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
邁向更成熟的信仰
經文:希伯來書五:11—六:12
我們在前面已經討論過關於希伯來書寫作的時間和背景,是與初代教會信徒遇到迫害有密切關係;當時已經有不少信徒因為遇到迫害而放棄信仰,也有不少信徒雖然沒有離棄信仰,但卻對信仰產生許多懷疑。有些信徒則是一直懷念當初他信耶穌基督的時候,所經歷到的許多奇蹟異能,如今沒有再看見這些景象,導致內心對信仰的事一直無法像當初那樣,有堅定的態度。這種情形就像今天的信徒一樣,有的人來信耶穌基督,是因為生病時有人替他祈禱而得痊癒,因此,他就一直將信仰停留在當初生病祈禱得痊癒的認識。很多時候,看到今天的信徒在信仰上很馬虎,就會使我們更加懷念過去早期信徒那種敬虔專心敬拜上帝的態度,這種情形都在說明今天的信徒在信仰上的軟弱和退縮。但每個時代都有一個共同現象:初信的人對信仰的事比較執著,但經過三、四代後,除非自己有更深的體驗,否則在信仰的事上就會逐漸因著生活環境和工作的變遷而影響到原有對信仰的熱情。
希伯來書就是寫給那些在信仰上已經是「老信徒」者讀的,為的是要鼓勵他們回到正確的信仰生活,也是勸勉他們不要輕易放棄原本已經領受到的福音信息,同時要他們在信仰的事上學習成長,這樣才不會永遠停留在當初接受到信仰的熱情,或是因為沒有成長導致的信仰軟弱,很容易受到誘惑而壞了所得到的恩典,那就非常可惜。
怎樣讓我們的信仰能逐步成長?這個問題一直是教會歷史中不停地在探討的問題。我們可以這樣了解:信仰若是沒有成長、進步,這樣的信仰很快就會變成軟弱,更嚴重的是會消失它存在的功能,甚至是變了質。發生在一五一七年十月三十一日的宗教改革,基本上告訴我們的信息就是與信仰的墮落有關。信仰怎麼會墮落呢?理由只有一件:沒有進步。沒有進步的背後就是缺乏反省的功課,這一點是很值得我們今天用來借鏡的。
但要怎樣才能使信仰有進步呢?這是需要大家一起來思考的課題。我們可以從希伯來書作者提供的經文看到一些相當有意思的觀點。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作者所寫的經文內容:
第五章十一至十四節:
11關於這事,還有許多可說的,但是不容易對你們解釋,因為你們的聽覺遲鈍。12你們早就應該為人師表了,可是你們竟還需要別人用上帝信息的第一課來教你們。你們還需要吃奶,不能吃乾飯。13凡是吃奶的都是嬰兒,還不會辨別是非。14從另一方面說,只有成年人才吃乾飯。他們已經有了豐富的經驗,能辨別好壞。
第十一節在文字上有點需要討論的,就是在現代中文譯本用「關於這事」,台語聖經是「論到此個」,都沒有明確指出對象,而和合本則是用「論到麥基洗德」,卻是很清楚地指出是談論有關前段經文所提到的大祭司麥基洗德之問題。而在天主教思高聖經學會的版本是「關於這事」,這和現代中文一樣,而和台語版本是很接近。會有這種翻譯上的問題,是因為希臘文的代名詞用「ou」這個字,可用作男性的代名詞,如此,則是指麥基洗德沒錯。但「ou」這個代名詞也可當作中性的代名詞,如此則可當作「它」解。若是這樣,則是指關於祭司的事,而不是指人方面的事。也許我們可以將之當作關於祭司方面的事會比較清楚,原因是接下來討論的是關於信仰成長的問題,如果基督徒是在幫助人認識上帝,那麼,他的角色就像祭司一樣,如果一個祭司對上帝的認識很不清楚,那又怎能幫助人認識上帝呢?又怎能幫助人回到上帝的面前呢?換句話說:一個在信仰上有懷疑、甚至是離棄信仰的人,談到祭司的角色,恐怕太沈重了吧。
作者在這裡說是因為大家對耶穌基督成為一個大祭司的角色認識不清楚,原因很可能就像我們一般人相同的問題:一位偉大的拯救者,怎麼能以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來當作替人類的罪作贖罪的祭品呢?這樣的事太深奧了,不容易了解。一般人喜歡看到一位雄偉有力的拯救者,就像大衛王那樣,文武都齊全的拯救者,至少也像摩西或約書亞一樣,要不然也要有先知以利亞那樣,沒死就升天的先知一樣。再不,也要像亞伯拉罕一樣,不但可以打敗敵人,且還可以從他身上看到特別的應許。可是,初代教會雖然在傳達耶穌基督復活的信息,卻經歷到殘酷的迫害,且這樣的迫害是來自政治統治者。一位真正復活的救主,怎麼連這樣的政治統治者也勝不過呢?
類似這樣的問題,從早期教會就已經發生,即使在今天也是這樣。「受難」如同一隻被宰而獻在祭壇上的羔羊,又將如何成為偉大的祭司呢?至少也應該像麥基洗德這樣的祭司樣式出現,當亞伯拉罕戰勝敵人回來的時候,會拿戰勝品給他(參考創世記十四:17—20)。但耶穌基督並沒有戰勝敵人,相反的,他是被「敵人」—羅馬統治者—所殺害,這怎能成為偉大的祭司呢?很難想像啊!
成為「受苦的僕人」,是基督教信仰最大的特點,這也是我一再強調的,要認識基督教的信仰,就必須從「受苦」的門路開始認識,才有辦法真正明白基督教信仰之道。但要從「受苦」來明白信仰,對大多數的人來說,確實是不容易的一件事,這也是為甚麼耶穌基督決定前往耶路撒冷去,且一再告訴門徒,說他此趟去耶路撒冷,將會被祭司、經學教師、長老所害,但三日後將會復活時,福音書的作者告訴我們,他的門徒對他這樣的說法感到納悶、不解(參考馬太福音十六:21—23、十七:22—23、二十:17—19,馬可福音八:31—33、九:30—32、十:32—34,路加福音十八:31—34),他們不但不明白,還以為耶穌基督此趟去耶路撒冷,乃是去得到光榮的王位的,因此,門徒當中有人就像耶穌基督表白,希望能有好的「位置」可坐(參考馬太福音二十:21,馬可福音十:37)。
長久以來,這個問題一直就困擾著許多基督徒。早期教會就是因為有這樣的問題,才會發生有一位名叫「馬吉安」(Marcion)的大商人,他後來投入傳福音的工作,甚至變賣所有的家產建立許多教會,但他就主張凡是聖經中有關耶穌基督以人的方式表現出來的經文都應該刪除,因為真正的耶穌基督是不可能像人一樣,有人的軟弱表現;例如:耶穌基督出生的時候,需要透過「逃難」來保全生命(馬太福音二:13—21);耶穌基督會打盹而不知船已經快要被大風浪打翻了(馬太福音八:24);偉大的耶穌基督怎麼可能教導門徒教到他們思想遲鈍的(參考馬可福音六:52、八:17),這是不可能的事;耶穌基督對人性的了解甚詳,不可能會因為有人在信仰上表達堅定的態度就感到「驚奇」(參考路加福音七:9),只有不認識他的人才會有這樣的表現;溫柔的耶穌基督是不會生氣的,只有軟弱的人才會生氣、發怒,因此,不可能發生耶穌基督進入耶路撒冷聖殿去的時候,推翻聖殿裡那些做生意的人的桌子等物品,甚至拿繩子作鞭子打人(參考約翰福音二:14—15),更不可能發生他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臨死之前還會大聲喊叫說:「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為甚麼離棄我!」(馬可福音十五:34)這種非常人性的描述是不可能存在的,這些都只會發生在一般人的身上,不可能發生在耶穌基督身上,因為他是拯救者,是上帝的化身。於是,他主張將聖經中記載有關耶穌基督人性軟弱方面的經文全部刪除。
但我們知道就是因為這些記載有關耶穌基督相當人性化方面的經文,我們才更容易體驗到耶穌基督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實實在在的人在我們當中的可貴,他就是用這樣的方式與我們一起受苦,基督教信仰就是從這裡開始入門的。
第十二節很清楚地讓我們看到希伯來書作者所關心的對象,乃是那些已經在信仰上已經有過一段時間的信徒。以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指那些「老信徒」,或是指那些「第二、三代的信徒」。作者在這裡強調這些老信徒「早」就應該在信仰之道上成為老師。請注意這個「早」是指時間說的,台語聖經就是用「到時」這個詞非常正確,意思是指信仰的時間長短之意。作者指出一個信徒如果已經有信一段長的時間,就應該成為別人的老師,而不是老是要別人用最簡單的信仰功課來教導。換句話說:老信徒應該成為新的信徒的老師,而不應該老是停留在「新信徒」的階段接受他人的幫忙。希伯來書的作者這樣說,我很有感觸。當我在帶查經班時,經常要翻閱聖經。對剛來的信徒而言,他們有時是連新舊約都分不清楚,更不用說那些比較陌生的舊約小先知文獻,和新約中的使徒書信,要翻閱時常常都會有不知在哪兒的困難。我總是提醒那些已經是「老信徒」的兄姊,記得要幫忙左鄰右舍那些新來的兄姊,最好的方式就是你翻好後,就將你手上已經翻好的給他看,你拿他尚未翻的聖經過來。你這樣做,就是當他的老師一樣。
「上帝信息的第一課」,在和合本這「第一課」是用「小學」,台語聖經也用「小學」,天主教思高版本用「初級教材」,這是指最簡單的功課。好像剛剛入小學去讀書的孩子一樣。作者用非常好的生活經驗來比喻這種「第一課」(或小學),就是用「吃奶」與「吃乾飯」來形容;我們都知道只有嬰兒才需要或是病到很嚴重無法嚼食的人才需要吃奶。對一個正常成長的人來說,吃乾飯乃是必須且也是必要的。我常看到今天許多父母為了疼惜孩子,經常順著孩子嚷著要吃的東西,例如「麥X勞」等速食品,結果有的孩子都不吃蔬菜或其它東西,這樣的孩子身體並不健康。真正健康的孩子也需要父母堅持孩子必須吃他們並不想吃、但卻很有營養的食物,在台語聖經翻譯的很好,用「五穀」這個詞,讓我們更加清楚指的就是我們所謂的雜糧之類的食物,吃這類的食物需要多嚼,且不一定甘甜,但卻對身體有相當的幫助。信仰也是這樣,需要學習一些艱澀的課程,就好像聽講道,不能老是要聽「好笑」、「故事」之類的,總是要學習認識一些重要的要理才對。
第十三至十四節,作者進一步解說吃奶的嬰兒是沒有長大的,因為嬰兒是連「辨別是非」的能力也沒有,就好像不明白事情緣由的人一樣。天主教思高聖經將「辨別是非」譯作「正義的道理」,這是指使人明白上帝救恩和慈愛的意思。換句話說:信仰上像嬰兒的這種人,除了抱怨之外,根本就是講不清楚。我們看到孩子往往是這樣的,只要他喜歡的東西,就是吵著要,非要到不可。得不到就開始哭、吵、鬧得大家都不安寧。作者說一個在信仰上沒有成長的信徒也會是這樣,經常聽到的是抱怨上帝虧待他,往往忘記上帝多麼地恩待他。
第六章一至三節:那麼,我們應該把關於基督的初步信息拋在背後,朝著更成熟的信仰前進。我們不要老是在信仰的初步階段下功夫,如懊悔腐朽的習俗、信上帝、2不同的洗禮、按手禮、死人復活、永遠的審判等道理。3讓我們朝著成熟的信仰前進!上帝若准許,這就是我們所要做的。
這一段經文可說是希伯來書作者主要的目的,希望讀者在信仰上能夠長大、進步。作者延續第五章末尾所提到的問題:要長大成人,不能再像嬰兒一樣,在信仰上一直停留在「第一課」(小學)階段。換句話說:第六章的這三節是更進一步地在解釋第五章所提到的問題。在開頭的這三節中,他提到怎樣成長?或是想要成長者應該有的信仰態度是甚麼?
第一節提到「基督的初步信息」,所謂「初步信息」指的就是第五章十二節所說的「第一課」之意,也就是最基礎的信仰認知。例如:耶穌基督是上帝的獨生子;聖經分成舊約和新約,是以耶穌基督作分界點,在耶穌基督之前是舊約,在耶穌基督之後是新約;洗禮是表示一個人願意相信耶穌為他生命的救主;相信耶穌基督就是為了救贖我們的罪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信靠耶穌基督的人,必定會得救等,類似這些都是屬於基督教信仰的初階的第一步。
「朝著成熟的信仰前進」,在和合本是用「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台語聖經用「致意進步到完全」,呂振中譯本則是用「向前推進到完全長大的程度」,這樣看起來,我覺得呂振中教授的翻譯最貼切,他用的是「向前推進」這樣的動詞,看起來就很有力量。他用「推進」,是一種堅忍的力量,含有用力、盡力之意。這樣看起來,我們就會明白:要使信仰進步,並不是空空等待就會得到的,而是需要用力推動。看,信仰是需要用力的推動,並不是只有參加主日禮拜就可以達成,更需要的是每天靈修的功課,這樣才能進步。
作者呼籲信徒要建立好的信仰根基,就必須排除停止進步的狀態。他在這裡舉出六項導致信仰停頓不前的因素,這些都是與「信仰的初步」有關的問題,包括1懊悔腐朽的習俗、2信上帝、3不同的洗禮、4按手禮、5死人復活、6永遠的審判等。為甚麼作者會提出這些問題?所表明的是甚麼意思呢?
一、是所謂「懊悔腐朽的習俗」:這是指那些導致一個敗壞行為準則的事。例如在福音書中,耶穌基督就一再譴責那些宗教領袖,在意傳統的習俗更勝過對人生命苦難的關心,像這些宗教師只知道注意耶穌基督是否會在安息日的時候替人治病,卻不關心那些因為被病魔纏身甚久的病患,他們生命活著的苦難(參考路加福音十三:10—17),這些宗教師也不管人肚子餓的時候的需要,卻只在意安息日習俗的重要性(參考馬太福音十二:1—8)。甚至關心習俗中的洗手之禮,遠勝過吃東西的重要性(參考馬可福音七:1—13)。這些都說明了一個事實:傳統習俗對人生命的約束,已經使人失去了被創造時的生命本意,但這些宗教師不但沒有體恤人的苦難,卻還在人生活於苦難中之時,繼續教導人要悔改、認罪,這簡直就是讓人在苦難中加倍苦難啊。
二、是「信上帝」,這句話經常引起爭論、懷疑,以為作者是要我們不用關心這個問題。其實剛好相反,作者乃是要我們注意這個問題,且是要我們有「深度」地明白信靠上帝的重要性。如果我們將前面的第一句「懊悔腐朽的習俗」來作比較,就會更清楚這句「信上帝」的意思了;前句的「懊悔腐朽的習俗」就是將那些傳統的習俗看得比上帝的話語還要重要,馬可福音第七章九至十三節,耶穌基督就曾指出猶太人所犯的這種錯誤,他說:
「你們技巧地拒絕上帝的命令,為的是要拘守傳統。摩西命令你們:『要孝敬父母』;又規定:『咒罵父母的,必須處死。』你們偏偏說:要是有人把奉養父母的東西當作『各耳板』(意思是獻給上帝的供物),他就不必奉養父母。你們這樣做,等於拿你們傳授給別人的傳統來抵消上帝的話。你們還做了許多類似的事。」
我們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來,耶穌基督指責猶太人並不是真正的信靠上帝,說穿了,只不過是拿上帝的話當擋箭牌,他們主要目的還是在傳統習俗上自己認為比較有利益的事吧。這樣看來,一個人如果想要用各種禮儀或是外表的動作來表示他信靠上帝,那是錯誤的。因此,一個有成長的信仰,並不是在講究敬拜的禮儀,而是會知道怎樣將上帝的話真確地落實出來。
三、是「不同的洗禮」,請注意這裡所用的「洗禮」是複數名詞。原因有兩個,其一是在舊約的利未記中,我們看到許多和「潔淨」有關的禮儀,例如:第十三、十四章記載有關痲瘋病患的衣物與身體,要怎樣表明潔淨的洗滌方式;第十五章記載有關男人排泄物不潔淨時,怎樣沐浴潔淨的禮儀,以及女子生理週期來,潔淨的方式。然後我們也從利未記中看到有關祭司潔淨己身的規定等等,這些對猶太人來說都是和「洗禮」有關。另一方面,在早期教會我們也看到許多與洗禮有關的記載,例如:施洗約翰出來時,他就強調「聖靈與火」的洗禮(馬太福音三:11,路加福音三:16),以及耶穌基督復活後,交代他的門徒要「奉父、子、聖靈的名」來施洗(馬太福音廿八:19)。使徒行傳第十九章就記載當時有所謂的「約翰的洗禮」和「聖靈的洗禮」。這些都說明了一件事:洗禮的認知有很多種,甚至在早期的時代已經有引起許多爭論。其實,這樣的問題也持續到今天的基督教會,許多人經常在問:到底是「浸禮」才對?或是「滴禮」就可以?可以對小孩施行洗禮嗎?有的說「可以」,有的說「不可以」。直到今天,這樣的問題還是困擾著我們。
四、是「按手禮」,聖經中記載有關「按手禮」的意義有好多種,包括:
(1) 贖罪的,是人在獻祭時,必須將手按在那些將獻給上帝的牲祭上,表示所有的罪都轉移到這些牲祭的身上,人的罪就消失了(參考利未記四:27—35)。
(2) 表示祝福的,例如:雅各在臨終之前,就「按手」在以法蓮和瑪拿西的頭上,祝福他們(創世記四十八:13—19);有人帶嬰兒來見耶穌基督,希望他「按手」在這些嬰兒的身上(路加福音十八:15—17)。
(3) 表示醫治,耶穌基督曾用手按在病人身上,使之得到醫治(馬可福音五:、七:32)。
(4) 表示差派賦予使命,例如:安提阿教會差派使徒保羅和巴拿巴出去傳福音時,就是按手在他們身上後,差派他們出去(使徒行傳十三:3)。問題是:早期教會經常有人在討論要不要替某些人按手?誰去按手比較有權威?這些問題都困擾著直到今天,因為人的問題是喜歡講究權威,自認有權威的人,會否認他所瞧不起的對象所按立的職位、祝福等禮儀。
五、是「死人復活」,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也是經常被提起的信仰問題。從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的記載,我們就會發現早期教會對於復活的事一直談論著,使徒保羅為了要解答這樣的問題,特別用整章的篇幅討論甚麼是復活。有人討論的焦點是在:甚麼人可以復活?或是甚麼樣的人才有資格復活?其實,這樣的問題也在今天信徒裡發問著。我經常被問到的就是:沒有信耶穌基督的人會不會復活?沒有受洗可能復活嗎?復活後到底會變成怎樣的人?
六、是「永遠的審判」,這問題與第五個「死人復活」的問題是很接近的,都是與末日來臨的信仰問題有關係。到底是現在就有審判呢?還是死了以後才有審判?或者是耶穌基督再臨的時候真正的審判才開始?誰在審判?依據甚麼來審判?
我們看到作者將早期信徒所爭論不休的問題一一提出來,他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告訴大家:不要老把這些問題纏絆著自己靈性的成長,應該要探討的,不是這些禮儀上的,而是信仰的根基問題。一個有良好信仰根基的人,會排除許多傳統習俗對生命的約束,也會突破對禮儀的迷失。這也就是在第三節他所提到的,要邁向那更成熟的信仰方向前進才是正確的。
第四至八節:
4至於那些離棄正道的人,怎能使他們重新悔改呢?他們曾經有了上帝的光照,嘗到了屬天恩賜的滋味,又已分享到聖靈,5且體驗到上帝的話是佳美的,也感受到末世的能力,6竟然還離棄正道。這樣的人無法使他們回頭,重新悔改;因為他們再一次把上帝的兒子釘在十字架上,公然羞辱他。
7一塊田地經常吸收雨水,生長蔬菜,對耕種的人大有用處,這是上帝所賜的福澤。8可是,如果這塊田地長出來的是無用的荊棘和蒺藜,它就有被詛咒的危險,且要被火燒毀。
這一段讓我們看到早期教會的實況,就是有人在信仰上迷失了,而且是很嚴重的錯誤—放棄承認耶穌基督是他生命的救主。
作者在這段經文中將問題帶回到他寫這本經書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勸勉那些在信仰上搖擺不定的,或是已經背離真道,離棄上帝在耶穌基督救恩的信徒,不要因為遇到困境、迫害,就將耶穌基督救贖的恩典給放棄,因為這樣做等於是再次將耶穌基督釘死在十字架上一樣。
請注意作者在第四節用「光」來比喻一個嶄新的開始,是指含有新生命之意。這就像使徒保羅所寫的書信中所說的:「無論誰,一旦有了基督的生命就是新造的人;舊的已經過去,新的已經來臨。」(哥林多後書五:17)在聖經中經常用「光」表示生命,不僅在創世記開頭是這樣,在約翰福音也是以「光」來表示生命。作者在這裡用「光照」來表示已經得到耶穌基督福音的信息。換句話說,耶穌基督的福音就是生命的亮光,而光是一切生命的起源。這樣,不喜歡光的人就等於是將生命放棄了,這種態度就是藐視福音,在作者看來,藐視福音等於羞辱耶穌基督一樣,和那些將耶穌基督釘死在十字架上的人並沒有兩樣。以今天的情況來看,那些已經受過洗禮,且曾經立誓表示要一生的日子都跟隨耶穌基督的人,現在拒絕承認耶穌基督作為他的救主,這樣的人在希伯來書的作者看來,就是等於在羞辱耶穌基督,也是再次將耶穌基督釘死於十字架上一樣。
第七至八節,作者用耕田作比喻,來形容一個人得到福音,就像一塊田地得到雨水、甘霖的滋潤一樣,是一種極大的恩典。如果沒有雨水、甘霖,田地會龜裂,農作物都會枯死。就像最近台灣乾旱的情況非常嚴重,許多農田都被迫休耕,休耕的農田必定會長出雜草一樣,當重新整理田地的時候,這些雜草都將會被農夫割除燒掉,因為會妨害耕種。
第九至十二節:
9然而,親愛的朋友們,即使這樣說,我們仍然確信你們的景況更好,更接近拯救。10上帝是公道的;他不會忘記你們為他所做的工作和愛心,就是從你們繼續不斷地幫助其他的信徒所表現出來的。11我們最大的願望是:你們每一個人自始至終熱心,好使你們所盼望的一切事都能實現。12不要懶惰,要仿效那些信而有恆的人,來領受上帝的應許。
這段經文可說正好和前一段經文所提到的情況完全相反;在這段經文中,作者對那些堅守信仰的信徒給予很大的鼓舞,說他們將會得到上帝祝福,因為他們在信仰所表現出來的見證,上帝絕對不會忘記。同樣的,在前一段所描述的那些信仰且拒絕承認耶穌基督是他救主的人,上帝也不會忘記他們,因為他們就像將耶穌基督釘死於十字架上的人一樣。公義的上帝必定是個賞罰清楚的上帝,這也是聖經給我們的教訓。
我們要特別注意第十節,這一節提到這些在信仰上有見證的信徒,他們的愛心表現在幫助其他的信徒上。這裡所提到的「繼續不斷地幫助其他信徒」,很清楚地提供給我們一個重要的訊息:就是在當時迫害的情況相當嚴重,有人放棄了信仰,但有的人必須逃亡,以免遭到生命的危險。這裡則是告訴我們,有許多信徒在這時候表現出相當難得的愛心,他們收留那些在逃難中的信徒,使他們得到庇護,免得也遭遇到生命的危險。在一個迫害的時代和環境中,收留當時羅馬政府所通緝要殺害的信徒,被發現時就會被看成是和這些信徒相同的罪名,都會一樣被殺害。但這些在信仰上共患難的人,並不是不怕,而是知道這是他們的信仰責任,願意接納這些逃難者躲藏在他們的地方,這種冒著生命危險的行為,正好顯明他們在信仰上可貴的見證。希伯來書的作者用很肯定的語句說,上帝一定會記住這樣的人,因為他們所做的,就是為上帝做的。
第十一至十二節,作者繼續勉勵這些在信仰上有美好見證的信徒,要持守原有的熱心,不要鬆懈。信仰的事如果鬆懈下來,很容易就越來越輕視、疏忽。這也就是為甚麼作者在第一至三節特別提到要成長、進步之因。不要以為自己已經得到完全,這種觀念不可以有,而是要持續不停地邁向那完美的境界。這就像使徒保羅所說的:
「這不是說我已經成功,或已經完全了。我繼續奔跑,只求贏得那獎賞;其實,為要使我達到這目標,基督耶穌已經先贏得了我。弟兄姊妹們,我並不認為我已經贏得了這獎賞;我只專心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全力追求前面的事。我向著目標直奔,為要得到獎賞;這獎賞就是屬天的新生命,是上帝藉著基督耶穌呼召我去領受的。」(腓立比書三:12—14)
沒錯,信仰是無止境的,而人也不是完美的,因此,沒有人能夠說自己在信仰上已經達到完全的境界。任何宗教信仰都是這樣,真正敬虔、謙卑的人都會自認在信仰上還是認知的很少。也因為這樣,就必須持續不停地學習。作者勸勉當時的信徒不要懶惰,因為懶惰最容易給魔鬼或誘惑者得到機會來試探人的心。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帶來的信息:
一、在信仰上要學習成長,而成長的基礎就在聖經。
希伯來書的作者讓我們看到他那時代的信徒,有的人雖然已經是「老信徒」了,但在信仰上卻還是停留在「吃奶」的階段,並沒有因為時間的輾轉過去,年歲的增加而使自己在信仰上更進步、更堅定。相反的,卻因為遇到挫折、失敗,或是因為有迫害而改變、放棄了原本已經得到的恩典,這是非常可惜的事。
其實,這樣的例子每個時代都有,不只是在早期教會,今天的教會也經常發生這樣的情形。咱台灣教會就流傳著一句話:「第三代的信徒死亡率最高。」為甚麼會這樣?原因很簡單:信仰沒有進步。如果你問我沒有進步的原因在甚麼地方?我可以很簡單的回答:沒有聖經的基礎。原因就是聖經是我們信仰的根基,我們對耶穌基督的認識,就是透過聖經所記載的內容學習得到的,我們認識上帝的愛,也是透過對聖經的認識得到的。沒有聖經,我們的信仰將像浮萍一樣,很輕、沒根;會像牆頭草一樣,強風一吹就倒向另一邊;更容易成為糠秕,沒有內容,被人用幾句比較有力的話一說就啞了,等等這些現象都經常在今天的信徒當中出現。
我經常聽到有人說這樣的話:「任何宗教都是一樣的,都是在勸人為善。」有些信徒一聽到這樣的話,就不知道再來要怎樣回答了。我在查經班就一再地告訴參加的兄姊,不要老是把醫病趕鬼當作最重要的神蹟看待,在台灣最會醫病趕鬼的宗教乃是民間宗教,我們經常會看到乩童四處抓鬼,也經常在廟裡、神壇處醫病開處方。如果我們有聖經的基礎,就會知道基督教信仰的本質所談的,都不是這些東西。基督教信仰所要告訴我們的是:上帝愛我們,為了愛我們這些有罪的人,上帝甚至差遣祂的兒子耶穌基督到世界上來,死在十字架上,就是為了要救贖我們的生命。怎樣明白這些道理,就必須我們回到聖經上來學習才能懂。
二、信仰的功課是永無止境的,也是一輩子都要學習的功課。
我們看到希伯來書的作者在勸勉那些在信仰上已經有很好表現的信徒,要他們「自始至終熱心」、「不要懶惰」。看,這些人已經有很好見證了,希伯來書的作者還是要這樣勸勉他們,原因沒有別的,只有一點:信仰是一輩子的功課,是沒有止境的,因為真正好的信仰是將之與生命結連在一起,這樣,只要活著的一天,就必須沒有停止學習,直到去世的時候為止。這樣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性最大的軟弱就是懶惰,而懶惰往往是信仰功課最大的殺手。這就是希伯來書的作者會持續鼓勵、勸勉這些在信仰上已經冒著生命危險的信徒,要不斷地「仿效那些信而有恆的人」之因。
四年前(一九九八)我要來台北之前,就要我女兒悅文將我過去所有用卡紙寫起來的講道稿和演講稿全部用碎紙機剪碎,她足足用了將近兩天的時間不停地做才將之剪完。我為甚麼要這樣做?那些稿子是我過去二十多年累積起來的寶貝,也是我的心血的一部份,至少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一部份,但我深深知道自己的軟弱,如果沒有剪掉那些稿子,很可能會想到要再拿出來用,因為以前我就這樣做過。可是我一想到要到咱台北東門來,就改變這樣的看法,我想:如果我還帶這些東西上台北東門,我很快就會受到誘惑而變得懶惰,甚至使自己墮落而連獻身的使命都迷失了。於是,我決定將這些看來都是寶貝的東西丟棄,所有的演講都必須從頭來準備。
其實,決定這樣做還有另一個原因,是有一次在傳道者的聚會中,我聽到一位前輩說了一句相當震撼我心的話,他說:「整本聖經我都已經很熟悉,已經講過很多遍了,所以我現在講道都不需要準備講道稿,只要聖經拿起來,我就可以講,沒有問題。」剛開始我聽了之後覺得很羨慕,因為我沒有辦法這樣做。每次在準備講道稿,特別是當講道稿寫不出來的時候,我就會想到那位傳道者。但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我不敢再「羨慕」那位傳道者,相反的,我經常提醒自己:必須更加努力,讓自己在各方面都成長,特別是信仰上的事更是要加倍用心,因為這是與我的生命相關的事。而我會影響到所牧養之教會的所有兄姊,如果我懶惰、不用心學習,他們就沒有辦法跟著成長,甚至會跟著我一樣墮落—受到誘惑而迷失。
這也就是為甚麼我一再提醒大家來跟我一起研讀聖經的原因,因為我要大家跟著我讀聖經,我就必須自己先讀,且要求自己先將所讀的經文寫出來,幫助大家容易明白聖經經文所寫的內容。就這樣,在大家同心協力下,我們共同用兩年五個月時間(一九九九年元月初一至二○○一年五月三十一日)讀完新舊約一遍,現在正在進行第二遍。而我也寫完新舊約聖經導讀一套。另一方面,我也期待大家不只是讀,也要寫,將你讀聖經看到的問題寫出來,讓牧師來傷腦筋,看牧師我要怎樣回答這些問題。你們一提出問題,我就要讀、也要想,也找資料才能回答。我們彼此這樣學習,才不會懶惰下來。我要感謝大家這樣用心、努力,因為你們提出問題,我回答它,結果這些寫出來的「問」與「答」將可以出版一本最好的「聖經信箱」的書,這本書預定在今年七、八月中出版,這就是一種在信仰功課上學習的方式。讓我們來彼此相互學習,我深信透過這樣的學習,有一天就會發現:我們離上帝的國是越來越接近了。
(講於二○○二年三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