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
偉大的祭司耶穌(三)
107 第十講:偉大的祭司耶穌(三)
經文:希伯來書九:1—22
在前一講我有提過從第七章十五節開始,直到第十章止,都是在說明耶穌基督就是最偉大的祭司,他為人類的罪獻自己為祭在十字架上。且在前一講,我們也談到作者用先知耶利米的話來說明:耶穌基督就是上帝與祂的子民立「新的約」的記號。這「新的約」是用生命寫出來的,不是如舊約時代是寫在石版上,或是刻畫在肉體上的割禮,而是寫在每一個人的生命中,因為這「新的約」是用耶穌基督的生命寫出來的。
現在我們讀第九章,作者引用舊約時代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後,進入曠野時建造的聖幕來說明耶穌基督作為一位大祭司,其所扮演的角色是甚麼。希伯來書是寫給猶太人基督徒看的,因此,一談及聖幕,大家一點兒也不陌生,因為那是以色列人民祖先代代都會提起的事,特別是在逾越節晚餐的時候,就會再次提起出埃及入曠野,上帝怎樣在以色列人民中施行特別的神蹟,保護他們、照顧他們,使他們雖然在曠野漂流長達四十年的時間,不但沒有餓死,也沒有渴死,且沒有被敵人打垮四散他去。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在曠野中建造了敬拜上帝的中心—聖幕。在聖幕中,以約櫃作為以色列人民和上帝之間主要的約的記號。因為有聖幕,就有負責管理和帶領人民到聖幕敬拜上帝的祭司。再從聖幕演變到後來進入迦南應允之地後的聖殿,祭司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我們看撒母耳記上第十三章,就會讀到以色列第一位國王掃羅,有一次在吉甲等候先知撒母耳等了一段時間後,以為撒母耳不會來,就自己當起祭司帶領人民獻祭給上帝,這件事引起先知撒母耳極大的不滿,而說出這樣一段譴責的話給掃羅說:
「你做了糊塗事了!你沒有遵守上主—你的上帝給你的命令。如果你遵守了,他會使你和你的後代永遠統治以色列。可是現在,你的王朝不會長久,因為你不聽從他。上主要找合他心意的人,使他作他子民的統治者。」(撒母耳記上十三:13—14)
從這段話我們可以了解到:祭司,並不是隨便任何人想當就可以擔當的,而是需要有準備、敬虔和謙卑的態度才可以。因為他的角色就是帶領人民以祭祀禮儀敬拜上帝、學習認識上帝的愛,而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馬虎不得的事。現在我們讀希伯來書作者提到的祭司工作,就是以舊約時代聖幕的背景所說的規定,這對猶太人來說一點也不陌生,也因為這樣,作者將舊約的歷史背景引進在耶穌基督的身上,很容易幫助猶太人基督徒更加了解所要傳遞的信息:耶穌基督就是偉大的祭司;他帶領我們進到上帝的面前,直接領受上帝所賜永恆的生命。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五節:
頭一個約有禮拜的規例和人造的禮拜場所。2那個造成了的聖幕,外部叫做聖所,裡面有燈臺、桌子,和供餅。3第二層幔子後面的聖幕叫做至聖所,4裡面有燒香用的金香壇和整個用金包裹著的約櫃,櫃裡放著盛嗎哪的金罐,又有亞倫那根發過芽的杖和兩塊寫著十誡的石版。5約櫃上面有基路伯,象徵著上帝的臨在;基路伯的翅膀覆蓋著赦罪座。關於這些事現在不能一一說明。
在前一講我有說過在希臘思想的影響下,新約聖經時代的人普遍都有一個觀念,以為地上的一切就是天上的「影像」版或是「副本」,地上並不是真實的世界,有如今天電腦世界所流行的一個名詞—「虛擬世界」一樣。希伯來書的作者引用這樣的觀念在說明:耶穌基督乃是一個真實的大祭司,他所獻祭的就是真實的生命。
現在作者進一步說明在舊約時代有兩項最重要的事,其一就是禮拜的規例,另一項是禮拜的地點。
禮拜的規例,非常清楚的都記載在摩西的法律中,有明確的規定祭司應該怎樣進行獻祭的禮儀,特別是在利未記第一章至第七章很清楚地記載各種不同祭祀方式和內容。
有關「人造的禮拜場所」,這是指出埃及記第廿五與廿六章以後所記載關於建造聖幕的事。這聖幕是在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進入曠野的時代所建造的,主要目的是作為敬拜上帝之用。
敬拜上帝,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如果忘記敬拜上帝,出埃及入曠野之後的以色列人民,一定無法如願以償地進入迦南地,因為在曠野中就會被居住在曠野的原住民把他們給驅散,甚至會把他們整個民族消滅掉,這種觀點絕對不是危言聳聽。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從主前五八六年以色列民族全都被巴比倫統治之後,直到主後一九四八年重新復國、建國之後,經過這兩千多年,以色列民族沒有被消滅,且還能維繫著整個民族的命脈、信仰,就是與他們沒有忘記敬拜上帝有密切的關係。敬拜上帝,這是使人發現自己是一個「人」的存在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途徑。當一個人發現自己是「人」的時候,就會明白作為一個「人」確實是很軟弱、有限的。「人」若知道自己軟弱、有限,就不會囂張到要把自己當作神。因此,當他們出埃及進入曠野四處漂流時,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摩西就開始建造聖幕帶領以色列人民敬拜上帝,用信仰的力量克服在曠野中所遇到的一切問題,也用信仰的力量時刻提醒以色列人民知道:有上帝在保護著他們,與他們同在,會帶領他們進入所應允之地。因此,在他們有生之年,絕對要敬拜上帝。不僅是摩西這樣,連約書亞也是這樣,在他們臨終去世之前的遺囑中,都表示用生命的力量敬拜上帝,遵守上帝的誡命,才能保守以色列民族持續到永遠(參考申命記三十:19—20,約書亞記廿四:14—15)
這就讓我們知道一件非常重要的認識:敬拜上帝,就是讓我們知道學習謙卑,知道我們不是神、而是軟弱和有限的人,也透過敬拜上帝,增添我們對生命的珍惜,因為有上帝與我們同在。
從第二至五節這段經文都是記載有關聖幕裡面的設施;在第二至三節提到聖幕裡有兩個部份,就是裡、外兩個部份;前一個部份就是所謂的「外部」,也就是祭司進入的地方。然後是裡面的部份,這裡就是只有大祭司才可以進入的所謂「至聖所」。我們看到在聖幕裡有燈臺、桌子、供餅等物品。如果我們看出埃及記第廿五章三十一至三十九節,就會發現記載得非常清楚,就是燈臺是用三十五公斤純金鑄造的,有七盞燈。而在第廿七章二十節則記載點燈的油必須是用最好的橄欖油,點燈的時間是從晚上到天亮都要一直亮著,不可以停。
然後我們看到第三節記載有關「至聖所」裡的設施包括有燒香用的金香壇、約櫃等東西。燒香用的壇之所以被稱之為「金香壇」,是因為這個壇原本是用合歡木製造的,但外面要用純黃金包裹起來,這樣才可以在上面點香。依照出埃及記第三十四至三十八節的記載,這些香的調配方式和一般家庭在使用的絕對不同;「至聖所」所用的香是用最好的香料調配起來的,原因是這種香要獻在「至聖所」的,意思是獻給上帝的,當然要用最好的。因此,嚴格規定說:「若有人配置這種香,自己享用,他必須從我的子民中除名。」
讀到這裡就會有人問說:為甚麼以色列人民可以用「香」來敬拜上帝,台灣的基督徒為甚麼不能拿香?也有人會問說:為甚麼台灣的天主教會可以允許信徒拿香祭拜他們的祖先,我們的基督教會就禁止?其實這和傳道的歷史有密切關係。就是當外國宣教師來到台灣,看到台灣人民用香在敬拜一般神明時,為了要區隔基督徒的敬拜方式,且也是為了要表明這種用來拜一般神明的香,是「不配」用來敬拜神聖的上帝,才會禁止信徒用香敬拜上帝之用。這也就是為甚麼我們如果看到有人拿香,就很容易清楚拿香的人不會是信耶穌基督的信徒之因。
第四節的有關約櫃裡放著盛著嗎哪的金罐子,背景記載在出埃及記第十六章三十三至三十四節。有人會問罐子裡現在還有嗎哪嗎?我們可以很清楚是沒有,因為嗎哪是隔天就自己會消失,更不可能經過了好幾百年或是幾千年還可保存著,更何況現在約櫃也已經遺失不知下落,也沒有人知道到底約櫃裡面的這些物品是否還在。將嗎哪存放在罐子裡,只是象徵著當年有過吃嗎哪過曠野四十年的生活經驗,而放進約櫃中,也在表明吃嗎哪,是與以色列人民和上帝之間有生命不可分離的關係。而亞倫那根發過芽的杖則是記載在民數記第十七章。約櫃裡面放著兩塊刻寫著十誡的石版,這是在表明以色列人民和上帝之間立有永遠的生命之約,世世代代都不會改變。不過,我們知道這兩塊石版並不是原來上帝所親自準備好,且親自寫好的十誡的那兩塊,原因是那塊最原始的石版已經因為以色列人民在摩西上山去領取上帝十誡時,鑄造金牛、拜金牛,結果摩西大為生氣,突然將那兩塊石版給摔碎於地上(參考出埃及記三十二:15—19)。後來上帝又吩咐摩西另外準備兩塊石版,並且要摩西自己寫上十誡(參考出埃及記三十四:27—28),於是這兩塊石版就安放在約櫃裡面。以色列人民遵照摩西的吩咐,他們將約櫃放在「至聖所」,主要也在說明上帝會蒞臨在以色列人民當中,在「至聖所」裡與大祭司會面,然後將上帝的話傳給以色列人民(參考路加福音一:8—17)。
第六至十節:
6這些物件是這樣安排的。祭司們每天到聖幕的外層舉行禮拜儀式;7只有大祭司進到聖幕的內層,但每年也只有一次,每次都得帶著血進去,為自己和人民因無知而犯的罪獻給上帝。8聖靈藉著這些安排來指明,只要外層的聖幕還在的時候,那通往至聖所的路就不開放。9外層的聖幕象徵現今的時代。這就是說獻給上帝的禮物和祭品都不能使敬拜的人內心完全。10這些只牽涉到飲食和不同的潔淨儀式罷了,是屬於外表的規例;它們的功效只到上帝改革一切的時候為止。
這段經文讓我們看到祭司進入聖殿,以及大祭司進入「至聖所」是怎麼一回事。
我們知道要進入「至聖所」的人是有嚴格規定的,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隨便進入,因為「至聖所」是上帝與以色列人民見面和說話的地方,因此,規定是只有輪值且抽中了籤的大祭司才可以進入「至聖所」裡面,進入的時間是每年的「贖罪日」(猶太曆七月十日,參考利未記廿三:26)那天才可進去。可能是因為過去有大祭司太隨便的緣故或是甚麼其它原因,曾造成輪值進入「至聖所」的大祭司突然猝死在裡面的結果,因此,後來凡是進入「至聖所」裡的大祭司,都必須在腳裸的地方綁一條細繩子,繩子上要繫著鈴子,外面有祭司隨時在等候要拉那條繩子,如果發現進入「至聖所」的大祭司進去太久都沒有動靜時,就要拉拉看裡面的大祭司是否還有「反應」,若有,表示大祭司還活著;反之,則是已經死去了,就要趕緊拉出來,以免「至聖所」遭到污穢不潔淨。
由於是在「贖罪日」由大祭司代表著全體以色列人民進入「至聖所」獻祭,且「贖罪日」是要禁食、不可工作,這項規定還包括所有居住在他們當中的所有外國人在內。如果發現有人吃東西、做工作,都要被驅逐出去,從這裡我們可以了解到這是非常重要的節日(參考利未記十六:29—34)。「贖罪日」那天是要透過獻祭敬拜上帝,所要獻上的祭品都是經過精選細挑過的,民數記第廿九章十一節說這些獻祭是為了要替以色列人民行「潔淨禮」用的。為甚麼要這樣?我們可以這樣了解:以色列人民和上帝之間立有永遠的生命之約,這種約是神聖的,因為上帝是神聖的,因此,以色列人民也必須是聖潔的(參考利未記十九:1—2)。可是,以色列人民經常犯罪,時常違背上帝的旨意,因此,就必須用每年一天舉行「贖罪」的禮儀,表明懺悔之意(參考利未記十六:33)。
要特別注意的是在第八節這裡所說的「聖靈藉著這些安排來指明」這句話,作者用這句話涵蓋往後到第十節所說的,所有這些繁瑣的祭祀禮儀都是「外表的規例」,並不能使人的內心完全,這一點可以從他們每年都必須舉行「贖罪」的禮儀看出來。這也就是大衛王在犯罪後,於懺悔中所寫的詩歌中所說的:
「你不喜歡牲祭,不然我就供獻;
你也不要燒化祭。
上帝啊,我獻上的祭是憂傷的靈;
憂傷痛悔的心,你不拒絕。」(詩篇五十一:16—17)
為甚麼大衛王會這樣說?很簡單,他深深知道上帝並不是真的喜歡人用這些繁文縟節的禮儀來敬拜祂,祂喜愛的是真實的內心回到祂面前。這也是耶穌基督與那位撒馬利亞婦女談話中所提及的,要用敬虔的心靈敬拜上帝,才是上帝所看重的(約翰福音四:23—24)。我們可以理解遵守節日的禮儀久了之後,如果沒有經常反省,特別是從內心中回來省思這些節期的意義,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這些原本很有意思的節期就可能成為一種應付的場面而已。這就好像今天的基督教會在舉行聖誕節慶祝活動時一樣,如果只知道吃吃喝喝,表演節目歡樂,然後穿著聖誕老公公的衣服到各地去報佳音,聖誕節不會讓參與活動的人感受到耶穌基督降生的意義是甚麼,也不會感動這些看到活動的人。這就是希伯來書作者所要強調的:真正通往上帝面前的,並不是倚靠這些外表呈現出來的祭祀禮儀,而是人內心的完全純潔。誠如耶穌基督所說的:「心地純潔的人多麼有福啊;他們要看見上帝!」(馬太福音五:8)而內心的純潔是需要上帝的靈做工才有辦法得到。
第十一至十四節:
11但是基督已經來了;他作大祭司,實現了那些美事。他的聖幕更大更完全,不是人手所造的;就是說,不是這被造的世界的一部份。12當基督通過了聖幕,一舉而竟全功地進到至聖所的時候,他並沒有用山羊和小牛的血作祭物,卻用他自己的血為我們取得了永恆的救贖。13如果把山羊和公牛的血,和焚燒了的母牛的灰,灑在那些在禮儀上不潔淨的人身上,能夠清除他們的污穢,使他們淨化,14那麼,基督的血所能成就的豈不是更多嗎?藉著那永恆的靈,他把自己當作完整的祭物獻給上帝。他的血要淨化我們的良心,除掉我們的腐敗行為,使我們得以事奉永活的上帝。
在前面已經提到以色列人民通過祭祀禮儀表明他們是有罪的人,希望用獻祭的方式承認他們的罪,藉著獻祭尋求上帝的赦罪,使他們也成為「聖潔」的人。依照民數記第廿九章七至十一節的描述,他們在獻祭時必須是:「一頭小公牛,一隻公綿羊,七隻一歲大的小公羊,都是沒有殘缺的。也要獻細麵粉調和著橄欖油的素祭:每頭公牛要配合三公斤細麵粉;每隻公綿羊配合兩公斤細麵粉;每隻小公羊配合一公斤細麵粉。」我們看到這些所謂的小公牛、公綿羊主要的目的就是取牠們血潑灑在祭壇上,以表示代替人的罪在祭壇上將之燒化掉。但宗教形式是一種外在的行為,如果因為缺乏反省,久而久之即使是非常重要的宗教禮儀,雖然表面上是持續下去,但卻流於形式,不但對人心沒有甚麼幫助,甚至有時反而會成為墮落的一種記號。這就像在台灣經常看到有些民間宗教在舉行廟會時發生械鬥的例子一樣。
希伯來書的作者將流行於當時社會的普遍觀念—這個世界乃是天上的「影像」、「副本」,引用到宗教禮儀的層面來解釋。作者提出兩個重要的觀點:
一、是天上的必定比地上的還要大,因為天是蓋過地的。這樣的觀念主要在說明耶穌基督比任何一位摩西時代,以及後來根據祭司條例延續下來的大祭司都要大,他才是真正的大祭司,因為耶穌基督是從天上來的。
二、是無論人用甚麼樣式的禮儀都無法表明完全,基本原因是人有罪,既然有罪,就無法使自己完全無瑕疵,使人成為聖潔。因此,才需要耶穌基督用他的血來潔淨人。
請注意第十四節說到耶穌基督的血「淨化我們的良心」這句話,這一句也可以說是耶穌基督在傳福音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務,要改變人的心,使人回心轉意歸向上帝。在舊約時代所提供的獻祭禮儀,都是屬於外表的,無法使人的心轉向上帝。我們可以從先知以賽亞的話中看到以色列人民就是用外表的行為在回應上帝的愛和呼召。他傳出上帝的說:
主說:「這人民認為他們在敬拜我呢!他們用唇舌尊敬我,他們的心卻遠離我。他們的宗教僅是人間的一些規條傳統,熟讀背誦而已。」(以賽亞書廿九:13)
先知耶利米則是指責以色列人民「在心靈上都沒有受割禮,不遵守割禮所象徵的約」(耶利米書九:26)。看吧,以色列人民並不是真的用心在敬拜上帝,且即使是外表的割禮,他們也沒有完全遵守這割禮所表示的與上帝立約的意義。這也就是耶穌基督來到世上非常重要的意義,表明的就是要讓大家重新建立「新的約」,這「新的約」乃是從內心的改造開始。使徒保羅說得好:「不要被這世界同化,要讓上帝改造你們,更新你們的心思意念好明察甚麼是他的旨意,知道甚麼是良善、完全,可蒙悅納的。」(羅馬書十二:2)他告訴以弗所教會的信徒說:「你們的心思意念要更新。」(以弗所書四:23)我們可以這樣了解:人有純潔的心,才會認識上帝。而耶穌基督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讓我們的心淨化下來,好使我們回到上帝的面前,重新與上帝和好。
第十五節:
15因此,基督成為這新約的中間人,為要使上帝所呼召的人能夠領受他所應許永恆的福澤。這事的成就是藉著死;這死釋放了他們在頭一個約下所犯的罪過。
這一節可說是希伯來書作者最想要表白的中心思想—耶穌基督就是這「新的約」的「成立者」、「促成者」,甚至是「中間人」,也就是保證人。他在第八章六節已經說過一次,現在再說一次,都是要說明耶穌基督是這個「新的約」的基礎,如果沒有他,這個「新的約」是不能存在的。更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希伯來書的作者強調耶穌基督的這個「新的約」是用死來建造起來的。這就是基督教信仰最精華的地方,當人將死當作生命中最可怕的敵人時,耶穌基督卻是以死來重建上帝和人之間的和好關係。而上帝在耶穌基督身上最偉大的神蹟,就是使他從死裡復活起來,勝過了死亡的關隘。這也是基督教信仰最大的特質之處,使人不再懼怕死亡,而是勝過死亡,因為耶穌基督已經勝過了死亡,信靠他的人,都將會與耶穌基督一同死亡,也同時會跟他同復活(參考羅馬書六:5、8)。
第十六至廿二節:
16凡遺囑必須證明立遺囑的人已經死了;17因為立遺囑的人還活著,遺囑就沒有功效,只有在他死後,遺囑才能生效。18所以,連頭一個約也是用血訂立才生效的。19當初,摩西按照法律先把所有的誡命傳給人民,然後拿小牛和山羊的血,摻著水,用深紅色的絨和牛膝草蘸上,灑在法律書上和所有的人民身上。20他說:「這血印證了上帝命令你們遵守的約。」21同樣,摩西也把血灑在聖幕和禮拜及禮儀上所用的各樣器皿上面。22按照法律,幾乎各樣器皿都是用血潔淨的;沒有流血,就沒有赦罪。
在希伯來書作者的思想中,「約」是生命的基礎,也就是聖經中所一再提到的「生命之約」,也就是「永遠的約」。因為上帝是永遠的,因此,與上帝立約,就要有這樣的觀念—約是永遠的。從這裡我們看到希伯來書作者一個中心思想:宗教信仰乃是使人與上帝緊密結連在一起的要素;這個要素就是「約」,而這「約」是用生命連結起來的。這也是我一再告訴過大家的,我們受洗歸於基督耶穌的名,這種受洗之「約」是一輩子的事,從來沒有人可以說他要接受洗禮三年、五年或是十年,沒有;也不會有一位牧師替信徒施洗時會接受這樣的看法。
現在希伯來書的作者再次提到上帝透過耶穌基督與人立約的特質—生命之約。
第十六至十七節「遺囑」這個詞在希臘文的另一個意思就是「約」。我們都知道「遺囑」是為了死而準備的。而要使「遺囑」發生效力,第一個要件就是立「遺囑」者死了,這時效力才會發生。這是從古迄今都相同的,否則就不會稱之為「遺囑」。
第十八至廿一節提到舊約時代以色列人民與上帝所立的約,雖然已經過去了,但那「約」還是一樣有生命的基礎。作者引用出埃及記第廿四章記載:上帝命令摩西帶領亞倫、亞倫的兒子拿答、亞比戶,和以色列民族全體代表到西奈山上領受誡命。當摩西從山上下來後,將上帝「一切的命令和規例」陳述給全體以色列人民聽,然後他就在山下築了一座祭壇,並差派一些年輕人向上主獻牲畜,作為燒化祭與平安祭,他再將這些牲畜的血灑向祭壇,以色列人民回應說:「上主所吩咐一切的命令,我們願意順從遵行。」接著,摩西將這血又灑在以色列人民的身上說:「這血是上主依照他的誡命和你們立約的印記。」(參考出埃及記廿四:1—8)上述這段記錄是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入曠野之後,很正式地與上帝立約的一個記錄。希伯來書引用這段歷史資料,並且說這是舊約的開始,這「約」也是用血立起來的。血,代表著生命(參考創世記九:4)。摩西的法律中就明文規定說:「動物的生命在於血,因此上主命令要把所有的血倒在祭壇上,為人民贖罪。血就是生命,能夠贖罪。」(利未記十七:11)
希伯來書作者用猶太人相當熟悉的血與生命之間的關係來表明一件最重要的事:舊約時代是用動物的血來贖罪,但新約時代耶穌基督是用自己的血來替所有的人贖罪。這樣的生命遠比用動物的血贖罪更貴重。
第廿二節的「幾乎各樣器皿都是用血潔淨的」這句話所說的「各項器皿」,是指在聖幕中裡擺設的各項敬拜用的器皿,包括了燈臺、桌子、祭壇等等這些與敬拜有關的物品。這也是猶太人長久以來的傳統,每年「贖罪日」的敬拜中,大祭司就必須將所有聖殿內的物品全部都用牲祭的血灑過,以象徵這些器皿都已經是潔淨的了。
「沒有流血,就沒有赦罪」,這節回應了第十五節所說的,耶穌基督就是以自己的血來贖所有的人的罪,他取代了舊約用牲畜的血,他流自己生命的血作為與上帝立約的記號。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用全部生命的力量維持我們與上帝所立的生命之約。
我們看到聖經一再告訴我們,上帝與以色列人民所立的約乃是生命之約,是永遠的約。希伯來書的作者一再提醒我們,這個約必須是牢記在生命中,而不是單靠外在的禮儀來維持。如果沒有用生命的力量來維持,所有因禮儀方式所立的約都會很快成為「舊約」,失去了這約原有的功效和意義。這也是申命記的作者記載摩西傳出上帝要他轉告給以色列人民知道的一段非常重要的話:
「以色列人哪,你們要留心聽!上主是我們的上帝;惟有他是上主。你們要全心、全情、全力愛上主—你們的上帝。今天我向你們頒佈的誡命,你們要放在心裡,殷勤教導你們的兒女。無論在家或外出,休息或工作,都要不斷地溫習這誡命。你們要把這誡命繫在手上,戴在額上,寫在家裡的門框和大門上。」(申命記六:4—9)
沒錯,上帝的誡命是要放在心裡,而且必須是用「全心、全情、全力」來表明我們與上帝之間永不分離的關係。這裡所說的「全心、全情、全力」指的就是全部生命的力量之意。如果不是用這種方式來表明與上帝之間的關係,則要維繫「約」的關係是很困難的。我們從列王紀的作者就看到有許多國王,甚至連甚麼時候是逾越節都疏忽了(參考列王紀下廿三:21—23)。想想看,如果連紀念上帝帶領他們出埃及的節日—逾越節—都會忘記、不再遵守,那其它的節日就更不用說了。我們知道逾越節是以色列人民離開埃及前最後的晚餐,也是宰殺羔羊,然後將羔羊的血塗抹在門框上作記號,那門框上有血的記號就成為保全以色列人民生命的「約」定,是生命保全的「約」的記號,使他們在那大災難來到時,得免於難。但是我們卻看到經過了一段年日後,以色列人民竟然將這個重要的逾越節給忘記了,他們雖然用快樂的方式慶祝逾越節所附加帶來的「新年」喜樂,卻忘記了逾越節所表明要與上帝永不分離的關係:上帝是他們的主,他們是上帝的子民。這就是為甚麼希伯來書作者會再次引用先知耶利米的話來提醒他那時代的猶太人基督徒,說上帝要與所有以色列人民立「新的約」之因,因為過去「舊的約」並沒有好好地牢記在他們的心中,放在他們的頭腦裡。
要牢牢地記在頭腦裡,就必須用生命的態度來努力,這絕對不是用嘴講講就算的。這也就是我經常在說的:信仰是生命的大事,如果沒有用生命的態度看信仰,我們會很容易將信仰當作是一種「社交」活動一樣。這也是今天台灣的基督教會最大危機之一,因為有越來越多的現象顯示出,許多教會將一般社團的理念引進了教會裡面。如果教會和一般社團沒有區別,這樣的教會就不再是屬於基督的教會,因為基督的教會是用生命建造起來的,是帶有生命的約的信仰團契,是用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所留下來的生命之血作基礎的共同體。
作為一個基督徒應該有這樣的基本認識:用生命的力量維護信仰的完整。完整的信仰就是維繫與上帝之間和好的關係,如果沒有這樣的用心、努力,我們即使擁有全世界(更何況我們不可能擁有全世界),生命也將是枉然。因為上帝不會再是我們生命的主。
二、真實敬虔的心敬拜上帝,是實踐所立之約的第一步。
從亞伯拉罕被揀選開始,他被上帝呼召離開哈蘭來到示劍、摩利的聖樹附近,上帝向他顯像,並應允要賞賜給他土地與後代,而這兩項都是當時他身上所缺乏的也是他迫切需要擁有的。那時他正在哈蘭父親的家,且他雖然年紀已經七十五歲、妻子莎拉也已經六十五歲了,可是他們並沒有任何一個兒子,因此,當上帝說要賞賜給他土地和兒子時,他的第一個反應是感謝,而感謝的方式就是建造「祭壇」,然後每次遷移到另一個地方,他就建造祭壇「敬拜上帝」(參考創世記十二:1—9)。我們從創世記看到雅各的故事中也是這樣,他經常建造「祭壇」紀念上帝,也用「祭壇」表明他和上帝之間永不分開的關係(參考創世記廿八:18、三十五:9—15)。在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民過約旦河後,隨即就建造一座祭壇感謝上帝(參考約書亞記四:1—7),為的就是要感謝上帝帶領他們平安地渡過約旦河。然後我們看到他們進入迦南地之後,約書亞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以巴路山為上帝建造一座祭壇,並且在祭壇之處再一次地表明全體以色列人民都將遵守與上帝所立的約(參考約書亞記八:30—35)。
類似這樣的例子在聖經中很多,都讓我們看到一件非常重要的信息:敬拜上帝,乃是維繫與上帝之間美好關係的方式。我不敢說除了敬拜上帝之外,沒有其它的方式可尋,但我知道敬拜上帝至少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信仰態度,至少敬拜上帝有幾個功能:
一、是敬拜上帝在表明我們需要上帝的話語。這也是為甚麼咱長老教會的創會者約翰?加爾文在為教會下定義時說的:「教會是建造在聖經上帝的話語之基礎上。」他不但定義教會是這樣,且要求所有他的學生必須在講道中認真傳講聖經的信息。他同時以身作則,將聖經新舊約六十六卷,一卷卷、一章章地講。他非常清楚地告訴學生:「沒有上帝的話語的教會是死的。」看,一個真實的基督徒,很清楚知道自己需要上帝的話語澆灌在他的生命裡。有上帝的話語在人的生命中,生命才會有活力,才會有力量抵擋所遇到的一切苦難。這也是詩篇的詩人所說的:「上主的法律完備,使人的生命更新;\上主的命令可靠,使愚蠢人得智慧。」(詩篇十九:7)
二、是敬拜上帝也在表明謙卑的態度。我們都知道教會是一個有罪的人組成的信仰團契,也就是說自己認為有罪的人才會到教會來,這一點認識是非常重要的。耶穌基督就明白地告訴我們:「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的目的不是要召好人,而是要召壞人悔改。」(路加福音五:31—32)因此,當一個人願意到教會這樣的團契裡,並且加入這樣的團契,基本上就是自己承認是個有罪的人,是需要上帝救恩的人。這也是為甚麼在教會生活中,我們都在學習怎樣放下身段的原因,因為我們知道自己的軟弱和有限,也深知自己的罪過。
三、是真實敬拜上帝的人,乃是在表明願意分享上帝救恩。我們每一個人的信仰經驗都很不一樣,而來到教會敬拜上帝,最重要且珍貴的一個地方也是會懂得分享我們從上帝所領受到的恩典。上帝的恩典在每個人身上都不相同,我們有的,別人不一定有;而別人有的,我們不一定擁有,也不一定要擁有。但分享,可以使我們因著信仰使生命更加豐富起來。這也是為甚麼我們到教會來,就是要學習願意心甘情願地將自己的才能分享給別人之因。
當然要列舉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但我們都知道這些都與敬拜上帝有密切的關係。因為敬拜上帝,我們才知道上帝的恩典是多麼地豐富,也因為敬拜上帝,使我們知道怎樣分享上帝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的愛。
千萬不要小看敬拜上帝的事,特別是從小孩子的身上,我們就要教導他們,不要以為信仰是每個個人自己的事,在你的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要教導他。而教導孩子敬拜上帝的第一步,就是從我們自己開始做起。如果我們連敬拜上帝都不重視,怎能教導孩子學習認知敬拜上帝的重要呢?不可能的!作為一個傳道者,我當然知道要讓信徒感受到敬拜上帝不會「無聊」、「枯燥」的重要性,這是我應該努力學習的地方。而作為信徒的你們,應該知道隨時隨地保持著敬虔和謙卑的心敬拜上帝,因上帝就在你的身邊、家裡、工作的地方,並不是只有在教會。
(講於二○○二年四月廿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