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第三讲

題目:『傷痛的心』

經文:彼得後書2:1-8

 

【聖經經文】

從前在百姓中有假先知起來,將來在你們中間也必有假師傅,私自引進

陷害人的異端,連買他們的主他們也不承認,自取速速地滅亡。將有許

多人隨從他們邪淫的行為,便叫真道因他們的緣故被毀謗。他們因有貪

心,要用捏造的言語在你們身上取利。他們的刑罰,自古以來並不遲延

;他們的滅亡也必速速來到〔原文是不打盹〕。就是天使犯了罪, 神

也沒有寬容,曾把他們丟在地獄,交在黑暗坑中,等候審判。 神也沒

有寬容上古的世代,曾叫洪水臨到那不敬虔的世代,卻保護了傳義道的

挪亞一家八口。又判定所多瑪、蛾摩拉,將二城傾覆,焚燒成灰,作為

後世不敬虔人的鑑戒;只搭救了那常為惡人淫行憂傷的義人羅得。(因為

那義人住在他們中間,看見聽見他們不法的事,他的義心就天天傷痛。)

 

  有一次我跟這棟樓裡的一位住戶討論關於管理的問題,他對管理工作有許多意見,同時也贊成這個大樓的管理需要有住戶願意出來服務,但邀他出來參與管理委員會時,他卻說:人不都是自私的嗎?怎麼可能會有人願意出來當委員呢?一下子我不知道要怎麼反應過來。

 

耶穌離開世界以前,談到關於末世的事,舉出好幾個現象來,其中有一個是:『將來有好些假先知起來,會迷惑許多人』;然後接下去說:『不法的事增多、許多人的愛心、纔漸漸冷淡了。』這兩種現象有連帶的關係。在不法的事背後,總是有一股違背真理得觀念在控制人,一方面叫人去做不法的事,另一方面叫人的愛心冷淡下來。在這兩種現象交互作用下,我們就看見社會的道德不見了,罪惡的事不斷的增加,因為壞人越來越多,好人越來越失去作用。

 

先知在聖經中所擔任的角色是社會的道德良知,這種人的職責是把真理傳達給百姓,他們是真理的引導者。如果先知不按照真理教導,反而傳播違背真理的觀念,這些人就是假先知假師傅。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假先知存在於每一個時代中,從舊約時代、初期教會時期,到今天這世界,具有教導真理身份的人,卻不教導真理的人到處都是,持守真理的人反倒常常吃虧。

 

在舊約時代約沙法年間,猶大國和以色列結盟攻打敘利亞人,假先知西底家做了兩個鐵角,宣稱以色列人將會驅逐敘利亞人,就好像用鐵角牴觸他們一般;真先知米該雅卻預言這場戰爭會失敗,兩個結盟的王也一定會遭遇危險。在這種情形下米該雅當然不受歡迎,他的信息也全部不被接納了。結果,南北聯軍和敘利亞人交戰,北國的王被箭射死,聯軍打不下去,聯軍就散了。在耶利米的時代,有一個叫拿尼雅的假先知預言巴比倫會很快滅亡,但耶利米卻預言猶大會被巴比倫打敗,百姓被擄到巴比倫去,那一個宣揚百姓愛聽信息的先知大受歡迎,耶利米卻時常遭受逼迫。假先知假師傅的第一特徵是講聽眾喜歡聽的信息,而不是宣揚真理。

 

假先知假師傅的第二個特徵是謀利。舊約先知彌迦描述他那個時代的情況說,『祭司為雇價施訓誨,先知為銀錢行占卜。』保羅說這些人『因貪不義之財,將不該教導的教導人。』然後形容這種人是『以敬虔為得利的門徑』。在早期教會的時代,有一本叫十二使徒遺訓的書中,有一條說:假如一位先知要求金錢,或美食,他便是假先知,這等人被稱做為『吃教的』。

 

放蕩的行為是假先知的第三個特徵。彼得說:『將有許多人隨從他們邪淫的行為』,『邪淫的行為』在原文中的意思是『放縱情慾』。當一個具有被人傚法身份的人,行為是放縱情慾時,自然會引來許多人的跟隨。有許多煙酒的廣告,總是喜歡在運動員中找代言人,或在運動場上掛他們的商品名稱,那些身體看起來很健康的運動員,常被利用來販賣破壞健康的商品。有一些關於疾病衛生的宣導,也把放縱情慾的信息隱藏在他們的內容中,例如愛滋病的預防,重點不是強調性關係的聖潔,而只是告訴人要用保險套,似乎認同了婚姻關係外的不當行為。為什麼不宣導合真理的預防方法,而要捨棄道德的標準,讓大家以為放縱情慾是有保護措施的?

 

面對充滿假先知假師傅的環境,彼得提醒我們不要因此放棄對真理的堅持。因為神不會放過假先知假師傅,和他們的跟隨者。彼得在這裡用一種很特別的方式,描述神對假師傅和他們跟隨者的刑罰。第四節說:『就是天使犯了罪、神也沒有寬容、曾把他們丟在地獄、交在黑暗坑中、等候審判。』在原文聖經中『丟在地獄』是一個動詞,這個字只出現一次,和地獄不一樣。『丟在地獄』的原文tartarosas是一個動詞,但其名詞Tartarus是希臘神話故事中的一個人。這個人非常的口渴,他身體一半泡在水裡面,當他彎下身體去喝水時,水位就在他嘴巴以下的地方低下去,他不能喝到水,但是等到他的頭抬起之後,水又照樣升起來;所以這個人一直浸在水中卻無法飲水而乾渴不止。希臘人借用此字代表地獄,這字全新約只用過這一次。彼得藉這個字的背景告訴我們,不要以為那些放縱情慾的人真的能得到滿足,表面上看到他們在肉體上追求滿足,但他們的內裡卻一直都是饑渴空虛的。這種饑渴空虛成了他們自我放縱的刑罰。阿摩司書八章十一節說:『人飢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

 

聖經中記載兩次神對人採取類毀滅性的行動,第一次是全面性的大洪水,對付整個敗壞的世界,第二次是區域性的硫磺火,毀滅所多瑪、蛾摩拉城。這兩次的毀滅中,各有一家人得到拯救。

 

在上帝滅世界時,挪亞有兩個蒙上帝拯救的原因:(一)創世記六章九節說,他是個義人,在當時的時代是個完全人。挪亞與神同行。挪亞不願意和當時的人一樣去得罪神,他用跟別人不一樣的方式過生活。在罪惡充滿的世代中,挪亞仍然堅持順從上帝。挪亞無法選擇他的鄰居,因為沒有其他家庭跟他一樣順服神的,他和家人孤單的過和別人不一樣的生活。面對這種環境上的無奈,他的心會感到傷痛,因為他免不了為了堅持真理而與眾不同。

 

(二)挪亞是一位傳義道的人。傳道者一詞的希臘文直譯有報信者的意思。傳道者是宣告上帝信息的。這有特別顯著的意思:好人不只關心自己靈魂得救,更有推己及人,也希望別人靈魂得救的心志。他不會因保守自己不受罪惡污染而離獨居,相反地,他是入世宣揚上帝的信息。人應該與他人分享他所獲的恩典,他更應以將真光帶給那些住在黑暗中的人,給迷途者以指引及警戒為己任。

 

羅得的故事記在創世記十八和十九章。故事是以亞伯拉罕求上帝不要將義人與惡人一同毀滅開始,並且求神為了城中如果還有十個義人,就讓城裡的其他人不受毀滅。故事的終結是舊約聖經中一段最嚴酷的記載。

 

天使化身為訪客往見羅得,他苦勸這些使者留宿於其家,所多瑪城中的男子卻圍羅得的家,且要求羅得將這些訪客交出來,好滿足他們(不正常)的淫慾(創十九1-11)。這種行為就是所多瑪、蛾摩拉城滅亡的決定性因素。當刑罰從天而降時,除了羅得的妻子因對往日的一切仍有留戀,回頭一望,變成鹽柱之外,羅得一家的其他成員都獲得拯救。羅得與挪亞一般,也具有義人的特色。

 

(一)羅得雖住在罪惡充塞的城中,卻為了罪人而終日憂心忡忡。人第一次撞見罪惡時會感到震驚不已;但見多了就習以為了。世上有許多事會叫我們感到難過的:就像淫亂的事,吸毒,賭博的習慣已經滲透到社會的每個階層裡,到處都有婚姻破裂、暴力、兇殺、偷竊、意外事件一大堆悲慘的事。最叫人悲哀的是,我們看這些事已經成了習慣,心裡已經麻木了,眼睛也看不到問題背後的真正原因就是罪,失去了對罪的高度敏銳。憂傷的心至少還含有一個期待,就是希望看到人從罪中回轉過來,盼望人在神審盼前還有悔改的機會。

 

羅得雖住在罪惡充滿的城中,卻未為惡所污染。在罪惡囂張的所多瑪城中,羅得仍然忠於上帝。不過在情形壞至無可救藥時,羅得能當機立斷,離開所處環境。雖然他極不捨得他所擁有的一切,但他卻有離開的果敢決斷。他的妻子卻未能擺脫舊日的一切事物,而遭不測。不過聖經也說:羅得遲延不走,但天使卻拉他的手,領他出來。有些時候,上帝會逼我們脫離罪惡的景界。但有些時候,人可以在已有的習慣中和重新開始之間作一選擇;羅得就是因為在最後關頭的決定得救;而他的妻子因沒有如此而遭遇不幸。

 

基督徒要有面對心裡傷痛的準備,卻不要讓心智麻木了。堅持與神同行時、傳講真理被拒絕時、看見罪惡的事時、還有為了與罪惡隔絕而放棄所擁有的東西時,要保持這四種心理準備,好叫我們能脫離罪的轄制。

 

 


中华圣网整理制作:版权原作者所有