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讲
 第四十七讲

『不能隔絕的愛』

羅馬書835-39

 

二○○二年九到十一月,我們全家有機會去日本三個月的時間,那段期間除了周末很忙以外,其他時間我們就到處去走走,不過語言不通也去不了多少地方,有時候只是待在住的地方打開電視來看,能看的節目也只能挑運動節目或有(漢字)字幕的,邊看邊猜裡面的意思。有一天看到紀念廣島被原子彈轟炸的節目,這個節目中有很多當年轟炸後倖存者的畫作,那些畫的作者當時都是小學生,他們把原子彈爆炸後的街頭景象,用不同的筆畫在不同的平面上。在那些作品中呈現了當時的各種慘狀,其中有一個很多人畫的相同主題,那些作者分別用鉛筆、炭筆、水彩筆、甚至做成版畫,雖然每一幅畫的背景不同,但裡面的主題都有母親,那些母親有些倒在大馬路上,有些被壓在房子底下,不管是哪種背景,那些母親的懷裡或身體下面都有孩子。這些畫顯示爆炸之後的生還者,看見許多母親嘗試用自己的身體保護孩子。雖然我聽不懂節目裡面講的話,但那些圖畫已經足夠傳達出足夠的信息了,在爆炸的當時,許多母親的本能反應就是保護自己的孩子。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不需要經過思考,就能以反射動作的方式做出反應來。另外在某些條件下,我們內在的真實情況也會顯露出來。在戰爭中,面臨突然來的死亡威脅時,人有用自己的生命保護子女,但在太平的年日中,我們卻在社會中看見不少家庭悲劇,無論是父母虐待子女或子女傷害父母新聞沒有間斷過,情況似乎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許多人因為金錢、感情、犯罪等問題,導致家庭中最親近的人失去愛,而不再彼此保護,反而對彼此傷害。我們要問自己,內在的自己是什麼情況,我們生命裡面有沒有不會改變、不會被隔絕的愛?我們今天要從保羅這段話來思想什麼會把我們的愛隔絕了。

 

35節保羅問:『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然後舉出七種事情來。保羅不是一個關起門來讚美上帝的人,他承認基督徒會遭遇生活中的各種難題,這些問題都有可能威脅到我們的生存,或者讓我們活得很不愉快,然後導致我們離開神。

 

第一個會影響我們跟神關係的是「患難」,患難是指那種壓迫我們的艱難環境,英文聖經的大部分版本,都把「患難」這個字用「tribulation」來翻譯,「tribulation」這個字是從拉丁文來的,它的意思是「打穀槌」,古代人把莊稼收割回來以後,用「打穀槌」把穀子和糠秠分開,這個工具能夠把穀子從穀殼擠壓出來。這個字(tribulation)被英文拿來描述人在環境中被擠壓的情形。許多人在生活中被各種患難擠壓,生活好像一把沉重的大鎚子,把我們壓得透不過氣來,然後就影響我們跟神的關係。

 

我進修的神學院附近有一家賣甜不辣的店,有一次中午帶林懇回家時,買了那家店的甜不辣之後,他就常常在中午放學時要我買甜不辣帶回家給他當午餐,我大約平均一個禮拜買一次。買的次數多了,跟那個老闆娘慢慢熟了,有一次她問我做什麼工作,我說我在教會做牧師,她就變得很親切,說他們全家也都是基督徒,我問她在哪裡聚會,她有點不好意思的說最近這幾年都沒聚會了,我問她為什麼,她說為了做生意,所以沒聚會了。原來她們的店面是租的,以前生意好的時候禮拜天休息收入不會差太多,但三總搬走後就差很多了。為了應付開銷,就禮拜天也作生意賺錢。這個家庭是蠻典型的例子,生意好的時候會去聚會,生意變差了就屈服現實壓力而停止聚會。我們遇到這一類情況,也就是我們信心考驗的時候,如果屈服下來,就會與神疏遠。

 

第二種會使我們與基督隔離的情況是困苦。「困苦」這個字在希臘文是兩個字合起來的,這兩個字是「狹窄的」、「空間」,這個情況跟「患難」不同,患難來自於外在環境的壓力,困苦是我們內在有一股壓力,沒辦法發作出來而造成心裡的鬱悶。曾經有人請我去探訪一位住在我們教會附近的弟兄,這是一位中年的弟兄,他是第三代的基督徒了,他原本有一個很美滿的家庭,但不知道什麼原因,幾年前他的太太出現精神方面的問題,離家出走一兩次後就不願意再回來,這位弟兄還是守著家,自己人每天要上班,常常要出差去工地好幾天,還要照顧兩個讀小學跟國中的小孩。那一次我邀請他來教會,但他說,只要一有時間就要看小孩的功課,或帶孩子出門,因為要補償孩子的媽媽不在,跟他自己常常出差。他知道要回到教會聚會,但他是一個被困住的人,他最後說,等幾年後再看看好了。被環境困住的人,往往是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他的問題上,自己默默的在那裡承受,而沒想到從自己之外尋找支持和幫助。這樣的人蠻可惜的,自己選擇困住自己,更難去支取從神來的恩典。

 

會讓隔絕我們與基督的愛的事情還有飢餓跟赤身露體。這兩件事跟貧窮是直接的關係,在我們這種被列入已開發國家或接近開發國家的環境裡面,貧窮不一定是物質層面上的問題,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管仲說:「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這是我們以前在國文課本上都讀過的,管仲在幾千年前就指出,經濟狀況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道德表現。舊約聖經箴言308-9節也說:『求你使虛假和謊言遠離我?使我也不貧窮、也不富足、賜給我需用的飲食?恐怕我飽足不認你、說、耶和華是誰呢?又恐怕我貧窮就偷竊、以致褻瀆我 神的名。』能做這樣禱告的人是不簡單的,每個人都願意向神禱告,不要叫我們貧窮,但很少有人可以向上帝禱告說:「不要讓我太有錢。」沒有一個人會嫌錢太多的,我們永遠覺得錢太少了。所謂的貧窮也包括道德的低落和與神疏遠這兩種情況。如果我們今天還有飯吃、還有衣服穿而覺得貧窮,可能要留心自己的道德水平,並且要省察自己跟神的關係好不好。

 

保羅還提到三個會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離的是,逼迫、危險、刀劍。這三件事在我們今天的環境,不再像初代教會信徒所遭遇的逼迫形式,我們也不會遇到在某些回教世界或極權統治的地區信耶穌的人所遭遇的麻煩。不過我們還是常常會因為某些「信仰」的逼迫,影響我們跟神的關係。

 

歷史上幾乎任何宗教都扮演過逼迫者和被逼迫者的角色,連基督徒也不例外,我們看今天某些回教國家特別排斥基督徒,實在不需要感覺奇怪,雖然基督徒在最早的兩三百年間,被羅馬帝國逼迫,後來羅馬帝國基督教化後,基督徒倒過來成為逼迫者。公元1095年至1275年的一百八十年裏,一共發生了八次歷史上稱為十字軍東征的戰爭。當時的基督徒為了收復耶路撒冷,並且阻止回教勢力的擴張,發動一次又一次的戰爭,在一百八十年的歷史中留下了很多骯髒紀錄,也未後來跟其他宗教之間留下後遺症。那些用聖戰作為藉口的基督徒十字軍,曾經用非常殘忍的手段殺害回教徒、猶太教徒和其他異教徒。就這樣不同宗教間產生了世仇,永遠無法解開來。除了在宗教上的「信仰」之外,還有政治的、種族的「信仰」會造成逼迫,這種「信仰」的基礎就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意思就是「你跟我的想法不一樣,你就是異類,就是敵人」。這種觀念也存在人的各種團體、社群之間。這種觀念會帶來了各種逼迫。不管我們是被逼迫的,或者是去逼迫人的,這些逼迫都會讓我們跟神的愛隔絕。我們受逼迫時,為了生存而讓步;我們逼迫人時,違背了愛的原則,也就是違背了神的心意,不管以什麼樣的理由去逼迫人,都是神所不喜悅的。

 

外在的壓力、內在的鬱悶、不知足的心、以及不接納不同思想的人,這四方面都會影響我們跟神之間的關係。願神幫助我們,不因為任何原因與基督的愛隔絕了。


中华圣网整理制作:著作权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