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第十五章

4. 按着造就人而行(一五1-6

因此第十五章開首時說:“我們堅固的人應該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多年前我教羅馬書,在班裏有一個人得救,他本身是個天主教徒。那時,天主教徒在星期五是不吃肉的,他們可以吃魚,但不可以吃肉。如果你在星期五進入他們的餐廳,你會發現有魚,因為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只能吃魚。但後來羅馬天主教改變了,現在已經沒有這個限制。那學生信了耶穌,幾個星期後我問他情況怎樣,他表示很好,但有一個問題,就是他仍然覺得在星期五吃肉是有些不對勁的。我告訴他,如果真的有懷疑的話,那在星期五便不吃肉罷了,等到肯定能在星期五吃肉才吃。

還有很多描述的例子,但原則很簡單,你要心裏肯定,信徒要彼此相愛,堅固的弟兄不要輕看軟弱的弟兄,軟弱的弟兄也不要論斷堅固的弟兄,堅強的弟兄也不要令軟弱的弟兄跌倒,我們應該彼此負責。

再看第1節:“我們堅固的人應該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不求自己的喜悅。”堅固的人就是吃肉的人,而不堅固的人是指那對吃肉有懷疑的人,換句話說,叫堅固的人不吃肉,對他來說是一個負擔,但他應該負起這責任。經文用“應該”這個詞,即是一個道德上的要求,所以他應當擔代別人的軟弱。“擔代”是負起的意思(約一九17用同一個詞),耶穌背着自己的十字架。正如主背着自己的十字架,那堅固的弟兄也應當照樣背負軟弱弟兄的軟弱。

2節:我們各人務要叫鄰舍喜悅,使他得益處,建立德行。”顯地,這是引述利未記十九章18節,指出我們要愛人如己。如果我們是按正意愛自己的話,就會愛我們的鄰舍。這裏是基本的原則,也是我們生活的原則,堅固的人應擔代軟弱之人的重擔。作父母的當然會為自己年幼的兒女,背負應當的重擔。丈夫會保護自己的妻子,富有的人應當幫助貧窮的人,強壯的青年人應當幫助老弱的,這些是在生活上要作的事。

接着是一個關於耶穌基督的比喻。保羅為了證明他所說的,就從舊約引述一節經文。詩篇六十九篇9節彌賽亞與神對話說:“……辱罵你人的辱罵,都落在我身上。”耶穌基督代我們付上罪的贖價。祂背負我們的罪,擔起我們的軟弱,也是我們的榜樣。祂不求自己的喜悅,因此我們也不應求自己的喜悅,去關顧別人,主是我們的模範。

4節:“從前所寫的聖經都是為教訓我們寫的,叫我們因聖經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着盼望。”首先他提到舊約,有些猶太人會這樣說:“保羅,你為什麼要提到舊約聖經?事實上你也不理會舊約裏的條例。”保羅說所有食物都是潔淨的,猶太人會控訴保羅,說他指出舊約與他們無關。但保羅說他的看法不是這樣,因為舊約也是為要建立我們的。

首先我們有神的話就是聖經,使我們有忍耐,然後生出安慰。當我們有忍耐、有了安慰,便生出盼望。所以保羅說舊約教導這些道理,當我們讀舊約時,便看到忍耐,我們是得着鼓勵去忍耐。例子很多,如約瑟,摩西、雅各、但以理、耶利米等等,都十分忍耐。聖經給我們鼓勵和安慰,舊約說如果我們遵守神的命令,我們便可得着安慰,然後有盼望。我們是在得勝的一邊。

保羅說“從前所寫的”就是舊約,“……是為教訓我們所寫的。叫我們因聖經從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可以得着盼望。”所以讀聖經最後是使我們得着盼望。我們應當勤讀聖經,新舊約也應該讀。主會給我們忍耐、安慰,然後生出盼望。第5節:“但願賜忍耐安慰的神……”忍耐和安慰是回答第4節,神賜給我們忍耐和安慰;神借着聖經說話,給我們忍耐和安慰。神叫我們“彼此同心”,教會為很多的事分裂,有很多基督徒做了一些愚蠢的事。我們可以因為任何事情而分裂,羅馬的信徒也為能否吃肉、是否守某些節期而分黨。所以保羅說願神叫他們彼此同心,不要為小事而分黨。

6節:“一心一口榮耀神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當中的原則是信徒中間有分黨,便很難一起敬拜神。信徒最崇高的行動就是敬拜神,但分黨會攔阻敬拜。耶穌在登山寶訓說過,有一個人在祭壇上獻上祭物敬拜神,他正在進行獻祭,想起他得罪了弟兄。神告訴他立刻停止獻祭和敬拜,不要繼續下去,將祭物留在壇前,先與弟兄和好,然後再回去獻祭。

彼得前書三章7節說丈夫與妻子應當生活合一,使他們的祈禱得着垂聽、蒙應允。在教會,我們應當在愛裏合一,這樣我們才能好好的敬拜神。人心裏總有彼此爭鬥的傾向,也有傾向尋找一些與別人不同的特點。我們可以因為種族階級問題令一間教會分裂,但保羅告訴我們不可這樣,要一心、一口的榮耀神,前來敬拜神。

一個信心堅固的弟兄的責任,就是寧願選揀不吃肉來照顧軟弱的弟兄,這是因為愛的緣故,不想那軟弱的弟兄心裏有懷疑,為的是要建立他,也是為了事奉神和服事別人。

5. 按着事奉而行(一五7-13

7節:“所以,你們彼此接納。”“接納”曾在第十四章1節出現過,那裏說:“……你們要接納,但不要辯論所疑惑的事。”所以軟弱的弟兄應當接納堅固的弟兄,而堅固的弟兄也應當接納軟弱的弟兄,彼此要如此相待。在羅馬書,猶太人要接納外邦人,外邦人也要接納猶太人;吃肉的要接受素食的,而素食的也要接納吃肉的。

再看第7節:“……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就是外表美麗的和醜陋的、聰明的和愚蠢的、富足的和貧窮的、黑皮膚的和白皮膚的,基督一概接納,我們也應當這樣。不必有共同的語言,但我們有一樣的生命方向,愛同一位神、同一個救主,因此能夠彼此接納。

“使榮耀歸與神。”我們彼此接納就可以彰顯神。神不受祂所接納的人限制,祂接納每一個人,祂就是模範,而基督作為僕人,是為外邦人和猶太人作執事。他們是兩群不同的人,當時猶太人和外邦人有分爭,吃肉的和不吃肉的之間的關係也十分緊張。

8節:“……基督是為神真理作了受割禮人的執事,要證實所應許列祖的話。”這不是說耶穌基督應驗了所有的應許。很多舊約時的應許還未曾應驗,耶穌基督在那時並沒有應驗所有的應許,因此基督會重臨應驗那些應許。但這裏提到祂證實這應許,祂應驗其中一部分。祂成為了猶太人的執事,但也同時事奉外邦人,他對人的憐憫榮耀了神。

當基督在十字架上死的時候,衪不單是為猶太人而死,也為整個世界的人而死。當基督再來的時候,祂會證實他們應得的應許。以色人住在所謂“短暫的榮光”的時候,但他們的生活範圍外有很多黑暗,在黑暗裏有很多外邦人居住。神容許祂給猶太人的榮光能夠讓外邦人分享。因此,我們為神的憐憫感謝祂、榮耀祂。當我們看到神有憐憫的時候,就應當記起有傷痛、悲哀的時候。我們作為外邦人,是活在一個不愉快的景況下,基督伸手出來觸摸我們,並拯救我們。有些專家指出宣教士不應去宣教,那些異教徒在他們的文化裏是很高興的,不要干涉他們。他們有自己美妙的文化,不要騷擾他們。但事實上他們很不高興,他們活在一個很不快樂的情況下,當基督借福音來到他們當中的時候,他們便能榮耀神,因為基督在他們當中作執事。

保羅又引證舊約裏很多經文。保羅想證明一件事物時,他常會先看聖經怎樣說,他不是用自己的經驗來證明,有一次也是引用聖經來證明他所說的。外邦人的得救是因着神的憐憫,這裏所引述的經文都是出自舊約,有律法書、先知書和詩篇。第9節:“……因此,我要在外邦中稱讚你,歌頌你的名。”(參看:撒下二二50;詩一八49)這幾節記載彌賽亞的說話,也是指將要來臨的國度,提到千禧年的時候外邦人的處境。彌賽亞在千禧年時說話,祂站在外邦中,經文說:“我要在外邦中稱讚你。”指出外邦人也得救。

10節:“……你們外邦人當主的百姓一同歡樂。”(參看:申三二43)外邦人和猶太人一同得救。第11節引述詩篇一百一十七篇1節,提到外邦人和萬民,也是指全人類,都要讚美神,指着將來的國度。第12節引述以賽亞書十一章10節,提到有一位猶太裔的救主,外邦人也來敬拜這位主。雖然經文是提到將來的國度,但重點是外邦人現在也可以得救。

13節是保羅的一個祝願,說到神使人有盼望。給我們將來盼望的神,讓我們看到盼望,也給我們喜樂和平安。

我們會在聖誕節時用聖誕樹裝飾,放一些禮物在樹底下。在聖誕前一星期至十天已開始擺放。小孩子會很高興,拿起那些禮物盒,看看裏面有什麼東西。他們搖了搖禮物盒,猜猜裏面有什麼東西,然後會很高興地歡笑。他們的盼望帶來樂,不單小孩子是這樣,成年人也是一樣。我們知道我們的神是誰,神掌管一切,會使萬事互相效力,可能有很多人為了一件事而不高興,但使人有盼望的神給人平安,因為祂掌管萬事。聖經要我們放眼將來,我們將來會有這麼美好的時間,可以一起在基督的腳下一同生活,我們能夠有着諸般的喜樂和平安,使我們有更大的盼望。

堅固的弟兄要依着規範而行事,就是愛、信心、彼此建立和彼此服事。有些人會這樣回應:“那是否要我成為別人的奴隸呢?”對,我們應當成為別人的奴隸。我們不能只滿足自己,我們應當在愛中行善。有人這樣說過:“在一些重要的事上,我們應當合一,但在次要的事上我們則應當有自由。”然而,在任何事上,我們也應當有愛,有很多基本而重要的事情我們不能妥協,例如三位一體的教義、基督的神性、童貞女受孕、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因我們的罪而死、祂的復活、將來的審判、天堂和地獄等。這些基本的道理是不能動搖的。在其它的地方我們會有不同的意見,在次要的事上我們可以有不同做法,但在凡事上我們應當有愛。

傳道傳揚神的義(一五14-一六27

最後我們看羅馬書最重要的一段,提到傳揚神的義,神的福音怎樣傳遍地極,然後是這卷書的終結。開始時重提他寫這信的目的,先提到信心,他深信他們能解決他們當中的矛盾。

一.保羅寫信的目的(一五14-21

14節:“弟兄們,我自己也深信你們是滿有良善,充足了諸般的知識,也能彼此勸誡。”保羅認為他們是成熟的,應該可以應付這些事,曉得怎樣彼此教導。這裏有一個奧秘,他們應當充滿諸般知識,當然那知識是來自聖經。我們若是有知識,應當在生命裏美善地流露出來。我們能夠彼此勸誡。我們看看這次序,開始時要有知識,知識來自聖經。

我要分享一個經歷。我九歲時童年得救,當時我仍未在基督裏有成長。我當然有讀聖經,但不是真的明白,只不過是個責任而已。我祈禱是為了責任的緣故,直至我真的去接納、認識聖經,我的生命才開始改變。這就是經文所說,我們的知識會帶來生命裏一些良善。聖經能令我們更新,因此我們能彼此勸誡。接着看保羅的勇氣,他說:“……我稍微放膽寫信給你們,是要提醒你們的記性,特因神所給我的恩典。”保羅這樣稍微放膽向他們說話,因為他是外邦人的使徒,這是神給他的使命。他服事外邦人,他帶領無數外邦人認識基督。他想將外邦人交給神,作為他的獻祭,他願意看到這個獻祭是神所喜悅的。他說他服事那些外邦人,但他們若為了食物而分黨,這個獻祭是否神所喜悅的呢?當中是彼此怨恨的話,那是否神所喜悅的呢?保羅提到他們是他所結的果子,他想將他們獻上,為要討神喜悅。

1516節:“但我稍微放膽寫信給你們,是要提醒你們的記性,特因神所給我的恩典,使我為外邦人作基督耶穌的僕役,作神福音的祭司,叫所獻上的外邦人,因着聖靈成為聖潔,可蒙悅納。”第1721節是保羅的心志,開始時提到“所以”。他能放膽誇他所作的,因為是神賜給他的,他不是誇口自己的成就,而是耶穌基督借着他所作的。

神在他的生命裏成就了祂的神蹟奇事,這就是保羅所誇耀的。有人以為今天我們也應當有神蹟奇事,因這才顯出神的大能。這些神蹟發生時,多數與使徒有關係。不是說神今天不會行神蹟,我相信祂今天仍然行神蹟,但祂不是以往一樣賜予一些人有同樣的能力,如哥林多後書十二章12節說:“我在你們中間,用百般的忍耐,借着神蹟、奇事、異能,顯出使徒的憑據來。”那些神蹟奇事是使徒的憑據,與這裏所提到的一樣。保羅說他只能誇耀耶穌基督借着他所作的,而不是他自己所作的,甚至祂讓保羅有機會傳講福音,由耶路撒冷一直到以利哩古。從地圖看,耶路撒冷處於較下方,而以利哩古是在最上方,保羅就在這麼大的範圍傳講福音。但你讀使徒行傳的時候,看不到以利哩古。可知,使徒行傳只記載保羅生平的一部分,並不是所有他作過的。我們也不知保羅是他的第二次還是第三次的傳道旅程到那裏。他到了以利哩古,走了那麼多路將福音傳給外邦人。神看顧他,給他這職事,保羅說這就是他可誇口的了。

20節:“我立了志向,不在基督的名被稱過的地方傳福音。”所以保羅是一個傳福音的先鋒,這裏暗喻彼得沒到過羅馬。彼得會到過羅馬,但不會是彼得建立羅馬教會的。

21節就是他要作的事的基礎(參看:賽五二15),提到他傳福音的對象,是那些從未聽過的人。保羅說這就是他要到那裏的動力,他要到一些人從未曾聽過耶穌基督福音的地方傳講。到一個從未有過福音到過的地方傳福音,是保羅的心志。

二.他的計劃(一五22-33

在第22節,保羅說他多次被攔阻,但他沒有交代原因,可能事務繁忙。接着提到他往羅馬已經很久了,第23節下至第29節便是他的計劃了。保羅要到耶路撒冷去,第2526節:“但現在,我往耶路撒冷去供給聖徒。因為馬其頓和亞該亞人樂意湊出捐項給耶路撒冷聖徒中的窮人。”在第三次的傳道旅程中,保羅用了很多時間去收集捐獻,將這些捐獻帶給耶路撒冷裏比較窮困的人。第一個目的是先去耶路撒冷將錢帶給窮人,其次他想從耶路撒冷到羅馬去。

2324節:“但如今在這裏再沒有可傳的地方,而且這好幾年,我切心想望到士班雅去的時候,可以到你們那裏,盼望從你們那裏經過,得見你們,先與你們彼此交往,心裏稍微滿足,然後蒙你們送行。”在第2829節,他再提到同樣的意思:“等我辦完了這事,把這善果向他們交付明白,我就要路過你們那裏,往士班雅去。我也曉得去的時候,必帶着基督豐盛的恩典而去。”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他想去耶路撒冷,然後又想去西班牙,是經過羅馬,去西班牙。第24節先說了,然後第28節再說。他接着說想得他們送行,是要得到一些經濟上的資助。第27節提到外邦人奉獻了一些東西給猶太人,因為外邦人是欠了猶太人的債,保羅也曾說過類似的話。今天我們這些外邦人得着猶太人擁有的產業,我們的聖經是從猶太人來的;我們的彌賽亞本身是猶太人。我們得着猶太人有的祝福,新約本身是猶太人的,很多我們所得着的祝福其實也是來自猶太人。因此,外邦人是欠了猶太人的債。

保羅盼望自己成為羅馬教會的祝福,第29節:“我也曉得去的時候,必帶着基督豐盛的恩典而去。”這是一個很好的表示。

當我在神學院畢業時,我所事奉的教會給了我一分禮物,是一本新約希臘聖經,還有一本新約希臘文字典。他們在書上寫了一些很好的字句,然後寫了羅馬書十五章29節在上面。他所盼望我所作的所行的也帶着基督豐盛的恩典。由那時開始,這一節文對我便很有意思了,這是在四十三年前寫的了。我思想過這節經文無數次,我願意看到我自己的事奉也帶着基督豐盛的恩典,這就是保羅想往羅馬的心願。

然後他呼求羅馬人為他祈禱。第30節:“……勸你們與我一同竭力,為我祈求神。”似乎這是要很盡力去做的一件事,因為祈禱是很辛苦的。讀經對我來說很容易,我可以讀很長的時間,但我祈禱只能支持半小時,但感覺就象三個小時之久。祈禱是很艱難的,我相信大家不會有我這個問題,我要向大家認罪。我這樣說,大家不要覺得尷尬。有時我祈禱,我的思想不知到了哪裏去,我的心有時又會象一匹野馬,我時常要把牠拉回來,然後回憶自己祈禱的事項。當我祈禱時,我若突然想起有事要做時,我會把事情寫下來,然後再祈禱。祈禱是很艱難的,因此這裏用的動詞,就是要竭力掙扎的。有兩件事,首先是求他在身體上得平安。

31節:“叫我脫離在猶太不順從的人,也叫我為耶路撒冷所辦的捐項可蒙聖徒悅納。”保羅要從羅馬到耶路撒冷,這是非常危險的路途。使徒行傳二十三章11節告訴我們保羅準備上路,有些猶太人計劃在他到達目的地前殺他。又有人想將保羅帶到耶路撒冷,在路上設下埋伏把他殺了,保羅在耶路撒冷時,他的生命有危險,所以他願意那些在羅馬的聖徒為他禱告,這禱告得蒙神的應允,他最後安全無恙。

第二個要求是希望在耶路撒冷的聖徒接受這些捐獻。因為很多猶太人憎恨外邦人,他們會認為這些來自外邦人的金錢是不絜的,但保羅說他想看到在外邦人和猶太人中間有一條這樣的橋樑,盼望得着的是彼此服事的喜樂。第32節提到因為這樣的服事,他希望去到他們中間,滿有喜樂平安。

然後是第33節的領禱:“願賜平安的神常和你們眾人同在。”第13節提到我們的神是使人有盼望的神,因為神賜給人盼望、平安。有時我們以為平安的意思是我們沒有什麼不妥的事,沒有掙扎,也沒有困難。事實上我們生命不是這樣,我們的生命充滿着很多不同的掙扎,平安並不表示我們沒有掙扎,真正的平安是在掙扎裏有滿足的心。神就是賜給我們這樣的豐盛和充足。

我看過很多這樣的經歷,我也教了很多年書,有時看到我的學生有兩個態度,有些人咬自己的指甲,表現得很緊張,每晚溫習至深夜。有些人很冷靜,覺得自己已準備充足了,對考試沒有問題。我們應當好象第二類的學生那樣,因為不論我們的景況如何,神也賜我們充足的恩典。


中华圣网整理制作:著作权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