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
一、卷名
这是一封私人的信函,原来肯定没有卷名。现有最早的希腊文抄本标有《腓利门书》,可能是一位佚名基督徒在最初编集出版保罗书信时加上去的。
二、作者
信中明确指出保罗是作者(门:1节)。信中只涉及个人问题,并没有提出任何新的教训,这一点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身份。今日的学者几乎一致认为这封短封是保罗所著。
三、历史背景
《腓利门书》是使徒保罗的一封私人信函。他当时被囚禁在罗马,写信给住在歌罗西的一位名叫腓利门的基督徒。写信的年代在公元62年前后,约与《歌罗西书》同时,由保罗的朋友推基古传递。写信的起因是保罗的一个信徒在人生中遇到了一个危机。阿尼西母原是歌罗西的基督徒腓利门的奴隶,因不满于自己为奴的地位,就窃取了主人的一些钱财逃跑了(5节,参《使徒行述》456页)。后来他象许多奴隶一样逃到了罗马,希望消失在罗马茫茫的人群中。在那里他遇见了保罗。也许他一贫如洗,想起了去找基督徒,因为他们心地好。他在主人家里时肯定经常见到基督徒。也许他在罗马领受了基督教的道理,良心深为不安,就去找保罗寻求属灵方面的指导。保罗原来就可能在腓利门家做过客。
不论出于什么原因,阿尼西母受到了热情的欢迎,深受感动,决心服侍这位年迈的使徒。他的良心和意志促使他走上责任的道路,他要回到原来的主人那里去弥补自己的过错。阿尼西母等不及主人对保罗的信有什么反应了。他与保罗的信使推古基一起出发。他以后的遭遇如何,没有人知道,不过很难想象基督的门徒腓利门会不理睬如此动人的请求。信中严谨的语气反映了保罗深信腓利门会接纳阿尼西母为“亲爱的弟兄”(门:16节)。我们可以设想保罗的信任没有落空。
如果不了解保罗时代罗马帝国所存在的奴隶问题,就无法理解《腓利门书》。奴隶在当时社会结构中是受到认可一个部份,被看作是主人家庭的成员。在公元前146年到公元235年之间,奴隶与自由民的比例据说是三比一。普利尼说,在奥古斯都时代,有一个名叫卡西勒斯的自由民拥有4116名奴隶(见《怀顿百科全书》卷二十775页“奴隶制”一章)。
由于人口中有那么多的奴隶,统治阶级就觉得必须制定严厉的法律防止奴隶逃跑或造反。根据罗马的法律,主人对奴隶的生死操有绝对的权力。奴隶不能拥有财产。他的一切都是主人的,不过有时也允许他积蓄一些零星的收入。奴隶不能合法地结婚,但常鼓励他们结婚,因为他们的子女会增加主人的财富。主人可以随心所欲地把奴隶同他的配偶和子女分开。奴隶不得打官司。逃奴得不到任何的庇护。他不得充当证人,除非在拷问之下。他不得指控主人任何罪状,除了叛国,通奸,乱伦和亵渎圣物之外。如果主人被指控犯罪,他可以让奴隶代他受罚。对于逃奴的惩罚往往是死刑,有时钉十字架或投入鱼池喂凶残的七鳃鳗。
有些奴隶主比别人较通情达理。有些奴隶对主人也很忠诚。交给奴隶去做的有些事情也是比较轻松的。有些工作需要较高的智力。由于征服的结果,常常有教师,医师,甚至哲学家沦为奴隶。许多奴隶经营店铺和厂家,管理主人的房产。但是奴隶总是得绝对服从主人的意愿,不论主人是开明的还是反复无常的。奴隶的制度培育了懦怯,谄媚,不诚实,贪污,不道德和其他的弊端,因为奴隶首先得迎合主人的意志,不论他们是多么坏。
罗马人并不让奴隶绝对没有得自由的希望。法律规定奴隶得自由的若干途径。最常见的方式是主人把奴隶带到一位官员面前,让奴隶转过身来,向他宣布盼望已久的话“得自由了”,然后用棒子打他一下。释放奴隶还有若干其他的方法,如写一封信,让奴隶担任某人孩子们的监护人,或把“自由帽”戴在他的头上。但是除非依法办理释放手续,否则即使主人把他释放了,他还得接受主人的庇护,履行加在他身上的一切义务。在罗马帝国,被释放的奴隶有可能上升到重要的位置,甚至当上政府官员,但他们死后若无继承人,财产就转移到原来的主人手中,犹大巡抚腓力斯就是一个例子(参本书卷五70页)。。
四、主题
这一颗基督之爱心和机智的小宝石在圣经正典中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只涉及当时家庭的内部事务,纯属私人信函──有关一个基督徒主人和一位逃亡但已悔改的奴隶。信中没有教义的阐述,大体上对整个教会也没有特别的训诫。但是通过研究这封信及与其他保罗书信的关系,《腓利门书》列入正典的原因就十分清楚了。这是保罗与教友个人大量信函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封。它把基督教的若干原则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五、纲要
(一)问安 门:1-3
(二)对腓利门的称赞 门:4-7
1. 他的基督徒之爱和信心鼓舞了众信徒 门:4-6
2. 保罗因信徒属灵上的成就而高兴 门:7
(三)劝腓利门衷心接纳阿尼西母 门:8-20
1. 恳劝方式之机智 门:8-10
2. 阿尼西母之好处 门:11-13
3. 保罗和腓利门彼此尊重 门:14
4. 承认天意 门:15,16
5. 保罗代求的充分资格 门:17
6. 腓利门所欠的双重债务 门:19b-20
(四)结语和祝福 门: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