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讲 |
『信心失焦的因素』
羅馬書4:1-25
最近有人問我一個問題;「聖經中誰最幸運?」他給我三次機會回答,我從創世記猜到啟示錄,都沒有講出他要的答案,最後他的答案是,「跟耶穌一起釘十字架時,接受耶穌作主的那個強盜事聖經中最幸運的人」。我同意這個答案,那一位強盜的確是聖經中最幸運的人,當他決志信耶穌幾個小時之後,就跟主同在樂園裡了。在他短短的信仰過程中,他的信心一直對準著耶穌,沒有失去焦點。聖經中的其他人物跟我們,信耶穌的時間都比那一位強盜久,相對來說,我們的信心跟他比起來有更多機會受考驗,我們是否能在一次又一次的信心考驗之後,仍然維持最初的信心,每一個人都將會不一樣。
在羅馬書第四章,保羅以亞伯拉罕作例子,告訴我們有三個會讓我們偏離救恩的因素,這三個因素包括行為、割禮、及律法。關於這三個因素的影響我們已經聽很多了,我們知道基督徒的好行為是本份,我們做得再怎麼好,一點也不會影響得救的資格;而割禮也只是象徵性的記號,今天我們所受的洗禮和參與教會各樣的聖禮,都只是信仰的表白方式;至於律法,從積極面來說,這是神為了保護屬於祂的人所設立的,要幫助我們在試探誘惑中有一個界線。我們對行為、禮儀、律法這三者和救恩的關係,不能說認識得不夠清楚,但信主越久的人卻不一定能保持住起初的信心。因為我們都是受知覺影響的人,「知覺」就是透過看見、聽見、所有感官接觸,對事所得到的了解,每一個人的知覺不一樣的,而且知覺會隨著經驗改變。
前兩天有一位女作家,為她所寫的新書開發表會,這本新書所談的是作者的神鬼經驗,而這位作者以前是不相信神鬼存在的,她有這樣的改變就是因為她有了這一類的經驗,讓她從不相信世界有鬼神變成堅信不疑。她以前對這一類的事沒有知覺,並不代表她不知道有這類的事,而是一直到她有親身的經驗,她的知覺才對這類的事產生強烈回應,甚至要寫一本書出來告訴大家,這世界有鬼神存在。
有一個心理學家曾經在一九七三年做了一個非常大膽的實驗,除了他自己,他另外找了七個人來參與這個實驗,這八個人的背景是,一個是心理系的研究生、三位心理學家、一位小兒科醫生、一位精神科醫生,一位畫家、一位家庭主婦。他們假裝有心理疾病,讓精神科醫生診斷他們是精神病患,而安排他們住院,這八個人分別在美國東西岸的五個州,不同的醫院住院。當這八個人成功的住進精神病院後,他們按照計畫把所有偽裝的精神病表現收起來,恢復平常正常人的樣子,結果他們所住醫院的醫生和相關的醫療人員,還是繼續把他們當成精神病患看待,他們費了很大的功夫和醫院裡的醫生或醫療人員說明,他們並沒有精神方面的問題,最後一個個的出院了,住院最短的時間是七天,最長的是五十二天,平均是十九天。
這一個實驗的目的是要證實,人的知覺並不可靠,我們按照我們自己的認知去感受世界,去了解別人,也去解釋眼下所經驗的事。那些專業的精神疾病的醫療人員,按著他們的訓練和經驗看這八個人,他們一但斷定這八個人有病,就很難把他們當成正常人來看。這八個人最後都被當成痊癒出院,並不是那些醫療人員發現真相,而是他們自認為醫好了這些病人。
人透過知覺所得到的認知是很不準確的,如果我們用自己主觀的看法看事情,有很高的機會誤解別人,也很容易出現偏差的看法。
當我們讀羅馬書第四章的時候,看見保羅舉出好行為、割禮、律法這三件事與亞伯拉罕的關係,他所講的並不是單單亞伯拉罕這個人的問題,保羅所談的是從亞伯拉罕之後到新約時代,人對「得救」(或者說「被神稱義」)的認知上所產生的問題。這三件事在亞伯拉罕的時代,還沒有被當成跟「得救」有所關聯,但經過幾千年的教導、傳承,在猶太人的心目中,這三件事變成了「得救」的必要條件。
在一到八節談到有關亞伯拉罕的行為,上個禮拜我們從這一段看到,神衡量人和人衡量人的行為是不一樣的,神並不看人的過去,倒是人常常以過去來做衡量。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行為,久而久之就會被行為主導我們的想法。
有一個小男孩的父母很擔心他們的孩子,因為他們看到這個小男孩總是一個人獨處,有時候很敏感,很容易生氣。有一天這對父母邀請一位心理學家來評估這個孩子,他們安排成好像一個普通朋友來拜訪的樣子,一起吃個飯聊聊天。這個心理學家來到這家庭以後,先跟那對父母了解那孩子平常在家裡的表現。那個孩子當然不會跟一個陌生的大人聊天或遊戲,他自己一個人跑到院子,這時候心理學家開始站在小孩看不到他的地方觀察。一開始小男孩沉默的坐著,當他聽見鄰居小孩的吵架聲時,眉頭皺得緊緊的,然後他用腳在草地上踢來踢去,有一些草皮被他踢翻開來,突然他在翻起來的草皮下看見一隻蚯蚓,他開始在地上翻來翻去,接著心理學家看到小男孩拿起一塊扁扁的石頭,把那隻蚯蚓切成兩半。這時候心理學家開始做紀錄,他寫著說:「這個孩子孤僻、愛生氣、喜歡虐待動物,最好不要給他寵物和刀,當他跟別的小孩在一起時,一定要特別注意。」這個心理學家做記錄時,聽到小男孩在講話,但他聽不清楚,他就停止紀錄專心聽那個孩子在講什麼,他聽見那孩子在對蚯蚓說話:「現在,你們不會孤單了,你們兩個好好去玩吧。」然後看見小男孩把蚯蚓放回草地上,用剛剛翻起來的土蓋回去。這時候,心理學家把他剛剛的記錄撕掉,拿一個球出到院子去跟小男孩玩。
我們看別人的行為有不準確的理解,其實我們自己常常也有因為理解錯誤而做出來的行為。有一個家庭所吃的魚總是去沒有頭也沒有尾巴,有一天先生問他太太,為什麼吃的魚總是沒有頭也沒有尾巴,這個太太說:「魚不就是這樣吃的嗎?」先生說:「但是我以前吃媽媽做的魚,都是有頭也有尾的。」這個太太很驚訝,因為她從小吃魚從來沒有看過魚頭和於尾巴。有一天,這位太太回娘家,他突然想起這一件事,就問她自己的媽媽,為什麼他們家從來不吃魚頭和魚尾巴。這個媽媽說,她也不清楚為什麼,她是在山上長大的,自從她嫁過來之後才開始吃魚,她也從來沒有吃過魚頭和魚尾巴。後來那位太太又跑去問奶奶,奶奶給她的答案是:「因為以前煎魚所用的鍋子太小,為了方便就先將魚去頭去尾,如此而已,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
如果我們一直把焦點放在行為的層面,久而久之就會忽略真正重要的事。信耶穌的人,有好行為是應該的,但被神稱義不是因為我們的行為。
第二個會導致信心失焦的因素是「割禮」,「割禮」代表形式化信仰生活,當我們的信仰變得形式化以後,我們的信心就會失去焦點,從單單的信靠耶穌,變成注重表面的形式。今天的經文9-12節談到亞伯拉罕跟割禮的關係,在11節說:『他受了割禮的記號、作他未受割禮的時候因信稱義的印證。』在亞伯拉罕被神稱義這一件事情上,割禮只是這件事情的表面證明,就好像我有一本存摺記錄我在某某銀行裡面有錢,這本存摺並不是錢,但它可以讓我有資格去那個銀行領錢。
我們的表現受到自我概念很深的影響,你認為你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就會以什麼樣子表現出來。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有那個年齡特有的表現。七月底到九月初這段時間,我們家因為裝修的緣故暫時住在忠孝東路,我幾乎每天都在搭捷運在教會和家之間來回,因為這段時間是暑假,所以每天在捷運車上看到許多青少年,大部分的青少年很容易讓別人從他們的裝扮上看出他是屬於哪一種類型的年輕人,愛玩型的、老實型的,大致上可以區分出來。
有一天我看到一個青少年,我實在不知道要怎麼區分他,這個男孩子的頭髮染成金黃色的,理著小平頭,耳朵上帶著耳環,穿著寬寬的八分褲,背著帶子吊到臀部的包包。我第一眼看到他,不覺得有什麼特別,這種樣子的青少年實在看太多了,不過當他背對著我,手垂下來的時候,我嚇了一跳。他的手臂上刺青了四個字「神的兒子」,這四個字很大非常顯眼。一方面我佩服他的勇氣,另一方面我也想知道他的信仰狀況,他為什麼會這樣做。我們並不需要在手上刺青才能見證自己是屬於神的,當我們決定要信耶穌的時候,就已經屬於神了。信心不能用外表證明。
第三個會讓信心失去焦點的因素是律法,保羅在4:13-16談到律法不能幫助人得救,15節說:『律法是惹動忿怒的』聖經有小字註明這句話也可以翻譯為「律法是叫人受刑的」。這一個翻譯很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有些時候我們會太過於重視律法,原因就是因為害怕受處罰。
大人管教小孩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處罰,沒有人喜歡被處罰,要控制一個人的行為,最快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處罰,不過處罰並不能解決人的問題,這一點從小孩子可以看得很清楚。這個學期林懇幼兒園的老師換了,去接他放學時,他常常跟我說今天被老師罰站了,我問他為什麼,他每一次告訴我的都是他沒有收玩具,我問他為什麼不收,他很理所當然的說,因為我要玩。對小孩子來說,玩具本來就是要拿來玩的,他們搞不清楚在教室有作息表,什麼時間做什麼事都有安排,所以必須用處罰來作為規範行為的工具,幫助他們在不同的時段裡面做正確的事。律法要幫助人不犯錯,但矛盾的是,律法的存在是因為人會犯錯,因此保羅說:「那裏沒有律法、那裏就沒有過犯。」
保羅拿亞伯拉罕的例子解釋什麼是「因信稱義」,他提到亞伯拉罕被神稱義的關鍵所在是,他已經快一百歲了,他的太太也過了更年期,在生理上已經不可能生小孩了,但他仍然相信上帝告訴他,將來自己的後帶子孫要成為大國,而且他要成為很多國家的祖先。保羅用一句話描述亞伯拉罕的信心,18節說:『他在無可指望的時候、因信仍有指望』
這句話把亞伯拉罕被神稱義的原因講得很透測,亞伯拉罕年紀很大了,他雖然不知道還有多少年日可活,但他知道不會那麼快離開世界,他心裡面牽掛著他的家業沒人繼承,在創世記15章說,他還沒有生以撒以前,曾經想過將來要繼承他所有財產的是大馬色人以利以謝(v2),在亞伯拉罕來說,他已經沒有指望他龐大的家業是由自己的兒子繼承。在這樣的心境裡面,聖經說:『他在無可指望的時候、因信仍有指望』神就以此算他為義。
跟耶穌一起被釘十字架的兩個強盜是沒有指望的人,再幾個鐘頭以後,他們就為自己的罪付出生命的代價了,這兩個沒有指望的人其中之一,在緊要關頭做出信耶穌的決定,這一個決定為他得到進入樂園的應許。
為什麼很多基督徒活不出這樣的指望呢?今天這章聖經告訴我們,因為我們還在靠自己的行為、把遵守宗教的表面形式當成救贖,也還活在律法裡面。求神幫助你我,不要把信心放在這些上面,好行為、穩定的信仰生活、遵守神的誡命都是重要的,但這一些不能代替耶穌基督的救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