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第一讲

被揀選是因為上帝的愛

 
經文:提摩太後書一:— 

有一個問題一直是被提出來討論的,那就是到底使徒保羅有沒有從羅馬監獄中被釋放出來一段時間,然後再次被捕入獄?如果從使徒行傳第廿八章來看,我們僅能說他確實被很禮遇的對待,不是關在一般監獄中,而是獲得特別准許「跟看守他的那個兵士住在另外一個地方」(參考使徒行傳廿八:),這地方是使徒保羅自己租來的房子(參考使徒行傳廿八:)。在這租來的地方,他可以接見來自各地的訪客。問題出在這裏,有人認為這句話表示使徒保羅已經釋放了,否則哪裏有一個國家的囚犯可以自己租房子來關自己的?即使是近代的軟禁,也是在政府規定的地方,或是被看守在一定的範圍之處。何況是在兩千年前的時代,談人權問題是很奢侈的事。 

不過也有另一種看法,認為使徒保羅並沒有被釋放過,只不過他被羅馬政府特別善待,原因很可能與他是猶太人,但擁有羅馬公民權,而控告他的卻是猶太人這件事有關。對羅馬政府來說,這就像猶太人在控告羅馬人,這種事不能被接受否則這將會使羅馬公民的尊嚴受損。這種觀點是從政治角度看問題,也是很切實際的看法。我們可以看幾個例子:一是羅馬帝國用十字架來懲罰囚犯時,不會用在羅馬公民身上,只用來刑罰殖民地的人民。二是當使徒保羅在耶路撒冷聖殿被猶太人抓起來,送到羅馬駐軍指揮官處時,因為指揮官不察而下令鞭打使徒保羅以安撫情緒差點失控的猶太人時,使徒保羅說:「對一個羅馬公民,沒有判罪就下手鞭打是合法的嗎?」(使徒行傳廿二:)這句話讓那位指揮官「恐慌起來;因為知道保羅是羅馬公民,而且捆綁過他」(參考使徒行傳廿二:),可見羅馬公民在新約聖經時代是享有特權的。因此,羅馬政府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關使徒保羅,畢竟他還是猶太人,但具有羅馬公民的身份,所以可以讓他用租來的房子當囚房。 

另一個可能性,就是在押解使徒保羅前往羅馬的行程中,因為船行中有水手想要棄船逃離,被使徒保羅發現而阻止了他們(參考使徒行傳廿七:—),才得以將這些水手留在船上,而保住了大家的安全。後來又在馬耳他島停留期間醫治了島上居民的疾病,使島上的頭目和人民看待使徒保羅如同神明一般,也因此該島人民都用很和善的方式,對待船上所有的人(參考使徒行傳廿八:—)。這些事都必然影響到羅馬指揮官對使徒保羅的觀感,因為他親眼看到使徒保羅行神蹟,也知道他是整艘船上的救命恩人。因此,當使徒保羅被押到羅馬之後,這些指揮官或其他羅馬人民一定會設法替使徒保羅說項,希望能還給他的一個清白。這也是為甚麼他寫信給腓立比教會時,曾提到他在羅馬監獄的時間不會太長,很快就會被釋放出來之因(參考腓立比書二:)。在他寫給腓利門書信中,還請腓利門替他「預備一個房間」(參考腓利門書節)。從這裏可以看出使徒保羅原本想到自己可能很快就沒事了,而他也期待是這樣的結局。但事與願違,因為最後他還是死在羅馬監獄。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他寫給提摩太的第一封書信時,也就是在羅馬租屋監獄兩年之後,這時候,他人是否在監獄中,或是可以在外面走走旅遊,我們並不能太確定,不過可以知道他是利用了這段空檔時間寫了第一本書信給提摩太,交代他留在以弗所教會協助牧養事工。後來,他又被關進監獄中,那時有些訪客到監所去看他,也跟他提起有關各地教會發生的問題,他覺得事態嚴重,因為許多異端邪說已經侵入教會中,導致教會發生紛爭,於是,他就在監獄中繼續寫另一封書信給提摩太,這就是此本後書的背景。而這封書信也是使徒保羅最後的一封書信,有點像是遺書一樣。 

這樣,我們可以明白使徒保羅寫書信有個很重要的理由,就是教會裏有了不正確的信仰認知出現,他覺得這樣的信仰認知若是不阻止,讓其繼續惡化下去,對整個教會來說是很危險的事,因此,身為傳福音工作者的使徒保羅,自覺有責任和使命讓受信者明白信仰的真諦,這一點也是今天傳道者應該學習的態度。雖然信是寫給提摩太的,卻也是對今天的傳道者或是教會說的。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二節: 

我是保羅;我奉上帝的旨意作基督耶穌的使徒,來宣佈他藉著基督耶穌所應許的新生命。我寫信給你—我親愛的兒子提摩太: 

願父上帝和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賜恩典、憐憫、平安給你! 


寫信先自我介紹,即使寫給自己的親人也是這樣的模式,這乃是新約聖經時代的羅馬人寫信之格式,除了發信人的自我介紹,也有受信人的名字,以及開場白的問安語句等。 

使徒保羅在信一開始隨即提到自己就是「奉上帝的旨意」作耶穌基督的「使徒」,這一點也可說是他的書信中最強調的(參考羅馬書一:,哥林多前書一:,哥林多後書一:,加拉太書一:,以弗所書一:,歌羅西書一:,提摩太前書一:),原因當然和許多人喜歡用耶穌基督的十二個門徒才是真正「使徒」當作權威,來否定使徒保羅傳福音的身份,和傳講信息內容的可信度有密切關係。因此當使徒保羅在說他具有「使徒」身份時,除了表明自己是與耶穌基督有特殊關係外,也在表示那是一種高度的榮耀,因為可以為耶穌基督拯救的福音作見證,這是極大的榮譽。 

請注意,當他在說自己是「奉上帝的旨意」時,意思已經包含了自己被囚禁在監獄的苦難在內。不是事事順利才是「奉上帝的旨意」,而是當一個人遇到困境或是陷入苦難時,也有上帝的旨意在裏面。就像使徒保羅所說的,上帝旨意中的苦難,乃是為了要使人成長得更成熟(參考羅馬書五:—)。 

但在這裏就要特別注意的是:當使徒保羅認為自己就是「使徒」時,這雖然是一種極大的榮譽,可是那時他已經被羅馬皇帝的法庭宣判為死刑犯,這樣,一個死刑犯有甚麼榮譽可言呢?又有誰會把法庭宣判的死刑犯當作是榮譽者呢?看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豈不是一再被羞辱嗎?事實上,會有榮譽出現,往往都是後代歷史重新翻案的結果。如果沒有翻案,想自認有榮譽,也不會得到親朋好友的認同。這也就是為甚麼在第十五節之處,使徒保羅很感慨地說:「在亞細亞省的人都離棄了我。」因為一聽到使徒保羅被判死刑,大家都趕緊撇清和他之間的關係了。 

第一節提到「藉著耶穌基督所應許的新生命」,這句話就是在回應前述所說的,當一般人看死刑犯是一種羞辱時,使徒保羅卻說在耶穌基督的福音中,生命是嶄新的,不是沉淪的(參考哥林多後書五:)。 

如果比較一下提多書第一章二節,就會看到使徒保羅就很明確地指出,在耶穌基督裏所應許的新生命,指的就是永恆的生命。永恆的生命就是與耶穌基督連結在一起的生命,也是復活的生命。而我們知道在使徒保羅的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個人若是與耶穌基督結合在一起,就等於是和耶穌基督同死一樣,這樣的人也必定會和耶穌基督同復活(參考羅馬書六:、)。我們可以說,復活的生命就是永恆的生命。 

第二節,就像在提摩太前書一樣,他稱提摩太是他的兒子。在前書他說那是在「信仰上」這樣認知,但在後書這裏,他並沒有說在「信仰上」,而是用「親愛的」取代「信仰上」的說法。雖然有這樣用詞上的差異,其實都在說明使徒保羅對提摩太的信任和期待,將他看成就像自己親生兒子一樣的貼近。 


第三至七節: 

我感謝上帝,就是那位我跟祖宗一樣用清白的良心所敬拜的上帝。我日夜在禱告中懷念著你,一想起你惜別時所流的眼淚,我就急切地想要見你;見到你,我就會滿心快樂。我記得你那純真的信心,就是你外祖母羅綺和你母親友妮基所有的那種信心。她們的信心,我相信你也有了。所以,我提醒你:那在我為你按手時上帝所賜給你的恩賜,你要使它像火一樣燃燒不熄。因為,上帝所賜給我們的靈不使我們膽怯;相反地,他的靈會使我們充滿力量、愛心,和自制。 


第三節,使徒保羅在這裏讓提摩太知道,他是以敬拜上帝那樣的純潔的態度為提摩太祈禱,這對提摩太來說是一句很溫馨的話。也正好說明了他稱呼提摩太為「親愛的」之真切意義。 

從第三至五節可說是使徒保羅對提摩太的鼓勵,也因此說出了很甜蜜的話語,包括有: 

一是不停地為提摩太祈禱。我一再強調:祈禱是和上帝對話最好的方式。不停地祈禱,表示和上帝之間有密切的關係。使徒保羅說他日夜都在為提摩太祈禱,這表示出他在祈求上帝隨時隨地與提摩太同在。這就像詩篇的詩人所寫的詩中所說的:「白天,太陽不傷你;\黑夜,月亮也不害你。」(詩篇一二一:)獻身傳福音的工作,就是全時間的工作。就像使徒保羅在這裏對提摩太所說的,他是日夜為他祈禱。 

二是流出真誠的流淚。在提摩太前書第一章三節,我們看到使徒保羅與提摩太分開之因,是他要去馬其頓,因此吩咐提摩太留在以弗所教會繼續牧養的工作。但也有可能是因為後來使徒保羅再次被關進羅馬監獄時,提摩太有去看他,這次關監可能跟上次不同,不能再是自己租房子當作監獄,而是一般監獄,這樣就無法相處在一起,而只能限定時間探監,這時候的分離使他們有如父子分開一般的難過。 

另一方面,也有些學者認為這裏使徒保羅在表示的,並不一定就是親朋好友分離時,在感情上的不捨而有的眼淚,也可能是因為出自內心真誠的勸勉或是期盼。使徒保羅對提摩太,很可能屬於這方面的比較多。就像他當年在米利都對以弗所教會長老所提起的話一樣(參考使徒行傳二十:)。 

三是傳承自上一代的美好信仰內涵。這裏使徒保羅讓我們看到一份珍貴的資料,就是提摩太的外祖母羅綺、母親友妮基,母女兩人在信仰上都有很美好的見證,而且提摩太則是傳承了這份美好的信仰品德。在使徒行傳第十六章一至二節提供這樣的資料: 


「保羅來到特庇和路司得。在路司得有一個門徒,名叫提摩太;他的母親是猶太人,也是信徒,父親是希臘人。在路司得和以哥念的信徒們都稱讚提摩太。」 


簡單的兩節經文,說出提摩太的背景,他的母親是皈依耶穌基督的信徒,而且提摩太一直在路司得和以哥念這兩個村鎮有很好的聲譽。將這兩節經文用來對照使徒保羅信中在稱譽的提摩太外祖母和母親,說她們有很美好的信心,也在外祖母和母親的教養之下,提摩太傳承了上一代美好的信仰見證。 

第六至七節,這裏使徒保羅再次重述一次在前書第四章十四節已經提過的,在為提摩太按手差派他成為同工時,已經擁有的聖靈恩賜。現在再次提醒提摩太,在他身上有上帝賞賜的恩賜。這種恩賜有下列幾點: 

一是有火熱的心。火熱的心用在傳福音的事工上時,就是隨時隨地都在為傳福音著想,不會被環境的困難所挫敗,也不會氣餒。只要想到有機會可傳福音,就不會放過。這也是今天許多基督徒抱持的態度,在公司或服務單位,只要有機會,就不放棄任何可傳福音的機會。我看過基督徒開的醫院,連醫院開的藥袋也印上聖經的話語,候診室也掛上印有聖經經文的匾額,或是聖經圖畫。有些信徒會在公司行號的辦公地點放上小小傳單。千萬不要小看這些,傳福音往往是在我們意想不到的當中,透過這種方式傳播出去的。並不是大場面的佈道會才是在傳福音,不是。只要有聖靈充滿的人,隨時隨地都會想要傳福音。 

二是不膽怯。這句話看起來好像沒有甚麼,對早期教會的信徒來說,可是一門很大的考驗,尤其是對傳福音的工作者,因為要面對羅馬政府逮捕的危險,也要面對自己猶太同胞的威脅。不膽怯,這是身為傳道者很重要的一門功課。而聖靈就是上帝的力量。有聖靈恩賜的人,就是有上帝力量同在的人,不應該是害怕、膽怯的態度。很可能提摩太有這樣的問題,否則使徒保羅不會在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特別這樣叮嚀該教會,要他們好好接待提摩太,不要因為他年輕就瞧不起他(參考哥林多前書十六:—)。 

三是充滿力量。這是指生命充滿聖靈力量的人,必定會勇敢地見證福音, 

讓人感受出那人的生命充滿著活力,這種力量是可以忍受困難,也可以承擔苦難在自己的身上,但並不對惡勢力妥協。 

四是充滿愛心。這應該是身為一個傳道者應該有的基本要件。沒有足夠的愛心,在傳福音的事工上必定會抱怨連連。因為傳道者必須忍受各式各樣的信徒在信仰上不同態度,也要忍受各種莫名其妙的毀謗。因此,這裏在說的愛心,乃是堅忍的愛,意思是指可以寬恕那些故意或惡意毀謗的對象。 

五是充滿自制。使徒保羅曾說一個在信仰上成熟的信徒,會結出美好的信仰果實,其中有一項果實就是節制(參考加拉太書五:)。也就是知道滿足,也知道怎樣過嚴謹的生活。對於一個傳道者,這是一項很重要的生活功課。沒有節制的生活態度,很容易使自己陷入放縱而墮落的當中,這樣的人很難對傳福音有幫助。 


第八至十節: 

因此,你不要把為我們的主作證當作一件羞恥的事,也不要因我為了主的緣故成為囚犯而覺得羞恥。你要按照上帝所賜的力量,為福音分擔苦難。上帝拯救我們,呼召我們作他的子民,並不是因為我們有甚麼好行為,而是出於他的旨意和恩典。他在萬世以前就藉著基督耶穌把這恩典賜給了我們,現在由於我們的救主基督耶穌的來臨而實現了。基督已經毀滅了死亡的權勢,更藉著福音把不朽的生命彰顯出來。 


不以福音為羞恥,這是使徒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就已經很清楚告白過的(參考羅馬書一:)。他現在告訴提摩太,就是要讓提摩太清楚知道,傳福音一定會遇到許多挫折的事,特別是在使徒保羅的時代,傳福音甚至有性命的危險,若僅僅是一般謾罵言詞的羞辱,那還是最輕省的擔子。比較嚴重的,乃是會被逮捕送入監牢去餵野獸,或是送到競技場去跟人搏鬥。 

從第八節可以明白此時的使徒保羅,已經被逮捕入監牢了,對許多信徒來說,或是專門在攻擊使徒保羅的人來說,那是他們羞辱使徒保羅最好的機會,可以說他以前傳講的都是虛假的,若是真的,上帝怎麼會讓他遇到苦難呢?類似這樣的問題其實也經常出現在今天的教會中,若是有一位比較活躍在教會事工的人遇到重病,或是家裏發生意外事故,會友或是親人就會這樣問:上帝怎麼會讓這樣熱心福音事工的人遇到這樣的災難? 

使徒保羅告訴提摩太,不要因為傳福音遇到迫害或苦難,就覺得羞恥,以為上帝沒有祝福和帶領,而是要將因為福音的緣故而受到的苦難,當作是在分擔耶穌基督的苦難一樣。 

第九節,使徒保羅很清楚地指出一個人受呼召,並不是因為有甚麼好條件,這點對提摩太來說有特別的意義,因為他是當時以哥念、路司得這兩個地方的人人都稱讚的對象。也許他會認為自己就是有這樣的條件,才會被上帝透過使徒保羅所揀選。但使徒保羅提醒他不是這樣,任何人被上帝揀選,都是因為上帝的恩典。 

摩西曾對以色列人說過很類似的話,他說上帝揀選以色列人,並不是因為以色列民族最強盛或壯大,而是因為上帝的愛的緣故(參考申命記七:)。先知以西結則說以色列人就像一個棄嬰一樣,被上帝發現後生出憐憫的心,將他撿起來照顧,養育長大,然後又和以色列民族訂立婚約(參考以西結書十六:—)。 

上帝呼召一個人來成為祂的同工,是因為祂的計畫與恩典,並不是根據人的條件,這一點認識是非常重要的。 

第十節,這節就是在解釋第九節,上帝揀選人來成為福音的同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藉著耶穌基督的死與復活,彰顯上帝拯救的大愛。換句話說,所有參與福音事工的人,就是上帝特別揀選出來的福音僕人,為的就是見證上帝的救恩,而這救恩,就是耶穌基督。換句話說,若是沒有見證耶穌基督,就不是在見證福音的信息,因為耶穌基督就是福音的本身。這也是馬可福音作者開宗明義就說的話:「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的福音是這樣開始的。」(馬可福音一:)因此,我們可以說,基督教福音的中心,就是在見證耶穌基督的死和復活。 


第十一至十四節: 

為了這福音,上帝指派我作傳道者、使徒,和教師。因此,我才受這些苦難。但是,我仍然滿懷確信;因為我知道我所信靠的是誰,也深信他能夠保守他所付託給我的,直到主再來的日子。你要堅守我所給你的那健全的信息,作為你的規範,也要守住我們跟基督耶穌連結所得到的信心和愛心。要藉著住在我們內心的聖靈持守那付託給你的美善。 


第十一節和提摩太前書第二章七節所說的一樣,使徒保羅談到自己被揀選出來擔當的任務,有傳道者、使徒,和教師等這三種角色。 

傳道者,這是要傳揚耶穌基督救贖的恩典,就像使徒保羅告訴哥林多教會說的,他只傳「耶穌基督和死在十字架上的事」(參考哥林多前書二:)。因為福音的中心就是耶穌基督。 

使徒,這是指特殊的角色,在早期教會指的是那些跟隨耶穌基督的十二門徒(參考使徒行傳一:—)。使徒保羅說他雖然沒有跟隨耶穌基督,但他成為使徒是上帝和耶穌基督親自揀選任命的。因此,使徒這個名稱也代表著有特別權柄之意。 

教師,意思是指導者。在這裏是指幫助信徒明白真確的信仰認知。在早期教會內部經常發生異端邪說,尤其是在使徒保羅時代,受到「重智派」的影響甚多,因此,怎樣指導信徒明白真確的信仰是很重要的一門功課。使徒保羅在這裏也是要告訴提摩太,他有責任扮演這樣的角色,教導信徒明白真正的道理,以免受到奇門邪說的迷惑。 

但緊接著,使徒保羅在第十二節提到為了上述這些角色和任務,他受到許多苦難。使徒保羅所受的苦難,在哥林多後書第十一章廿三至廿八節有很詳細描述。但他並沒有因為受到這樣重的迫害,就放棄了繼續傳福音的使命,他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也提起說,這些苦難其實對他不但沒有傷害,反而是增添了他的信心和勇氣(參考羅馬書五:—)。 

使徒保羅在第十二節這裏用一個重要的字眼,就是「付託」。這個字的意思是指將最貴重的東西交給一個可以信任的對象代為管理。因此,我們可以明白,福音並不是某個人所擁有的專利品,也不是我們可以決定給誰就給誰,這不是屬於某個人才可以擁有,而是主人的。主人將福音「付託」給信任的僕人代管。僕人就必須聽從主人的命令,無論主人要他將這福音傳給誰,他就必須遵從命令去傳給誰。 

「付託」的另一面,就是要忠實、不欺騙,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受「付託」的人,不能隨便更改被「付託」的內容。早期教會只要有信徒要加入,都必須宣告一個最基本的信仰:耶穌基督是主(參考腓立比書二:)。這是最重要的條件,也是所有的信徒在聚會中必須大聲說出來的信仰告白,這也就是第十三節所提起的內容。換句話說,更改了「耶穌基督是主」這個告白,就是更動了所「付託」的內容,那是不對的。 

提摩太是使徒保羅最得意的門生,因此,他對提摩太的期待也非常高,他希望提摩太將福音的信息忠實地持守下去,並且是用「愛心」和「信心」持守著。他勸勉提摩太要以聖靈的力量,忠實地持守著這信息。這也讓我們看到在當時的環境,已經不是倚靠個人的力量可以抵擋那些邪說異論,因為這些會誘惑人心的,都是撒但的作為。而要抵擋撒但,倚靠人的力量是不夠的。因此,在第十四節,使徒保羅提醒提摩太,必須倚靠聖靈的力量才有辦法。而使徒保羅強調聖靈是住在每個人的內心,並不是某某人有、誰沒有。聖靈是上帝的力量,上帝在每個人的生命中,與人同在。這也是上帝對所有的人的愛,因為「上帝要人人得救,都認識真理」(參考提摩太前書二:)。 


第十五至十八節: 

你知道,在亞細亞省的人都離棄了我,包括腓吉路和黑摩其尼在內。願主憐憫阿尼色弗一家;因為他屢次鼓勵我,使我精神愉快。他不因我作囚犯而覺得羞恥,一到羅馬就四處尋找我,終於找到了。願主使他在那日子得到主的憐憫!至於他在以弗所為我做的許多事,你是清楚知道的。 


亞細亞省,就是在今天的土耳其。以弗所就是亞細亞省的省都,而使徒保羅特別提起亞細亞省,其實就是在告訴提摩太必須小心注意自己過去的失敗。 

第十五節的「離棄」,意思是指背叛真道,也就是放棄了使徒保羅所傳給他們的福音信息。很可能和使徒行傳第十九章記載有關在以弗所城所發生的事件,當時有很多信徒保護著他,這些信徒很可能後來也受到異端邪說的誘惑,離棄了使徒保羅所傳授給他們的信息。當使徒保羅知道之後,心裏非常難過,這也就是為甚麼後來因為他不能去以弗所,所以特別交代提摩太留在以弗所教會之因,為的是希望他能去阻止那些傳遞錯誤信息的事,將那些傳講錯誤信息的人阻擋下來(參考提摩太前書一:)。 

腓吉路和黑摩其尼,這兩個人是誰?甚麼背景?只有名字在這裏出現,其它資料都沒有。真可惜,無法知道。 

阿尼色弗,很可能是使徒保羅在以弗所傳福音時,得到的果實,是全家都皈依耶穌基督的名,並且還積極地參與使徒保羅傳福音的事工。比起腓吉路和黑摩其尼,阿尼色弗是完全相反的態度,他不但忠實,而且還辛苦地尋找使徒保羅關在羅馬的監牢,然後去監牢探視使徒保羅。我們可以了解當使徒保羅被逮捕時,一定有很多人開始躲藏起來,為的是怕受到連累。也有不少人開始利用那機會攻擊使徒保羅,但阿尼色弗卻不是這樣;他是勇敢地跑到羅馬去探監,這對他來說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因為很可能會受到連累。可是他不害怕。不但如此,使徒保羅說阿尼色弗還帶給他許多鼓勵,可見在監獄中過孤獨牢獄生活的使徒保羅,因為看到阿尼色弗辛苦地探訪,讓他有相當大的感觸才會說出這段話。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帶來的信息: 


一、上帝以祂奇妙的愛揀選了我們,而不是因為有甚麼特別可愛的條件才使上帝揀選我們。 


如果要說揀選條件,使徒保羅應該是最沒有資格的,因為他是曾大力主張迫害基督徒的人(參考腓立比書三:),也是親自帶隊四處搜尋基督徒,逮捕基督徒送入牢獄中受苦的主要份子,包括司提反被害死都與他有密切關係(參考使徒行傳八:)。但上帝揀選了他,且是用很奇特的方式,讓他親眼看見復活的耶穌基督,改變了他對生命的看法,也使他因此而被揀選成為原先他在迫害的福音的見證者,這是多麼奇妙的揀選啊!難怪使徒保羅會說,上帝揀選一個人來見證福音,並「不是因為我們有甚麼好行為,而是出於他的旨意和恩典」。使徒保羅在寫給提多的信中也再次提起這樣的看法,說上帝「拯救了我們;這並不是因為我們自己有甚麼好行為,而是因為他憐憫我們。」(提多書三:) 

因此,被上帝揀選成為傳福音者,應該有這樣的認識:這是上帝一項特別的恩典,也是一項非常榮耀的事,但這項榮耀的恩典不是讓我們用來驕傲的,更不是用來「圖利」自己的,而是用來分享的。因為這項揀選並不是我們有付出甚麼代價,而是上帝白白賞賜的恩典(參考羅馬書三:),我們既然白白得來,也應該要白白捨去才對,這也是耶穌基督揀選十二個門徒之後,差派他們出去傳福音時給他們的交代,他說: 


「你們要醫治病患,叫死人復活,潔淨痲瘋病人,趕鬼。你們白白地得,也要白白地給。」(馬太福音十:) 


我們應該有這樣的認識:今天的基督教會就是上帝揀選的福音僕人,因此,今天的教會應該學習毫無保留地與所有的人分享福音的信息。因為我們得到福音時,也是從宣教師白白地傳給我們的,他們甚至帶來許許多多的物品給我們,包括醫院、學校、禮拜堂,以及一大堆的土地,這些原本都不是我們今天的教會所擁有的,也不是我們有甚麼特別的要件或資格,可以白白承受這些遺產,而是因為上帝的愛透過這些宣教師來到我們當中。 

如果我們要說所有的信徒都是「祭司」這個宗教改革運動重要的理念,那麼,我們就要有這樣的認識:基督徒就是上帝揀選出來的福音僕人,上帝揀選我們,並不是我們的條件比別人好,也不是我們比別人更有資格,而是因為上帝憐憫我們,愛我們,才揀選我們。因此,為了感謝上帝的揀選,我們奉獻各式各樣我們能力所及的,為的就是讓福音能藉著這些奉獻廣傳出去。 


二、因為傳福音而受苦難,這是很正常的經驗,也是教會歷史必然遇到的經歷。 


使徒保羅告訴提摩太,因為傳福音而受到苦難,這是在分擔福音的苦難,因此,不要有羞恥的感覺,相反的,是要有榮譽感。 

其實,如果我們稍微注意一下,就會發現當福音傳到每個地方,都會遇到許多困苦、挫折,甚至受到死亡的威脅。也因為這樣,有一句話說:「基督教會是建立在耶穌基督和殉教士們所流的血的基礎上。」另一句話說:「傳福音若是沒有苦難,就沒有榮耀。」這些話很清楚地說明了傳福音的腳跡真的是血跡斑斑,處處可見。但這並不是一件羞恥的事,相反的,福音是為了要拯救人的生命免於死亡,能夠得到永恆的生命,因此,傳福音本身就是一件極其榮耀的事。因為福音就是在見證耶穌基督的救恩,這是屬於上帝的福音,是屬於天上的大事,並不是屬於地上的小事。使徒保羅鼓舞提摩太,要堅守這樣的信念在傳福音這項事工上,一直到主耶穌基督再臨的時候。 

如果我們翻開台灣教會歷史,就會發現早期宣教師來到台灣時,也是經常活在被羞辱中,甚至是被打死的狀況,像甘為霖牧師在台南白水溪地方差點被當地的民眾用火燒死,而台南神學院院長巴克禮牧師在西螺傳福音時,被當地人用糞便潑灑在身上的際遇,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馬偕牧師的身上等等,類似這樣的案例確實是斑斑可考,不勝枚舉。但我們應該有這樣的認識:今天我們就是「踏」在這些為福音而受難者的身上或血跡上,我們才能安然地分享福音所帶來的喜樂和福氣,這一點是我們應該明確知道的。 

因此,今天所有的基督徒應該要知道用感恩的心來懷念這些為傳福音而忠實地獻上生命的福音僕人,這是我們應該有的信仰態度。我們應該要真實地將福音傳承下來,並也要忠實地將福音廣傳出去,且是完整地交給我們的下一代,才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而今天所有的基督教會更應該明白,如果我們想要讓福音能繼續傳揚出去,就必須心存感恩和準備受難的心;感恩,是因為上帝的愛,透過許多信仰前輩的奉獻,讓我們得到福音的信息。準備受難的心,是我們知道,教會並不是在安逸的環境中生存下去的,而是在苦難中成長起來的。這苦難也可說是面對著社會環境變遷所帶來的各式各樣的挑戰,我們要有勇氣面對,而不是逃避。我們更應該心甘情願地負起傳福音的重擔,才能使我們今天的教會在這波濤洶湧、轉變急速的環境中,有明確的目標,勇往直前為福音作最美好的見證。 

(講於二○○三年十二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