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讲
 第五十八讲

『不羞愧的信』

羅馬書10:11-13

 

我們已經用了三個主日探討羅馬書第十章中,關於「得救」的信息。在1-4節談到以色列人誤用了對上帝的熱心,以為靠著自己在行為上的努力可以得救,5-8節引用三處舊約聖經談三種信仰的型態,9-10節的重點是「心裡相信」、「口裡承認」這兩句話,「心裡相信」是我們自己選擇加上聖靈工作的結果,「口裡承認」可以用八種方式表達。我們今天所看的經文還是跟「得救」有關的信息。

 

這三節經文有一個字,是我們要特別留意的。11節是保羅在羅馬書中第二次引用以賽亞書28:16,之前一次的引用在羅馬書九章三十三節的最後一句「信靠祂的人必不致於羞愧」,在第十章這裡的引用保羅加了一個字,我們中文聖經翻譯為「凡」,意思是「所有」,加上這個字不會改變原先的意思。同樣的字在12節翻譯為「一切」,13節也是翻譯為「凡」。我相信這是保羅故意安排的,藉著這個字保羅要突顯的重點是「任何一個人都有相同的得救機會」。

 

從這三節聖經,我們分別看得救跟罪惡感、文化、宗教的關係。

 

一、得救與罪惡感

 

11節:經上說、『凡信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

 

在原文聖經中有好幾個字,在中文聖經中都翻譯為「羞愧」,我用電腦軟體找,舊約聖經希伯來文至少有六個不同的字翻譯為「羞愧」,新約聖經希臘文有三個。這些不同的用字,表達在不同情境下的「羞愧」。有些「羞愧」跟犯罪有直接的關係,有的不是因為犯罪而來的。我們看羅馬書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從前面保羅用許多的篇幅談罪,我們可以肯定在這裡所講的「羞愧」就是犯罪的結果。當一個承認自己是罪人的人,「羞愧」的表現是必然的。

 

不過在現代的心理學和輔導理論,常常把「罪惡感」和「犯罪」分開來處理。許多輔導者會對個案說:「這不是你的錯,你不需要自責。」然後開始作所謂的心理分析,告訴人你之所以會如此,都是因為小時候的某個傷害,或是這個社會環境的問題。分析到最後,把人的犯罪行為當成「症狀」處理,像醫生一樣開出某些「處方」來醫治這些「症狀」。所以今天我們看見很多人做錯事了,就歸咎於他的基因有問題,或者說他的環境太糟糕了。

 

當保羅引用舊約的話說:「凡信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他不是要基督徒處理罪惡感的問題,因為罪惡感跟犯罪是兩回事。有些罪惡感並不是因為犯罪產生的,相對的有些人犯了罪卻沒有什麼罪惡感。有一位基督徒的心理學家把罪惡感分為兩類,一類是客觀的罪,這種罪惡感是因為破壞了律法、社會規範、或者是聖經中的戒律;第二類的罪是主觀的罪,當我們做了某些事情之後,心裡面有自責及後悔的感覺,但那些事不一定是不被容許的。

 

上上禮拜四我們回高雄看我父親,那一天清晨四點半我開車出發,很順利的在高速公路上跑,七點多到嘉義跟台南之間的一個收費站時,警察把我攔下來臨檢,他叫我停在兩個收費閘道之間,然後叫我把駕照行照拿出來,那時候我只有行照,沒有駕照,因為幾個月前我整個皮夾掉了,所有的證件都重新辦好了,就只剩下駕照還沒去辦。那天我被警察開了一張三百元的罰單,第二天我就去補辦駕照,也把三百元繳了。雖然在法律上我違規受罰,但我沒什麼罪惡感,因為我可以靠自己的力量為這件事付出代價,我付的代價也能夠擺平這件事。

 

對我們來說,會叫我們羞愧的是,我們無法付代價擺平的事情。包括有意無意造成的傷害及破壞,我們常常用逃避的方式處理,再不然就是否定自我價值或不斷自責。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無法靠自己,願意尋求上帝的幫助時,才能脫離內心的羞愧。上個禮拜吳牧師在領會時提到,C. S. Lewis說:苦難是上帝給我們的擴音器,要提醒我們回轉到神面前。我們可以把內心的羞愧當成信心的警報器,當心裡面這一個警報器響起來了,就是在提醒我們對耶穌基督的信靠不夠,因為保羅說:『凡信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

 

二、得救與文化

 

12:猶太人和希利尼人、並沒有分別.因為眾人同有一位主、他也厚待一切求告他的人.

 

在新約聖經中有兩種方式表達,猶太人與非猶太人的不同,一個是猶太人與外邦人,另一個是猶太人和希利尼人。希利尼人就是希臘人,我們可以用文化的角度來看這一節聖經。在保羅的那個時代,羅馬帝國的主流文化是希臘文化,猶太人雖然在當時被羅馬帝國統治,但是他們猶太人的傳統文化並沒有被希臘文化影響,猶太人一直保存著獨立的文化。保羅說:『猶太人和希利尼人、並沒有分別.』這句話,對傳統猶太人來說是很刺耳的,猶太人從來不接受其他種族跟他們是平等的,保羅卻能夠跳出自己的背景,用同樣的眼光看猶太人和非猶太人在上帝面前的地位,這是我們今天身為基督徒應當學習的。

 

最近我在看有一本新書,叫做「新品種的基督徒」,這本書談怎麼做一個後現代的基督徒。「後現代主義」是這幾年很流行的一個話題,簡單來說,後現代就是指,我們處在一個跟以前越來越不一樣的時代,有一些時代的特點是以前沒有的。在「新品種的基督徒」這本書裡面,提出一個看法,基督徒應該把其他的宗教當成文化來看,耶穌基督降臨的第一個一千年,耶穌進入了猶太文化,和希臘文化裡面,第二個一千年,耶穌進入歐洲文化當中,現在是第三個一千年,耶穌一樣也可以進入佛教、回教還有其他各種部落文化當中,讓這些文化中的人也能得到從上帝來的祝福。這本書的作者提出一個很勁爆的看法,許多不同文化對上帝的定義不一樣,但是大家的宗教儀式都是在敬拜上帝。作者並不是主張所有的宗教是「殊途同歸」,而是文化本身是一個混雜了許多元素的東西,連所謂的基督教文化,也無法避免混雜了許多不是出於聖經的東西。

 

如果我們把所有宗教中的文化除去,就可以看見上帝所預備豐富的恩典,同樣要給佛教徒、回教徒、信道教的、慈濟人……,不管什麼文化背景的人,都是神樂意拯救的。當我們有這種眼光之後,我們的生命才能對他們產生影響。

 

三、得救與宗教

 

13節:因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

 

這一節我們要看「求告」是什麼意思。這一節經文引用自約珥書2:32。約珥書的信息跟末世論有關,談到主的日子,預言將來所有像耶穌基督「求告」的人,就必得救。

 

在舊約聖經中「求告」這個字是一個使用很多的字,一共用了七百多次,它用在人對神的「求告」。在聖經中「求告」有四種意思。

 

4:26:『塞特也生了一個兒子、起名叫以挪士。那時候人纔求告耶和華的名。』這裡是指人認識了上帝,也開始向上帝敬拜。「求告」的第二個意思是指禱告,先知以利亞在迦密山上跟拜巴力的先知,一起在百姓面前證明誰事奉的對象才是真神,他們在山上築了一座祭壇,以利亞說:『你們求告你們神的名、我也求告耶和華的名?那降火顯應的神、就是 神。』(王上 18:24)。這裡所說的「求告」就是禱告。「求告」的第三個是感謝讚美,詩 116:12-13說:『我拿甚麼報答耶和華向我所賜的一切厚恩。我要舉起救恩的杯、稱揚耶和華的名。』這裡的「稱揚」在原文中和「求告」是同一個字。「求告」的第四個意思在新約聖經,哥林多前書1:2說『寫信給在哥林多 神的教會、就是在基督耶穌裏成聖、蒙召作聖徒的、以及所有在各處求告我主耶穌基督之名的人.』這是保羅寫信時對收信人的稱呼,其中一個用的是「在各處求告我主耶穌基督之名的人」,這種人就是指信耶穌、跟隨耶穌的人。

 

如果要用宗教的角度來看基督教,基督徒四個應當作的是敬拜、禱告、感謝讚美、以及跟隨耶穌。一個重生得救基督徒,這四件事情是必要的。

 

前天是農曆七月一日,中國人所謂的鬼月開始。在這個月份裡面,我們會看見很多人的恐懼感,也會看見很多傳統文化的活動,還有許許多多祭拜的儀式。幾年前有人推動「平安月」的活動,強調信耶穌的人在農曆七月間沒有恐懼,只有從神來的平安。這樣的活動雖然很好,但多少有一點「競爭」的味道。

 

盼望我們用神的眼光,看我們所處的環境,用真實的信心信靠耶穌,有跟隨主的作為。


中华圣网整理制作:著作权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