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 |
忍受上帝之道
經文:希伯來書十二:1—29
在第十一章,希伯來書的作者舉了許多信仰前輩為例子,說明這些人物的信心有值得我們學習借鏡的地方。作者強調真正的信心,乃是對上帝的應許有肯定,且會堅持到底。作者在第十一章三十九節提醒我們,這些信仰前輩們的信心都有很「不平凡的記錄;可是他們並沒有領受到上帝所應許的」,沒錯,信心就是在這裡表現出來的。因為作者在第十一章一節開頭已經說明過:「信心是對所盼望的事有把握,對不能看見的事能肯定。」作者也在第六章、第七章都一再提起,上帝是以祂神聖的名發誓,上帝若是以祂神聖的名發誓,就是一件相當嚴肅的生命問題,絕對是可信的事。
我們現在讀第十二章,作者接續第十一章談到有關信心的問題,但焦點轉移到耶穌基督的身上。他要我們學習耶穌基督,想想耶穌基督是怎樣以信心忍受生命的苦難。這也是我在前一講已經說過的,真正的信心是可以接受考驗的。如果信心不堪考驗,那樣的信心不能說是信心。因為真實的信心是讓我們得到足夠的力量去面對生命的苦難,這樣的信心才有意義,才有存在的價值。因此,我們也可以看到作者在這一章所提起的,都是與實際生活有關。換句話說,學習耶穌基督的信心,就是在學習怎樣將信心應用在生活中,因為耶穌基督就是將信心實踐在生活裡。這樣,我們也可以看到,信心不是用講的,而是活生生的每日生活寫照。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這章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二節:
既然我們有這麼多見證人,像雲彩一樣圍繞著我們,就應該排除一切的障礙和跟我們糾纏不休的罪,堅忍地奔跑我們前面的路程。2我們要注視耶穌,因為他是我們信心的創始者和完成者。他不在十字架前退縮;相反地,為了那等待著他的喜樂,他不把死在十字架上的羞辱當作一回事。現在他已經坐在上帝寶座的右邊。
如果我們將第一節的「堅忍地奔跑我們前面的路程」這句話,比較第六章一和三節一再重複的「朝著更成熟的信仰前進」這句話,就會明白希伯來書作者的用心;他一直希望基督徒有個信仰上之基本觀念:信心,不是停止在欣賞、讚嘆,而是要用來落實在生活中的。因此,當一個人真的有信心時,他就會明白生命的終極目標在甚麼地方。就像使徒保羅的書信中所說的:
「這不是說我已經成功,或已經完全了。我繼續奔跑,只求贏得那獎賞;其實,為要使我達到這目標,基督耶穌已經先贏得了我。弟兄姊妹們,我並不認為我已經贏得了這獎賞;我只專心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全力追求前面的事。我向著目標直奔,為要得到獎賞;這獎賞就是屬天的新生命,是上帝藉著基督耶穌呼召我去領受的。」(腓立比書三:12—14)
看,如果連使徒保羅都說他還沒有贏得屬天新生命的獎賞,且是持續在這目標上直奔前去,那我們呢?豈不是更需要努力?確實是這樣。就像希伯來書的作者勉勵當時信徒所說的,要「朝著更成熟的信仰前進」(希伯來書六:1—3)。這就讓我們知道一件事:信仰是需要不斷地成長,有成長的信仰,才會使信心堅定,且不會因為環境變遷而導致信仰的質變壞了。作者在第一節就提醒我們,這麼多在信仰上有見證的人,他們的信心確實很值得我們學習,因此,我們有必要將阻礙在信仰之道上的路障都排除掉。
第二節可說是這一章的中心主題;作者希望我們將目標放在學習耶穌基督。在第十一章,作者舉了許多例子都是與信心有關的好見證者。但作者並不希望我們在有許多例子可看之後,反而像一個東張西望的競賽者,忘了那最美好的目標,他只希望我們專心一意的注視著耶穌基督;他就是我們信心的建造者,也是終極目標。
在開始講希伯來書時,我就一再提起大家在讀希伯來書要注意的,就是經常會發現有不少內容與使徒保羅的觀點很接近,這也是為甚麼有人會以為希伯來書的作者可能就是使徒保羅之因。在第二節就讓我們又有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我們看使徒保羅除了前面已經介紹過他寫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中有提及,他是將生命的目標放在耶穌基督身上,且一直努力朝著這生命的目標在奔跑。此外,他也一再告訴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說:「你們要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哥林多前書十一:1)他寫給加拉太教會的書信則說:「至於我,我不誇耀別的,我只誇耀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因為,藉著這十字架,世界於我已經釘死了;我於世界也已經釘死了。」(加拉太書六:14)而十字架就是使徒保羅在傳福音事工上看為生命最大的使命,他告訴哥林多教會的信徒:「除了耶穌基督和他死在十字架上的事以外,甚麼都不提。」(哥林多前書二:2)我們從以上使徒保羅所說的話可以看出他的生命中,就是以耶穌基督為中心,只要有耶穌基督,其它的都不是重要的了。
另外,這一節也可以比較第二章十節;在該處經文中,希伯來書的作者特別提起創造萬有的上帝,使耶穌基督經歷苦難,就是為了要使所有信靠他的人享受耶穌基督的榮耀;這種榮耀乃是上帝的拯救,而耶穌基督就是拯救的先鋒。現在我們在這第二節看到作者似乎再重複敘述一次:信心的創始者就是耶穌基督;他面對十字架的苦難,並沒有退縮,反而是心甘情願地接受,結果是享有天上寶座的榮耀。這種「心甘情願」地接受十字架的苦難,使徒保羅在寫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中也特別提到;他說:「他自甘卑微,順服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書二:8)
我們從這裡學習到一個重要的信息,真正的信心是使我們知道面對苦難來臨時,會心甘情願地接受,因為知道有更好的冠冕、榮耀就在這些苦難的背後等待著我們。
作者在這節特別說到耶穌基督是「信心的創始者和完成者」,意思就是在耶穌基督身上,我們看到的乃是最完美的典範,而這種典範就是在十字架;它既是苦難,也同時是上帝賞賜的榮耀之記號。
第三至十一節:
3想一想他的經歷。他怎樣忍受罪人的憎恨!所以你們不要灰心喪志。4你們跟罪惡鬥爭,還沒有抵抗到流血的地步。5難道你們忘記了上帝怎樣用勸勉兒子的話勸勉你們?他說:
我的兒子啊,要留心主的管教,
不要因他的責備而灰心;
6因為主管教他所愛的每一個人,
鞭打他所收納的每一個兒子。
7你們要忍受管教,因為你們受管教是表示上帝待你們像兒子一樣。豈有兒子不受父親管教的?8如果你們不像其他的兒子接受管教的話,你們就不是真兒子,而是私生的。9對於肉體的父親,我們接受管教,仍然尊敬他們。那麼,對於靈性的父親,我們豈不是要更加順服,以求得到生命嗎?10肉體的父親隨著自己的意思暫時管教我們;但是,上帝的管教是為了我們的好處,要使我們有份於他的聖潔。11我們受管教的時候,悶悶不樂;可是後來,那些因受管教而經歷過鍛鍊的人能夠結出平安的果子,過著正直的生活。
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經文;作者勸勉猶太人基督徒要把焦點放在耶穌基督的身上,他希望大家想想耶穌基督和十字架。作者認為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就如同父母管教孩子的「鞭子」一樣,這一點是很特別的比喻方式。
第三至四節是相對照的經文;在第三節,作者提到十字架的苦難不僅僅是「釘死」的痛苦,比這更嚴重的乃是遭受人們的憎恨。我們知道耶穌基督之所以會被釘十字架,主要就是來自猶太宗教領袖的「恨」;他們「恨」耶穌基督傳講聖經信息比他們還有權威,民眾喜歡聽他的講道遠勝過宗教領袖(參考馬可福音一:22);他們「恨」耶穌基督,因為他會行神蹟,大家都喜歡接受耶穌基督的醫治神蹟,這使宗教領袖們從原來有眾人跟隨,現在變成眾人都跑到耶穌基督這邊來了(參考約翰福音十二:18—19);他們「恨」耶穌基督,因為他沒有給他們的面子有光彩,反而是一再使他們難堪(參考路加福音十三:17、二十:19);他們「恨」耶穌基督,因為他將他們偽善的面具給拆了下來(參考馬可福音十一:17—18、十二:38—40);耶穌基督甚至用很長的篇幅譴責這些宗教領袖的各種不是(參考馬太福音第廿三章)等等,這些都幫助我們清楚瞭解當時的宗教領袖不但沒有幫助人們認識耶穌基督,反而是帶領人們離開上帝的道越來越遠。因此,當耶穌基督教導人們改正過來時,這些人很生氣,就想盡辦法要除掉他。作者就是在告訴讀者想想看,耶穌基督並沒有因為這些當代有權勢的領袖怨恨他,恨到威脅要處死他,就使他心灰意冷下來,沒有!耶穌基督明明知道往耶路撒冷去,就是面對十字架的苦難,他還是忍受了下來。
希伯來書的作者進一步詢問猶太人基督徒,想想耶穌基督是與「罪人」對抗到被釘十字架,且是流血至死,這是一種為信仰而殉教的見證。這樣,他們有否因為「跟罪惡鬥爭」而比這結果還嚴重的?其實作者在這裡的「跟罪惡鬥爭」也有當代的歷史背景。我們知道最出名的一則事件,是發生在主後六十五年,羅馬皇帝尼祿焚燒羅馬城,然後嫁禍給該城的基督徒,為此找到一個屠殺基督徒的藉口。有許多人為此而被釘十字架喪失了生命,有的人是被扔進競技場與野獸搏鬥而被撕裂流血至死等等。類似這樣的例子也發生在主前一六六年代,敘利亞王安提阿哥四世率軍攻入耶路撒冷城,然後將豬放在聖殿的祭壇上,污衊了耶路撒冷聖殿的神聖,為了那次的事件,導致有許多猶太人是用犧牲性命想要維護聖殿的神聖,卻無法成功。這件事一直是耶穌基督時代前後的猶太人心中共同的傷痛。在希伯來書作者的筆下,這所謂的「罪惡」也是在暗示著這些污衊聖殿聖潔的舉動,以及迫害基督徒、屠殺基督徒的事件。換句話說:還保留性命的猶太人基督徒,就是這些沒有被逮捕者,也是存留下來者,大家應該要珍惜那些為了信仰而獻出生命的每一個信仰前輩,看看他們為了見證信心所做的犧牲,也想想自己的景況比起他們是怎樣幸運。
第五至六節是引用箴言第三章十一至十二節的經文。我們看到希伯來書的作者很用心,他將上帝的管教比喻成父母對子女的管教一樣,是為了孩子好。這樣,上帝的管教,就是為了要使所有信靠的人都得到益處。
第七至十一節的重點就在最後兩節,他告訴讀者明白一件事:苦難並不是平白來到,也不是冤枉的事,而是有上帝的旨意在裡面。作者將苦難當作是上帝管教的方式,為的是要導正錯誤或是使之更為美好。
作者在這裡提出兩點:
一、是上帝的管教,為的是使我們成為聖潔的子民。
希伯來書是寫給猶太人基督徒看的,因此,作者引用舊約聖經的信仰觀念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式,為的是幫助這些猶太人基督徒更容易明白作者想要傳遞的信息。在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進入曠野後,就一再提醒以色列人民知道「上帝是聖潔的上帝」(利未記十九:2),因此,以色列人民必須也是「聖潔」的子民。換句話說,聖潔的上帝,不會允許祂的子民是隨便、骯髒、不守規矩、紛亂的。而聖潔的最基本要件,就是從忠實開始做起。忠實於上帝,忠實於上帝所立的約。
為甚麼上帝會對以色列人民作這樣的要求?原因很清楚,就是要以色列人民顯現出上帝的榮耀,只要看到以色列人民,就會看到神聖的上帝一樣。因此,上帝要求祂所揀選的子民是很有規律、不隨便、守規矩的子民。同樣的,如果基督徒沒有聖潔的生活態度,那人家會怎樣看我們所信仰的上帝?我們豈不是經常聽到一句諷刺基督徒的話說:「這樣的人是基督徒?」我想大家聽到這句話,不會很舒服,一定知道出了差錯才會有這樣的話。
二、是上帝的管教,為的是使我們能夠結出平安的果子,過正直生活。
甚麼是「平安的果子」?我們可以將這句比較第十章十九節所說的:「我們藉著耶穌基督的死可以坦然無懼地進到至聖所。」「至聖所」在猶太人的觀念中乃是上帝居住的地方。換句話說,藉著耶穌基督的死,所有信靠他的人可以「坦然無懼」地回到上帝的面前。請注意,希伯來書的作者強調的是「耶穌基督的死」。
再看一下福音書中記載耶穌基督於客西馬尼園的祈禱,是懇求上帝將「苦杯移去」,不要讓他喝那「苦杯」(馬太福音廿六:39,馬可福音十四:36,路加福音廿二:42)。
然後看耶穌基督對他門徒所說的話:「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把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給你們的,跟世人所給的不同。你們心裡不要愁煩,也不要害怕。」(約翰福音十四:27)然後他告訴門徒,與他結連在一起有「平安」,他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是你們要勇敢,我已經勝過了世界。」(約翰福音十六:33)
我們比較這些經文後,就會發現耶穌基督以他的死所留給我們的「平安」乃是真實生命的「平安」,這種「平安」是用十字架的「苦杯」換取得到的,為的就是使我們因著他面對上帝時可以像亞伯拉罕一樣,被上帝稱為「義人」。
第十二至十七節:
12因此,你們要把無力的手舉起來,把發抖的腿伸直!13要時常走在筆直的路上,使跛了的腳不至於完全殘廢,反而重新得到力量。
14要努力跟人和睦,過聖潔的生活;沒有聖潔的生活就沒有人能見到主。要謹慎,免得有人失去了上帝的恩典。15要謹慎,免得有人像一株有毒的植物,長大起來,遺害人群。16要謹慎,免得有人淫亂,或像以掃一樣不虔,為了一點點食物把長子的名份都出賣了。17後來,你們知道,他想得到父親的祝福,可是被拒絕了;雖然他流著眼淚想尋找補救的辦法,卻無法改變他已經做了的事。
很清楚地,這是一段鼓勵、激勵的話語,同時這段話語也充滿著先知以賽亞的思想背景。
第十二節是引用以賽亞書第三十五章三節的話:「你們要使疲乏的手健壯,\使顫抖的腿站直。」先知以賽亞的這首詩歌主要是針對即將來臨的拯救,對以色列受苦的人民發出拯救信息中的一句詩歌。意思是上帝要帶領以色列人民,他們可以挺直站立起來,不用再害怕。希伯來書的作者引用這句詩歌必定也是這個意思。
第十三至十五節可比較在以賽亞書第三十五章八節所說的:「將有一條大道,\要稱為『聖潔之路』。\罪人不能走這條路;\愚昧人不能在這路上徘徊。」希伯來書的作者一再強調基督徒應該是過聖潔的生活,而依使徒保羅的看法,基督徒的聖潔生活應該和這個世界有所區隔。他在寫給羅馬教會信徒信中就清楚地告訴該教會信徒,必須在信仰上保持潔淨的心靈,因為基督徒就像「活活的祭物」一樣,他希望大家「不要被這世界同化」,且要有更新的「心思意念」,這才是上帝所喜悅的對象(參考羅馬書十二:1—2)。他也告訴羅馬教會的信徒,說:「要盡你的全力跟大家和睦相處。」(羅馬書十二:18)
我們從使徒保羅的這些話可看出,他並不是要基督徒從人群中分離出來,而是要信徒都明白一件事:有嶄新的生活態度,是上帝所喜愛的。把自己當作是要獻給上帝的祭品一樣。想想看,我們可以隨便拿個祭品獻給上帝嗎?要奉獻給上帝的,當然都是最好的。這是最基本的信仰態度和觀念。
希伯來書的作者就是用這樣的思想來鼓勵當時的信徒,要有榮譽感,當基督徒是個很光榮的記號,因為是生命有盼望的人。這樣的人走起路來應該是昂首闊步,是勇敢有力,是讓人看到就會產生尊敬的心,而不是藐視。
第十六至十七節可以參考創世記第廿七章有關以撒為雅各祝福,但沒有為以掃祝福的故事。這也是大家所熟悉的,創世記第廿五章廿七至三十四節記載以掃為了要喝紅豆湯,將他長子的名份給出賣了。希伯來書的作者引用這樣的故事背景,主要在說明一件事:如果基督徒沒有過聖潔的生活,等於是在出賣自己的身份一樣。基督徒是有耶穌基督作特別記號的人,就像使徒保羅所說的,上帝在所有信了耶穌基督的人的身上作了「印記」一樣(參考哥林多後書一:22,以弗所書一:13)。
第十八至廿四節:
18你們並沒有來到一個可觸摸的西奈山,像以色列人民所到過的;那裡有火燄、密雲、黑暗,和風暴,19有號筒的響聲和說話的聲音。人民聽見這聲音的時候,就要求不再讓他們聽見別的話;20因為他們承擔不起那命令,說:「接觸到這山的,即使是牲畜也必須用石頭把牠打死。」21那景象是多麼的可怕,以致摩西說:「我戰慄恐懼!」
22可是,你們是來到錫安山,是來到永活上帝的城,是天上的耶路撒冷,有千千萬萬的天使。23你們是來到上帝的長子們歡聚的場所,這些長子們的名字已經寫在天上。你們是來到審判萬人的上帝面前,是來到已經達到完全的義人的靈那裡。24你們是來到新約的中間人耶穌面前,是來到所灑的血那裡;這血所表達的比亞伯的血更為美好。
這段經文可以看到作者試著將「西奈山」與「錫安山」作了個對比;我們知道「西奈山」是上帝頒佈誡命給摩西轉交給以色列人民的地方。當摩西帶以色列人民接近「西奈山」準備接受上帝的誡命時,上帝用雲彩、火燄等遮住了他們(參考出埃及記第十九章、廿四:12—17),使他們看不見上帝的面貌,即使摩西曾向上帝祈求看祂的面,也被上帝拒絕,因為看見上帝的人「都不能存活」(出埃及記三十三:20)。對以色列人民來說,「西奈山」的經驗是恐懼的,也是嚴謹的法律規範,和嚴厲的懲罰。這是舊約所描述上帝居所的部分。
「錫安山」所表明的有新約的含意,主要在說明和舊約不同;用「錫安」來表示,通常都是指著耶路撒冷城說的。該城也被稱為上帝的城,耶路撒冷聖殿則被視作上帝居住的地方,因此也被稱之為「上帝的殿」。希伯來書的作者引用「錫安山」的「上帝居所」觀念,來比喻上帝所居住的天上。是人可以接近的地方。在第十章十九至二十節,作者告訴我們耶穌基督已經替所有信靠他的人,預備一條通往上帝「至聖所」的道路,大家可以「坦然無懼」地與上帝面對面。而耶穌基督就是用他在十字架上所流下來的血鋪出來這條通道。但請注意,可以走在這條道路上的人,必須是上帝眼中看為「聖潔」的人。
第廿五至廿九節:
25那麼,你們要謹慎,不要拒絕那向你們說話的。那些拒絕了在地上把神聖的信息傳給他們的人尚且不能逃罪,要是我們拒絕從天上向我們說話的那位,就更不能脫罪了!26當時,他的聲音震動了地,但現在他答應:「再一次,我不但要震動地,也要震動天。」27「再一次」這話明顯地表示被造之物要被震動,被移開,好讓那些未被震動的留下來。
28所以,我們要為了承受那不能震動的國度感恩。我們要按照上帝所喜悅的,用虔誠敬畏的心事奉他,29因為我們的上帝是毀滅的火。
這是作者再一次語重心長地勸勉猶太人基督徒,不要忘記過去以色列人民的祖先在出埃及入曠野時代那段時期所犯的錯誤,就像前面一段所提及的,在西奈山下,他們得到上帝透過摩西頒佈給他們的法律誡命,可是以色列人民並沒有遵守,也因為這樣,他們的祖先都受到上帝嚴厲的懲罰(參考出埃及記第三十二章)。現在,上帝是親自差遣他的獨生子耶穌基督來到世上,親自將那永恆生命的信息傳給我們,主要目的也只有一點:就是專心事奉上帝,用敬虔的心敬拜上帝。作者提醒所有的信徒:上帝雖然憐憫,卻也是「毀滅的火」。這是引用申命記第四章廿四節:「因為上主—你們的上帝像熾烈的火燄;他不容忍任何跟他對立的神明。」
這樣,我們從希伯來書的作者看到一個清楚的呼籲:專心一意事奉上帝。這是對那些原本已經信靠耶穌基督救恩,後來又因迫害來臨,或是因為其它誘惑而有離棄信仰念頭的人,作者非常誠懇的呼籲。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章經文帶給我們的信息:
一、我們在生命的旅途中受到苦難,並不一定是壞事,因為這幫助我們更清楚知道,我們需要上帝。
希伯來書的作者用「管教」來形容上帝對所有信靠祂的人的訓練方式。作者用父親管教孩子來形容上帝對祂所揀選子民的「管教」。作者主要在說明一件事:「管教」,是為了幫助大家結出好的果子,過正直的生活。
另外,我們也在這一章的開始看到作者引用耶穌基督受難於十字架的事件,強調真實的信心,並不是從明明知道有苦難當前的困境中逃避,反而是勇敢地承受下來。
沒有人會喜歡遇到苦難,大家都希望生命的旅途中都是一帆風順。可惜的是,所有的人在生命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幾乎是苦難多過平安、愁煩多過喜樂。就像詩人的詩中所說的:「我們一生的年歲不過七十,\健壯的可能到八十;\但所得的只是勞苦愁煩;\生命轉瞬即逝,我們都要成為過去。」(詩篇九十:10)這樣的生命經驗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可以記錄下許許多多。
在這個禮拜週報上的「牧師專欄」,我記錄了一個「阿媽」告訴我的故事;在故事中,我們會讀到這個「阿媽」,大女兒在生下兩個兒女後不久就離婚,然後在四十一歲時就因為癌症去世,由她扶養兩個孫子長大。然後在不久前,她的二女兒的獨生女卻又突然猝死,年紀才二十歲而已。在她與我談話中,就很清楚地在說明一點:如果沒有堅定的意志力,早就會因為這些連串而來的死亡事件擊垮了她。
前幾天有兩位在中央研究院工作的年輕人來參加查經班;它們在結束時來找我討論有關基督教信仰問題,我就很清楚地告訴他們:認識基督教信仰是從人生命苦難開始的,如果一個人認為他的生命沒有苦難的話,這樣的人可以不用來信耶穌基督。因為耶穌基督就是為了要拯救人的生命脫離苦難而降生到世界上來的。我也告訴他們,基督教的聖經並不像一般人所想像的,是一本類似「箴言」或是「金玉良言」之類的書,而是一本記載人怎樣犯罪、以及因為犯罪後帶來的各種生命苦難的記錄。這兩個年輕人聽我這麼一說,才恍然大悟般的回答說:「原來如此,我們就是覺得很奇怪,基督教的聖經怎麼都記載這些犯罪,且是犯那樣惡劣的罪的一本經典。這怎能看得下去?」我告訴他們:「聖經乃是一本生命之書,它告訴我們生命的苦難,是與人的犯罪有不可分的關係。讀通了聖經,就會瞭解生命的意義。」
生命有苦難,而希伯來書的作者告訴我們,生命的苦難可以看成是上帝的管教,為的是使我們更清楚明白怎樣過著正確的生活,可以結出「平安的果子」。請注意作者所說的「平安」,不是指事事順利之意,而是指在危險中得到安靜,是心靈的平靜,是指沒有恐懼之意。
其實,我們都知道一件事實:當人遇到生命困境時,才會明白人的軟弱和有限,且會更進一步地明白人需要生命的主宰上帝的眷顧和扶持。我很喜歡英國學者路益士(C.S. Lewis)所說的:「苦難,就像一個雕琢的匠人,在一塊寶石上用力琢磨所發出的嘶嘶叫聲,但過了這段過程之後,寶石就會發出亮光,耀人眼目。」
苦難,不見得對生命是不好的事,如果能仔細想想,就會看到在苦難的背後,有上帝美好的旨意在裡面。
二、基督徒應該和非基督徒有不一樣的生命價值觀,並且將之用在生活上。
希伯來書的作者非常強調,作為基督徒就應該知道怎樣過「聖潔生活」,他告訴我們要「按照上帝所喜悅的,用虔誠的心來事奉」上帝。我們將這句話來比較約翰福音第四章廿三至廿四節,耶穌基督與撒馬利亞女人對話時所說的:
「時候將到,現在就是了,那真正敬拜天父的,要用心靈和真誠敬拜。這樣的敬拜就是天父所要的。上帝是靈,敬拜他的人必須以心靈和真誠敬拜。」
我們也可以說整本聖經就是以「真實的心敬拜上帝」作為主軸編撰起來的。當希伯來書的作者提到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民到西奈山面對上帝,領受上帝所頒佈的誡命時,我們如果仔細研讀「上帝十誡」,就會明白說「十誡」,其實就只有一誡而已,那就是第一誡所說的:「我以外,不可敬拜別的神明。」(出埃及記二十:3)為了要使以色列人民達成這一誡的目標,摩西轉達了上帝所命令的方式:
「以色列人哪,你們要留心聽!上主是我們的上帝;惟有他是上主。你們要全心、全情、全力愛上主—你們的上帝。今天我向你們頒佈的誡命,你們要放在心裡,殷勤教導你們的兒女。無論在家或出外,休息或工作,都要不斷地溫習這誡命。你們要把這誡命繫在手上,戴在額上,寫在家裡的門框和大門上。」(申命記六:4—9)
這段經文也是以色列人民將之列為「必須背誦」(Thema)的經文,今天的猶太人,無論居住在甚麼地方,都被要求一定要會背誦這段經文,而且也是他們外出隨身攜帶的經文片之一,好使他們達到「無論在家或外出,休息或工作」,都可以不斷地溫習這個誡命—唯獨敬拜上帝,就是創造宇宙萬物的獨一上帝。
要有這樣的信仰態度,就必須從人的生命觀著手培養開始。我們看耶穌基督的時代,他一再在譴責當時宗教領袖最大的弊病,就是沒有以真實的心敬拜上帝,而是用許多繁文縟節的禮儀在應付敬拜的需要,包括他們的祈禱態度、濟助貧窮人的方式、對財物的戀慕,以及禁食的原因等等,都充滿了虛偽的行為(參考馬太福音六:1—21)。會有這樣的問題產生,主要是當時的猶太人已經忘記生命的主宰是上帝;祂看人的內心,而不在於有形的外表行為。
一個人如果生命中擁有上帝,他會活得很真實,且會知道他所面對的是上帝對他生命的呼召恩典,而不是這些裝飾在人身外的東西有多少。因此,一個基督徒怎樣見證他的生命中有上帝?從他用怎樣的態度敬拜上帝可以看得出來。一個基督徒怎樣讓人知道他生命中尊崇上帝為大?就是從他生活中表現可以體會出來。有兩個基本的態度可以看出一個基督徒的生命中是否真的以上帝為主?其一就是誠實的心敬拜上帝,其二就是以福音的事工作為他決定事情先後的次序。
再過三個禮拜,咱教會要舉辦快樂兒童營。請大家注意,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兒童佈道大會,是在撒福音種子的工作。做起來很辛苦,也不一定馬上有成果出現。但我們就是要用這個營會活動來表明在我們的生命中,有不一樣的生命觀:讓我們的孩子參加這個營會,比甚麼都重要。因為我們在這營會中要告訴所有參加的孩子:上帝是愛的上帝,祂用愛所創造的世界最美麗。我知道暑假在各地學校都有許多活動,且很吸引人,甚至會使你覺得如果你的孩子不參加,好像失去了一個大好的機會。我只是要提醒你:如果你覺得用生命認識上帝遠比認識任何其他事物都來得重要,第一個要優先考慮的,就是先帶你的孩子來參加這個暑假兒童佈道大會。如果你連自己的孩子都不讓他來參加,也不鼓勵他來參加,然後你說生命中有上帝最重要,我必須很坦白告訴你,不但你的孩子心中不相信,連與你生活四周的人都不會相信。相對的,當你一定要帶你的孩子來參加,且排除了其它一切的誘惑時,與你生活在一起的人都會為這個問題:為甚麼你會這樣選擇?就在他們覺得你很奇怪時,剛好就是你在為福音作見證的時候,因為你是以上帝為你生命的主。
(講於二○○二年六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