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段 关于回应祭物语自由的事 8章至11章1节
 第五段 关于回应祭物语自由的事 8章至11章1节

 

(一)吃与不吃的选择(8:1-13

    基督徒的自由并不等于任意妄为;如果任意妄为,那就是放任自由,是自由泛滥。因为基督徒的自由与他的责任是分不开的。一般初信者尤其会为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等问题所困扰,某些行为对我们而言并无任何不对,但可能会伤害到初信的弟兄姊妹,因为他们的信心仍很幼嫩、软弱,刚刚开始学习过基督徒生活。因此我们要小心谨慎自己的行为,不要引致他们软弱、跌倒或犯罪。我们若爱人,就应该坚定他们在基督里的信心,这比我们的自由更重要。保罗在8章9至13节的经文里就是谈这方面的教导。

3、爱心与谨慎(8:9-13

    保罗说:“只是你们要谨慎,恐怕你们这自由竟成了那软弱人的绊脚石。”(9节)这里的“谨慎”原文的意思是防备、观察,要小心察看自己的立场对周遭之人的影响;“自由”的意思是权柄、权利(是指认识偶像算不算的什么说的);“软弱的人”是指良心脆弱、视祭过偶像之物为不可吃的基督徒说的;“绊脚石”是指路上的石块、绊脚之物、叫人跌倒之障碍物。

    保罗在清楚地提醒我们,当我们在运用基督徒的自由去作任何事时,不能单顾虑自己对这事的感受与看法,而要小心谨慎不给软弱的弟兄放下绊脚石(就如吃祭过偶像之物),避免因自己的行为使软弱的弟兄或姊妹跌倒,这样做就是错的了,甚至犯罪(参10-12节)。

    基督徒在谈论自由的时候,不是以自己的益处为出发点,否则自由就成了别人的难处和绊脚石。凡是足以引起弟兄姊妹,在信心和良心上发生疑惑或软弱的事,我们虽有自由,也不可以去作,因为我们要顾念到这一部分弟兄姊妹的心灵感受。因此,刚强的人要谨慎,不可滥用吃的自由,免得绊倒别人。保罗在写信给加拉太教会的信徒时说:“弟兄们,你们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将你们的自由当作放纵情欲的机会,总要用爱心互相服侍。”(加5:13)

    如果说,基督徒只在知识和自由方面增加,而爱心没有增加,那是非常危险的、不堪设想的。正如知识和自由是水,属灵的爱心是大堤;堤高不怕水涨。水有大用,也有大害,知识学问和基督徒的自由,也是如此。所以,倘若我们不爱神也不爱人,我们虽有知识,仍是等于没有知识一样。正如经上说:“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林前13:1)

    保罗说:“若有人见你这有知识的在偶像的庙里坐席,这人的良心若是软弱,岂不放胆去吃那祭偶像之物吗?”(10节)保罗说这话是指当时常见的一种社会习俗。在古哥林多城的庙宇里有许多厅房,是供异教徒摆设筵席宴请宾客之用,凡被邀赴筵的人,当然是在庙里坐席。假设一个有“知识”的人,在偶像的庙中坐席,“坐席”就是“进食”;那人在为偶像而设的地方,倚着桌子,怡然自得。保罗问,一良心软弱的人,岂不会因而“放胆”(放胆原文的意思是“造就”)仿效吗?刚强的人必然会说,要鼓励软弱的人实行这些教训,他们就自然得着造就了。保罗沿用他们这个字眼,指出其中的害处。“这样的榜样真能‘造就’软弱的弟兄么?‘你放开他的胆量’自取绊跌罢了!”因为这些“有知识的”人,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口服,却不顾及到那些良心软弱之人的感受。这样一来,势必会使那些良心软弱的信徒陷入败坏之中。所谓败坏了,是指那些良心软弱的信徒当看到信心刚强的信徒(有知识的)在吃祭偶像之物,也就跟着他们一起吃了。不过良心软弱的信徒吃过之后,感觉不好,认为自己是犯罪了。所以保罗提醒信心刚强的信徒不要去(庙宇)吃祭偶像之物,免得因为此事而绊倒良心软弱的信徒,或者说免得“因你的知识沉沦了。”也就是保罗所说:“因此,基督为他死的那软弱弟兄,也就因你的知识沉沦了。”(11节)

    “因此,基督为他死的那软弱弟兄,也就因你的知识沉沦了。”(11节)这里的“沉沦”原文的意思是毁坏、败坏、灭亡,在此是指基督徒生活中的沉沦,毁坏了作基督徒的美好见证。保罗说这话是在提醒我们,那些自以为有知识的信徒应该要小心注意:基督为你的弟兄而死,你却不愿意为他放弃一块肉!基督把自己的生命都给了他,而你却不愿意为他放下你基督徒的自由。因为基督不但为刚强的信徒死,也为软弱的死;不但为有属灵知识的死,也为没有属灵知识的死。因此,我们对每一位神的儿女,都要小心翼翼,免得不知不觉中得罪了弟兄。

    我们要晓得,我们什么时候得罪了弟兄,就在什么时候得罪了基督。正如保罗所说:“你们这样得罪弟兄们,伤了他们软弱的良心,就是得罪基督。”(12节)“得罪”就是干犯、过犯的意思,“伤”破坏、击打,而且是重复捶打的意思。保罗的意思是,你们不顾及良心软弱的人,不断吃那些偶像之物,以致于不断击打、破坏而伤害那些软弱人的良心,导致他们更容易去作不该作的事,甚至他们的信心崩溃。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就不仅仅是得罪弟兄们了,其实就是得罪基督了。因为基督是教会的头,众弟兄姊妹们(信徒)乃是基督身体上的肢体;我们上海肢体,就等于是在伤害头——基督。

    所以,保罗最后说:“所以,食物若叫我弟兄跌倒,我就永远不吃肉,免得叫我弟兄跌倒了。”(13节)“跌倒”的意思是指使人陷入陷阱,或导致人犯罪。“肉”在此是指祭过偶像的肉。从古至今,基督徒行事为人的基本原则:不是根据我们自己对某件事物的看法如何,而是根据这件事会不会得罪弟兄、得罪基督;如果对人没有益处,我们就不作。就如对待祭过的偶像之物一样,我们不吃祭过偶像之物,不是因为我们对偶像心存顾忌,而是因为爱我们弟兄的缘故,就是不愿叫弟兄因我们吃“肉”而跌倒。对待吃祭过的偶像之物如此,同样对待其他方面的事情,我们也同样可以参照执行。我们总要记住:即使我们行这些或那些事本身不是犯罪(比如吃肉、吃菜,穿这、穿那等),倘若这些或那些事可能伤害到我们的弟兄姊妹,那我们就绝对不要作。


金句
:“只是你们要谨慎,恐怕你们这自由竟成了那软弱人的绊脚石。”(9节)

讨论
:1、这里的“软弱的人”是什么意思?              2、这里的“沉沦”是什么意思?
      3、这里的“绊脚石”是什么意思?                4、基督徒为何在食物上要“谨慎”呢?

应用
:1、每天立志不在食物绊倒人。                    2、要消除我们生活中绊倒人的东西。

      3、凡事总要谨慎而为之。                        4、凡事绊倒人的事一概不做。

 

(二)为福音放弃权利(9:1-27)

    到了第九章,我们发现保罗所谈的是有关自由和权利的问题,这似乎和上一章没有什么衔接关系。其实不然,全章的主要内容,就是保罗以本身的经历,说明他怎样为基督舍弃合理的权利、放弃属于自己的自由,其目的就是劝勉哥林多人不可妄用他们的自由。保罗这样做,一方面他传讲的道,必身体力行,一方面用自己为例,来提醒哥林多教会中有些信徒,他们认为自己是成熟的基督徒,宣称他们站在特权的地位上,可以有自由随意的吃那祭过偶像的肉。这种基督徒的自由绝对不可成为别人的绊脚石,或是成为福音广传的障碍物。

1、放弃养生的权利(9:1-14)

    1)保罗的使徒身份(9:1-3)

    “我不是自由的吗?我不是使徒吗?我不是见过我们的主耶稣吗?你们不是我在主里面所作之工吗?”(9:1)保罗在这里说的“自由”有两个涵义: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政治上的“自由民”,因为保罗是享有罗马公民权的(徒16:37,22:24-29),而不是一个“受人辖制”的奴隶(9:19)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在基督里的自由,他根本不受犹太律法规条的束缚。既然如此,保罗完全有自由,正如呀自己所说“我不是自由的吗?”

    还有,保罗是有使徒身份的,这是神赋予的天职和权柄。对保罗来说,在地上他是罗马公民,在神的恩典里他又是外邦的大使徒,这种双重的身份,对保罗来说这实在是一种特殊的荣誉,也是一般人所没有的殊荣。保罗成为使徒,是因为他亲自见过复活的主耶稣基督(徒9:3-5;林前15:8)。然而,保罗为了别人益处,宁可放弃自己的某些自由、权利和享受。

    “使徒”的意思是指“使者,差遣者”。“使徒”可分成两类:狭义的使徒指十二使徒,是主亲自拣选的(参路6:13),后又加上摇签取代犹大的马提亚(参徒1:15-26);广义的使徒指被圣灵所立、教会所差遣的工人(参徒13:2;14:14;罗16:7)。所以,在现今的教会时代里没有使徒的职分,却仍然有使徒的大使命。使徒保罗是外邦的使徒,他曾在哥林多城建立教会,并住在他们中间有18个月(徒18:1-11)之久,可见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多半是保罗传福音带领得救的。

    在本节经文里,保罗一连提出四个问题:保罗有基督徒的自由(侍奉的权利);保罗是使徒(特殊的身份);保罗见过复活的主耶稣(生命的经历);保罗建立了哥林多教会(工作的果效)。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是的”。可见,一个正常的基督徒:乃是一个在基督里所释放的自由人(加5:1),是不受外面仪文规条束缚的自由人;而且是在信仰的生活中亲身经历过神、在基督里认识主的人;并有信心传讲福音、带领人归向神的人。这样的基督徒必然是一个在基督有丰盛生命的真正自由人。

    不过,当时的哥林多教会的一些人怀疑保罗是使徒,那么怎样可以证明保罗是使徒呢?在接下来第二节经文里,保罗用他自己侍奉的果效来证明他的身份。所以,保罗说:“假若在别人,我不是使徒;在你们,我总是使徒。因为你们在主里正是我作使徒的印证。”(9:2)“假若在别人,我不是使徒,在你们,我总是使徒”,这里的“你们”是指哥林多信徒;别人可以不承认保罗是使徒,但哥林多信徒不能不承认他是使徒。因为保罗在哥林多教会信徒中做了伟大的工作,正如保罗所说:“我在你们中间,用百般的忍耐,藉着神迹、奇事、异能,显出使徒的凭据来。”(林后12:12)

    “因为你们在主里正是我作使徒的印证”。“印证”“在当时文盲时代是很重要的东西。在泥土、蜡,或别的物质上压下的印记,是归属的记号。印记人人可见,人人知其意义。印记成了证实的凭据。”哥林多信徒得以在基督里面,这正是保罗作使徒最有力的证据或标记。对哥林多教会信徒来说,他们不能不承认是保罗建立了哥林多教会,是保罗带领信主的。至于那些对怀疑保罗是使徒的人,保罗就用哥林多教会信徒“在主里”这种与主的关系来证明自己是使徒。所以,这里的“使徒”一字是要显出保罗所说的,不单只是工作,也是一种职分。正如吕振中译本所说:“假若对别人我不是使徒,对你们我总是的;因为你们在主里、正是我有使徒职分的印记。”

    在今天的教会里,我们也会发现某些人喜欢在作使徒的“资格、条件”上打转,到底今天的教会有没有使徒的恩赐和职分。下面的一段话可以帮助我们对这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使徒(弗4:11)——使徒的恩赐和职分,必须加以区分。使徒的职分只限于十二使徒和保罗。耶稣在路加福音六章13节,呼召门徒归向他,并且拣选十二个人,「称他们为使徒」。耶稣赐给这十二个人特别的权柄,权柄是限于拥有使徒职分的人(比较路9:1;太10:1)。保罗后来为自己的使徒权柄辩护,强调他有作为真使徒的证据(林后12:12)。使徒行传一章21至22节,提出了使徒职分的资格,负上这职分的人,必须从施洗约翰开始,至基督升天时,都与耶稣同行。保罗是一个独特的例子,他指自己作使徒,是如同“未到产期而生的人”一样(林前15:8-9)。

    使徒的恩赐在哥林多前书十二章28节,和以弗所书四章11节提及。“使徒”这个词的英文apostle,是从希腊文apo(意思是“从”)和stello(意思是“差遣”)而来的,因此,使徒就是一应“从……差遣”的人。这个字似乎可作专门用法,也可作一般用法。按专门用法,这个字只限于十二使徒,他们拥有使徒的职分,也得着使徒的恩赐。按这意义来说,使徒的恩赐是奠定基础的恩赐,限于建立教会(弗2:20)。当教会的基础已经立定,这恩赐就终止。正如使徒的职位已经终止(因为已经没有人能够满足使徒行传一章21至22节的资格),因此,从严格意义来说,使徒的恩赐也已终止了。“使徒”这个词,在一般意义上,也可以指受基督“差遣的人”。这种“使徒”,没有职分,也没有恩赐,因为这词是按着非专门意义的用法,泛指受差遣者(比较徒14:14;林后8:23;腓2:25)。(参看《慕迪神学手册》)

    保罗对那些怀疑他是使徒、并有敌意之人的指控时,保罗说“我对那盘问我的人就是这样分诉。”(9:3)这里“盘问”和“分诉”皆是法律名词。“盘问”的意思是“审问、查问”,或“审查、检查、弄清事实真相”;“分诉”的意思是“辩护、申辩、答辩”。“就是这样分诉”更好的翻译是“我的分诉是这样说:”说什么,就在接下来的经文里可以了解到了。

    可见神忠心的仆人保罗不仅来自神的试验,也会受到人的查验、审问。同样今天神的仆人也一样受到来神的和来自人的审问、审查、查验和考验。神的仆人无论受到什么样的待遇,只要你真正是受主所托付的,切莫灰心丧胆,反要尽心竭力将反对你的人带到主面前。

金句:“假若在别人,我不是使徒;在你们,我总是使徒。因为你们在主里正是我作使徒的印证。”(9:2)

讨论:1、保罗为何要放弃个人的自由?                     2、提出“四个”问题表明什么意思?

      3、“在主里”是要表达什么意思?                    4、怎样理解使徒的恩赐和职分?

应用:1、为福音的缘故有时要放弃自由。                   2、用实际生活来证明我们是基督徒。

      3、“在主里”建立生命的关系。                      4、只要我们向神忠心不怕别人审查。

 

2)福音的养身权利(9:4-14)

    保罗说“我对那盘问我的人就是这样分诉。”(9:3)这话的意思是:“对那些审断我的人呢、我的分诉是这样说∶”怎么说?就是接下来的经文里我们看到保罗是怎样辩护的,并提出七个理由,来说明他自己“难道我们没有权柄靠福音吃喝吗?”(9:4)

     第一个理由——使徒应有的权利   当时神的仆人到任何一个教会探访、牧养,那个教会有责任接待并供养神的仆人,不但如此就连神仆人的妻子(家人)也都要接待供养。所以保罗说:“难道我们没有权柄娶信主的姐妹为妻,带着一同往来,仿佛其余的使徒和主的弟兄(是指雅各、犹大等),并矶法(只是使徒彼得,他早年即已结婚。参可1:30)一样吗?独有我与巴拿巴没有权柄不作工吗?”(9:5-6)然而,保罗没有这么做,他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利,只在空闲时间织帐棚赚取自己的生活费。

     保罗在此提到巴拿巴,原来巴拿巴家境富有,但他将田产卖了捐给耶路撒冷教会(徒4:36-37)。后奉教会差遣到安提阿帮助那里的教会(徒11:22),又带着保罗在安提阿一同服事圣徒(徒11:25-26)。两人后来又被圣灵借着安提阿教会差遣出外旅行布道(徒12:2-3)。第二次出外之前,两人为着马可起争论而分开(徒15:37-39)。此后,圣经除本节外就不再记载有关巴拿巴的事,但我们从保罗在这里特地提起巴拿巴,推知他们两人的关系已经和好,而当初造成两人分开的马可,后来也再度为保罗所器重(西4:10;提后4:11),成为福音事工的好伙伴。若不是保罗在哥林多传道时常提起巴拿巴,便是巴拿巴曾经到过哥林多作工,故哥林多信徒认识他。总之,保罗提到巴拿巴想必哥林多教会信徒认识或了解巴拿巴,不然保罗不会提到巴拿巴其人。

    保罗在此说“娶姐妹为妻”,是在提醒传道人在选择配偶的时候要慎重,因为夫妻同心、同行、同工是好得无比的。传道人有权利娶信主的姊妹为妻,却没有权利随意娶妻,因为传道人必须在婚姻有美好的见证,在言行上作信徒的榜样。保罗自己是全职侍奉,但也愿意在空闲时间自己做工,供养自己。这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值得我们学习。同样教会也需要带职侍奉的工人,全时间事奉主好,带职事奉主也好,只要是甘心乐意侍奉主都是美好的。

    第二个理由——按照一般的常理   保罗说:“有谁当兵自备粮饷呢?有谁栽葡萄园不吃园里的果子呢?有谁牧养牛羊不吃牛羊的奶呢?”(9:7)按照常规与情理来说:当兵的粮饷自然是靠国家负责供养的,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有谁栽种葡萄园不吃其中的果子,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是应该的;还有养牛羊人自然可以吃牛羊供给的奶,这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保罗这样举例旨在说明:“为福音事工服役,为服侍教会操劳的人,当然也应该得到相应的报酬。”粮饷、果子和奶是神供给我们肉体的需要,同样当我们在服侍神的教会时,我们一样可以享受到属天的生命之粮,就是在基督里丰盛的恩典。所以,神的仆人虽然侍奉劳苦,但因为我们可以享受基督的丰盛的生命,也就请看肉身的劳苦了。

    再者,保罗在此告诉我们神的仆人有三种身份:军人——当兵的,农夫——种葡萄的,牧人——放牛羊的。我们是军人,不将事务缠身,好叫那招我们当兵的人喜悦(提后2:4),是从事属灵的争战(弗6:10-20);我们是农夫,是从事属灵的耕地(太13:1-9),要忍耐等候地里宝贵的出产,直到得了秋雨春雨(雅5:7);我们是牧人,是从事属灵的牧养,要为神家的料理群羊,谨慎看守,尽忠尽职,任劳任怨(约10:1-18)。这三者有着一个内在的联系,都是工作者,都应该享受工作的成果,以及分享工作成果所带来的回报。保罗用这三个比喻来解释神的仆人应享有的权利待遇,对哥林多教会信徒来说,没有人不知道、不明白的,因为这些正是生活中的实际。保罗的这以做法,也是提醒今日的传道人,要善于教导、善于劝勉,是我们的教导能产生更加良好的果效。

     第三个理由——律法上明文规定   保罗说:“我说这话,岂是照人的意见?律法不也是这样说吗?就如摩西的律法记着说:“牛在场上踹谷的时候,不可笼住它的嘴。”难道神所挂念的是牛吗?”(9:8-9)“我说这话,岂是照人的意见,”这是保罗强调,以上说的话不仅仅是合乎常情,又在情理之中,而且“律法不也是这样说吗?”就如摩西的律法记着说“牛在场上踹谷的时候,不可笼住它的嘴”(意指牛在作工的时候,要任凭牠吃身边的谷物。)这里的意思就是指作工的得工价(罗4:4),乃是理所当然,无人不同意。难道“神所挂念的是牛吗?”保罗的意思是神不但单位牛而设立这个律法的,必有言外之音。

    古时以色列人用牛来打谷,牲畜踹踏在谷米上,就把谷壳从谷粒上去掉,有时牛拉着石辊压在谷物上脱粒。然后一齐向空扬起,糠秕被风吹去,重的谷粒就落下来,收在仓里储存起来。律法上明明的规定,牛在踹谷时,不可笼住牠的嘴(申25:4),表示牠可以一边吃。如果主人笼住牠的嘴,就是一种不人道主义,是违背律法教导的行为。

    因为我们相信神设立这个条例的动机,不仅仅只是为牛着想,实际上有其背后的动机存在。保罗在新约中用这个例子,就是说明教会不可亏待基督的工人,他们应当获得经济的供给使他们得到照顾(参林后9:10;提前5:17-18)。可见不该不公平地对待为基督工作的人,应当公平地付给薪酬。另外它也有广泛的意义,就是对为你工作的人不可以吝啬。所以,保罗正是这样引用,他指出这句话应用的重点何在,根本不是在牛。这乃是一个原则:工人得作工的工价,应用在牛身上,也应用在使徒身上。正如保罗所说“不全是为我们说的吗?分明是为我们说的。”(参10节)

金句:“我说这话,岂是照人的意见?律法不也是这样说吗?就如摩西的律法记着说:‘牛在场上踹谷的时

候,不可笼住它的嘴。’难道上帝所挂念的是牛吗?”(9:8-9)

讨论:1、列出保罗提出福音养生的三个理由。             2、当兵的粮饷理当从何而来。

      3、保罗的三个比喻要解释什么问题。               4、“牛在场上踹谷”是什么意义?

应用:1、当军人一样按照规定行事。                     2、象农夫一样忍耐等候地里的出产。

      3、作工的得工价是理所当然的。                   4、象保罗一样做一个善于教导的人。

 

第四个理由——农夫存指望耕种   “不全是为我们说的吗?分明是为我们说的。因为耕种的当存着指望去耕种,打场的也当存得粮的指望去打场。我们若把属灵的种子撒在你们中间,就是从你们收割奉养肉身之物,这还算大事吗?”(9:10-11)保罗说:“不全是为我们说的吗?分明是为我们说的”的意思是指第九节的律法条例(参看申25:4).这个条例规定的目的主要是体现了上帝为着顾念人的需要而设立的。既然牛在劳动的时候,应当让它吃饱,不能让它饿着劳动,那么人岂不更当如此吗?在教会中,对那些殷勤侍奉,尽心竭力为主作工的仆人使女,教会当然在生活上给他们更好的关心和照顾,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信心能安心的在教会侍奉。这样正是合乎上帝的心意;也同样是人的基本需要。

    保罗说“因为耕种的当存着指望去耕种”,意思是指耕田的农夫都是存着收割的指望去耕种的。“打场的也当存得粮的指望去打场”,意思是指打谷的人都是存着得到五谷的指望去打谷的。当然,保罗在这里所说的不是一般的耕种、一般的打场,而是指属灵的耕种与打场,就是接着所说的“我们若把属灵的种子撒在你们中间”。这属灵的种子,就是指福音的真道撒在哥林多人中间,使人悔改接受救恩,归向上帝。使人归向神,这就是打场的收获(参看太13:18-23;林前3:6-8)。作为打场的人能向哥林多教会收一点物质上的需要——就是保罗说“奉养肉身之物”,这难道还算大事吗?还算过分吗?经上也是这样说:“在道理上受教的,当把一切需用的供给施教的人。”(加6:6)

    可见,教会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知道分轻重、主次。因为这是神处事的原则,祂既看顾牛,也就更顾念为福音禾场劳苦如牛的工人。同时,神的心意也是希望我们享受工作中劳动成果,有付出,就应有收获;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还有信徒供给神仆人的,要与神仆人供给信徒的相比,一个是属灵的,一个是属物质的;一个是大事,一个是小事;一个是生命的,一个是供养肉身的。熟重孰轻,想一想便知。

    第五个理由——以免福音被阻隔   “若别人在你们身上有这权柄,何况我们呢?然而,我们没有用过这权柄,倒凡事忍受,免得基督的福音被阻隔。”(9:12)“若别人”在此是指曾经有人接受过哥林多教会的供应,既然如此,对使徒保罗来说岂不更有资格享受福音供养的权柄吗?因为他不仅仅是使徒,而是他为哥林多教会的创始人。然而,保罗没有这么做,倒是自己情愿忍受(“忍受”的意思是指“包容,容忍”)贫穷与艰难,免得基督的福音被阻隔。

    “阻隔”乃是一个军事术语,是指在道上“设置障碍”或“切断通道”,在敌军进攻的路上,阻挡去路。保罗用这样一个很不寻常的字,显然是哥林多教会中某些人,认为保罗不是真使徒,自觉内心攀不上作使徒,所以也就不求取使徒该享的供应。为此,保罗才用这样语气来驳斥那些怀疑他是使徒的人。

    再者,保罗不花钱传福音,也是提醒那些富有的哥林多人(这是一个商业大城市),救恩本身是神白白的赏赐,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作为传福音的使者保罗,心甘情愿、任劳任怨忍受身体的劳苦和承受精神的痛苦,好将福音白白的传给哥林多人,使他们能明白这个道理。

    第六个理由——专职侍奉的待遇   “你们岂不知为圣事劳碌的,就吃殿中的物吗?伺候祭坛的,就分领坛上的物吗?”(9:13)针对靠福音养生,保罗进一步引用旧约祭司、利未人“吃殿中的物”(这里的物是指圣殿中的陈设饼和祭物)作为论据来解释。那些全职在殿宇里工作的祭司和利未人,他们是靠殿宇的收入得供应。从这角度看,他们乃是靠殿中的物维持生计的。同时,那些在祭坛事奉的祭司,还有权分领送到坛上去的祭物。换句话说,在旧约时代,不论是在圣殿里有一般职务的利未人,或受托执行更神圣职务的祭司,都同样地可以从事奉工作中得到供养,这是他们应得的(参看民18:8-24;申18:1-5)。以色列百姓不可亏负祭司和利未的养生方面的基本需要。经文中的“伺候”是指服侍;“伺候祭坛”是指包括宰杀牛羊、切块、生火、倒灰等工作。

    在新约圣经马太福音里,耶稣曾对门徒说:“行路不要带口袋,不要带两件褂子,也不要带鞋和拐杖,因为工人得饮食是应当的。”(太10:10)无论是旧约还是新约,圣经里都有教导,我们必须尊重神的仆人,在福音事工上劳苦的仆人们,让他们得当得的养生之物,是理所当然的。

    第七个理由——这是耶稣的命令   “主也是这样命定,叫传福音的靠着福音养生。”(9:14)

    保罗最后谈到一个理由,来说明靠福音养生乃是主耶稣的命令。当然主耶稣没有直接用保罗的话这么说,主耶稣曾对门徒这样说:“你们要住在那家,吃喝他们所供给的,因为工人得工价是应当的。不要从这家搬到那家。”(路10:7)保罗根据这个原则说出靠福音养生也是主所命令的。我们相信初期教会皆是按照这个原则来作的,哥林多教会也是清楚的。今天对我们来说,这种通则同样可以有效并施行。真正的使徒可以两袖清风、淡泊名利,担不是作使徒的必须条件,而是作使徒的一种特权。

    同样,成为今天这个时代的传道人、神的仆人,持守贫穷不是必须条件,但是甘愿持守贫穷、两袖清风,此乃是传道人、神仆人的一种特权和光荣。他们可以拥有富有的权利,但也可以放弃富有的权利,而甘心乐意、心甘情愿的学习保罗那些过自力、清贫、清心、淡泊、宁静、静默、无声、隐耕的生活,并专心以属灵的事为重。

    以上七个方面,都是证明使徒或神的仆人,都是可以靠福音养生的证据。尽管如此,保罗在哥林多教会牧养、辛劳、劳苦,却始终没有享用这个权柄,也没有用过这一个权利。这就是保罗侍奉的心志,这样侍奉的心志也正是今日教会传道人、神的仆人们所当效法的。尤其在今天以金钱、名利、享受为主流的时代里,我们更当好好反省自己,也当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被金钱享乐所困惑。

金句:“我们若把属灵的种子撒在你们中间,就是从你们收割奉养肉身之物,这还算大事吗?”(9:11节)

讨论:1、农夫耕种存着什么指望?                      2、保罗为何不靠福音养生?

      3、祭司和利未人是靠什么养生的?                4、主耶稣如何谈靠福音养生的?

应用:1、我要为传道人的需要献上祷告。                2、我要按照圣经的教导乐意奉献。

      3、我要牢记圣经对我的教导。                    4、我要记念神的仆人侍奉的劳苦。

 

2、为何不享用权利(9:15-27)

    在接下来的9章15至27的经文里,保罗从三个方面分享,传道人应有的赏赐(15-18),以及传道人服侍的态度(19-23),还有传道人自身的警戒(24-27)。

1)保罗的自夸奖赏(9:15-18)

    第一,不愿所夸的落了空(9:15)   保罗向哥林多教会信徒列举七方面理由和依据,旨在说明“无论从旧约律法或对祭司、利未人的规定,无论从当时教会惯例或哥林多教会其他工人的做法,也无论从人之常情或主的命令,他完全有接受哥林多教会奉养的权利。但是,保罗列举上述理由的目的却不是要哥林多教会如此待他。”所保罗说:“但这权柄我全没有用过。我写这话,并非要你们这样待我,因为我宁可死也不叫人使我所夸的落了空。”(9:15)

    其实我们从保罗的书信中可以找到他曾接受其他教会信徒在肉身方面的供养,例如,腓立比教会供养保罗的需要,就是他在帖撒罗尼迦的时候,腓立比教会的信徒也仍然有一次两次的打发人供给他的需用(腓4:15-16)。但是惟有在哥林多时,保罗坚持以织帐篷维生(参徒18:3),完全不肯接受哥林多教会的回报,他甚至对哥林多教会的信徒说“宁可死也不叫人使我所夸的落了空”。

    为何保罗用如此强烈的感情说话,有一件事应该是可能的:那就是哥林多教会的某些信徒对保罗相当的不友善,多方质疑,并用各种方式来诋毁他(林前2:3,4:3、18,9:3,11:16,14:37-38,16:17;林后1:17、23,6:12,10:2、6-7,11:4-9、16-20,12:11、13-16,13:2-3、10)。透过这些经文,我们应该了解到保罗为何用这么特别的语气说话。保罗为了不绊倒哥林多教会中那些属肉体的、信仰不清楚的信徒,他就放弃他的权利而不使用;或者说,他宁可死也不愿在哥林多的信徒面前诋毁他的见证,以致羞辱主的名。

    其实,保罗这样选择,也是在提醒我们,尤其是神的仆人要记住:要根据爱心作为行事的准则(林前8:1),以免因基督徒的自由(即权利)而绊倒软弱的弟兄。保罗这种甚至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宁可死),来维护基督的见证,这实在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保罗有如此崇高的服侍表现,也是基于他“言行一致”的效法基督的榜样(太23:3)。

    第二,不传福音就有祸了(9:16)   对保罗来说,他没有什么可夸的,因为信徒传福音是主的托付,所以没有什么可夸的。正如保罗自己所说:“我传福音原没有可夸的,因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传福音,我便有祸了。” 可以说,凡是被主耶稣所抓住的人,除了传道之外就不能再作什么么,因为那是主所决定的;主权在主,不在人自己,所以被主抓主的人,他别无选择,只得去传福音。如果他不肯传福音,那么他就有祸了。因为若不肯传福音,便是违背神的命令,不忠于自己的职责,所以会招致神的管教与审判。

    在这里保罗没有明确指出这祸患是什么,这样会更好地引起我们的反省和思考。也许在今日的教会里,我们不太强调职责和使命,也不太喜欢提到管教和刑罚。不过,保罗对这两者从来都不含糊、也不回避之。我们应当晓得,传福音一事,在当时的保罗也好、在今天的我们各位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可夸的,这是我们该尽的责任和本分。所以,我们只有尽心尽力、战战兢兢的顺服神的旨意,努力传扬福音。只有甘心顺服,努力传扬福音,才是美好的、有赏赐的。对保罗来说,他的奖赏是什么?在接下来的17-18节的经文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了。

    第三,保罗的奖赏是什么(9:17-18)   “我若甘心作这事,就有赏赐;若不甘心,责任却已经托付我了。既是这样,我的赏赐是什么呢?就是我传福音的时候,叫人不花钱得福音,免得用尽我传福音的权柄。” 这里的“作这事”就是指传福音的事;若忠于神所交代的传福音工作,便能从神得到赏赐。

    首先保罗说:“我若甘心作这事,就有赏赐”。“作这事”就是传福音的事,保罗是在解释自己如果甘心传福音,他就享有这差事的赏赐,就是可以得享福音供养的权利。如果不是这样,或者说“若不甘心”的话,对保罗来说,这是神托付的责任,我保罗没有选择,只能责无旁贷顺服神的安排。所以保罗说“责任已经托付我了”。既然是一种责任,就理当尽责;只有尽责,才无愧于主人的托付。

    再者,保罗在此用“托付”这个字,是在向我们表明他不愿意享受福音养生的权利,并非什么值得夸奖的事情,这是应该的。“托付”在原文中是一个现在完成时态,是“表明直到如今,保罗还是肩负着这使命”;同时,这个词又是一个被动语态,是“重申保罗的责任,是主给予他的,这便解释了保罗何以不自夸,不求回报,以至产生了拒绝靠福音养生的行动。”(徒9:15,26:16-18)

    其实,对保罗来说他不讲究心情好不好,环境可作不可作,得时不得时,内心有没有负担,乃是非传不可,因为责任已经托付了。正如先知耶利米所说:“我若说,我不再题耶和华,也不再奉祂的名讲论,我便心里觉得似乎有烧着的火,闭塞在我骨中,我就含忍不住,不能自禁”(耶20:9)。就如一个奴仆受主人的托付,奴仆有责任要尽心尽力去作好主人所托付的每一件事情。耶稣基督是保罗的主人,保罗是耶稣基督的奴仆;今天我们的主人也是耶稣基督,我们都是耶稣基督的奴仆,在祂的家——教会,要尽心尽力、忠于职守,尽上自己的本分和责任。

    既然如此,保罗说:“我的赏赐是什么呢?”他说:“就是我传福音的时候,叫人不花钱得福音”。保罗为何要这样做,他解释说:“免得用尽我传福音的权柄”,就是避免人误解,一位福音是可以用金钱换取的。所以在此保罗告诉我们,他的报酬就是“叫人不花钱得福音”。因为福音本身是神自己大能的作为、白白的恩典显明在蒙恩的人身上。

    所以,我们通过保罗的分享,更加明白福音乃是神的恩典,是白白赐给一切相信的人,且是毫无代价的。虽然蒙恩得救的人应该为传福音的人有所摆上、有所供给,但是对使徒保罗来说,他宁愿放弃这份权利、不愿意享受这份待遇,为的是要更彻底的表明,神在基督里丰盛的恩典,都是不需要人的代价,也是远超过人的代价所能换取的。

金句:“我传福音原没有可夸的,因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传福音,我便有祸了。”(9:16)

讨论:1、保罗为何说“宁可死也不叫所夸的落了空”         2、“不传福音就有祸了”是什么意思?

      3、保罗的奖赏是什么?                             4、福音的恩典可以用金钱来换取的吗?

应用:1、当指着神福音的大能夸口。                       2、努力传扬救恩的福音。

      3、当以引人归主为赏赐。                             4、将白白所得的恩典与人分享。
 
 
在接下来的19-23节的经文,保罗会谈到自己虽然是一个自由的人,但是他愿意和别人一样,以平等的方式来服侍。他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达到个人的某种虚荣,乃是为神所托付的大使命,就是向外邦人传福音,为要多得人,引导多人从黑暗中归向光明,从撒但的权下归向真神。

2)保罗的平等服侍(9:19-23)

    第一,为要多得人(19节)   保罗在十九节的经文里这样说:“我虽是自由的,无人辖管,然而我甘心作了众人的仆人,为要多得人。”对保罗来说,他的自由可以包括三个方面:从政治角度来看,他是罗马公民,而且生来就是;从经济方面来讲,他靠自己织帐蓬养生;从属灵的意义来说,他是脱离罪恶辖制的人,是在基督里享受自由的。保罗说自己是自由的,是无人辖管的,这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主人不是自己、也不是别人,乃是主耶稣自己,所以他不再受命于任何人,乃是受命于主的安排。

    尽管如此,保罗自己却说:“我甘心作了众人的仆人,为要多得人”。保罗甘愿放弃他的自由,来作服侍众人的奴仆,这是他甘心在神面前的顺服,也是他乐意在人面前的谦卑。保罗这样顺服和谦卑,其目的非常清楚,不为别的,就是“为要多得人”。

    这里的“得”字在希腊文里是一个将来时态,在以下的经文里多次出现,可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字。这个“得”字在原文里有“赚得”的意思,用在此有“拯救”的意思,是表明“传福音引导别人归主之目标,成为了保罗行事为人的准则。在于绝对真理没有抵触的情况下,他愿意尽己所能,去迎合各人的生活方式,以使福音的信息能清晰可辨地传送给众人。”保罗这样做,就是为了多得人。基督徒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应该是一个像保罗一样的人,成为一个“赚人”的人,正如主耶稣对彼得的要求,做一个“得人如得鱼”的渔夫(可1:17)。

    第二,与人认同的(20-21节)   保罗为了多得人,他要面对不同的群体,在不同人群中,他要适应并要融入其中,以实现它传福音的目的——为要多得人。所以保罗说:“向犹太人,我就作犹太人,为要得犹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我虽不在律法以下,还是作律法以下的人,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向没有律法的人,我就作没有律法的人,为要得没有律法的人。其实我在神面前,不是没有律法;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保罗在此列举几种情形:

    (1)向犹太人,我就作犹太人。   其实保罗本是犹太人,但他接受了基督,并成为基督的仆人,为外邦人的使徒。不过,保罗仍然在民族风俗、生活习惯上保持原有的犹太民族特点,并与犹太人来往,去他们的会堂聚会,认他们为同胞(参看徒15章;罗9:3),目的就是在于“要得犹太人”(20节)。同样的,作为中国基督徒在基督里也应该于民族风俗、生活习惯上保持原有的中国人的特点,目的就是在于“得中国人”。这样做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2)向律法以下的人,我就作律法以下的。   “律法”在此是指摩西律法,而“律法以下的人”是指犹太律法主义者说的(参罗2:17-20)。保罗在此仍然是在说犹太人的,且是强调犹太人的宗教礼仪及生活规条。虽然保罗已经“不在律法之下”(所有在基督里的人都是在恩典之下,不在律法之下了。参看罗6:14),就是不再受其辖制,“不再是犹太教徒,不再以律法为得着拯救之渠道及蒙神喜悦的条件”,但是他“还是律法以下的人”,就是同样持守犹太人的律法礼仪,就如其中所包括的不吃祭偶像之物,以避免绊倒他们、冒犯他们。所以保罗指出“向律法以下的人”(包括犹太人和归信犹太教的外邦人),还是作“律法以下的人”,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

    据初期教会历史记载,保罗所到之处,只要有犹太人的会堂,他总是按犹太人的规矩,在安息日进会堂参加崇拜,然后传讲耶稣是救主,是基督(就是犹太人所等候的、历代先知所预言的那位弥赛亚)可以参看使徒行传第十三章十四节,十四章一节,十七章一至二节、十六至十七节,十八章一至四节,十九章一至八节等等。保罗这样行的目的就是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使他们归向基督。

    (3)向没有律法的人,我就作没有律法的。   保罗说:“向没有律法的人,我就作没有律法的人,为要得没有律法的人。其实我在神面前,不是没有律法;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 “没有律法的人”是指没有受过摩西律法教导的外邦人说的;“作没有律法的人”这并不是说保罗要废掉割礼,不再持守犹太人的身分(参林前7:18,20),乃是说保罗在外邦人中间,只要不违背救恩真理,他的行事为人尽可能的与他们认同(参加2:11-14)。要注意的是,保罗这种认同,不是看风转舵、随波逐流,也不是同流合污、臭味相投,更不是与世俗为友、背弃真理;保罗乃是遵循耶稣的教导:“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太10:16),又能在“在善上聪明,在恶上愚拙。”(罗16:18)

    保罗在加拉太人中间,就像加拉太人(加4:12),在希腊雅典城,保罗以他们“未识之神”来引导他们认识真神(徒17:22-31),在哥林多传道时,保罗用哥林多人熟悉的建筑、竞技比赛(林前3:10-15,9:24-27)保罗这样做并不代表他没有律法,是一个无律法主义者,其实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在神面前,不是没有律法,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保罗的意思从表面来看,好像他没有任何约束,但是在他的心中有一杆秤,就是有立场、有标准、有原则、有真理,这就是“基督的律法”,就是受制于基督,在基督里顺服,并尽心、尽性、尽力和尽意地爱神爱人。这就是保罗处事的智慧和传福音的策略。

    第三,都是为福音(22-23节)   正因为保罗有这样的处事智慧和传福音的策略,所以他说:“向软弱的人,我就作软弱的人,为要得软弱的人。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凡我所行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的好处。”这里“软弱的人”是指那些信心和良心软弱的信徒。(罗14:1-2;林前8:7)而“作什么样的人”是指保罗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作事方法,以适应不同的福音对象;而是应不同福音对象的目的就是“救些人”。所以保罗说:“凡我所行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的好处。”

    保罗在这两节经文告诉我们传福音的心态和侍奉的原则。传福音的心态应该是:(1)为要与人同得福音好处;(2)为要与人同得安慰喜乐(罗1:12);(3)为要与人同得根基稳固(帖前3:8);(4)为要人与彼此信心增长;(5)为要与人同得生命长进。侍奉的原则是:(1)为你工作的对象寻找共同处;(2)避免自视过高;(3)让别人感到被你接纳;(4)对他们的需要要敏感;(5)寻找机会向他们分享基督。这些原则不管是对保罗还是对我们,都是同样合适的。

金句:“凡我所行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的好处。”(9:23)

讨论:1、保罗与人认同的目的是什么?                   2、保罗向什么人就作什么人的目的?

      3、保罗传福音的心态是什么?                     4、保罗侍奉的原则是什么?

应用:1、为传福音当学会适应各样的环境                 2、为得着人要学会与人认同。

      3、凡事都为福音的缘故而行。                     4、为要与人同得福音的好处。

 

保罗在24-27节的经文里,借镜当时运动会(“地峡运动”会举办的比赛:与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并称的古希腊四大运动会之一(其余二个运动会是尼米安运动会和皮西安运动会)。每2年1届,在每次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后的第2年和第4年春天,在科林斯地峡的海神殿举行。地峡运动会音译为伊斯米安运动会。“地峡”指的是希腊科林斯地峡。地峡运动会始于公元前6世纪,是为纪念海神波塞冬而举行的,自公元前573年后与尼米安运动会轮流举行。内容除赛马、田径、划船等体育竞技外,还有音乐比赛。胜者奖以松枝冠。希腊人均可参加,雅典人尤为热衷。古希腊诗人品达罗斯为四大运动会写过《竞技胜利者颂》4卷,分别献给四大运动会的获胜者,其中第3卷即为地峡运动会竞技胜利者颂,也是品达罗斯留存下来的最完整的诗作。)的比赛为比喻,来警告自己要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我想保罗这样的教导不仅仅是与他有关系,也同样与历世历代神的仆人们有关系的。所以这段话在今天对我们仍然说话,仍然在提醒我们、警告我们,免得我们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被淘汰了。

3)保罗的攻克己身(9:24-27)

第一,场上赛跑的(24节)

    保罗说:“岂不知在场上赛跑的都跑,但得奖赏的只有一人?你们也当这样跑,好叫你们得着奖赏。”保罗提到的比赛,是古代哥林多每两年举行一次地峡运动会,其重要性仅次于奥林匹克竞技;参加赛会的以自由人为限,并须先通过预赛取得参赛资格。在正式赛会中得胜的,赏以树枝编的桂冠。保罗用“岂不知在场上赛跑的都跑”来比喻传福音的事工,而且是提醒我们传福音人人有责、人人有责传福音,这是神赋予我们神圣的大使命。按照比赛的规则,得冠军的只有一人。保罗这样说,一方面是提醒哥林多教会的某些信徒,不要自高自大、趾高气扬的,因为奔走属灵的路程好比赛跑;另一方面也是在提醒我们在侍奉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努力赛跑,不然的话,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

    所以,保罗告诉哥林多教会的信徒说:“你们也当这样跑,好叫你们得着奖赏。”“这样跑”就是告诉哥林多教会的信徒要像场上比赛的运动员那样有全力以赴、竭力奔跑的精神(来12:1),努力宣扬天国的福音。只有这样才能得着“冠冕”(25节)。

     第二,较力争胜的(25节)   保罗说“凡较力争胜的,诸事都有节制,他们不过是要得能坏的冠冕;我们却是要得不能坏的冠冕。”“较力争胜”原文这两个字的意思是表示“竭尽心力,绝非半条心的敷衍。”为了较力争胜,运动员必须在平时的练习和日常生活上,诸如饮食、睡眠、运动等,都要有节制、有规律,如此这样才能将体力储备到最佳状态,使自己在比赛中发挥至极、取得最佳成绩,从而获得“冠冕”。这“冠冕”在当时是指用松枝编织而成的,既然是松枝编制的,所以有一天会朽坏的。但是对基督徒来说,我们不是要得能坏的冠冕,却是要得不能坏的冠冕。这不能坏的冠冕是什么呢?从属灵的角度来看,就是指在属灵侍奉的成就中所带来属天的奖赏,是不会朽坏的,是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林后4:17)。这荣耀就是“可以得着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为你们存留在天上的基业。”(彼前1:4)

     第三,奔跑无定的(26节上)   运动员为了地上那朽坏的冠冕必须是有定向的奔跑,不然无定向的奔跑最终是徒劳无益的。属灵的侍奉也是这样,所以保罗说:“我奔跑,不像无定向的”。“无定向”是指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的乱跑。一个人如果没有方向的去奔跑,那将是他不幸的悲剧;因为没有方向的奔跑,就等于是没有意义的奔跑,这实在是一件可惜、可叹的事。从前有一个人画了一张讽刺画,描绘两个在火星上的人,向地球遥望,看见地球上芸芸众生,忙忙碌碌,仓惶奔走。其中有一人向另一人说,“他们在做什么?”那一个人回答说,“他们在奔跑。”第一个人再问说,“他们奔跑到那里去?”另一人回答说,“哦,他们不到那里去;他们只是奔跑。”没有目的奔跑,必然不会有什么成就,也是徒劳无益以的。

    经上说:“没有异象,民就放肆”(箴29:18)。没有目标的人生,就是无定向的人生。所以基督徒的侍奉是有目标的、有方向的,我们都是向着一个标竿直跑的,那就是耶稣基督。正如保罗劝勉腓立比教会说:“弟兄们,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腓3:13-14)

    第四,斗拳打气的(26下节)   接着保罗又说:“我斗拳,不像打空气的。”拳击手平时的训练应该有参照物、代替物,不是对着空气打的。在场上比赛,如果拳击手没有击中对手,就是失拳了、打空气了。对基督徒来说,对手就是撒但。撒但是狡猾的、诡诈的,牠常常利用其它看来是不错代替物,来吸引我们,转移我们的视线和注意力,以致于是我们失去方向和目标。所以,在属灵的旅程中,我们需要神的真理来引导我们前行,是我们不至于迷失方向。因为神的话是我们脚前的灯,也是我们路上的光(诗119:105)

    第五,攻克己身的(27节)   最后保罗说:“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了。”这里的“攻克”原文的意思是“打中眼下”,就是给对手一击,给他一个黑眼、打得瘀青。“攻克己身”的意思不是苦待己身(西2:23),乃是治死地上的肢体(西3:5),目的就是使整个人完全顺服主,为主的事工效力,专心一致服侍神。这就是保罗所解释说“叫身服我”,就是身体如奴仆一样服服帖帖地受主人的支配,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思行。

    如果我们不能攻克己身,叫身服我,那么恐怕我们成为“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了”的人。“被弃绝”是一个运动术语,意思是“被淘汰”,就是没有参赛的资格;而一个被淘汰出局的不能参赛的运动员,是没有机会得奖的。所以,对基督徒而言,我们属灵的斗拳是以自己老我、就是老旧人为目标,必须先打败自己这个老我、老旧人,制服肉身的邪情私欲。只有这样,使我们在传福音的事工上拥有权利,而不至于成为一名落选者、被淘汰者。

金句:“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了。”(9:27)

讨论:1、“较力争胜”是什么意思?                        2、怎样侍奉才能得主奖赏?

      3、“攻克己身”是什么意思?                        4、如何避免传福音给人自己被弃绝?

应用:1、向着耶稣基督的标竿直跑。                       2、在基督里藉着读经祷告操练自己。

      3、凡事要攻克己身叫身服我。                       4、顺服神的旨意持守传福音的权利。
 

(三)历史是一面镜子(10:1-11:1)

    这里的一段经文,是保罗借用历史来说今天,所谓说古论今。保罗是采用犹太人斐洛的寓意解经法,来分析历史问题,以带出历史原本经文所没有指向的意思。中国古代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曾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入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意思是说:只有在对造物主所造的天地、三川、草木、虫鱼、鸟兽等等万物的观察和体验中,才会有比较深刻的探究与思考,才有在深思熟虑中有所得,就是获得新意而产生某种思想观念。这种寓意法的思想与斐洛的寓意解经法有相同之理。寓意解经法也是这样,是让我们透过对历史事件深刻的探究与思考,并接着圣灵的启迪,是我们从中“有得”,就是获得经文对我们有着隽永含蓄、耐人寻味的宝贵教训。我想保罗透过下面的历史分析,就是要达到“究天地之理,通古今之事”的目的,所以我相信圣经中每一部历史对我们都会有帮助和启发。

1、当以古人为鉴戒(10:1-13)

1)引用历史例证(10:1-5)

    保罗在此所提到的以色列历史,是关于以色列民从为奴之地埃及出来,由蒙耶和华神的保守、借云柱火柱的引导,平安的过了红海、如走干地一般,而敌人却被淹没葬身于红海之中。保罗要透过这件历史的事件,来教导哥林多教会;相信也同样是在教导今日的教会,因为神的话超越时空的。保罗在这五节的经文里,透过历史来表达神丰富的恩典,神的恩典过去在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如何显明,今天也一样向我们显明。保罗让我们看到神给我们五方面的恩典。

    第一,“都在云下”(1节)   保罗说“弟兄们,我不愿意你们不晓得,我们的祖宗从前都在云下,都从海中经过”(1节)“弟兄们”这样的称呼,再一次把保罗和哥林多教会的信徒拉近,同时也表明保罗的劝戒是出于弟兄般的情意来劝戒的,不是用使徒的权威来压制他们。所以,保罗带着一颗爱心和平常心说“我不愿意你们不晓得”。其实对哥林多人来说,他们是外邦人,也许对以色列人的历史真的不晓得,但是保罗在此提醒他们,以色列人出埃及、过红海这件事你们不能不晓得。因为虽然按肉身来说,哥林多人不是犹太人,但是在属灵的意义上,他们确实是真以色列人,是属灵的亚伯拉罕的后裔。以色列在云柱火柱的引导下前行,也正是预表圣灵引导历代信徒前行。这是神所赐的第一个恩典。

    至于保罗说的“我们的祖宗”显然是指以色列人的祖先。大约在亚伯拉罕之后300年,犹太人在埃及作奴隶受苦。后来耶和华神拣选祂的仆人摩西起来,在正满了430年的那一天,以色列人如同“耶和华的军队都从埃及地出来了”(出12:41)。那么在此保罗说“我们的祖宗”也是保罗哥林多外邦人在内说的,可见保罗的寓意是指向哥林多教会的信徒也是以色列属灵新“国度”的子民;同样今天对我们来说,我们也是属于这个属灵新“国度”的一群。换一句话说,所有在基督里的外邦信徒都是亚伯拉罕的后代,他们将要领受亚伯拉罕属灵的遗产(罗4:11、16;加3:7、29)。所以,亚伯拉罕也好、摩西也好,不仅是以色列人的祖宗,也是“我们的祖宗”。

    第二,“都从海中经过”(1节)   保罗说我们的祖宗“都从海中经过”,这话是指以色列人从红海过去如走干地(出14:22、29)。但是埃及军兵、战车全部被海水吞灭,无一存活。耶和华神拯救以色列人走出埃及、过了红海,永远离开了为奴之家埃及,获得了自由;这件事正是表明了所有在基督里蒙拯救的人,是已经脱离了罪的捆绑和辖制,获得了新自由。这是蒙所赐的第二个恩典。

    第三,“都在云里、海里受洗归了摩西”(2节)   保罗用以色列人的历史经历,来解释新约信徒的属灵经历。“云里”是预表在圣灵里;“海里”是预表受水礼;“摩西”是预表基督。以色列人如何在云里、海里受洗归了摩西,正是豫表新约信徒也照样是在圣灵里并在水里受洗(浸)归入基督名下(林前12:13;罗6:3;加3:27)。进一步说,历代的解经家都是把摩西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看着是把以色列人从罪恶里、撒但的权下领出来的,这件事是预表基督徒受洗归于基督名下的经历。这是神所赐的第三个恩典。

    第四,“都吃了一样的灵食”(3节)   这里的“灵食”是指当年以色列人在旷野拾取从天上降下的“吗哪”养生的事情(出16:4、13)。就这件的属灵意义来说,则是预表基督是从天上降下来赐给我们享用的“生命之粮”(约6:31、35、41)。无论是“吗哪”还是“生命之粮”都是从天上来的,是一种超然的食物,不是人自己可以做的,乃是神亲自赐给我们——神的话语,具体来说就是《圣经》。它是用来喂养我们属灵生命的,不是喂养我们肉体的,可见这是神所赐的第四个恩典。

    第五,“都喝了一样的灵水”(4节)   这里的“灵水”是指当年耶和华神使磐石出水,解除了以色列人的干渴(出17:6;民20:1-13),使他们在干渴之地得到滋润。保罗在此解释了那流水的“灵磐石”就是基督。我们知道,基督为了救赎罪人,在十字架上被神击打(赛53:4-6),从祂的肋旁流出血和水来(约19:34),这是象征基督救赎之死有两方面的功效:从消极方面来看,血除去人的罪(来13:12);从积极方面来看,水分赐生命给人(约4:14)。这是神所赐的第五个恩典。

    神所赐的恩典如此丰富与奇妙,让信靠祂的子民可以享受,只可惜的是以色列人中“多半是神不喜欢的人,所以在旷野倒毙”(5节)。“多半”是指大多数的人;“神不喜欢”是指以色列人全会众因听信十名探子的恶耗、坏消息,都哭号、发怨言,从而引起耶和华神的愤怒,欲要将他们除灭,但因摩西真诚的为他们求情而后获得赦免,但神仍命定他们不得进入迦南地,只能倒毙在旷野(民14:1-35)。“倒毙”原文的意思是“播撒”或“撒落”,就是尸骨撒落在旷野遍地。这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胆战心惊,因为将近、或者超过六十万人竟然撒落在旷野,不能进入迦南美地得享安息(来4:1-2)。这是何等的历史,其历史教训又是何等的悲壮惨重。

金句:“弟兄们,我不愿意你们不晓得,我们的祖宗从前都在云下,都从海中经过,都在云里、海里受洗

归了摩西,并且都吃了一样的灵食,也都喝了一样的灵水;所喝的,是出于随着他们的灵磐石,那

磐石就是基督。”(10:1-4)

讨论:1、“都在云下”是什么意思?                        2、“灵粮”与“灵水”是什么意思?

      3、“都从海里经过”是什么意思?                    4、这件历史对我有什么教训?

应用:1、顺服圣灵的引导。                                2、每天坚持读经,拾取属灵吗哪。

      3、受洗归主活出基督。                                4、让历史成为我的一面镜子。
 

2)历史发出警戒(10:6-10)

    第一警戒——不要贪恋   “这些事都是我们的鉴戒,叫我们不要贪恋恶事,像他们那样贪恋的”(6节)。“这些事”就是上面所说的事情,就是以色列人出埃及时的经历;这些事可以作为我们的“鉴戒”。这“鉴戒”就是警戒的意思,保罗以古喻今,旨在禁止哥林多教会的信徒不要重蹈覆辙,所以他说“我们不要贪恋着恶事,像他们那样贪恋的。”“贪恋”的意思是指在应得的本分之外,另有所图或贪心。“恶事”是指各种得罪神、违背神、抵挡神的事情。“像他们那样贪恋的”在此特指以色列人贪恋埃及人所贪恋的性欲、食物和拜偶像之事等(民11:4-6)。

    可以说,旧约以色列人的历史,对我们新约信徒而言,一面是我们属灵经历的预表,因为我们从前也是死在罪恶过犯之中;另一面就是他们的遭遇可作为我们的警戒(参11节),警戒我们不要走他们的老路。新约特别提醒“贪财”是万恶之根(提前6:10),所以保罗在第一警戒里提到的就是“贪恋”。

    第二警戒——不要拜偶像   接着保罗第二警戒就提到“不要拜偶像”,这是因为贪心与拜偶像是相辅相成的,就如经上说:“因为你们确实的知道,无论是淫乱的,是污秽的,是有贪心的,在基督和神的国里都是无分的。有贪心的,就与拜偶像的一样。”(弗5:5)所以,保罗警戒哥林多教会的信徒说:“也不要拜偶像,像他们有人拜的。如经上所记:‘百姓坐下吃喝,起来玩耍。’(7节)

    “他们有人拜的”是指拜金牛犊的事(出32 :1-6) 至于“百姓坐下吃喝,起来玩耍”是特指以色列人对吃喝的态度,犹如玩耍一般地没有慎重其事,甚至是滥吃滥喝、拜偶像、行淫乱。所以,以色列人在吃喝上大大得罪神。

    今天的时代,也许对一个基督徒来说:不会去拜有形的偶像,但是一不小心也会陷入到去拜另类偶像的地步,就如崇拜属灵伟人、运动健将、演艺明星,或者拜金主义,工作狂、计算机狂等等,所以我们慎之而又慎之,又当慎独而行。

    第三——不要行奸淫   “我们也不要行奸淫,像他们有人行的,一天就倒毙了二万三千人”(8节)这节经文是反映当时以色列人因淫乱而受到耶和华神的刑罚,一天就倒毙了23000人。不过民数记25:9是24000人,保罗可能是扣除了被以色列民的审判官所杀的1000人(民25:5)。这样的数目字可以使人感受到神的审判是那么的威严、可畏,神圣不可侵犯。这件事对今日的信徒来说,岂不是一样有震撼力吗?所以,人“不要自欺,神是轻慢不得的。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顺着情欲撒种的,必从情欲收败坏;顺着圣灵撒种的,必从圣灵收永生”(加6:7-8)

    第四——不要试探主   保罗说:“也不要试探主(“主”有古卷作“基督”),像他们有人试探的,就被蛇所灭”(9节)。这话是指以色列人从何珥山起行,往红海那条路绕过以东地时,因路难行而怨讟(dú)神和摩西的事(民21:4-5)。因为以色列人向耶和华神发怨言,耶和华神就用火蛇进入他们中间咬死许多人(民21:6)。“试探”是对神的不信任、怀疑,而以色列曾十次试探神,这是对神存极度的怀疑与不信之恶心(来3:8-9、12)。这件事对今天的信徒来说岂不是警戒吗?新约圣经里,耶稣曾经引用圣经说:“不可试探主你的神”(太4:7)。因为试探神就等于给魔鬼留下破口,有可乘之机,最终将要陷入魔鬼的网罗里。所以,我们若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就在基督里有分了(来3:14)。

    第五——不要发怨言   “你们也不要发怨言,像他们有发怨言的,就被灭命的所灭”(10节)向神发怨言也是一种不信的表现。以色列人在旷野中常常发怨言,最可怕的一次是可拉一党的人被地开口活活的吞下去(民16:31-32)。不但如此,因为百姓向摩西、亚伦发怨言便遭瘟疫而死的就有14700人(民16:49)。这些历史的惨烈教训实在是不可忘却的,总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所以我们牢记经上说:“凡所行的,都不要发怨言、起争论。”(腓2:14)

3)应该引以为鉴(10:11-13)

    历史是一面镜子, 对我们来说有些是制度提醒与鉴戒的,有些是值得承传与发扬的。以上的历史就是值得我们引以为鉴的。保罗也说:“他们遭遇这些事都要作为鉴戒,并且写在经上,正是警戒我们这末世的人。所以,自己以为站得稳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 神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11-13节)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以色列人在耶和华神的眷顾和保守、并由云柱火柱的引导,由仆人摩西一路陪同教导,经历了四十年的漫漫历程。在这四十年的漫漫历程中,他们经历了因发怨言、动怒而遭致许多失败、跌倒,以致倒毙在旷野,这些事足以成为我们今日信徒的鉴戒。我们要谦卑谨慎、仰望顺服,倚靠神的大能大力而站立得稳,因为试探临到我们,不是靠自己所能得胜的,乃是倚靠神的保守和眷顾。只有依靠神的帮助,在我们面对试探的时候就能“忍受得住”,就是能担当得起。

    一般来说,“试探”是人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雅1:14),那引诱人、试探人的就是那恶者魔鬼。“试探“有时可翻译为“试炼”、有时翻译为“试探”,所以“试探”一词在原文里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指从撒但来的“试探”,因为神不试探人(雅1:13);另一方面从神来的就是“试炼”(雅1:2-3)。前者是从撒但而来消极的、负面的,其目的就是使人陷入罪中、走向灭亡;后者从神来的是积极的、正面的,“他知道我所行的路,他试炼我之后,我必如精金。”(伯23:10)所以其目的是使人受到造就、走向成熟,合乎主用(彼前1:6-7,4:12-13)。

金句:“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在受试

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10:13)

讨论:1、这段经文提到哪几种警戒?                         2、圣经里是如何描写“贪心”之罪?

      3、“试探”与“试炼”有何区别?                     4、这段历史给我什么教训?

应用:1、要以这些警戒常常提醒自己。                       2、求主保守自己要远离贪心。

      3、接受和顺服主对我们的试炼。                         4、让历史成为我的一面镜子。
 
 
面对一个道德腐败的社会,保罗劝勉并鼓励他们要勇敢抵挡并胜过试探。他在第13节的经文里就是勉励哥林多教会的信徒:第一,试探和犯罪的念头会临到每个人的身上,这是不可避免的;第二,倘若别人靠主可以抵挡试探,你也一定可以做到,神不偏待人;第三,不管任何试探,只要依靠神大能大力的帮助,你必能得胜。因为神必会这样帮助我们胜过各样的试探:第一,因他使我们知道哪些人或处境会使我们跌倒;第二,他必会帮助我们远离那些明明知道是错的事;第三,他必会帮助我们只做合合乎心意的事情;第四,我们随时随地可以祈求神的帮助和圣灵的引导;第五,有些爱主的信徒或朋友在你被试探时可以帮助你;第六,无论在什么境况,彻底离开试探的场所是得胜的第一步(参提后2:22)。

    亲爱的弟兄姊妹,我们发现今天的时代正处在大变革的时期,经济、文化日渐繁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但是人类的道德标准逐步消失、生活作风日渐败坏,我们所面临的试探要比哥林多那个时代的试探会更大更多,当年保罗鼓励哥林多教会的信徒要勇敢抵挡试探的话,今天仍然十分重要。所以,在接下来14至22节的经文里,保罗的一番劝勉对我们今天的信徒十分重要,也是非常有意义。

2、要逃避祭拜的事(10:14-22)

    1)要恪守十诫教导   “我所亲爱的弟兄啊,你们要逃避拜偶像的事。我好像对明白人说的,你们要审察我的话。”(14-15节)哥林多最明显的宗教特色就是拜偶像,那里有很多神庙,香火鼎盛;还有要把那些祭过的食物(主要是肉)拿到集市上去卖。保罗在此特别提醒哥林多教会的信徒,要牢记并恪守神的诫命,逃避拜偶像的事。保罗这样说,是基于哥林多中有“明白人”与“审察人”,前者是能明白事理的人;后者是能慎思明辨的人。今天也是一样,我们要做一个明白事理、申思明辨的人,要恪守神的诫命。

    当年耶和华神藉着摩西所颁布的十诫,第一条就是“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接着第二条诫命就说:“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像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出20:4-6)神的话当思想、辨明。接下来保罗举出在圣餐、祭物等方面明辨、慎思。

    2)要明白圣餐之意   “我们所祝福的杯,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血吗?我们所擘开的饼,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身体吗?我们虽多,仍是一个饼、一个身体,因为我们都是分受这一个饼。”(16-17节)

    据历史考察,犹太人在传统的逾越节会喝四杯酒,“祝福的杯”是第三杯,所以这里保罗说“我们所祝福的杯”应该是第三杯酒;而大多数圣经学者都认为耶稣当年在最后晚餐上对门徒说:“这是我的血”时,就是举起第三杯。所以保罗说:“我们所祝福的杯,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血吗?我们所擘开的饼,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身体吗?”这两个问句都是关乎圣餐中两个重要的圣物:饼和杯(葡萄酒或葡萄汁)。保罗的意思是“祝福的杯”中所盛的葡萄酒或葡萄汁是指主耶稣在十字架上所流的宝血;所“擘开的饼”是指主耶稣为我们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肉身。

    保罗所强调的不是喝杯和领饼的事情,而是指在强调在基督里一种属灵生命的“交通”,在英文里是“communion”,就是一种在生命中有亲密的交流、共享与融合;而这种交流、共享与融合是基于在记念主圣餐饼和杯之中体现的。所以在此用“同领”,就是表明在基督里的交通,或是一同有分于基督,就是拥有基督所拥有的一切。这是多么神圣、伟大与奇妙的赏赐。

    在圣餐中,信徒是多数,如同身体上的肢体,肢体是多的,但是身体只有一个,就如圣餐中的饼是一个,而且“我们都是分受这一个饼”(17节)。分受一个饼,就是在告诉我们所有人(受洗归主的人)可以一同分享基督的身体。“我们”就是包括所有的信徒,在基督里不分犹太人、外邦人,也不分国界、种族、言语、文化、阶级、地位、年龄、男女(加3:28;西3:11),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都是同属一个身体——基督是身体的头(西1:18)。

    所以,无论是以什么形式来破坏教会的合一,都是神所不能接受的,更何况哥林多教会现在已经有了四派,这是神所不能容忍的。“合一”是我们持守的责任、也是神的旨意(弗4:3-4)。神的心意是为教会最终制造合一,而我们要为教会的合一而努力,但切不可为破坏教会的合一而加油。

    3)要恪守圣餐之圣   “你们看属肉体的以色列人,那吃祭物的岂不是在祭坛上有份吗?我是怎么说呢?岂是说祭偶像之物算得什么呢?或说偶像算得什么呢?我乃是说:外邦人所献的祭是祭鬼,不是祭神,我不愿意你们与鬼相交。你们不能喝主的杯,又喝鬼的杯;不能吃主的筵席,又吃鬼的筵席。我们可惹主的愤恨吗?我们比他还有能力吗?”(18-22节)

    保罗在讨论圣餐的真意之后,又用古代以色列人为例,来谈到祭物的事情。在旧约时代,当一个犹太人献过祭后(祭牲交给祭司,由祭司献上),便会进食部分的祭物,以此来表明他曾犯罪得罪了神,现藉献祭与神复和(参申12:17-18)。由此推理,既然那吃祭物的人与在祭坛上的物有分,那么吃祭偶像之物的也就与祭物有分了。因此,在哥林多教会里,那些初信的信徒若见到信徒吃祭过偶像的食物,便会因自己良心软弱(信心软弱、灵命无知)而感到不安。

    其实,“祭偶像之物算得什么呢?”因为食物不能叫神看重我们,对我们来说 不吃也无损,吃也无益(林前8:8)。所以,保罗说:“我是怎么说呢(意思是我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或说偶像算得什么呢?”因为神只有一位,除祂以外再没有别神(林前8:4)。接着保罗又说:“我乃是说:外邦人(不信耶稣的异教徒)所献的祭是祭鬼,不是祭神。”虽然偶像算不得什么,但是祭偶像之背后是与鬼有关的,所以祭偶像就是在祭鬼,这是保罗的解释。基于这样一种观念,保罗才说“我不愿意你们与鬼相交”。人若吃祭鬼之物,就是与鬼相交,这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所以,“我们不能喝主的杯,又喝鬼的杯;不能吃主的筵席,又吃鬼的筵席。”(21节)倘若我们与鬼有分,就是犯了第七条诫命(灵性上的淫乱)(出20:5)。如果我们离弃真神,去随从魔鬼,那就是在惹主发怒。正如保罗所说:“我们可惹主的愤恨吗?我们比他还有能力吗?”(22节)如果我们胆敢向神发起挑战,那就是在胡作胡为、不自量力了。

金句:“我所亲爱的弟兄啊,你们要逃避拜偶像的事。”(10:14)

讨论:1、“十诫”的内容记载于出埃及记哪一章?      2、“十诫”对我们为何那么重要?

      3、圣餐的意思是表明什么 ?                   4、吃圣餐与吃偶像之物有何区别?

应用:1、牢记十条诫命的教训。                       2、藉着圣餐的分享尽心竭力爱众人。

      3、常存一颗圣洁的心与神相交。                   4、每次领受圣餐提醒自己远离罪恶。
 
 
保罗在解释上面的有关信息之后,在接下来23-33的经文里,特别提到基督徒处事的原则:荣耀神与造就人。而且要求哥林多教会的信徒,要效法保罗自己,像保罗效法基督一样(11:1)。

3、凡事为求荣耀神(10:23-11:1)

    1)凡事造就人   “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23节)保罗曾在六章十二节里提到“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那是强调自己的行为准则;而此处保罗所强调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的话,是侧重别人行事原则。这里的“造就”(oikodomei)一词原来是应用在建筑上的;保罗喜欢用来比喻信徙品格的进程,所以他说“造就人”,就是建立他人的意思。这是对活在一个“以爱为本的群体中每一个成员的基本要求”(罗15:2)

    保罗藉着这句话在劝勉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同样也是在提醒我们:我们在基督里蒙恩得救之后,虽然我们获得了完全的自由,不再受罪的辖制,但无论作什么事,总要以顾到别人的益处为出发点,使别人(包括教内的和教外的)因我们所行所说的得造就、得益处、得建立。这就是我们所有在基督里拥有自由的基督徒对于别人的行事准则。

    2)不求己益处   “无论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处,乃要求别人的益处。”(24节)保罗藉着在这句话里直接提到益处的问题,就是说,基督徒在行事时,首先要想到别人的需要,而不是自己的需要。一般来说,人首先想到自己的益处,并没有错,这是人之常情的。但是在圣经的教导里,往往是超出人之常情,对基督徒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不要求自己的益处,乃要求别人的益处”。

    二十三节是提到不都有益处,而此处是强调,以便有益处,也要想一想是对谁有益处;基督徒不能将自己的益处置于优先地位。我们要古人所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

在基督里奉献和牺牲精神的与众不同之处是表现在:不再以自己为中心,在生命里以神为中心,在生活中以真理为中心,在行事上以别人为中心。

    3)万物属乎主   “凡市上所卖的,你们只管吃,不要为良心的缘故问什么话,因为地和其中所充满的都属乎主。”(25-26)当时的哥林多城市,在市场上所卖的食物,特别是肉类,有可能是祭过偶像之物的。为此,基督徒也没有必要为求良心的平安,而一一去查问是否祭过偶像,只管买来吃就是了,无需我们去考察了解。在保罗看来,在市场上买回来的肉,我们能没有必要了解是否祭过偶像,只管存着感恩的心领受,“因为地和其中所充满的都属乎神”。(参看提前4:4-5)就是吃了是祭过偶像之物的,也是无关紧要的,因为这与在庙里吃是有区别的。我们去市场买食物回来吃是合情合理的,而在庙里吃那些祭物就不同了,那是涉及到鬼的问题。总之我们不可与鬼有什么交往。

    4)凭信心领受   “倘有一个不信的人请你们赴席,你们若愿意去,凡摆在你们面前的,只管吃,不要为良心的缘故问什么话。若有人对你们说“这是献过祭的物”,就要为那告诉你们的人,并为良心的缘故不吃。我说的良心不是你的,乃是他的。我这自由为什么被别人的良心论断呢?”(27-29)保罗在这里提到的赴席,不是庙里的宴席,乃是指私人家庭中宴会。在当时哥林多教会中,一些富有的信徒家庭常常藉着在家中设宴,进行社会交流活动。保罗是鼓励信徒积极参与,不必介意对方是否是异教徒,或者怕食物中有什么祭过偶像的,“凡摆在你们面前的,只管吃,不要为良心的缘故问什么话”。除非在赴席的时候,有人告诉你“这是献过祭的物”,你就要因为别人良心的缘故而不吃。这是处事的一种原则。

    保罗怕别人对他的解释误解,于是说到这“良心不是你的,乃是他的”,就是那说“这是献过祭的物”之话的人。这是因为他的良心比较软弱,恐会因此跌倒;至于你的良心,因你有“凡物都属乎主”(参26节)的知识,所以没有问题,不会介意祭过的食物。我们能存这样的态度处理问题,就可以避免别人的议论和不解。对基督徒来说,我们虽然不怕别人的论断,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个人的自由而造成别人的论断并绊倒人。因此保罗最后提醒我们说:“我这自由为什么被别人的良心论断呢?”总而言之,我们要切切的牢记:个人的良心当然可以作为自己行事为人的准则,但他人的良心更为重要。

    5)为荣神而行   “我若谢恩而吃,为什么因我谢恩的物被人毁谤呢?所以,你们或吃或喝,无论作什么,都要为荣耀神而行。”(30-31)保罗在此告诉我们基督徒处事的又一个原则,那就是为荣耀神而行。“谢恩”的意思是“靠赖恩典”,表明并承认所享用的食物是来自于天父的赏赐。基督徒存这样的心意来领受天父所赐的食物,这是没有错的,问题是我们不要因为这样的心意行动,反成为别人(那些良心软弱或蒙昧无知的人)说坏话的机会。这样一来,保罗用一种讽刺性的反句法提醒我们说:“为什么因我谢恩的物被人毁谤呢”?所以,不吃为好。吃不吃无关紧要,冒犯了别人倒是要紧的事。

    6)只求众得益   “不拘是犹太人,是希腊人,是神的教会,你们都不要使他跌倒;就好像我凡事都叫众人喜欢,不求自己的益处,只求众人的益处,叫他们得救。”(32-33)这里的“犹太人”是指不信主耶稣的犹太人,“希腊人”是指所有不信主耶稣的外邦人,“神的教会”则是指所有信主耶稣的犹太人和外邦人说的。保罗这样说,是告诉我们要以极其包容与宽广的胸襟来接纳身边不同的人,不管他是信的还是非信的,我们都不要使他跌倒;就好象保罗自己“凡事都要叫众人喜欢,不求自己的益处,只求众人的益处,叫他们得救。”“得救”的原文有“拯救”、“救出来”、“痊愈”的意思,可指在信仰上接受基督的救恩,在信心上、心灵上有长进。这就是保罗行事为人的动机,就是要救人(林前9:19、22)。所以,对哥林多教会的信徒说“你们要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11:1)。

    7)以保罗为样   “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11:1)保罗说这话不是在抬高自己、宣传自己,切切相反,他的意思是在提醒我们,如果有人效法基督,这人就是我们效法的对象,否则的话,我们就不该去效法任何人。在教会中牧者应该成为众信徒效法的榜样,却不要成为众信徒崇拜的偶像。在教会中侍奉的最终目的,不是把人引到牧者自己面前,而是要把羊群引到基督施恩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来4:16)。所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是行事为人的又一重要的原则。

以上提到七方面的行事为人的原则或准则,在今天依然是我们每一个基督徒所必需追求学习的。

金句:“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11:1)

讨论:1、七方面行事为人的原则是什么?          2、保罗行事为人的动机是什么?

      3、不求自己的益处将意味着什么?          4、怎么理解“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

应用:1、不求自己益处乃叫众人得益处。          2、存着叫人得益处的动机行事为人。

      3、凡事为荣耀神而行。                    4、以保罗为榜样效法基督。


中华圣网整理制作:著作权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