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
禱告的心盼望主再臨 |
第七講:禱告的心盼望主再臨 經文:雅各書五:1-20 讀雅各書,讓我們看到作者很用心地從生活中的經驗談到信仰的行動。在作者的看法中,若是沒有好好的將信仰實踐在生活中,這樣的信仰是沒有甚麼見證可言的。他並不是在信心與行為之間作辯護,也不是在解釋甚麼是信心,或是說明甚麼叫作行為,都不是。他很簡單地在闡述一個觀念:信仰是需要用行為呈現出來才算數。因此,從第一章開始他提到真正的信心,是需要經過考驗才會知道是否真實。然後在第二章,作者就更進一步說明一個人若真的有信心,就先從愛自己的弟兄姊妹開始做起。作者甚至舉亞伯拉罕的例子來說明他為甚麼被稱之為有信心的人?就是因為亞伯拉罕確實以行動來回應上帝對他的呼召。 在所有信心與生活行為中,作者認為最需要用實際行動來見證的,就是先從管制自己的舌頭開始做起。在作者的看法裏,舌頭可以講很多話,也可以說得很動聽,但真實的信仰並不是用舌頭表達出來的,相反的,放縱舌頭,等於讓信仰留下一個墮落的誘因。這是作者在第三章中告訴我們的信息,他並且將屬於天上的智慧與屬於地上的智慧作了個解釋。其實,作者就是要說明:一個人如果有真實的信心,就會知道不撒謊,因為舌頭與欺騙有密切關係。一個有真實的心的人,就會以豐富的慈愛來建構一個和平的生活環境,而不是讓舌頭說出不妥當的話釀出更多的仇恨。 在第四章作者特別提到基督徒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必須時刻謹慎自己的言行,因為這會讓人看到到底基督徒的信仰是甚麼內涵。基本上我們認為每個人都有信仰,只是表達的方式不一樣罷了。我們可以這樣了解:我們的社會行為就是表明信仰最好的方式。因此,作者要求基督徒在社會行為中必須要小心,不要被慾望所惑。然後,他希望每個基督徒都會知道謹慎,不要驕傲,因為生命的主宰並不是人自己,而是上帝。一個人若不知道謙卑,並且認識人的有限和軟弱,這樣的人就很容易陷入在邪惡的罪行中而不知。 要特別注意的是,作者在第四章最後一節提到一個人若是知道有應該去做的善事,卻沒有去做,那是和犯罪一樣,都是上帝所不喜歡的事。應該做,卻沒有去做,就不必找理由來搪塞,因為上帝知道每個人的能力,祂不會要求人去做他能力之外的事。因此,應該做,就表示那是責任,有時也是義務。 然後,在第五章一至六節,作者繼續第四章所提到的社會行為問題,談到當一個人有錢的時候,就要特別小心,因為錢財這並不是永遠都會在自己的身上。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夠永遠都擁有財富,因為財富也是上帝賞賜的。當一個人忘記了上帝的時候,上帝賞賜給他的,上帝也會從這個人手上收回去。 接著,作者勸勉信徒必須要用忍耐的信仰毅力,和禱告的信心來表明對上帝有絕對的信心。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這章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六節: 那麼,你們有錢的人,聽我說。你們要為那就要臨到的災難痛哭哀號!2你們的財富喪失了,衣裳給蟲蛀了。3你們的金銀都生銹了;這銹要作為控告你們的證據,又像火一樣吞滅你們的身體。在這世界的末期,你們只知道積蓄財物。4你們剝削在田裏替你們做工的工人,剋扣他們的工錢,他們在控訴你們呢!那些收割工人喊冤的聲音已經進到主--萬軍的統帥的耳朵了。5你們在世上奢侈享樂,把自己養胖了,等待屠宰的日子。6你們定無辜者的罪,殺害了他們;他們並沒有抵抗。 就像我在前面已經提過的,第五章一至六節是接續第四章所提到的,這個世界充滿著誘惑,身為基督徒必須要小心行事,以免自己的疏忽導致別人對基督徒的信仰產生更多的懷疑,或是偏差、錯誤的認識。因為一個真正信上帝的人,他會知道審判的權柄在上帝,也會知道謙卑,更應該知道用乾淨的手賺錢,這樣所得到的財富才是真實的,否則,只會踐踏上帝的形像而已。這就是這一段經文主要想述說的內容。 第一節提到有錢人要為面臨的災難哀哭,然後從第二節開始到第六節提到這些災難的內容,包括有: 一是財富將喪失(二節)。如果我們稍微注意一下,這裏將財富與蛀蟲連在一起,這是因為古代的財富都是以五穀為主,比如說形容一個人財產多少,就是以他的田地多少、可收多少五穀雜糧來形容。因此,這裏用「喪失」(現代中文譯本),其實這字的本意是指「敗壞」(和合本譯本),意思有「腐壞」的意思(天主教思高聖經版本)。就像有好的衣服,可是卻被蛀蟲吃掉了一樣,不能用的。 請注意,作者為甚麼會特別提到「衣服」呢?原因是在早期東方的社會,衣服是很貴重的財富之一。因為衣服代表著階級和地位。像路加福音第十六章十九節耶穌基督的比喻中,就提到那個有錢的財主穿著「紫色袍和細麻布衣服」(參考和合本譯本)。約瑟就是因為他父親送給他一件彩衣,引起他的兄弟醋勁大發而差點帶來殺身之禍(參考創世記三十七:3─4),而約瑟與他的哥哥們相認時,就是送給每個哥哥一套衣服,給弟弟便雅憫五套衣服(參考創世記四十五:22)。但衣服無論多麼的貴重,存放久了,就很容易生蛀蟲而壞掉。 可以將這句話比較馬太福音第六章十九至廿一節耶穌基督所說的話: 「不可為自己積聚財寶在地上,因為有蟲蛀,也會生銹,又有盜賊破門進來偷竊。要為自己積聚財寶在天上,那裏沒有蟲蛀,不會生銹,也沒有盜賊進來偷竊。你的財寶在哪裏,你的心也在那裏。」 耶穌基督的這段話已經說明了在這個世上的財富是會敗壞的,蛀蟲會將人看為最穩定、維持生存的糧食給蠶食殆盡,要不然糧食也會因為時間存放太久而腐壞不能再食用。 二是財富會生銹,且成為犯罪的證據(三節)。這裏提到的財富用「金銀」來表達,可是金銀並不會生銹。因此,作者在這裏用「金銀」的意思,就是指錢財很貴重的意思。古代的錢幣通常都是用銅、鐵等鑄造的。這些銅鐵的錢幣若埋在土地裏,或是收藏不當,在濕冷之處當然會生銹。 要注意的是這一節提到「世界的末期」,也就是審判來臨的意思。聖經一直有個觀念,就是末日是和上帝的審判連結在一起的。但為甚麼會因為錢財帶來審判呢?原因是這裏所提到的是當一個人只知道積蓄財物,卻忘記了還有更重要的,是去幫助窮困的人,這就像在第二章十四至十七節所說的,如果我們的兄弟姊妹當中有人沒得吃、穿,而我們的財富卻可以多到被蛀蟲吃掉、生銹壞掉,這又將怎樣面對上帝?說我們相信上帝嗎?這樣是說不通的。因此,這裏說這些朽壞、腐蝕掉的,都將成為上帝在世界末日審判的證據。 三是剝削、欺壓工人(四節)。這很清楚指出有的財主之財富並不是來自公道,而是來自剝削工人得到。這就像先知阿摩司所一再指責的那些宮廷大官員一樣,他們在家中積聚了許多財富,但這些都是用「搶劫」和不公平的交易得來的(參考阿摩司書三:10)。這裏說有錢人「剋扣」工人的工資,這在摩西法律是很清楚記載不可以如此對待工人的(參考利未記十九:13)。摩西法律規定很嚴:「困苦貧窮的雇工,無論是以色列同胞或住在你們當中的外僑,你們都不可剝削他。要在太陽下山以前付給他當天的工資,因為他需要錢;他靠工資維持生活。如果你們不付給他,他向上主控訴,你們就有罪了。」(申命記廿四:14─15)看,這法律是規定得非常明顯。如果一個人說他信上帝,對刻薄地對待工人,甚至連基本的法律規定都沒有遵守,那是說不過去的。 這節提到說,如果這些工人喊冤的聲音傳到上帝那兒,這是引用創世記第四章十節有關亞伯冤死的血從地上向上帝哭訴而來。先知瑪拉基則是將「剋扣工錢」和「剝削孤兒寡婦」的罪惡連接在一起,認為這是不可原諒的大罪(參考瑪拉基書三:5)。 四是過奢侈的生活(五節)。聖經一直在教導我們認識一件非常重要的信仰態度,就是不可以過奢侈的生活。就像路加福音第十六章十九至三十一節所記載,耶穌基督比喻中的那位富有的財主一樣,過著「窮奢極侈的生活」,結果帶來的就是下陰間去受苦。列王紀上第七章記載所羅門王建造極其堂皇的宮殿,然後在第十章十四節開始,直到第十一章十三節,記載他在王宮中的生活,簡直就是奢侈糜爛到極點,結果導致王國分裂,上帝不再看顧他的子孫。先知阿摩司曾譴責他那時代的貴族人家,過著極為奢侈的生活,卻對貧困的人民不但沒有慈悲的心,還用各種詐欺的方式,榨壓窮人的家產(參考阿摩司書第四至六章)。耶穌基督曾警告當時的猶太人,必須在上帝和錢財之間作個明確的抉擇,原因就是錢財往往使人的心墮落,遠離上帝的救恩。更嚴重的,就是把錢財當作上帝,而引誘人離棄上帝。 五是殺害無辜者(六節)。這是非常嚴重的犯罪行為,也是聖經一再提出警告的信息,不准這樣做,因為這是上帝所嚴厲禁止的事。十誡的第九誡就很清楚說:「不可作假證陷害人。」(出埃及記二十:16)之所以會發生「定無辜者的罪」,就是有捏造罪狀的情形發生。列王紀上第廿一章記載拿伯的葡萄園事件,亞哈王和妻子耶洗碧就是用捏造的罪名殺害拿伯,然後將他的葡萄園侵佔起來蓋王宮。同樣的,耶穌也是被猶太宗教領袖用假證陷害而遭釘死在十字架上(參考馬太福音廿六:59─61)。 先知以賽亞曾用很嚴肅的語句警告當時的以色列人,說上帝根本就不會聽他們的禱告,因為他們用來禱告的雙手是沾滿了血漬(參考以賽亞書一:15)。而先知阿摩司是用更嚴厲的話指責當時的以色列人,說上帝並不喜歡他們的宗教節期活動,因當時的法庭法官收受賄賂而專門欺壓窮人,沒有公平的審判(參考阿摩司書五:10)。他說上帝只喜歡他們「像江水滾滾湧流,不屈不撓地伸張正義!像溪水川流不息,始終不懈地主持公道!」(阿摩司書五:24)他認為這才是上帝所喜愛的行為,而不是用繁文縟節的宗教禮儀。 第七至十二節: 7所以,弟兄姊妹們,你們要忍耐,等到主再來。看吧,農夫多麼耐心地等待著田裏寶貴的產物,耐心地盼望著春霖秋雨。8你們也必須忍耐。你們要抱著堅定的希望,因為主再來的日子快到了。 9弟兄姊妹們,不要互相埋怨,免得上帝審判你們。審判的主快要來了,就在門口了。10弟兄姊妹們,要記得奉主名說話的先知們,要學習他們受苦和忍耐的榜樣。11因為他們忍耐到底,我們認為他們是有福了。你們聽見過約伯的忍耐,也知道主後來怎樣看顧他,因為主充滿著憐憫和慈愛。 12我的弟兄姊妹們,最主要的是:不可發誓,不可指天指地,或指任何東西發誓。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這樣,你們就不至於受上帝的審判。 請注意在這段經文中,出現一個非常重要的詞,就是「忍耐」。「忍耐」這個詞的希臘文是「makrothumesste」,這是從「寬容」(makpothumos)這個字演變來的。換句話說,當作者在鼓勵基督徒要「忍耐」那些欺壓窮人而獲取暴利的人,也就是要以「寬容」的心看待他們。用另一種眼光看他們,不要被他們的邪惡所迷惑,認為他們很有辦法累積財富,而是要看他們「很可憐」,因為他們將會面臨上帝嚴厲的審判。用「可憐」他們的心看這些事情。我們也從使徒保羅的書信中,看到這樣的說法: 「朋友們,不可為自己復仇,寧可讓上帝的忿怒替你伸冤,因為聖經說:『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聖經又說:『如果你的仇敵餓了,就給他吃,渴了,就給他喝;你這樣做會使他羞慚交加。』所以,不要被惡所勝,要以善勝惡。」(羅馬書十二:19─21) 從第七節開始,作者將重點轉移到教會共同生活的層面。作者第一件提出的就是第七至九節「要忍耐,等到主再來」,且是強調「主再來的日子快到了」、「主快要來了」。我們要了解這是第一世紀基督教會最重要的信息,就是認為耶穌基督即將再臨,同時也說這是世界末日來到的時刻。其實,這些話也是在鼓勵那些被欺壓的窮困者,不用埋怨或是去羨慕那些發不義之財的富人,在教會裏也不需要互相埋怨,因為上帝自會有計畫和懲罰的時刻。 作者引用巴勒斯坦地區特有的氣候來說明上帝審判的計畫是可以等待的,就像在四月、五月,是降春雨的時刻,這時候也是收成之前,等春雨時候一過,就是收割季節來臨。而在十月和十一月,則是下秋雨的季節,這時候剛好是播撒種子剛結束,下秋雨,正好可以幫忙撒下的種子得到滋潤。要學習農夫,他們都會很有耐心地等待上帝從天上降下春霖秋雨。作者這樣舉例說明,主要在勸勉當時的信徒,不用急躁,要像農夫一樣耐心等待上帝的美好旨意。作者認為每件事都是有上帝的時間,上帝一定會審判。只要時刻一到,審判就跟著來臨。 要注意的是,當在說明末日主耶穌基督會再來臨這樣的觀念時,都有一個共同的內容,就是那時間很快就會來到,且沒有人會知道到底是甚麼時候會出現,因為這時刻就像小偷靜悄悄地來臨(參考馬太福音廿四:36,帖撒羅尼迦前書五:2,彼得後書三:10)。 這裏作者提出兩個例子可供讀者學習的,一是先知的受苦和忍耐,另一是約伯的忍耐。 先知,是上帝的代言人。上帝要說甚麼,他就必須按照上帝要他講的話說出來(參考列王紀上廿二:14)。但上帝的話有時並不是很好聽,甚至會使人聽了難過。特別是向那些有權有勢的人,傳遞上帝真實的話語,有可能會帶來殺身之禍,但先知必須忠實於上帝的話,即使有生命的危險也要排除一切困難,只為了要傳達上帝的話語。 約伯,這是大家甚為耳熟的人物,在聖經中描述他遇到災難之後,所過的生活都在極其痛苦的狀況下。但他一直對上帝很有信心、忠實,雖然有很多次提出怨言,但上帝還是親自與他對話,並啟示他明白上帝的旨意。這就是為甚麼他後來很感慨地說:「從前我聽別人談論你;現在我親眼看見你。」(約伯記四十二:5) 讀過約伯記的人都會明白,約伯記主要論述並不是在於約伯喪失了財物和子女,而是他的妻子和朋友,都認為約伯就是得罪了上帝才會受到如此大的災難。其實約伯並沒有這樣違背上帝的旨意。他的災難並不是來自上帝,而是生活環境惡化和無法預測的災難發生,這些都在說明人的有限和軟弱。同樣的,作者希望基督徒不用去在意別人怎樣論述其遇到的苦難,要對上帝有信心,因為上帝就是「充滿著憐憫和慈愛」的上帝。 第十二節關於發誓的問題是和前面所提到的,在教會裏可能有人因為聽到許多不實的傳言,傷害到弱勢的貧困者,使他們毫無辯解的餘地,因此,往往必須用發誓來表示他們的清白,這在東方社會可說是經常有的行為,就像在咱台灣社會一再看到的樣式。 摩西當年為了要讓以色列人和迦南人有所區隔,告訴以色列人可以發誓,但只能奉上帝的名發誓(參考申命記十:20),因為上帝鑒察人的內心,這樣,凡是以上帝的名發誓的人,就表示是以生命存亡那樣嚴肅的心境發誓,是不可以隨便的。因為隨便發誓就等於是在藐視上帝的神聖一樣的嚴重。耶穌基督就曾教導民眾不要隨便發誓,因為上帝知道一切,人只需要說真實的話,否則即使發誓也是一樣,只不過是證明自己的罪行罷了(參考馬太福音五:33─37)。 雅各書作者再次強調耶穌基督所說的這句話,原因就是要讓基督徒用實際的行動來取代說話。就像他在第三章所提起的,要約束自己的舌頭一樣。 第十三至十八節: 13你們當中有遭遇痛苦的嗎?他應該禱告;有喜樂的嗎?他應該歌頌;14有害病的嗎?他應該請教會的長老替他禱告,奉主的名替他抹油。15這禱告若是出於信心,就能夠治好病人;主會恢復他的健康,病人所犯的罪會得到赦免。16所以,你們要互相認罪,彼此代禱,使你們得醫治。義人的禱告有很大的功效。17以利亞和我們同樣是人;他懇切禱告,求上帝不下雨,果然有三年半之久沒有下雨。18他再禱告,天就下了大雨,大地生產五穀。 這段經文論到有關禱告的事。 第十三節是一句相對應的句型,痛苦與喜樂相對照;痛苦,最好的方式就是禱告。將心中的痛陳述給上帝聽。這可以幫助人抒解內心的苦楚。使徒保羅甚至這樣說: 「同樣,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們原不知道該怎樣禱告;可是聖靈親自用言語所不能表達的歎息為我們向上帝祈求。洞察人心的上帝知道聖靈的意思,因為聖靈依照上帝的旨意,替他的子民祈求。」(羅馬書八:26─27) 雖然作者沒有說明「痛苦」是指哪些方面的問題,但可以明白必定和前面提及的被剝削之事相關。若是因為貧窮再加上身體的疾病,那就真的更痛苦。甚至嚴重到連要發出聲音也說不出來,因為真的不知道該從何處說起。這時候,使徒保羅的這段話應該可以幫助大家想到生命的希望,就是每個人的生命有上帝的靈同在,上帝的靈可以幫助我們將心中的苦悶帶到上帝的地方,不用害怕上帝不知道。伸冤的上帝很清楚每個人遇到的困境。 喜樂的事可以理解,就如同我們經常所聽到的「事事順利」,心情愉快。不過請注意,這裏所說的「事事順利」,並不是指計謀犯罪的事都很順利沒有被發現。基本上作者已經有一個先前要件:上帝對人內心的鑒察。因此,這裏的「事事順利」,是指在上帝的靈帶領下,通過許多困難的試探,也沒有被擊倒,相反的,卻可以勝過這些困境的挑戰。例如有人來誘惑我們去做不該做的事,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辦?因為若是拒絕了,可能為自己帶來甚大的麻煩,甚至會有很大的損害。但還是拒絕了。雖然是有損失,卻也發現在這種損失之下得到上帝更多的祝福。也因此帶來的喜樂更大,因為知道上帝就在身邊與我們同在。而這時候,最好的方式,就是歌頌上帝的名。 第十四至十五節的「害病」,這與第十三節提到的痛苦有關。為生病的人祈禱,這幾乎就是基督徒最普遍的信仰行為。這裏加上了「抹油」,這油是一種醫藥用的油膏,從橄欖油提煉出來的,有治病的功效。 在這節也提到要請教會的「長老」來祈禱,這裏的「長老」就如同今天教會的牧師、傳道、長老一樣。這種抹油祈禱治病的方式,有如今天在按手祈禱一樣。台灣早期教會直到現今,以祈禱的方式治病一直是教會主要的見證之一,特別是早期教會更是如此,許多病入膏盲的人,經常都是因為祈禱之後,加上用藥而得到醫治,因此相信祈禱會醫治病痛,甚至會使人從死亡邊緣中康復痊癒起來,而使全家皈依基督耶穌的名,這種見證在世界各地都有,且是屢見不鮮,即使在今天依舊盛行於各地教會中。就像作者在第十四節所說的「出於信心,就能夠治好病人」。 要別注意的是第十五節提到的「病人所犯的罪會得到赦免」這句話。為甚麼說禱告之後,會發生這種「赦罪」的作用?有可能幾個原因: 一是病人在病床上發現自己的病,確實與犯罪有關。因此,體驗到生病乃是上帝對自己犯罪的懲罰。因此,通過祈禱認罪,懇求上帝的赦免。這時候,會因為病得醫治,也同時使自己所犯的罪獲得赦免。例如約翰福音第五章一至十四節中,記載一位躺在畢士大水池邊長達三十八年的病患,當耶穌基督醫治好他之後,第十四節記載耶穌基督對他說這樣的話:「你已經完全好了,不可再犯罪,免得招來更大的禍患。」這句話讓我們看到這個病長達三十八年的癱瘓者,他的病很可能就是因為犯罪有關。因此,耶穌基督才會警告他不要再犯,否則會有更大的懲罰。聖經的時代,犯罪與生病在一般人的認識中幾乎可說是一體的兩面。 二是當人生病的時候,才有機會安靜下來省思自己和上帝的關係。藉此,人才會想到自己的軟弱、有限,甚至這時才會發現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認識上帝,也知道自己確實需要上帝,這樣的反省之下,會幫助人謙卑下來。因為人平時可能工作忙碌,或是各種因素使自己忘記了對生命進行反省的機會。如今因為病了,且是嚴重的病,這時候終於發現自己也有「不可能」、「做不到」的事,人不是萬能者。 過去在蔣介石的時代經常會看到報紙報導黨國元老,或是對國家有某種「貢獻」的人,在病得很嚴重時,報紙就會說總統下令,傾國家所有的力量要醫治這位要人。其實,我們都知道連蔣介石、蔣經國他們父子二人應該都是傾國家的力量在醫治,希望能維持、挽救他們的生命,可是一樣無法使他們得到醫治。但就像那位與耶穌基督同釘十字架的囚犯一樣,他在那最後的時刻卻知道把握了悔改的機會,使他的罪獲得赦免一樣。如果等到昏迷狀態了,才想要悔改,恐怕都有困難吧。 第十六節,作者勸勉大家要彼此互相認罪和彼此代禱,這些都是在教會共同生活非常重要的功課。我經常提醒大家,到教會來參加禮拜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承認自己是個罪人,是個需要上帝寬恕、赦免的罪人。因此,到教會來就是要讓自己謙卑下來。在教會中不是要指責別人是罪人,而是先承認自己是個罪人。這也是為甚麼我不同意在祈禱中控訴別人的罪狀,祈禱只能祈求上帝的憐憫和赦免,因為我們都是罪人,實在沒有資格述說別人多麼壞。這樣,彼此互相代禱,也是幫助我們學習謙卑的方式之一。 這裏有「義人的禱告有很大的功效」這句話。所謂的「義人」,是指和上帝關係和好的人。這樣的人就是會遵照上帝的旨意行事的人。那位被耶穌基督醫治好的瞎子就曾說過這樣的話:「我們知道,上帝不聽罪人的祈求;他只垂聽那敬拜他、並實行他旨意的人。」(約翰福音九:31)這句話說得很好,確實是這樣。罪人若是不悔改,無論怎樣祈求都是沒有用的。但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必定清楚知道該用甚麼態度與上帝對話。因此,當一個人要替別人的病祈求上帝醫治時,必須要先明白自己是否有保持與上帝和好的關係,這一點認識很重要。而這種和好的關係之第一件事,就是對上帝有絕對的信心。 第十七至十八節,作者用先知以利亞為例子,這是記載在列王紀上第十七至十九章的故事。作者認為先知以利亞和我們都一樣是人,也是個普通的人,並不是有甚麼特別能力的人,只因他與上帝有非常好的關係,因此,他祈求上帝不要下雨,上帝就聽他的祈禱。當他開始祈求上帝下雨時,上帝也聽他的祈禱。作者用先知以利亞為例子,最重要就是在說明上帝是會聽人祈禱的,只要用真實的心敬拜上帝,上帝一定會垂聽人的祈禱。而真心敬拜上帝的人,也必定會在生活上見證自己所信的上帝。 第十九至二十節: 19我的弟兄姊妹們,你們當中若有迷失而離開了真理的人,有人把他找回來,20你們要知道:那使迷失的罪人回頭的,會把罪人的靈魂從死裏搶救回來,並使許許多多的罪得到寬赦。 這裏作者並沒有指出那些「迷失而離開了真理的人」,他們是怎麼離開的,或是離開之後是怎麼一個情形?有可能是因為遇到了「迫害」之後,又回到猶太教去,或是有的人乾脆就不再參加任何宗教信仰活動。早期教會遇到「迫害」的案例比較多,但也有的人到教會裏來,並不是單純為了要認識耶穌基督的救恩,或是真的想要跟隨耶穌基督的腳跡,而是想要利用教會圖謀自己的利益,這種人就是使徒保羅口中的「假使徒」,他們到教會來,就是為了要欺騙錢財而已(參考哥林多後書第十至十二章)。這種情形在今天的教會似乎有越來越多的樣子。但是教會並不拒絕任何人來加入,只是我們都有一個共同責任,就是讓大家進到教會裏來彼此互相學習怎樣認識上帝在耶穌基督裏的救恩,不拒絕任何人到教會裏來,為的就是提供一個學習的機會,這一點非常重要。也只有學習認識耶穌基督,才是幫助迷失的罪人回頭的唯一途徑。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看這章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信仰需要培養高度「忍耐」的心,這樣才能使我們在這紛亂不安的世代中,不受到迷惑而離棄上帝的真理。 雅各書的作者一再告訴當時的信徒,要有忍耐的心,因為耶穌基督很快就要再臨。他之所以會這樣說,是看到在信徒之間經常發生紛爭,在他看來,這是很浪費生命的事。當大家都口口聲聲說要準備迎接主耶穌再臨的時候,卻又用很多時間在爭吵,或是在爭論或奪取那些與得救無關緊要的事,結果卻把準備潔淨心靈的事給疏忽了,這樣不但會讓等候耶穌基督再臨的契機從身邊溜過去,也會更容易使好不容易培養建立起來的信仰根基給動搖了,甚至因此而離棄了上帝之道,那就是生命中最大的憾事。 基督教的信仰讓我們知道,主耶穌會再臨,但沒有人知道甚麼時候,也不會有人能夠算出來主再臨的時刻。這兩千年來大家都很希望知道到底是甚麼時候。其實,去算這些時間、猜測這個來臨的日子,在信仰上並沒有甚麼意義可言。因為最重要的是先問自己是否預備好了?這一點才是最重要的事。雅各書的作者就是要告訴我們,不要把生命浪費在這些無謂的事上,因為信仰的事要學習的功課甚多,這功課就是要有正確的信仰認知,以及培養潔淨的心靈。就像耶穌基督告訴跟隨的民眾所說的:「心地純潔的人多麼有福啊;他們要看見上帝!」(馬太福音五:8)看吧,心地純潔,這是一門很重要的功課,因為耶穌基督再臨也是末日審判的時刻來到,那時大家都要面對上帝的審判。如果沒有純潔的心地,又將如何面見上帝呢?如果一個人一直在跟人爭奪、埋怨、心中有恨,又怎能擁有平靜的心靈呢? 最近幾年來,我一直沒有參加總會年會,也很不喜歡參加中會議會,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太吵,且吵的內容都不是和傳福音的事有關,幾乎都是吵著和人事有關的議題。我是一個很軟弱的人,每當聽到這樣紛爭的事,就很容易發脾氣,甚至也會跟著人家捲入紛爭。要我脫離這樣的紛爭,幾乎很困難。因為知道自己有這樣的軟弱,因此,我就乾脆不參加,以免原本清靜的心靈也被污穢了。我會這樣想,只有一個理由:我獻身傳道,就是要把握時間告訴信徒一定要相信聖經的教導。如果一個傳道者陷入在這種人事上的糾紛,那將會是一件很浪費獻身生命的事。甚至會讓我這個軟弱的傳道者,到最後變成不是傳道者,而是一個背棄福音信息的人,那就更糟糕了。 作為一個基督信徒也應該有這樣的認識:在這個世界上,值得我們用生命的力量去爭的事太少,而復活的生命則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指標,因此,不要把寶貴且有限的生命時間用在不值得的事上,讓我們仰望耶穌基督的救恩,用更多的精力、時間來學習建構正確、堅定的信仰,這樣,當耶穌基督再臨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坦然無懼地面對上帝的審判。 二、持續不停的禱告,是保守我們有潔淨的心靈和上帝對話的唯一方法。 當我們讀完雅各書,就會發現作者一再提醒我們禱告是很重要的信仰功課。禱告就是和上帝交通、來往,也是和上帝保持密切關係的最佳途徑。讀過舊約聖經的人都會知道有兩個人是沒有死去而直接被上帝接回天上的,那就是創世記中的以諾,和列王紀中的先知以利亞。而他們兩人都是和上帝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創世記的作者在介紹以諾時,雖然寫的資料很少,但卻很有意思: 「以諾六十五歲時生了一個兒子,名叫瑪土撒拉。這以後,以諾跟上帝有密切的交往,他又活了三百年,並且生男育女。他在世享壽三百六十五歲,一生跟上帝有密切的交往,上帝把他接去,他就不見了。」(創世記五:21─24) 看,以短短的四節經文介紹以諾,卻連續重複了「跟上帝有密切的交往」這樣的句子兩次,也從這段經文中,我們看到以諾的一生就是和上帝維持著相當密切的關係,結果上帝把他直接帶到天上去。 當我們從列王紀看先知以利亞的時候,我們也可看到這位偉大的先知,實在是所有先知運動中最特別的一位,他曾單獨一個人倚靠著上帝賞賜給他的力量,力拼「四百五十個巴力的先知和四百個亞舍拉女神的先知」(參考列王紀上十八:19),上帝也傾聽以利亞的祈禱,停止降雨在地上長達三年的時間(參考列王紀上十七:1、十八:1)。為甚麼上帝會這樣緊密地與先知以利亞在一起?只有一個原因,就是他保持著與上帝有相當好的來往關係。這種關係不是用想的,也不是靠著任何宗教禮儀,更不是用奉獻金銀財寶等物品換取得到,而是因為先知以利亞經常和上帝有密切的交通、來往。他透過祈禱明白上帝的旨意,也透過祈禱知道應該做的事。 祈禱,就是讓我們的生命以上帝為主的一個最好方法,也是幫助我們清楚知道需要上帝帶領我們的方式。 雅各書的作者告訴我們,不論在甚麼情況下,都要學習祈禱。在教會中也要學習彼此代禱,這也是讓我們緊密連結成為一個信仰家庭、不會分散的一個重要力量。因為祈禱就是以上帝為主,上帝就是我們生命的主,祂就在我們當中、與我們同在。在家庭是這樣,在教會中更是如此。因為祈禱才會使我們心靈謙卑下來,而有謙卑的心靈的人,就會發現上帝在我們當中。 (講於二○○四年五月十六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