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六章

信徒当力求长进(六1-3)
六1             1所以,我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不必再立根基,就如那懊悔死行、信靠神、

我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
这我们要小心,翻没有翻错,但是实在给我们一个错误的观念。好像这种道理的开端是初阶的,还有一个奥秘、晋升的道理。再没有比这个更错误的了解了。在整本《圣经》和整个神学历史上,我们始终要回到最开端的、最初阶的——神的爱、神的福音、耶稣和圣灵的工作、十字架的道理。不要以为作者讲到「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就是要离开平常我们常听到的「人有罪」、「上帝创造万物」的道理。以为这些是基要信仰班上的,我们不需要上这些;我们要上的是《但以理书》,了解七十个七的奥秘;或我们要上的是《启示录》,了解敌基督是谁。各位,那才是非常次要的。那些在《圣经》里占的份量很轻。而且在《圣经》里面,当神用比较费解的语言来解释的时候,甚至我们跟就不需要去了解;反之,如果是很重要的,神必定用很清楚的话让你明白。当然,我们不能说《圣经》里面有任何一个字不重要;只是说,那个懂不懂,倒不是很重要的事。但是如果你不认识基督,不认识上帝,不认识上帝的救恩,不认识上帝的十字架,那可就惨了。所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不是要我们把这些放弃;而是我们一更深入、更全备的来了解它是甚么。

事实上,整个《希伯来书》要讲的是借着天使、麦基洗德、摩西的比较,把耶稣是谁和耶稣的工作讲得更完整。所以,仍然是道理的开端;因为,我们没有别的可讲了。整个《希伯来书》、《圣经》、神学要讲的,就是这个「基督道理的开端」,包括:神、基督和基督的工作、人有罪、救恩的完成。我们只是更丰富的来了解它,竭力进到那完全的地步。

竭力
《何西阿书》六章3节,「我们务要认识耶和华,竭力追求认识祂。」

《哥林多前书》十五章58节,「你们务要坚固,不可摇动,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为知道你们的劳苦,在主里面不是徒然的。」

《以弗所书》四章3节,「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腓立比书》三章12节,「这不是说,我已经得着了,已经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着基督耶稣所以得着我的(所以得着我的,或译作:所要我得的)。」

《歌罗西书》四章12节,「有你们那里的人,作基督耶稣仆人的以巴弗问你们安,他在祷告之间,常为你们竭力地祈求,愿你们在神一切的旨意上得以完全,信心充足,能站立得稳。」

《提摩太前书》五章9、10节,「寡妇记在册子上,必须年纪到六十岁,从来只作一个丈夫的妻子,又有行善的名声,就如养育儿女,接待远人,洗圣徒的脚,救济遭难的人,竭力行各样善事。」

《提摩太后书》二章15节,「你当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也是竭力的「远避世俗的虚谈」。正面的,我们要竭力的追求;负面的,我们要竭力的避免。

《申命记》四章29节,「你尽心、尽性寻求祂的时候,就必寻见。」就是我们要尽心竭力的寻求神。所以,那真正认识神的人,是继续在寻求神的人。你说,「寻见了,就不要继续寻求。」错。越是寻见,越要寻求。因为祂太丰富了。

《申命记》六章5节,「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我们是尽心竭力的爱神。

《申命记》十章12节,「以色列啊,现在耶和华你神向你所要的是甚么呢?只要你敬畏耶和华你的神,遵行祂的道,爱祂,尽心、尽性事奉祂。」我们是尽心竭力的事奉神。

《列王记上》八章23节,所罗门祷告:「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啊,天上地下没有神可比祢的。祢向那尽心行在祢面前的仆人守约施慈爱。」从神的预定来讲,是我们甚么都没有做,祂就先爱我们。但是从我们人这边看,祂的确希望祂的爱能产生一个反应——我们会尽心、尽性、尽力爱祂。我们尽心行在祂面前,祂就给我们更多的爱和守约。

《列王记下》十章31节,「只是耶户不尽心遵守耶和华以色列神的律法,不离开耶罗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里的那罪。」耶户这个人虽然在杀亚哈家的时候,相当的努力。但是,《列王记下》还是给了他一个非常负面的评语——他不尽心遵守。

《列王记下》二十三章25节,「在约西亚以前没有王像他尽心、尽性、尽力地归向耶和华,遵行摩西的一切律法,在他以后也没有兴起一个王像他。」

《歌罗西书》一章29节,「我也为此劳苦,照着祂在我里面运用的大能尽心竭力。」

《歌罗西书》二章1、2节,「我愿意你们晓得,我为你们和老底嘉人,并一切没有与我亲自见面的人,是何等地尽心竭力;要叫他们的心得安慰,因爱心互相联络,以致丰丰足足在悟性中有充足的信心,使他们真知神的奥秘,就是基督。」我们为人尽心竭力,为要他们得安慰、知道神。这都是我们幕人该有的态度。

《彼得后书》一章15节,「并且,我要尽心竭力,使你们在我去世以后,时常记念这些事。」这都在神的手里;事实上,后来的人可能很快就忘记了,但我们不因为他们会忘记或记得,或这在上帝的手里,我们管不着了,我们就放弃神给我们该尽的责任。

《尼赫迈亚记》五章8节,「我对他们说:『我们尽力赎回我们弟兄,就是卖与外邦的犹大人;你们还要卖弟兄,使我们赎回来吗?』他们就静默不语,无话可答。」这表示我们在爱人的事上,也是尽心的。

《路加福音》十二章58节,「你同告你的对头去见官,还在路上,务要尽力地和他了结;恐怕他拉你到官面前,官交付差役,差役把你下在监里!」如果可能,我们是尽量跟人和睦的。《罗马书》十二章18节,也讲这样的事,「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

进到完全的地步
甚么叫做完全?《马太福音》五章48节,「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

《哥林多前书》十三章10节,「等那完全的来到,这有限的必归于无有了。」「完全的」,是指「爱」。我们在爱里就完全了。《罗马书》十三章10节,「爱是不加害与人的,所以,爱就完全了律法。」

《哥林多前书》十四章20节,「弟兄们,在心志上不要作小孩子,然而在恶事上要作婴孩,在心志上总要作大人。」「大人」,就「完全人」。

《雅各布书》一章4节,「但忍耐也当成功,使你们成全,完备,毫无缺欠。」我们能够成全,完备,毫无缺欠,真是借着各样的试炼、艰难。当然,也是神的恩典。

《雅各布书》三章2节,「原来我们在许多事上都有过失,若有人在话语上没有过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当然不是说我们变成外交官似的,而是像耶稣说的,「心里想的,口里就说出来。」我的心要完全良善。

《帖撒罗尼迦前书》五章23节,「愿赐平安的神,亲自使你们全然成圣!又愿你们的灵,与魂,与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稣基督降临的时候,完全无可指摘!」

《约翰壹书》四章17、18节,「这样,爱在我们里面得以完全,我们就可以在审判的日子坦然无惧;因为祂如何,我们在这世上也如何。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所以,这完全人是有「爱」的。

在《希伯来书》六章这里「完全的地步」是指在认识神的知识上更完全。但爱和知识,还是要连在一起。因为,真正的知识一定会行出爱来。

总之,我们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并不是放弃,而是更深入的了解它、更完备的来实践它。

不必再立根基
这当然更不是说,我们要把这根基废掉;不但不是,而且我们只有这一个根基,不要在另立。事实上,另立就麻烦了,表示我们从得救到了不得救,要重新再讲一次、听一次。这就危险了,会叫我们失去救恩的。从《希伯来书》的观点,你已经失去救恩才会这样子。你不能离开主的,不能有一次离开的。《哥林多后书》十一章2、3节,保罗对哥林多教会有很大的愤恨,他说:「我为你们起的愤恨,原是神那样的愤恨,因为我曾把你们许配一个丈夫,要把你们如同贞洁的童女,献给基督;我只怕你们的心或偏于邪,失去那向基督所存纯一清洁的心,就像蛇用诡诈诱惑了夏娃一样。」哥林多教会有很多这样的危险,对神的心不纯了,就好像是已经不忠于丈夫的荡妇了。《哥林多前书》十五章讲到有人否定复活,那也是危险的。当然最危险的是加拉太人,保罗说:「假如有人来,另传一个耶稣,不是我们所传过的;或者你们另受一个灵,不是你们所受过的;或者另得一个福音,不是你们所得过的,你们容让他也就罢了。」(林后十一4)「我希奇你们这么快离开那借着基督之恩召你们的,去从别的福音;那并不是福音,不过有些人搅扰你们,要把基督的福音更改了。但无论是我们,是天上来的使者,若传福音给你们与我们所传给你们的不同,他就应当被咒诅。」(加一6-8)「你们愿意在律法之下,忘记因信称义了。」「你们愿意靠肉身来成全,你们是重新被奴仆的恶所缠累。」

立了根基,就要在上面建造。可能慢一点,或快一点,但是就在上面建造,不可离弃,重新再来一次。当然我们难说不可以,很多人远离了,又回来了。但《圣经》,尤其是《希伯来书》说:「你要小心。只要你离弃一次,基本上你就失去了所有的救恩。」

基督徒的根基是甚么呢?
第一、懊悔死行
懊悔犯罪的死行,这是基督徒的基本信仰——认罪悔改。我们承认我们的错误,我们的罪恶,所以懊悔死行。你说,我们不用再懊悔了吗?我们是有懊悔,是有认罪悔改;但是我们的懊悔死行是,同样的罪我们不要再去认了。我们可以有另一层的了解,就是同样的罪我们不要再去犯了。我们也承认,有的时候我们就像狗一样,吐出来的又吃;就像猪一样,洗干净了又弄脏了。但《希伯来书》作者说,最起码你在基督面前归向上帝的认罪悔改,应该只有一次;你不要再来,那就表示你已经离开主了,又重新来一次。然我们今天还是说,重新来,我们仍然欢喜接受;只是重点是,你根本就不应该离开主,不应该同样的错误一直犯,不应该一直在怀疑上帝。

第二、信靠神
这是基督徒一生都不应该有任何改变的,就是信靠神。而且我们信靠得越来越坚定。这里的意思就是,你不要不信神了。我们当然又说,在今天的时候有人不信主,后来再回头了,我们当然接受。不过就《希伯来书》的观点,你已经认识神,也尝过天恩的滋味,你又放弃的话,你就回不来了;因为你把耶稣明明的重钉十字架了。我们在查《希伯来书》时,也用这话好好的警惕自己,希望我们的信心绝对是越来越坚定的,而且是不会动摇的。

六2             2各样洗礼、按手之礼、死人复活,以及永远审判,各等教训,

第三、各样洗礼
作者在谈,我们不必再立各样的洗礼,当然不是说我们基督教里有各样的洗礼,而是当时是有很多不同的洗礼,包括犹太教里有很多洗濯的礼,这在《利未记》里有讲到。犹太教入教也要受洗,施洗约翰也有洗礼,异教徒也有他们的洗礼。所以这里说各样洗礼,因为很多宗教都有洗礼。当然,我们的洗礼只有一个,就是奉耶稣的名受洗的,且只有一次。受洗是不可重复的。在正统神学里面,甚至如果你在异端里受了洗,你都不必再受一次了。因为洗礼的仪式只要一次,就永远有效。

意思,与前面一样,就是你不要抛弃了你原来洗礼所见证的信仰。

第四、按手
在《旧约》的时候,按手的涵义:

第一个意义:是「认同」
「按手」,就是跟对方认同的意思。在献祭的时候,按者把手按在祭物上面,表示认同被按的祭物。例如:平安祭,就是把我们的感恩放在祭物上面;赎罪祭,就是把我们的罪放在祭物上面。好像中国人讲的发功一样,借着按手的动作,把我们的感恩、罪过,传过去给祭物。

在献平安祭的时候,要按手在供物的头上。《利未记》三章1、2节,「人献供物为平安祭(平安,或译作:酬恩;下同),若是从牛群中献,无论是公的,是母的,必用没有残疾的献在耶和华面前。他要按手在供物的头上,宰于会幕门口,亚伦子孙作祭司的,要把血洒在坛的周围。」8节,「并要按手在供物的头上,宰于会幕前。」13节,「要按手在山羊头上,宰于会幕前。」

献赎罪祭的时候,也要按在祭物的头上。《利未记》一章4节,「他要按手在燔祭牲的头上,燔祭便蒙悦纳,为他赎罪。」四章4节,「他要牵公牛到会幕门口,在耶和华面前按手在牛的头上,把牛宰于耶和华面前。」15节,「会中的长老就要在耶和华面前,按手在牛的头上,将牛在耶和华面前宰了。」24节,「按手在羊的头上,宰于耶和华面前宰燔祭牲的地方,这是赎罪祭。」29节,「按手在赎罪祭牲的头上,在那宰燔祭牲的地方宰了。」33节,「按手在赎罪祭牲的头上,在那宰燔祭牲的地方宰了,作赎罪祭。」这表示「认同」。

在赎罪日的时候,大祭司要按手在流放的羔羊的头上。这也是认同,好像我们的罪都归在牠的头上,这只羊就代表我。《利未记》十六章10-22节,「但那拈阄归与阿撒泻勒的羊,要活着安置在耶和华面前,用以赎罪,打发人送到旷野去,归与阿撒泻勒。……亚伦为圣所和会幕并坛献完了赎罪祭,就要把那只活着的公山羊奉上:两手按在羊头上,承认以色列人诸般的罪孽过犯,就是他们一切的罪愆,把这罪都归在羊的头上,借着所派之人的手,送到旷野去;要把这羊放在旷野,这羊要担当他们一切的罪孽,带到无人之地。」

第二个意义:是「委任」
《民数记》二十七章18节,「耶和华对摩西说:『嫩的儿子乔舒亚是心中有圣灵的,你将他领来,按手在他头上。」《申命记》三十四章9节,「嫩的儿子乔舒亚,因为摩西曾按手在他头上,就被智慧的灵充满;以色列人便听从他,照着耶和华吩咐摩西的行了。」这是摩西对乔舒亚的委任。

第三个意义:是「祝福」
《创世记》四十八章14-16节,「以色列伸出右手来,按在以法莲的头上(以法莲乃是次子),又剪搭过左手来,按在玛拿西的头上(玛拿西原是长子),他就给约瑟祝福说:『愿我祖亚伯拉罕和我父艾萨克所事奉的神,就是一生牧养我直到今日的神,救赎我脱离一切患难的那使者,赐福与这两个童子。愿他们归在我的名下,和我祖亚伯拉罕、我父艾萨克的名下;又愿他们在世界中生养众多。』」

第四个意义:是「审判」
《利未记》二十四章14节,「把那咒诅圣名的人带到营外,叫听见的人都放手在他头上,全会众就要用石头打死他。」见证人要按手在要被治死的人头上,表示我们见证这人的罪足以叫他死。这按手好像是把见证加在这当被治死的人身上。

到《新约》的时候,按手有底下几个涵义:

第一个,是「祝福」
《马太福音》十九章13节,耶稣为小孩子按手祷告,就是祝福他们。

第二个,是「医病」
《马可福音》六章5节,「耶稣……按手在几个病人的身上,治好他们。」《使徒行传》二十八章8节,「当时,部百流的父亲患热病和痢疾躺着,保罗进去,为他祷告,按手在他身上,治好了他。」

第三个,是「让人得圣灵」
《使徒行传》八章17节,「于是使徒按手在他们头上,他们就受了圣灵。」

第四个,是「按立」,跟乔舒亚被委任是相同的意思
《提摩太前书》五章22节,「给人行按手的礼,不可急促;不要在别人的罪上有分,要保守自己清洁。」

第五个,是「认命」的意思
《使徒行传》六章5、6节,「大众都喜悦这话,就拣选了司提反,乃是大有信心、圣灵充满的人;又拣选腓利、伯罗哥罗、尼迦挪、提门、巴米拿,并进犹太教的安提阿人尼哥拉,叫他们站在使徒面前。使徒祷告了,就按手在他们头上。」

第六个,是「借着按手,赐下圣灵的能力、恩赐」
《提摩太前书》四章14节,「你不要轻忽所得的恩赐,就是从前借着预言,在众长老按手的时候赐给你的。」

当亚拿尼亚为保罗按手的时候,大概包括三种:一、医治他看不见的眼;二、委任他为使徒;三、使圣灵充满他、装备他。《使徒行传》九章17节,「亚拿尼亚就去了,进入那家,把手按在扫罗身上,说:『兄弟扫罗,在你来的路上向你显现的主,就是耶稣,打发我来,叫你能看见,又被圣灵充满。』」用一个更简单的讲法,按手就是一种「象征性的传递」。有点像中国古时的武侠小说一样,把一个东西传到另外一个上面。就像《旧约》的时候,你按手在祭物的上面,就等于是你把你的感谢或罪过,透过按手的动作,传到被按的祭物上面。同样的,当委派或赐恩赐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情形,就是把圣灵的能力和职位就传上去。当医病的时候,就是把健康传过去,把疾病赶出去。所以,为人按手不可急促就是当你的功力不够的话,好的没有传过去,坏的倒是传过来了。这虽然好笑,但可以把所有按手的意义,都放进去了。总之是,传的人在遵行上帝话的时候,借着按手,把一些东西传过去了;不管传递的是祝福、罪恶、职位、圣灵、能力。这是教会里的一个仪式,虽然我们今天不是顶看中这些。

第五、死人复活
很多新派的学者都说《旧约》没有「复活的观念」;事实上,在《旧约》就有这样的提醒:

《以赛亚书》二十六章19节,「死人(原文是:你的死人)要复活,尸首(原文是:我的尸首)要兴起。睡在尘埃的啊,要醒起歌唱,因你的甘露好像菜蔬上的甘露,地也要交出死人来。」

《但以理书》十二章2节,「睡在尘埃中的,必有多人复醒。其中有得永生的,有受羞辱永远被憎恶的。」

《以西结书》三十七章也很清楚的讲到「骸骨的复活」[1]。我认为这件事,也预表了将来耶稣会叫死人复活;包括祂自己也从死里复活,给万人作可信的凭据(徒十七31)。

撒都该人是不同意复活的观念的。这我们在《使徒行传》多次看到,包括二十三章8节,「因为撒都该人说,没有复活,也没有天使和鬼魂;法利赛人却说,两样都有。」教会是一直坚信复活的教义,《使徒行传》二十四章15节,保罗说:「并且靠着神,盼望死人无论善恶,都要复活,就是他们自己也有这个盼望。」《约翰福音》五章29节,「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罪。」《哥林多前书》十五章15、16节,「因我们见证神是叫基督复活了。若死人真不复活,神也就没有叫基督复活了。因为死人若不复活,基督也就没有复活了。」

第六、永远审判
意思是:上帝的审判有永远的果效。当最后审判定了案,就存到永远的;不会再有上诉、减刑、赏和罚。当然,从永恒来讲,还没有那形式的时候,神就已经定意了哪些人受永刑、哪些人受永生。

回到第1节说的「不必再立根基」,显然以上这些教训是基督教的基础,或说基要信仰。「懊悔死行」,为我们致死的行为懊悔,也就是悔改是很重要的。「信靠神」,更是重要。基督徒无时无刻不能不信靠那造他、救他、爱他、托住他的神。「洗礼」,当然也是重要的。我们虽然没有各样的洗礼,但作者也把基督教的洗礼放在诸般的宗教、饮食和洗濯的礼仪里来讨论。然,信而受洗的就必得救。「按手」,虽然今天不是那么看重,但是按手是上帝恩典的一个传达。所以,我们也把建立它当作建立教会的一个根基。「复活」在《使徒行传》里更是多极了。还有「永远的审判」都是我们深深相信的。

为何说,不必再另立根基呢?如果我们非讲这些不可。事实上,《希伯来书》作者正在讲这些,也就是信靠神的部分,包括我们所信靠的基督是怎么样的一个基督?祂做了怎么样的事情?也包括上帝的永远审判的严重。作者讲到麦基洗德的目的,就是把神借着耶稣基督为我们所做的救恩,这个基督教基本的根基,再一次的告诉我们,好让我们更深入、更广泛的来了解。

但如果我们的讲,是因为人忘记了它,或人否定了它;从《希伯来书》作者的观点,重讲就只等于定这些人的罪。因为这些事是不可忘记,也不容否认的。这种错误是一次也不可有,因为我们不能把耶稣基督重钉十字架,明明地羞辱祂。所以,原则是很清楚的:我们可以有更深的理解,但是讲一次就够了,如同洗礼不应该重复一样。好比医生为病人动一个关乎生死的大手术,定要成功,不得失败;因为病人死了,就无法再开第二次。

六3             3神若许我们,我们必如此行。

这「行」,就是「进」。我们有稳固的根基,和完全的实践。我们知道这些,且继续不断地、更深地知道。知,就必行。我们谈知的道理,就要有知的行为。如果有分开的时候,就是一个不健全的情形。当我们对上帝的话了解的时候,我们就不再像婴孩一样(来五13)。也像《哥林多前书》十三章11节,「我们把孩子的事离弃了。」换句话说,我们一方面对整个《圣经》的真理越来越明白,而且也越来越把这真理付诸行动去遵行。「如此行」,包括教导,和理解,以及行出来。

总之,六章1-3节,是告诉我们信靠神非常重要。要讲,且要继续讲。只是这讲是更了解,更深入,更能够去行;而不是一下就忘记,一下又曲解,一下又否认了。如果忘记、曲解、否认了,你重讲是极危险的事。当然我们在牧会的时候非这样做不可;但《希伯来书》作者提醒我们勿忘记,否则再讲就是定我们的罪了。下面4-8节就讲到这些忘记、背离真道的情形。

第四次警告:背道了就不能重新懊悔(六4-8)
六4             4论到那些已经蒙了光照,尝过天恩的滋味,又于圣灵有分,

在圣灵的光照下,已经悔改,信靠神,受过洗,且被按手过,也知道死人复活、神永远审判的道理,且尝过天恩的滋味,又于圣灵有分的人,再离弃真道,就麻烦了。

那些已经蒙了光照
第一个描述:如果有一个人已经被圣灵光照,知道自己的罪行,也悔改了;知道神是怎么样的神,也信靠了;也受洗了,且被按过了手,也知道死人复活、神永远审判的道理。

光照,不一定是指得救的人
譬如:《约翰福音》一章9节,「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所有的人都被光照,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得救。

用《罗马书》来解释那光照的话,就是神已经将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显明在信的和不信的人心里。《罗马书》一章20节「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光照,有的时候是指得救的人
《以弗所书》一章18、19节,「照明你们心中的眼睛,使你们知道祂的恩召有何等指望,祂在圣徒中得的基业,有何等丰盛的荣耀,并知道祂向我们这信的人所显的能力,是何等浩大。」《以弗所书》三章9节,「又使众人都明白,这历代以来隐藏在创造万物之神里的奥秘,是如何安排的。」这「明白」就是这里的「光照」,也是一个得救的明白。更重要的是《希伯来书》十章32节,「你们要追念往日蒙了光照以后,所忍受大争战的各样苦难。」这里显然就是指得救的人。

尝过天恩的滋味
第二个描述:尝过天恩的滋味的人。我们同样可以用这几个就如来讲。尝过天恩的滋味,包括尝过认罪悔改,被赦免的恩典;包括尝过信靠上帝,被上帝接纳的恩典;包括尝过洗礼,进入教会的恩典;包括尝过按手,领受圣灵的恩典;包括尝过死人复活的教义所带来的盼望;包括知道神永远审判的教训的恩典。如果蒙了光照,又尝过天恩的滋味。但,这光照和尝过也都是尝的说法。光照,是指我们的视觉;尝,是指我们的味觉。

尝,有的时候就是指尝一尝。《约翰福音》二章9节,「管筵席的尝了好酒。」尝,有的时候不是浅尝即止,而是指经历过。像《希伯来书》二章9节,「唯独见那成为比天使小一点的耶稣……为人人尝了死味。」《马太福音》十六章28节,「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人子降临在他的国里。」

所以,尝过天恩的滋味,是指经历过从天上来的恩典。可能来自《诗篇》三十四章8节,「你们要尝尝主恩的滋味,便知道祂是美善。投靠祂的人有福了。」尝尝,就是指经历、相信、接受。

天恩,应该是只从天上来的恩典,且这恩使我们能到天上去。也就是神在基督里给信徒的救恩。你尝过、得过、被光照过,就等于你得到了。

又于圣灵有分
第三个描述:又于圣灵有分。同样,如果不是圣灵,我们不会懊悔死行,自己责备自己;如果不是圣灵光照,我们不会信靠上帝;如果不是圣灵感动我们,我们不会愿意受洗;而按手和死人复活就更是圣灵的工作了。至于神永远的审判,在《约翰福音》十六章8节讲得很清楚,圣灵「祂既来了,就要叫世人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如果你领受了圣灵,于圣灵有分,后又弃绝了,就真是只有死路一条。

与圣灵有分的经文:

《罗马书》八章9节,「如果神的灵住在你们心里,你们就不属肉体,乃属圣灵了;人若没有基督的灵,就不是属基督的。」

《哥林多后书》一章22节,「祂又用印印了我们,并赐圣灵在我们心里作凭据(凭据,原文是:质)。」《哥林多后书》五章5节,「为此,培植我们的就是神,祂又赐给我们圣灵作凭据(凭据,原文是:质)。」《以弗所书》一章14节,「这圣灵是我们得基业的凭据(凭据,原文是:质)。」都讲到我们圣灵在我们心中作质、作凭据,保证我们是属祂的。尽管惊涛骇浪,有圣灵在我们心中作稳固的确据。

六5             5并尝过神善道的滋味,觉悟来世权能的人,

第四个描述:尝过神善道的滋味,觉悟来世权能。

尝过神善道的滋味
作者再一次用「尝」来形容神善道的滋味。神的道有味道吗?同样的,我们可以从我们曾经一方面为自己的罪恶懊悔,一方面经历神良善的道的赦罪之恩,欢喜的尝过祂福音的平安。又上帝的道使我们知道怎么信靠祂,经历祂的真实。至于洗礼和按手的真正意义,则是透过神的善道让我们知道的。死人复活,我们虽还没有经历过,但这是上帝的话向我们的保证。而神永远的审判,则是神的话在我们心中做提醒的工作。

觉悟来世权能
特别可能是《使徒行传》中的情形。随着福音传布到各地,上帝国度的能力就进到这个世界了。事实上,耶稣时候也是这样。当耶稣在传:「天国近了,你们要悔改的时候。」就有许多的神迹奇是大能在他们中间进行。这就应验了经上的话,有光照着他们。当耶稣来的时候,当圣灵降临的时候,就把将来国度的能力预先带到世界来。这叫做“Already but not yet”,也就是我们今天已经在神的国度里,觉悟、领悟、经验到来世的权能——是完全良善,没有黑暗,没有罪恶,充满神全能的统治。当然还不完全,但的的确确是有了。

六6             6若是离弃道理,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因为他们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地羞辱祂,

若是离弃道理,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
如果他们已经蒙了光照,尝过天恩的滋味,又于圣灵有分,并尝过神善道的滋味,觉悟来世权能,再离弃道理,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不是他们不愿意,而是他们没有这样的能力了。

这经文是讲得比较含糊一点。我们不大晓得甚么叫做确确实实蒙了光照?如果完全用物质、科学来讲的话,我们可以了解。例如:在多少支光的光照下可以看得清楚;可是我们不太能够说神的光要照多少,才叫做蒙了光照。那些得救又离弃的,是不是真的蒙了足够的光照呢?我们不知道。

另外,有分、尝过、觉悟,也很难说得明白。到底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有分于圣灵多少,才算是有分?或尝过神善道的滋味多少,才算是尝过?或觉悟来世的权能多少,才算是觉悟?《圣经》没有把它划分得那么清楚,我们也实在是不敢把它划分得那么清楚。

然,离弃道理多少,才算是离弃呢?我们也不敢把它划分得那么清楚。有没有人想过自己是否犯了离弃道理的罪?问题,甚么叫做离弃道理呢?小时候我怀疑过,「上帝真是创造宇宙万有的主宰吗?」后来,这就常常定我的罪,以致我常常自问「有没有离弃真道?」我们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经验,「我离弃了怎么办?」如果有人是受洗了,后来离开教会十年,甚至到庙里去拜假神,或更明显的,这人变成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了。这算不算离弃?是不是就不能叫他从新懊悔了?是不是就没有救了呢?

「不能叫」,就是没有办法了。好像有些东西就是不可逆转的。例如一个烤焦的牛排,你不能再叫它变嫩了。这里的意思就是你已经被圣灵炼过了,你又弃绝的话,再叫圣灵来烤你,你不会烤好,只会变得更焦。我们想一些例子:

第一个例子:像法老心不断地硬下去,就不可能再回过头来听上帝的话了。同样的,我们不知道甚么是不可能的,也看不到这个人是否还有希望。理论上,第一次劝就悔改的,是最好的;一次不听,二次不听,心就会越来越顽梗。

第二个例子:以色列人在旷野有同样的情形。他们曾经一再试探神,被神惩罚;他们就为自己的罪懊悔,信靠上帝;神就一再给他们恩典。他们曾经尝过天恩的滋味,被圣灵光照过,有分于圣灵,又尝过神善道的滋味;但是当十个探子报恶信(民)的时候,他们还是过了那不可逆转的终点线了,以至于他们的下场是非死不可,不可进到安息。

第三个例子:士师的时候,也有同样的情形。当乔舒亚死后,神一再提醒,以色列人却一再重复的干犯神。神先提醒他们「要把迦南人杀光」;他们不杀光,神就再提醒「千万要把迦南人赶出去」;他们不赶,神就再说「那至少不可跟他们来往、结婚」;他们不但往来,还结婚,神就再提醒「如果一定要结婚,绝对不可以拜他们的神」。当然,一不杀光他们,就不会赶他们出去;没有赶他们出去,就跟他们和平共存;跟他们和平共存,就跟他们通婚;跟他们通婚,就学习敬拜他们的神。你学习异教的神,结果就是异教的人来辖制你;痛苦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呼求神;神就兴吉士师把仇敌赶走;仇敌赶走了,想太平盛世,他们又开始想那些仇敌,膜拜他们的偶像。周而复始,仇敌又开始挟制他们;他们又陷入痛苦之中,又呼求神了。好几次以后,神就说:「我不赶他们出去了,就让他们来折磨你们吧。」《士师记》第二章20、21节,「于是耶和华的怒气向以色列人发作,祂说:『因这民违背我吩咐他们列祖所守的约,不听从我的话,所以乔舒亚死的时候所剩下的各族,我必不再从他们面前赶出。』」

这三个例子,都是类似的。一样的地方就是:到某个阶段,他们就没有办法力挽狂澜了。法老、以色列人心硬到一个地步,心硬化了,就不会再软了;士师时候,他们一直悖逆,悖逆到一个地步,神的心就硬了,不再拯救他们了。

《以赛亚书》「葡萄园之歌」的情形也有点类似。当以色列这个葡萄园在上帝不断地细心照顾之下,一直不结出果子;有一天上帝就要毁掉这个葡萄园。当然,无花果树(路十三6、7)、橄榄树(耶)都有类似的情形。

《杰里迈亚书》六章29节,「风箱吹火,铅被烧毁;他们炼而又炼,终是徒然;因为恶劣的还未除掉。」当同样的错误一再犯的时候,不管是神放弃了,或人无药可救了,结果都是一样进到一种无力挽回的状况。这「无力」、「不能」,是因为他们离弃了道理,结果他们就被废弃了(来六8)。「废弃」在《哥林多前书》九章27节,等于是取消了比赛的资格。在《提多书》一章16节,是指一个没有用的东西。在《哥林多前书》十三章5-7节。在《提摩太后书》三章8节,是指经不起考验的。

因为他们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地羞辱祂
耶稣的死,在《圣经》,特别在《希伯来书》,是不可以、不可能、不需要重复的事情。祂一次赎罪,就成就了救恩。既然我们不可能叫耶稣再为我们流一次血;如果我们想要把祂重钉十字架,就是我们想要再一次的羞辱祂。

《希伯来书》的作者用很重的话来讲:你做这些离弃真道的事,是不相信神的救恩,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羞辱神。你比犹太人还坏,不只钉死耶稣一次,还把耶稣重钉第二次,认为耶稣是个骗子,亵渎神。

六7、8        7就如一块田地,吃过屡次下的雨水,生长菜蔬,合乎耕种的人用,就从神得福;8若长荆棘和蒺藜,必被废弃,近于咒诅,结局就是焚烧。

田地吃了这么多与水,吃了就应该长出菜蔬。

「近于咒诅」,「近」不是「差不多」的意思。冯先生讲得很仔细,「近」就是指同一边。「近于咒诅」,在咒诅的同一边。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清楚的事情:领受神的恩典,又弃绝神的恩典,你就完蛋了,没有机会了。至于,甚么叫做领受、弃绝?我们可能要去想想。但所有的解经家都会承认,这最后的结论总是在说:这种人是无望的。

这是「一次得救,永远得救」的问题了。我们可不可能从救恩中失落呢?有些人会完全的曲解这经文,说,「这是假设的(hypothetical)情形,没有人真会如此。」这种假设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圣经》讨论的是可能发生,且已经发生的现象。另有一些,包括加尔文宗的,会说,这些人没有得救。也有些人说,这些人只是在门外晃一晃,没有真正进入窄门内;简单的说,就是他们从头到尾都没有得救,只是曾经很接近而已。

我认为,这些人真是得救了。即使是加尔文宗、或犹大的解释,都有不当的地方。因为就我们人可以看到的地方,这些人真是得救的人。但我相信神预定的计划是不会改变的。因此,要如何解释这段经文呢?

从神这边来看的话,每一个步骤都在神从没有改变的计划中。有一群人,他们在历史中曾经被神光照,光照到愿意信靠上帝,神也把圣灵给他,也尝过天恩、神善道的滋味。神给他的恩典,很可能就是我们人看得到的得救,是十年,或十天,或十秒。可能神慢慢的收回这些恩典;可能他很快的感动,也很快的拒绝。这不是我们要谈的,重点是神那边没有任何的改变。我们所看到的改变,原来就在神的计划中。有些人领受了,然后又在神的计划中,慢慢地在救恩中失落了。从永恒来讲,他是没有得救;但从人来看,这些人的确曾经在得救者的行列中。只是我们人不知道神给他的得救恩典是多久?或十年、二十年,或一辈子,也就是永远得救了。所以,预定论的讲法不必改变。只是,我们更清楚、更仔细的来说,人看不到神给这人多少得救的年限。他或许信一信就跑去当和尚了,有一天又回头了,最后就信到底了。神给他的恩典究竟是哪些地方多一点?哪些地方少一点?哪些地方显出来?哪些地方这些恩典降下去,是一直不结果子,有一天却又结出果子来了。这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只能说,神的计划在神那边从来都没有改变过。

所以,我喜欢说一句话,不是「一次得救,永远得救。」而是「永远得救,一次得救。」神在永恒中拯救了这个人,他就在人间一次的信靠主,或多次渐进地信靠主。另外,「永远沉沦,一次沉沦。」神在永恒中如何定意?可能是一次或多次的表现出来。重要的是:我们不要去猜测神怎样预定一个人,因为这是我们不能知道的奥秘。我们能知道的就是我们的责任是把福音传给人,希望人悔改;我们也信神会保守我们。因此,我们希望我们在神的保守中,持守在神的善道中。每次持守的成功,我们就知道这是神的保守。

或者再用人能看得到的来讲的话,假如彼得在不认主的时候死了,那他就注定要是下地狱了。因为,耶稣说了:「凡在人面前不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认他。」(太十33)而且他死了,他也再没有悔改的机会。但人只能就我们人能看得到的部分来作判断,但这判断不一定是准确的。神那边没有转动的影儿,但我们不知道神的判断,我们只能求神帮助我们总是信靠祂。

因此,是不是「一次得救,永远得救」?救恩会不会失落?神的计划不会改变。但是神的计划是如何的转变或稳定,我们不知道。这人哪一次是真的得救?这人哪一次是真的悔改?都在神的手里。就《希伯来书》来看,有的人有所有得救的证据,如果他再离弃的话,就不能再悔改了。这道理,加尔文宗的也会同意,只是加尔文会加上一句:「他好像是得救了。」是好像吗?如果从人来看,所有的「好像」却又是很「模糊」的。他好像基督徒,谁又能说他真是基督徒?搞不好哪一个时候被罪所引诱了,就好不像基督徒了。谁又知道哪一个时候,情欲犯动了,骄傲暴露了,就一点也不像一个基督徒。我们人只能看到的就是一个表象。就《希伯来书》的话,他是在警告、劝勉那些想要放弃的人:「总不要离弃这道理。」

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没有听过道的人,比听过道再拒绝的人,容易信耶稣。听得越多的,越不想听;下一次,想要你再听进去,就困难一点。这种「越不听,就越心硬」的情况,我们都了解。今天一个刚信主的人受了打击,不信了,总比一个信了十年、二十年,经历神的真实和丰富恩典,又很虔诚的人受了打击,不信了,要他回头还容易一点。这就是《希伯来书》讲的,你尝过的恩典越多,你对上帝的良善就产生一种免疫的能力。因此,一次也不要离开上帝。这是非常洽当的一个警告。大家不要作片面的争执。

「一次得救,永远得救」:从人这边来看,是开放的、会改变的;从神那边来看,从来没有改变。我觉得,加尔文宗的观点是对的。加尔文宗的观点可以解释所有亚米念的观点;可是,亚米念的观点就不可以解释所有神预定的经文。

务要持守盼望、承受应许(六9-20)
六9             9亲爱的弟兄们,我们虽是这样说,却深信你们的行为强过这些,而且近乎得救,

「近乎得救」的「近」,跟「近于咒诅」的「近」不同。这个「近」中文翻得不好,原文「????」(音译echo),就是「有」的意思。也就是「我们深信你们的行为强过以上这些,而且有得救了。」这里的「行为」,包括知识上的事——认识基督道理的开端;也包括现在从正确的知识产生的行为——如以下爱心上的行动。

再一次,《希伯来书》的作者不是否认基要的信仰,反而是要我们更深入的、全面的认识这些根基,而且因着这些,行出爱的行动来。他深信这些读者是已经得救的人;只是他怕读者们忘记这些基本的道理,就再一次的提醒他们不要弃绝了基督的道理。

六10           10因为神并非不公义,竟忘记你们所做的工,和你们为祂名所显的爱心,就是先前伺候圣徒,如今还是伺候。

神并非不公义,竟忘记你们所做的工
这节经文听起来也很危险,好像我们的得救在乎我们有没有好好的做这些工。这类亚米念式的经文在《圣经》里非常多,占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牧养时的一个劝勉。但做这一切工,乃基于我们是白白的得救,既蒙恩典就应该活出这些工——显出的爱心、伺候圣徒;而不是用这些工来换取神对我们的不忘记。若没有神先给我们恩典,我们又怎能做工呢?千万不要因为这恩典是白白的,就也白白的浪费、放肆,甚至任意践踏。

作者在这里没有特别提神的恩典,因为我们都有这样的认识。但在做这工的时候,是有灰心的时候,所以作者就提醒:神是公义的,必记得你们所做的一切工,就如同神也记念你们祖宗以色列人在埃及的苦情一样。

这些工之所以被记念,是因为你是靠着主在做的。凡是凭着信心所做的,神都记念的,因为那是祂自己的工作;相反的,凡出于自己所做的,神不会记念的。

你们为祂名所显的爱心
这爱心就是伺候圣徒,是基督徒彼此的扶持、相爱。这些工作在基督徒受逼迫之时,特别显得艰难。因为人人自保都来不及了,还怎能帮助别人呢?也许你自己已经很困难,但有人坐监了,留下孤儿、寡妇,你去伺候,以致受了牵连。这在罗马时候,中国文革的时候,以及抵挡基督教的国家里,都不断地发生过这样的情形。

为祂名
基督徒是奉主的名做每件事情。因为主的名,就代表主自己。也就是我们是靠着主给我们一切的力量来做每一件事情,因此当我做成的时候,就把荣耀归给祂。

《约翰福音》十四章13、14节,「你们奉我的名无论求甚么,我必成就,叫父因儿子得荣耀;你们若奉我的名求甚么,我必成就。」我们是奉耶稣的名向天父祈求,成就了,就归荣耀给耶稣。

《约翰福音》十五章16节,「不是你们拣选了我,是我拣选了你们,并且分派你们去结果子;叫你们的果子常存,使你们奉我的名无论向父求甚么,祂就赐给你们。」我们的生命结出丰盛的果子,就把基督的名显出来,让更多的人认识基督,也让更多的人奉耶稣的名来做事。这既有传福音的果效,也有归荣耀给耶稣的结果。

《约翰福音》十六章23、24节,「到那日,你们甚么也就不问我了。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若向父求甚么,他必因我的名赐给你们;向来你们没有奉我的名求甚么,如今你们求,就必得着,叫你们的喜乐可以满足。」

这里所做的工作,也是为耶稣的名,让神的名更被知道。这一点很重要。很多人讲福音义工的时候,不讲奉主的名,以致所有的工都是白做了。我喜欢举一个例子:我曾经在飞机上帮一位吃素的老太太忙。她到旧金山西来寺礼佛、做功德。一路上我都非常的照顾她,但因为她是一位很虔诚的佛教徒,我就不提基督了。快到台北的时候,她说:「阿弥陀佛,今天遇到一位活菩萨了。」我就想,「我真是在羞辱主的名啊。做了这么多的事,竟没有让她知道这是基督借着我的手做的。」我就跟她传福音,讲基督的事。

我们要高举基督的名,这是超乎万名之上的名。若我们不高举主的名,归荣耀给主;人就高举他们假神的名,归荣耀给他们的假神。这是多亏缺神荣耀的事。今天教会里常常是这样,我们不敢高举基督的名。我们做一切的好事,却不敢让主的名被人知道。这不仅是白做工,也羞辱主,一点也不讨主的喜悦。我不喜欢福音义工的原因是,很多福音义工到最后只剩义工,没有福音。自己累得半死,却对对方的灵魂一点帮助也没有。我们一定要知道,人最需要的就是福音。教会若不以福音为宝贵的,恐怕自己都不喜欢听福音,又怎能传讲福音呢?只能见一个个的灵魂失落罢了!这当为我们的鉴诫。

六11           11我们愿你们各人都显出这样的殷勤,使你们有满足的指望,一直到底。

这「愿」是非常强烈的感情,可以是好的意思,也可以是坏的意思。甚至有些地方就翻成「私欲」或「情欲」[2]。

指望、希望、盼望,是一样的意思。

这实在是我们的盼望,也是主的盼望。我们常常有些强烈的盼望是不该有的私欲。对主的事、对邻舍的好处,或对其他的基督徒,我们应当有这样的殷勤——很强烈的盼望。

当人有殷勤的时候,他们就有满足的指望,一直到底;就是这个希望能够不断地实现。

基督徒的生活里面有希望、盼望吗?希望神学(The Theolgy of Hope),是基督教这几十年来非常喜欢讨论的事。这里不谈莫特曼(Jurgen Moltmann,1926~)的希望神学。人间有没有希望?这几十年,我们看到人间的盼望是越来越淡了。好像十九世纪末,还有一些理想,自由、平等、博爱、共产主义。如今这些都幻灭了,以至于现在的人是越来越后现代了。也就是人活着没有任何意义。彷佛盼望这东西,在人间已经烟飞雾散了。原因当然是,神和福音越来越被人忘记了。

基督徒有没有盼望?我觉得很多的基督徒觉得没有甚么盼望,这个问题都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对一个丈夫已经外遇十年的基督徒,你说她有盼望吗?恐怕没有。对一个小孩吸毒五年的母亲,你说她有盼望吗?恐怕没有。好像我们一直祷告,但很多现况没有改,我们就麻木了。好像我们祷告:「主啊,求祢改变台湾的政治。」有些人就越来越没盼望了。因为每次祷告都看不出来有任何的改变。或「主啊,我们把选举恭恭敬敬的交在祢手里。」以后再交不交呢?好像交的结果,并不如我们的意,就不祷告了。我也要说,恐怕最没有盼望的,就是传道人。今天这个活动,明天那个特会。他可能聚会的时候吼一吼,壮一下声势;但经验会告诉他再过一两个礼拜,大家又恢复原状。

我们不是谈盼望如何实现。答案,就是福音,就是基督。但怎样凭着信心来活出这样的生活,不是我们这里要讲的。

我们要有满足的盼望。事实上,盼望就应该是满足的。既是希望,就尽可能的大。倘若小的话,就算不得希望了。面对权能的上帝,你的希望应该是大大的张口。这里讲的不是小希望,甚至不是大希望,而是满足的希望,而且一直到底。这翻得不大明白,意思是这个满足的盼望是能够不断地实现。

我们的盼望怎么实现?完全的实现当然是等主再来。可是他在这里是讲现实,我们怎么实现?就是殷勤。这里不是讲信心,而是讲殷勤。就是伺候圣徒,凭着信心做主的工。又是把基督徒的知、信、行连在一起。对于基督道理小学的开端也好,劲道麦基洗德更深入的、全面的道理也好,我们了解;且了解以后所形出来的行为,包括做各样的工和伺候圣徒。你继续不断凭着信心,殷勤的信靠、认识主,也更多的在认识主当中行出来。你的指望就越来越能够满足,且一直到底。

也就是,我们实在是需要在基要真理上更多认识主。我们没有盼望,我觉得是神学教育的失败。大家不认识福音,也不认识耶稣基督和上帝。所以就有很多的错误掺杂在里头,以至于我们经验上帝都非常的少。但是,如果我们能认识得正确和全面,包括这里讲到的麦基洗德的道理,而且殷勤的活出来;我们会发现这指望是越来越丰富,而且满足。我自己的经验就是这样:看现状,教会好像没有指望;若有变化,恐怕就是越变越坏。但是信靠上帝,你看到的就是有信、望、爱的真实。

六12           12并且不懈怠;总要效法那些凭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

不懈怠
要殷勤、不要懈怠。这都是《希伯来书》在讲的。不要因为这些压力、这些现实的环境、这些逼迫,就退让、离弃,以致失落了。

总要效法那些凭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
凭着信心,在后面十一章会特别讲到。

我们不但凭着信心,也要凭着忍耐。因为总是还有那没有得到的层面在那里、总是有现实的冲突的时候。

《帖撒罗尼迦后书》一章4、5节,「甚至我们在神的各教会里为你们夸口,都因你们在所受的一切逼迫患难中,仍旧存忍耐和信心。这正是神公义判断的明证,叫你们可算配得神的国;你们就是为这国受苦。」如果在逼迫和患难中仍然有忍耐和信心,就表示你真是得救的。问题是,如果我们靠着我们自己的话,我们就长期有信心,也没有办法长期的忍耐。但这是基督徒非常需要有的一个美德或恩赐。是美德,因为这恩典在我们身上经过艰难所发出来的。但这美德绝对是一个恩赐。是来自上帝,否则我们信不下去的,忍不下去。我们若是为了面子做的,也撑不久;就算撑久,也是虚假的。

《启示录》十三章10节,「掳掠人的,必被掳掠;用刀杀人的,必被刀杀。圣徒的忍耐和信心,就是在此。」这里特别讲到一件非常恐怖的事——就是十三章7节,「又任凭牠(兽)与圣徒争战,并且得胜;也把权柄赐给牠,制伏各族、各民、各方、各国。」在《但以理书》或《启示录》好几次提到「基督徒跟兽的作战」,我们输了;当然最后的胜利,还是在羔羊这边。祂已经得胜,还会继续得胜。但我们会有三年半或四十二个月的灾难―――我觉得这字句象征着:我们是被牠胜过、被牠制服的。可是,在这种充满黑暗的时代里,虽被杀、被掳掠,信徒仍然信和忍下去,这就是得救的凭据。也不要把这想成是在大逼迫的时候,就是平常聚会,或在家里过基督徒生活的时候,也会感觉到那种荒凉和难过,很难持续下去。

凭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以下就讲到亚伯拉罕要得到应许,就要信心和忍耐。信心是相信上帝的话是真实的,怎么样都不动摇。忍耐是在相信的过程中,肉体所经历的种种折磨和辛苦。我想到今天也是这样。

举个例子:你考上了博士班,找指导教授。指导教授应许你会拿到博士学位。这应许怎么实现呢?除了凭着教授的应许,你也要信他的话,和忍耐的作实验、写报告。在这里,这忍耐可以说就是你的努力了。

我们强调的还是信心,就是上帝的话。否则我们是忍耐不了的。错误的信心和错误的忍耐,就幻灭了。太多这种意识形态了,譬如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天堂在十九世纪开始,直到二十世纪初,那些革命的人多有信心,也愿意为这个信仰抛头颅、洒鲜血,甚至流泪流汗。但是幻灭了,因为那是一个错误。其它所有的宗教、所有的理想,都错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在《浮士德》(Faustus)里面也是这样讲,小至我们个人对爱情、知识,或任何我们所追求、所憧憬的,大至国家、社会的,如果你不是把上帝放在第一位,而且是全部的话,都会破灭。可是把上帝放在第一位,也少不了信心和忍耐。

六13-15       13当初,神应许亚伯拉罕的时候,因为没有比自己更大可以指着起誓的,就指着自己起誓,说:14「论福,我必赐大福给你;论子孙,我必叫你的子孙多起来。」15这样,亚伯拉罕既恒久忍耐,就得了所应许的。

神应许亚伯拉罕的事情,简单的提一下。在《创世记》十二章2节,亚伯拉罕七十五岁的时候,神开始向他显现。后来《创世记》十三章16节,十五章5节、十七章4-6节、十八章18节、二十一章12节、二十六章5节,神都一直向他应许。这里强调神的应许是给他很多的子孙,而且万国会因这子孙蒙福。在应许的过程里面,有一些不同的字眼在描述这应许。譬如:《创世记》十五章18节[3]的时候,那应许加了一个「约」。神跟亚伯拉罕立约,那是「应许」,也是「约」。不同的是:「应许」比较单方面,但「约」就比较双方面。到二十二章[4],就是这里所提到的,神就指着祂自己起誓,这应许又加上一个形式——祂「发誓」。这「约」、「应许」、「起誓」,甚至在西乃山底下颁布的「律法」,都是一样的。这是「圣经神学」所要探讨的问题,我们在这里不去多讨论。

简单的说,就是我答应你。也许你等了多年,仍等不到结果。如果是亚伯拉罕的话,神应许给他子孙,他等了二十五年,仍没有得孩子,也就是应许仍没有实现。那这应许到底是不是真的?神就说:「我发誓是真的。」

不过,亚伯拉罕得到孩子,还不是这样子而已,过程是充满艰辛的。神说:「你的子孙会像海边的砂一样多。」从七十五岁开始,就有类似的。每一次亚伯拉罕对上帝的顺服,每一次他们中间的交通,都让上帝更喜悦。譬如亚伯拉罕跟罗得分开的时候,他实在是对上帝有信心,神就应许他说:「从你所在的地方,你举目向东西南北观看,凡你所看见的一切地,我都要赐给你和你的后裔,直到永远。我也要使你的后裔如同地上的尘沙那样多,人若能数算地上的尘沙,才能数算你的后裔。你起来,纵横走遍这地,因为我必把这地赐给你。」(十三14-17)上帝一直应许,可是这应许一直都没有实现,到亚伯拉罕一百岁的时候,艾萨克生了(创二十一章),这子孙的应许算是开始实现了,但如地上的尘砂那样多,还是遥遥在望;至于得土地的应许,和他的子孙要叫万国得福,都还没有实现。

在《创世记》二十一章也发生一件事,就是撒拉要亚伯拉罕把他的妾夏甲和他的大儿子以实玛利赶出去,这等于是置他们于死地。亚伯拉罕当然也舍不得;这一方面我们基督徒都没有去多想,这是很困难、很残忍的一件事;但亚伯拉罕还是顺服了。以实玛利是长子,这时候可能十七岁左右,亚伯拉罕毕竟是爱他的。亚伯拉罕是那么富有,如果在今天,你把替你生儿子的妻子休了,恐怕赡养费都几百万、几千万了。可是,亚伯拉罕的赡养费,却只有一点饼和一皮袋水(创二十一14),这叫他们母子怎么活,等于要他们死在旷野里。但上帝命令亚伯拉罕听撒拉的话,把他们赶出去。亚伯拉罕顺服,当然夏甲和以实玛利也蒙福了。只是这里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从未出现过的话,「因为从艾萨克生的,才要称为你的后裔。」(创二十一12)以实玛利被判出局,是从这时候开始的。甚至在《创世记》十七章20节的时候,神应许艾萨克要生的时候,就说:「至于以实玛利,我也应允你,我必赐福给他,使他昌盛,极其繁多;他必生十二个族长,我也要使他成为大国。」在《创世记》里,以实玛利一直都是蒙福的;不是像我们所想的——以实玛利的后裔就是被咒诅的阿拉伯人;只是他们的确不在那圣约之内,那是在艾萨克的身上。

到《创世记》二十一章的时候,神说:「艾萨克生的,才算你的后裔。」那就是二十二章可怕的地方了。艾萨克十五岁的时候,神试验亚伯拉罕,要他把艾萨克献为燔祭。艾萨克若被杀死了,上帝的话就不能实现了。亚伯拉罕还是顺服了,《希伯来书》十一章17、19节讲:「亚伯拉罕因着信,被试验的时候就把艾萨克献上;这便是那欢喜领受应许的,将自己独生的儿子献上。」因为「他以为神还能叫人从死里复活;他也彷佛从死中得回他的儿子来。」你可以说,亚伯拉罕信感动天了。好像上帝被感动了:「亚伯拉罕,你真是听我的话,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你既行了这事,不留下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我便再向你保证一次,但以前保证太多次了,这次就慎重一点,我便指着自己起誓,说,论福,我必赐大福给你;论子孙,我必叫你的子孙多起来,如同天上的星,海边的沙。你子孙必得着仇敌的城门, 并且地上万国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因为你听从了我的话。』(创二十二16-18)」上帝不能指着天发誓,因为祂比天大,所以祂就指着自己起誓。这保证,跟上帝的应许,很多地方是一样的。假如我们没有信心,我们就会觉得好痛苦。

「你的子孙会像海边的砂那样多。」这应许在这时候要实现,就是艾萨克要生出孩子来。因为艾萨克生的,才算亚伯拉罕的后裔。这真是折磨人。亚伯拉罕一百岁的时候生艾萨克,一百七十五岁的时候死。艾萨克四十岁结婚,六十岁才生。也就是亚伯拉罕一百六十岁,死前十五的时候,才看到上帝的话实现——双胞胎生下来了。可是,天上的星只有两颗,海边的砂只有两粒。这就是听上帝应许的困难——你要信,又好像信不来。如果照《创世记》二十二章,上帝指着自己起誓,艾萨克应该很快结婚、生子;子又生孙;亚伯拉罕死的时候,搞不好已经有一百多个子孙了。但实际上,亚伯拉罕到死,只有两个子孙;而这两个,又有一个不算;只有雅各布生的才算。

信心和忍耐好不容易。神说,「论福,我必赐大福给你。」是大福,所有的福,神都给他了。亚伯拉罕富有;但祸,亚伯拉罕也经历很多。包括:离开父家所经历的患难和艰难;被罗得排挤,流落到其它地方;四王和五王的战争;在埃及说谎;碰到饥荒。基督徒得到的福和祸,到底是甚么呢?我们是得到神全备的赐福,但是完整的福,我们还在继续等候(Already but not yet)。

《希伯来书》十一章13、39节,清楚的说:「这些人都没有得到所应许。」亚伯拉罕没有看到如天上之繁星,如海边之尘砂的子孙。可是,《希伯来书》十一章39节又讲得到了,「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证据,……」也有人说,得到的是应许,不是应许的实现。

《约翰福音》八章56节,这我们也很难想象耶稣怎么会讲出这么棒的一句话,当然是圣灵感动。耶稣说:你们根本就不是亚伯拉罕的子孙,因为「你们的祖宗亚伯拉罕欢欢喜喜地仰望我的日子,既看见了,就快乐。」意思:我比亚伯拉罕还要大。为何说「亚伯拉罕欢欢喜喜地仰望我的日子」?因为耶稣是上帝的道,就是上帝的话。上帝话的实现,上帝应许的实现,就是道成肉身的日子。我们当然不能说亚伯拉罕知道耶稣道成肉身的事情,甚至他根本就想象不到会有这样的事情。但是,亚伯拉罕深深地相信上帝的话会实现。这是一个伟大的信心。这伟大的信心在亚伯拉罕跟罗得分开的时候,就有了。上帝说:「从你所在的地方,你举目向东西南北观看,凡你所看见的一切地,我都要赐给你和你的后裔,直到永远。……你起来,纵横走遍这地,因为我必把这地赐给你。」(创十三14-17)亚伯拉罕看的虽然是地,但这地是神的应许,他相信神会给他,这就等于是看到道成肉身、耶稣的降生。虽然,他理智里没有这样的认同,但他有信心——上帝的话必实现。这就是《约翰福音》八章讲的,「亚伯拉罕欢欢喜喜地仰望我的日子。」这日子,在耶稣来时实现了;也可以说,在耶稣再来的时候,才完全实现;甚至说,在永恒里完全实现。」

六16           16人都是指着比自己大的起誓,并且以起誓为实据,了结各样的争论;

在了解过历史因素后,在把它应用在我们身上,如果没有信心,就实在是很无奈和悲哀。因为,上帝的应许是这么的难实现,实现的时候又是这么的稀薄,叫人既不能否认,又不能很喜悦的肯定。但这是从《创世记》到主再来时,必有的现象。神给我们的祝福和恩典都是绝对真实的,但是要有物质上、环境上的美好,甚至心灵中的满足,就要有信心。否则单单凭感觉的话,还有很多不如意的。

「他恒久忍耐,得了所应许的」:至少他得到的是应许,应许的实现还要等一段日子;也不能说,应许没有实现;但完全的实现,要再等一段日子。

了结各样的争论
作者特别强调一件事情,上帝发誓的重要。但发誓并不一定就能解决一切的问题。但在人间,如何保证我的应许一定实现?最重要的就是发誓。上帝发誓,就了结各样的争论。其实有上帝的应许就够了。也就是上帝对亚伯拉罕发誓的时候,你任何的怀疑都不应该再有了。问题是对我们来讲,发誓也好,应许也好,当现时没有的时候,一点用都没有。

六17           17照样,神愿意为那承受应许的人,格外显明祂的旨意是不更改的,就起誓为证。

对我们在软弱当中、天天经历艰难的人,好像有信心的话,就是再一层的保证;没有信心的话,就是再一次的开空头支票而已。

我们有多少次的感觉是改变了?我们有多少次感觉,神对我们良善、慈爱的旨意,根本改变了;好像他的应许不曾实现过一样。我们讲过神对亚伯拉罕应许的三件事:

第一个,要他的后裔非常多。这在《罗马书》四章20节也讲到,亚伯拉罕「并且仰望神的应许,总没有因不信心里起疑惑,反倒因信,心里得坚固,将荣耀归给神。」神要给亚伯拉罕很多的子孙。不是完全得到,而是得到一点。我们的痛苦就是在这里——又一直没得到,到一个地步,就很难信下去,以至于我们早就弃绝了;又不是得到得很丰富,以至于我们的信心不能很坚定。说得亵渎一点,我们岂不就是在这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信仰中翻腾着?这态度是不对,但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

第二个,就是得地。在《希伯来书》里,亚伯拉罕的后裔,就是我们,要得到地。这地,当然就是天上的家乡,包括地上的家乡吗?就无千禧年派或后千禧年派来看,上帝的应许在地上就可以享有的。我想是可以包括地上的家乡。只是讲天上的家乡时,重点是强调将来的完全和从天上来的祝福;并不表示我们今生在地上不能经历到天上来的各样的祝福。

第三个,就是地上的万国会因亚伯拉罕的后裔得福。在《罗马书》十一章12节,「若他们的过失为天下的富足,他们的缺乏为外邦人的富足,何况他们的丰满呢?」犹太人的错误,都可以让我们得到那么多的好处,就是福音的好处;如果他们有一天丰满了,认识了主,那祝福会多大呢?十一章24节,「你是从那天生的野橄榄上砍下来的,尚且逆着性,得接在好橄榄上;何况这本树的枝子,要接在本树上呢?」这都是我们盼望的一件事,尤其是对犹太人关心的。虽然,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负面的:犹太人尽管聪明绝顶,不管是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和整个民族,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的才子和哲学家,大致上却是敌对正统基督教的。但是,如果有一天犹太人信靠了耶稣,他们的聪明智慧用在事奉耶稣上,那所带来的祝福对这世界是多么的大。

如果从《加拉太书》来讲的话,亚伯拉罕的后裔,也是指犹太人;但是先是指耶稣。三章16节,「所应许的原是向亚伯拉罕和他子孙说的,神并不是说『众子孙』,指着许多人;乃是说『你那一个子孙』,指着一个人,就是基督。」当然这跟我们刚刚讲的并没有冲突。也就是先不要想,那个使万国蒙福的亚伯拉罕的后裔,是犹太人,是基督徒、教会;而要想,耶稣基督才是亚伯拉罕的后裔。这在《马太福音》一章1节就看到了,「亚伯拉罕的后裔,戴维的子孙(后裔、子孙,原文是:儿子;下同),耶稣基督的家谱:」也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不是别人,就是耶稣基督;戴维的子孙,不是别人,就是耶稣基督。在祂里面,才有一切的祝福。当耶稣基督为我们死而复活成为万人的救主,也是以色列人的救主,基督徒的救主。那些信靠祂的人,也成为亚伯拉罕的后裔,也会让万国、万民蒙福了。

从这里,我们看到神的旨意不会改变。

六18           18藉这两件不更改的事,神决不能说谎,好叫我们这逃往避难所,持定摆在我们前头指望的人,可以大得勉励。

藉这两件不更改的事
藉这两件不更改的事:一个是应许,一个是起誓。事实上神应许了就不会再改变了,神起誓更是不会改变。至于神起誓,纯粹是给人一些激励;事实上,有祂的应许就绝对足够的。

这两件不更改的事,神决不能说谎
在神学上,我们也问两件事情:神是不是无所不能?祂能不能做一个圆的方呢?祂能不能说谎?事实上,神不能做的事太多了。因为,祂不能违背逻辑。所以,祂不能做圆的方,也不能让一加一等于三;祂也不能违背祂的良善。所以,祂不能说谎。在道德上、知识上,祂都有不能。但这毫不妨碍祂良善的全能。《罗马书》三章4节[5],讲到神是真实、不说谎的。《民数记》二十三章19节[6],《塞缪尔记上》十五章29节[7],都讲到神不说谎,也不后悔。包括从伊甸园开始,一直到今天。

魔鬼却怀疑上帝的话。而且非常成功的在神学院、在我们生活里,种下怀疑。常常我们就是怀疑上帝。我们也不能说这怀疑是没有理由的。因为,生活中实在太多的事叫我们心里伤痛,以致现实不停的在动摇我们的信心。《希伯来书》的作者就告诉我们,不管多艰难,不要找任何理由。前面提过以色列人动摇的理由:在旷野很艰难,但是还是不要动摇。这里讲到亚伯拉罕,真是不容易动摇;跟随神那么久,又看不到神丰富的应许,又不能说没有看到神的应许。《希伯来书》的作者用近乎亵渎的字眼「神决不能说谎」来表达出,我们这些跟随祂的人在艰难的时候,可能有的怀疑。这是很沉重,也非常真实的一句话。

下面同样的沉重,但都是祝福,我们信靠主。

好叫我们这逃往避难所
尤其在神给我们这一切的祝福和应许的时候,我们基督徒的生活应该不是「逃」。作者不是说,好叫我们这些天路客,好叫我们这些往天上家乡去的人,好叫我们这些跟随亚伯拉罕脚踪行的人,好叫我们这些跟随基督脚踪行的人,好叫我们这些大有盼望的人;而是说,好叫我们这逃往避难的人。这在讲我们基督徒的生活,有的时候是艰难到快死了,要赶快躲藏起来。我们的生活可能天天都是这样,好像无处可逃似的。但是信靠上帝的人,包括后来十一章所看见的这些信心伟人,天天也都是得胜的。但作者这里用一个好棒的形容词:「我们逃往避难所」。他懂得读者的心情,包括我们的心情。有的时候,持守信仰是这么的困难,要躲魔鬼对我们一切的攻击。

「逃往避难所」是指甚么呢?是不是指逃城呢?《申命记》四章12节,十九章5节,《乔舒亚记》二十章9节,都有讲到「逃城」。那是指误杀的人,可以逃去,免得报血仇的人索命。从下面所讲的「祭坛」来看,恐怕这避难所,不是指「逃城」;而是指「你逃到祭坛那里,抓住坛脚,可以得到性命」。亚多尼雅造反(王上一50[8]),和跟随他的元帅约押(王上二28[9]),都曾经逃到祭坛那里。但是罪证确凿的人逃到那里,还是会被抓出来(出二十一13、14[10])。

《圣经》形容我们基督徒的生活:是往应许之地去,是行在高处,是行在风浪当中,是一棵树长在溪水旁。但这里作者用一个非常负面的话,来形容基督徒的生活:好像逃难一样。我们在生活中,好像被人追杀一般,要逃到一个地方去避难。

持定
持定的原,就是抓住的意思。如果是逃到祭坛那里,你要持定,也就是你要抓着不放。

《歌罗西书》二章18、19节,「这等人拘泥在所见过的,随着自己的欲心,无故地自高自大,不持定元首;全身既然靠着祂,筋节得以相助联络,就因神大得长进。」不持定元首,就是抓住自己的欲心,而不抓住元首基督耶稣。

《帖撒罗尼迦后书》二章15节,「所以弟兄们,你们要站立得稳,凡所领受的教训,不拘是我们口传的,是信上写的,都要坚守。」《启示录》二章25节,「但你们已经有的,总要持守,直等到我来。」我在交神学的时候,最伤心的就是这个事:每过一阵子就有一些自认聪明的人,开始挑战正统的信仰,或说:「我们要有新的诠释。」持守上帝给我们的教训,就是无论如何都要抓住。可能在这里有两个涵义:一个是不要放掉祂;一个是要抓住祂才能得救。看似相反,一个好像是祂在保护、保守你,一个好像是你在保护、保守祂。

《哥林多前书》十五章2节,「并且你们若不是徒然相信,能以持守我所传给你们的,就必因这福音得救。」这「持守」的原文不一样,但意思相同。

持定摆在我们前头指望的人,可以大得勉励
我们要把我们的指望、盼望抓住,不要失去了,使我们可以得勉励。你要保守纯正的教训,不要让错误的教训渗入了;但你持守住纯正的教训,你自己就得到保守,而且得到很大的勉励。盼望给你勉励,你愿意继续去,就经历到盼望的实现。这盼望像甚么呢?我们在生活中碰到很多的艰难,如同亚伯拉罕碰到很多艰难,怀疑上帝话能不能够实现的时候,就继续往前走,继续仅仅抓住这个盼望。

六19           19我们有这指望,如同灵魂的锚,又坚固又牢靠,且通入幔内;

这指望、这盼望在19节讲,「如同灵魂的锚,又坚固又牢靠。」这又像我们在信仰中碰到大风大浪,我们会动摇,好像门徒在风浪中动摇一样,需要一个稳固的锚,紧紧的打在海的深处,让我们不会随风漂荡,甚至漂走。

但下一句话是形容,这个锚是丢到天上的幔内,就是至圣所。我们不动摇,不是因为抓住坛脚,而是因为我们跟至圣所里的神连在一起。

原先这锚的作用是,叫我们的信心和指望既坚固又牢靠,不会因为任何的风浪或怀疑而动摇;可是这锚又有一个作用是动,叫我们因着这个盼望进到神那里去。不动,是不被风吹雨打影响;动,是叫我们更加的进到幔内,与至圣所的主一起,好像到祂施恩的宝座前一样,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来四16)。

我们可以有这样坚定的信心,因为我们有一个作先锋的耶稣在前面。

六20           20作先锋的耶稣,既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远的大祭司,就为我们进入幔内。

作先锋的耶稣
「先锋」直译,就是「跑在前头」,可以指在前面探路的「探子」。耶稣在我们前面作先锋,或上帝在我们前面作先锋。《创世记》的时候,比较少讲这样的事。亚伯拉罕、雅各布,固然都被神带领。但是他们比较没有先锋在前面领路,包括约瑟被卖去的地方,或雅各布因为逃亡或饥荒要到哪里去,都没有看到先锋。唯一看到的是《创世记》二十四章7节,亚伯拉罕差遣老仆人替艾萨克找一个妻子的时候,说:「耶和华天上的主……祂必差遣使者在你面前,你就可以从那里为我儿子娶一个妻子。」但我们在整个故事里,没有看到这个使者;也许这是指亚伯拉罕对老仆人的一个祝福。甚至在《希伯来书》十一章8节,我们看到亚伯拉罕「出去的时候,还不知往哪里去。」好像比较没有一个先锋在带领他。

在《出埃及记》的时候,我们就看到神在带领。《出埃及记》十三章18、21节,「所以神领百姓绕道而行,走红海旷野的路。以色列人出埃及地,都带着兵器上去。……日间,耶和华在云柱中领他们的路,夜间,在火柱中光照他们,使他们日夜都可以行走。」《民数记》十章33节,「以色列人离开耶和华的山,……耶和华的约柜在前头行了三天的路程,为他们寻找安歇的地方。」就等于上帝作探子,为他们寻找可以安歇的地方。

《出埃及》三十三章2、3节,「我要差遣使者在你前面,撵出迦南人、亚摩利人、赫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领你到那流奶与蜜之地。」

如果,不讲云柱、火柱,或神秘的使者的话,我们会说在《出埃及记》引导以色列人的是摩西。《出埃及记》三十二章1节,「百姓见摩西迟延不下山,就大家聚集到亚伦那里,对他说:『起来,为我们作神像,可以在我们前面引路,因为领我们出埃及地的那个摩西,我们不知道他遭了甚么事。』」

《诗篇》二十三篇1、2节讲到,「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祂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

《以赛亚书》四十章11节讲到,主耶和华「祂必像牧人……慢慢引导那乳养小羊的。」

不过《诗篇》一一九篇105节讲到,在我们前面引路的是上帝的话:「祢的话是我脚前的灯,是我路上的光。」

《以赛亚书》三十章20节,「你或向左或向右,你必听见后边有声音说:『这是正路,要行在其间。』」这比较不像是上帝的话,而像是圣灵。不管是《新约》、《旧约》,都是上帝的话——耶稣和圣灵引导我们;或有圣灵、有上帝的话的人,引导我们,像摩西。

没有上帝的话,我们会走错了。《以赛亚书》三章12节,「引导你的,使你走错。」

我们有私欲的时候,甚至我们曲解上帝的话,就会把我们自己引导错误,像亚哈王一样。《列王记上》二十二章21节,「随后有一个神灵出来,站在耶和华面前,说:『我去引诱他。』」是谎言的灵欺哄他,使他去送死;但也是他自作孽,愿意听这样的谎言。终于死在敌军亚兰人的手里。

《以赛亚书》六十六章3、4节,「假冒为善的宰牛,好像杀人,献羊羔,好像打折狗项,献供物,好像献猪血,烧乳香,好像称颂偶像。这等人拣选自己的道路,心里喜悦行可憎恶的事。我也必拣选迷惑他们的事,使他们所惧怕的临到他们;因为我呼唤,无人答应;我说话,他们不听从;反倒行我眼中看为恶的,拣选我所不喜悦的。」很恐怖的是,当我们自欺的时候,上帝会让我们被欺骗。亚哈就是这样。理由是:神的话没有人听。当人不听上帝话的时候,曲解上帝话的时候,当人一意孤行的时候,你就会被自己迷惑;从神那边来讲,是神要迷惑你。

《以西结书》十四章也是一个非常恐怖的经文,讲同样的事情。3、9节,耶和华说:「人子啊,这些人已将他们的假神接到心里,把陷于罪的绊脚石放在面前,我岂能丝毫被他们求问吗?……先知若被迷惑说一句预言,是我耶和华任那先知受迷惑。」因为,自作孽,不听神的话;神就让你被假先知的话欺骗。

希望我们是跟随耶稣的,进到幔内,接受保护,也得到洁净。

即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远的大祭司,就为我们进入幔内
「进入幔内」,就是到施恩座前弹血,为我们赎罪。耶稣是替我们赎罪。但祂的赎罪跟亚伦的大祭司是不一样的;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一样,做一次,就成为永远有效的大祭司。

麦基洗德是谁?因为耶稣的祭司职分是像麦基洗德那样。其实跟亚伦相像的也有,就是都是为人赎罪。只是,亚伦的赎罪没有果效,每年都要重复,是多次的;麦基洗德的赎罪,是有果效的,一次就可。耶稣的赎罪也是一次就成就。《希伯来书》七章27节,「祂不像那些大祭司,每日必须先为自己的罪,后为百姓的罪献祭;因为祂只一次将自己献上,就把这事成全了。」九章12节,「并且不用山羊和牛犊的血,乃用自己的血,只一次进入圣所,成了永远赎罪的事。」九章28节,「像这样,基督既然一次被献,担当了多人的罪,将来要向那等候他的人第二次显现,并与罪无关,乃是为拯救他们。」十章10节,「我们凭这旨意,靠耶稣基督,只一次献上他的身体,就得以成圣。」十章12节,「但基督献了一次永远的赎罪祭,就在神的右边坐下了。」十章14节,「因为祂一次献祭,便叫那得以成圣的人永远完全。」

到底麦基洗德是谁呢?



--------------------------------------------------------------------------------

[1] 结三十七1-14,「耶和华的灵(灵,原文是:手)降在我身上。耶和华藉祂的灵带我出去,将我放在平原中;这平原遍满骸骨。祂使我从骸骨的四围经过,谁知在平原的骸骨什多,而且极其枯干。祂对我说:『人子啊,这些骸骨能复活吗?』我说:『主耶和华啊,祢是知道的。』祂又对我说:『你向这些骸骨发预言说,枯干的骸骨啊,要听耶和华的话。主耶和华对这些骸骨如此说:「我必使气息进入你们里面,你们就要活了。我必给你们加上筋,使你们长肉,又将皮遮蔽你们,使气息进入你们里面,你们就要活了;你们便知道我是耶和华。」』于是,我遵命说预言。正说预言的时候,不料有响声,有地震;骨与骨互相联络。我观看,见骸骨上有筋,也长了肉,又有皮遮蔽其上,只是还没有气息。主对我说:『人子啊,你要发预言,向风发预言,说主耶和华如此说:「气息啊,要从四方(四方,原文是:风)而来,吹在这些被杀的人身上,使他们活了。」』于是我遵命说预言,气息就进入骸骨,骸骨便活了,并且站起来,成为极大的军队。主对我说:『人子啊,这些骸骨就是以色列全家。他们说:「我们的骨头枯干了,我们的指望失去了,我们灭绝净尽了。」所以你要发预言对他们说,主耶和华如此说:「我的民哪,我必开你们的坟墓,使你们从坟墓中出来,领你们进入以色列地。我的民哪,我开你们的坟墓,使你们从坟墓中出来,你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我必将我的灵放在你们里面,你们就要活了。我将你们安置在本地,你们就知道我耶和华如此说,也如此成就了。这是耶和华说的。」』」

[2] 太五28,「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徒二十33,「我未曾贪图一个人的金、银、衣服。」罗七7,「这样,我们可说什么呢?律法是罪吗?断乎不是!只是非因律法,我就不知何为罪。非律法说『不可起贪心』,我就不知何为贪心。」罗十三9,「像那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贪婪,或有别的诫命,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林前十6,「这些事都是我们的鉴戒,叫我们不要贪恋恶事,像他们那样贪恋的。」雅四2,「你们贪恋,还是得不;你们杀害嫉妒,又斗殴争战,也不能得。你们得不,是因为你们不求。」

[3] 创十五18,「当那日,耶和华与埃布尔兰立约,说:『我已赐给你的后裔,从埃及河直到伯拉大河之地。』」

[4] 创二十二16-18,「耶和华说:『你既行了这事,不留下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我便指着自己起誓,说,论福,我必赐大福给你;论子孙,我必叫你的子孙多起来,如同天上的星,海边的沙。你子孙必得着仇敌的城门,并且地上万国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因为你听从了我的话。』」

[5] 罗三4,「断乎不能!不如说,神是真实的,人都是虚谎的。如经上所记:『祢责备人的时候,显为公义;被人议论的时候,可以得胜。』」

[6] 民二十三19,「神非人,必不致说谎,也非人子,必不致后悔。祂说话岂不照着行呢?祂发言岂不要成就呢?」

[7] 撒上十五29,「以色列的大能者必不致说谎,也不致后悔,因为祂迥非世人,决不后悔。」

[8] 王上一50,「亚多尼雅惧怕所罗门,就起来,去抓住祭坛的角。」

[9] 王上二28,「约押虽然没有归从押沙龙,却归从了亚多尼雅。他听见这风声,就逃到耶和华的帐幕,抓住祭坛的角。」

[10] 出二十一13、14,「人若不是埋伏着杀人,乃是神交在他手中,我就设下一个地方,他可以往那里逃跑。人若任意用诡计杀了他的邻舍,就是逃到我的坛那里,也当捉去,把他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