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讲 |
『有所渴望的人生』
羅馬書12:1
專門做企業人才訓練的卡內基,在他的「人際溝通與人際關係」書裡面有一個故事。有一個工廠的經理遇到一個難題,這個難題就是工人的生產效率非常差,他跟他的老闆說,不管是用鼓勵方式,或者是用高壓手段,甚至威脅要炒魷魚,這些工人還是無動於衷。老闆問這個經理說:「現在這一班工人完成了幾批貨來?」經理說:「六批。」於是這個老板拿一隻粉筆,在工廠的門口地上寫了一個大大的「6」,然後就走了。當上夜班的工人來上工時,看到地上那ㄧ個大大的「6」,開始打聽這是什麼意思。早班還沒走的人說:「不久前老闆問今天早班工人生產了幾批貨,他就把早班工人的產量寫在這裡。」
第二天早上老闆來的時候,看見昨天在地上寫的「6」,被夜班的工人改成了「7」。那天白天班工人下班時,他們也生產了七批貨出來。等晚班的工人來上班時,聽說白天班的工人也做出他們昨晚的成績,他們就更努力的生產,結果當他們下班時,他們把地上的「7」改成「10」。這個工廠在短短的二十四小時裡面,工作效率提高了百分之六十六。
這些工人怎麼了?老闆沒有罵他們,也沒有威脅炒他們魷魚,他們為什麼突然變了?因為他們看見了一個他們能夠超越的目標,他們雖然不知道自己能夠做到什麼程度,但他們看著地上的「6」時,感覺很不舒服,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能力不是只有「6」。後來看到「7」的時候還是不高興,於是他們做出「10」的成績。
昨天有一個透過網路,關於台灣上班族進修的問卷調查報告發表出來。這個報告說,如果有機會,有49﹪的人願意放棄現有的工作去唸研究所,如果可以不用放棄工作,則願意進修的人高達90﹪。為什麼有這麼多人考慮再進修呢?因為不滿意,有人不滿意現有的職位,有人不滿意現在的薪水,因為不滿意的緣故,很多人產生了渴望。
兩年前校園出版社出了一本翻譯的書,叫做「神聖的渴望」,這本書原文的名字叫做「The Journey of Desire」,直接翻譯為中文叫做「欲望的旅程」。這本書談人在追求各樣欲望滿足的過程中,並不明白自己終極的渴望是什麼,但生活卻會被這個渴望引導著。在渴望得到滿足之前,人經歷許多挫折、痛苦之後,才明白過來,原來我們所渴望的是回到上帝的裡面。奧古斯丁在他的「懺悔錄」裡面有一段話說:「人無法完全得到滿足,除非他敬拜上帝,因為我們是上帝按著祂的形象所造的,我們的心得不到滿足,除非我們在祂裡面找到安息。」
也許我們看一些書,聽別人告訴我們這些事,離我們好像很遠。我們可以這樣問自己說:「我有滿足嗎?」。我們找工作找了很久,終於第一次拿到自己賺來的薪水了,通常都會很興奮的,不過這種興奮大概只會維持很短的時間,因為我們發現跟我們差不多條件、情況的人,拿得比我們多。工作所得到的代價,我們都不會有長時間的滿足感。
我們好不容易跟一個追求很久的對象結婚了,舉行婚禮時很興奮、度蜜月時很滿足,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開始覺得枕邊人無法給自己滿足了,發現這一個本來親近得不得了的人,有一些以前沒有發現的毛病,於是我們在感情上不再有什麼滿足感了。
我們曾經有過意氣風發的時候,我們的成就讓很多人佩服,我們的地位令人羨慕。我們原本有很滿足的權勢和地位,但幾年之後,我們覺得自己不應該還停留在那個位置上,不滿意自己的成就只有那一點點。但現實的情況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會怎麼樣?有人說「前浪死在沙灘上」,也有人說「前浪消失在沙灘上」。不管前浪最後的下場怎樣,我們通常不會滿足已經有的成就,總是會期待著有所作為。
當您有這些不滿意、不滿足的時候,您會做什麼?還是認命了,什麼都不做,就等著日子一天天過去?
對基督徒來說,羅馬書12章1節是一段我們非常熟悉的經文,『所以弟兄們、我以 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 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這節聖經對每一個生命中存著「渴望」的人來說,有很重要的信息。只要我們還活著,還有所渴望,就應該好好的來思想這節聖經。
保羅說他「以 神的慈悲勸」我們,這幾個字對他在羅馬書1-11章中,所講到關於人的罪的問題,提出了處理的辦法。保羅不敢說:「我勸你們」,因為他沒有資格這樣做,保羅在提摩太前書1:15說:『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他憑什麼用自己的身份來勸我們呢?保羅以一個罪人的身分當然不敢勸我們,但是他在提摩太前書1:16說:『然而我蒙了憐憫、是因耶穌基督要在我這罪魁身上、顯明他一切的忍耐、給後來信他得永生的人作榜樣。』保羅是用蒙了上帝憐憫的身分來勸我們的,他說「以 神的慈悲勸你們」,這裡的「慈悲」在原文聖經中有「憐憫」的意思,在中文的新約聖經中有兩個地方把這個字翻譯做「憐憫」。人的罪只有在上帝的憐憫中才能夠得到處理,保羅只能透過上帝的憐憫勸人,他不是憑著他的神學知識,也不是憑著他的使徒身分。保羅用過來人的經驗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要得到人生中最大的滿足,只有在上帝的憐憫裡面才能夠得到。上帝的憐憫是透過耶穌基督的救贖成就的。
保羅以上帝的慈悲勸我什麼呢?他勸我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對基督徒來說,這一句話不難了解。保羅用舊約時代的獻祭畫面,告訴基督徒要把整個人生交給上帝,但是這個畫面有點可怕。舊約時代獻祭時的祭物是已經處理好了,不管是羊或者是牛,皮毛扒掉了,內臟也清除乾淨了,放在祭壇上的是祭牲的肉,舊約時代的獻祭從來不會把一隻活生生的動物放到祭壇上去燒。保羅是把舊約時代獻祭的觀念,跟上帝的憐憫結合起來,一方面我們死了,另一方面我們活了。我們死去的是罪性,活過來的是基督的新生命。
當保羅這樣勸我們要把自己當成活祭獻給神的時候,我們為什麼要聽他的?難道不可以晚一點才上祭壇嗎?難道我們非把全部的生活交給上帝管理,才能算是基督徒嗎?我們有什麼樣的動機能促使我們願意主動的走上這個祭壇呢?
只有一個原因會讓我們願意成為「活祭」,這個原因就是「有所渴望」。我們渴望得到不會改變的愛,經過一再的失望之後,我們才知道只有上帝對我們的愛不會改變;我們渴望擁有被人肯定、被人接納的生命,但老是做出一些不好的行為,常常連我們自己都不滿意自己,直到我們回到上帝面前,才知道不管我們如何糟糕,上帝透過耶穌基已經完全接納我們了;我們也渴望有聖潔的品格,但多少時候我們做一些不希望有別人在場的事情,我們躲起來不讓別人看見,等事情做了以後,我們外表雖然可以裝得一附沒有事情的樣子,讓別人以為我們是聖潔的,但心中的掙扎卻常常叫我們晚上睡不著,因為害怕被人知道而緊張兮兮的。
每一次我們失去愛的時候,會更渴望得到愛;每一次我們被拒絕,會更渴望得到接納;每一次我們做了不聖潔的事,會更渴望自己是一個聖潔的人。這些「渴望」都是好的,我們的「渴望」是上帝創造我們時,設計在我們生命裡面的元素。這些「渴望」會帶領我們回到上帝面前來。
保羅說:『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 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接受保羅這樣建議的人,並不是已經聖潔了,也不是已經成為一個聖人了,而是因為有對上帝的渴望,渴望在上帝的幫助中走完這一生的道路,渴望在上帝的安慰中能夠面對大大小小的挫折,也渴望在上帝的愛中得到醫治。
你的渴望可以幫助你更認識上帝,當你渴望功成名就的時候,你可以想上帝對你的人生有什麼計劃,如果你不在上帝的計畫中成功,你將會覺得不滿足。當你渴望得到愛的時候,你可以來了解上帝的愛,除非我們懂得上帝的愛,否則我們只會在眼目和肉體的情慾中去愛。當你渴望事情能夠做得好、做得對的時候,你應該要認識上帝的法則,不然你很容易的被世界的做法影響。
我相信您今天一進來教會時,一定發現到不一樣的地方。有一些「標竿40」活動的佈置已經做出來了。這些佈置不是為了好看,而是希望能引起你的「渴望」,三個禮拜後你能參加這個活動,在40天當中,每天花20-30分中靈修,每個禮拜用一段大約兩個小時的時間,跟幾位弟兄姐妹一起學習和交通,然後這段時間中的每個禮拜天都參加主日崇拜。把我們對上帝的渴望用行動表達出來。
如果你渴望在這40天中生命有所改變,你必須在這三個禮拜的時間中開始做預備,把你11、12月的時間表調整配合這個活動。我相信你這樣做,你在這一個活動中,能夠得到過去沒有過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