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
惟一的证人
“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衪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神宝座的右边”(来12:2)。
前一讲中我们已讨论过12:1,作者在这一节中回顾历史,从亚伯开始,列出一些信心的伟人。这确实是世界历史上一个奇妙的伟人名单。世界并未意识到他们的伟大。作者说他们“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然而他们却是凭着信心而活,工作,受苦,得胜。
从历史的亮光中,作者鼓励他的读者继续加入这伟大的行列。他呼吁我们,不要让过去因我们的行动而遭到破坏。“我们既有这许多的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着我们”,就是那些向我们见证信心之价值的人。作者呼吁我们放下重担,脱去容易被人称羡的罪,专心向前奔跑。这是一个重要的呼吁。正如前面说过的,我们要继续下去,不能让神在这世上的大业受亏损,所以要面向目标,以同样的原则,同样的勤奋,奔跑前面的路程。
现在要思考的经文和前一讲中所探讨的有密切关系。前面所思想的似乎还不完整。作者提出了呼吁,但他似乎还有话要说,他要论及一项最终极的事。
本节经文最开头用的字,显示目前要说的和前面已说过的事之间有密切关系。“仰望”是一个分词,表示语气的持续性。
本书作者的整个负担,在于论到神儿子的超越性和祂的权柄。他不曾片刻偏离这个观念。此处他的用词则将圣子放在常人的生活层次上。他使用了主为人时的名字──“仰望……耶稣”──这点饶富意义。固然他在全书信中不断使用这个名字,但此处则别具意义。纵观第1章,作者列出了许多人名:亚伯,以诺,挪亚,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摩西及其它人,最后是耶稣。祂被列在同一行伍,同一承继,同一人性,同一族类中。藉此种巧妙的文字运用,作者实际上是在说,这位至高、最终的神子,也曾在同一层次上过着人的生活,按神呼召人的同样原则去生活。
我相信读希腊文新约的人,必然会被“仰望”一词所吸引。英文圣经的读者不会特别留意这词,我想主要是因翻译上的差错。韦慕特(Weymouth)的译本则注意到这个希腊宇,他译成“转眼仰望耶稣”。我们读新约有关耶稣生平的记载,使徒行传及各卷书信,会不断发现作者常常提到人眼睛的运用;英文和希腊文一样,有不同的字来形容眼睛的不同用法。希腊文中有一字只是表达普通的观看。另有一字意思是指用理解、体会的心去看。还有一字是指以热切审查的态度去看。还有一个字是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这只是举几个例子,还可以找出更多的字。这些是在强调一个事实:作者此处所采用的字,在新约圣经其它地方从未出现过。它的字根显示,这种“仰望”是盯着看;那不是掉以轻心的一瞥,不是带着完全理解之心的观看,不是审查的眼光,不是批判地观察;这种“望”暗示着惊讶之情,所看见的东西完全吸引住人的心。这字的字根含义,因一个接头词apo而更加强化,它指不单单睁大眼睛看,而且完全被所看到的事物吸引住,以致对四周的东西视而不见。我们要转眼仰望。此处所看之物的重大价值,可由它和上一段的对比显明出来。我们固然要注视见证人,但另有一个对象会令我们的视线转离他们,和其它一切事物。“仰望”一词首先指出惊讶的成分,其次暗示这对象是如此吸引人,以致使我们对周遭的事物混然不觉。
这就是奔跑前面路程的秘诀。见证人有其价值。他们为信心的大能作了美好的见证,但是最终吸引我们、鼓励我们继续奔跑的,却不是理性的,我应该说,这绝对是感性的经验,而又揉合着理性的因素。作者用“仰望”一词,说明我们一旦见到耶稣,就会被祂深深吸引,以致忘记其它事物;我可以说,这么一来自然会使奔跑的人放下妨碍跑路的重担──脱去不信的罪。
那么我们仰望耶稣时,会看见甚么呢?作者接下去的话回答了这个问题。他用“衪”这个字,将下面的叙述和前面提到的名字“耶稣”相连。“衪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神宝座的右边。”这几句话让我们看到主当日在世的情景,短短数言,每一句都闪耀着荣美和亮光。首先我们可以提纲挈领地说,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理想生命的画面:祂是信心的创始者和成终者。然后作者又指出,祂热爱见到神的得胜:“那摆在前面的喜乐”;接着揭露祂行过的路径:“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最后描述祂得到绝对的胜利:“便坐在神宝座的右边。”
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作归纳。我们仰望耶稣时,看见了甚么?看见的是一个掌管生命的原则,就是信心;一个充满热爱、活力的生命,就是祂前面的喜乐;一个响应原则的过程,也是顺服所爱的过程,就是忍受十字架的苦难;也看见一个卓越的结果,就是因着上述原则、热爱,和过程而产生的:祂坐在神宝座的右边。让我们简短地思想这几件事。
首先我们看到,信心是一个主要的原则。为了明白作者的本意,我们必须暂停下来,思考一些词汇问题。修正译本的翻译是,“仰望为我们的信心创始和成全的耶稣。”“我们”一词是斜体字(译注:表示原文无此字),它混淆了真正的含义。作者并不是说,耶稣是我们信心的起始者和完成者。祂当然是,但这并非作者此处的意思。在“创始”下有一个旁注,建议译为“首领”。我敢说这个旁注并不能提供帮助。此处所用的希腊文,直译应该是队长。队长是走在行列最前面的,他有卓越的地位。作者回顾历史时是从亚伯开始,一直到耶稣为止。他宣告说,从历史的角度看,耶稣是最后一位,但从祂与信心的关系而言,祂超越了前面所有的人。祂是信心至高的诠释者,向人类充分说明其含义和功用。
另外“成全者”一词,在此最好译成“辩护者”。我们的主不仅仅是信心最完整、最终的诠释者,说明了它的价值,并且也用自己的生活和事工完全辩证了信心有理。经过历世历代的艰辛,在许多靠信心而活的人当中,有一位卓然特立,祂也是启示者。祂是队长,是信心的辩护者。如果我们的信心软弱,双脚疲乏,奔跑无力,就当仰望那至高的主耶稣。
我们若略略一瞥四福音书作者所记载的耶稣生平,会发现其中最突显,最吸引人,最不证自明的事实,就是耶稣靠信心而活。祂的信心首先是对神,因此就产生对人的信心,最后是对未来的信心。
祂不断与神交通,不断顺服神的旨意,这些都是祂对神信心的明证。祂如何行动?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约5:17)。祂如何教导?我没有凭着自己讲,我所讲的话,正是照着父对我所说的(约12:49-50)。因此祂是人类历史上一切相信神之人的队长。
祂对人的信心也同样明显。祂生平事迹的记载,充分显露祂始终相信人的可能性,尽管人有各样的罪和败坏。当祂面对一个人时,不论这人如何被人视为无可救药,祂都相信有恢复的可能。在此必定要声明的是:不管别人对于人性的看法怎样,祂都认为值得为之舍命。
此外,我们观察祂,聆听祂,会发现祂对未来有惊人的信心。我们若探讨祂的伦理教训,或天国奥秘的教导,以及祂对门徒、对众人的教训,会发现祂对未来从未丝毫表示失望。祂争战是为了得胜,受苦是为了拯救。祂死,是为了生。
从每一方面看,祂在信心的事上都和祂前面的那些信心伟人差异极大。亚伯拉罕的信心是伟大的,但是他曾说谎。挪亚的信心惊人,但他也失败了。作者提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如此。但有一个人从未失败。我若在奔跑途中需要信心的启发,我会看看过去的见证人,然后将眼光集中在耶稣身上,“转眼仰望耶稣。”
如果那是祂一生的原则,那么下一句话则彻底表达出祂的所爱:“那摆在前面的喜乐。”我们若以为摆在祂前面的喜乐,是指祂重返以前舍下的荣华,就错失了这句话最终的价值。那不是耶稣心中所充满的喜乐。那不是支持祂下去的热情。那也不是祂能够对门徒说:“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叫我的喜乐存在你们心里”的秘诀。
那么,祂的喜乐是甚么呢?在回答这问题时,我们不妨回忆一下那句预言性质的话,“我的神阿,我乐意照你的旨意行。”祂个人的喜乐就是遵行神的旨意。祂一切伦理的理想都是在解释神的旨意。祂心中的热望就是带领人顺服那旨意。祂的祷告也寻求这一点,祂教我们祷告:“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经过谷底一切的幽暗阴霾,经过十字架那深不可测的黑暗,祂仍然见到一线曙光,就是神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的那日子。由于祂看到了结局,所以祂总是把永恒的事物放在暂时的事物之上,以属天的来衡量属性的;那支持祂的喜乐就是:祂确知有一天可以达到最终的目标。使徒描写祂的话实在最真确不过了,“祂以在神荣耀里的盼望为喜乐。”
如果祂的原则是信心,祂热爱之力的源头是因看见最终的结局而来的喜乐,那么我们要问,在这些情形之下,祂如何采取行动?答案在这句宣告中:“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我们要以虔敬的心默想这事。在这个不喜爱神旨意,存心悖逆神旨意的世界上,要违反潮流,去追寻神旨意的完成,受苦是不可避免的必经过程。作者说祂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下文中他再度使用了“忍受”一词:“那忍受罪人这样顶撞的,你们要思想。”英文钦定本是,“……罪人这样针对祂顶撞的”,修正译本则作,“……罪人这样敌对他们自己的”。顺便一提的是,美国修正译本恢复了钦定本的译法。两种翻译的差别主要是导因于古抄本的区别。或许面对这个事实,无人敢断然下判断。然而整个论证似乎需要使用修正译本的解释。祂并不是忍受罪人对祂的顶撞。祂曾对那些跟着祂,为祂上十字架而悲伤的耶路撒冷女子说:“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为我哭,当为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哭”(路23:28)。固然祂那世代的人曾顶撞祂,但祂看见的是他们在敌对自己。这实在是十字架的中心。我们留意到,尽管在人的眼中十字架是可耻的,羞辱的,但祂却轻看这些。
这正是激发我们奔跑的最大动力。论到最终的目标,对耶稣而言,是坐在神宝座的右边;而再没有任何言语比这句话更能恰当地描述最终目标的实现了。──《摩根解经丛书》
重大的呼吁
“你们总要谨慎,不可弃绝那向你们说话的;因为那些弃绝在地上警戒他们的,尚且不能逃罪,何况我们违背那从天上警戒我们的呢”(来12:25)。
“你们总要谨慎,不可弃绝那向你们说话的。”这句话启示了作者写这卷书信的最终目的。
这书信的对象──希伯来信徒──当时正面临丧失信心的危险,并且对基督完全而最终的权柄产生理性上的犹豫。这种怀疑主要是导因于他们没有彻底试过基督。他们是基督徒,是信徒。他们已离弃希伯来人的宗教窠臼;而转向耶稣基督;但是他们不够稳定。他们还记得旧制度的庄严荣美:它有天使的管理,摩西、约书亚、亚伦的引导。毫无疑问的,这些希伯来信徒被基督的单纯所困惑。圣殿废弃了,仪式成为过去了。他们所熟悉的辉煌事物都已付之阙如。他们回顾过去,却没有充分思想到主,以致有背弃信仰的危险。正如前面说过的,他们没有试祂到底,所以作者说:“你们与罪恶相争,还没有抵挡到流血的地步”(12:4)。他们多半是在知识的层次上探讨这整件事,对基督完整的意义并未真正把握住,因为他们没有向祂完全效忠。
我们在这点上也要提醒自己:这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牢不可分。已经认识耶稣基督的人,若对祂还有理性上的犹豫,都是起因于在某方面未能按逻辑实现他的信仰告白。主自己的话清楚表达了这个重要的观念:“人若立志连着衪的旨意行,就必晓得这教训或是出于神……”(约7:17)。要试验基督教信息的神圣本质,乃是“愿意”将这信息放在试验中。凡是将自己顺服在基督的呼召之下,在必要时宁可抵挡到流血的地步也不辞的人,终必发现这教训是从神来的。
这正是本书从头至尾所秉持的理念。在第一讲中我们看见,本书信的目的在借着解释祂这个“人”,来说明主最终的、完全的权柄。从圣子的话语中,我们领受了神对人所说的最后之言。我们可以说,根据通用的历法,神最后对人所说的这一番话是发生在一千九百多年前;我们或者要问,从那时起神就未再说话吗?答案很明显:确是如此。那不表示人已经明白了祂所说的。神的教会并未充分理解祂教训的深度和广度。一千九百多年来,人们已花了许多心思去认识它,虽然那些潜心研讨的人已得着许多亮光,但套用罗滨孙(Robinson)的话:“还有更多的亮光和真理,有待从神的话语中释放出来。”
因此本书信末了的这个呼吁,“不可弃绝那向你们说话的”,应该和卷首的话并在一起读:“神既在古时借着众先知,多次多方的晓谕列祖,就在这末世,借着衪儿子晓谕我们。”这样就把开端和结尾连在一起,我们可以用短句表达:
“神……借着衪儿子晓谕我们。”
“不可弃绝那向你们说话的。”
显然作者是在鼓励我们注意耶稣的信息,但我们必须了解,那信息是神给人的信息。接下去的一段话在强调这真理:“因为那些弃绝在地上警戒他们的,尚且不能逃罪,何况我们违背那从天上警戒我们的呢?”这里再度提到神启示的两个阶段。首先神从地上的层次警告人。最后祂直接从天上对人说话。
至于过去,神所用的每一个方法都有一些重要原则,其启示也都有一些重要价值。这些分开的部分,如今都在圣子的信息里融合起来了。在耶稣来之前神对人说的话,如今并没有一句遭到抵触、否认、或废除。在耶稣基督里,每方面都再重述过,但都有了新的意义,新的价值,和添增的重点。约翰在启示录描述他在拔摩岛看见的异象时说:“衪……声音如同众水的声音。”这是至极的诗句,却启示出更清楚的亮光,更确切的解释。
我始终未能把握这句话的含义,直到有一天我站在尼加拉瓜大瀑布旁边,倾听水声时才恍然大悟。当时我站在那里,思想那些水是从何处来的。我记起后面有许多山,所有小川细流沿着山侧奔流而下,汇集成一条大河,其它的小川,河流,众水最后也以雷霆万钧之势奔驰,注入这声势惊人的瀑布中。这就是众水的声音。于是我听见了圣子的声音,在那里面,旧约一切的旋律音符都融入神借着祂儿子对人所说的最完整、最终极的话语里。
研讨这卷书信时,我们首先听见神借着天使的事工说话。当然我们不可能探知这方面启示之细节,但归纳神透过天使传达的一切信息,我们可以下断言说,这些信息都与全能神的宝座和管理有关。从伊甸园门口出现的基路伯,一直到启示录作证的天使,其所传达的信息都与神的治理相关。他们对这崇高主题所说的一切话,最后都在圣子所传的信息里得到了完整的解释。
其次是摩西,他是以色列家忠心的仆人。我们可以同样简洁、准确地说,藉他传的信息都是关乎律法的重要性,律法就是神向人应用祂治理的权柄。神透过摩西所说的话,就是祂如何透过律法治理人生活和行为的细节,如今都在圣子的伦理教训中得到了完美的、最终的解说。
然后是约书亚,我们很容易将他视作一名战士,但他绝非仅仅如此而已,他乃是耶和华军队的元帅,在神的制度里,这些军队蒙召去铲除败坏世界的毒瘤,并建立一个医治的、赐福的中心。神藉约书亚向人启示组织的必要性。在那一小片被大海冲激而成的土地上,这群百姓若要完成他们的使命,就必须有这样的领袖和组织。圣子在祂所说有关教会生活和行动之律法的话语里,对组织的必要性作了最终的、崇高的启示。
此外神也藉祭司说话,其中亚伦是最中心的人物。沿着历史的轨迹,我们来到一个亟需人性的世代。他们悖逆神的治理,罔顾神的律法,以自己为中心,不顾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他们迫切需要中保,需要一条通往神的道路。神给他们一个具启示性的仪式,其价值不在仪式本身,而在仪式所象征的事。
过去神向人说话的历史,清楚显明了以上所说的诸事。我们若注视执笔的历史家,聆听诗人的吟咏,留心先知的话,就知道神一直在说话,祂必须对人说的话都是关乎祂的治理,律法的必要性,真组织的必要性,以及通过中保以接近祂的必要性。
有了概括的认识,我们现在可以宣称:神透过圣子所说的事没有一样是新的。祂所说的,没有一件以前未曾说过。神曾在不同时代,用各种方法说过话,如今透过圣子说出同样有关人生活的重要事情。可能有些人对这种说法感到不服,但它经得起挑战。只要仔细思考,便会发现它是绝对正确的。许多人告诉我们,透过耶稣,人得以知道有关神的一件新事,就是神的父性。但请记住一位希伯来诗人的宣告:“父亲怎样怜恤他的儿女,耶和华也怎样怜恤敬畏衪的人”(诗103:13)。我们常常使用主祷文,却不知道其中每一句话都是引自他勒目文学(注:犹太人所接受的古代律法及遗传之法典),充满着以前圣经里的文字。
然而在这样说了之后,我们还要对圣子的话语作更进一步的宣称:祂所说的每一件事都是新的。祂述说神历代以来说过的话,但祂所说的方式使人们发现,他们现在才明白神透过祂儿子所作的启示。天使的信息所启示神的主权,如今由人子说出,就成了一个崭新的观念。虽然它一直是永恒的真理。圣子强调神的主权,祂说:“你们要先求神的国”(太6:33),祂如此解释神的主权:“神爱世人,甚至将衪的独生子赐给他们”(约3:16)。
至于律法,圣子清楚宣告:“我来不是要废掉(律法),乃是要成”,(太5:17)。有一次,一个律法师前来问祂,摩西的律法中那一条诫命最大?我们的主引用摩西的话来作摩西律法的摘要,并且在那句双重引言上添加一句非常重要的话,祂引用摩西的话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神。”祂声称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那就是说,神若要和人有正确的关系,必须先扎根于人和神能有正确的关系。接着祂说出第二大诫命:“要爱人如己。”最后再加上那一句重要的话:“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太22:37-40)。当然,律法最终的解释是存在于耶稣的伦理宣告里。透过祂,神将旧的事物用新的形式和方法说出来,以强调律法的必要性,并解释律法所要求的事。
至于约书亚和他所传达的组织,我们也听到圣子的声音说:“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盘石上”,是“我的”教会,“我的”神权统治处;“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太16:18)。因此,由神藉圣子所说的话,我们看见神那施王权治理的惟一组织,以及祂的律法得以实行在人类生活中。
神曾借着祭司说到关于中保的事,其中以亚伦为中心人物。如今祂藉那位按着麦基洗德作祭司的圣子,说到同样基本、必要的事。这位大祭司曾说:“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6)。换句话说,所有人都可以借着祂,到父那里去。
因此,过去曾用各种不同方式,分成几个部分说出,但未被完全明白的事,如今由神儿子说出来了,就好像众水的声音汇集为一个声音。
看见这事实,希伯来书作者的呼吁:“不可弃绝那向你们说话的”,就显出它充分的力量来了。这呼吁是针对希伯来信徒的,也成了给教会的信息。还不止如此,因为作者的眼光和神对人说的话,不论是在意图和目的上,都是扩及全世界的。
如果人弃绝神的话,会造成甚么结果?其实不用回答,只要放眼看看今日世界的光景即一目了然。今天世界的问题何在?神的主权被忽略,神的律法被轻忽,神的方法为人鄙视,人们拒绝思考、默想神。
结果是,我们只有人的眼光,仍然追求个人、社会、国家生活的实现,却永远达不到目的。这一切都是因为人无法找到一个足以管理人类事物的权威。君主政体失败了,民主政治破产了,现今又面对许多独裁者,显而易见的,他们也难逃失败的命运。
结果是,律法荡然无存。我们若拒绝圣子的信息对律法的解释,就只有失败一途。人类订立的律法是根据当时的情况,但是情况是会改变的。神的律法是针对“源头”,治本而非治标,因此必然可以实现。
再想到过去,以及组织方面,就是思想神所设立的教会。当然,教会中有许多事常引起我们心痛,然而能够为人类生命带来有价值的组织,还是非教会莫属。虽然现今似乎人们在拒绝教会,但仔细思考之后会发现,他们不是拒绝神的教会,而是拒绝组成教会的基督徒,因为许多信徒自己失败跌倒了。然而教会内在的、属灵的实际仍然存留,作为世界的光。
因此本卷书最后的话就是这项呼吁。因为我们若弃绝圣子,这世上就再也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这话是出于彼得之口,是他对初代教会说的,当时教会受到一个纯理性宗教的质询和审问。撒都该人同教会提出挑战,彼得就作了这宣告:“衪是你们匠人所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除衪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徒4:11-12)。
这是一个超越国家、种族,而关乎全人类的声明。它确实是惊人的宣告,因为其中说到,这一位救主是被匠人,也就是专家所丢弃的。他们认为祂是废物,一文不值。彼得却宣称,祂是头块的房角石。当然他指的建筑物是角锥形的。若仔细研究角锥体的结构,会明白一个事实:房角石是整个建筑的关键,你可以从这块石头看出它的高度,宽度和面积。人类生命的得救和实现,是靠圣子这块房角石。除非依照祂所启示的线条规模去建造,我们永远达不到胜利的顶点,永远作不成一个完美的结构。虽然成千上万的其它声音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重新聆听神的声音:“不可弃绝那……说话的。”──《摩根解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