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
重要性及影響力
一.重要性
有幾個重要的人物羅馬書有所評論。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說:“羅馬書不折不扣是新約中的傑作,是最純正的福音,它非常寶貴,不但值得信徒一字不漏的背誦,同時也應當每天默想,成為人心靈中的每日天糧,我們再怎樣去讀,去研究也不會嫌多,愈的下工夫就愈覺其寶貴,也愈覺其甘甜。”科爾雷基
(S. T. Coleridge)曾這樣說:“這是有火以來最淵博的著作。”這實在是令人很訝異的一句話。世上有很多人,他們有很多著作,但蕭爾(R. D. Shaw)評價這本書說:“最偉大的知識分子如奧古斯丁、路得和加爾文等人研究羅馬書,發現當中的深度遠超過他們自己的深度。”
這些是很出色的人物,比我遠遠出色,但他們還是不能完全理解羅馬書中一切的深奧。
二.影響力
我們讀羅馬書時,只是很表面地理解而己。但我們要思想的是一些很深奧的道理,曾對很多人造成很大的影響。例如對奧古斯丁,他成為基督徒,是他看到羅馬書十三章13至14節。奧古斯年輕時犯了很多罪。有一天,他的一個朋友在花園裏默想,旁邊有一群小朋友在玩耍,他們正在唱這首歌:“拿起來讀吧!拿起來讀吧!”那裏剛好有一本羅馬書,他就拿起來,讀到羅馬書十三章13至14節。他立刻看到這幾節經文對他的生命有什麼意義。羅馬書十三章13至14節:“行事為人要端正,好象行在白晝,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疾妒,總要披帶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他看到這兩節經文對他的生命說話,他就在那一刻信了主。奧古斯丁借着羅馬書成為了基督徒。他是一個很出色的神學家,不論是羅馬天主教或是復原教(或作更正教)都主張閱讀、認識他的神學著作。
羅馬書亦使馬丁路德成為基督徒。當時他在威丁堡大學,他已經從一五一五年十一月開始任教,教授羅馬書直到第二年的七月,共用了九個月時間。但他不能明白其中一句話,就是“神的義”!對他來說,神的義就是指神的公義。這句話在書中不斷出現,所以當他看見“神的義”時,他只看見自己被咒詛的一面。他最後才發現“神的義”有兩個意思,這令他信了主。他的歸信也來宗教改革的運動。
羅馬書對約翰衛斯理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是循道衛理會的始創人。一七三八年,他在倫敦參加一個聚會,其實他是不願意去的,但他去了。聚會當中,會眾正在讀出馬丁路德著作中有關羅馬書的部分。當約翰衛斯理聽着,他心裏有一種溫暖的感覺。那晚他信了主。
所以羅馬書對很多人的生命起了很大的影響。我講論羅馬時,會眾中未信的人總有人願意相信的。如果你不是一個基督徒,你可能因為來到這個講座而得救。感謝神,希望你真的得救。
著書時間及地點
一.時間
多數學者認為這書是在公元56年寫的、也有人說是57年,但都是相約的時間。那時是保羅的第三次傳道旅程。
保羅有三次傳道旅程。第一次由安提阿使起點,然後到居比路(塞浦路斯),再到亞西亞(亞細亞),最後回到安提阿。他在每次傳道旅程後便寫一卷書,第一次旅程後他寫了加拉太書。第二次傳道旅程後他寫了兩卷書。那時他從小亞細亞到歐洲,然後到達哥林多。他在哥林多寫了兩卷書,就是帖撒羅尼迦前書和後書了。後來他到了耶路撒冷,再回安提阿。第三次傳道旅程亦是從安提阿開始。這城通常是他的出發地,穿過小亞細亞,以弗所是營運中心,在路上保羅寫了三卷書,就是哥林多前書、後書及羅馬書。哥林多前書是在以弗所寫的,哥林多後書在馬其頓寫的,而羅馬書是在哥林多寫的。
這頗為有趣,因為哥林多是一個充滿罪惡的地方。當你看羅馬書第一章時,會看到人心的敗壞;哥林多當時那種的罪惡就以羅馬書反映出來。
二.地點
我們會問:如何知道在那地點呢?是因為書中提及一些人的姓名。例如書中提到一位女士名叫非比,就是她把這封信由哥林多送到羅馬。羅馬書十六章1節有非比的介紹。她是堅革哩教會中的女執事,堅革里是哥林多的一個海港,所以她和當地的教會會有很緊密的聯繫。我們也從而知道她和哥林多教會有很深的淵源。
另外要留意的就是該猶和以拉都。書中曾經三次提到該猶,說他必接待保羅,也必接待全教會。他是那城的司庫;他的名字被刻在城中一塊大理石上。哥林多前書一章14節也有提到他的名字,提摩太後書也有。
著寫目的
一.宣告他打算探訪羅馬
為什麼保羅寫羅馬書呢?首先他想告訴羅馬人,他希望去探望他們,他最少這樣說了兩次。羅馬書一章9至10節:“我在他兒子福音上,用心靈所事奉的神,可以見證我怎樣不住地提到你們,在禱告之間,常常懇求,或者照神的旨意,終能得平坦的道路往你們那裏去。”第13節也提到保羅想探望羅馬信徒。羅馬書十五章24節:“盼望從你們那裏經過,得見你們,得見你們……。”他那時身處哥林多,帶着為耶路撒冷損獻所得的金錢,到耶路撒冷,供給當地的聖徒。當時他正想從哥林多到耶路撒冷,將那些錢交給在耶路撒冷的聖徒後,便往羅馬去,看看那裏的教會。
二.在教義上建立教會
首先他提及想到羅馬,另一個目的是想在教義上建立教會。他這樣做有很多原因,第一是因為羅馬這地方很有戰略價值,是羅馬帝國的中心。第二,每一家好的教會都必須建基於純正的教義上。如果教會不是建立在真實和正確的教義上,便不穩固了。按記載,從來沒有使徒到過羅馬,似乎保羅就是第一個使徒到過羅馬的。他在這裏的教會建立基督教的教義。當時,有猶太教的人進入了羅馬教會,保羅想阻止他們在那裏散播錯誤的教義。
第三個原因是保羅要裝備教會,使信徒都能到士班雅(西班牙)去事奉。上文提到,保羅到那裏的一個目的是盼望他們幫助他到西班牙。
三.為往西班牙的事奉而裝備教會
但他最後的目的地是西班牙。他這樣說也是希望得到金錢上的幫助,到羅馬教會時,有他們的資助,使他能夠往西班牙。這是他當時的心願。在使徒行傳十九章21節,保羅說他到了耶路撒冷後,也必定要到羅馬去。
四.處理教會的問題
第四個原因是處理教會的問題。我們看這卷書時,會發現當時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的氣氛很緊張。在耶穌基督的教會裏是不應有種族的衡突,保羅也希望處理這問題。在食物上的污穢與不潔,及應否食某些食物也存在爭論。節期的事也出現了問題。
羅馬教會的起源
一.彼得創立羅馬教會
究竟羅馬教會是如何開始的呢?這問題爭論了很久。有人認為是彼得創立的,這是羅馬天主教所提出的,但相信這說話的人也不一定是天主教教徒。有些人反對天主教到一個地步,如果有人相信羅馬教會是由彼得創立的,便認為持這見解的人是天主教教徒了。事實上,有理由相信彼得創立羅馬教會,但其本身不是天主教教徒的。
首先,彼得從未曾說過他自己負責統管一切的教會。在加拉太書二章8節,保羅和彼得有一個協議,就是彼得的事奉是在猶太人中間,而保羅則在外邦人中間。
如果你是一個真正的羅馬天主教教徒的話,你便接受彼得是負責對全人類宣告教義。另外,彼得從來沒有說過將自己的權柄傳遞給任何人。天主教教徒說彼得將這權柄遞交給下一任的人,但這是從來沒有證據證明的。第三,今日的羅馬天主教與使徒時代的教會是不同的,甚至天主教教徒也承認這一點。在過往很多個世紀中,他們加入了不同的教義。
所以,是可以接受彼得創立羅馬教會的講法,而不必怕有人說你是天主教教徒。但是如果我們真的說是彼得創立羅馬教會的話,這便有問題了。我們有原因相信不是彼得創立羅馬教會。在羅馬書第十六章中,有很多的名字,他們都是保羅問候的人,且居住在羅馬。雖然保羅從未曾到過羅馬,但他卻認識當地很多的基督徒。為何保羅沒有說:“嗯!彼得。”如果彼得真是創立羅馬教會,保羅為何沒有提到他呢?保羅很認識彼得,但卻沒有在信中問候彼得。
第二個原因,羅馬書十五章20節:“我立了志向,不在基督的名被稱過的地方傳福音,免得建造在別人的根基上。”如果彼得真的在羅馬創立了教會的話,為何保羅要在這根基上再作建立呢?所以我不相信彼得在羅馬建立了教會。
二.基督徒移居羅馬
會是一些離開家鄉到羅馬的基督徒,在那裏創立了教會。羅馬教會以外邦人為主,保羅是在外邦人中間事奉,可以在書信中看到羅馬教會裏大多數是外邦人。
羅馬書第十六章告訴我們,保羅當時從未到過羅馬。為何他認識那麼多人呢?自然地,他們是保羅在早期曾經接觸過的基督徒。那時,羅馬帝國內的居民常常遷徙,所以基督徒移居到羅馬後,便在那裏建立教會。另一點,使徒行傳二章10節:“弗呂家、旁非利亞、埃及的人,並靠近古利奈的呂彼亞一帶地方的人,從羅馬來的客旅中,或是猶太人,或是進猶太教的人。”在五旬節時,有從羅馬來的客人到猶大地。這些是猶太人,他們由羅馬到耶路撒冷,他們中間有人信了基督,然後返回羅馬。
而另外提及百居拉和亞基拉時,可知當時的基督徒會遊歷各處。他們那時正在羅馬,保羅在哥林多第一次遇上他們,所以他向他們問候。有基督徒移居到羅馬,相信羅馬教會的建立不是因為使徒在那裏的緣故,而是因為有基督徒移居到那裏。保羅便寫信給他們。
一些特色
首先,羅馬書的範圍普及整個世界,包括猶太人及外邦人,提到以色列的過往、現在及將來,有個人的事,政府的事和整個世界的事。也講及一些很重要的題目,如預選或預定、永遠的保障、失喪的人。究竟神如何審判這些拜偶像的人?書中也教導我們,當我們對某些事有懷疑時,應該如何處理。書信裏有很多重要的講題,作為一個牧者,我會用一年時間去教導教義,第二年便教導羅馬書,因為羅馬書有我所講論的教義。羅馬書的另一個特色是內容很符合邏輯。有人這樣說,法律學院教導學生辯論,他們的教導方法來自羅馬書,因為羅馬書完全符合邏輯。羅馬書的第四個特色是很有力、很好。保羅討論了一些事情,然後故意反證自己所說的,假設自己說錯了話,又再對自己所反證的提出答案,接着又針對這些反問和答案作解釋,論點很有說服力。
主題
羅馬書的主題是神的義,我們必須明白何謂神的義,因為如果不明白這一點就不能明白羅馬書,整卷書的主題環繞着神的義,神的義有兩點需要留意。第一是神的特性。神是公義的,也是絕對聖潔的,祂來身也代表了完全的公義。當馬丁路得開始讀羅馬書時,他已明白這一點。當他看見神的聖潔時,他也看到自己的罪污,對他來說,神的公義在那一刻便是咒詛,他對“神是公義的”這句話感到很驚恐,直至他明白神的義有另一個意思後才得到釋放。
這第二個解釋,就是神在我們接受了耶穌基督後,祂便將公義放在我們心裏,這就是“因信稱義”了。祂在我們的生命帳簿上寫上公義這兩個字,我們便被稱為義了。當馬丁路得明白這意思時,整卷書對他來說就活出來了。這對神的義的第二個認識,便帶來整個宗教改革運動。神的公義是很特別的公義。這公義是神借着信心將基督給予凡相信的人。
我們需要明白今天世界上有兩種義,一種是人的義,所有人也會做一些好的事情,沒有人所做的每一樣東西都是錯的。譬如我有一支槍,開始用它來射人,殺了四個人後,沒有殺第五個。我這樣是否作了好事呢?每一個人也可以說他作過好事,最少也受過自己的母親,這就是人的義。
第二種義就是神的義,這是神給予人的義。羅馬書十章1至4節:“弟兄們,我心裏所願的,向神所求的,是要叫以色列人得救。我可以證明他們向神有熱心,但不是按着真知識;因為不知道神的義,想要立自己的義,就不服神的義了。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使凡信他的都得着義。”從經文我們可以知道猶太人不明白什麼是神的義,並且想立自己的義。
腓立比書三章8至9節說:“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着基督;並且得以在他裏面,不是有自己因律法而得的義,乃是有信基督的義,就是因信神而來的義。”保羅說他將自己的義放棄了,好能得着神的義。神的義不是建基於作或不作一些事情,而是因着神所給予的義,借着信基督而得的。所以神的義有兩個很重要的意見,一是神所要求的義,另一個是神所給予的義。羅馬書的主題是神的義,這點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