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提摩太後书第二章22-26节
◆ 内容:
今天在节目中所要跟你分享的主题是:提摩太後书第二章22-26节。
「22你要逃避
(现在命令语气,表示持续)少年的私欲,同那清心祷告主的人追求公义、信德、仁爱、和平。23惟有那愚拙无学问的辩论,总要弃绝
(现在命令语气),因为知道这等事是起争竞的。24然而主的仆人不可争竞,只要温温和和的待众人,善於教导,存心忍耐,25用温柔劝戒那抵挡的人;或者神给他们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26叫他们这已经被魔鬼任意掳去的,可以醒悟,脱离他的网罗。」
提摩太是一位年轻的传道人,在事奉的过程中会面临许多生命的挑战,特别是在灵性与个性这两种层面的成熟度是需要加以磨练的。灵性就是你跟上帝互动的关系,我们是否尽心、尽性、尽力的去爱上帝,遵守他的话语。个性就是与人的互动关系,包括品德的建立与否、人格的成熟度与否。一个传道人灵性与个性要平衡,灵性成熟可以成为上帝的出口,再加上个性成熟就可以影响人的生命,那成熟度有两个方式可以学习的,第一就是逃避少年人的私欲。逃避私欲这是消极的作法,这让我们想起创世记里的约瑟,因着他远离主人的妻子对他的试探,逃避一切私欲,最终他成为上帝所重用的人。逃避少年人的私欲
是用现在命令语气,表示一种持续性的习惯和行动,就是我们要养成远离不良的视听媒体、报章杂志和不健康的思想模式,以免污染我们的心灵。我们无法避免让飞鸟飞过我们的头上,但是我们可以禁止它在我们的头上 巢,逃避私欲的反面就是接近私欲,就是容许私欲在你的生命中 巢,「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雅1:15)
所以有一句话说:「要小心你的思想,因为你的思想会变成你的行动;要小心你的行动,因为你的行动会变成你的习惯;要小心你的习惯,因为你的习惯会变成你的性格;要小心你的性格,因为你的性格会决定你一生的命运。」。私欲(lust)就是欲望,在新约圣经中一般是指「情欲」,如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约壹二16-17)。其实圣经学者认为少年人的情欲还包括更广的 围,就是一些属乎血气的事情:
像急躁的个性就是属血气的一部分。急躁的人做事永远不会按部就班,因为他缺少耐心,也不知道因为过於急躁将付出何种代价;另外一种是
骄傲,骄傲是不接纳别人的意见,而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则又夸张狂傲、志气高大;少年人也
喜爱争论,就是多说话,少做事的人,他们可以早晚不停的辩论,但结果还是有一大堆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不要作这些欲望的奴隶,反而要控制我们的欲望,而努力追求
(现在命令语气)各种品德的建立,这是积极的方法。保罗说:年轻的传道人应当同那些清心祷告主的人追求公义(正直)、信德(信心)、仁爱(爱心)、和平(和睦)。「追求公义」就是以公义为目标,其用意是以正确的行为作生活的目的。我们或许认为提摩太已经不再需要这样的劝告,因为他已经牧会好一段时间了,比起保罗这位成熟的属灵人来说,提摩太仍然处於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迷失方向的阶段。保罗知道年轻人有热心,可是缺少耐性,用脚踏实地的精神持续下去,所以要追求公义,公义也是上帝的属性,就是对人和对上帝都没有亏欠;年轻人喜欢有理想、有梦想但是却喜欢为这理想与人争执,所以要追求和睦。追求和睦
(和平、平安),就是与上帝和人都建立和谐的团契关系。年轻人喜欢新奇与野心勃勃的计画,但是却缺少深思熟虑的步骤,所以要追求信德。追求
信德(信心),就是因信靠上帝而有的忠诚可靠的人格;也要
追求仁爱(爱心),「在这一切之外,要存着爱心,爱心就是联络全德的。」(西3:14),就是无论别人怎样待他,他都坚决用良善的心和态度去对待别人,这样便能铲除一切苦毒和报复的念头。
这四种德行里面就有叁种是圣灵所结的果子(加五22),由此可见基督徒属灵品德的建立是需要圣灵的帮助才有可能产生。圣灵帮助我们用心和用力的追求这些品德的建立,好像在追赶猎物一般。一个人追赶猎物会比较辛苦,但是若有一些人同时追赶的话,那猎物就容易到手了,这些人就是清心祷告主的人(原文为多数)。所谓清心祷告主的人,就是用清洁的心来呼求主名的人,这些人清心寡欲,儆醒祷告,正可以作传道人的良朋益友,可见得属灵的榜样与同伴是何等重要。一个人要抗拒私欲的试探是不容易的,但若他有属灵的遮盖和祷告勇士的陪伴一起来追求生命的建造,就容易多了。作为一个基督徒绝不应该离群索居,他必须在与基督徒的互动之中找到力量和喜乐,正如约翰卫斯理所说:『人必须有朋友,并且要和别人交朋友;因为从来没有人会独自一人进天堂的。』
「惟有那愚拙无学问的辩论,总要弃绝,因为知道这等事是起争竞的。」(提後二23)作为一位牧者,保罗劝勉提摩太当以真理教导会众并禁止自己和他们在言语上作无谓的争辩。总要弃绝这是一句强烈的命令语气,传道人要作教会的榜样,因为争辩的结果是导致人的信心更加软弱(倾覆)。从来没有一个人是因为输掉了辩论而上天堂的,或许辩论可以战胜一个人的理性,但却无法以此来赢得他的灵魂,因为灵魂的得救是靠着信心,特别是一些无关基要真理的神学争辩更是无解。比方说主再来的日子,是前千禧年来或後千禧年来或无千禧年、圣餐的神学争论,是纪念说还是化质说,或者是同质说,这些神学争论必须等到主再来才有最终的答案。
保罗说要弃绝一些引起争论的话题,引起争竞(争吵)的事在提多书叁9也出现过,那里特别提到「家谱的空谈,以及分争,并因律法而起的争竞」,在第一世纪犹太基督徒和外邦基督徒在一个教会里,因为民族性不同、文化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所以会引起一些问题,保罗说不要因为这些问题而带来人与人的对立,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争辩题目,我们要谨慎小心不要掉入不必要的陷阱里。
十八世纪摩拉维亚大复兴的主角亲岑多夫伯爵(Zinzendorf)接纳一些波希米亚逃来的难民,他们是一些基督徒,这些来自各地的基督徒都带着对主的热爱和对真理的执着。他们虽爱主、对真理执着,但生活在一起却格格不入,不能合一,彼此相爱,因为各种宗派的人都有,结果在聚会时就引起一些纷争(如聚会的方式、敬拜的方式、受洗的方式、领圣餐的方式都不同),於是伯爵就向神祷告,求神帮助他们合一。他从主得着智慧便邀大众一起领受圣餐,领圣餐时,圣灵大大工作,他们想到耶稣因着爱,为他们的罪死在十架上,把隔断的墙拆毁,他们却把隔断的墙再建立起来,便觉扎心,於是在神面前流泪悔改,彼此相爱。
这时亲岑多夫讲了叁句话
[注1]:在基要的事上一定要一致(因为只有一本圣经、一位救主、一个十字架、一种救法)、在非基要的事(如受浸的方式、领圣餐的方式),大家要有自由、在每一样的事上要以爱心对待,这叁句话至今成为教会历史的名言。
「然而主的仆人不可争竞,只要温温和和的待众人,善於教导,存心忍耐」(提後二24),无论如何,每一个基督徒都是被召成为主的仆人,然而这里的含义比较狭义。任何人像提摩太一样被召来牧养教会的信徒,都可以冠上这个身分,所以他们必须戒除所有好争竞的习惯。或许以赛亚书第五十叁章仆人的信息给保罗带来很大的影响,那里说:「他被欺压,在受苦的时候却不开口(或作:他受欺压,却自卑不开口);他像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他也是这样不开口。」(赛53:7),因为如果基督不争竞,所有跟随他且服事他的人也不应该争竞。基督徒领袖必须
温温和和的待众人(和气对待众人);甚至当他必须作批评,并指出人的错处时,他也必须温和而切记不要存心伤害人。他必须
善於教导:他不单自己明白真理,并且能把真理正确传给别人;他不只用口去传道,并且必须用生活把基督显明给别人看。他必须存心
忍耐:好像他的主,如果他受到谩骂,他不可骂别人;他要像耶稣甘愿受侮辱、伤害和蔑视。容易动怒不算得什麽大罪,但基督的教会若因容易动怒就会遭受到最大的损害。
「用温柔劝戒那抵挡的人;或者神给他们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提後二25),保罗要提摩太温柔的劝戒反对者,目的是要赢回他们,而不是要与他们敌对。「劝戒」可以理解为『纠正』(correcting,RSV)的意思,主的仆人必须用
温柔改正那抵挡的人。温柔就是柔和谦卑,特别是针对那些敌对者,「我心 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 就必得享安息。」(太十一29),一个柔和的人他的手好像外科医生的手,能绝对正确的找到病患所在;但当他动手术的时候,他切不可让病人受不必要的痛楚,他必须藉着爱,而不是 打使人顺服真理。在这种情形下,可以为上帝的恩典铺路,使上帝更能唤醒人心,使人悔改,渴望真理,好叫那陷於魔鬼网罗之人,就是「被魔鬼掳去,随它的意思行」的人,趁他的身体灵魂仍然活着的时候,藉着他仆人的工作,可以救他们,领他们醒悟(清醒)过来顺服上帝的旨意,因为这些人先前在罪恶影响下的状况就好像酒醉的状态;魔鬼的方法就是「麻痹我们的良知,混乱我们的感觉,且瘫痪我们的意志」。「魔鬼」又称「恶者」,指灵界恶魔的首领。它被称为「那试探人的」(太四3),因为自人类始祖以来,它便不断引诱人犯罪背叛神(见创3:1-5;约壹3:7-8;启20:2)。目前它控制着罪恶的世界(路四6),故亦称世界之王(约12:31)。又因他敌挡神与神的百姓,所以被称为「撒但」(即敌挡者,见伯二1-6;亚叁1)。
那些追求空洞辩论的人,很肯定的需要被教导,且涉及到错误的教导与正确的教义两方面。无疑的保罗心中惦记着这些(在教牧信书信其他地方也提及)假教师所造成的问题。基督徒宣教的目的就是引导那些敌挡神的人悔改。虽然保罗强调悔改是神在人心里的作为,但这不代表敌对者不需要为他们自己的罪负责。而正确教导的目的是让人明白,神是一位有怜悯的神,他宁愿宽恕我们的罪。这需要心灵上的回转,才有可能明白真道。悔改就是心灵上的改变,使人脱离错误的捆绑。同样的叙述在提摩太前书二4也提到,神希望人人悔改,明白真道,今天上帝仍要唤醒世人悔改(明白真道脱离网罗);基督徒领袖应当敞开教会的门,以迎接诚心悔罪的人有进入天国的机会。
[1] |
邵遵澜着,《耶稣是主》(华文联合会,1985年),页97,有关基要与次要的真理。第一句「In things essential,unity」:第二句「In things unessential,liberty」:第叁句「In all things chairty」。司徒德在《平衡的基督教》一书中也强调这样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