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第十二讲

親近上帝(二)

 
經文:希伯來書十:19—39

希伯來書從第十章十九節開始,直到這本書信的最後,也就是第十三章廿一節為止,都在談論一個重要的主題:信心。這樣,我們已經看出這本書信的整個大概輪廓,就是:第一章到第十章十八節,都是在討論有關耶穌基督的身份;他比天使的地位更崇高(第一至二章),也勝過摩西、亞倫和約書亞(第三至四章),再來以麥基洗德的身份來比擬耶穌基督(第五至七章),然後第八至十章十八節都將主題放在討論有關耶穌基督就是上帝與我們之間所立新的約的記號。現在我們所讀的這段經文就是最後一個部份,討論有關信心的問題。
信心,這是一個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一個人如果生命中沒有信心,我們簡直無法想像這個人會變成怎樣的一個人,因為那實在太危險了。我們可以這樣說:當上帝創造人的時候,已經賦予了人的生命中有信心這個要素在裡面。一個人的生命中如果沒有信心,是無法生存的。但問題的中心是:一個人怎樣表現出生命的信心?要談論這個問題之前,必須先有個基本的認識:如果有信心,沒有愛,這樣的信心不是聖經所要談的信心,也不會是基督教信仰所要認知的信心,因為沒有愛的信心,對人的生命不一定是好的。因此,真正的信心是表現在回應上帝揀選的愛,這個認識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十九至廿五節:
19那麼,弟兄姊妹們,我們藉著耶穌的死可以坦然無懼地進到至聖所。20他為我們開闢了一條新路,一條通過幔子,就是通過他的身體的活路。21既然我們有一位偉大的祭司在掌管上帝的家,22那麼,我們應該用誠實的心和堅定的信心,用已經蒙潔淨、無虧的良心,和清水洗過的身體,來親近上帝。23讓我們堅定不移地持守我們所宣認的盼望,因為上帝的應許是可靠的。讓我們彼此關懷,激發愛心,勉勵行善。25不要像某些人放棄了聚會的習慣,卻要彼此勸勉;既然知道主的日子快到,你們更應該這樣。

在前一講我有提過一點,就是有不少人認為希伯來書的作者乃是使徒保羅,原因是這本書信中有許多說法、觀點都很像使徒保羅的論調。現在我們從第十九至二十節也看到這樣的思想觀念,作者在這裡說我們可以回到上帝面前,面對著上帝,與上帝和好,是因為「藉著耶穌的死」,換句話說,並不是因為我們有甚麼了不起的作為,或是有甚麼行善的功勞,這一點就像使徒保羅所說的,人是藉著耶穌基督的「救贖」,才能與上帝有和好的關係(參考羅馬書三:23—24)。所謂耶穌基督的「救贖」,意思就是「藉著耶穌的死」。使徒保羅認為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才是最重要的,因為那對所有信靠耶穌基督的人來說,乃是生命的轉機,使信靠他的人從十字架看到上帝拯救的恩典,這也就是為甚麼他會說:「除了耶穌基督和他死在十字架上的事以外,甚麼都不提。」(哥林多前書二:2)其因在此。
再者,這句「我們藉著耶穌的死可以坦然進到至聖所」,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地方,就是因為耶穌基督的死,是使「我們」,這「我們」指的就是所有的人,而不是只有大祭司才可以進入「至聖所」面對上帝,這就和過去完全不相同了;以前是只有大祭司每年的「贖罪日」才可以進入「至聖所」,現在則是「我們」都可以進入,不再需要大祭司的轉達。另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並不限定只有在「贖罪日」這個時間,或是特別的某個時間、季節,而是任何時候都可以面對上帝,直接與上帝對話、聆聽上帝的聲音。因為上帝的愛是在耶穌基督身上表明出來,這「救贖」的愛不是任何力量可以阻擋得住的,這和使徒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信徒時所提起的一樣,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將我們和上帝之間,藉著耶穌基督的愛隔絕起來(參考羅馬書八:38—39)。因為上帝就是愛(約翰一書四:16),祂的愛在耶穌基督裡表現出來。
沒錯,是上帝藉著耶穌基督表明了祂至高的愛,使我們和祂之間的隔閡連結起來,使原本因為罪所帶來的高牆倒塌下來。我們知道原本在會幕或是後來的聖殿裡,要進入「至聖所」之前都有一個布幕作為隔離之用,也就是在「至聖所」與聖所之間有用布幕作為圍牆。「至聖所」是只有輪值抽中了籤的大祭司才可以進入,否則任何人都不可以隨便進入的。現在希伯來書的作者說現在因為耶穌基督的死,使這種原有的限制出現了一條新的路,讓我們可以直接通達「至聖所」的地方。馬可福音第十五章三十八節記載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死的時候,在聖殿裡發生一件很奇特的事:「懸掛在聖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成兩半。」也就是本來隔離用的幔子,因著耶穌基督的死,不再有隔離了,因為耶穌基督的死已經將之排除。
第廿一至第廿二節再次提醒我們,因為耶穌基督的救贖,使我們可以直接回到上帝面前,這樣就必須有所準備—潔淨的心靈。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認識,整本希伯來書就是要告訴我們這個信息:與上帝立「新的約」,而這「約」必須是真實的。其實,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就會知道之所以需要立「新的約」,乃是因為舊的約已經失去了功效或是意義,原因是它剩下的只是外表禮儀,而不是真實的內心。因此,上帝決定要重新立約,而這約將不是外表的記號,是要放在人的心坎上,寫在頭腦裡(參考耶利米書三十一:31—34、希伯來書八:7—10、十:16)。
敬拜上帝需要用心靈,這也是耶穌基督的教訓。當他在撒馬利亞城的時候遇到一位婦女,談話中,耶穌基督就告訴這位撒馬利亞的婦女,要以敬虔的心靈敬拜上帝,因為「上帝是靈,敬拜他的人必須以心靈和真誠敬拜」(約翰福音四:23—24)。為甚麼要這樣?因為聖經告訴我們,上帝是鑑察人內心的上帝,祂並不看人的外表(參考撒母耳記上十六:7b),外表可以迷惑人,卻無法逃過上帝對人內心的審判。
要特別注意的是希伯來書的作者在這裡所提到是「用已經蒙潔淨、無虧的良心,和清水洗過的身體,來親近上帝」,這是指一個人已經悔改、認罪,且有受過洗禮的禮儀而言。請注意,這並不是說必須有受過洗禮的人才可以。不論是早期教會或是今天的教會也是一樣,當一個人要接受洗禮的時候,施洗的牧師都會問說:「你是否已經悔改認罪?」準備受洗的人都必須用真實的心回答說「是」,否則就無法為他施洗。但這個人的回答是否真實,已經不是一般牧師、傳道者或是任何人可以看得出來的,只有上帝才知道這個人是否有真實的心。但作者用這些詞句,主要是以這些已經悔改認罪的猶太人基督徒為對象,知道他們都已經受過洗禮,因此,提出這些說法的時候,是讓他們更清楚只要信靠耶穌基督,就可以直接面對著上帝,而不是再次回到猶太人傳統的禮儀裡去尋求拯救的盼望。
第廿三節的「持守」這個詞,希臘文是「現在式」的詞態,也就是說現在就要緊緊抓住不放已經公開承認的信仰告白。每一個信徒要受洗時都會公開信仰告白,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信仰告白也是在表明內心真實的意念。而當我們公開內心真實的信仰意念時,也同時存著一份盼望,就是上帝的寬恕和拯救。換句話說,因為我們相信上帝會寬恕我們的罪過,也會因為耶穌基督的緣故赦免我們,因此,我們表示願意一生的日子都要信靠耶穌基督,並且承認我們的罪。希伯來書的作者再次強調上帝的應許是真實可靠的,祂一定會寬恕、赦免我們。原因是上帝是以祂的神聖、名義發誓,如果上帝以祂的名義、神聖發誓,就不可能有錯失,就像祂曾對亞伯拉罕應許給予龐大的後代、廣大的土地一樣(參考六:13—15)。特別是在上帝與人之間這樣的約定,有耶穌基督作為「保證人」(參考七:22、九:15)。
第廿四至廿五節,這兩節特別提到當時猶太人基督徒中已經發生的狀況—有人離棄了聚會。我在第十講最後曾提過參加聚會是基督徒非常重要的信仰行動,至少參加聚會表明幾件基本的信仰態度:1是參加敬拜聚會,是表明我們需要上帝的話在我們的生命中。2是表明謙卑的態度。教會是一群自己認為有罪的人的聚會場所,會參加聚會,就表示自己也是個罪人。3敬拜上帝也是一種生命的分享,知道學習關心別人,尤其關心軟弱的人的需要。基督教信仰使我們體驗到一則非常特別的生命經歷,就是越會關心別人的人,生命的內涵越是豐富。只有越自私的人,才會永遠感覺自己不夠、欠缺。希伯來書的作者勉勵大家,要多學習彼此關懷,用愛心來互相關心,這是豐富生命最好的途徑,特別是在「主的日子快到」的時刻,是「末日」就快要來臨,有這樣的彼此關心、勸勉,心中的焦慮與不安才會減到最低的狀況。

第廿六至三十一節:
26如果我們認識了真理後仍然故意犯罪,就不再有任何可以贖罪的祭物了。27我們只有戰戰兢兢地等候著審判和那要燒滅敵對上帝之人的烈火!28那違犯摩西法律的,只要有兩個或三個證人證明他的過犯,就必須處死,不蒙寬恕。29那麼,對於蔑視上帝的兒子,輕看上帝的約的血—就是那潔淨了他的罪的血,並且侮辱恩典之靈的那人又該怎麼辦呢?想想看,他不該受更嚴厲的懲罰嗎?30我們知道誰說過:「伸冤在我,我必報應」;又說:「主要審判他的子民。」31落在永生上帝的手裡是多麼可怕呀!

這段經文讓我們再次學習到一個重要的信仰態度:不可故意犯罪。在福音書中曾記載當耶穌基督在醫病趕鬼的時候,有一些來自耶路撒冷的宗教領袖看到了,就說耶穌基督是被「鬼王別西卜」附身的,靠著「鬼王趕鬼」(馬可福音三:22,馬太福音十二:24,路加福音十一:15),耶穌基督聽了之後非常生氣,很清楚地警告他們說:「人所犯一切的罪和所說一切褻瀆的話都可得到赦免;但是褻瀆聖靈的人永遠得不到赦免,因為他所犯的是永遠的罪。」(馬可福音三:28—29,馬太福音十二:31—32)耶穌基督所說的「褻瀆聖靈」,指的就是故意在信仰上污衊上帝的神聖說的,這是非常危險的事。希伯來書的作者在這裡用「故意犯罪」指的也是這個問題。
我們稍微注意一下這裡所說的「故意」,也有「連續不斷」的含意,意思是指一而再、再而三的行為。先知阿摩司曾對當時的幾個民族、國家提出警告,說上帝必定會懲罰他們,原因就是這些民族、國家是一而在、再而三地犯罪,上帝必定會嚴厲懲罰,不會寬容(參考阿摩司書一:3、6、9、11、13、二:1、4、6),因為這些民族、國家都認識上帝,他們都親眼看過上帝用大能的手將以色列民族從埃及帶出來,而以色列人民則是親身經歷過、享受過上帝特別的救恩,因此,上帝要懲罰他們比其他的民族、國家都要來得嚴厲,原因是上帝揀選他們,且與他們立過了約,而他們「還犯了那麼多罪」(阿摩司書三:2)。
希伯來書的作者希望這些曾公開信仰告白過,且受過洗的猶太人基督徒清楚知道:既然已經受過洗禮,卻還故意,且是一再地違背自己所宣誓過的信仰告白,那恐怕就是一件很嚴重的背逆行為,這樣就很難減免上帝的忿怒與懲罰,這就是作者在第廿九節所提起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這也是我一再提醒準備要受洗的兄姊注意的事,不要衝著一時的感動而受洗,既然要接受洗禮,就要有堅定的心理準備,教會絕對不是天堂,更不是天使聚會的地方。要接受洗禮,就要有謙卑的心,因為受洗的第一個要件,是先承認自己的罪,認識自己的軟弱,需要上帝的救恩。如果是有某種動機來受洗,作為牧師的我,實在無法知道你的心思意念,但當你受過洗禮之後,卻故意違背所立的誓約,那你就得自己好好準備看怎樣面對上帝的審判了。這就是我一再強調的,寧願慎重考慮受洗的事,不要太輕易接受洗禮,原因就是在這裡。真的要受洗,就要下定決心:一輩子追隨耶穌基督,即使是受盡苦難也在所不惜,有這樣的心理準備,受洗才有意義。
第廿八節提到摩西法律規定「只要有兩個或三個證人證明」某人的「過犯,就必須處死,不蒙寬恕」。這裡所指的「過犯」,是說有人去拜別的神明,或是拜「太陽、月亮、星辰」等這些受造物,這樣的人就是背棄了與上帝所立的約,因此,若有兩、三個人指證,就可以將之處死,這是依據申命記第十七章二至七節的法律規定。作者提出摩西法律來比擬耶穌基督,就像在第三章所說的,耶穌基督的重要性遠勝過摩西、亞倫。如果摩西的法律都如此規定了,那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兒子,是上帝親自派遣到世上來的救主,人若是拿耶穌基督的救恩當作私利的工具,或是將耶穌基督的救恩看成踐踏物一樣的賤,隨意丟棄,那將會是甚麼後果呢?不用解釋也可以清楚。
第三十節是引用申命記第三十二章三十五節所說的,上帝必定會報應。因為上帝是個公義的上帝,祂不會讓冤屈的事一直停留在被壓迫者身上。使徒保羅曾引用這節經文在勸勉羅馬教會的信徒,他說:「朋友們,不可為自己復仇,寧可讓上帝的忿怒替你伸冤,因為聖經說:『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羅馬書十二:19)基督徒一直存有一個觀念:上帝必定會審判,沒有任何人能夠免除,就像希伯來書作者也說過的,每個人都需要面對上帝,向上帝交帳一樣(四:13)。

第三十二至三十九節:
32要記得以往的日子。上帝光照你們以後,你們遭受許多痛苦,但是並沒有在爭戰中失敗。33有時候,你們當眾受人侮辱和虐待;有時候,你們跟遭受這些苦難的人站在一邊。34你們跟囚犯一同受苦。當你們所有的財物都被奪走的時候,你們甘心忍受;因為你們知道,你們還保有那些更美好而長存的產業。35所以,你們不要喪失了勇氣;這勇氣要帶給你們極大的報賞。36為了實行上帝的旨意和領受他的應許,你們必須忍耐。37因為聖經上說:
再過一會兒,
那將要來的會來,不遲延。
38我的義人將因信而得生命。
但是,若有人退卻,
我就不喜歡他。
39我們並不是退卻而沉淪的人;我們是有信心而且得救的人。

從這段經文開始引入我們明白希伯來書作者寫此書信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教會遇到極大的迫害,許多信徒因無法忍受迫害而離棄信仰。因此,他寫此信的主要目的就是在鼓勵信徒們必須堅持固守著原有的誓約,不要輕易放棄。如果將這段經文比較前一段經文,也就是第十章的廿六至三十一節,或許可以這樣了解:這是兩段全然不同的內容;前段可能是在指責那些已經離棄信仰的人而說的,這段則是為了鼓勵那些堅持固守信仰而遭受極大迫害的信徒說的。
教會受到迫害的事,我們從使徒行傳第七章記載司提反被當時的人用石頭活活打死,以及下列幾段經文的記載可以看出當時的狀況確實很惡劣:

「殺死司提反這件事,掃羅是贊同的。從那一天開始,耶路撒冷的教會遭受極殘酷的迫害。使徒以外,所有的信徒都分散到猶大和撒馬利亞各地區去。」(使徒行傳八:1)

「這時候,信徒們因司提反被殺事件所引起的迫害而分散到各地去,有的遠走腓尼基、塞浦路斯,和安提阿;他們只把信息傳給猶太人。」(使徒行傳十一:19

「約在這時候,希律王下手迫害教會的一些會友。他把約翰的哥哥雅各殺了。他知道猶太人喜歡他這樣做,又去拘捕彼得。(這事發生在除酵節期間。)他抓到彼得後,把他關在監獄裡,交給四班警衛看守,每班有四名兵士。希律計劃在逾越節後把他提出來,當眾審他。因此,彼得在監獄裡受到嚴密的監視;教會的弟兄姊妹為著他懇切向上帝禱告。」(使徒行傳十二:1—5)

從使徒行傳上述的記載來看,我們就可以知道當時羅馬政府已經開始與猶太人宗教領袖聯手迫害基督徒。在使徒行傳所記載的有關司提反被殺事件,就可以明白應該還有更多的人遭受到相同的待遇,尤其是在主後六十五年左右,羅馬皇帝尼祿用焚燒羅馬城嫁禍給基督徒事件可看出迫害的嚴重性。如果再對照一下使徒行傳第十八章一至二節的記載說:「這事以後,保羅離開雅典,來到哥林多。他在那裡遇到一個在本都出生的猶太人,名叫亞居拉,新近跟妻子百基拉從意大利來,因為皇帝克勞第命令所有猶太人離開羅馬。保羅去看他們。」這位驅逐所有猶太人離開羅馬城的皇帝克勞第(Claudius I),他是在主後第四十一至五十四年擔任羅馬皇帝,依照歷史學者的記載,他算是一個相當不錯的皇帝,但之所以會驅離猶太人離開羅馬城,是因為有一位名叫「克雷斯多」(Chrestus)的人煽動羅馬城的居民和猶太人之間引起紛爭,導致皇帝克勞第為了要讓羅馬城平靜下來,下令將所有猶太人驅離出城。而緊接繼任他皇帝之位的尼祿則是用更嚴厲地的手段迫害基督徒。在尼祿皇帝的手下,使徒保羅和彼得都是在他任內而殉道的。但我們知道這種驅離引發的另一種結果,就是這些信徒們的財產就無緣無故地被私人侵佔、搶奪,或是被沒收充公了,這就是在第三十四節所提到的「財物都被奪走」之意。
雖然希伯來書的寫作時代並不是在皇帝克勞第執政的時候,但在尼祿皇帝大力逼害基督徒之後的日子裡,這種情景經常發生,導致許多基督徒感到不安,他們為了避難而遠走他鄉異域去,往往將原本的產業都丟棄了。
希伯來書的作者在這裡提到信徒當中有人相當勇敢,並沒有因為遭遇到迫害就放棄信仰,而是堅持固守著。雖然所遭遇到的迫害使人感到相當難堪,甚至自己已經受到了羞辱、迫害,也還繼續安慰著那些也因為信仰受到迫害的人。
第三十四節的「甘心忍受」,這是發自信仰最大的見證,因為這種受迫害並不是毫無意義的,而是為了福音的緣故甘願忍受苦難。會有這樣的心境,必定是有相當美好的信仰基礎才有辦法做得到。因為知道在天上有更美好的報賞在等待著。耶穌基督在山上寶訓中就有這樣的話說:「當別人因為你們跟從我而侮辱你們,迫害你們,說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多麼有福啊。要歡喜快樂,因為在天上將有豐富的獎賞為你們保存著;從前的先知也同樣受過人的迫害。」(馬太福音五:11—12)而這也是作者在第三十五節所說的因著福音受迫害所帶來的乃是「極大的報賞」之意。
第三十六至三十八節,作者鼓勵信徒要忍耐,他不是告訴他們要無限期地忍耐,而是提醒信徒們知道「那日子」很快就會來臨。希伯來書有個很重要的信息,就是提起「末日的來臨」很快就會出現。在這本書信的一開始,作者甚至認為耶穌基督的降臨其實就是「末後的日子」臨到的開始(參考一:2)。他在勉勵信徒的時候,特別強調要「趁著還有所謂『今天』的時候,天天互相勸勉」(參考三:13),這個還有「今天」,也是在告訴他們「時候不多了」,必須好好把握著現今的機會。作者一再引用詩篇第九十五篇七至十一節,詩人的話提醒以色列人民必須趁著「今天」聽到上帝的聲音,就不要像早先出埃及時代的祖先用「頑固」心回應上帝的慈愛一樣(參考三:8、15、四:7)。作者也引用先知耶利米的話,提到上帝將要重新與以色列人民立「新的約」,那日子很快就會來到(參考八:8),這些經文的引用都在說明希伯來書的作者一直有強烈的暗示:審判的日子即將來臨,不會延遲多久,要忍耐下去,不要放棄,以免過去忍受的苦難因為無法堅持而變成落空,那就很可惜。作者引用先知哈巴谷的詩歌在這裡的第三十七節中,主要也是在鼓勵信徒們不要因為等待而氣餒,要對上帝有絕對的忠心,這才是領受天上獎賞最重要的憑據。
第三十九節提到「信心」也是為第十一章先做了開場白。作者告訴這些猶太人基督徒,讓他們知道有信心,才是使人免於沉淪的最好支柱。這裡所說的信心,乃是對上帝絕對的忠實、不懷疑。再者,信心,也是指持續不間段的狀態,不是某一段時期信心很好,某個時段就很差,不是這樣。而是一直保持著不變的態度,持續不停地持守著,不敢有任何疏忽。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帶來的信息:

一、親近上帝最好的方式,就是以謙卑的態度來參加各項聚會開始我們的信仰生活。

我在前一講曾提過「真實敬虔、謙卑的心使我們更接近上帝」,這是信仰生活必須學習的第一課。希伯來書的作者也在我們現在所讀的經文裡告訴我們不要放棄聚會,他說有些人因為遇到迫害或是困境就「放棄了聚會的習慣」,這是非常危險的事。事實上,我們也看到許多信徒因為放棄聚會而導致信仰生活幾乎瓦解,甚至最後離棄了信仰他去,這點可以由許多從鄉下搬遷到都市工作、生活的信徒身上看出來,特別是原住民的兄姊移居到城市來生活、工作而失落信仰的例子更多。如果連工作、生活都會這麼容易使我們參加聚會的意念薄弱,那就更不用說遇到迫害來到時會有堅定的信仰了。
希伯來書的作者為了要鼓舞當時的信徒不要放棄聚會,他呼籲當時的信徒要學習彼此關懷,這種關懷工作就是從彼此鼓勵參加聚會開始。因為會參加聚會,就表示我們還知道需要上帝的話滋潤我們的心田,這一點實在太重要了。我不敢說我是一個很忠實、認真的傳道者,但至少我用不少時間在準備講道,也想盡辦法要將聖經的信息清楚地傳遞出來,我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幫助大家對聖經經文的現代信息有更清楚認識,能夠因此引起大家喜歡來參加聚會。
每個禮拜日咱教會有固定的主日禮拜,也有成人主日學和兒童主日學,每當我看到兄姊當中有人遠從新竹、桃園等地,不辭辛勞地開車來到這裡參加聚會,我都會深受感動。每當我看到有些兄姊已經年紀八十多歲了,還持續來參加姊妹詩班、查經班,以及咱教會的東門學苑的課程,都令我相當感動。我想起小時候,每個禮拜六晚上,我的母親就一再催促我們趕緊睡覺,為的就是隔天早上要大清早坐牛車(我也曾坐過馬車),有時則是走遙遠的路到教會去參加禮拜,那時候的我,常常會覺得是一件很累且不願的事,但卻因為那時候的信徒都很在意禮拜的事,也才有辦法培養出我們今天教會的基礎。我在台東關山教會牧會的時候,有兩戶人家是居住在對面山腰,我們叫那村落「電光」(俗名是「雷光火」),會友來禮拜就需要走路超過一個多小時,且要涉過溪水才能過來。如果溪水暴漲,他們只好搭客運的汽車,但一趟下來,包括等車在內,就需要長達兩個半小時。但他們沒有怨言,只有感謝。他們物質生活貧困,但他們心靈的生活卻是相當富裕,他們總是以充滿感恩的心述說上帝怎樣帶領他們全家經過苦難的日子(雖然他們的生活狀況在我看來已經是很艱困),因為他們知道生命之道在於認識上帝,聆聽上帝的話語。
我們今天的環境已經大大不同於早期社會那樣;今天有很好的交通系統,也有很多刺激的遊樂器材和休閒的場所。甚至我們有很多人會把週休二日當作最重要的機會,可以全家大小出去遊玩,認為休閒比聚會還要重要,有的信徒還會引用耶穌基督的話,說甚麼「安息日是為人而設的」來合理化自己不參加聚會的原因。坦白說,對這樣的理由我也不太想用時間去爭辯甚麼,我只知道要求自己好好準備講道,也開早、晚查經班,讓早上不能來參加的,晚上能來;晚上不能來的,早上來,我盡量想辦法使大家來參加聚會不會成為一種心靈上的負擔。我是盡力完成本分的工作,以至於你要怎樣學習敬拜上帝?要怎樣使自己的心靈充滿上帝的話語,那就由你自己決定吧,因為我已經講太多次「參加禮拜就是學習認識上帝話語的謙卑態度」這樣的話了。我真的很不願意聽到你在病重的時候才在病床上告白說:「如果這次好起來,我真的要認真參加聚會了。」我希望這句話不會再從你的口中出現。

二、有堅定的信心才能使我們抵擋所有的誘惑和困境。

「我們應該用誠實的心和堅定的信心」、「讓我們堅定不移地持守我們所宣認的盼望」、「你們不要喪失了勇氣」、「你們必須忍耐」等等這些句子,都是希伯來書作者用來勸勉當時的信徒的話語。這些話語說出一個重要的信息:堅定的信心是抵擋惡劣環境所帶來的各種誘惑,使我們在生命的困境中也能「保有那更美好而長存的產業」(十:34),這產業乃是來自天上的獎賞—得救。
有一句俗語說:「養兵千日,用於一時。」意思是指即使國家沒有天天打仗,也需要訓練士兵會作戰,且這樣的訓練持續不斷,等到有一天一旦真的戰爭發生了,就用得上,且這樣的戰爭很可能很短的時間內就打完。如果平時都沒有訓練兵士,一旦遇到了戰事才要召集人民起來打仗,那將會不堪訓練有素的軍隊輕輕一擊。
信仰的事也是這樣,是需要經年累月的培養,因為這是牽涉到心靈的問題,也就是人內心意念的問題。人內心的意念要改變,不是一天兩天,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並且需要經常的反省更新,否則很快就會被人的軟弱所蓋過。
我經常遇到信徒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牧師,為甚麼我祈禱,都沒有得到上帝回應?」我總是這樣回問:「你祈禱多久?」我也會遇到信徒這樣問:「怎樣祈禱才有效?」這樣的問題很清楚地反映出問的人已經祈禱過一段時間,但卻沒有感受到上帝有任何回應。也會有信徒喜歡問這樣的問題:「上帝真的就在我們的身邊嗎?祂真的與我在一起嗎?」類似這樣的問題經常會出現在醫院的病床邊,或是在遇到困難而哀傷的人的口。我的回答是很清楚的,都會用很堅定的語氣回答說「是」,一點也不含糊。信仰就是需要相當的耐性,就像使徒保羅所說的:

「在患難中,我們仍然喜樂;因為我們知道患難培養忍耐,忍耐蒙上帝嘉許,上帝的嘉許帶來盼望。這盼望不至於落空;因為上帝藉著他賜給我們的聖靈,已把他的愛澆灌在我們的心裡。」(羅馬書五:3—5)

一個真正有信仰底子的基督徒,知道在遇到困境時,怎樣用堅忍的心去承受這些發生在他身上的苦難。而一個真正在信仰上有成長的人,如果發現所遇到的苦難是與所堅持的信仰有密切關係,他也會「甘心樂意」地承受,因為知道那些苦難才真的是他應該要承受的。這也就是希伯來書作者在我們所讀的這段經文中之第三十二至三十六節對那些遇到迫害的信徒所說的,甘心忍受,就必定會領受上帝極大的報賞。但一個信耶穌基督的人,會有「甘心忍受」的心,恐怕就不是一朝一夕之間就能成就的,而是需要相當的一段時間才能培養出來。因為信仰不是「速食品」,能改變人的體質的食物總是需要一段時間。
最近有幾位來參加查經班的兄姊跟我分享說:「牧師,我來參加三年查經班了,直到最近我才發現原來信仰就是一種生命的磨練,我最近已經明白你為甚麼一直要我們每天讀經、參加查經班的原因,真的很受用。」這幾位兄姊並沒有告訴我到底遇到甚麼事,但從他們談話中可以明白遇到了許多困境,卻因為有聖經上帝的話幫助他們克服了這些困境,甚至是勝過了這些苦難所帶來的生命衝擊。
兩個禮拜前(四月廿七日)我應邀去參加台北和信醫院和康健雜誌所舉辦的「癌症末期病患生命關懷」座談會,有聽眾在聽完我演講後,問我說怎樣對那些沒有宗教信仰的癌症末期病人給予宗教信仰?我就想起一句小時候經常聽到老師講的話:「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我的回答是「很難」,因為信仰不是到臨終之前才想到需要,藥品可以臨時加重劑量,或是試試新藥品,但信仰不是這樣,而是平時有訓練,目的之一就是有這麼一天,當面對生命最後的時刻來臨時,使人知道怎樣勇敢面對生命的終結和面對上帝的審判。 
(講於二○○二年五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