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第一讲

上帝是美善

經文:雅各書一:1-18

一提到雅各書,很快就會讓人想起宗教改革運動的引發者馬丁路德,他對這本經書很有意見,曾對這本書信批評為「像草芥一樣」,讀起來沒有甚麼味道,甚至可以不用編入在聖經正典當中。馬丁路德會有這樣看法應該是和他對信仰的主張,也就是人乃「因信而與上帝有合宜關係」(一般所謂的「因信稱義」)這個論點有關。雖然馬丁路德對這本書信有很嚴苛的評價,可是他還是承認這本書信是有值得一讀的必要,他比較強調的是這本書信沒有像使徒保羅所寫的書信那樣具有「使徒權威」,將之編入聖經正典中,他持保留態度。

另一方面,這本雅各書之所以會被引起爭議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在這本書信中,都沒提到有關耶穌基督受難和復活的事,而這一點在早期教會中,看為最重要的信仰告白。在後來編輯聖經時就有個非常重要的要件,就是必須有提到耶穌基督受難與復活之內容這方面的信息才可以。


對早期教會來說,談及信仰的問題,就必須對耶穌基督受難和復活的問題有所著墨,否則那些書信會被看成是一般書信而已。而一般書信若想要當作經典來閱讀很困難,要傳閱出去更困難。使徒保羅的書信會被大多數教會流傳閱讀,主要原因就是每本書信都會談論有關耶穌基督的救恩,即使像最簡短的腓利門書,也談論到「體會到與耶穌基督連結而有的一切好處」(第六節)。因為福音就是在論及耶穌基督的救恩,沒有討論耶穌基督的救恩,就沒有基督徒信仰團契存在的基礎。這也是為甚麼使徒保羅會強調自己無論在怎樣情況下,他都只會談論有關「耶穌基督和他死在十字架上的事」,其它的事都不是他想要說的信息(參考哥林多前書二:2)。

可是,我們也知道許多信徒喜歡讀雅各書這本經書,原因是這本書信相當強調以具體行動實踐信仰的重要性,因為信仰不是停留在嘴巴上講講就算了的。長久以來,基督教會一再被詬病的地方,就是講得太多,落實所講的舉體行動太少。也因為這樣,很多信徒越來越喜歡讀雅各書,希望替教會找到一股嶄新的行動力。這樣,我們可以先有個基礎認識:我們確信耶穌基督就是我們生命的救主,透過他死在十字架上的救贖恩典,我們已經與上帝有和好關係。有了這個基礎認識之後,現在我們要進一步來反省一個信仰功課:怎樣將這樣的信仰認識,運用到社會生活中?用這樣的認知來讀雅各書,就會比較有意思了。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一節:
我-雅各是上帝和主耶穌基督的僕人;我問候散居在全世界的上帝的子民。


從第一節寫信的方式就可以看出,這跟使徒保羅寫信所用的詞句差別很大。使徒保羅會說自己是耶穌基督的僕人(參考羅馬書一:1,腓立比書一:1),要不然就是說自己乃是耶穌基督的「使徒」(參考哥林多前書一:1,哥林多後書一:1,以弗所書一:1,歌羅西書一:1,提摩太前書一:1)。在寫給提多的書信中,則是用比較特別的用法,是「上帝的僕人,耶穌基督的使徒」(參考提多書一:1)。而雅各則是將「上帝和耶穌基督」連在一起,用「上帝和耶穌基督的僕人」。

「僕人」,在聖經時代表示的意義就是「奴隸」的意思。既然是「奴隸」,就表示沒有甚麼特權可言,也沒有甚麼社會地位可誇耀的,因為奴隸在當代社會乃是地位最卑賤的。


這裏作者用「問候」的這個詞,也很特別,並不是使徒保羅最常使用的「恩惠」的這個詞大不相同;在這裏作者用「問候」,這是當時一般人所用的。就好像台語會用「吃飯沒」來問安。但基督徒就會用「平安」一詞。


再者,這一節也讓我們看到作者寫這封書信並沒有特定的收信對象,而是針對所有的「上帝的子民」寫的。但我們要特別注意,這裏所說的「上帝的子民」,是指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猶太基督徒說的。換句話說,作者寫這封信的對象,是為了那些猶太基督徒為主要對象。但我們也可以將這裏所說的「上帝的子民」看成是所有的基督徒。因為在早期的信徒都有一個新的認知:基督徒就是上帝新的選民,是「新的以色列」。

第二至八節:
2弟兄姊妹們,你們遭遇各種試煉,應該認為是可慶幸的事,3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了考驗就會產生忍耐。4你們要忍耐到底才能達到十全十美,沒有任何缺欠。5如果你們當中有缺少智慧的,應該向上帝祈求,他會賜智慧給你們,因為他樂意豐豐富富地賜給每一個人。6不過,你們要憑著信心求,不可有絲毫疑惑;疑惑的人好像海中的波浪,被風吹動,翻騰不已。7-8這樣的人三心兩意,搖擺不定,別想從主那裏得到甚麼。


在第二節提到當時的信徒遇到許多「試煉」,作者用「peirasmos」這個希臘字,是指用於肯定的方面,帶有鼓勵的用意。作者在第十二至十三節就進一步說明了用「peirasmos」這個字的用意,在於「通過考驗」,而不是陷入誘惑。如果是陷入誘惑,則是指「試探」。因此,在這裏作者說遇到各種「試煉」應該要感到快樂,原因是可以使信心更加堅定。

第三節說信心若經過了「考驗」就會產生「忍耐」。請注意作者在這裏是用「考驗」,這個字通常是用來指「純」的銀幣,這種純銀鑄造的銀幣也是羅馬時代昂貴的貨幣。換句話說,信心要經過「考驗」,其用意就是要讓信心能夠純度越來越高。


這裏「忍耐」這個用字值得我們注意,它原來所要表示的意思,就是以非常堅忍且歡喜的態度去承受所面臨的生命苦難。就像在使徒行傳第七章五十四至六十節,在描述司提反被猶太人拖出耶路撒冷聖殿用石頭活活打死之際,因聖靈充滿而看見上帝的榮耀,因此,就很從容地接受猶太人的凌辱而死,且在死前還祈禱上帝寬恕、憐憫那些用石頭打死他的人。這樣,「忍耐」在這裏的意義是:使人會正面迎接生命的艱困,甚至會以「受考驗」的心迎接,表示「願意」接受這樣的考驗,並且有能力可以勝過它。


第四節,作者告訴所有信徒,要「忍耐到底才能達到十全十美」,這是甚麼意思呢?在前面談到「忍耐」跟歡喜接受考驗有密切關係。當一個人用歡喜來接受考驗,且一關又一關的通過時,他歡喜、滿足的心會越強。在這情況之下,心靈的滿足已經豐富,也不會感到有甚麼欠缺了。這就像使徒保羅所說的:

「我知道怎樣過貧困的生活,也知道怎樣過富裕的生活。我已經得到秘訣,隨時隨地,飽足好,飢餓也好,豐富好,缺乏也好,我都知足。藉著基督所賜的力量,我能夠適應任何情況。」(腓立比書四:12─13)

我們知道使徒保羅說這些話,有他很強的背景,就是他受盡許多苦難,但都為了耶穌基督的緣故堅忍了下來(參考哥林多後書十一:24─28)。

第五節提到智慧,同時清楚表示向上帝祈求智慧,上帝會賞賜。箴言的作者讓我們知道認識上帝,就是智慧(參考箴言一:7、二:6a、九:10)。因為智慧是上帝賜給人的恩典,不是人從學習可以學習得到,也不是人用金錢或是能力可以換取擁有。


第六至八節,這三節進一步說明向上帝祈求智慧必須要用信心,沒有信心,不但得不到上帝的賞賜智慧,就算要祈求其它的也是枉然。聖經中最有名的一個故事,就是在描述所羅門王向上帝祈求智慧治理以色列帝國。當上帝告訴所羅門王,只要他所祈求的,都要賞賜給他時,他這樣告訴上帝說:


「求你賜給我一顆善於識別的心,能判斷是非,好治理你的人民。不然,我怎麼能統治你這麼眾多的人民呢?」(列王紀上三:9)

這裏所說的「善於識別的心,能判斷是非」這句話,意思就是指智慧。當所羅門王這樣告訴上帝之後,上帝有了喜悅的回應,隨即對他說:
「因為你沒有為自己求長壽,求財富,或求消滅敵人,卻求明辨的智慧,好公正地治理人民,我願意照你所求的給你。我要賜給你一顆聰明和明辨的心,是前人所沒有的,後人也不會再有。你沒有求的,我也要賜給你;你一生享有的榮華富貴要比任何君王更多。你若順從我,遵行我的法律和命令,像你父親大衛一樣,我會賜給你長壽。」(列王紀上三:10─14)


從上帝回應所羅門王的話可以看出,上帝賞賜給所羅門王的,不僅是他所需要的智慧,而且是加倍賞賜給他,連他所沒有祈求的長壽,上帝也附加給了他。原因是所羅門王對上帝有絕對的信心。
耶穌基督在山上教導門徒時也曾說過這樣的話:


「你們祈求,就得到;尋找,就找到;敲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到;尋找的,就找到;敲門的,門就開了。」(馬太福音七:7─8)

雅各書的作者進一步解釋祈求的態度時,說應該要有堅定的信心,不要「像海中的波浪」,起起伏伏。沒錯,有足夠堅定的信心,上帝一定會聽我們祈求的聲音。這也是我們在信仰生活中必須經常做的功課。
人最大的軟弱就是希望一祈求馬上得到上帝的回應。其實,有很多時候,人不知道所祈求的是甚麼,而上帝卻很清楚知道人所祈求的,想要得到的,並不是對人有好處,因此,祂沒有隨即賞賜給人,或是對人的祈求有明顯的回應。於是,人就會說上帝沒有聽他的祈求。箴言的作者有一句話很有意思的話說:「向上帝許願前必須三思,以免後來懊悔。」(箴言二十:25)我們應該要有這樣的了解:上帝是絕對慷慨的,但是我們也必須注意,信心並不是讓我們所求無度,而是更知道怎樣節制自己的慾望,好使我們更能夠有純潔的心面對上帝。


第九至十一節:
9貧賤的信徒蒙上帝提升,應該高興;10富貴的人被貶低,也該這樣。富有的人要像野花一樣凋謝。11烈日一出,熱風一吹,草木枯乾,花朵凋謝,所有的美就消失了。同樣,富貴的人在事業上孜孜經營,也會消失。


在這段話中作者以「貧賤和富貴」作「對比式」的方式,說明一個有信仰的人和一個沒有信仰的人,二者之間對於事物看法的差異。類似這樣鮮豔的對比方式之教導,在耶穌基督的教導中也經常出現,例如路加福音第十六章十九至三十一節,有關財主與乞丐拉撒路的比喻,就是個非常典型的貧賤與富貴之間的對比式比喻。另外在山上寶訓中,耶穌基督也提到積存財寶在地上與天上之間的差別(參考馬太福音六:19─21)。

第九節提到「貧賤」,這個詞很清楚的,指的是那些在經濟生活上比較困苦的人,這種人很容易被社會所疏忽,他們也是所謂的「弱勢族群」者。雅各書作者說「貧賤的信徒蒙上帝提升」,為甚麼他會說這句話?為甚麼特別提到「貧賤的信徒」?如果我們參考一下希伯來書第十章三十四節所提到,當時的信徒因為信仰的緣故,受迫害到連財產也連帶被沒收,可是他們還是一樣,對因為信耶穌基督受到這樣的凌辱與迫害,也「甘心忍受」。啟示錄的作者在描述士每拿教會信徒遇到情景也是這樣,但這些因為信耶穌基督而導致的貧窮,看在上帝的眼中卻是富足的(參考啟示錄二:9)。因此,當聖經的作者在說貧窮與富足之間的差別時,並不是依據可數的財富多寡,而是從上帝的觀點來認識的。


耶穌基督曾對那些有錢卻不知道將之積存在天上的人,耶穌基督說那種人乃是「糊塗人」(參考路加福音十二:16─21)。因為財富往往將人帶入錯誤的生命觀,以為人可以倚靠財富進入上帝國的永恆生命中,耶穌基督則說這樣的人,要得到永恆的生命遠比駱駝穿過針眼還要難(參考馬可福音十:23─25)。
再者,第九至十節也提出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在上帝眼中,不論貧賤或是富貴都是一樣的,都會受到上帝的審判。


第十一節作者提到「烈日一出,熱風一吹,草木枯乾,花朵凋謝」,這段話可以參考以賽亞書第四十章七至八節:


「上主吹起一陣風,
草就枯乾,花就凋謝;
人跟花草沒有兩樣。
草會枯萎,花會凋謝,
但是我們上帝的話永不改變!」


詩篇的詩人在第一○三篇十五至十六節也這樣說:

「至於我們,我們的生命像草。
我們像野花生長茂盛;
風一吹便消失,
沒有人再看見它。」


這些都讓我們看到人的有限,不論多麼地富有,都會有消失的時候。因為生命最重要的倚靠,並不是在這些會隨著時代的轉變而改變的東西。生命真正的倚靠乃是耶穌基督的救恩。

第十二至十五節:
12遭受試煉而忍耐到底的人有福了;因為通過考驗之後,他將領受上帝向愛他的人所應許那生命的冠冕。13人如果經歷這種試煉,不可以說:「上帝在試誘我」;因為上帝不受邪惡的試誘,也不試誘人。14一個人受試誘,是被自己的慾望勾引去的。15他的慾望懷了胎,生出罪惡,罪惡一旦成長就產生死亡。


這段經文再次說明了第二至四節經文所提起的有關試煉的事。作者在第九節強調這種來自上帝的試煉,乃是帶有福氣的應許,就是會得到「生命的冠冕」。
「有福」是甚麼意思呢?可參考耶利米書第十七章七至八節所說的:


「專心信靠我的,
這種人多麼有福!
他像栽種在溪旁的樹:
樹根深入水中,
不怕旱災熱浪,
樹葉常青,
不斷結出果子。」


從這裏可以看到先知耶利米的詩歌中提到「有福」的意思,乃是倚靠上帝的人,生命不會枯萎,而是會有如同泉源一樣的水,湧流不斷,生生不息,是生命力的極致(另外參考詩篇第一篇)。特別注意的是先知耶利米說,這種生命力乃是可以抵擋旱災與熱浪,不是懦弱到不堪一擊就倒下的。

用先知耶利米的這段詩歌來看雅各書所說的通過了試煉的人,就是「有福」的人,也是會這樣,像栽種在泉源邊的果樹一般,會有堅韌的生命力爆發出來,足夠抵擋各種壓迫和誘惑。


「生命的冠冕」,這裏的「冠冕」可以看成是皇室傳承中最重要的「冠冕」,這冠冕乃是用極為昂貴的金、銀、珍珠等裝飾起來的。但也可以是指在競技場上奪得第一名時所戴的「花冠」(參考哥林多前書九:25)。所謂「生命的冠冕」,指的就是永恆的生命,是屬於天上榮耀的冠冕。如同使徒保羅在腓立比書第三章十四節所說的:「我向著目標直奔,為要得到獎賞;這獎賞就是屬天的新生命,是上帝藉著基督耶穌呼召我去領受的。」


第十三至十四節是很重要的經文,也是可以幫助我們矯正經常有的錯誤觀念,那就是上帝不會「試誘」人,而是只有人才會被自己的慾望所試誘。在第二節提到人會遭遇「試煉」,這是為了要幫助人的生命更堅韌,因此,「試煉」是一種使人生命昇華的催化劑。但「試誘」則是使人離棄上帝的一種力量,這是來自撒但的聲音,是要帶領人與上帝抗爭,使人以為自己很有能力可以取代上帝。就像創世記第三章五節,蛇對女人所說的,吃了那分別善惡的果子,並不會死,而是「會像上帝一樣能夠辨別善惡」。這就像使徒保羅在羅馬書第七章十四至廿四節中所描述的內心苦悶,就是有一股隱藏在內心的力量,經常要「試誘」著人去反抗上帝的旨意。雅各書的作者在這裏用「慾望」來說明這股抗拒上帝旨意。

第十五節讓我們讀起來很像使徒保羅所說的話一樣。在這裏作者說到慾望會使人生出罪惡,而罪惡帶來的結果就是死亡。使徒保羅在羅馬書第六章廿三節說「罪的代價是死亡」。大衛王在犯罪之後的反省中,很清楚地說到自己的軟弱時這樣感慨地說:「我一出母胎便是邪惡;出生之日就充滿了罪。」(參考詩篇五十一:5)這讓我們看到真正的問題出現在人心中的慾望;慾望本身是中性的,可用在好的層面,也可用在邪惡的方向。好的層面,就是如同在第五節所說的,祈求上帝賞賜的智慧,因為這是指與上帝連結在一起的慾望,會幫助人有更堅定的信心可以抵擋所有的「試誘」。


第十六至十八節:
16我親愛的弟兄姊妹們,不要被愚弄了!17一切美善的事物和各樣完美的恩賜都是從天上來的,是從天父來的;他是一切光的創造主。他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子。18按照自己的旨意,藉著真理的話創造了我們,使我們在他所造的萬物中居首位。


這段經文就更明確的指出上帝不但不「試誘」人,相反的,上帝是慈愛的上帝,祂只會賞賜恩典給人,並且給人有很高的尊榮,就是在創造的宇宙萬物中,讓人成為上帝最喜愛的受造對象。

請注意第十七節,作者在這裏強調來自上帝的賞賜之物,都是美好的、完善的。換句話說,在上帝的裏面,沒有所謂「不好」的事物存在。這樣的觀念必定與創世記第一章所記載的上帝創造有關,在上帝創造宇宙萬物的過程中,每完成一項創造,就一定會有一句話用來形容上帝對自己的創造作「自我評鑑」,這句話就是「上帝看xx是好的」(參考創世記一:4、10、12、18、21、31)。


再者,這節也提到上帝就是「一切光的創造主」,這句話很特別,因為整本聖經都會用「光」來表示生命的起源和力量,例如創造的開始,就是有「光」,因為在「黑暗」中不可能出現生命。約翰福音的作者也說:「道就是生命的根源,這生命把光賜給人類。」(約翰福音一:4)先知以賽亞傳出上帝拯救的信息時這樣說:「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已經看見大光;以往住在死蔭之地的人現在有光照耀他們。」(以賽亞書九:2)這讓我們看到「光」和生命有直接的關係,且是生與死之間的差別;有光,就表示有生命。相對的,黑暗,表示的就是死亡。


第十八節這裏用「萬物中居首位」,這句話在和合本用「萬物中好像初熟的果子」,呂振中教授的譯文是「萬物中一種初熟的果子」,天主教思高譯本用「所造之物中的初果」。

依照摩西的法律規定,初熟的果子要獻給上帝(參考利未記廿三:9─14)。雅各書的作者用這樣的背景要表達一個重要的觀念:人乃是上帝創造之中,最喜愛、也是看為最珍貴的對象,就像人要將最好的禮物獻給上帝一樣。這種「最好」表現在滿心歡喜的基礎上。因為是滿心歡喜,才會想到要將這最好的禮物獻給上帝,以回應上帝揀選的愛。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帶給我們的信息:

一、上帝以祂美好的旨意創造的我們,我們也應該用最美好的禮物奉獻給上帝。

雅各書的作者告訴我們,上帝看我們就像祂創造的萬物中「初熟」的果實一樣,那樣的喜悅和珍貴。因此,作者希望我們沒有受到引誘離開上帝,要對上帝有十足的信心,這樣,我們就可以向上帝祈求智慧,以抵擋那些誘惑我們離開上帝旨意的邪惡力量。

我們也看到雅各書的作者很用心在解釋所有的祈求中,最重要的就是智慧。而箴言的作者則告訴我們,智慧就是認識上帝。有智慧才會明辨真理,否則就很容易迷失正確的生命方向。作者告訴我們:「烈日一出,熱風一吹,草木枯乾,花朵凋謝,所有的美就消失了。」這確實是自古以來哲人經常提醒我們注意的箴言,就像前面已經提過的,先知以賽亞的書信中也說過這樣的話(參考以賽亞書四十:6─8),都在告訴我們,生命重要的不是在滿足短暫的感官需要,而是要追求那更美好、永恆的生命冠冕。如果沒有這樣的認識,我們即使擁有許多看來像是很堂皇、美麗、貴重、耀眼的財物,也是枉然,因為這些東西都是我們無法帶走的,且不是生命降生同時帶來的。就如同約伯在喪失所擁有的財物時所說的:「我空手出生,也要空手回去。」(約伯記一:21a)


智慧來自上帝的賞賜,有智慧的人必然清楚知道在他活著的日子,要怎樣使自己對上帝的愛有更多的認識。一個感受到上帝揀選之愛的人,會知道怎樣用更珍貴的「禮物」來回應上帝揀選的愛。
每個人對「珍貴」、「貴重」,以及對「奉獻」的認識都不一樣;有的人會將錢財看成是最貴重的,也有的人會將至親的人所留下來的紀念品看成是最珍貴的遺產,也有的人認為生命活著的每一個時刻,就是珍貴,也有的人會認為兒女就是他生命中最寶貴的財產。也因為認知的差異,因此在表達對上帝的感恩之方式上也不一樣。但不論是甚麼方式,基本上都需要維持一個非常基本且重要的態度,就是用真誠的心回應上帝揀選的愛,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知道用真誠的態度回應上帝之愛的人,才是真正認識上帝的人,這也是顯示智慧的一種方式。因為真誠就是最好的禮物,也只有真誠才能象徵著「初熟」的果實一樣珍貴、貴重。


二、上帝不會誘惑或試探我們,我們必須要小心的是:不要被自己不好的慾望所誘惑。

這本雅各書的作者非常清楚告訴我們,上帝不會誘惑人離棄祂的旨意,祂是一直以祂特別的愛在帶領我們走世上的旅程,甚至在我們迷失了方向時,還差遣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來到世界上,為了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使徒保羅說這就是上帝顯示祂那「無比的愛」的方式(參考羅馬書五:8)。約翰福音作者告訴我們:「上帝那麼愛世人,甚至賜下他的獨子,要使所有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恆的生命。」(約翰福音三:16)這麼愛世人的上帝,怎麼可能會誘惑人離棄祂的旨意呢?當然不會,也絕對不會有這樣的事發生!

有時人會遇到困境,甚至無法解開困境的時候,往往會發出疑問說:「難道是上帝故意在打擊我嗎?要看看我是否有堅定信心?或是祂要試探我嗎?要不然怎麼會讓我遇到這樣大的折磨呢?」類似這樣的問題經常在信徒中提出來。


每次遇到這樣的問題我都很難回答,真的是很難給予明確的答案,因為每個人的苦難都有許多外人甚難理解的因素構成,即使是生活在一起的家人、親友也不一定體會的出來,何況是牧師、傳道者要真正的理解這些困難的原因,距離更遠。


我也經常遇到兄姊提出約伯遇到的苦難問說:「上帝為甚麼故意讓撒但去試探他?上帝這樣做對嗎?」其實,有來上過查經班聽過我講約伯記的兄姊,一定知道該怎樣理解約伯記這本經書,以及為甚麼有第一章和第二章記載撒但向上帝提出挑戰的對話。約伯記的作者最重要在提出一個問題:是不是有這樣美好信仰的人,他的信仰態度是建構在「無利可圖」的基礎上?因為撒但向上帝抗議約伯興旺的一個主要理由,認為約伯就是在「有利可圖」的前題下,才會忠心敬拜上帝。但約伯記的作者讓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上確實有像約伯這樣的人,對上帝是絕對的忠實、順服,即使在遇到像約伯那樣嚴重的生命挫折,還是對上帝忠心,永不改變對上帝的信心。

信仰確實是一門生命的功課,雅各書的作者告訴我們,遇到困境乃是一種提升我們信仰層次到更高境界的方式,而不是上帝在誘惑、試探我們。慈悲的上帝不但不會這樣,祂還會因我們遇到了苦難陷入痛苦中而哀哭時,與我們一起哀哭。上帝也會因聽到我們在承擔苦難、受更大的折磨時所發出的呻吟聲,與我們一起呻吟著,因為祂知道我們的軟弱,也知道我們是用塵土造的(參考詩篇一○三:14,另外參考出埃及記二:23─25),很容易就會碎了。因此,不要將遇到生命的苦難歸咎於上帝的試探,也不要以為上帝在試探我們是否會離棄祂的旨意,這不是上帝愛我們的方式。當我們會對上帝有疑惑時,那是因為我們慾望在心中作祟;當我們開始對上帝有怨言時,那是因為我們希望上帝滿足我們的需要而得不到;當我們開始對上帝發出強烈不滿的聲音時,那是因為我們的心靈已經被撒但所佔據了的緣故。


上帝是愛的上帝,祂永遠不會離棄我們,這是雅各書的作者一開始所要告訴我們的信息。


(講於二○○四年三月七日)

中华圣网整理制作:版权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