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
一.分段和主要内容:希伯来书第一章透过基督作为神的儿子,超越了先知和天使;第二章透过基督作为人子超越了天使;第三章讲到基督作为儿子超越了作为仆人的摩西。希伯来书不仅是讲基督的超越,更是讲到面对这种超越,信徒当有的生活。于是在讲到这些超越时,都带出相应的劝勉来,好叫我们晓得当如何行:既然基督超越了先知和天使,我们就当越发郑重所听见的道理(2:1);既然基督超越了摩西,以色列人因不信未能进入那安息,我们今天就不可硬着心,而是要将起初的信心坚持到底(3:14)。第四章劝勉我们当竭力进入那安息(4:1)。第五章开始讲基督作为大祭司,既有亚伦的职分,但又超越了亚伦,乃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为大祭司(5:10)。在更深谈及基督作为大祭司的课题前,作者的话题转移到信徒的身上,讲到他们生命的光景:他们只能吃奶,不能吃干粮,还是停留在神圣言小学的开端那里,而未能长大成人。进入第六章,继续这个话题,可分为四个小段:1-3节为第一段,劝勉信徒“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4-8节为第二段,讲到那些离弃道理的人,他们必失去从新懊悔的机会,近于咒诅,结局就是焚烧。9-12节为第三段,劝勉信徒要显出殷勤,不懈怠,就得以凭信心和忍受而承受应许。13-20节为第四段,指出神应许的确实,是我们可以持定的。第六章是插入的一部分,预备信徒的心,好叫众人的心窍习练得通达,能分辨好歹,得以长大成人(5:14)。神的道有初级的开端部分,也有高级的进阶部分,每一个信徒都当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关于麦基洗德等次的祭司便属于更进一步的神的圣言,因此作者在这里特别指出信徒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1-3节),不要象那些不求长进,而离弃真道的人,他们的结局极为可悲(4-8节);反倒要殷勤,不懈怠,效法那些凭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12节),因为神的应许是确实的(13-20节)。
二.辅助性问题:
1, 本章列出哪些关乎基督道理开端的事?它们分别讲什么?
有六个方面的事:A)懊悔死行(repentance from acts that lead to death):信徒基本教义的头一件事首先是悔改。这种悔改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事:一是导致死亡的恶行;二是带不出生命的自以为义的行为。这两者都称为“死行”,因为都与得生命及造就生命无缘。因此信徒的悔改不是泛泛地“人非无过”,或“人人都是罪人”,而是清清楚楚面对自己的“死行”,而有真正地悔改。B)单单悔改还不够,必须作一个信靠神的人。懊悔死行是意识到自己的不行,信靠神是意识到神行。真正的悔改及真实地信靠立定了信徒信主的根基。C)信主的根基立定了,紧接着便讲到两个礼仪,第一个是各样洗礼。原文中并无“礼”字,因此更确切的翻译应当是“各样的洗”。这当包括:施洗约翰的水礼、主耶稣用圣灵与火的洗礼(路3:16,徒2)、信徒的水礼(罗6:3-4)、神话语的洗(弗5:26)等。D)第二个礼仪就是“按手之礼”:按手与按立、差派、联合在有关(徒6:6;13:13),也是在治病之时所用的(可16:18,徒28:8),也可以用于祝福(太19:13-15),或是分赐恩赐给人(提后1:6)等。E)在基本教义的部分也有关乎将来的,这里提到两件事,一是“死人复活”。在哥林多前书15章中有关乎这方面详细的教导。F)此外还有另一个就是“永远审判”,包括信徒的审判(彼前4:17)及不信者的审判(启20:12-13)等。这些都属于基督道理初阶的部分。作者深深觉得这些根基不必再立,是每个信徒都当清楚把握的。因而指出“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基督徒的人生是一个一生一世不断竭力追求的人生,为的是进到完全的地步。在第五章里叫我们看见什么是真正的完全:“他虽然为儿子,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他既得以完全,就为凡顺从他的人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5:8-9)。“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这是耶稣得以完全的记号,今天我们这些人要竭力进入完全,也要经历苦难以致学会顺从。这不再是奶,而是干粮。这是仁义的道理,心窍习练得通达之人就能分辨了。因此希伯来书的作者说,“神若许我们,我们必如此行”(6:3)。
2,当如何看待本章中的4-8节?这究竟是针对信徒还是非信徒?这段话对我们有何提醒?
关于4-8节,有不同的解释。常见的三种解释有:A)这段经文是针对听过福音,有过感动,但却未真正信主之人来说的。从一定程度上说,这段话切实与这些人有关,但若把这段经文只局限在未信主的人身上,就不是那么妥当。这些人实在谈不上“于圣灵有份”(4节)。而且他们原本就没有真信,因此谈不上“离弃真理”,或是“重新懊悔”(很难说他们真正懊悔过)。他们原本就与基督的十字架无份,因此也谈不上“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地羞辱他”(6节)。B)第二种解释是说这一段谈到已经信主的基督徒失去救恩的事。照着4-6节的描述,这些人更可能是信主的,因为他们“蒙了光照”、“尝过天恩”、“于圣灵有份”、对神的话有感觉,而且也经历过“来世的权能”,这些都实实在在描述了一个真正经历见证过主的人生命之经历。如果6节和8节所说的是失去救恩的事,那4-8节就是在谈一个信主之人可能失去救恩了。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似乎6节和8节不必指失去救恩而言,这也可指神的管教和对信徒的审判来说,而且这种可能应当是更大,这就是第三种说法了。C)针对基督徒的管教来说,指出信徒若不顺从神的话,将受到极重的审判。这与圣经其它地方的教导也是一致的。从5章11节开始作者便开始谈及信徒的情形,显然对于信徒的情形不满:称他们为婴孩,只能吃奶,不能吃干粮(5:12);又劝他们要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6:1)。因此4-8节是针对那些只愿意吃奶,而不愿进入完全的信徒来说的,借着这个警告来提醒他们不要落入6节及8节的审判中。从作者在9节的说法也可以体会出来。在盼望和爱心中,作者说,“我们虽是这样说,却深信你们的行为强过这些,而且近乎得救”。当信徒不愿长进,他将成为离弃道理,而失去从新懊悔的机会:他已经认识神儿子的救恩,他也晓得神善道的滋味,但却不愿意顺从,如同撒在荆棘里的道,有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把道挤住了,不能结实,因此遭受被废弃,而焚烧的结局(太13:22,来6:8)。因此6节中所说的“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并不是指失去救恩,而是指“不能从新懊悔”,以致被带到审判台前。这不是在讲得救或不得救的事,而是在讲“永远审判”的事。哥林多前书3:15节说,“人的工程若被烧了,他就要受亏损,自己却要得救;虽然得救,乃象从火里经过一样”。约翰福音15:6中也提到同样关乎信徒受审判的事,“人若不常在我里面,就象枝子丢在外面枯干,人拾起来,仍在火里烧了”。圣经中说我们是“神所耕种的田地”(林前3:9)。若生长菜蔬,合乎主用,就从神得福;若长荆棘和蒺藜,就被烧掉。不是叫田地全然毁坏,而是叫荆棘被焚烧。对于田地而言,田地(信徒)还在;但荆棘(信徒的行为)却受了审判。从另一个层面上说,今天已有不少信徒在经历这样的一种审判:当夫妻两人信主,却不照神的话语行,作丈夫的不爱自己的妻子,作妻子的不敬重自己的丈夫,他们离弃道理,心里变得刚硬,以致在这件事失去重新懊悔的机会,天天过着如同火烧的日子。与不信的人没什么区别,乃是“近于咒诅”(8节)。
神有一个审判的原则:“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彼前4:17)。这个审判也将极为严厉,因此信徒当存敬畏神的心,活在主面前,不要离弃神的道,反要离弃罪恶,脱离咒诅,从神得福。另外也留意8节中的“近于咒诅”及9节中的“近乎得救”。“近于咒诅”与“全然咒诅”略有不同。“全然咒诅”是不信之人的结局。若信徒不照神的话语行,他所要经受的审判是相当地严历,“近于咒诅”。“近乎得救”也不是“全然得救”,因信徒若不完全,要经受火的审判,“虽然得救,却象从火里经过一样”,是一种“仅仅得救”(彼前4:18)。
3,信徒当如何承受应许?
A)显出殷勤(11节),不懈怠(12节):信徒生活的见证是极为要紧的。“你们所做的工”及“为他名所显的爱心”是神所记念的。这爱心表现在对圣徒的伺候上。这些信徒们先前伺候,现在还是伺候(10节)。B)坚持到底,才有满足的指望(11节):满足的指望与坚持到底是有关系的。大部分的人,可以坚持一下、两下,但坚持到底就很难了。但神的话告诉我们:唯有坚持到底,才能带出满足指望的果效来。C)信心:要承受应许,信心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信心,应许便归于徒然,在他身上发不出果效来。D)真正的信心与忍耐又是不可分的。透过忍耐,信心得到试验,证实和坚固。人的误解常是以为有信心就够了,盼望透过信心立竿见影。但真正的信心是透过在忍耐的等候中而成为完全的。“这样,亚伯拉罕既恒久忍耐,就得了所应许的”(15节)。
4, 神的应许有何特别之处?
在出埃及记32:13中提到神曾指着自己起誓说。按理说,有神的应许已是够了,但神又以起誓的方式把这应许说出来。“籍这两件不更改的事”-神的应许本身及神为这个应许所起的誓,格外显明他的旨意是不更改的(17节)。借着亚伯拉罕的恒久忍耐,他得着了。
借此经上鼓励我们也当存同样的盼望,“持定摆在我们前头”的指望。这个指望就成了我们灵魂的锚。经上从四个方面来讲这个指望:A)是我们灵魂的锚:我们的灵魂得安宁的前提和凭据是神所给我们的应许。这应许是我们安稳的根基。B)又坚固(asphales):Hope is undisturbed by outward influences (Westcott),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C)又牢靠(bebaia):“Firm in its inherent character”(Westcott),内在本质所带来的坚固。神的应许是坚固的,借着他所起的誓就更牢靠了。D)通入幔内:这是神的居所,永生神同在的地方,是不能震动、不能衰残、永远长存的。因此我们的盼望是确实的。更有耶稣所为先锋,为我们进入幔内,成了永远的大祭司,我们的盼望就更坚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