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
叁 对自以为虔诚者的指正 二1~三18
本大段是一26~27教训的引申,并且举例说明那些自以为虔诚,而实际上却虚伪之人的错误。首先讨论的是按着外貌待人──重富轻贫──之世俗作风的不当。其次指出不肯采取实际行动去救助那些在患难中的人的信仰,是毫无益处的死信仰。最后是斥责那些好为人师的多言者,尤其是咒诅人的,他们不配算为敬拜 神的人。因为他们只会制造纠纷,毫无建树。
一 重官轻贫的过错 二1~13
{\Section:TopicID=156}1 偏心待人 二1~4
{\Section:TopicID=157}二1
你们信奉……可译为既然你们信奉……,以作为便不可……的理由。亦可译为你们既然拥有主耶稣基督的信仰。
荣耀的主耶稣基督 为何特别指明是荣耀的呢?有人解释为拥有 神的荣耀之意;但有人以为是强调他的复活升天得荣耀。无论如何!应是强调只有他拥有审判人、判断人(四11)的权柄。只有他该拥有荣耀,而不是指富人。所以信奉他的人,便不可按着外貌待人。亦可说没有人在荣耀的主面前能显示或享受特殊的荣耀。
按着外貌待人 原文是“接受脸孔或外表”的意思,表示看人的外貌而喜悦或尊敬他人。尤其在施行审判时(参利十九15;申一17),常因外表之不同产生偏袒,有时袒护强者,有时袒护弱者。所以,会有不同的判断,通常是因财势、衣着、容貌等外表之不同所产生的(参约七24)。这是很不公平的裁决。按照利十九15的说法,乃是不义的行为。尤其在教会中,以外表来分别人的属灵,承受祝福与否,更是危险、错误的信仰。作者认为这就是沾染世俗的行为表现。
{\Section:TopicID=158}二2
若…… 假设语气,带有举例说明的意思。
带着金戒指,穿着华美衣服 此乃富裕人家的穿着!有时是为炫耀财富而穿戴。尤其金戒指愈多、愈重、愈表示其财富之多。甚至有人还为了特别场合的亮相,而租借穿戴呢!
穷人穿着肮脏衣服 指明穷人。肮脏衣服表示他不但穷、而且脏。当然不会有金戒指了。
会堂 通常是指犹太人敬拜的建筑物,初代教会犹太人信徒仍常在会堂参加礼拜。你们的会堂应为你们聚会的会堂。
{\Section:TopicID=159}二3
看重 文意为仰视的意思,表示奉承的态度。也可能是指坐在椅子上的人抬头望着的意思。
请坐在这好位子上 请……好原文是一个字,意思是指舒适的,是副词。译为好位子很合适、恰当,因为坐起来相当地舒服。位子原文是“这里”,可能是指上座或他自己坐的席位。
坐在我脚凳下边 脚凳下边是指地上而言,同时暗示他不但有座位,还有脚凳;甚至脚凳都不让穷人坐。这里的发言人我应是中或上层阶级的人,同时,他并不是招待人员,乃是会众之一。
说请坐在这好位子上,或说坐在我的脚凳下边。可能在语气上显示看重或轻视的意味,亦可能在态度上表现出来。更糟的是,早已积非成是,视为理所当然了。忘了富人坐好位子,穷人坐地或站着,本质上已经是按外貌待人了。
{\Section:TopicID=160}二4
偏心待人 原文是区分你们自己,或在你们中间制造区分或分裂。意思就是区分阶级,这在教会中是要不得的;虽然在世俗的社会中是普遍的现象。
恶意 是邪恶的意念或理由。可能指一、下一段所叙述的:与 神唱反调。二、意图制造阶级区分,或讨好富人。三、持善恶报应理论:富有是 神的祝福;贫穷是 神的咒诅。
断定人 原文是审判或判断,无人字。断定原文前面有“变成”一词,即“等于”用恶意断定人。
2 违反 神的作为 二5~7
恶意在原文是上一节最后一个字,本段即是说明其何以为恶的理由。(一) 神因信拣选贫穷人,你们却因其贫穷羞辱他们。(二)富足人欺压你们,不行公义,该受审判,你们却奉承他们,甚至他们是亵渎 神名的,该受咒诅的,你们却看重他们。你们这样做,简直就是跟 神唱反调,是违反 神的作为。
{\Section:TopicID=162}二5
请听 原文为命令句,意思是你们听清楚了!而且放在句首,强调他所要讲的是重要的教训,或是严厉的指责。
神……拣选了世上的贫穷人 世上的贫穷人意指没有得到世界的人,却能得他所应许……的国,二者互相对立。
叫他们 原文无这些字。
在信上富足 应译为就是在信仰上富足的人,因为富足人与上句之贫穷人同为直接受格。换句话说,并不是所有的贫穷人都是 神所拣选的人。他所拣选的乃是在信仰上富足的人,即使他们在世上是贫穷人。意即拣选的决定因素乃在于是否有信心,不是在于他们是否富有,亦非意味贫穷人一定是有信心的人。
并承受他所应许给那些爱他之人的国 原文是:以及他所应许给那些爱他之人的“国的承受者”。承受者亦是拣选的直接受格。谁是 神拣选作为他国的承受者呢?就是那些爱他之人,虽然他们可能是世上的贫穷人。被拣选以承受之资格是爱 神,不是在于他们是否富有。
{\Section:TopicID=163}二6
你们反倒羞辱贫穷人 羞辱是看轻、不尊重的意思。全句意指你们轻视他们,只因为他们是贫穷人。他们是 神所拣选、在信上富足的人,并且是因爱 神而承受 神国的人,这些事实,你们却不考虑。反倒二字译得很好!指出他们的所为与 神的拣选标准,即信与爱,正好颠倒。 神看重的,你们反倒轻视。
那富足人岂不是…… 那富足人原文是复数。但并不一定指所有的富足人都会欺压信徒或拉他们上公堂。这里所指的乃是那些对 神没有信心与爱心的富足人,他们眼中只有玛门,没有 神。那些富足人进你们的会堂,你们却看重他们,真是莫名其妙!这岂不是认同他们之事奉玛门么?
欺压 有如暴君似的凌辱、虐待之意。有仗财欺人之意味,是一种不公义的表现。
拉你们到公堂去 用不公义欺压别人,却敢拉人上公堂表示他们已控制公堂、目无公义与法律了。有时公堂却是不公的地方。这里公堂是复数,表示各种审判人的机关。
{\Section:TopicID=164}二7
亵渎 毁谤、污辱的意思。
你们所敬奉的尊名 应是指 神或基督之名。但本句亦可译为你们所被称呼的尊名,即是指基督徒之称号了。形容词尊字是受尊重的或被分别的意思。尊名亦可译为美名。
亵渎你们所敬奉的尊名 若是指毁谤、侮辱 神,那是该受咒诅、被治死的(利廿四16)。若是指毁谤基督或基督徒,则他们应是非基督徒,但却可能是犹太教徒,他们常如此对待基督徒。他们来参加基督徒的聚会,目的可能是慕道,但亦可能是好奇,甚至是为了找基督徒的把柄。假如二3是指看重这种出于恶意的富人,就更不应该了。
3 干犯爱人如己的律法 二8~13
雅各书所要强调的是看顾在患难中的人,尤其是降卑的人。因此,羞辱、轻视贫穷人(二6)是作者要纠正的重点。本段继续申述这个主题,指出羞辱贫穷人不但是不合于爱人如己的律法,实际上是干犯了全部律法。在此作者暗示收信人:虽然你们没有欺压他们,没有亵渎基督或 神的名;可是羞辱贫穷人的举动,事实上已干犯了律法的精神与 神的旨意,是不可饶恕的罪。
{\Section:TopicID=166}二8
经上记着说 这句话是为叙述圣经所记载的──要爱人如己。因为它是至尊的律法。原文乃排在两者之间。这里的经,应是指旧约圣经而言。而爱人如己并不是一般世界的律法。乃是源于圣经── 神的话,至高无上权柄者的教训。
要爱人如己 这句话源自利十九18。主耶稣把它视为仅次于“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 神”的第二条重要的诫命(太廿二39;可十二31)。保罗说:“全律法都包在……这一句话之内了。”(加五14;罗十三9)。因为爱是律法的精神。当然,保罗的意思是指关于人伦方面的律法而言。然而,许多释经家认为:如约翰壹书所云“凡爱生他之 神的,也必爱从 神生的……爱 神的儿女……这就是爱他了。”(五1~3)。爱人如己就是爱 神的积极表现。
你们若全守 这句话原是在本节之首段,若字是全节之第一个字。全字是确实或无论如何的意思。所以本句可译为假若你们确实遵守,或者无论如何,你们若遵守。
这至尊的律法 至尊的字根源自王者或有权柄者,意指至意无上的意思。这至尊的律法原文接下去即“要爱人如己”。所以要爱人如己应是这里所指的至尊的律法。原文无这字,所以称为至尊的律法。这有三种可能性:一、要爱人如己是律法中至高无上的层次;二、这律法是至高无上的万王之王颁布的;三、这是为王族所颁布的。即特指基督徒而言。第一种可能性较为妥切。
才是好的 原文是你们就做得很好。意指确实遵守爱人如己的律法,是对的。
本节明显的肯定收信人对律法的执着。作者则进一步指出,律法中最重要的诫命是“要爱人如己”。目的在强调:标榜遵守律法的人不应忘记爱人如己的诫命。若爱人如已,又怎能羞辱贫穷人呢?换言之,羞辱贫穷人的,就不能算是爱人如己了,更不能夸口是遵守律法的人了。
很可能的,提出经上记着说:“要爱人如己”的人,乃是二3的发言人“我”。他引用圣经的目的,是作为应答二6~7的质问。意思是说,我们所以对富人客气、热诚,乃是遵守诫命呀!所以作者回答他说:你们若确实遵守这至尊的律法是很好的。意指只因其“富”而尊重他,并非因他是个“人”,如此守错了律法,不确实。又中文圣经加个“才”字,意味着事实上你们只作了一半,只爱富人如己,没有爱穷人如己呀!因此,把“确实”两字译为“全”字,亦是很恰当的。
{\Section:TopicID=167}二9
但你们若按外貌待人 但……若此句否定了前一节末句:你们做得很好的假设。这句话正指出收信人中确实有按外貌待人(见二1注释{\LinkToBook:TopicID=157,Name=二1})的现象。
便是犯罪 原文是你们已经犯了罪了,即不义也。
被律法定为犯法的 原文是被律法宣判为犯法的人。意思是说,就律法来说已经是犯人了,虽然眼前还没有被审判。
{\Section:TopicID=168}二10
因为 表明从本节开始,即叙述受信人不算全守律法的理由。
凡遵守全律法的 凡乃是无论何人。全是全部、整体之意。原文本句是无论何人想要遵守全部的律法。
只在一条上跌倒 只在原文前有“但是”一辞,直译是“但是只要”。一条原文是“一”,可指一点或一条。尤其是在要爱人如己这一条律法的精髓所在上。跌倒即失足、做错的意思。
他就是犯了众条 他就是原文是他已经成为。众条字面上是复数的全部,意指每一条。所以众条是指全部律法而言。
在本节,要注意的是律法本是一个集合名词,律法中一条不能叫做“一条律法”,只能说是其中之一。所以,只在一条上原文是“在一上”,众条原文是全部。换句话说,一个标榜遵守律法的人,必须遵守全部律法,不能轻忽其中任何一条诫命。这就是说,破坏任何一条,等于背叛了全部律法。
{\Section:TopicID=169}二11
原来 原文是因为,说明本节是前一节的理由。
那说……的,也说…… 意指那位颁布律法的,即 神。
成了犯律法的 原文是成为律法的囚犯。
本节重点在于干犯律法中任何一条,即违背律法的颁布者── 神的旨意。因为当时犹太教徒的观念里,认为人只要实行一条律法,就等于遵守了全部律法。那么,人们可能选择律法的一部分,而弃置其它部分于不顾。如只尊重富人,无意间却伤害了贫穷人。雅各书作者认为,如此的行为实际上已犯了要爱人如己之诫命,也就是干犯了 神的旨意,是被律法定为犯法的人了。
{\Section:TopicID=170}二12
既然要……受审判。 原文是好像就要……受审判。
使人自由的律法 见一25
就该照这律法说话行事 原文是你们要如此说话,也要如此行事。无照这律法之字眼,是中译加上去的。
本节承续上节,意即你们既然是成了犯律律法的罪人,就要以好像即将受审判的人之心态来说话和行事。直译则是:你们要如此说话和如此行事,好像即将要按使人自由的律法受审判一样。
{\Section:TopicID=171}二13
因为那不怜悯人的,也要受无怜悯的审判 前节所谓如此说话和如此行事的心态是甚么呢?本节这句话就是答案。意思就是说,你们要怜悯人,否则 神也必不怜悯你们。(参太十八35)。
怜悯 亦可译为慈爱、慈悲、仁慈或怜恤,是八福中的第五福(太五7),天国子民的品德。值得注意的是,耶稣肯定对受难者的怜悯行为,就是爱邻舍如己的表现。(路十27~37)。
怜悯原是向审判夸胜 原文是怜悯胜过了审判,意指在审判时,只有靠 神的怜悯,才有可能不被定罪;或者说:怜悯人的行为,将改变 神对怜悯人者的审判(定罪)。这就是说,除非你是怜悯人的,否则难逃审判。
{\Section:TopicID=172}二1~13
本段中,作者的推论是:一、受信人按外貌待人的作为,违反了 神的作为;二、不但干犯了要爱人如己的诫命,而且违背了颁布律法之 神的旨意;三、本身已成待罪之身,需要 神的怜悯。由此暗示他们,逃避 神审判的唯一方法就是怜悯别人。指示他们要弃绝按外貌待人的世俗作风,进而追求爱人如己的积极作为。
二 强调信心,忽视行为的错误 二14~26
正如在绪论中讨论写信的目的时所叙述的,纠正智慧派人士反律法的倾向,并曲解保罗因信称义的看法,是雅各书的目的之一,本段正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写。在本段一开始,作者就暗示,收信人常犯的毛病就是自称有信心,却无行为的表现。尤其是对于落难的人,没有给予任何看顾济助(二15~16)!这实际上是违反了真实的虔诚人的作为,即看顾在患难中的人(一27)。作者等于在指斥他们:“你们是自以为虔诚的人而已”。
由于雅各书对行为的强调,常使人误为是与保罗唱反调,我们必须加以澄清。保罗之因信称义的教义,是在说明:人之得救、与 神复和、罪得赦免……,都在于接受 神的恩典,不是因为人之所为已经合乎律法的要求。换句话说,保罗所强调的,乃是在接受 神的恩典时,对 神的信赖,即信心。人不可以为救恩是因自己表现良好而换得或赚得的奖品。信心是对 神的恩典之响应,是全人格之降服的态度。这种态度是蒙 神喜悦而得与他重建正确关系的根据。而雅各书所强调的是信靠 神的人,即得救的人,应尽力在各种层面上顺服 神的旨意,特别在伦理生活上显出真实的生命来;就是要结出合乎悔改与得救之人身分的果子来(参太三8;路三8)。这种推论与主耶稣好树结好果的教训是一致的(太七16~20)。事实上,雅各书并没有说信心无效,而是指出──没有行为的信心,乃是无益的。
值得注意的,对犹太人来说,有信心而无行为是奇怪的事。保罗也从未主张这种信心,事实上,他还曾驳斥这种论调呢!(罗三31,六1~2、15;林后五10)全部律法都可说是对信 神的人之行为要求,以律法自夸的人怎能无行为呢?事实上,虔诚的犹太人对律法的要求,总是严格的执行着。但那些曲解因信称义之教训者,则认为保罗的意思是只要有信心而不必有行为。尤其是那些智慧派中反律法主义者最有可能曲解保罗的主张,用以作为自己放纵情欲与没有爱心行为的借口。雅各书明白告诉他们:这种信心是死的,与人无益的,也不能救他自己。
1 没有爱心的信心与人无益 二14~17
{\Section:TopicID=175}二14
有甚么益处呢 原文中这句话是本节之首,亦可说是本段之首!答案是明显的:毫无益处。
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心 信心与信仰一词,在原文中是同一个字。所以亦可译为:信 神。若有人说其实是真正有人说。注意这个说字,意谓其信心是停留在说而已。自己说,却没有别人的认定。
却没有行为 却字表示本来是“应该”有行为的。相信 神是至善的人就应该行善,相信 神是忌邪的,就应该弃邪归正。应该有行为却没有行为,实质上是没有顺服 神了。怎能说是有信心呢?恐怕是口是心非吧!
这信心能救他么? 原文是“这信心不能救他,不是么?”“不能”是原文所肯定的。理由没说,但从二13~14来看,是指必要受无怜悯的审判而言,因没有照律法行事。二20~26则再补充说明,没有行为的信心之毫无益处,第一个受害人正是他自己。
{\Section:TopicID=176}二15
赤身露体 就是没有衣服穿,连内衣都没有,事实上可能只是指衣服单薄或衣不蔽体,即穿不暖而已。
缺了日用的饮食 就是三餐不继、吃不饱或已经断炊矣。
赤身露体又缺了日用的饮食 表示一无所有,连生存的基本条件都缺乏也。这些人不是别人,乃是弟兄或姐妹,应该是指同一信仰,在主里的人而言。
{\Section:TopicID=177}二16
他们 是复数,与前一节的动词所示主格之复数符合,不知是否指贫穷的人数不少,让人感觉无能为力,所以没有任何济助之行动。
平平安安的去罢 现实是在饥寒交迫的不平安之中。去是打发他们走的意味。
愿你们穿得暖吃得饱 正是饥寒交迫者所需要的。
却不给 指出他们的祈愿停留在说而已。在此说很可能是祈祷之意。然而却没有足以配合祈愿的
任何行动。
身体所需用的 当然是指衣服与食物了。
有甚么益处呢 对欠缺衣与食的人,祈祷与祝福皆无实际的用途,帮不上忙也。对却不给的人,他的信心既不能使他因怜悯人而产生给的行为,他的信心对别人也毫无益处。
{\Section:TopicID=178}二17
就是死的 原文是其本身是死的。其本身即指没有实际行为的信心。死的即存在而无生命,等于是不存在的。如画饼之不足以充饥也。
{\Section:TopicID=179}二14~17
本段强调无行为之信心,既不能救自己,又不能利于他人,毫无益处,跟没有信心是一样的。
2 没有行为的信心毫无见证可言 二18~19
信心与行为是信徒的两大课题。许多时候,有人自称有信心、或别人称赞他有信心,但是他的信心只停留在认知或能言善道而已。如此的情况,能算为有信心么?信心能单独存在么?雅各书在本段否定了这种信心,因为这种信心是不能证明的,如同空头支票。他们若面对审判者时,常是战兢的。
{\Section:TopicID=181}二18
必有人说 原文是但是必有人说,说亦译为告诉你。表示一种对立或相异的看法。
你有信心,我有行为 这是一种把信心和行为完全分开的主张。照字面之意,你是代表强调有信心的人,我是主张要有行为的人;则说这话的人,应是有行为的人。这句话原应是强调信心的人说的,他们说:“我”有信心,“你”有行为!意指:我信我的,你行你的,两者皆宜,互不矛盾。有行为的人乃引用他们的话加以反驳;但却陷入把两者分开的陷阱。承认没有行为的信心也是一种信心。
你将你没有行为的信心指给我看 没有行为的信心原文为与行为分开的信心,即单独存在的信心。看见就是真理,没办法指给我看,你要怎样证明自己的信心呢?你说你有信心,但是我没看见,你怎样证明呢?
我便藉着我的行为,将我的信心指给你看 有行为的人说,我的(有的抄本无我的一词)信心是看得见、有凭有据的,有见证的信心,藉着原文是“从……中”,意即指信心是存在于行为之中也。
{\Section:TopicID=182}二19
你信 神只有一位,你信的不错 神只有一位,这种信仰是很正确的。不错原文是很好。本节应是作者的话。
鬼魔也信 鬼魔是一种属灵的存在,它比人类更清楚 神只有一位。也字表示同你一样。
却是战惊 战惊是极端恐惧而颤抖的样子。鬼魔为何战惊?因为它很清楚 神是唯一的主宰者。但是却悖逆他。既然战惊,为何还悖逆他呢?因为它还有另一个主人,这主人可能是权势欲吧!(参太六24)。
{\Section:TopicID=183}二18~19
二18“必有人说”之“人”是指谁呢?(一)如果是指没有行为的人,则其话语应在上半节就结束了,而下半节则是作者的反驳了。但也有人视为只有第一句是问话:“你有信心么?”“我”字以下到19节末就是作者的话了。(二)如果是指有行为的人,则应是赞同作者的人,他的话可能结束于18节或是19节;但19节也可能是作者的话。作为一种加强的教训。不论如何,把信心和行为分开,在收信人中,应是很流行的看法。作者在此指出:只有行为才能使信心见证出来,否则是空口无凭了。尤其是违背 神旨意的人,其信心与鬼魔的信心何异?那是极其危险的事呀!
3 有行为并行的信心才是完美的 二20~26
{\Section:TopicID=185}二20
虚浮的人哪 虚浮原文是空洞、虚无、不实在、愚昧的意思。虚浮的人应是指头脑简单的愚蠢人。
你愿意知道……么 愿意不是随意的想想而已,原文是有意志的“渴望”之意。你真的想要知道么?意即:让我告诉你、为你解说罢!
没有行为的信心 在此,原文是与行为分开的信心,二26同。意思是单独存在的信心,即无行为意志的信心。
死的 有的抄本是“没有用的”。
{\Section:TopicID=186}二21
我们的祖宗亚伯拉罕 照血统来说,我们即作者与收信人,皆应是犹太人。照信仰来说,亚伯拉罕是信心之父,则我们亦应是一切信 神的人。
把他儿子以撒献在坛上 见创廿二1~19。在此所强调的是这件事是十足的行为。
因行为称义 这句话被误解为雅各书与保罗打对台的最主要原因。保罗的教训是因信心称义(罗四3;加三6、9)。称义是宣告无罪、视同义人的意思。义人的定义是信靠 神,照 神的旨意行道的人(参加二16释义{\LinkToBook:BookID=191,TopicID=167,Name=二16})。在此应是指他与 神的正确关系,是藉着行为而得到认可或称赞。
就亚伯拉罕献以撒这个故事来看,亚伯拉罕是既有信心、且有行为的。换句话说,他的信心是有行为表现的。而其顺服的行为(创廿二18听从了我的话)正显示了他的信心。信靠的自然表现乃是顺服,不肯顺服怎能算是信靠呢?一切的信心、行为若不合乎亚伯拉罕所表现的,是不能被称义的。强把信心与行为分开的人,不是别有用心、就是不知所云。这种人正是雅各书所要指斥与警告的对象。
{\Section:TopicID=187}二22
可见 原文是你看或你仔细看、注意看的意思。加之本节里有的抄本是问句,所以应是:你没有看出来么?这表示本节是一句推论的结果,即由上节推论而得的结论。
信心是与他的行为并行 并行是同工、合作之意,在此是互为因果、不可分开的意思。这就是说,信心需要行为的配搭。否则就没有功效或价值了。他是指信心而言。
信心因着行为才得成全 原文顺序是因着行为,信心才获得成全。反之,若无行为,信心是不完全的,有瑕疵的。成全见一4。
{\Section:TopicID=188}二23
这就应验经上所说“亚伯拉罕信 神,这就算为他的义” 引号内的话,是 神初次应许亚伯拉罕,要赐给他们如众星般的后裔后说的(创十五6)。雅各书的意思是亚伯拉罕献以撒的行为使他的信心得到证实。因此而应验经上所说的话,即他的信叫他称义。换句话说,若经上说他“信” 神会赐他如众星之后裔,而他却不肯献上以撒,唯恐 神的应许落空!则他的信 神岂不是矛盾?经上所说的又怎能应验呢?
称为 神的朋友 这种称呼源自代下二十7及赛四十一8。也可能是犹太人的传统,认为由于亚伯拉罕献上以撒,所以 神赐给他这个称号。朋友的意思是同心同行的人,有如以诺。
{\Section:TopicID=189}二24
这样看来 原文是“你们看”或“所以你们看出来没有?”
不是单因着信 这句话明显指出,雅各书所反对的是单因着信,不需要与行为并行的说法。作者主张并不是只靠行为,不需要信心或恩典,就能称义。所以,事实上他并不是与保罗唱反调。
{\Section:TopicID=190}二25
妓女喇合……因行为称义么 详见书二1~21。
不也一样 原文也一样是在句首,意即同样的情形。全句应是:同样,妓女喇合岂不是因行为称义么?她曾接待使者,人放他们从别的路上出去。她的信也是因着行为而得成全;不是单因着信而没有行为。
{\Section:TopicID=191}二26
身体没有灵魂是死的 句首原文有“因为正如”两个语词。没有灵魂的身体或作“与灵魂分开的身体”,虽然是个身体,却是死的。因它无法发挥其功能。
信心没有行为也是死的 意指单独存在没有行为并行的信心,同样地没有发挥其存在价值的可能,正如尸体也。
{\Section:TopicID=192}二20~26
本段共享两个实例,强调信心要有行为来配搭才是完美的。同时,得蒙称义的信心是需要用行为来印证的。22、24两节是作者主要的争论。对于那些曲解保罗“因信称义”的人,给予强烈的棒喝!甚至称他们是愚蠢的笨蛋,真是义正而辞严!── 彭德修《中文圣经注释──雅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