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
上帝奇妙的應許
經文:希伯來書六:13—七:14
希伯來書的作者寫這本書信的主要對象是猶太人基督徒,因此,他在這本書信中會經常引用舊約聖經的資料這一點是可以了解的,這就像馬太福音的作者一樣,是寫給猶太人看的一本福音書,所以馬太福音讀起來就有許多舊約聖經的資料被引用,特別是先知的文獻更多。從第一章開始希伯來書談到上帝的創造,引用了詩篇的作品;第二章再次引用詩篇的作品,然後在第三章就引用了出埃及記,而在第四章除了引用創世記的作品外,也繼續引用詩篇中大衛的詩歌。在第五章談到亞倫作為大祭司的職分,這必定與出埃及記的背景離不開,也一定和利未記有關。現在我們所讀的這段經文又是與創世記有密切關係,這些都告訴我們作者的用心,他主要的目的是在勸勉那些在信仰上已經有動搖現象的猶太人信徒,鼓勵他們要有堅定的信心,要像他們的祖先亞伯拉罕一樣,做一個上帝所喜悅、忠實的僕人。不要忘記隨時隨地保持一個基本的信仰態度:讓人因為他得到上帝的賜福。作者這樣寫作的用意,就是要讓這些在信仰上陷入困擾的信徒明白:不要讓外來的環境、力量所牽絆。要對上帝有信心,這是得到上帝應許最好的方式。
在第六章十二節作者特別提到有成長的信仰,就是沒有懶惰,而是會「仿效那些信而有恆的人,來領受上帝的應許」,這句話對當時的猶太人基督徒確實是有很大的鼓勵作用。我說過信仰是無止境的,沒有一個人能夠說他的信仰很完美,沒有,即使作者一再提起的亞伯拉罕,這位被猶太人稱為「信仰之父」,也是有他的弱點。但這些弱點並不會減少上帝對他的特別照顧,因為只要是人就有弱點,會有人的軟弱和缺點。我也曾提過使徒保羅,這位在基督教宣教史上被公認最偉大的宣教師,自己也不認為「已經贏得」從天上來的獎賞,他說自己是繼續「向著目標直奔,為要得到獎賞」(腓立比書三:14)。我們從這裡看到這些信仰前輩們之所以值得我們學習,就是他們不斷地在成長,在信仰的事上認真,持之以恆的學習、改進,這樣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
當聖經的作者說「上帝的應許」時,所指的內容乃是「上帝的祝福」。一個人的生命若有上帝的祝福,這樣的生命就會充滿著活力。就像創世記的作者在第一章所提起的,上帝創造人和萬物後,賜福給所有這些受造物,這種代表著「生命力」的賜福,就是賜給人和萬物「繁殖」、「生養眾多」在地面上(參考創世記一:20、24、28)。
有「生命力」,這是多麼好又珍貴的應許啊!想想看,在局勢危急、迫害連連不斷的情況下,一般人經歷這樣的災難時就會消沈下去,有的人會因此自尋短路,更多的人是開始採取消極的態度,甚至每天都會生活在恐懼與不安的狀況中。但當一個人有活躍的生命力時,就不是這樣了;他必定會更活躍,而且會持續不斷地想盡一切辦法要突破所有的困境,為的就是要找出生命的活路來。希伯來書的作者就是要告訴當時的猶太人基督徒,不要灰心,要學習那些在信仰上持之以恆的前輩,他們是得到上帝應許的人,在生命最艱困下也能活出生命的光芒。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經文的內容:
第六章十三至二十節:
13上帝向亞伯拉罕立下應許的時候,他曾發誓。因為沒有比他自己大的,他就指著自己的名發誓。14他說:「我一定要賜福給你,使你多子多孫。」15亞伯拉罕耐心等待,終於得到上帝所應許的。16當人發誓的時候,他指著比自己大的發誓;這誓言做擔保結束了人和人當中一切的爭執。17對那些要領受應許的人,上帝要明明白白地指示,他永遠不會改變自己的計劃,於是在應許上面加上誓言。18這兩件事是不能改變的,因為上帝不會撒謊。因此,我們這些尋求他庇護的人深受激勵,要抓住那擺在我們前面的盼望。19我們有這盼望,正像生命之錨,又安全又可靠,通過了天上聖殿的幔子,直到裡面的聖所。20為了我們,耶穌作了先驅,先到了那裡;他已經按照麥基洗德一系永遠作大祭司。
這段經文再次讓我們看到作者引用創世記所記載,有關亞伯拉罕被上帝呼召出哈蘭時所應許他的,要賞賜給亞伯拉罕有數不完的子孫,也有廣大的土地可讓他成為大國(參考創世記十二:2),這樣的應許是持續不斷,上帝一再向他提醒(十五:5—7、十七:6—7、廿二:16—18),為的是要讓亞伯拉罕不至於在遇到困境時喪失了信心。
請注意第十三節所說的上帝「指著自己的名發誓」這句話,為甚麼要指著自己的名發誓?這有甚麼意義呢?當然很有意義。因為上帝是永恆的上帝,因此,當作者說上帝「指著自己的名發誓」時,意思就是說這樣的誓約是永遠的,既不會改變,也不消失。即使天地都改變了,也廢除了,上帝所發出的誓約還是存在(參考馬太福音五:17—18)。
另一方面,在摩西的法律中規定不可以隨便發誓,如果發誓,就必須依照所發的誓去行。更不可以指著上帝的名發假誓,因為這樣做,等於是在褻瀆上帝的名(參考利未記十九:12)。現在上帝說指著祂自己的名發誓,這表示上帝一定會依照祂自己所發出的誓言實現祂答應的應許。因為若上帝不能實現自己的誓約,等於在羞辱自己的神聖一樣。因此,在第十四節接下去就說上帝「一定要賜福」給亞伯拉罕,因為上帝是指著自己的神聖之名來發誓,並且也與亞伯拉罕訂立了永遠之約(參考創世記十七:7—14)。
第十五節,作者強調亞伯拉罕有「耐心等待」才得到上帝這樣的應許。這「耐心等待」一詞,在希臘文是由兩個字合成起來的,包括了「長的」(makros)和「心、靈」(thumos)這兩個字。這是很有意思的一個複合名詞,表示一個人有長久的心靈、心志之意。這讓我們得到一個很好的信息:與上帝立約的人,必須有「長久心靈」的準備。信仰就是要這樣的態度,因為信仰並不是一蹴可幾的,而是需要一段長時間的訓練、薰陶。這也是我經常對大家說的:信仰是一輩子的生命大事。創世記的作者就是這樣告訴我們,當亞伯拉罕七十五歲被上帝呼召出哈蘭,直到一百歲才得到一個孩子。前後得到上帝的應許有兒子長達廿五年,這可不是一段短的時間。
第十六節,作者在這裡引用了摩西法律中的規定為例,是說:「如果有人受託看管別人的驢、牛、羊,或其他牲畜,牲畜若有死傷,或被搶走,卻沒有證人,受託人必須到敬拜的場所發誓,表示他沒有偷物主的牲畜。這樣,物主就得接受損失,受託人不必賠償。」(出埃及記廿二:10—11)這裡提到發誓必須到「敬拜的場所」,意思就是指著上帝的名發誓。上帝鑑察人的內心,有沒有作假,就只有上帝才能分辨出來。
第十七至十八節,作者特別強調上帝的應許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原因是上帝的應許是有祂的誓言在裡面,因為上帝是神聖的,祂對自己所說的話必定會實現,在祂實踐所承諾的誓言之前,祂是不會改變已經應許的事。這也是希伯來書的作者要我們明白的:在上帝的應許裡面,含有上帝的誓約在其中。
第十九至二十節,當迫害來臨的時刻,人對生命最大的盼望就是能夠安全穩定的生活。作者在這裡提到上帝的應許就像「生命的錨」一般。我們知道「錨」是用在船停泊於港口的時候,讓船穩定下來,也是最安全的時刻。
另一方面,作者在這裡也將耶路撒冷聖殿「至聖所」的觀念引用在此;猶太人一直有個觀念:「至聖所」乃是上帝顯現與大祭司對話的地方,是神聖之地,也是每一位大祭司一生所期盼的事(參考路加福音一:8—11)。而基督徒則是最期盼能進入上帝的國度,不是人間聖殿的「至聖所」之處。因此,作為大祭司的耶穌基督,他已經成為一位先驅者進入上帝的國度,他是帶領著所有信靠他的人進入了上帝的國度裡。耶穌基督帶給信靠他的人有安全、穩定的生命,就像一艘船進入港口拋下了錨一般。
第七章一至三節:這麥基洗德是撒冷王,也是至高上帝的祭司。在亞伯拉罕殺了諸王,從戰陣回來時,麥基洗德去迎接他,並給他祝福。2亞伯拉罕把自己所取得的都拿十分之一給他。(首先,麥基洗德名字的意思是「正義的王」;又因為他是撒冷王,他的名字也有「和平的王」的意思。)3麥基洗德沒有父親,沒有母親,沒有身世族譜,也沒有生死的記錄。他跟上帝的兒子相似,永遠作祭司。
希伯來書非常特別的地方,就是在第七章整章的篇幅都是在介紹麥基洗德這位大祭司。但不論是在舊約創世記第十四章十七至廿四節,或是詩篇第一一○篇四節,都只是提到麥基洗德是祭司,卻都沒有提起他的身世背景,或是他到底是怎樣出現的。不過由於創世記第十四章提到亞伯拉罕和麥基洗德之間有過互動,因此,幾乎猶太人都會知道麥基洗德乃是一位大祭司。
從第一至二節這裡提供給我們一個很好的資料,就是麥基洗德乃是「至高上帝的祭司」,「至高」這個詞已經說明了是屬於上帝的位階那樣,沒有人可以與之相比的境界,而麥基洗德既然是「至高上帝的祭司」,就表示他和上帝之間的關係非常特別,也可以說是在上帝身邊專門服事上帝的祭司。同時在第二節則告訴我們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正義的王」、「和平的王」。
第三節非常重要,因為這一節是在介紹麥基洗德的身世背景,但我們卻發現麥基洗德是「沒有父親,沒有母親,沒有身世族譜,也沒有生死的記錄」,這樣看起來,麥基洗德是非常神秘的一位大祭司。由於耶穌基督有生,且有死又復活,因此,在第三節作者就特別強調麥基洗德是和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相似」。也就是雖然都是上帝特別的僕人,但卻有不相同的地方。
第四至十節:
4你們想一想,他是多麼偉大呀!族長亞伯拉罕把所有戰利品的十分之一給了他。5那些作祭司的利未子孫,是按照法律的規定,向以色列人民,就是他們自己的同胞,收取十分之一,雖然他們同樣是亞伯拉罕的子孫。6可是,麥基洗德不屬於利未的世系,他卻從亞伯拉罕收取十分之一,並且為那領受了上帝應許的亞伯拉罕祝福。7給人家祝福的比那受祝福的人大,這是無可懷疑的。8就祭司們來說,他們是收取十分之一的人,是必死的;但是,就麥基洗德來說,他也收取十分之一,卻是活著的,正如聖經所說的一樣。9因此,當亞伯拉罕繳納十分之一時,我們可以說,利未也繳納十分之一(本來利未的子孫是收取十分之一的)。10其實,麥基洗德迎見亞伯拉罕的時候,利未還沒有出生,可是我們可以說,他已經在他的祖先亞伯拉罕的身體裡面。
這段經文為麥基洗德和利未人之間的差異作了明確的說明;對猶太人來說希伯來書所引用的例子是相當熟悉的,一則有關亞伯拉罕從戰場上打勝仗回來後,就是看到麥基洗德迎接他,於是亞伯拉罕就從戰利品中取出十分之一給麥基洗德,這段故事是記載在創世記第十四章十七至二十節。然後在第五節提到有關作祭司的利未子孫,向以色列人民收取十分之一,因為他們是專心負責祭司的工作,且不能擁有土地,因此,以色列的各支族必須在收入的十分之一交給他們。這件事記載在民數記第十八章廿一至廿四節。只要是猶太人都會清楚知道這項法律規定,因為這是與他們獻祭有關。
特別要注意的是第六節提到麥基洗德並不屬於利未支族的後裔,並且還從亞伯拉罕得到十分之一的貢品,並且也祝福亞伯拉罕,這些舉動都在表明麥基洗德比起利未人還要尊貴、高階。因為早期的東方社會是只有長輩為晚輩祝福,所以作者在第七節表明了麥基洗德的身份遠超過利未人的祭司地位。
第八節需要和第三節相對照來看;在第三節提到麥基洗德並沒有「生死的記錄」,且是還活著,而利未人則會死。這又強化了麥基洗德和上帝之間的關係是永恆的。我們知道在舊約聖經中,只有兩個人在記錄上是沒有死去的,一個就是以諾,他總共活了三百六十五歲,因為和上帝有非常好的關係,因此被上帝直接帶回天上去(創世記五:21—24)。另一位是先知以利亞,他是被上帝用「火焰馬車」接到天上去(列王紀下二:11)。而希伯來書的作者說麥基洗德沒有死,表明的就是他和上帝之間親密的關係遠勝過利未人。因為利未人是亞倫的後裔,這樣,麥基洗德的身份又比亞倫的位階要高,因為他是連亞伯拉罕也要給他十分之一的禮物,並且他還能為亞伯拉罕祝福。
從上述這些資料,我們整理出作者將麥基洗德比較利未人的祭司角色之後,有幾點明顯的差別:
一、是麥基洗德並沒有一般人的家世背景,他既沒有父親、母親,也沒有身世族譜,也沒有生死的記錄,這些句子都在暗示著麥基洗德乃是直接來自上帝。而利未人則是雅各的第三個兒子,是被分別出來專門擔任祭司工作的。
二、是利未人從以色列各支族中取得十分之一,而麥基洗德則是從亞伯拉罕手中得到十分之一。但亞伯拉罕是利未人的遠古祖先,因此,當亞伯拉罕給麥基洗德十分之一時,也同時代表著利未人給麥基洗德這項份額了。
三、是麥基洗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為亞伯拉罕祝福,但利未人則是亞伯拉罕甚遠的後裔,二者之間簡直無法同等地位相比。不僅是不同的時代,更是不同的輩份,因為只有長輩才能為晚輩祝福,而麥基洗德具備了這個「長輩」的身份。
四、是利未人是會死的,但麥基洗德並沒有死。所謂會「死」,並不是單指肉體方面的,也表示著人的內心是否潔淨?心思意念是否純潔?利未人雖然是擔任祭司的工作,但也會有人的軟弱,包括對祭典禮儀的態度隨便等。例如撒母耳記上第二章十二節就記載祭司以利的兩個兒子非常隨便,並沒有遵守祭典禮儀應該有的規定,結果引起上帝極大的生氣。這就是一種所謂的「死」,是信仰生命的「死」。而麥基洗德既然是永遠當祭司,就表示他是在永恆的生命領域裡擔任著這份工作。
第十一至十四節:
11從前頒給以色列人民的法律是根據利未的祭司制度的。那麼,要是利未祭司制度的工作是完全的,就用不著有另一種麥基洗德—不是亞倫—制度的祭司出現。12既然祭司制度改變,法律也得改變。13我們的主,就是現在所討論的那一位,是屬於另一支族的;這一支族從來沒有人當過祭司,在祭壇前供職。14大家知道,我們的主是屬於猶大支族的;摩西講到祭司的時候,並沒有提起這一支族。
第十一節可以說是提到了整個問題的核心了;在這一節作者強調利未人擔任祭司的工作,是根據摩西法律來制定的。而這樣的法律原本也是上帝頒給以色列人民的,應該說是美好的,但卻因為人的心地並不純潔,即使利未人很依照法律的規矩行事,也會因為人心的腐敗導致祭典禮儀上有了缺陷,所以才需要麥基洗德這位永恆的祭司來彌補。如果我們將這句話用來比較一下耶穌基督所說的:「不要以為我來的目的是要廢除摩西的法律和先知的教訓。我不是來廢除,而是來成全它們的真義。」(馬太福音五:17)這句話已經說明了即使摩西法律有它美好的地方,卻也因為人的軟弱往往將這些美好的法律給弄遭或扭曲了(參考馬可福音七:8—13)。但耶穌基督就是將這些缺陷現象給彌補完全。
第十二至十四節再次說到祭司傳承制度,是以利未支族為主要對象。如果不是利未人就不能代表著祭司的角色,不能擔任祭司的工作,這是摩西法律的規定(參考利未記第八章,民數記八:5—26)。但我們知道會設立這項法律,是因為先揀選了亞倫和他的兒子當祭司,而後才制訂法律明文規定亞倫的後裔一出生就是要擔任祭司的工作。作者在這裡就直接提到耶穌基督並不是屬於利未支族的後裔,他是屬於猶大支族的系統,但他卻是成為最偉大的祭司,主要是說明耶穌基督並不是依據摩西法律的傳承而來,他乃是上帝直接差派來到這世界,為的是要他擔當人類的罪,並且獻上自己的生命在十字架上。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帶給我們的信息:
一、上帝的應許是不會改變的,因為在祂的應許裡面有祂神聖的誓約。
希伯來書的作者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亞伯拉罕就是因為相信上帝對他的應許會實現,因此,創世記的作者說在上帝的眼中亞伯拉罕是一位「義人」(參考創世記十五:6)。而事實上,上帝對亞伯拉罕的應許並沒有因為時間的轉逝而消失,而是確確實實在亞伯拉罕的身上應驗了祂所給予的應許。希伯來書的作者這樣強調之因只有一點:上帝的應許是以祂的誓言為基礎。換句話說:在上帝的應許裡面,包含著祂的誓言。因為上帝是指著自己的名發誓(參考創世記廿二:16),而祂的名是神聖的。神聖的上帝絕對不會使自己的應許落空,因為那樣做等於是污穢了神聖的意義,神聖的上帝絕對不會這樣做。
另外還有一個特點,當聖經的作者說上帝以祂的名發誓時,也在表明這種誓約是持續到永遠的,不會改變的。出埃及的故事中一再提起這樣的例子;例如:當以色列人民在埃及過著極為痛苦的奴役生活時,他們呼求上帝的拯救,出埃及記的作者說:「上帝聽見了他們的呻吟,記起他曾與他們的祖宗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立約。他看見以色列人被奴役的境況,非常關心他們。」(出埃及記二:24—25)而當以色列人民在曠野背叛上帝的教訓,摩西向上帝懇求息怒時,就是用上帝曾經發誓過的話,摩西說:
「上主啊,為甚麼向你的子民這樣發怒呢?他們不是你用大能大力從埃及救出來的嗎?為甚麼讓埃及人說,你故意領他們離開埃及,為要在山裡把他們完全消滅了呢?求你息怒,回心轉意,不要向你的子民降大災禍。求你記念你的僕人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記得你向他們發了嚴肅的誓言,要使他們子孫繁多,像天上的星星那麼多,並且應許把這整塊土地賜給他們的後代,作為永久的基業。」於是上主改變了心意,沒有把原來要加給他子民的災禍降在他們身上。(出埃及記三十二:11—14)
這段經文讓我們看到上帝是一個紀念誓約的上帝,也是一個堅守誓約的上帝。祂不會改變已經立過的誓約,這一點也是聖經給我們非常寶貴的信息。
另一方面,我們也從這裡看到一個非常珍貴的信息:上帝的約是會澤被後代子孫的。我們看到這些以色列人民的祖先與上帝立約,結果他們因為祖先的約得到上帝的看顧和帶領,也得到上帝的寬恕和憐憫。上帝頒發給摩西轉給以色列人民的十誡中就這樣說:「愛我、遵守我命令的人,我要以慈愛待他們,甚至到千代子孫。」(出埃及記二十:6)這就是聖經所告訴我們的,上帝的愛是真實的,並且是「永不止息」的(參考哥林多前書十三:8)。
今天在基督教會中,我說過最重要的約有兩種,其一是受洗的約,另一就是結婚的約,這兩種約都是永遠的,只要我們活著的一天,這約就永遠存在。受洗,這是與上帝立約,在這約的當中,我們得到上帝在耶穌基督裡明確的應許—獲得拯救。我們看約翰福音的作者給我們的信息所說的:上帝是為了要表明祂對世人的愛,才差遣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到這個世界,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要拯救世人免於滅亡(參考約翰福音三:16—17)。
看吧,信耶穌基督就有生命獲得拯救而不至於滅亡的福份,這就是為甚麼在基督教會裡看洗禮是一件非常珍貴、重要的聖禮典之因。因為洗禮在表明的就是與上帝立約,而上帝的約中有祂神聖的誓言在裡面,這誓言就是祂對我們有罪的人特別的愛—寬恕、憐憫的愛,而這愛將會延續到代代子孫,這是多麼好的福份啊!因此,我們必須要珍惜這樣的約,也要好好保存這樣的約,好使我們的家庭分享這約的福氣,並且將這約的福份延續到我們子孫的身上。
另一個約就是婚約。請注意,婚約雖然是兩個結婚的當事者彼此立約,可是請不要忘記,那是請上帝當約的見證者,也等同邀請上帝參與兩位婚姻當事者所立的約中。這就是為甚麼耶穌基督相當明確地強調說:「任何男人休棄妻子,再去跟別的女人結婚,就是犯姦淫,辜負了妻子;妻子若離棄丈夫,再去跟別人結婚,也是犯姦淫。」(馬可福音十:11—12),其因就在這裡,因為休棄自己的婚姻對象,就是等於否定了上帝參與見證這婚約一樣的嚴重。
我一再強調過,結婚禮拜重要的就是在立約,如果你以非常誠實敬虔的心邀請上帝一同當你們婚約的見證者,則這婚約就是帶有上帝的應許在裡面,是非常珍貴的,因為婚約是在發誓,在上帝面前發誓,等於是以上帝的神聖作證,立約的當事者就必須用敬虔與誠實的心靈立約。也因為這樣的婚姻誓約含有上帝的應許在裡面,我們相信上帝必定會將祂的祝福與這對當事者同在,並且會延續到後代子孫身上。因此我們說婚姻的約是神聖的,其因也在此。
二、耶穌基督的愛,使我們成為上帝最喜愛的子民,為的是希望我們也能幫助別人成為祂喜愛的子民。
我們看到希伯來書的作者很有系統地在介紹耶穌基督作為一個偉大祭司的職分,是遠勝過其他所有的祭司。希伯來書的作者說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他不僅勝過亞伯拉罕、摩西、亞倫,甚至是所有的利未人。希伯來書的作者之所以這樣強調,只有一點就是:耶穌基督乃是為所有信靠他的人而成為獻祭的羔羊,他將自己獻祭在十字架上。作者強調從亞伯拉罕傳承下來的,就是摩西、亞倫、利未人等擔任祭司的角色,且在摩西的法律中規定,必須是具有利未人的後裔身份才可以擔任祭司,但因為耶穌基督就像麥基洗德一樣,是直接從上帝而來,是真正的完美、聖潔。他將我們的罪帶到十字架上,並且將這些罪惡和他一起釘死在十字架上面。
在以色列人民中有一個非常重要且有意義的觀念,就是他們因為自認是上帝特別揀選的族類,因此,他們會自視是聖潔的子民,因為上帝是聖潔的,祂的選民也必須是聖潔的才可以(參考利未記十九:1—2)。有這樣的認知是非常好,可惜的是他們並沒有確實將這樣的觀念實踐在生活中,相反的,他們因為自認是聖潔的民族,卻進而藐視其他族群,認為別的民族都是不潔的族類,這樣不但沒有使自己更加謙卑,而是逼自己進入驕傲的死胡同裡,這種態度是不正確的。正確的態度應該是:自己被揀選成為上帝的選民後,就應該更加小心過聖潔的生活,使別人因此也跟著學會怎樣過聖潔的生活才對。使徒保羅就是這樣子勸勉所有的基督徒,必須有這樣的信仰認識。在他寫給羅馬教會的基督徒書信中就這樣說:
「所以,弟兄姊妹們,既然上帝這樣憐恤我們,我勸你們把自己當作活活的祭物獻給上帝,專心事奉他,蒙他喜悅。這就是你們應該獻上的真實敬拜。不要被這世界同化,要讓上帝改造你們,更新你們的心思意念,好明察甚麼是他的旨意,知道甚麼是良善、完全,可蒙悅納的。」(羅馬書十二:1—2)
真正上帝的選民就是要這樣,因為耶穌基督是用他的生命作為祭品獻在祭壇上,以如此珍貴的代價來換取我們的生命得到上帝的赦免、憐憫,和拯救。因此,我們應該珍惜這樣的恩典,而不是用驕傲的態度說:我們是上帝所喜愛、揀選的「新的以色列人民」,只有我們會得救。然後瞧不起那些非基督徒,或與我們以不同形態表達信仰方式的人,認為他們都很沒有水準、迷信,這是非常不應該的。比較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我們要活出有耶穌基督救贖恩典的新生命內涵,好使別人因為我們的新生命觀、新生活和工作態度,也會隨著我們同樣看到、得到、享受到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救恩,這樣才是正確。
(講於二○○二年三月廿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