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讲
 第十六讲

倚靠上帝的恩典

 
經文:希伯來書十三:1—25

剛開始讀第十三章,會有一種感覺,好像這一章並不屬於希伯來書的範圍,因為這章所講的,和前面十二章的重點都在談及對耶穌基督要有絕對的信心之內容相連不起來。因此,有些聖經學者認為這一章是屬於希伯來書的「附錄」部分。但也有些聖經學者認為不是這樣,認為這一章正好可以看出希伯來書的作者要讀者知道一件重要的信息:如果信仰只是一種理論的說詞,沒有實際生活的指導,則希伯來書將會使人感覺它是不切實際的一本經書。作者寫這一章,就是要讓讀者知道:信仰應該確實的在生活上見證出來。沒有這樣的見證,信仰就很容易落入空談,不會感覺有意義。
我們讀希伯來書到這一章,應該可以清楚整本書信大略上可以分成幾個段落來看,就是從第一章到第十章十八節,都是在討論有關耶穌基督身份的問題;作者以耶穌基督比天使的地位更崇高(第一至二章)開始著手討論,然後舉出摩西、亞倫和約書亞為代表,認為耶穌基督比他們的身份都要高出無限多(第三至四章),接著就以猶太人甚為熟悉的一個偉大祭司麥基洗德的身份來比擬耶穌基督(第五至七章),然後從第八章至第十章十八節止,是將主題放在討論有關耶穌基督就是上帝與我們之間所立新約的記號問題。最後一部份,就是從第十章十九節開始,一直到這本書信的末了,都在討論一個重要的主題:信心。特別是在第十章三十九節的地方,作者用「我們並不是退卻而沉淪的人;我們是有信心而且得救的人」這句話,為第十一章作了個開場白。因為第十一章整章都在討論有關「信心」的問題。
作者從亞伯開始論述,一直到以先知撒母耳作所有先知的代表,都著眼在「信心」這個題目上。作者希望大家在討論「信心」的問題時,要先釐清一個基本觀念:所謂「信心」是指對上帝要有信心。然後接下去在第十二章,作者以耶穌基督作為討論「信心」的議題,他說:「我們要注視耶穌,因為他是我們信心的創始者和完成者。」(十二:2a)這句話也可說是整本希伯來書最重要的一句話。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整本希伯來書可以用這句話來作結論。希伯來書的作者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介紹耶穌基督讓當時的猶太人基督徒認識,要他們知道信靠耶穌基督絕對是正確也是應該的,如果沒有信靠耶穌基督,人在生命苦難來臨的時候,將會不知所措,甚至會失去原有對生命的期盼。所以他用這句話來說明耶穌基督乃是一切信心的開始和結束。
這樣,綜觀上述段落的分析,我們就會明白為甚麼會有聖經學者認為希伯來書到第十二章就結束了,第十三章乃屬附錄的原因。不過,我們從第十三章可以看到我前面已經述說過的,希伯來書的作者努力要大家知道:「信心」並不是只停留在言論上的爭辯,也不是在思維上的鋪織,而是需要用實際的行動,表現在生活的層面上,這樣大家也可以從每個有信心的信徒身上,看到真正信仰的可貴和意義。也因為這樣,作者用長達十二章的篇幅討論「信心」是要學習耶穌基督,因耶穌基督並不是空談言論者,他是一位生命的實踐者。因此,作者希望我們將「信心」表現在生活上,這也是第十三章存在的主要意義。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章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三節:
你們要常有手足相愛之情。2要接待異鄉人到你們家裡。曾經有人這樣做,竟在無意中接待了天使。3要記得那些坐牢的人,好像你們也跟他們一起坐牢。要記得那些在患難中的人,好像你們也在患難中一樣。

請注意第一節,這一節可說是這一章的主要架構基礎,作者是用「手足之情」來開始這一章的主題內容,就是相愛。在作者看來,信仰團契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如果沒有這樣的觀念,說信仰,距離是很遠的。這也就是為甚麼我們在教會裡大家彼此相互稱呼「兄弟姊妹」的主要原因。
在第一節一開始就提到「常有」這個字,意思是表示「沒有中斷」。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基督徒的心裡應該有的,不可以缺少的要件之意。再來就是「手足相愛之情」,這句話可以明白所指的就是在指信仰團契中的兄弟姊妹而言,而不是指家庭裡的成員。
為甚麼希伯來書的作者會這樣勸勉當時的信徒?原因是在作者寫作的時代,也是基督徒受到壓迫的時代,在那樣的環境中,有的人被抓進監牢(三節),有的人被處死刑,他的家人必定會因此遇到更大的生活困境。因此,作者希望作為耶穌基督的信徒應該有這樣的認知:大家彼此看成是家裡的兄弟姊妹一樣,大家有苦難,就當同擔。使徒保羅寫信給羅馬教會時也是這樣提醒該教會的信徒說:「要以手足之情相親相愛。」(羅馬書十二:10a)他進一步地要他們學習這樣的團契生活態度:「要跟喜樂的人同喜樂,跟哭泣的人同哭泣。」(羅馬書十二:15)
第二節很可能引用的背景是創世記第十八章,記載亞伯拉罕因為接待三位過路的客人,結果發現這三個人就是天使。另一個故事是記載在士師記第六章,說有一天基甸在打麥子時候,有一個人來跟他講話,基甸因為得到鼓勵,請求與他說話的人留下來接受他的款待,沒有想到這個人竟然是天使的化身。如果看過前蘇聯出名的文學家托爾斯泰所寫的小說,經常會有這樣的題材,就是乞丐乃是天使的化身,天使下來要看哪些人是真的為了耶穌基督而行善在卑微者的身上。
第三節讓我們知道當時受迫害的環境中,已經有人被關入監牢裡受苦了。因此,紀念關心這些受難者和他們的家庭,乃是所有信徒應該有的責任和義務。使徒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就有這樣的話說:「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哥林多前書十二:26a)這使我想起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日,發生在高雄的「美麗島」事件,因為有許多人被捕入獄,當時咱長老教會就將這些被捕入獄的受難者家庭給予組織起來,首先在教會,後來改成輪流在每個受難者家庭定期地舉行家庭祈禱會。讓這些受難者家庭不至於孤獨,或是被許多無形的壓力所迫害。咱長老教會這樣做,其實就是在實踐聖經的教訓,可惜的是當時也有些教會或是教會代表因為害怕而不敢參與,甚至更糟糕的是還拒絕有這樣的聚會在他們教會舉行,這實在是很可惜的事。這也是我一再強調的,如果我們沒有好好研讀聖經,就會在不注意的時候,忽略了聖經給我們的教訓。

第四至六節:
4人人應該尊重婚姻的關係;夫妻必須忠實相待。上帝要審判放蕩和淫亂的人。
5不要貪慕錢財,要滿足於自己所有的。因為上帝說過:「我永不離開你,永不丟棄你。」6那麼,我們應該大膽地說:
主是我的幫助,
我不懼怕;
人能把我怎麼樣呢?

第四節作者所用的語氣是相當重的,原來的說法是指「婚姻的關係不可亂來」之意。如果我們將這一節與第三節提到有人入監坐牢連在一起看,很可能就是有人因為被關在牢獄裡,而關心那些受難家庭者,結果不但沒有真正關心,往往還造成傷害,導致有受難者的配偶脫離了婚姻關係。這種事件也發生在台灣五○年至七五年代期間,有些政治犯(或「良心犯」),因為被判的徒刑相當重,大多是長達十年以上,更重者則是無期徒刑。這時,就會有「關心者」出現在這些受難者家中,用許多不該有的話恐嚇、逼迫受難者的妻子,導致這些受難者往往因為這樣,除了被關入獄失去了自由之外,也失去了妻兒,這是非常惡劣的行為。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從使徒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就可從該書信看到哥林多教會發生這樣的情景;一是採取嚴格的禁慾行為,把婚姻當作是骯髒的,認為信徒若是要達到聖潔的生活,夫妻就應該採取隔離居住,以避開性行為。二是有人信耶穌基督之後,認為自己已經是個自由人,甚麼事都可以做,這種人就是認為他的身體只不過是一個軀殼而已,他的靈魂是聖潔的,因此,變成在性行為上採取放蕩的態度。使徒保羅對這樣的信徒相當生氣,在信裡這樣譴責說:

「我想,一個男人能夠不結婚倒是好的。不過,既然有那麼多淫亂的事發生,每一個男人應該有自己的妻子;每一個女人也應該有自己的丈夫。丈夫要對妻子盡夫妻間的責任;妻子也要對丈夫盡夫妻間的責任。妻子對自己的身體沒有主權,主權在丈夫;同樣,丈夫對自己的身體也沒有主權,主權在妻子。夫妻不要忽略對方的需要,除非為了要專心禱告,彼此同意暫時分房;但以後還是要恢復正常的關係,免得你們因節制不了而受撒但的誘惑。」(哥林多前書七:1—5)

使徒保羅寫這樣的話,讓我們看到早期教會裡發生的這些混亂婚姻關係的事件實在不少,這也可能是希伯來書作者所關心的事,因為類似這樣的行為也發生在猶太人基督徒當中。
第五至六節可以再次看到使徒保羅言詞的影子;如果我們看他寫給提摩太的書信,就會看到他很清楚地這樣說:

「如果我們有得吃,有得穿,就該知足。那些想發財的人是掉在誘惑裡,被許多無知和有害的慾望抓住,終於沉沒毀滅了。貪財是萬惡的根源。有些人因貪慕錢財而背離了信仰,飽嘗痛苦,心靈破碎。」(提摩太前書六:8—10)

他寫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中,就一再強調「知足」的信仰生活的重要性。他說自己已經學會怎樣過貧困的生活,或是怎樣過富裕的生活。換句話說,無論有沒有錢,對使徒保羅來說都不是他生活的問題,他說:「藉著基督所賜的力量,我能夠適應任何情況。」(腓立比書四:13)這句話讓我們看到他對耶穌基督有絕對的信心。希伯來書的作者在這裡可能引用申命記第三十一章六節、八節經文所記載的,是摩西對約書亞和以色列人民的話所說的:「不要害怕,要堅強,要勇敢,因為上主—你們的上帝要與你們同在。他不會忘掉你們,丟棄你們。」這就像詩篇的詩中所說的:

「上主是我的亮光,我的拯救;
我還怕誰呢?
上主是我生命的保障;
我有甚麼好畏懼呢?」(詩篇廿七:1,另外參考五十六:4、11)

聖經的作者一再給我們一個基本觀念:生命最好的倚靠,就是上帝。有上帝,才是生命最好的保障。不要倚靠錢財,這是最容易消失的東西;也不要倚靠人間組織的勢力,因為這也是最容易變化的。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台灣最近三年來的經濟景況,以及這兩年來政治環境的改變,這樣的感觸應該會更有心得才對。

第七至八節:
7你們要記念從前帶領你們、向你們傳上帝信息的人。回想他們生前怎樣生活,怎樣死;要效法他們的信心。8耶穌基督,昨天、今天、直到永遠,都是一樣。

第七節是很有意思的一節,作者提到不僅要想念那些傳福音信息的人,也要效法他們的信心。我們從這裡看到一個重要的信息:在信仰團契值得想念的人,乃是那些傳講福音信息的人,這點認識是非常重要的。信仰團契與一般社團最大差別恐怕也就是在這裡;在一般社團,只要出得起錢,就可以被懷念,甚至豎立銅像在大廳中供人景仰,說這個人對這個社團貢獻多麼偉大。更多的是為了懷念自己父母,在自己的事業體中以自己父母的名命名紀念的。但是,希伯來書的作者卻在這裡提醒我們要紀念的,乃是那些傳福音信息的人,並且學習他們的信心。就像前面已經提過的,財富是會改變的,社會地位也會變遷,但以信心仰望上帝救恩的人,這才是永遠的。因此,基督徒要學習的,乃是那些在信仰上留下美好腳跡的信仰前輩。
再者,第七節也讓我們看到作者強調一個好的福音工作者,也是一個「拼命」者。不是為自己著想,而是為福音的緣故願意付出一切,甚至是生命的代價。我們從使徒保羅的身上看到這樣的影子,也在早期來台灣的宣教師身上看到他們留下這樣美好的腳跡。
作者在第八節提起所有這些信仰前輩,就是以耶穌基督作為準則和中心,作者不是要我們去學習人,而是要我們學習耶穌基督。這一點也是這本書信的主題中心,就像在第十二章二節所說的要「注視耶穌」,他才是我們信仰的基礎和仰望的對象。這裡說耶穌基督是「昨天、今天、直到永遠,都是一樣」,這就是作者所說過的,耶穌基督乃是我們「信心的創始者也是完成者」之意。

第九至十六節:
9不要讓各種怪異的學說把你們引入歧途。應該倚靠上帝的恩典,來健全你們的心。不要倚靠食物的規例;倚靠那些規例的人並沒有得到幫助。
10在聖幕裡事奉的猶太祭司沒有權吃我們祭壇上的祭物。11猶太大祭司把牲畜的血帶進至聖所,把它當作贖罪的祭物獻上;牲畜的身體卻在營外焚燒。12因此,耶穌也死在城外,為要用自己的血去潔淨人的罪。13那麼,我們應該到營外去找他,分擔他所受的凌辱。14在地上,我們沒有永久的城;我們是在尋求那將來的城。15我們應該憑藉耶穌,常常以頌讚為祭,獻給上帝,就是用我們的嘴唇來宣認他的名。16不可忘記行善和幫助別人,因為這樣的祭物是上帝所喜歡的。

這段經文提到有關吃的問題,特別是和祭物的問題有關。
第九節說出作者寫這本書信的目的。我已經在前面幾講有提過,在作者時代,就是因為有人離棄了信仰,才逼得作者必須寫這本書信來鼓勵信徒,不要放棄原有的信心。有些信徒放棄了原有的信心,就是因為聽到了許多怪異謬論受到了影響的緣故。作者並沒有指明到底是些甚麼謬論,但在這節的下半句到第十一節都是與「食物的規例」的問題有關係。這到底是甚麼原因呢?
我們知道在利未記第十一章提到有關飲食的問題,也因為食物分為是否潔淨,連帶的,也把人分成是否潔淨的族類,這是猶太人的問題。使徒行傳就記載彼得有這樣的問題,因此,上帝在異象中提醒他,食物沒有所謂的潔淨與否的問題,因為只要是上帝創造的東西,沒有不潔淨的,上帝也透過這次異象的教訓,要彼得將福音傳給外邦人(參考使徒行傳十一:1—18)。使徒保羅在哥林多教會也遇到這樣的問題(參考哥林多前書第八章),然後,他寫給提摩太的書信中也提起有關食物和信仰之間的問題(參考提摩太前書四:3—5)。從這些經文背景,我們看到早期教會確實受到猶太人對食物的看法影響甚大。
第十一至十三節必須參考利未記第十六章廿三至廿六節的經文才會明白。在這段經文中記載以色列人民在舉行獻贖罪祭時,必須把祭物如牛、羊之類的牲祭,帶到營外去燒毀。這牲祭必須完全燒完,不准留下任何可食用的部份。因此,任何人都無法吃得到獻祭的物品。希伯來書的作者用這樣的背景,說明耶穌基督也是被帶到耶路撒冷城外去釘死的。因此,有人就這樣說:耶穌基督就像獻贖罪祭的羔羊一樣,如今,信徒藉著聖餐,就像吃了獻祭的物品一樣,已經吃了耶穌基督的血和肉,他們相信吃了聖餐的物品,就是將耶穌基督引進了人的身體裡面了。會有這樣的觀念,是與當時的希臘人宗教信仰有關;他們認為只要吃了祭神的東西,就可以把敬拜的神明帶進自己的生命裡。
但希伯來書的作者在第十四至十六節提醒我們並不是這樣子的;一個基督徒並不是透過獻祭過的食物來表明他們的信仰,而是應該用實際的行動來見證他們所信的,是活出所信的救主耶穌在他們的生命中,這一點才是最重要的。作者在這裡提到兩點:一是傳揚耶穌基督的名,二是以愛心行善事來證明自己的信仰。
我們看到作者提到基督徒最大的特色,就是知道經常歌頌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救恩。這一點也是咱長老教會創會者約翰?加爾文一再提醒我們的:「將一切榮耀歸給上帝。」會榮耀上帝、歌頌上帝,就是最好的獻祭,也是見證上帝在耶穌基督裡救恩最好的方式。
再者,行善和幫助別人,這一點我想不用多作說明,大家也會明白。基督徒如果行善的能力不足,就很難見證上帝的愛在我們身上。換句話說,基督徒不應該是自私的,而應該是知道分享的。

第十七至十九節:
17要服從帶領你們的人,聽他們的話。他們常常看顧你們的靈魂,因為他們將來要向上帝交帳。你們聽從他們,他們就會高高興興工作,否則,他們會灰心,這對你們又有甚麼益處呢?
18請不斷地替我們禱告。我們自信有清白的良心,願意時時走正路。19我更懇切要求你們替我禱告,求上帝使我能夠回到你們那裡去。

從第十七節我們看到作者所講到的「順服」與「責任」是同時並存的;作者勸勉信徒必須順服那些在信仰上作教導的人,但作教導的人必須向上帝「交帳」。所謂「交帳」,是指審判的意思。在馬太福音第十二章三十六至三十七節,耶穌基督這樣說:「我告訴你們,在審判的日子,每人所說的閒話句句都要交帳。因為,上帝要用你自己的話來宣告你有罪,也要用你自己的話來宣告你無罪。」這樣,我們很清楚知道,帶領信徒的傳道者,如果不是在傳講上帝的信息,而是傳講自己的話語,上帝就要用人自己所傳講的話語來審判人的罪。因為人的話語並不能拯救人的生命,只有上帝的話語,才是人生命的亮光。我們從這裡可以清楚知道:當傳道者在傳講聖經信息時,就要聽從他;如果他所傳講的,是自己的利益,這樣的傳道者就如同先知耶利米時代的「假先知」(參考耶利米書十四:14—15),也如同使徒保羅時代的「假使徒」(參考哥林多後書十一:5)一樣,上帝必定會審判這些人,因為他們乃是使上帝子民墮落的主要因素。
第十七節下半句作者鼓勵信徒要聽從上帝忠實僕人的話,因為這樣,他們就會更盡心、盡力。確實是這樣,一個傳道者之所以會維持獻身的使命感,原因之一是因為信徒的回應使然。
第十八至十九節讓我們看到作者與當時的讀者之間有很密切的關係,他們彼此之間很熟,很可能就是曾經在他們當中當過他們信仰的導師,這也是為甚麼有人說希伯來書的作者是使徒保羅之因,認為這本書信可能就是他寫的,他才會說這樣的話,因為這兩節我們看到似乎作者曾被收這本書信的教會信徒誤會過,就像使徒保羅曾被哥林多教會兄姊誤解過一樣(參考哥林多後書十二:16—21)。
在這裡作者並沒有說明為甚麼曾離開過收此書信的人們,他希望和讀者之間的誤解很快就會消散,使他有機會得以再回去與他們在一起工作。

第二十至廿一節:
20-21上帝已經使我們的主耶穌從死裡復活。他憑藉耶穌所流的血印證了永恆的約,使他成為群羊的大牧人。願賜平安的上帝在你們所做各樣善事上成全你們,使你們能夠遵行他的旨意!願他藉著耶穌基督在我們身上成就他所喜歡的事!願榮耀歸於基督,世世無窮!阿們。

這是一段祝福的話,也可說是希伯來書最後的結語,重點就在第二十節所說的「耶穌所流的血印證了永恆的約」這句話。作者提起耶穌基督的死,是永恆生命的約,這對猶太人來說是很震撼的一句話,因為猶太人從傳承上來看,守割禮就是與上帝之間建立「永恆的約」(參考創世記十七:13)。作者曾引用先知耶利米的話,說將會有「新的約」出現,這「新的約」不再是刻在外表上的割禮,而是要刻畫在人的「心版上」(參考耶利米書三十一:31,希伯來書八:7—13)。現在這「新的約」是用耶穌基督的血所建立的,也是我們從聖餐中一直在叮嚀的教訓,因為這約所表示的是「生命的約」,原因是血代表著生命(參考利未記十七:11b)。

第廿二至廿五節:
22我的弟兄姊妹們,我求你們耐心領受這勸勉的話;我並沒有把這封信寫得太長。23我要讓你們知道,我們的弟兄提摩太已經出獄了。如果他早一點來,他會跟我一道去看你們。
24請向帶領你們的人和所有信徒問安。從意大利來的信徒們向你們問安。
25願上帝賜恩典給你們各位!

這是一段請安與祝福的話,也是一般書信的模式。
第廿三節讓我們看到提摩太曾被逮捕入監獄。作者特別提起提摩太,也可以知道提摩太跟收此書信的人相當熟,很可能提摩太曾在這裡工作過。我們都知道使徒保羅和提摩太的關係匪淺;提摩太可說是使徒保羅最得意的門徒之一,使徒保羅曾稱呼他是「信仰上的真兒子」(提摩太前書一:2)。當使徒保羅在羅馬監獄寫腓立比書、歌羅西書、腓利門書的時候,提摩太就陪伴在身邊(參考腓立比書一:1),使徒保羅曾留他在以弗所教會工作(提摩太前書一:3)。
第廿四節,有可能作者寫此書信的時候,正好有來自意大利的信徒去拜訪他,因此,作者就順便替他們寄上問安給收此書信的人。或許他們彼此之間都熟悉也說不定。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章經文帶給我們的信息:

一、有上帝的恩典與我們同在,就是生命最好的保障。

人是很軟弱的,對錢財的愛慕往往勝過對上帝的信心,這不是今天才有這樣的問題,早在舊約的時代,這樣的問題就一再出現。以色列人民進入迦南地,很快就忘記上帝的救恩而去拜巴力神明,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因為巴力所代表的就是生產的神,是使人可以累積財富的神。新約福音書中,我們經常看到耶穌基督的教訓中,一再提起有關財富影響到人對上帝的忠實問題,因此,他勸勉跟隨他的人,必須在財富與上帝之間作個明確的抉擇(參考馬太福音六:24)。而使徒保羅對他得意的門徒提摩太的勸勉中,就警告他注意「貪財是萬惡的根源」(提摩太前書六:10),並且告訴他說:

「對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你要警戒他們不可驕傲。不要把希望寄託在不可靠的財物上,而要倚靠那把萬物豐豐富富地賜給我們享受的上帝。」(提摩太前書六:17)

現在希伯來書的作者勸勉所有所有的基督徒「不要貪慕錢財,要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甚麼是自己所擁有的呢?我們應該清楚知道這就是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救恩,這救恩就是福音,是上帝拯救的信息。作者告訴我們,上帝的救恩足夠我們一生一世用不完,永遠不會有缺乏。就像詩篇的作者告訴我們的:「上主是我的牧者;我一無缺乏。」(詩篇廿三:1)有一首詩歌我很喜歡,也是大家熟悉,由莊春榮先生所寫的,這首詩歌是「夠額用的恩典」,歌詞是這樣的:(台語)

「當我遇著大試煉與痛苦的時,\耶穌講有我的恩你就夠額,\
逐次我灰心餒志,\失望軟弱的時陣,\耶穌講有我的恩你就夠額。\
主的話進入我心,\聖神在引導我,\在百般試煉中有大喜樂,\
因為主有對我講,\祂的恩夠額你用,只有信靠祂的恩夠額我用。」

確實是這樣,上帝的恩典足夠我們用不完,只要信靠祂,生命就不會有欠缺,但這樣的信心需要倚靠平時的培養才能建立起來。

二、聽從真正在傳講聖經信息的傳道者,不要聽信那些荒謬的話語。

希伯來書的作者要我們紀念那些真正在傳講上帝信息的人,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信仰功課。因為每個時代都會有人說些荒腔走板的話,蒙蔽真理、欺騙信徒,就像大家印象尚且深刻的「一九九五年閏八月事件」一樣,就是欺騙信徒的話,傳講這樣信息的人,我們不要疼惜,因為疼惜這樣的「假先知」,就等於是在助長他們犯罪。
每個時代都有傳講假信息的人出現,這是非常嚴重的事,先知耶利米最痛恨的,就是那些假藉上帝的名胡亂傳講信息的「假先知」,使徒保羅則是痛恨他那時代的「假使徒」,這些「假先知」或是「假使徒」都只會敗壞信徒的信仰,對信仰的增長一點兒幫助也沒有。前幾天,我聽到一個令我不敢相信的消息,就是有一個牧師在教會推出事工,就是訓練信徒會「講預言」,我問告訴我的這個人,他也是參加過這種訓練會的一份子,我問他「預言」怎麼會是用訓練可成的?我說如果「預言」可以透過訓練而成,那先知的意思是甚麼?上帝將來要成就的事,人可以透過訓練明白嗎?那是表明人可以猜測上帝的旨意了?諷刺的是這位牧師在該教會牧養不到兩年就離開了,然後他在另外一個地方想開拓新的教會,結果也是不到兩年時間就離開,我不曉得這位牧師是否曾「預言」自己在該教會牧養不會超過兩年的時間?實在有夠荒謬啊!
要排除和預防這些說假話以及傳講荒腔走板之信息的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多給那些真正傳講聖經信息的傳道者鼓勵鼓勵,這點是非常重要的。聖經的信息常常令人感覺並不好聽,因為有時候會像希伯來書的作者所說的是「比雙刃的劍還要鋒利,連靈和魂,關節和骨髓,都能刺透」(四:12),使人聽了相當難過,但那卻是生命之道。我相信在今天的台灣,必定有許多真正忠實於上帝話語的傳道者,大家應該疼惜這樣的傳道者。要分辨傳道者是否忠實於上帝的話語,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聽聽他傳講的信息是否有依據聖經,這一點是最根本的。如果一個傳道者在講道的時候,只讀聖經,卻不講聖經的內容,無論他講得多麼好聽、動人,都不是上帝的信息。因為聖經才是上帝的話,傳講聖經的信息,就必須依據聖經的內容來講,這樣的認識是相當重要的。假若有傳道者是忠實地依據聖經傳講信息,即使所傳講出來的信息你聽了之後很刺心,也要想盡辦法疼惜他,因為他所傳講的乃是生命之道,就像我們經常聽到的「良藥苦口」這句俗語一樣。

三、耶穌基督就是我們與上帝之間建立新約的記號。

整本希伯來書就是要告訴我們,耶穌就是從死裡復活的救主,上帝藉著他的死,使我們的罪也同時跟著他而死,上帝顯明祂偉大的神蹟,使他從死裡復活,也讓我們因著信,而得以跟他一起復活。這本書信的作者告訴我們,耶穌基督就是為我們立下「新約的」大牧者,他是用血建立這新的生命之約,也是永恆的約。
如果說基督教信仰有甚麼特點,我想我們應該可以明確知道一點:我們和上帝之間,有耶穌基督替我們立了永恆的生命之約。也因為這約,使我們的生命可以邁向永恆,這一點也可說是基督教信仰最大的特色,也是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應該感到欣慰的。我經常告訴大家,在基督教信仰裡,生命是沒有死亡的,是永恆的,原因就是在這裡。因為有復活的耶穌基督替我們與上帝立了永恆的生命之約。當有人問你信耶穌基督和其它宗教信仰有甚麼不一樣的地方?你應該可以清楚地告訴問你的人:基督教的信仰告訴我們,信耶穌基督的人,生命是永恆的,因為有耶穌基督為我們與生命的主上帝之間作了立約的保證,他是用生命的血替我們立下這樣的約,這乃是生命之約。
(講於二○○二年六月廿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