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讲
 第五十四讲

『基督徒信仰的危機』

羅馬書930-33

 

【聖經經文】

這樣、我們可說甚麼呢.那本來不追求義的外邦人、反得了義、就是因信而得的義.但以色列人追求律法的義、反得不著律法的義。這是甚麼緣故呢.是因為他們不憑著信心求、只憑著行為求.他們正跌在那絆腳石上.就如經上所記、『我在錫安放一塊絆腳的石頭、跌人的磐石.信靠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

 

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有所謂的人生四大樂,這四大樂是:金榜題名時、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這四件事情都跟時間有關,一個讀書人最大的期待就是金榜題名,「金榜」是科舉制度中最後一關的榜,這是古代讀書人最大的目標,名義上「殿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在「殿試」中脫穎而出的人就會金榜提名,「金榜」是由皇帝親自公布的,代表一個讀書人的最高榮譽,「金榜題名」的人快樂是沒有辦法形容的,因為他從小苦讀終於得到成果了。「久旱逢甘霖」對農夫來說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他們辛勤工作中有雨水下來,對他們將來的收成是一個保障。他鄉遇故知的快樂是因為孤單的心得到安慰,終於遇見一個不會欺侮外地人的老朋友。洞房花燭夜代表一個人成長到另一個階段,可以獲得新的滿足。

 

既然人生有四大樂,有人提出來說人生也有四大悲,這四大悲是什麼呢?就是在每一個大樂後面加兩個字,金榜題名時--別人、久旱逢甘霖--不停、他鄉遇故知--借錢、洞房花燭夜--不舉。這四大悲的共同點就是失望,期待、忍耐了那麼久、最後的結果卻是難過、焦慮、羞愧。如果人生可以重新來過,我相信每一個人會更珍惜當下。

 

我們今天看的這段聖經,對基督徒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提醒。保羅談被揀選的以色列人最後不一定得救,反而沒有被揀選的外邦人得救了,對於以色列人來說,這種結局是非常悲哀的。傳統以色列人不單單因為他們自己是神的選民而驕傲,他們更驕傲的是他們的努力,每一個正統的以色列人從懂事之後,就開始被教導嚴謹的律法,這些律法都是從聖經出來的,他們的一生也很努力的去守這些律法,但保羅卻說:『以色列人追求律法的義,反得不著律法的義。』(v31)而那些『本來不追求義的外邦人、反得了義』(v30),只因為他們相信耶穌。為什麼會這樣呢?保羅說,因為以色列人『不憑著信心求、只憑著行為求.』(v32

 

保羅引用先知以賽亞的話,比喻以色列人因為一塊絆腳石而跌倒。33節這一句話『我在錫安放一塊絆腳的石頭、跌人的磐石.信靠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並不是直接引用,他把以賽亞書兩處經文合成這一句話(8:1428:16)。以賽亞書28:16:『所以主耶和華如此說、看哪、我在錫安放一塊石頭、作為根基、是試驗過的石頭、是穩固根基、寶貴的房角石、信靠的人必不著急。』8:14:『他必作為聖所?卻向以色列兩家作絆腳的石頭、跌人的磐石?向耶路撒冷的居民、作為圈套和網羅。』這一塊絆腳石就是指耶穌。對於信靠耶穌的人來說,耶穌是房角石、是能夠讓人在下面得到保護的磐石,但對於那些不接受耶穌的人來說,耶穌是一塊絆腳石。

 

為什麼對以色列人來說,耶穌是一塊絆腳石呢?我們想像一下,假設我們是以色列人,而且是生在跟耶穌同時代的以色列人,耶穌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有名望,很有智慧有能教導真理的人,有的時候我們也聽說或親眼看到耶穌做了很奇妙的事,他能醫治好病人,也能把被鬼附的人得到釋放,耶穌是非常特別的,不過,當我們接觸他時卻發現,原來耶穌也跟我們一樣,肚子餓了需要吃,口渴了需要喝,身體累了需要睡,看見不合理的事情也會發脾氣(潔淨聖殿),看到很機車的人(文士、法利賽人)也會破口大罵,他也會為他的朋友難過哭泣,為他的學生擔憂。我們把對耶穌的印象全部列出來加加減減之後,雖然對耶穌的佩服沒有減少,也很尊敬他,但要我們接受一個跟我們差不多的人,就是上帝的道成肉身,我們真的會想很久。我們想,雖然耶穌很棒,但他有很多跟我差不多的地方,我怎麼能夠接受他就是上帝呢?這就是跟耶穌同時代的以色列人的想法。大部分的人都不接受耶穌就是上帝應許的救主,他們沒辦法用信心去接受這件事。耶穌是救贖的核心,反而成為以色列人的絆腳石。

 

我們一點都不可以輕看以色列人,其實正統以色列人的信仰是非常清楚的,他們把信仰當成人生的終極目標,這個目標就是要得到上帝的喜悅。他們很清楚自己在上帝面前的特殊地位,他們也非常珍惜從他們祖先流傳下來的教導,那些教導都是為了幫助他們和上帝保持最好關係。他們這麼追求,反而達不到目標,他們的問題出在哪裡?保羅說『他們不憑著信心求、只憑著行為求.』在原文聖經這句話應該是「他們不憑信心,只靠行為。」以色列人相信他們的律法非常完備,如果把那些律法燈遵守完全了,自然就能得到上帝的喜悅了。他們雖然知道上帝,也明白律法是上帝給他們的,但他們的信仰到最後變成了相信自己,不相信上帝。他們的問題出在自己,他們整個信仰的核心已經偏了,偏到最後變成只相信自己,卻不相信上帝。

 

基督徒也會有這樣的危機,有許多信主越久的人,信心的焦點偏離耶穌基督越遠。啟示錄第二、三章是給七教會的信,七個教會各有不同的優點及問題,七教會代表什麼有很多不同的解釋,給七個教會的信息中都有同樣的一句話:『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這意思很明顯,給七個教會的信中,所提到的問題是所有教會都可能發生的。這七個教會中的第一個是以弗所教會,他們雖然有很多值得稱讚的地方,卻「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被揀選的以色列人從信靠上帝,變成靠自己,啟示錄所講的以弗所教會最大的問題是「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這個就是基督徒的信仰危機。隨著時間過去,我們以為自己一直都是信靠上帝的,其實我們不知不覺中已經偏離了最開始單純對上帝的愛和信靠。這是我們要問自己的問題。我是不是還跟當初一樣的信靠耶穌?為什麼信得越久,對耶穌的倚靠越少?

 

以色列人「不憑著信心,只憑著行為」的情況,其實也在每一個基督徒身上出現。我們要把我們信仰中的「絆腳石」找出來,這些絆腳石原本是保護我們的磐石,隨著時間過去,我們在磐石的保護之下太久了,我們從磐石下面爬到磐石上,把它踩在腳下,然後當它是絆腳石。我們對上帝的倚靠有四種絆腳石,這些都是出於人的本性。

 

一、害怕改變

 

第一個絆腳石是害怕改變。人非常不喜歡改變,當我們已經習慣於某個情況之後,對於改變會產生抗拒,人的本性是害怕改變的。我提過我們在一九九六年照顧美環妹妹的小孩五個月。他們回到美國後,過沒幾天美環的妹妹就打電話來求救了,要我們幫忙安撫Ivan,因為他一直吵著要「回家」,那個時候他剛學會講話,還不能很清楚表達的狀況下,他一直說要「回家」,他的父母告訴他這裡就是他的家,但他說不是,他的家應該是在台灣的這個家。我印象中,他吵了一兩個月之後,才接受在美國的那個「家」是他的「家」。那時候他差不多是三歲。這一兩年我也在林懇看見人這種不喜歡改變的本性,在吃飯的時候特別明顯,要他吃沒有吃過的東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時候要跟他交換條件,他才肯試著吃沒吃過的東西。

 

這一期的中文版科學人雜誌有一篇文章叫做「學會了很好,忘了也不賴!」,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曾志郎,現在是中研院的副院長,他的專長是認知神經學。這一篇文章談到人的創意和記憶之間有一個衝突,當我們的腦袋裏面有很多記憶之後,創意就受到限制,因為記憶裡的東西會形成固定的概念,知道的越多,想法就會變得越複雜,遇到問題的時候反而會變得沒有創意。所以他說,我們學了很多東西之後如果忘了,沒有關係,我們的腦袋會因為忘了而產生新的想法。

 

一個非基督徒不願意成為基督徒的最大原因就是害怕改變,因為改變會帶來許多問題,在傳統信仰背景裡的人,當他考慮信耶穌的時候,他會害怕一但改變信仰,家人會不高興,當他明白信耶穌是怎麼一回事的時候,他會害怕自己沒有辦法適應新生命的生活方式。以色列人太熟悉律法了,他們堅持用守律法的行為來取悅神,以至於他們無法用信心去面對上帝。改變是經歷恩典的唯一方法,當我們一直停留在原本的狀態時,就不可能得到新的經驗。改變的過程有很多狀況是我們沒有經驗過的,因為沒經驗,我們更給自己不改變的理由。如果我們希望生命、生活不再一樣,就要開始改變。

 

二、怕付代價

 

第二個我們生命中的絆腳石是害怕付代價,一但我們決定改變的時候,同時也要有付代價的心理預備。有很多人不是不願意改變,而是害怕為了改變要付出的代價。付代價也是很弔詭的事,耶穌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路加福音923-24)還有:『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失喪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約翰福音1224-25)我們不要以為耶穌講的這些話太高超,其實我們常常在做這樣的事,我們為了得著而去付出,我們為了未來而在現在做一些事,這種行為用另外一種話叫做「投資」。

 

我們每天都在做各種的投資,省吃儉用的栽培小孩,期待的就是將來孩子的生活可以過得比現在好,現在教育的費用越來越高,許多做父母的願意把錢花在子女身上,就是相信有高學歷的人比較能賺多一點的錢。我們在公司上班,有的時候被客戶或同事氣得半死,卻願意忍下氣來,其實也是在做一種投資,我們願意在情緒上付代價,好在將來在人際關係上有好的回應。我們在各種不同層面上的問題未將來打算時,我們都會做出投資。期待將來有所回報,現在就必須有所付出。

 

最近台灣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常常被拿出來談,有報導說地方政府的負債不算,光是中央政府的負債有四兆九千萬,關於個人的負債情況,現在的七年級生,也就是二十幾歲的這個年齡層,平均一個人信用卡跟現金卡的負債有二十三萬。現今的世代,許多人不願意為以後投資,反而在不斷的透支將來。生命及生活一直在惡性的循環當中。要脫離這種惡性的循環,只有開始付代價才能改變。

 

三、怕不夠好

 

第三個在我們跟上帝之間的絆腳石就是害怕不夠好。我們常常為了追求最好,而放棄變得更好。我們知道上帝是至高無上,而且也是絕對聖潔的,上帝只容許聖潔的人親近祂,舊約時代代表百姓向上帝獻祭的祭司,每一次都要用非常嚴謹的程序做預備,害怕如果有一點疏忽,很可能在進入聖殿的至聖所時,被上帝擊殺。

 

上帝知道我們不可能跟祂一樣聖潔,祂知道靠著人的努力,永遠都不可能達到祂的標準,祂就差派耶穌基督來幫助我們。在聖潔的要求上,上帝透過耶穌看我們,當我們接受耶穌基督的救恩時,上帝看到的我們,就跟祂自己一樣聖潔。其實人本來就是不好,我們要找出自己不好的部份,比找到好的部份是更容易的,我們如果一直害怕自己不夠好,不敢到上帝面前來,就會成為信靠耶穌的絆腳石。

 

四、怕被批評

 

最後一個我們跟上帝之間的絆腳石是害怕被批評。人是很怕被批評的動物,不要說基督徒,甚至耶穌的門徒跟使徒也是一樣。保羅在加拉太書第二章談到他曾經責備彼得、巴拿巴跟其他好幾個使徒。因為他們怕被批評而做出不合真理的事。彼得去安提阿教會訪問,安提阿是一個非猶太人為主的教會,彼得剛到的時候很自然的跟大家相處,吃飯時沒有顧忌什麼跟大家坐在一起,後來來了幾個很傳統的猶太基督徒,彼得害怕這些人批評他跟外邦人同桌吃飯,就跟那個教會中的其他猶太人坐一起。我們看加拉太書二章12-13節:『從雅各那裏來的人、未到以先、他和外邦人一同喫飯.及至他們來到、他因怕奉割禮的人、就退去與外邦人隔開了。其餘的猶太人、也都隨著他裝假.甚至連巴拿巴也隨夥裝假。』

 

保羅沒有說那些奉割禮的人有說什麼話,很可能根本沒有人講什麼,但彼得「怕」,怕被批評,就不敢跟外邦人坐在一起吃飯,然後其他猶太人也跟著彼得那樣做。我們也常常是這樣,有一些跟沒還沒發生的事情,我們就先想出來「怕」了。當然這些會讓我們怕的事,都不是憑空出現的,這些事來自於我們過去的經驗跟知識,彼得的猶太人背景告訴他,按照猶太律法外邦人是不潔淨的,所以不可以跟他們坐在一起吃飯,也許他也曾經看過這種跟外邦人坐在一起吃飯的猶太人被攻擊,根據他的經驗和知識,彼得就「怕」了。

 

你知道你怕什麼嗎?其實很容易知道的,會影響你信靠耶穌的事情,就是你所怕的事。願神幫助我們能夠在依靠祂的信心上,做一個無所懼怕的人。


中华圣网整理制作:著作权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