”(116)。这种恩典不仅指上帝的怜悯和乐意宽恕人,而且指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改变人拯救人的能力。所以恩典可以充满一个人心中(约114),可以“赐予”(罗123),是“足够”的(林后129;参罗520),可以“作王”(罗521),可以“教训”人(提多21112),可以“坚固”人心(来139)。在有些地方“恩惠”似乎等于“福音”(西16)和上帝一般的工作(徒1123;彼前512)。“上帝的恩典是拯救能力的伟大要素”(《传道良助》70页)。“基督舍去了自己的性命,使人能够恢复上帝的形象,祂恩典的能力把人吸引在一起顺服真理”(《致教师的勉言》249页)。

 

“因耶稣基督”:耶稣是“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救赎”(林前130)。祂既是救赎主,又是赎价(多214;提前26)。怪不得保罗感叹道“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内”(西311)。当使徒说他决心“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时,他并没有给自己规定狭窄的限制。因为充分地认识上帝,就是认识上帝恢复人类的整个计划。没有比这更大的智慧了。

 

“救赎” (apolutrosis):意为“赎出”“交赎金释放”。该希腊词由两部分构成.apo意为“从”。lutrosis指“赎金”即 lutronlutron在草纸文稿中通常指释放奴隶的购价。该词用来指从捆绑,囚虏和任何不幸中解救出来,通常暗示支付赎金之意。英语的“救赎”(redeem)来自拉丁语动词“购回”。

 

在旧约中象征救赎的伟大事件是以色列人从埃及被救出来。救赎者耶和华应许说:“我要用伸出来的膀臂……救赎你们”(出66;参出1513)。救赎的目的就是把以色列人分别出来事奉上帝(出67)。为了获得救赎,以色列人被要求做一件表示信心的事,就是吃逾越节的羔羊和抹血(出12)。

 

这些表号在救赎人脱离罪和死的事上应验了。耶稣是“被杀的羔羊”(启512;参约129;林前57;彼前11819)。旧约圣经清楚地讲到了为救赎我们所付的赎价。耶稣自己曾经宣布说:“人子来……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可1045)。保罗讲到基督“舍了自己作万人的赎价”(提前26),基督徒被说成是“买”来的(彼后21),或“用重价买来的”(林前620)。“基督既为我们受了咒诅,就赎出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加313)。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称义不是白白的。基督的受苦和牺牲曾为此付出了重大的代价。但对于我们来说是白白赐予的,因为其代价不是由我们来支付,而是由上帝的儿子自己支付的。

 

这种救赎工作把我们从罪中赎出来(弗17;西114;多214;来915;彼前11819),从败坏和死亡中赎出来(罗813),最后把我们从目前的苦境中赎出,进入荣耀福乐之地(路2128;弗430)。藉着称义,基督把我们从罪的刑罚中赎出,通过成圣,把我们从罪的权势下赎出,在复临和复活的时候,把我们从罪的环境中赎出。

 

正如以色列从埃及被救出来的时候一样,我们现在参加上帝赎罪的计划也需要运用信心;必须亲自承认和接受耶稣为我们的救赎主,以及这个步骤的全部含义。

 

“白白的”(dorean) :即“作为一种礼物,白白地”,请与太108;林后117;启2162217该词的用法比较。

 

“称义”:由于人没有什么功德可以与上帝和好,称义就必须是白白赐予的礼物。只有当一个人谦卑地承认自己亏缺了上帝的荣耀,本身没有一点条件可以讨上帝喜悦,他才能凭信心接受称义为白白赐予的礼物。

 

25  上帝设立耶稣作挽回祭,是凭着耶稣的血,藉着人的信,要显明上帝的义;因为他用忍耐的心宽容人先时所犯的罪,  

 

“设立” (protithemi):这个希腊语动词有两个互有联系的意义:一是“展出”,请对照“陈设饼”(见太226);第二个意思从“展出”引伸而来,意为“确定目的”,在罗113中译为“定意”。后一种意思与保罗在别处的教训一致(见弗311;提后19)。但根据上下文,本节似乎强调的是公开展示基督的牺牲。请对照“耶稣基督钉十字架,已经活画在你们眼前”(加31),和“摩西在旷野里怎样举蛇,人子也照样被举起来”(约314)。

 

上帝公开展示基督牺牲的目的是“显明上帝的义”。上帝公义这种公开的展示不但是为了人类,也是为了全宇宙,使所有受试探怀疑上帝品格的生灵更加清楚地明白这场大斗争的问题(见《历代愿望》626758759页)。

 

“挽回祭” hilasterion:许多解经家曾详细讨论了这个重要词汇,并作出各种解释。难处似乎不仅在于要知道希腊语的准确含义,而且要用恰当的词翻译出来。

 

hilasterion仅出现在这里和来95。该处显然用此词指约柜上称为“施恩座”的那一部分。该词在七十士译本是常作为希伯来语kapporeth的翻译,意为“约柜的盖子”。在赎罪日,血就是弹在这个金制的部位(利161415)。“藉着救赎的功劳,有赦罪之恩从那里赐给悔改的罪人”(《先祖与先知》349页)。由于这个希伯来最神圣的仪式是预表基督的赎罪工作,探讨一下处于表号性赎罪仪式中心部位的名词——kapporeth的含义,可能有助于保罗用它来指基督牺牲的含义。

 

这个译为“施恩座”的希伯来词来自 kaphar,基本含义是“遮盖”,在旧约圣经中 kaphar这种简单的形式只出现一次,表示“遮盖”的普通含义(创614)。更多地它是以另一种形式出现,表示比喻性含义,意为“遮盖罪”,故有“赦免”、“怜悯”、“救赎”之义。马丁路得将 kapporeth译为 Gnadenstuhl(施恩座)。后来廷德尔转译了这个词,而许多主要的英语文本圣经,均采用他的译文。有人建议把它译成“赎罪处”以便更明确地表达在那里所进行救赎与和解的工作。

 

七十士译本的译者显然了解这个词的含义,故将它译为希腊语 hilasterion。将 hilasterion与旧约中其他几个相关的词相比较,就更能说明其含义。Hilasmos用在祈祷之中“上帝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路1813)。并用来描述耶稣“为百姓的罪献上挽回祭”(来217)的工作。另一个相关的词 hilasmos出现两次,描述基督“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约壹22410)。

 

本节的上文讲的是藉着基督所提供的称义的赎罪,故本节中 hilasterion(挽回祭)似乎表示 hilasteroion(施恩座)所预表之事的应验。耶稣藉着祂的牺牲已经表现为赎罪、赦免、和好的方法(见《历代愿望》469页,《喜乐的泉源》15页)。也许没有一个英语单词能恰当地表达其含义。即使是上述已被神学家们赋予一定意义的词也难表现赎罪的真正性质。所以在使用这些词的时候必须注意,以免在上面加上了没有根据的意思。                    

 

不论用哪一个词,有一点是清楚的,耶稣基督的牺牲已经承担了罪的处罚,使一切信基督的人都能得到赦免,与上帝和好。当然,这不能理解为基督的牺牲象异教的祭牲一样,献上来安抚被激怒的神明,劝他对罪人宽大一些。“基督所作的赎罪工作不是要促使上帝爱那些祂本来不爱的人,而是要表现已经存在于上帝心中的爱(《时兆》1895.5.30。参《喜乐的泉源》15页)。实际上,上帝为救赎人类在基督身上牺牲了自己。“上帝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林后519;参《历代愿望762页》。

 

“是凭着耶稣的血,藉着人的信”:把这句话与本节其他部分联系起来,可有不同的解释。钦定本的意思是:耶稣的牺牲使那些信靠祂血的人罪得赦免,并与上帝和好。但也有可能“藉着人的信”和“凭着耶稣的血”各自与“挽回祭”联系在一起,因而理解为:“上帝藉着祂的流血设立祂为因信而成的挽回祭。”这两种解释在语法上都讲得通。在本节中,后者更能说明基督的牺牲作为成就赦罪的方法。赎罪牺牲藉着相应的信心发生效果。除非凭着信心接受所提供的赦免,救赎工作就无法在为之牺牲的人心中产生和好的效果。

 

新约圣经十分强调把基督的血和救赎的工作联系在一起。耶稣说到自己的血是“为多人所流”(可1424)。我们是“靠着祂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西120)。那些从前“远离上帝的”,如今靠着“祂的血已经得亲近了”(弗213)。教会是用祂的血“所买来的”(徒2028)。祂“用自己的血,使我们脱离罪恶”(启15)。

 

在旧约圣经中血被视为代表生命(见利1711注)。上帝禁止人吃“肉带着血,那就是它的生命”(创94)。在圣所崇祀中,流血和洒血意味着取了祭牲的性命献上。同样,真体耶稣的流血,也意味着祂献上自己的生命为祭牲。基督的血代表祂奉献自己的生命,作为救赎世人罪孽的牺牲。

 

基督的血,代表耶稣为人类所献完美的生命,有赦罪,称义与和好的功能(罗32559;弗213)“我们藉着领受那在髑髅地十字架为我们舍去的生命,能够过圣洁的生活”(《历代愿望》660页)。

 

“要显明上帝的义”:即显明祂自己的义,这样的显示是必要的,因为祂赦罪的工作是在过去成就的,其目的在26节中进一步解释。

 

“因为”:下面要说明上帝显示祂公义的原因。                                    

 

“用忍耐的心” (anoche):该词在新约中仅出现在这里和罗24中(见该处注)。上帝凭着祂对于罪人的爱,根据祂要向宇宙中所有受造生灵更充分地显示祂爱心的计划,曾耐心而慈怜地保护罪人免尝他们犯罪的全部后果(见《历代愿望》764页)。这种明显的宽容曾引起人们对上帝品格的严重误解(见诗5021;传811)。的确,死亡成了普遍的现象,上帝对罪的愤怒也已有所显示(罗118-32)。仪文制度也确已制订出来,以其祭牲预表上帝对罪恶可怕性质的处置,以及祂为赎人脱离罪的刑罚和权势所付的无限代价。不过耶稣的生和死则充分地显示上帝的公义和祂对罪的憎恶。上帝的忍耐不再被误会为对罪不在乎了。

 

上帝恩待罪人并不说明祂喜爱罪恶,因为祂已表示自己憎恶对祂儿子赎罪牺牲的这种玷污。祂接纳一度叛逆的罪人与自己和好,让他们进入天国,并不意味着祂悦纳罪人过去的行为和品格,因为祂赐下祂的儿子为他们受屈而死,证明祂是多么憎恨他们的罪。

 

“宽容”(paresis):该希腊词在新约中仅出现这一次。它与别处译为 remission(赦免,见太2628等)的 aphesis不同。其原意不是“赦免”,而是“放过”、“不去看”。而在草纸文字中, paresis用来表示豁免处罚或债务。

 

“人先时所犯的”:在本文中保罗看来本不是讲人在悔改以前所犯的罪,而是基督赎罪牺牲以前世人所犯的罪。上帝曾允许外邦人“各行其道”(徒1416)。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上帝并不鉴察(徒1730)。因此上帝的公义人不大清楚,需要公开的显示出来。“在今时”(罗326),基督的牺牲提供了这样的显示,请对照约1522;徒1730;雅417

 

“罪” hamartema指个人犯罪不顺从的行为,有别于指抽象笼统之罪的 hamartia(参太1815注;约壹34)。

 

26  好在今时显明他的义,使人知道他自己为义,也称信耶稣的人为义。 

 

“在今时”,多世纪以来,上帝一直“不鉴察”(徒1730)世人的罪,但“及至时候满足”(加44;弗110)祂差遣祂的儿子降世,显明了祂的公义。

 

“为义”:意为“可以看出上帝是公义的”。

 

也称信耶稣的人为义”,只有那些接受耶稣所显示上帝的公义和慈爱,承认自己的失丧和沦亡,需要一位救赎主,在找到祂以后,全心信靠降服地承认祂的人才得以称义。

 

上述几节经文反映了善恶之争和救赎计划的中心议题(见4节注)。撒但曾宣称公义和怜悯是不可调和的,罪人一旦违犯了律法,就不可能得到赦免(《历代愿望》761页)。人类接二连三地叛逆和犯罪给撒但提供了进一步的机会,对上帝的品格和政权提出狂妄的指控。“他极力强调,如果上帝还向罪人施怜悯,他就不是公义的上帝”(《历代愿望》761页)。

 

几千年以来,上帝一直忍耐撒但的指控和世人的叛逆。在这段时间里,祂逐步展示祂奇妙的计划。这个计划不仅要赦免和恢复犯了罪的人,而且要永远显明祂品格的绝对公正,以及在上帝政权中公义和慈爱的完美结合。                                            

 

旧约的表号,象征和预言都曾预示了这一切。但是最充分的显示还是由上帝儿子的道成肉身,生活,受苦和受死而作出的。现在,上帝在全宇宙面前证明,祂不鉴察人先前的罪,称信的人为义是正确的。耶稣的生和死永远证明上帝对罪的态度(林后519;参《历代愿望》762页)。永远证明上帝对受造之物无限的爱。这种爱不仅能宽恕,而且能赢得堕落的罪人降服、相信、完全的顺服。撒但的指控就是这样驳倒了。宇宙的安宁永远得到了保障。上帝的品格在宇宙面前证明为清白的。(《先祖与先知》6869

 

27  既是这样,哪里能夸口呢?没有可夸的了。用何法没有的呢?是用立功之法吗?不是,乃用信主之法。 

 

“哪里能夸口呢?”既然众人都犯了罪,无法靠行律法确立自己的义,所有的人都得靠上帝的恩典称义,人显然就没有什么理由可以夸口的了。这句话可能特别是针对犹太人的言辞。他们为自己所拥有的特权而自豪(见21723)。

 

用何法没有的呢?”即用什么律法?原文律法无冠词(见212注)保罗在这里指的是律法的原则。

 

“是用立功之法吗?”即靠顺从律法而获得公义的原则。这样的原则是值得夸口的,因为人若能靠实行律法的要求获得公义,他就有骄傲自夸的理由了(见罗42;弗29),因为这与恩典无关。

 

“乃是用信主之法”,原文的“法”(律法)无冠词(见212注)。保罗这里指的是因信称义的福音原则。人以信心谦卑感激地接受上帝的恩典,自然就没有什么可夸的了。“什么是因信称义?就是上帝把人的荣耀放在尘埃之中,为他做他靠自己无法做到的事”(《给传道人的证言》456页)。

 

28  所以(有古卷:因为)我们看定了:人称义是因着信,不在乎遵行律法。 

 

“所以”:也有译为“因为”。译为“因为”似乎更妥当一些。保罗是在进一步证实27节中信主之法排除了夸口理由的话。

 

“看定了” (logizomai):该词还有以下含义:“以为”(23);“算为”(4346);“想”(818);“认为”(1414)。本节的含义似为“认为”。

 

“人”( anthropos):这是一个广义的词,可指任何人。

 

“称义是因着信”,因信称义的含义,显然不止是罪人在上帝眼中法律地位被动的调整。信耶稣还牵涉到与救赎主个人的关系。它包括一种对救主所怀爱和感激之情,以回应祂对我们罪人的爱,其基础是深深地感佩耶稣的品格,真诚地希望更多地认识祂,变得象祂。它意味着毫无保留地信靠祂,乐意完全接受祂的话语,照祂的指引前进。

 

没有这样的信,人就不能称义。上帝所关心的不只是赦免过去的罪,祂所关心的主要是恢复人类。这种恢复工作只有通过这样信靠耶稣基督才能进行。所以称义不能与悔改、重生以及然后在圣洁里成长的经验分离开来。只有那种乐意接受和参予上帝恢复我们每一阶段计划的信心,才能使我们获得基督所赐的义(见22节注;42551)。

 

“不在乎遵行律法”:原文律法无冠词(见212注)。这一句的意思全章已经显明。一切虚假宗教体系的基础就是错误地以为靠着顺从律法能够获得公义。但是行律法不能赎过去的罪。称义不是靠赚来的,只能因信基督赎罪的牺牲而得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行律法与称义无关。不靠行为称义意味着不靠我们自身的任何功劳称义。

 

当然这也不能解释为已经称义的人就不要顺从律法,不要有好行为了。令他称义的信会在顺从中表现出来。保罗曾一再强调好行为在基督徒生活中的地位(提前510618;提后317;多271438等)。但他也同样清楚地说明这些善行不能赚得称义(见罗426932116;加21632510;弗29;提后19)。

 

29  难道上帝只作犹太人的上帝吗?不也是作外邦人的上帝吗?是的,也作外邦人的上帝。

 

“只作犹太人的上帝”,既然称义是因着信,而不是靠行律法,所以没有成文律法的外邦人和拥有更多特权的犹太人一样可以获得。向外邦人和犹太人提供救恩的条件是一样的。上帝赐下祂的儿子是因为祂爱“世人”(约316),而不只是犹太人。“祂愿万人得救”(提前24)。这种上帝爱普世人类的观念是不容易被早期基督教会中一些犹太的领袖所接受的。(见徒102834111-317181518-11)。上帝不偏待人(罗211)。

 

30  上帝既是一位,他就要因信称那受割礼的为义,也要因信称那未受割礼的为义。 

 

“上帝既是一位”,保罗知道他的读者和他一样都确信上帝只有一位。但他用这种形式表达出来是为了使他的论点更具逻辑性。犹太人最基本的信仰就是:耶和华是唯一的神,是地上万国之神(申64;王上1915;赛446;林前84-6;提前24-6)。“祂用一本造出万族的人”(徒1726),“我们的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祂”(徒1728)。就是这一位独一真神愿意依据信心称所有的人为义,祂不“偏待人”。

 

“因信”:即前面所指的信心。使犹太人称义的是信心而不是割礼。同样,外邦人虽然没有受过割礼,仍能按照要求于犹太人的同样的信称义。

 

“受割礼的”:指犹太人。

 

31  这样,我们因信废了律法吗?断乎不是!更是坚固律法。

 

“废了”:意为“使……无效”。

 

“因信废了律法”:在希腊语中,这个“律法”没有冠词(见212注)。保罗前面已经说过,上帝的义已经在律法以外显明出来(321),人称义是因信而不是靠行律法(28节)。保罗显然知道这些讲法会引人错误地以为信心废掉了律法的原则,所以就设了这个反问句,接着立即予以坚决的否定。保罗的确“废了”犹太人把律法当作获得公义之方法,并坚持外邦人也必须实行此方法的观念(徒151;加:216-19)。但是上帝所设立称罪人为义的方法是强调,而不是取消律法的真正功能(见罗328注)。

 

“断乎不是”:见罗34注。

 

“更是”:意为“相反地”。

 

“坚固律法”;保罗这里所强调的是律法作为一种原则的地位。这种原则在本章所讲的,系体现在旧约的成文律法之中。他已引用旧约为他那将要成为新约圣经的教训作见证(21节)。现在他声称,律法是上帝神圣旨意和永恒道德准则的显示。因信耶稣基督而称义的福音充分地维护和坚固了它。耶稣到地上来是要使律法为大为尊(赛4221;参太517)。用祂完全顺服的生活证明,基督徒能够靠着上帝所赐的能力顺从祂的律法。因信称义的计划表明:上帝既要求并提供了赎罪的牺牲,就是尊重祂的律法。如果因信称义废了律法,就不需要基督的赎罪牺牲,才能救罪人离罪,使他与上帝和好了。                              

 

此外,真诚的信心本身就包括毫无保留地愿望过顺从祂律法的生活,实行祂的旨意(见罗328注)。真正的信心是以对救主全心的爱为基础的,只能引人顺服。基督为我们违犯上帝律法的罪忍受了这么多的痛苦,这是我们顺服最有力的动机。凡是会给我们地上的朋友蒙受巨大灾祸的行为,我们是不会轻易重犯的。同样,我们也一定会憎恶那些给我们最好的朋友耶稣带来这么多苦难的罪恶。救恩计划主要的荣耀之一就是一方面它能使罪人因信称义,另一方面会提供强大的感化力,在他心中产生顺从的愿望。

 

因信称义的计划把律法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律法的作用是使人知罪(20节),并显示公义的伟大标准。罪人在律法面前不仅看到自己的罪,而且看出自己缺乏善良的品质。律法就是这样引导他归向基督的福音(加324)。于是信心和爱心激发了对上帝律法新的顺从,这种顺从发源于信心(罗151626),是一种爱的顺从(13810)。

 

基督和撒但大斗争最后的冲突,就是关于上帝律法的权威和功能。撒但带到人间最后的大欺骗,就是说现在不再需要完全顺服律法的每一条规定了(启12171412;参《历代愿望》763页)。

 


中华圣网整理制作:著作权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