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段 保罗从报告中所知道的问题 1章10节至6章
 第二段 保罗从报告中所知道的问题 1章10节至6章

1:10-4:21  分党结派的问题

    由这里开始至4:21为止,是有关哥林多教会内部问题的处理。第一个问题是分党的事,原因是各人按着人的本事/智慧来分成不同的党派。借着指责,保罗也讨论属灵智慧和俗世智识的分别。

 

1:10-17 分党的责备

 

1:9-11 责备的根据

 

1. 起因:保罗直接的提出说他们当中有「分党」的问题。要求他们「都说一样的话」和「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都说一样的话」原意是指行动上的一致性。

2. 根据:保罗明明的告诉哥林多人他知道分党这件事是从革来氏家的人而来。「革来氏」是一位希腊女信徒的名字。相信她是哥林多教会的一个爱主的家庭的主人。相信她是来以弗所访问保罗而告诉他这件事。「分争」一般指不合宜的争论。

 

1:12 -13  分党的原因

 

1. 高抬人(1:12)

   「亚波罗」原是亚历山大城的犹太人,熟悉圣经,又有口才,是一位哲学家。在保罗离开以弗所之后,他来到此城,获得百基拉和亚居拉夫妇将神的道给他讲解详细,相信他因此而信了主。后来他就到哥林多去,在那里成为一位很有口才的传道人(18:24-28),也给一些信徒施洗。

   「矶法」就是彼得的亚兰文名字。为十二使徒之首。相信他曾到过哥林多传道,也给一些信徒施洗。

   「属基督的」可见哥林多教会信徒不只按亚波罗、矶法、保罗分成三派,并且还有这属于基督的第四派。可见他们把亚波罗、矶法、保罗这些人都当着是神了。因此保罗要指责说「基督是分开的么」。

2. 重视洗礼(1:13)

   哥林多人把那一位牧者为他们施礼而自认是属于谁的。

 

1:14-17  保罗的表白

 

1. 没有为许多人施洗(1:14)。相信保罗在哥林多并没有为许多信徒施洗。

   「基利司布」(18:8),「该犹」(16:23),「司提反」(16:17-18)

 

 

-----------------

    注二:「恩赐」在新约里有三个不同的用字:「恩典」(charisma)指神给与教会的许多恩典,如罪人得蒙救赎,认识神的旨意,在主里有盼望等等( 1:6-11);「恩赐」

 

 

2. 不奉保罗的名施洗(1:15)

   初早期教会的施洗是「奉圣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28:19)。也有「奉耶稣基督的名给他们施洗」(10:48),相信这是最早期的用法,后来教会增长后,才统一使用「奉圣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新约中从来没有奉任何使徒的名施洗,虽然许多洗礼都是由使徒们来施行。

3. 不是专为施洗而来(1:16)

   他记不清到底为了多少人施洗,是因为他受基督的差派不是为施洗,而是为传福音(1:17)

 

1:18-2:5  十字架的道理

    保罗在上一段直接说明他向教会所作的工作主要不是洗礼,而是传「福音」。接下来是说明福音,也就是「十字架的道理」的奇妙性。也藉比较这十字架的道理与当时世人的智慧:犹太人所讲究的神迹和希腊人所商举的智识。

    辩证的重点如下:

 

. 十字架的道理不能凭俗世的知识来认识。那是神的智慧,没有人可以自夸,因为它与俗世的智慧形式(或逻辑)不相同。

    保罗首先把十字架道理这知识与俗世的知识分别开来。然后以一个辩证的方法来反驳对方。

 

a. 「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1:18)指明俗世的人/灭亡的人,甚至包括「智慧人(当时的哲学家或埃及或波斯的博士)...文士(也就是犹太拉比)...辩士(希腊哲人/演说家)(1:20)皆不懂得十字架道理的奇妙之处,因此对十字架道理来说是愚拙的。因此,保罗引用以赛亚书29:14(1:19)说这时的智慧人就如当时犹太宫庭中的智慧人不接纳神藉先知所传的逻辑,而用人的算法和埃及合作,起来对抗亚述的大军而倒致后来这些智慧人都「被灭绝」了。保罗在此是要反驳当时俗世的知识,因为他也曾经凭这些知识来反对和逼迫基督徒,后来才明白十字架的道理是奇妙的。

b. 「神乐意用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这就是神的智慧」(1:21)

   「犹太人是求神迹,希利尼人是求智慧」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犹太人是一个拥有许多神迹的民族,希腊人(希利尼人)却是一个注重哲学智识(智慧)的民族。可是神却用不同形式的「智慧」(十字架的道理)来使那些相信他的人得救。这样的「智慧」在世人的眼中是「神的愚拙」(1:25)。相信当时的人讥笑福音的道理,以为那是简单不够深奥的。当时犹太教和希腊哲学都讲究深奥的学问,因此把福音的道理当着愚拙。想不到神却使用这个简单的十字架道理(罪人可以借着十字架上的耶稣得救的道理)拯救许多当时认为没有学问的人。因此这些得救的人有了这十字架救恩的知识,成为了「我们的智慧」。

c.  十字架的道理为人的绊脚石/灭亡了。(1:23)

    「绊脚石」引用自诗8:14,也是保罗喜欢用的观念(9:33;5:11被译为「十字架讨厌的地方」)是因为犹太人心目中的弥赛亚非常荣耀,不相信钉在丑陋十字架上的耶稣,十字架因此成为了犹太人得救的绊脚石。希腊人也不会承认一位死在十字架上的救主,也因此成为了希腊人得救的绊脚石。

 

. 十字架的道理使人得救,因此成为了神的大能/能力。

    这里保罗把人的强壮与软弱分别来作辩证。

 

a. 「在得救的人却为神的大能」(1:18,24)

   「得救的人」也被称为「那些信的人」(1:21),「蒙召的人」(1:24),「愚拙的人」(1:27),「卑贱的人」(1:28),「无有的人」(1:28)。「大能」是指「得救」的能力,也就是指人因为十字架被世人看为软弱的耶稣而胜过死亡的能力。这「神的软弱」在蒙召的人身上却是神的强壮。

b.  神拣选软弱的 (1:27-28)

   「拣选」原意是挑选出来,含有旧约的「拣选 - 被分别出来的子民」的意义。「蒙召」的人用意。

   「软弱的」,也是「愚拙的」,「卑贱的」,「被人厌恶的」,「无有的」。

c.  没有人可以在神面前自夸 (1:29-31)

    「一切有血气的」是指所有的人。

    「不能自夸」是证明神的救恩是那么奇妙,使世上的智慧人都猜不透,使软弱的得救,所以没有人可以对这救恩自夸,因为一切都「本乎神」(1:30),保罗因此引用 9:24:「夸口的当指着主夸口」。

 

2:1-16   属灵的智慧

    在上一章保罗提出了「十字架的道理」就是「神的智慧」。在这一章,他深入的讨论属灵的智慧和俗世智慧的分别。

 

2:1-5 保罗所传的福音

 

    保罗先说明他所传福音的性质:

 

1.  不是高言大智的福音(2:1,4)

   「高言大智」原文是「高深的智慧言词」。并不是说保罗不会使用这些深奥的学问,而是他不愿意用这些知识来传讲福音。保罗不这样作是免得许多人「在乎人的智慧」,而倒致把十字架的道理变成令人难懂的东西。十字架的道理是不需要使用高深的希腊哲学或严谨的犹太拉比解经法去认识的,一般的人都可以明白。

    下一节是「智慧委婉的言语」,在王上13:18是指假先知的言词,或是西2:4 的「花言巧语」。这些委婉的言语只能越讲越迷糊,最后只能成为花言巧语。

    保罗甚至在他们当中「又软弱、又惧怕、又甚战兢」(2:3)来传讲这十字架的道理,当然是害怕使用高深的话使听的人听不懂:「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1:17)

2.  只有十字架的道理(2:2,5)

    这十字架的道理也是「说的话,讲的道」,也是「神的奥秘」。在另外一处,保罗说「这奥秘,就是外邦人在基督耶稣里,借着福音得以同为后嗣,同为一体,同蒙应许」(3:1-6)

3.  有「圣灵和大能」的证据

    是指保罗所传的福音有圣灵和能力(1:18,24),参考来 2:4所说在传福音时因有人得救或神迹的出现而显出圣灵的大能。这里也应该包括本书所提的圣灵恩赐。在初早期教会,有时福音传到一个地方,有许多罪人愿意悔改,甚至有神奇事的出现,这些都是圣灵的大能。

 

2:6-9  超越的属灵智慧

 

1. 属灵的智慧与属世的智慧不同

   「智慧」(sophia)与「知识」(gnosis)在犹太与希腊的背景中的分别并不大。一般上,认为有益有用的知识就是人的智慧,犹太人更强调说,懂得敬畏神,就是有智慧( 1:7)。这里保罗却要强调属灵的智慧与属世的智慧的分别。

   「完全的人」在5:14「长大成人」及14:20「大人」为同一字。是指在灵命上长大成熟的人。也就是说保罗在这些灵命成长的人中也讲智慧 - 神的智慧。可是哥林多的信徒仍在婴孩阶段(3:1),所以保罗过去在他们当中时并没有讲这些比较深奥的「神的智慧」。当然保罗在其他地方有讲这些深奥的「神的智慧」,例如,他向罗马的信徒就讲一篇深奥的因信称义的话(就是罗马书)

2. 属灵的智慧是神奥秘的智慧。

   神奥秘的智慧(3:6),就是「外邦人在基督里,借着福音,得以同为后嗣,同为一体,同蒙应许」。「得荣耀」(8:17)指得救的荣耀。

   这属灵的智慧是「世人所不知的」,因为在俗世的教科书,例如犹太拉比的解经书或是希腊哲学书籍中找不到。

   保罗也引用经文(64:4)说属灵的智慧也是「人未曾看见...听见...想的」。

   这属灵的智慧在「万世以前」就有。这是与今世的人所认识的智慧相对比。

 

2:10-12  怎样得着属灵的智慧

 

1. 只能靠圣灵得着(2:10-11)

   因为属灵的智慧是神的奥秘/神的事,而圣灵又参透万事,所以除了有神的灵的人,也没人能知道。

2. 只有已领受圣灵的人可以得着(2:12)

   「世上的灵」指运行在不信者心中的灵(2:2)

   「神开恩赐给我们的事」是指之前所说「十字架的道理」或是「神的奥秘」。

 

2:13-16  如何传讲属灵的智慧

 

1. 按圣灵的教导来传讲(2:13)

   「圣灵所指教的言语」是指信主的人有圣灵来引导明白神的奥秘。(见约14:25-26)

2. 属血气的人不能领会,只有属灵的人才看透(2:14)

   保罗把属灵的人与属世的人来作对比。在属灵智慧上,属世的人不能领会。这里也指出世人把属灵的智慧当着是「愚拙」的是因为他们不能领会这些属灵的智慧。

 

   最后,保罗引用赛40:13-14来作这一个谈论的结束。说明只有那些有「有基督的心」的人才明白这十字架的道理。「心」原文是心思/思想。

 

3:1-4:8   属肉体的表现

    在第一章,保罗首先指责哥林多信徒当中按着领袖的名字和事奉来分党结派,引起教会纷争。整个分党结派的背后原因就是人对知识的看法,过份高举人的知识。保罗曾经在上一章,提出了人的智慧与神的智慧(也就是十字架的道理)相比之下反而成了愚拙。在这章,保罗继续深入的指出哥林多人的属世情况。

 

3:1-4  哥林多教会属肉体情况

 

1. 属于婴孩(3:1-2)

   「属肉体的」非指一个人的身体,而是指人生俱来的罪恶败坏倾向的统称。新约常把世界的人当着是属肉体的人或「属乎血气的」(2:14),这与属灵的人对比(参约一 2:15-17)。希腊人喜欢把属世属灵的作为对比:属世的是罪恶的,属灵却是圣洁永恒的。

    保罗引入另外一个基督徒的观念:属世的在基督里就等于「婴孩」一般。这婴孩的比喻只是要说明不能理解深奥的十字架道理,只能吃一些肤浅如「奶」的道理。当然这里所说的「婴孩」和「奶」并不像在新约别处所指的一样(参太11:25;18:3;彼前2:2)。新约别处所说的「婴孩」一般指初信的,这里是指那些属肉体/属世的,无法理解属灵的十字架道理。

2. 效法世界(3:3-4)

   「嫉妒纷争」或是按各领袖的名字来分党,这是效法世界的作法。这是因为当时的希腊哲学多按哲学宗师的思想来分成许多的派别:有柏拉图派、亚里斯多德、以彼古罗、斯多亚等等学派。这是俗世的行为,但是在教会中是不会按人的本事来分派别的。

 

从以上的讨论,我们再次看见哥林多信徒虽然有许多恩赐,可是在属灵的生命上却仍然是属肉体、属婴孩、效法世界。可见有了恩赐如果没有好的属灵生命,就不能平衡了。在此,我们也可以意味到,徒有恩赐,没有属灵生命,在运用恩赐时必会出现问题。在第十二至十四章我们立刻见到恩赐问题的出现。

 

3:5-9  工作与工人的关系

    哥林多信徒对过去各传道人的工作的重要性来分等次。保罗在此借用栽种的比喻来说明事奉的道理。

 

1. 都是神的仆人(3:5)

   「执事」(diakonoi)原意是服侍别人的人。这里说明保罗,亚波罗或是其他事奉神的人都是神的仆人。没有高低等次的分别,都是神的仆人。

2. 真正的成绩在于神(3:6-7)

   保罗把事奉比作耕种,人是耕种的田地。田地上的工人各司其职,得他们的工价。保罗是哥林多教会的开荒工人,撒下福音的种子,亚波罗后来到哥林多作浇灌的工作,因此他们都作了他们该作的事奉(「算不得什么」)。可是成效却是在神的手中。是神叫哥林多教会增长。

3. 都将得到奖赏(3:8)

   奖赏原文有两个意思:指工人的工价(9:17-18)或是指神的奖赏。这里的意思是第一个。

   相信「照自己的工夫」是指忠心。保罗在4:2才提出事奉神的奖赏在于工人的「忠心」。这奖赏「照各人...得自己」的,也就是说不受其他人的影响。

4. 都是与神同工(3:9)

   与神同工的意思是指有份于神的事工上。

 

3:9-17  建造工程的比喻

   接下来,保罗用建造工程来说明一些属灵的意义。这比喻说明工人与工作的关系。

 

1. 都是神的建造工程(3:9)

   所有信徒都是属于神的工程,即使是神的同工如保罗和亚波罗有份于这工程。任何工程到那一天都要在神面前受考验(3:14-15)

2. 都要作聪明的工头(3:10)

   各人在一个工程上都有该要负起的部份。

   「立好了根基」是指保罗把救恩基本的十字架道理教导哥林多人。其他后来的传道人在这基根上建造或继续教导。每一个人都要「聪明」又「谨慎」的来策划和建造。关于聪明的工头可参太7:24-26; 14:28-30)。这里「别人」相信是指亚波罗。保罗似乎数次间接的指着他(4:615)

3. 耶稣基督是根基(3:11)

   保罗立了「根基」(3:10),但是这根基就是耶稣十字架的道理。所以他也可以说「耶稣基督就是这根基。也是唯一的根基。

4. 建造工程都要受考验(3:12-17)

   「金、银、宝石...」是一个比喻。说明在信仰工程上要以上好的材料来建造。只有真实的信仰才会留到永远。

   「那日子」在旧约是指耶和华审判的日子,新约作者应用这观念时一般指主耶稣再来的日子(帖前5:4;提后1:2;4:8)。犹太人清楚知道在这日子,人所有的行为(按律法所行的行为)都要在神面前陈明来受审判或是奖赏。新约更说明这主耶稣的日子是以「火」来审判。这「火」也是一个比喻。并不是指地狱的火,而是指各人的工程要经过如火般的考验(参彼前1:7)

   保罗似乎有意说明有一些人的得救会经历艰难,就如从火里经过的一样。这里完全是针对信徒讲的,有意提醒信徒都要好好建造(指得救)稳固,不要在最后审判时被火破坏了。当然都是得救的。

 

信徒是神的殿:借着谈论各人要建造自己的工程,保罗在此特别声明这工程是何等的保贵,比喻信徒如「神的殿」。保罗在另一处也曾说信徒的身体是「圣灵的殿」(6:19)。一般上,圣经学者认为这「神的殿」是指教会。在旧约,起初是会幕,后来是圣殿,被指为神的殿;是因为神住在里面。在新约,属灵的殿是指教会。因此保罗用「你们」(指众信徒)

 

3:18-23  不可拿神的工人来夸口

    整段经文的意思是要回到第二章的讨论。3:1-17可算是保罗对哥林多信徒的一个劝勉。

 

「不可自欺」是指人以为俗世的智慧是万能的。「倒不如」变为愚拙,好得着属灵的智慧来认识神(参箴9:10)

 

「主叫有智慧的中了自己的诡计」引自伯5:13。有意说明当时有许多有自认为有学问又了不起的人,以为靠俗世的知识可以救他们,最后却无法得着耶稣基督的救恩。所以中了自己学问的诡计。

 

「主知道智慧人的意念是虚妄的」引自诗94:11。这两节经文都是要论证说明世人的智慧都不可拿来夸口。

 

「拿人夸口」就是崇拜领袖。这是哥林多教会分裂的起因。

 

4:1-7  不要论断神的仆人

    对神仆人有不同的看法是分党结派的起因之一。这里保罗特别提出他们的不正确的论断。

 

1. 神的仆人是神的管家(4:1-3)

   「管家」(原文 oikonomos)是管理主人产业的人,全时间专心一志为主人服务。使徒是福音真理(神奥秘事)的管家,受托宣讲福音,建立教会。

   「论断」原文是指审判(judge)。在当时的处境是指在人民审判庭前评判一个证人或是一个犯人的情况。保罗指出这样的评判是不正确的,而是应该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一位神仆人的忠心。对于当时教会中一个神仆人的忠心的评价,可参考太25:21;2:10。神所看的忠心,就是他是否是一个「忠心又良善」的管家。不在乎你有多大的成就(赚二千或五千)。似乎保罗有意要哥林多的信徒明白,他在他们当中的时候没有使用深奥的言语传讲福音是因为哥林多人还是婴孩阶段,并不是他不会讲深奥的道理,只是不想这样作,因为免得十字架的道理落了空。后来亚波罗到了他们,使用深奥的言语讲道,也给许多人施洗,并不表示亚波罗的功劳大。保罗要说明神看一个传道人的功劳是在于他的忠心,并不是工作的多寡。

2. 判断与奖赏的权柄在于主(4:4-5)

   信徒不可论断神的仆人,而神的仆人也不可论断自己,因为人的看法受到各种的限制,不够全面,不能完全公正,只有神看人才可以完全透澈。基督审判人时,不单是跟据外在的行为,也察看人的内心动机。

3. 不可过份效法神的仆人(4:6-8)

   保罗并非禁止信徒效法他,只是「不可过于圣经所记」。「所记」当然是指耶稣基督或是神,另外一个意思是指圣经的真理。意思是说人不可过份效法人而把人高举过于神。也不可效法人的行为过于圣经的真理。效法的标准应该是「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11:1)

   这里保罗第六次提起亚波罗,相信哥林多教会受亚波罗的影响极深。

   「自己就作王了」意思是说哥林多的信徒不需要使徒们的教导了。自己完全懂得了,不需要别人来教导。

 

4:9-21  保罗的表白

    在指正分党的事后,保罗表白他的事奉心志。这篇表白也是他的个人见证。

 

1. 最受人注目和讥笑的事奉(4:9)

   「列在未后...成了一台戏」这是指罗马人处死已被判死罪的囚犯方法。把他们放在圆形剧场(竞技场)中与凶残的野兽搏斗(参林前15:32),供贵族皇孙观赏。列在未后指排在最后进场,是刑场上表演的高潮,成为一场供天地同观的大景,连天使也来观看。这里的意思是要说明保罗和使徒所受的迫逼特别多。

2. 忍受苦难的事奉(4:10-13)

   在这里保罗用反语法或是分隔法(dissociation)(注一)来表达他与哥林多人在福音的事工上忍受的分别。

 

----------------

    注一:分隔法是一种的比较辩证方式,把一件事情分成两个范围,然后作对比的讨论。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中多次应用这种方法。

 

a. 心灵上:「愚拙...聪明,软弱...强壮,荣耀...藐视」为对比观念,说明保罗在事奉上的忍辱负重与哥林多人的自高自满的分别。

b. 肉体上:「挨打...」说出肉体上所受的苦难。在林后11:23-33有说明那些苦难。

c. 人际上:「亲手作工...」说明在人情上甚至没有领受和亏欠其他人。这是保罗在以弗所的描写。他一面传道,一面织帐棚养生(18:3;20:34-35)。虽然这样,还是要受许多人的「毁谤」。这是因为保罗不只受不信的人轻看他,连教会内的信徒也轻看他(林后10:10)

3. 爱心的事奉(4:14-15)

   保罗要哥林多的信徒明白,虽然他的责备语气沉重,却是爱护他们如同父亲一样。也说明这样的「警戒」不是叫他们「羞愧」,就如教导自己的「儿女」一般。

   接下来,借着儿女受教的观念,提出作师傅,作父亲和儿女的关系。在希腊人的文化习俗中,作儿女的就是要受父亲和师傅的痛苦管教。

   这里保罗似乎要说明他的责备和教导是重要的。「师傅」原是罗马人家庭中的教师,雇来教导孩子学习学问和礼节。这种教师虽也爱孩子,但是与父亲的关系不可同日而语。保罗要指出虽然哥林多信徒在其他“师傅”身上学来许多的东西,可是他却如他们的父亲,因为是保罗用「福音生了」他们。可见保罗是哥林多教会的开荒者,最初是由保罗建立的。

4. 树立榜样的事奉(4:16)

   父亲应该是孩子的榜样,所以保罗也希望信徒学习他的榜样和教导。

5. 顾及需要的事奉(4:17)

   这里保罗顾及哥林多教会的需要而差派提摩太先去教导他们。也表明他也将要到他们那里。

   提摩太是一位年青的传道者,保罗在第一次旅程中带他信主(16:1-3),以后就一直成为保罗亲密的同工(提前1:2;提后1:2-6)。保罗打发提摩太去马其顿的事也有记录(19:22)

   保罗和提摩太急于要去哥林多,可能由于哥林多教会有三位代表:司提反(1:16)、福徒拿都、亚该古(16:17),带来消息指出教会中发生的问题。

 

保罗对权柄的表白

 

1. 权柄在于权能,不在言语

   「权能」与1:24的由十字架道理出来的「神的能力」为同一个字。因此这权能是指传讲十字架道理的能力,而不是在于世人的「自高自大的言语」。这是「神的国」里的权能。

2. 权柄也带着纪律

   「刑杖」当然这里并不是指罗马官府内用来杖打犯人的真刑杖。而是指运用使徒属灵权柄对教会的罪恶作出纪律处分。可见当时教会中使徒们也行使一些神的国/教会中的纪律。

 

5 : 1 - 6 : 20   淫乱的问题

    在第五及第六章,保罗针对他所「风闻」在哥林多教会的第二个问题,说明自己的立场。在这两章中,他同时处理两件事情:一是乱伦事件(第五章),一是彼此讼诉(第六章)。争讼是附属于乱伦的问题。

 

5:1-8  乱伦的问题

    这里所讲的「淫乱」是指乱伦,有人娶了他的继母(后母)为妻(可能那位继母比他年轻)。当事人的父亲是不是还在,这里没有说明;即使已经去世,也不应该。当时希腊社会有多妻制度景,也有在妻子去世以后再娶的。

 

「淫乱」是指乱伦,是摩西律法所禁止的(18:8;22:30;27:20)。罗马和希腊社会也不容许这样的事情。故此保罗说:「这样的淫乱,连外邦人中也没有」。保罗的指责是出于基督徒的圣洁观;建于「你们要圣洁,因为神是圣洁的」(11:44;彼前1:16)。保罗看基督徒是被洗净,成圣称义(6:11),向罪死了(15:3)的人,因此必须持守过圣洁生活。淫乱的事情在教会中是完全被禁止的。

 

「自高自大」是指哥林多信徒对教会中这样的一件事和所犯的罪,一点也不觉得不对和羞愧。保罗指责他们这种的「自夸」(5:6)

 

「赶出去」这里并不是指一般犹太人所说的“赶出会堂”或初早期教会中“赶出教会”的纪律。这里指“不要与这人团契”或「不可与这淫乱的人相交」(5:9;5:13),意思就是不可再与这样的人来往。

 

「交给撒旦」是指如果把这人赶出教会,就如从主基督的保守中赶出去。这人就因此要在外面受撒旦的攻击和责罚(提前1:20)

「败坏他的肉体」指的可能比疾病和痛苦厉害的刑罚。有解经学者指这是身体的死亡。

「灵魂...可以得救」一般的解释是指说此人若肯痛改前非,他的灵魂在主来的日子可望得救。

 

5:6-8  逾越节的比喻

    保罗是借着这逾越节和无酵饼的比喻来辩证他在5:1-5的讨论;这比喻成为了警戒教会不可容许淫乱的事情的神学基础。

 

「你们既是无酵的面」保罗对信徒的另一个形容,之前(3:16)说他们是上帝的殿。「酵」本对犹太人来说含有极深意义,因为逾越节前的七天中,犹太人都吃无酵饼(故称为除酵节)(注一)「守这节」也就是指除酵节。犹太人守除酵节含有洁净的意义(23:15;34:18)。教会,这个新的属灵团体,当中的信徒生活行为也当圣洁,应除尽一切的「旧」酵。当然这里保罗并不是指信徒要守犹太人的除酵节,而是把这守节的意义“基督化”了。新约学者相信这「守节」吃无酵饼可能指当时教会中的圣餐。(注二)

「逾越节的羔羊」指耶稣基督。新约以羔羊被杀预表基督钉十字架。

 

    整段的总意,就是要说淫乱的罪就好像旧「酵」一样,不可留在这教会的「新面团」内,因此按属灵的比喻来说,信徒要「守」这除酵节。这就好像逾越节一样,基督代表被杀的羔羊,衪

 

5:9-13  与淫乱人的关系

    保罗借着这几节来指正教会应该如何看待淫乱的问题。也同时解释之前一封信的误会。

 

「先前写信」可见保罗在之哥林多前书之前已写过信给哥林多教会。那封信也教导信徒如何与世俗的相处。我们今天没有这封信的存留对证,有许多学者相信林后6:14-7:1是这封“哥林多前前书”。保罗指正他的意思:() 就是在一个淫乱世俗的社会中,基督徒不是完全与外人隔绝或不来往(相交)() 他的意思是要信徒不可与教会中犯淫乱的人来往(相交)。连在一起吃饭都不可。这里「吃饭」是指同一起用餐。犹太人注重这一起用餐的人。也不会与外邦人一起用餐。有意指那逾越节的筵席。基督徒是一个新团,有基督这羔羊除罪了成为圣洁,因此不应把旧酵放在新团里来作无酵饼吃。

 

「外人有神审判他们」保罗是按基督徒的角度来看;认为教会以外的人,神设有国家的法律来审判(13:1-5),将来也会亲自审判(20:11-15),但是,教会中的人,使徒有权捆绑和释放( 16:19;18:18)、赦罪(20:23),信徒也有责任惩罚教会中不良的行为(6:1)

 

「把恶人赶出去」引用自申17:7

 

6:1-11  讼诉的问题

    这是哥林多教会中另一个问题:保罗是因为提起「审判」(5:12)的事,所以才附带的把这讼诉的事情提出来讨论。

                                                                      

「在不义的人面前求审」。

「求审」是指罗马的法庭。可见哥林多信徒在对簿公堂,「彼此告状」(6:7)。我们不知道到底是指怎么样的案件。一般圣经学者按第七节「情愿受欺」,「情愿吃亏」的话来看,猜测这些争执可能属财产之类的民事纠纷,而非刑事案。在保罗的时代,罗马政府准许犹太人自行处理民事或宗教纠纷。罗马政府也没有把犹太教与基督教分别而容许教会自行处理一般的宗教案件。

也不是说保罗不信任政府的法庭,他也曾在政府法庭上辩证自己(16:37-39;25:10-12),而是从信仰的角度来看,未信的人对教会内的事情没有得到神的智慧(6:4)来审判教会内的事情。

主耶稣在世时曾教导说在弟兄间的不和可以在教会中处理(18:15-18)

 

「在圣徒面前求审」可以说是交给教会中有资格的人来处理并施行纪律。初期教会遇有犯罪(除了社会的刑事罪)的信徒都会在教会中采取纪律处分。多数是由教会的长老或是领导人开会决定如何处分。一般是警告加上停止事奉岗位及暂停领圣餐一段时间。严重的话是取消会籍,赶出教会。

 

    接下来,保罗更说明圣徒的审判权威。一共有三个原因:

1. 「审判世界」圣徒在末日要与基督一同审判世界(参但7:22;19:28;提后2:12; 20:4)

2. 「审判天使」犯了罪的天使和不守本位的天使,现在被神拘留在黑暗里等候审判,到了末日,都要受审(参彼后2:4;6),包括管辖世界各国但不听命的天使在内(参但10:1320; 2:5)

 

------------------

    注一:酵,在圣经中多次被用来作比喻。有指不好的教训( 8:15);也可指好的事,例如:太13:33、路 13:21的比喻。

    注二:G. D. Fee, The First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NIC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7), p. 219.

的血(当时的羔羊血是涂在门槛上而得圣洁不被杀长子和头生的)除尽了信徒。

 

 

3. 属灵的「智慧」世人(不义的人)没有主的灵,不认识属灵的奥秘,没有条件审判教会中的事。信徒因通达属灵的事,也有神的启示,其地位超过世人,在当中也有许多「智慧的人」,能审判信徒的争执。

 

「也有人从前是这样」是指哥林多人在未信主之前的情况。哥林多市的道德本是败坏,一些信徒是从这样的背景中信主进入教会,许多恶习无法一时间改变过来。

「洗净、成圣、称义」保罗有意指明哥林多信徒的得救情况。

「洗净」(参徒 22:16)在希腊文是一个动词。说明信徒要以这样的行动来洁净自己,如犹太人的洁净礼一样。新约学者相信这里是特别指哥林多信徒的洗礼。

「成圣」(1:2)指明信徒是圣徒。这圣洁的意义起初在出19:5-6出现。后来指在弥赛亚国度内的圣民(7:18-27)。在新约中却应用在基督徒为神的新选民身上。成圣的生活是信徒必须追求的生活。

「称义」是信徒的罪得赦免而免受审判。

这个观念是基督教基本的教导。保罗提出来是要再次提醒哥林多信徒他们是一群「洗净、成圣、称义」的人。

 

6:12-20  与淫乱人的关系

    保罗的讨论转到基督徒的生活和处世态度。首先,借着两个哥林多人的观念来反驳他们。

 

1. 人的自由:哥林多人的自由观和基督徒的自由观的比较。

    「凡事我都可行」这句话可能也是哥林多信徒的口头禅。保罗特别加上「但不都有益处」和「总不受他的辖制」。保罗对基督徒的自由观也有特别的见解。在加5:18,保罗特别说明基督徒脱离了犹太人的律法后就得了自由,但是这自由不可以曲解,也不可以成为放纵情欲的借口。对保罗来说,基督徒的自由是有节制的,但是这节制并不是在于条文律法,而是在于爱心上。在10:23,保罗再次讨论这观念。可见基督徒自由的第一原则是「凡事我都可行」,第二原则才把「总不受他的辖制」带出。当然,应用自由时,总是凭着爱心行事。

2. 肉体与灵性:

   「食物是为肚腹...」哥林多人可能认为食物是为了肚腹,是为了肉体的事吧了,与灵性无关。这样的观念与当时希腊以彼古罗派的思想一样。以彼古罗派认为肉体总是会过去的,所以借着这样的思想,任意放纵情欲。他们认为肉体可以尽情放纵,只要灵魂得救就可以了。

   保罗首先说明食物和肉体都会「废坏」。这也是希腊人的思想。但是关于身子和淫乱,它不可像食物和肉体相提并论。身子和淫乱直接影响人的肉体和信徒与主的关系。并且「行淫的,是得罪自己的身子」(6:18)

 

基督徒身子的宝贵 (6:15-20)

    保罗藉用两个基督徒身子的比喻来表达它的宝贵,说明信徒要珍惜自己的身子:

 

1. 基督的肢体:明显的,这是一个比喻。说明基督是身体,信徒是肢体。目的是要指出信徒为基督肢体的宝贵。

   12:12-26「基督的身体」是指教会。那是因为保罗要用各信徒在一间教会中的不同恩赐来说明身体与肢体的比喻。

   「二人成为一体」引用自创2:24。保罗却用这圣经的观念来说明人不可以与娼妓或淫乱联合。应该与「与主联合」。这联合回应主复活和信徒身体复活的背景。因为信徒与主联合是借着复活的身体,与娼妓联合是借着淫乱。

2. 圣灵的殿:信徒(教会)为圣灵的殿的观念在3:16-17(林后6:16;2:21-22)曾被指出来。这里却是信徒个人的身子是圣灵的殿。当然这是比喻,目的要说明信徒身体的宝贵。有学者指这比喻有意比较哥林多市后女神神庙内的淫乱娼妓。(注一)这圣灵住在信徒里面,比较娼妓住在神庙里。

 

「重价买来的」可能是这一段讨论的总结。指明信徒的身体是借着主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成为贵重赎价而得来。这是保罗常表达的救赎观念(3:13;4:5;5:19;14:3)

 


中华圣网整理制作:著作权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