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的计划(1:12-2:17) 保罗的行踪(1:12-24) 这一段经文中,保罗向哥林多教会解释他自己的行程。因为保罗本来想先经过哥林多才到马其顿去,但是后来改变了计划,先到马其顿,才到哥林多。他并非不是不要去哥林多,而是要迟一点去。想不到哥林多信徒竟有人因此批评保罗,说他的行踪「忽是忽非」,觉得他是位不用的人。所以保罗在这里对他的行踪不得不有所解释。相信这样的指责是出自教会中的一些反对保罗的人,想在他身上找把柄。当时教会中事奉神的人,的确受到信徒的注意,保罗并非有甚么品德上的错误,人家说他的闲话,保罗更加要代待清楚,免得受人的毁谤了。 「所夸的」这里多次提到所夸的事。保罗曾在多人面前夸奖过哥林多的信徒(7:14;9:2)。更希望继续可以夸奖他们,但这样的夸耀不是因为「人的聪明」,而是神的恩惠。 「早有意到你们那里去」(1:15-17)。保罗原定要访问哥林多两次,一次从以弗所去马其顿前,另一次是从马其顿回来时。但是可能哥林多教会事态紧张,他提前去了一趟。相信这次是一次不愉快的访问(2:1;12:14;13:1-2)。这次访问后,他写了封情词迫切的信,叫提多送去(2:3-4,12-13;7:8,12)。保罗多次改变行程,受到教会中一些人的批评。把保罗当无信用的人。 保罗的快乐与忧愁(2:1-4) 本段经文充分表露出保罗的爱心,从字里行间,不断流露关切之情,这是因为他爱哥林多的信徒,为他们忧愁,也为他们快乐。相信保罗这样的「忧愁」是为了信徒的的灵性挂心,特别他们当中有一些不长进的人,只会批评和毁谤。 「必须大家没有忧愁」(2:1)这里的意思是,保罗已经自己立定主意,他再去哥林多的时候一定要不用带着痛苦的心情去,也不要让哥林多人因为听说保罗要来,而担心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在第2-3,保罗是希望那犯罪的人诚心悔改,这样才能叫保罗快乐的到他们那里去。「恐怕我到的时候,应该叫我快乐的那些人,反倒叫我忧愁」,即那些在保罗预料中可能悔改的人反叫他失望。这句话也可能是指那些教会领袖,执行教会纪律的人(林前5:1-2),没有按照保罗的意思对付罪恶,因而叫保罗失望。但是保罗深信哥林多人会以保罗的快乐为他们的快乐。 赦免悔改的人(2:5-11) 全段的总意是叫哥林多人不要过份苛责那已经悔改的人,应当收纳他、赦免他,免得他灰心跌倒。 第5节,「若有叫人忧愁的」,按当时来说,就是指哥林多教会犯罪的人,特别是林前5章犯淫乱的罪娶自己继母的那个人。(下文第6-7节讲到犯罪的人受了责备,也用单数的「他」,暗示所讲的可能是林前5章的犯罪者。)「也是叫你们众人有几分忧愁」,保罗说这样犯罪的信徒不但叫保罗忧愁,也叫哥林多教会的众人忧愁。保罗的意思,表示他在前一封信中厉害的责备,不单是表达保罗个人的痛心,也表达了哥林多教会其他爱主信徒的痛心。这些话表示保罗并没有把所有哥林多信徒都看成灵性很软弱的,其中也有不少与使徒同心的。 ---------------- 注一:在「教牧学」一科的讲义内,我们将有对教会如何执行纪律和处分犯罪信徒和领由的详细的讨论。 保罗也在这里解释:「我说几分,恐怕说得太重」,是要和缓以前那封信中的严厉语气,表示那犯罪的人所犯的罪虽严重,却不是无可挽回。保罗对他有信心,相信他会悔改。这样哥林多的会众也不用过份苛责那犯罪的人,免得他担当不起,自以为罪恶太重而自暴自弃。相信这里所说的「几分」是“程度上”的几分。 第6-7节,所谓「受了众人的责罚」,这样的指责其实已经是一种责罚,对于一个愿意悔改的人,已经够严厉了,所以不用再过份责备。从第7节看来,保罗说这话的背景,大概是因为听到提多的报告,知道那犯罪的人已经愿意悔改,而且很多信徒也都为这事觉得羞耻惭愧。 「沉沦」(原文katapino),新约的用法一般指「吞灭」(太23:24;彼前5:8;启12:16;林前15:54;林后5:4;来11:29)。只有本节译作「沉沦」,它的实际意思不是指沉沦以致灭亡,而是指那犯罪的人,既知罪自责,又受人过份的指责,就可能因此灰心消极,而被这种过份的自责所吞没,无法重新起来了。 从第8节,这时保罗的口气,比前温和了。他深怕哥林多教会其他信徒不肯饶恕那犯罪的人,所以一再劝他们要向犯罪的人「显出坚定不移的爱心来」,也就是要显明他们虽然责备那犯罪的人,但仍是爱他的,并没有放弃他。 第9节的意思说明保罗所写的前书除了责备犯罪的信徒以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看看那些没有犯罪的信徒,是不是同心对付罪。等到他听了提多的报告(林后7:6-7,13-14),知道哥林多人实在顺从神的意思,跟他同心,就大得安慰。在哥林多前书,保罗不单责备那犯罪的信徒,也责备那些包容罪恶、不同心对付犯罪者的人(林前5:1-2)。 第10节有意说明保罗不肯轻率地用他的使徒的权柄,他愿意等哥林多人跟他同心而行,愿跟着他们一起赦免他们所要赦免的人。这里不是说保罗或教会有赦罪之权,「赦免」在此是指不惩罚,不再苛责(1:23,2:6)。(天主教藉用这节说教皇或是教会拥有赦免罪恶的权柄,基督教不同意这样的解释)。(注一) 第11节的意思是要说明在责备犯罪信徒的事上,不要给撒但留机会。虽然责备犯罪的人是好的,但是假如我们做得过份,对于一个愿意悔改的人责备得太厉害,以致他灰心丧志,那就中了魔鬼的诡计。对犯罪者过份严厉和过于随便,都不合真理与爱心的原则,结果都会引起各种不好的后果,而使教会陷于纷争之中。 保罗到特罗亚与马其顿的行程(2:12-13) 这里保罗说他「从前为基督的福音到了特罗亚」,是指甚么时候?徒16:8曾经提到保罗到特罗亚,那是他头一次到欧洲,在还没有到腓立比之前,曾在特罗亚看见马其顿的异象。这里所说的到特罗亚不会是那么早的事。相信这里所说的「到了特罗亚」,应该是使徒行传20章所说的(徒20:1-2),就是保罗在以弗所受底米丢骚乱之后,离开以弗所到马其顿去。从以弗所北上到马其顿,必然经过特罗亚,本节所指的应该就是这一次到特罗亚。按徒20:1-2曾提到保罗走遍马其顿一带的地方,然后到了希腊(徒20:2下),(可能在这时候到过哥林多,但圣经没有明说),然后再回到马其顿,又从马其顿的腓立比坐船到特罗亚(徒20:3-6),再南下米利都,回耶路撒冷去。 保罗在这里特别提到徒20:1-2未详细记载的行程,为他的行踪辩护解释: 1. 他虽未先到哥林多而先到了特罗亚(往马其顿必经之地),绝不是贪图安乐或逃避苦难,因他在特罗亚还是为福音受苦。 2. 他虽然延迟到哥林多,他的心却一直挂念他们,甚至急着想遇见提多,好得知哥林多教会的消息。可见他的行踪不是求自己的益处,他延迟到哥林多绝不是不爱他们,而是遵从神的引导,到处显扬基督的香气。 按下文7:5-7,后来他到了马其顿才遇见提多而得着安慰。 基督的香气(2:14-17) 第14节的本意原是保罗替自己解释的。他在此表明无论他到那里都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叫主的名得荣耀,即使他那样改变行程,也是顺从神的帅领。 「香气」有当时特别的背景。当时的罗马军队,如果一个将军打胜仗回来,他就走在他的士兵和俘虏的前面,凯旋进城,并且在游行时,群众要烧香欢迎。保罗可能借用这样的背景,来描写基督的精兵,顺从基督的帅领而得到胜利的情形。所以这里说「在各处显扬那因认识基督而有的香气」,就是在各处留下得胜的见证。 第15和16节提到两方面香气:无论是向得救的基督徒或向不信的灭亡者,都应该随时随地显出基督徒应有的美好见证,显扬基督的香气。这种香气有两方面的作用:对于信的人,就成了活的香气叫他活;对于不信而拒绝的人,就成了死的香气叫他死。这意思是,十字架的福音,对于接受的人就成了他们得救的盼望和喜乐,对于拒绝的人就成了他们被定罪的根据。基督徒为基督所显出美好的见证也是这样,没有成见的人会因而受感蒙恩,存心敌挡神的人,反而因信徒的好行为而生出嫉妒和毁谤。 「这事谁能当得起呢」,这是一句感叹语,意思可能是: 一. 对于拒绝不信的人,他的结局是多么可怕。 二. 对于这同样的香气,竟然会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这是神奥妙的作为。 三. 对于基督十架胜利之救法,接受的便得救,拒绝的便灭亡,谁能改变或阻挡神规定的这种原则。 第17节可算是这一段谈话的总结。保罗说了这么多话,就是要叫信徒明白,他的脚踪不像那些假师傅,为利混乱神的道,或为利改变他们的行踪,而是由于要诚实地凭着神的引导决定他的行程。 事奉的特征(3:1-7:16) 传道人 - 福音的执事(3:1-18) 教会的荐信(3:1-3) 保罗解释他在上文2:14-17所作的见证,不是在举荐自己或为自己吹嘘。他也不像「别人」那样,要靠有名望之人的荐信,或需要教会证明他的身分。保罗在这里不是说写荐信有甚么不对,他只是要哥林多人知道他根本不是靠人的举荐来为自己宣传的传道人。因为他的工作生活和他所表现的见证,就是他的荐信了。反之,那些在灵性上没有见证的人,倒是要夸耀名人的荐信,来巩固自己的地位。相信当时有些假师是带着「荐信」到哥林多工作,反而在哥林多信徒跟前毁谤保罗没有荐信,而哥林多人竟糊糊涂涂地相信这等人的毁谤,对保罗的职分起了疑心,所以保罗才会这样解释。 第2节的「你们」指哥林多人,就是使徒保罗最好的荐信了。哥林多教会既是保罗建立的,怎么还需要荐信呢?别人到哥林多教会可能有这样的需要,保罗却当然不用荐信。哥林多信徒竟然分不清这样简单的道理,而受人摆弄。所以保罗说「你们就是我们的荐信」,有哥林多教会的存在,有哥林多人信主的事实,就是最好的证据,证明保罗是神的工人。他们竟然忽略了保罗工作的实际表现,而去追查他有甚么证明资历方面的文件证据! 另一方面,不但使徒保罗,就是一切事奉主的人,也都要有这样的认识,不是靠资格、或衔头、或是名人的支持,来取信于教会;而是凭着实际生活工作的表现,使众教会自然产生信任的心,才是我们最有用的荐信。 哥林多信徒不但是保罗的荐信,更是基督的荐信。他们的见证不但可以见证神的仆人们的工作,更能叫人看出耶稣基督救赎功效的伟大。第2节保罗的着重点是在哥林多信徒那一方面,怎样表现出好的生活来,举荐使徒。第3节的重点是使徒们或传道人方面,他们怎样修成这封荐信,怎样在哥林多信徒身上下功夫,使他们成为一封荐信。保罗说他修成这封荐信,「不是用墨写的,乃是用永生神的灵写的,不是写在石版上,乃是写在心版上。」注意这下半节表示使徒们向信徒所作的工作,不是单注重字句和外表,像用墨写字,仅仅是一种知识上的教导而已;他们乃是与神的灵同工,在信徒身上工作,使信徒得着基督的生命,并且生命长大,有基督的样式。 新约的执事(3:4-11) 这一段是保罗向信徒说明他的职分,也就是说他是新约的「执事」,目的是要比较,比旧约的执事更有荣光。他特别把旧约的摩西拿来跟新约的使徒比较,显然是哥林多信徒看重使徒职分的荣耀,也就是新约传道人职分的荣耀。保罗要这样说明,大概因为: 一. 哥林多人对于尊重神的仆人,还没有正确的态度,他们所尊重的,是他们自己所拥戴的传道人,而不是真正地尊重一切神仆。 二. 从2:17;3:1;10:14-15看来,哥林多教会似乎有些假师傅在诱惑信徒,毁谤保罗。大概他们所传讲的道理,偏于拘守旧约律法,因而故意高举旧约的神仆,并藉此贬抑新约使徒的崇高地位。 在此提到新约执事的特点有:藉基督凭信心的事奉(3:4)、{\LinkToBook:TopicID=149,Name=A.藉基督憑信心的事奉(3:4)}靠神的恩典,不凭自己(3:5)、{\LinkToBook:TopicID=150,Name=B.靠神的恩典,不憑自己(3:5)}凭精意不凭字句(3:6)、{\LinkToBook:TopicID=151,Name=C.憑精意不憑字句(3:6)}属灵的,不是属死的(3:7-8){\LinkToBook:TopicID=152,Name=D.屬靈的,不是屬死的(3:7-8)}、称义的和定罪的(3:9)。{\LinkToBook:TopicID=153,Name=E.稱義的和定罪的(3:9)} 「信心」(原文pepoitheesis)多用于对人的信任,或对己的自信或对事的深信方面。全新约共用过六次(林后1:15;3:4;8:22;10:2;弗3:12;腓3:4)。 第5节说「并不是我们凭自己能承担甚么事」,意思是不凭自己的能力才干能担当甚么职分。旧约的「执事」却可以靠肉身的宗族关系,凭着他们是利未支派的后代,而在会幕里事奉(民3:5-13)。但是保罗是按神的恩召,承担其作为传道人的职份。 第6节「精意」(原文pneuma,「灵」)。但这灵是否普通用法,还是特别指圣灵,不能肯定。其实任何一种解释并没有很严重的影响,如果是普通用法的「灵」,连上句的意思就是:我们能承当新约的执事,不是凭字句,而是凭字句的「灵」,也就是和合本所译的「精意」的意思;而律法字句的精义,也是指基督与圣灵的工作。若是特指「圣灵」,那解释就是:我们能承当新约的执事, 不是凭律法的字句,而是凭圣灵的选立和呼召。 「新约的执事」,(原文diakonos)在福音书中都译作「用人」、「仆人」(太20:26;22:13;23:11;可9:35;10:43;约2:5,9或约12:26)。和合本除腓1:1;提3:8,12;罗16:1用以指教会选立的「执事」之外,其余大多数用于指使徒和他的同工们,从神所领受属灵职责之「执事」(如罗15:8;林前3:5;林后3:6;弗3:7;西1:23,25;4:7;帖前3:2;提后4:6等)。 「因为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这意思就是:只注重文字表面的意思,死守着律法的条规,却忽略了律法字句的精意,忘了律法各种规条的真正目的乃是叫人活在基督的恩典下(罗10:4)。 第7-8节,保罗在这里把旧约事奉神的职分,说成是属死的职事。「那用字刻在石头上」这句话,明显是指十诫说的(出34:4,28)。说明旧约的「执事」,是根据字句所刻,律法所写的「执事」,是属死的「执事」。为什么是属死的呢?因为它是叫人死的。在旧约律法下事奉神的人,不能叫那些进前来献祭敬拜神的以色列人真正脱离死亡。因为那不过是救恩的表样,不是救恩的实际。并且律法的目的是叫人知罪而寻求救主,不是叫人靠律法得救,所以被称为「属死的职事」。但是,这样的执事「尚且有荣光」,神还是荣耀了祂的仆人摩西(出34:29-35)。另一方面也说明旧约里的摩西尚且有这样的荣光,「何况那属灵的职事,岂不更有荣光么?」新约职事所领受的是一种属灵的职分,这样,新约使徒的职分和一切在教会里事奉神的传道人,比旧约那些在圣殿里事奉的人更有荣光了。 第9节,所谓「定罪的职事」不是指职事本身有罪,而是指在律法底下事奉神的职事,是定人罪的职事,因为律法本是定人罪的。但是今天在新约的恩典底下所领受的职事,是根据基督的救恩,使一切接受的人得赦罪,得称义。 第10-11是一个结论,说明我们这职事是「长存」的,不是「废掉」的。「那从前有荣光的」,是指旧约律法底下的职事。他的荣光跟属灵的职事比较,就算不得荣光了。旧约的职事已经废掉了,过去了。但是在新约底下凭着圣灵的恩召和旨意事奉神的人,这种荣光是长存的,是永久的。 摩西的帕子(3:12-18) 保罗把摩西在脸上蒙帕子的事情,作为旧约律法下那一种职分的象征。摩西曾经因为在山上跟神说话,脸上有了荣光,以色列人看见他的时候不敢见他,所以他就在脸上蒙着帕子。保罗把这件事情跟新约事奉神的人之职分作比较,显出旧约如何比不上新约。 12-13此处是指使徒们这些在新约下蒙召而事奉神的人,他们所领受的职分既然像上文所说,是那样有荣光而又长存的,所以就大胆的讲说。传道人的身分和地位虽然被人看为卑微,却比那些在旧约下按着律法供职的祭司,或是犹太教的领袖们更有荣光。 就以摩西作例子,他下山的时候,因为脸上发出荣光,以色列人怕挨近他,摩西不得不用帕子蒙上脸,跟以色列人说话,等到他进入会幕里面跟神说话的时候,才揭开帕子(出34:29-35)。保罗却以这帕子,作为一个比喻,解释说旧约的以色列人只注重字句,和字句上的规条,却不明白字句的真正意义,所以他们就死守律法的条规。这正可以象征使徒写书信时的犹太人,那种不明白律法真意的情形,就好像摩西蒙上帕子,叫他们不能够看见「那将废者的结局」一样。这「将废者」实际上是指旧约的律法,跟希伯来书的讲法非常相似(来7:18-19)。以色列人因为有一块无形的帕子蒙在他们脸上(就是他们的偏见),叫他们没有看见律法的用处;只看见律法的字句,不明白它旳真意。所以他们也不明白律法是表明后来的基督。 蒙在以色列人心中的帕子(3:14-16) 这几节经文讲到在保罗写这书信的使徒时代,以色列人读旧约之时,心里还有一种成见,认为只有他们拥有神所赐的律法,所以他们以律法为夸口。这样的成见一旦还没有除掉,他们就不能够明白基督的救恩。但是他们甚么时候转向主,那使他们不能认识基督的阻隔就除去了:「但他们的心几时归向主,帕子就几时除去了。」这几节经文里的帕子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指以色列人对于基督的成见,或因看重律法而有的成见,这成见正如以上所说的,使他们不能够认识救恩。另外一个意思是指神跟人中间的阻隔,这个阻隔就是律法。 敞着脸的新约信徒(3:17-18) 新约的信徒,最要紧的是「主」,不是律法。 「主就是那灵」说明那感动摩西,启示摩西叫他把律法写下来的灵。也就是为我们死而复活的那一位。所以我们有这一位主住在我们心里,就不需要再靠那看得见的字句,作为我们生活的标准了。 第18节,「我们众人既然敞着脸……」证明我们没有帕子蒙在脸上,我们用不着怕见主的荣光。在旧约的时候,只有摩西一个人可以敞着脸去见神,以色列人不但不敢敞着脸见神,甚至见摩西也不敢;但是今天在基督里的任何人,可以敞着脸到神面前。 尽忠的福音执事(4:1-18) 保罗在本章是要向哥林多信徒证明那活在他里面的基督,如何在各样环境里作了他的力量和帮助,以致他能够为传福音的事工忠心尽力。 如何忠心尽力(4:1-6) 这几节连续上文第3章,继续讲到新约的职事。这里保罗是重于讲他自己,或指传道人,怎样为主尽忠。保罗所强周的尽忠最主要的是在传福音方面。 1. 不丧胆(4:1):指不惧怕的意思。一方面是不轻看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是指保罗在传福音的事奉上受到逼迫反对的时候不丧胆。 2. 不行诡诈(4:2上):是指在传讲神的道的时候,不投机取巧,不一味迎合人的欢喜。 3. 不谬讲神的道理(4:2下):相信包括了没有把真理认识清楚,所以讲错,另外是虽然清楚明白真理,可是不想按他所认识的来讲,故意牵强附会,迎合人的喜欢,以致谬讲神的道。所以保罗坚持「只将真理表明」,这意思就是没有在真理以外擅自增加或者减少什么。保罗也提出「把自己荐与各人的良心」,相信是指虽然有些人反对他,但是在他们的良心里,还是接受保罗的。保罗并不在乎人在外表上怎样恶待他,却要人在良心上承认他是神的忠心仆人。 4. 对灭亡的人也尽责任(4:3-4):说明保罗对不信的人也尽他的责任,就是如果这些不信的人还不明白福音,或不接受福音,绝不是保罗和他的同工没有把真理讲得清楚的缘故,而是那些灭亡的人自己硬心不信的结果。「此等不信之人,被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这些不信的人所以不信,是因他们被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所谓被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也就是被世界的各种物欲、主义、虚伪的宗教、学说、各种的偏见……弄得不会分辨福音真理的宝贵,也不明白救恩原理的奇妙。他们留恋这世界的罪恶,醉心于各种物欲的引诱,听从魔鬼的试探,以致他们心灵的眼睛瞎了,看不见福音的真光,这使「不叫基督荣耀福音的光照着他们」,不是基督福音的光不照着他们,而是他们不开启自己的心门,以致于福音的光没有法子照到他们。「基督本是神的像」说明许多不信的人说他们不能够认识神,因为他们看不见神;但保罗指出耶稣基督就是神的像,祂就是让人可以看见、可以认识的神。可是他们却故意不接受基督,也不接受祂在世上所说所行的一切。 5. 不传自己,只传基督(4:5):保罗立了志向,在哥林多人中间,只传耶稣基督和祂的十字架(林前1:17,23;2:1-2)。 瓦器中的宝贝(4:7-12) 有圣经学者认为「宝贝」可能指耶稣基督,或“福音的能力”。也有人解释为“圣灵”。多数的学者接受是指基督。 基督住在人心中,就能够叫他们胜过各样的环境,在各种患难里面得胜。这里有一个背景,从前富有的人,常常把他们的宝贝藏在瓦器里面,然后再把整个瓦器埋在地底下。保罗借用这样的背景,作为一种比喻,说明基督怎么样住在信徒的心灵里面。保罗和他的同工都为福音经历过苦难,而且他所受的苦难比别人更多。他既然能够胜过那许多的患难,许多恶劣的环境,证明那莫大的能力是出于那住在他里面的基督。正如宝贝放在瓦器里面,不是瓦器有甚么价值,乃是瓦器里的宝贝才有价值。瓦器所以会被人很珍重地收藏在地底下,不是瓦器本身,乃因瓦器里面的宝贝。照样,保罗和他的同工能够为基督和福音,受各样的苦难、逼迫,不是因为他自己算得甚么,乃是基督住在他里面的缘故。 在第7节,保罗先把「宝贝放在瓦器里」的目的说出来,神把这宝贝放在瓦器里面不是要显出我们瓦器的尊贵,乃是要显出这宝贝的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做一个能够彰显基督的「瓦器」,而不是显示自己的器皿。 第8-9节,相信是指保罗第一次游行布道的时候,在以哥念、路司得、安提阿几个城市里,都受到犹太人的逼迫(徒13-14章)。后来到了腓立比(徒16章),他因为赶出一个使女身上的鬼,被人陷害而下在监牢里,两脚上了木狗,又被人打了许多棍,但是他们唱诗祷告直到半夜,地大震动,甚至监牢的门全都开了,于是他带领狱卒全家信了主。再离开腓立比到帖撒罗尼迦,有三个安息日在那里传福音(徒17:1-9)。那些不信的犹太人,召集市井匪类,搭伙成群,要逼害保罗,他终于被逐出帖撒罗尼迦城。然后到以弗所(徒19章),又受银匠底米丢的反对,甚至全城都轰动起来。保罗在1:8-9说过,那时「连活命的指望都绝了,自己心里也断定是必死的」。这说明他虽然「四面受敌」,到底没有「被困住」。虽然心中难过,却没有到「失望」的地步。被人「逼迫」,但没有被神「丢弃」。虽然被人「打倒了」,但没有「死亡」。 第10-12节,这三节经文继续描述这「宝贝」的可贵之处。 凭信心传道(4:13-18) 这宝贝在瓦器里面所发出的能力,不但能够叫保罗忠心地传福音,更能够叫他在人看来是绝望的环境里面,凭着信心说话。从13-18节的经文中,我们看见保罗虽然为福音受许多痛苦,但是他却满有盼望,而且深以他所领受的职分为荣耀。 第13节是引用诗116:10的话。诗人在危难之中,信赖神救他的命。保罗借用这些话,表示他也像诗人那样,凭着信心说话。「说话」当然是指传讲基督。 第14节是关乎他自己以及他所做的工作方面的信心。他相信神怎样叫基督复活,也必定叫他和耶稣一同复活,而且也会叫那些接受他所传之福音的人复活,一同站在主的面前。 第15节解明了保罗为甚么甘愿为福音冒死工作。因为「他凡事都是为」信徒们的益处,好叫更多的人领受神的恩惠,使神得着荣耀。 第16节说明虽然外体会毁坏(因受各样的逼迫、危险、患难),但是由于这些患难的锻炼,却使我们的内心「一天新似一天」,更像基督的荣美。在17节,保罗把今生外体所受的苦楚,算为「至暂至轻」的苦楚。这些苦楚,会使我们的属灵生命得到「极重无比」,又有「永远」的荣耀。所以,保罗不丧胆,不因所受的苦难发怨言。第18节说出保罗的人生观:不是顾念物质界的一切,乃是顾念的那不能见的属天的荣耀。 传道人的人生观(5:1-21) 有永生的盼望(5:1-5) 在这段经文,保罗以身体比作帐棚来讲解将来更美的复活身体。 「帐棚」比喻血肉的身体(彼后1:13-15),而「天上永存的房屋」是指将来复活荣耀的身体。保罗目的是要说明肉身是暂时的,好像人住在帐棚里那样;而复活的身体要像住在房屋里,是长久的。早期的以色列人是游牧民族,四处游居,住在「帐棚」里。相信这习惯是出自亚伯拉罕。亚伯拉罕回应神的呼召,离开本乡,在异地支搭帐棚,等候承受神所应许的迦南地业。从此「帐棚」的生活成了亚伯拉罕等候神为他所预备的家乡的表记(来11:15-16)。这节的谈话跟上文4:16-18:「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有连续关系,说明今生是暂时的,应该看重那天上永久的房屋。 接下来的几节,保罗使用天上的房屋和「衣服」来比喻将来复活的身体。这复活的身体不只是「房屋」,也是「衣服」。说是「衣服」,因它要成为我们的荣耀。衣服能遮盖羞耻,又能表现荣美。 「叹息」指人在肉身生活时,因肉身的各种软弱而有的烦叹息恼。自从亚当犯罪以后,人类就要汗流满面才得糊口,劳苦叹息成为肉身活着的人的普通现象。基督徒在身体还没有得赎的今天,虽然心灵可享安息,身体仍不能摆脱人所共有的「叹息」。第4节进一步解释,说明基督徒虽然在肉身活着,好像在帐棚居住,也一样是叹息劳苦,然而却不悲观。「不是愿意脱下这个」的意思不是希望早一点不住在这肉身的帐棚里。肉身所给我们的劳苦叹息,并不是叫我们悲观而不想活,而是叫我们更羡慕基督里那荣耀的复活。「愿意穿上那个」就是得到天上的房屋,那复活的身体。「好叫这必死的被生命吞灭」,这「必死的」当然是指血肉的身体。这身体被生命(指永生的生命/复活)吞灭了。 第5节说明是神把生命栽种在我们里面又加以培植。「祂又赐给我们圣灵作凭据」说明神把圣灵放在我们里面,成为了能够复活的凭据(弗1:13-14)。 凭信心生活(5:6-8) 「时常坦然无惧」表示良心常清洁无罪,可以与主亲近。「与主相离」是指肉身成了一种阻隔,使我们不能完全与主同在,因此叫我们学习「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我们虽然没有跟主面对面相见,但我们相信祂的信实,借着信心经历祂的同在。 「凭信心不凭眼见」是新约信徒行事为人的原则。凭信心有两方面的意思: 1. 在行事上,不凭眼睛可见的超然神迹或凭据,只凭信心,察验圣灵的引导,学习认识那不可见的神。 2. 在今世的事上不凭眼前所见的得失祸福,而与世人争逐名利、肉欲,只凭信心,信赖神的公义,盼望将来的福祉。 这种信心的生活甚至是「愿意离开身体与主同住」。保罗有这样的心愿,虽然现在是凭信心生活,但是他更愿意离开身体,就是「脱下这个,穿上那个」而与主同在。这思想不是说保罗要早点死了更好,而是保罗凭信心生活的一个心态,就如腓1:23所说的相同:「我正在两难之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这里让我们看见保罗流露出种思念主的热烈。 时常讨主的喜悦(5:9-10) 保罗说出他不管什么时候,都向神坦然无惧。因为他立定了心志,凡事要讨主的喜欢。 接着下一节,「我们众人」是指信徒。「基督台前」指基督再来时对信徒的审判,指明有一天所有的信徒都要在这台前交账(林前4:5;罗14:10)。这和启示录中白色大宝座的审判(启20:11-15)不同,那是名字不在生命册上之人(不信者)的审判。这两节一起说明,只要传道人时常讨主的喜悦,随时都不怕主的审判。 时常敬畏主(5:11-12) 「主是可畏的」指主耶稣回来的那一天要按各人所行的报应各人。 既然知道主是可畏的,所以保罗要劝服人归信基督,又劝服信徒要遵从神的旨意。相信保罗在此谈论敬畏主是针对哥林多人说的,因为他们随便批评神的仆人。 「在神面前是显明的」意思说保罗在传道的事工上,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隐秘或暗昧的行事,无论什么事都光明磊落,真诚无私。他们的事奉没有别的意图。保罗也希望哥林多人「在良心」里也明白保罗这样“无私意”或“纯真”的事奉。更重要的是保罗凡事都求神的荣耀(5:12)。 相信保罗这样说是要面对一班「凭外貌不凭内心夸口的人」,就是不信的人,或那些毁谤保罗的人。 为神大发热心(5:13) 「颠狂」(原文existeemi,指惊奇,或神智失常)。「颠狂」的解释有两种可能: 1. 指保罗在神面前那种亲密的交通,包括他在神面前说方言的经验(林前14章),使不了解的人惊奇以为他是颠狂了。 2. 指保罗为神工作大发热心,为救人灵魂不顾一切的情形,在人看来仿佛是颠狂了。就如可3:21被耶稣的家人指责耶稣为传音「颠狂」了一样。 相信第二个意思比较适切。 为主而活(5:14-17) 为主而活有两个原因: 1. 因为基督的死而死了,也因为基督的复活而活着(5:14-15)。基督衪一人替众人死,使众人的过去都在祂里面同死了。现在我们不再为自己活,乃是为那曾为我们死而复活的主活。 2. 成为了新造的人(5:16-17)。新造的人,是指对人对事有新的价值观。新造的人的确有新的眼光,因为保罗过去曾「凭着外貌认过基督,如今却不再这样认祂了。」这指他未悔改前对基督福音的误解,只凭成见与传闻,就逼害基督徒,现在亲自的认识了基督。16节上半节的「认」原文是oidamen,指表面上的认识,下半节的「认」原文则是ginoskamen,指深入认识或知道的意思。 负起主的使命(5:18-21) 一个新造的人领受了一种职分,就是劝别人与神和好的职分。保罗这样作是因为他认识了神先主动与人和好,然后把这和好的道理托付祂的仆人。最后保罗也说出了人与神和好的根据(5:21),就是基督替我们成为罪,为我们的罪受了刑罚,好叫我们可以得救。「成为罪」并不是说基督有罪,而是指基督为我们成了该受咒诅的(加3:13)。 传道人的榜样(6:1-18) 这整章都是保罗劝勉哥林多信徒的话,但是却不断谈论着一个传道人的榜样。 1. 以报恩的心事奉神(6:1-2):虽然保罗白白领受神的恩典,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报答主的,但是他总是存着一个报答的心志,想要为主作些什么。这并不是说他能够为主做甚么,而是说该存着这样的态度来为主而活,不要作一个徒受主恩的人。接着是引用赛49:8的话,讲明神在悦纳的时候应允了他们,在拯救的日子搭救了他们,因此也该趁着现在神拯救人的时候,去拯救那些失丧的人。 2. 显明仆人的榜样(6:3-10):第3-4节说明,无论什么事,都不可叫人有可攻击或毁谤这职分的把柄。这提醒传道人,任何的行为,都要合乎情理,不可有亏负别人的地方,免得被人有话柄毁谤,这将成为别人信福音的拦阻。另一方面,「反倒在各样的事上,表明自己是神的用人」──消极方面是凡事都不叫人有妨碍,积极方面是在各样的事上表明自己是神的用人。在那些事上不被别人毁谤呢?在各的种患难和生活上表现出传道人应有的见证。第4-10节列举了卅二事项,可分为三类如下: A.在各种痛苦中(6:4下-5):这十项事情都是关乎受苦方面的事。不管是心灵上的痛苦,经济上的痛苦,身体上的痛苦,都要表明出来像一个神的仆人。「勤劳、儆醒、不食」,都是偏重于身体方面的劳苦殷勤,缺少休息或饮食说的。 3. 保罗的表白(6:11-13):在此可见保罗的一些性格。「口是张开的」意思就是“有话就坦白的说,互不猜忌”,「心是宽宏的」意思即是“保罗能够包容宽恕他们一切的无知,随时饶恕别人的冒犯”。 4. 分别为圣的生活(6:14-18):这几节经文主要是劝勉信徒要跟不信的人有分别。信徒与不信者原不相配(6:14)。圣经把不信主的人,看作是属魔鬼的。这样的说话是基督当日指着不信的犹太人说的(约8:44)。但这并不是一种恶意的咒骂,而是一项人所难以接受的忠告。不相配和不要同负一轭,到底是指那一方面的事?圣经本身没有指明。相信这原则也可以用在男女的相配上。「同负一轭」是以当时的牛马负轭为比喻说的。当时,人们把轭放在两只马或牛的肩膀上,让它一同耕田或拉车。这样那两只牛必须走相同的方向,共同负重担,否则就不能工作了。信与不信的,既然在信仰上和人生的目标上有基本的不同,走不同的方向,当然不能同负一轭了。如果要勉强相配,结果必然痛苦。接着,保罗列出五个事情,目的是说明信的和不信的,基本上立场是对立的。记得,圣经并没有禁止信徒与外人交往(提前3:7;彼前2:12;林前5:9-11),却要把他们引到主前(西1:28),作主的门徒(太28:19)。保罗最后引用出29:45-46/结37:27-28(目的是要证明信徒是属神的人),及赛52:11的话(当时先知是呼吁以色列人,要从被掳的巴比伦出来,自己分别为圣,预备事奉神。这里保罗要基督徒从世界各种的罪恶、私欲、虚荣中分别出来,不与世人同流合污。 保罗给哥林多信徒的劝告(7:1-4) 1. 要圣洁(7:1):这是承接上面后两节的应许。以色列人若从不洁的民中分别出来,神就住在他们中间,作他们的神,作他们的父。所以信徒就该洁净自己,过圣洁的生活。「除去身体灵魂一切的污秽」是指肉身与心灵两方面的污秽。相信身体的污秽指一切与肉身有关的私欲;心灵的污秽,指内心的不忠、或心思方面的罪。当然不是说某些罪只污秽身体,不污秽灵魂,这句话的目的是要信徒对各方面的污秽都要洁净。 2. 要心地宽大(7:2-4):「收纳」的意思就是不要再对保罗和他的同工存有成见,也希望哥林多人应该有宽大的心来接纳他的忠告。「我们未曾亏负谁,……未曾占谁的便宜」,这是保罗向哥林多人劝告的权威,如果保罗曾经占过他们的便宜,就不能这样要求他们了。 保罗说出他的患难和安慰(7:5-16) 保罗说出过去所受的患难并不是要博得哥林多信徒的同情,而是要说明神在患难仍得了安慰。 1. 在马其顿的患难和安慰(7:5-7):这与2:13所提的行程配合,就是保罗在特罗亚没有遇到提多,心里非常挂念哥林多教会,于是到马其顿去,在那里才得着哥林多教会的消息,因而大得安慰。相信这马其顿的行程是徒20:1-6之间的事,其中保罗也曾遭受相当厉害的争战。使徒行传中没有详细记录此事。虽然在患难中,后来获得哥林多教会的消息而得了安慰。按徒19:21-22,当保罗要离开以弗所之前,曾打发提摩太、以拉都到马其顿等地。这样也可推测保罗大概是在离开以弗所前后打发提多到哥林多,预约在特罗亚和他会合(林后2:12-13),但未能相遇,直到了马其顿才相遇。这样提多回程到马其顿时,就把哥林多人怎么样想念保罗的消息,告诉了保罗。使他在争战正激烈,内心正丧气的时候,得着了安慰。 2. 保罗的忧与喜(7:8-10):「我先前写信叫你们忧愁」,这是指前信对哥林多人的责备,那些责备的话使他们很难过。「我后来虽然懊悔,如今却不懊悔」,这意思是指保罗恐怕自己前信所说的话太重,不知会不会伤了哥林多人的心,因而有些「懊悔」。但他说「如今却不懊悔」,因为他确知那些话已经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如今我欢喜,不是因你们忧愁」,相信是哥林多信徒有了改变,,为这个缘故保罗就欢喜。第10节的「以致得救」不是指灵魂的得救,而是指他们从失败之中起来,也就是指生活上的得救。因为保罗在这里不是为哥林多人的灵魂灭亡忧愁,而是为他们过去的失败忧愁,所以这里所说的得救,也不是指灵魂的得救,而是指生活上胜过罪恶「得救」了。 3. 忧愁产生了好效果(7:11-12):哥林多信徒的确愿意接受保罗的劝告和责备,并「生出何等的殷勤、自诉、自恨、恐惧、想念、热心、责罚」等事,而不是生出悲观和灰心。「不是为那亏负人的,也不是为那受人亏负的」,这意思就是他写信不是要特别偏护是与非的任何一方面,乃是要哥林多人体会他的心意,并顺从他的教训。 4. 因提多受礼遇而得的安慰(7:13-16):更叫保罗欢喜的,是他所打发去哥林多的代表提多,获得哥林多人热诚的接待和尊敬。按15-16节,相信提多到哥林多的时候,哥林多人恐惧战兢的接待他。可见哥林多信徒还是接纳保罗和他的同工的。
B.在各样品德上(6:6-8上):这里所提的十五项关于个人品德的事情,一起说明在各种不同的处境下,表现出美好的见证,才足以证明灵性的优美,显明神仆应有的榜样。
C.在人所不能了解的事上(6:8下-10):在此一共提到「似乎……却是」七次。都是要说明传道人有若干行事,是常人所难以了解的。但神的仆人,却要在这一类事上显明是为遵从神旨意所行的好事,而不是暗昧可耻令人猜疑的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