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
惟一的证人
「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他因那摆在前面
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神宝
座的右边」(来十二2)。
前一讲中我们已讨论过第十二章第一节,作者在这一节中回顾历史,从亚伯开始,列出一些信心的伟人。这确实是世界历史上一个奇妙的伟人名单。世界并未意识到他们的伟大。作者说他们「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然而他们却是凭着信心而活,工作,受苦,得胜。
从历史的亮光中,作者鼓励他的读者继续加入这伟大的行列。他呼吁我们,不要让过去因我们的行动而遭到破坏。「我们既有这许多的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着我们」,就是那些向我们见证信心之价值的人。作者呼吁我们放下重担,脱去容易被人称羡的罪,专心向前奔跑。这是一个重要的呼吁。正如前面说过的,我们要继续下去,不能让神在这世上的大业受亏损,所以要面向目标,以同样的原则,同样的勤奋,奔跑前面的路程。
现在要思考的经文和前一讲中所探讨的有密切关系。前面所思想的似乎还不完整。作者提出了呼吁,但他似乎还有话要说,他要论及一项最终极的事。
本节经文最开头用的字,显示目前要说的和前面已说过的事之间有密切关系。「仰望」是一个分词,表示语气的持续性。
本书作者的整个负担,在于论到神儿子的超越性和他的权柄。他不曾片刻偏离这个观念。此处他的用词则将圣子放在常人的生活层次上。他使用了主为人时的名字——「仰望……耶稣」——这点饶富意义。固然他在全书信中不断使用这个名字,但此处则别具意义。纵观第十一章,作者列出了许多人名:亚伯,以诺,挪亚,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摩西及其他人,最后是耶稣。他被列在同一行伍,同一承继,同一人性,同一族类中。藉此种巧妙的文字运用,作者实际上是在说,这位至高、最终的神子,也曾在同一层次上过着人的生活,按神呼召人的同样原则去生活。
我相信读希腊文新约的人,必然会被「仰望」一词所吸引。英文圣经的读者不会特别留意这词,我想主要是因翻译上的差错。韦慕特(Weymouth)的译本则注意到这个希腊字,他译成「转眼仰望耶稣」。我们读新约有关耶稣生平的记载,使徒行传及各卷书信,会不断发现作者常常提到人眼睛的运用;英文和希腊文一样,有不同的字来形容眼睛的不同用法。希腊文中有一字只是表达普通的观看。另有一字意思是指用理解、体会的心去看。还有一字是指以热切审查的态度去看。还有一个字是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这只是举几个例子,还可以找出更多的字。这些是在强调一个事实:作者此处所采用的字,在新约圣经其它地方从未出现过。它的字根显示,这种「仰望」是盯着看;那不是掉以轻心的一瞥,不是带着完全理解之心的观看,不是审查的眼光,不是批判地观察;这种「望」暗示着惊讶之情,所看见的东西完全吸引住人的心。这字的字根含义,因一个接头词apo而更加强化,它指不单单睁大眼睛看,而且完全被所看到的事物吸引住,以致对四周的东西视而不见。我们要转眼仰望。此处所看之物的重大价值,可由它和上一段的对比显明出来。我们固然要注视见证人,但另有一个对象会令我们的视线转离他们,和其它一切事物。「仰望」一词首先指出惊讶的成分,其次暗示这对象是如此吸引人,以致使我们对周遭的事物混然不觉。
这就是奔跑前面路程的秘诀。见证人有其价值。他们为信心的大能作了美好的见证,但是最终吸引我们、鼓励我们继续奔跑的,却不是理性的,我应该说,这绝对是感性的经验,而又揉合着理性的因素。作者用「仰望」一词,说明我们一旦见到耶稣,就会被他深深吸引,以致忘记其它事物;我可以说,这么一来自然会使奔跑的人放下妨碍跑路的重担——脱去不信的罪。
那么我们仰望耶稣时,会看见什么呢?作者接下去的话回答了这个问题。他用「他」这个字,将下面的叙述和前面提到的名字「耶稣」相连。「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神宝座的右边。」这几句话让我们看到主当日在世的情景,短短数言,每一句都闪耀着荣美和亮光。首先我们可以提纲挈领地说,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理想生命的画面:他是信心的创始者和成终者。然后作者又指出,他热爱见到神的得胜:「那摆在前面的喜乐」;接着揭露他行过的路径:「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最后描述他得到绝对的胜利:「便坐在神宝座的右边。」
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作归纳。我们仰望耶稣时,看见了甚么?看见的是一个掌管生命的原则,就是信心;一个充满热爱。活力的生命,就是他前面的喜乐;一个回应原则的过程,也是顺服所爱的过程,就是忍受十字架的苦难;也看见一个卓越的结果,就是因着上述原则、热爱,和过程而产生的:他坐在神宝座的右边。让我们简短地思想这几件事。
首先我们看到,信心是一个主要的原则。为了明白作者的本意,我们必须暂停下来,考一些词汇问题。修正译本的翻译是,「仰望为我们的信心创始和成全的耶稣。」「我们」一词是斜体字(译注:表示原文无此字),它混淆了真正的含义。作者并不是说,耶稣是我们信心的起始者和完成者。他当然是,但这并非作者此处的意思。在「创始」下有一个旁注,建议译为「首领」。我敢说这个旁注并不能提供帮助。此处所用的希腊文,直译应该是队长。队长是走在行列最前面的,他有卓越的地位。作者回顾历史时是从亚伯开始,一直到耶稣为止。他宣告说,从历史的角度看,耶稣是最后一位,但从他与信心的关系而言,他超越了前面所有的人。他是信心至高的诠释者,向人类充分说明其含义和功用。
另外「成全者」一词,在此最好译成「辩护者」。我们的主不仅仅是信心最完整、最终的诠释者,说明了它的价值,并且也用自己的生活和事工完全辩证了信心有理。经过历世历代的艰辛,在许多靠信心而活的人当中,有一位卓然特立,他也是启示者。他是队长,是信心的辩护者。如果我们的信心软弱,双脚疲乏,奔跑无力,就当仰望那至高的主耶稣。
我们若略略一瞥四福音书作者所记载的耶稣生平,会发现其中最突显,最吸引人,最不证自明的事实,就是耶稣靠信心而活。他的信心首先是对神,因此就产生对人的信心,最后是对未来的信心。
他不断与神交通,不断顺服神的旨意,这些都是他对神信心的明证。 他如何行动?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约五17)。 他如何教导?我没有凭着自己讲,我所讲的话,正是照着父对我所说的(约十二49—50)。因此他是人类历史上一切相信神之人的队长。
他对人的信心也同样明显。他生平事迹的记载,充分显露他始终相信人的可能性,尽管人有各样的罪和败坏。当他面对一个人时,不论这人如何被人视为无可救药,他都相信有恢复的可能。在此必定要声明的是:不管别人对于人性的看法怎样,他都认为值得为之舍命。
此外,我们观察他,聆听他,会发现他对未来有惊人的信心。我们若探讨他的伦理教训,或天国奥秘的教导,以及他对门徒、对众人的教训,会发现他对未来从未丝毫表示失望。他争战是为了得胜,受苦是为了拯救。它死,是为了生。
从每一方面看,他在信心的事上都和他前面的那些信心伟人差异极大。亚伯拉罕的信心是伟大的,但是他曾说谎。挪亚的信心惊人,但他也失败了。作者提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如此。但有一个人从未失败。我若在奔跑途中需要信心的启发,我会看看过去的见证人,然后将眼光集中在耶稣身上,「转眼仰望耶稣。」
如果那是他一生的原则,那么下一句话则彻底表达出他的所爱:「那摆在前面的喜乐。」我们若以为摆在他前面的喜乐,是指他重返以前舍下的荣华,就错失了这句话最终的价值。那不是耶稣心中所充满的喜乐。那不是支持他下去的热情。那也不是他能够对门徒说:「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叫我的喜乐存在你们心里」的秘诀。
那么,他的喜乐是什么呢?在回答这问题时,我们不妨回忆一下那句预言性质的话,「我的神阿,我乐意照你的旨意行。」他个人的喜乐就是遵行神的旨意。他一切伦理的理想都是在解释神的旨意。他心中的热望就是带领人顺服那旨意。他的祷告也寻求这一点,他教我们祷告:「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经过谷底一切的幽暗阴霾,经过十字架那深不可测的黑暗,他仍然见到一线曙光,就是神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的那日子。由于他看到了结局,所以他总是把永恒的事物放在暂时的事物之上,以属天的来衡量属世的;那支持他的喜乐就是:他确知有一天可以达到最终的目标。使徒描写他的话实在最真确不过了,「他以在神荣耀里的盼望为喜乐。」
如果他的原则是信心,他热爱之力的源头是因看见最终的结局而来的喜乐,那么我们要问,在这些情形之下,他如何采取行动?答案在这句宣告中:「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我们要以虔敬的心默想这事。在这个不喜爱神旨意,存心悖逆神旨意的世界上,要违反潮流,去追寻神旨意的完成,受苦是不可避免的必经过程。作者说他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下文中他再度使用了「忍受」一词:「那忍受罪人这样顶撞的,你们要思想。」英文钦定本是,「……罪人这样针对他顶撞的」,修正译本则作,「……罪人这样敌对他们自己的」。顺便一提的是,美国修正译本恢复了叙定本的译法。两种翻译的差别主要是导因于古抄本的区别。或许面对这个事实,无人敢断然下判断。然而整个论证似乎需要使用修正译本的解释。他并不是忍受罪人对他的顶撞。他曾对那些跟着他,为他上十字架而悲伤的耶路撒冷女子说:「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为我哭,当为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哭」(路二十三28)。固然他那世代的人曾顶撞他,但他看见的是他们在敌对自己。这实在是十字架的中心。我们留意到,尽管在人的眼中十字架是可耻的,羞辱的,但他却轻看这些。
这正是激发我们奔跑的最大动力。论到最终的目标,对耶稣而言,是坐在神宝座的右边;而再没有任何言语比这句话更能恰当地描述最终目标的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