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课 |
1。感谢主,我们终于来到最后一课了。大家还记得彼得在这封书信里所给我们的四个信息吗?
A。彼前一:1 - 25 -- 在苦难中,若知救恩的奇妙,就要过圣洁的生活。
B。彼前二:1 - 三:12 -- 在苦难中,若知自己尊贵的身份,就要品行端正,跟随基督的脚踪行,作个好公民,好仆人,好夫妻。
C。彼前三:13 至四:19 -- 要有受苦的心志,这是基督教的独门秘方,用来对付我们的罪,使我们不但能过一个圣洁的生活,还能在苦难中发挥恩赐来服事主,并以受苦为喜乐的事。
D。彼前五:1 - 11 长老要按上帝的旨意照管群羊;众人则要谦卑顺服,用信心抵挡仇敌魔鬼。
2。彼得已经把要说的话都说了,现在是跟那些分散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亚西亚、庇推尼寄居的弟兄姐妹说声再见的时候了。在我还没有跟大家查考今天的经文之前,我要引用一段《灵命日粮》的信息,提醒大家“我受苦是与我有益,为要使我学习你的律法。”(诗一百十九:71)
加兰提中尉(Paul Galanti)是美国海军的飞行员,他曾在北越度过六年半的战俘生活。这个经历使他对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权利,感受特别深刻。在被释将近三十年后的今天,加兰提谈起自己的生活时说:“只要门内有把手(注:牢房没有把手),就没有坏日子这回事了。”
在紧锁着的牢房渡过两千三百天之后,你可能就会把拥有自由走动的权利视为人生最大的享受。
诗篇119篇的作者做了这样精辟的结论:“我受苦是与我有益,为要使我学习你的律例。”(第71节)诗人从痛苦的经历中,加深对上帝的爱,增强对诫律的理解。“我未受苦以先走迷了路,现在却遵守你的话。”(第67节)
也许你深有同感,你曾“经历过”,所以知道他的意思。或许今日处于困境,当面临一片黑暗、没有出路之时,我们需要紧紧抓住“上帝是既良善又信实”的事实。当他带我们进入光明之后,我们也会看到同样的结果,为苦难的历程而感谢上帝。
3。彼前五:12 “我略略地写了这信,托我所看为忠心的兄弟西拉转交你们,劝勉你们,又证明这恩是上帝的真恩。你们务要在这恩上站立得住。”
“我略略地写了这信,托我所看为忠心的兄弟西拉转交你们”-- 西拉的原文是Silvanus,他是谁?新约第一次提及西拉的是在徒十五:22,在耶路撒冷会议后,教会定义从他们中间拣选人,差他们和保罗、巴拿巴同往安提阿去,所拣选的两个人之一就是西拉,“。。在弟兄中是作首领的。”(徒十五:22)。以后,我们也看到西拉成为保罗宣教旅程中的伙伴之一。在腓立比的监牢里,我们还看到保罗和他夜里祷告唱诗赞美上帝。(徒十六:25)在帖前和帖后书信,我们都看到西拉和提摩太被保罗列为书信的共同作者。保罗被捕后,我们不知道西拉是怎样转而随从彼得。总之,西拉是一个被保罗和彼得都看为忠心的兄弟,是可以信托的人。传统上,圣经学者都认为西拉是此书信的代笔人,因为书信的文笔实在瑰丽,并不像出自一位没有学识(徒四:13)的加利利渔夫的手笔。把彼得前书和后书的希腊文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得出,后书是更像渔夫出身的彼得的手笔,前书却完全是出自一个对希腊文极有功力的学者的手笔。还有,在这课程里,我们已经看到书信里有许多用字和观念与保罗十分相近,这也是学者推测代笔人是曾与保罗为伴的西拉的原因。
“又证明这恩是上帝的真恩。你们务要在这恩上站立得住。”-- “恩”的原文是charin,是恩典的意思。彼得写这封书信给小亚西亚的信徒,把四个有关受苦的信息告诉他们,目的何在?是要证明信徒的受苦也是上帝的恩典,有着上帝的美意。彼得何以强调这恩是“真”恩呢?难道有“假”的恩典?什么是“假”恩?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们务要在这恩上站立得住。”-- 保罗有说到我们要“凭信才能站立得住”(林后一:24),“应当靠主站立得稳”(腓四:1)现在彼得是说我们务要在上帝的恩典上站立得住,因为人是可以从恩典中坠落,譬如人若靠律法称义,就与基督隔绝,是从恩典中坠落。(加五:4)我们如果在苦难中弃绝了主耶稣,或在苦难中不能活出一个基督的生命,亵渎了上帝,就等于是在恩典中坠落了。
4。彼前五:13 “在巴比伦与你们蒙拣选的教会问你们安。我儿子马可也问你们安。”
巴比伦是什么地方?在新约時代,“巴比伦”往往是被犹太人用来代表那些另他们流亡和受逼迫的政权,就是罗马。彼得写此书信时,应当是在罗马。
“我儿子马可”-- 按圣经内证,约翰马可是住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母亲马利亚有一座大楼,供耶稣作最后晚餐之用。(可十四:15)耶稣在客西马尼园被捕时,他也在场。(可十四:51 - 52)他是巴拿巴的表弟,在保罗第一次宣教旅程中,由于马可半途离开,保罗非常不满。在第二次旅程中,巴拿巴有意带马可同行,因保罗的反对,两人甚至为此争论起来,结果是巴拿巴带马可至塞浦路斯,保罗则选西拉同行。(徒十五:36 - 40)以后在保罗的书信里,如西四:10,提后四:11 ,门24,我们知道他跟马可的关系已完全修复,视马可为得力的同工。彼得和马可是什么时候开始同工,我们不清楚。但从彼得在这里称呼马可为“儿子”,可见他是多么的爱马可。传统上,学者认为马可写福音书时,他是从彼得那儿得到资料。按提后四:11 的记载,提摩太把马可带到罗马时,马可也许有见到保罗最后的一面,以后他可能就跟着彼得,直到彼得殉道为止。
5。彼前五:14 “你们要用爱心彼此亲嘴问安。愿平安归与你们凡在基督里的人。”
亲嘴问安是当时的礼仪,(林前十六:20)只限于男和男,女和女之间。后来为了纠正此礼仪被滥用,教会决定把它废除。
“愿平安归与你们凡在基督里的人。”-- 书信开头的问安语是“愿恩惠、平安多多地加给你们。”书信的结尾还是愿平安归与他们。信主耶稣的人都是“在基督里”,耶稣说:“。。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十六:33)恩惠是源头,平安是结果;只要我们在上帝的恩典上站立得住,平安永远与我们同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伊索比亚的教会受到意大利政权的逼迫,被禁止聚会。信徒惟有在放工后,到传道人的家里偷偷聚会。他们跪下来祷告,圣灵自由地运行,有感恩、见证、分享、轻声歌唱赞美上帝,通宵祈祷,直到天明,才相拥泣别。战后礼拜堂的聚会恢复,重建扩展。但是那种秘密聚会的属灵情况一去不复返。一位传道人在发表他的祷文里说:“主啊,求你给我们更多的苦难!”难道没有苦难,教会就没有见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